1.2 认识技术与人、社会、自然的关系 说课稿-2022-2023学年高中通用技术粤科版(2019)必修 技术与设计1

文档属性

名称 1.2 认识技术与人、社会、自然的关系 说课稿-2022-2023学年高中通用技术粤科版(2019)必修 技术与设计1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科版
科目 通用技术
更新时间 2022-08-20 13:42: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 认识技术与人、社会、自然的关系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认识技术与人、社会、自然的关系。对于本节课, 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眼中有文本、心中有学生、胸中有目标、腹中有方法、脑中有流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过渡语:教材是联结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与
基础,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一、眼中有文本
(一)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旨在全面提升学生技术素养的基础课程。
本节课标要求:
感知生活中技术现象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结合个人的成长经历,认识技术与人、自然、社会的关系。
形成对待技术的积极态度和使用技术的责任意识。
学业要求:
认识技术与人、社会、自然的关系。
(二)地位和作用
本节选自的是广东科技出版社通用技术必修 1 技术与设计 1 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由“技术与人的关系”“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技术与自然的关系” 三个部分构成。是学生在掌握了技术概念、技术的性质和技术的巨大作用知识体系下,要求学生从技术与人、技术与社会、技术与自然三个维度辩证地理解技术的价值;是技术影响的深层次表现,对于学生构建正面积极的技术价值观有重要作用。
过渡语:如果说教材是教学的媒介,学生则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高效率的课
堂教学离不开对学生情况的准确把握。这要求教师设计时要心存学生。
二、心中有学生
本节课的学习主体是高一学生,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技术的概念、技
术的性质以及技术的巨大作用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对于技术对人、对社会、对自然的作用有一定的认知,但这种认知是片面的。 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就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结合生活中某些技术全面认识到技术与我们个人生活、社会发展以及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是紧密联系的。以至于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运用技术思想和技术方法理性、恰当的处理各种问题,这也是新课标教学中学生必须具备的技术素养。
过渡语:课标提出“课程兼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通过任务情境的设置,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式探究与实践”,根据课标要求和本节教学内容分析,拟定本节教学目标如下:
三、胸中有目标
1、 素养目标:
形成使用技术的责任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技术意识。 2、 学业目标:
认识技术与人、社会、自然的关系
3、 学习目标:
、通过体验“VR”技术,感知生活中技术现象的普遍性,感受技术的作用。
、结合个人成长经历及活动探究,分析技术和人的关系。
、通过体验活动和任务探究,感悟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探究技术与自然的关系。
过渡语: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同时,在争取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的过程中,
我将结合学生身边技术引导学生正确全面地分析技术与人、社会、自然的关系作为重点,理清人与自然关系作为难点加以重点突破。
过渡语: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想要激励、
唤醒学生,显然要借助一定的技巧与方法。
四、腹中有方法
为此,我将任务驱动、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自主学习,直观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以优化教学过程。
下面就来具体谈谈我的教学过程。
五、脑中有流程
整节课我把任务整合于课堂教学中,重构教学组织方式,通过这样的设计, 既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同时理顺教学思路,有序地展开教学活动。
一、视频导入
本课我是以播放《互联网的应用》视频进行导入的。
视频讲述了互联网技术对人的生活、社会、自然产生的影响。让学生感受技术在生活当中的重要性和普遍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已成为我们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互联网技术以及与他相关的技术无论对人、社会、还是自然都产生了巨大作用和深远的影响。我们这节课就结合身边的技术来认识一下技术与人、社会、自然的关系。从而引出本课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技术在生活当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过渡语:由于本节课重点是引导学生结合身边技术认识技术与人、社会、自然的关系,因此教学过程第二环节我设置的是任务一。
二、任务一:列举生活当中你知道的技术有哪些?
[学生活动]: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把结果记录在任务单中。
[教师活动]:老师对学生列举的技术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组内讨论,组与组之间交流;让学生在讨论与交流的过程中感受身边的技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为后续学生讨论技术与人、社会、自然的关系奠定基础。
过渡语:学生列举的技术非常多,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其实技术它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大到我们的宇宙,小到我们的一日三餐都离不开技术。今天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技术产品——VR眼镜。下面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体验一下它的神奇魅力。从而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体验活动
三、体验活动:
[学生活动]:小组为单位体验VR技术
[教师活动]:体验结束后组织学生谈谈体验感受并思考:VR技术有哪些应用?
设计意图:通过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身边的技术的神奇魅力,提高学
生的学习兴趣 。
过渡语:由于学生对VR技术了解较少,对他的应用仅仅局限在看电视、玩游
戏。因此在本教学环节中,我给学生提供了《5G+VR》视频,让学生通过视频, 了解VR技术的其他应用。
[教师活动]:教师对VR技术应用进行总结:
在5G技术的支持下,VR技术除了可以看电影、玩游戏,还能应用在智慧教育、远程医疗、工程建设等领域,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不断扩大VR技术的应用场景。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打破学生对 VR 技术应用的认知水平打开学生
思考空间,有利于学生深挖身边技术对人、社会、自然的作用。
过渡语:在任务一当中同学们列举了一些技术,这些技术有什么作用,它与人、社会、自然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身边技
术深入探讨技术与人、社会、自然的关系。这是我教学环节的第四个环节。
四、任务二:小组为单位结合身边技术深入探讨技术与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
注意事项:
1、 第一、二组探讨技术与人的关系;
2、第三、四组探讨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3、第五、六组探讨技术与自然的关系;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学和互学的方式突破本节重难点。就某一技术领域对人、社会、环境的影响做出一定理性的分析,从而提高了学生技术意识这一核心素养。
[学生活动]:思考参与讨论并记录结果
[教师活动]:教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待学生讨论结束组织学生展示本组讨论结果;然后教师进行点评、总结和升华。
具体过程如下:
(一)、技术与人学生交流评价:
首先第一组展示本组讨论结果,第二组对第一组讨论的结果进行评价和补充。
教师评价总结:
1、两组同学结合生活中的一些技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比较全面地阐述了技术对人产生的作用及影响。即: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技术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生产方式;改变了人们学习内容和方法,开拓了人类的智慧;保障了人们的安全和身体健康、延长人类寿命。
2、技术与人的关系:
(
人类的需求
技术
)满足
推动
(二)、技术与社会
学生交流评价:
首先第三组展示本组讨论结果,第四组对第三组讨论的结果进行评价和补充。
教师评价总结:
1、两组结合不同的技术都全面地总结出技术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即:技术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但第四组从技术的两面性出发总结出技术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可能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分析的比较透彻。
2、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
社会的发展
技术
)推动
推动
(三)、技术与自然
学生交流评价:
首先第五组展示本组讨论结果,第六组对第五组讨论的结果进行评价和补充。
教师评价总结:
1、两组同学都总结出利用技术我们能更好的去认识自然、开发利用自然及保护自然,并且每组同学都给出了很好的例子进行佐证。恰到好处的点出技术对自然的作用即:认知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但第五组在讲到技术对自然的积极作用时,同时讲到技术的发展可能对自然带来负面影响。因此,第五组分析的更全面更透彻。
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
由于技术的发展可能会破坏环境,因此以后同学们利用技术开发和改造自然时,应把握合理的尺度,要注意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忽视技术或产品对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虽然技术发展给自然带来环境问题,但也给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 人类得以保护自然(新能源的开发、废物的处理回收技术等)。
五、课堂总结:
利用思维导图软件,绘制思维导图,总结出本节课所学到的内容。
设计意图:绘制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顺本节课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将思考过程可视化,梳理和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立清晰的知识结构。
六、课后作业:
分析垃圾分类处理技术对人、对社会和自然产生的影响
设计意图:课后作业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是巩固和升华知识点的有效途径。板书设计
(

改变生活方式和习惯、学习方式和内
容、工
作方式、生产方式
保障人们安全、身体健康、

延长寿命

认识自然、利用自然、
推动社会发展、人类进步


保护自然

技术
)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能有效的帮助学生理顺学习思路,抓住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教学反思:
本课采用任务式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体,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任务的设置比较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易于学生展开探究。并通过体验VR技术让学生亲身感受一下生活中技术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在感受技术作用的过程中正确全面地认识技术与人、社会、自然的关系。课堂整体教学效果较好。但课堂中教师指导不能面面俱到,教师对学生评价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