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综合学习活动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广东科技出版社《通用技术 必修 技术与设计 1》第一章《技术及其巨大的作用》的最后一部分内容:综合学习活动。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说课目录
我的说课内容包括: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学情分析、重难点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其中教学过程是我的重点说课内容。
教材分析
首先,课程标准既是教材编写的顶层设计,也是我们课堂教学的落脚点。所以分析教材, 我们要先看一下课程标准。
根据最新的课程标准,必修一的课标要求是:本模块旨在为学生深化对技术的基本认识、经历一般的技术设计过程、形成基本的学科核心素养打好基础。所以要在课堂教学上要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方法,来实现学生的“技术认识”、“经历过程”、“形成素养”这样层层递进的教学效果。
然后,从教材编写的内容主线可以看出,新教材在每章的最后添加了一个综合学习活动的内容,这是对老版教材明显的改进,而这部分内容既能复习巩固本章学习的知识与技能, 又能升华学生们的情感体验,同时也是“做中学 学中做”这一创造性和实践性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
所以,基于全章大单元思想的教学设计,以及本节项目式教学理念,那么本节的课标要求是:在教学中结合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引火”技术和学生个人的成长经历,分析理解“引火”技术的性质、缺点和改进设计,让学生形成积极的技术价值观。
目标分析
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基于高中通用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要求,结合我在本节课上开展的教学活动,本节的教学目标要培养学生的“技术意识”、“工程思维”、“物化能力”这三个核心素养,并且在每个核心素养目标上有多个水平的细分。
“技术意识”上应达到的水平是:水平 1,能结合具体的“引火”技术案列,讨论技术
的性质;水平 2,形成对各种“引火”技术的理性态度和评价;水平 3,结合生活体验和各种“引火”技术的优缺点判断其发展趋势。
“工程思维”上应达到的水平是:水平 1,能结合具体的“引火”技术案列,初步进行
各种“引火”技术方案的多因素分析,比如反映什么技术性质,适用哪些场景,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仍存在哪些缺陷。
“物化能力”上应达到的水平是:水平 1,在材料和其加工过程中,具有基本的安全、
环保意识;水平 2,能根据设计要求进行简单的技术试验。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对日常生活的“引火”技术有所了解,但是对我国历史上的“引火”技术和
发展过程并不清楚,需要教学引导。另一方面,他们第一次接触通用技术这一个全新的学科, 对学习内容很是好奇,有探索欲望。高中的学生是各方面能力都快速成长的,更需要我们在课堂上引导他们接受正确、全面的教育,也需要课堂上提供更多的平台和机会让他们锻炼自己的思考、合作、表达、动手、反思等多种能力。同时也需要借助这个学科向学生普及我国优秀的传统技术文化,培养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
重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1.通过对多个“引火”技术方案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讨论其体现了怎样的技术性质。2.通过对每个“引火”技术的缺点分析,判断其发展趋势。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1.根据学习资料提示猜测判断属于哪一种引火技术。2.结合所学电
学知识,对电池和口香糖包装纸进行简单加工,并成功“引火”。如何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针对多个“引火”技术,我把全班同学分成 8 个小组进行讨论,既可以个人思考也可
以合作共赢,并且在师生问答互动中通过老师的引导和总结把技术性质和技术发展趋势两个重点内容再梳理清晰,给所有学生一个准确的反馈。
针对教学中的第一个难点——根据学习资料提示猜测判断属于哪一种引火技术,通过师生互动把难题带给全班同学思考,大家群策群力、互相学习,使得学习效果事半功倍。针对第二难点——结合所学电学知识,对电池和口香糖包装纸进行简单加工,并成功“引火”, 我给同学们齐全的工具(电池、口香糖包装纸、剪刀、水笔)和略有提示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细心观察、全面思考、失败反思,通过成功组、失败组形成对照,让同学们有更深刻的领悟和体会。
教学策略
围绕本章的内容(技术的发展、性质、影响、和设计的关系),我对全章的教学进行了大单元的设计,本节内容就是以一个主题——从古至今“引火”技术的演变,把我们本章的知识内容给串联起来,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总体的教学设计思路分为明线和暗线。
两条明线:其一是内容线,小魔术—自然火—钻木取火—火镰—阳燧—火折子—火柴— 火机—电引火—亲自试验;其二是活动线,课堂魔术——分组讨论——师生互动——动手实践。
两条暗线:其一是知识线,在课堂活动(分组讨论、师生互动、动手实践)中,分析每种“引火”技术反应的技术性质和技术缺点,学生思考该如何设计来“引火”技术的发展方向,在潜移默化中同学们不知不觉就对本章的重点知识内容进行的复习和应用。其二是情感线,本节内容的教学案列我选择的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引火”技术,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优秀传统技术的了解,感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树立了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
教学过程
本节课程的教学环节安排是:
1、课堂魔术 导入新课 5 分钟
2、温故知新 分组讨论 5 分钟
3、师生互动 突出重点 20 分钟
4、动手实践 突破难点 10 分钟
5、课堂总结 下面一一细说。 思维升华 5 分钟
1、课堂魔术 导入新课 4 分钟
课堂操作(教师教学和学生活动):
师:用“特制”打火机表演一个简单而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魔术:着火的一个火机,用手指“闷”灭火苗,然后打个响指,火苗又突然“着”了起来。
师:“引火”是一件很奇妙又很有魔力的事情,那么历史上又有哪些“引火”技术呢? 生:观看、猜测。
师:本节课之后给同学们解密怎么玩这个魔术。设计意图:
学生对“引火”并不陌生,但利用课堂小魔术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出本节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
2、温故知新 分组讨论 5 分钟
简单的温习本章内容后,学生分成 8 组,每组抽取一张“盲卡”,分别代表 8 种引火技术:自然火、钻木取火、火镰、阳燧、火折子、火柴、火机、电引火。
课堂操作(教师教学和学生活动):
师:把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八种“引火”技术提取出来,分解每一种技术的材料和工具, 设计成活动“盲卡”游戏。
生:根据“盲卡”的图片信息提示,猜测判断所属“引火”技术。
生:根据判断的“引火”技术,探究其所需材料、科学原理、产生年代,重点是技术性质和缺点改进。
设计意图:
“盲卡”游戏非常有趣,填写表格能复习和应用本章知识(完成教学目标之一“技术意识”的要求);分组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能力。
3、师生互动 突出重点 18 分钟
课堂操作(教师教学和学生活动):
生:小组代表上讲台分享本组“引火”技术和表哥相关内容,重点讲解技术性质和缺点改进方案。
师:对学生不太清楚的地方进行引导和补充,并补充讲解相关技术文化历史知识。设计意图:(突破重点):
每组的“引火”技术对其他组同学来说都是神秘的、未知的新知识,持续保持同学们的学习探索欲望;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拓宽学生的技术文化知识面。
学生们抽取盲卡是随机的,但是每组代表上台介绍本组的“引火”技术是按顺序的,基本上满足下面的技术演化过程:
设计意图(突破重点):
本节内容最精彩之处,通过一个个“引火”技术的优缺点把技术史清晰地展现出来,让学生学会多因素分析技术,并判断技术的发展趋势(完成教学目标之一的“工程思维”)。
课堂操作:
在学生介绍完自己的“引火”技术之后,老师会给每个技术附加一个历史文化介绍。
设计意图:
对引火技术提供史料记载,拓宽知识面,树立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对比曾经从国外进口的“洋火”到今天向全世界出口的“火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完成情感升华)。
4、动手实践 突破难点 8 分钟
课堂操作(教师教学和学生活动):
师:给每组同学分发试验材料和工具;观察并指导学生试验过程;解决问题(比如有的学生把包装纸绝缘的那一面连接了电池的正负极而导致实验失败、有的学生因为没有把包装纸中间部位剪的很窄而实验效果不明显、有的学生直接上手按压电极的包装纸而有烫伤的危险)、表扬优点(有的实验效果很明显——从有燃烧的气味到包装纸颜色变黄到冒烟到烧断)。
生:认真观看视频资料,亲自加工材料和动手试验。
设计意图(突破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反思能力(完成教学目标之一的“物化能力”要求)。
5、课堂总结 思维升华 5 分钟
完成前面的动手试验之后,带领同学们再一次发挥联想和想象。课堂操作(教师教学和学生活动):
第一部分:
师:提问并引导学生思考
谁能灭火,那么水能“引火”吗?(水结成冰,磨成凸透镜,聚光引火)
如何最大限度的获取能源?(科幻想象:戴森球——能收集全部的太阳能) 生:发挥联想、想象进行思考
设计意图:
通过两个开放性问题打开同学们的思维和想象。第二部分:
师:以表格的形式总结本节内容的介绍的 8 中“引火”技术及相关信息。生:回顾本课内容
师:升华主题,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优秀的“引火”技术,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我们应当自信、自豪和骄傲。
师:布置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收获: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主线清晰,教学策略符合学情特点,达成了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学效果反馈良好。
本节课选择了以我国优秀传统中“引火”技术为主题,在课堂上构建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内容上注重技术与人文的有机融合,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培养了学生所必备的学科核心素养。
最后本节课也对学生进行了我国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
问题及思考
其它“引火”技术应该拿出实物来让同学们亲身体验一下;“引火”很重要,但“防火”安全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