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单元检测卷
检测范围:第三单元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公元前3世纪出现了一个关键转折点,即类似于西方封建制的旧时西周分封制被中央集权官僚政府所取代。新的中央集权国家建立了北接草原、南至南越的庞大帝国。”这个“庞大帝国”是( )
A.夏朝 B.秦朝 C.汉朝 D.周朝
2.秦统一全国后,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这说明秦朝( )
A.延续分封制度 B.增强地方势力
C.恢复社会经济 D.实行中央集权
3.自统一后,秦始皇在中央设置的太尉一职,只是“虚设其位”。对秦朝这一现象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
A.削弱中央军事力量 B.增强地方军事权力
C.皇帝亲自控制军权 D.丞相、太尉职位合一
4.成语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精华,有许多成语出自历史典故。其中“破釜沉舟”与下列哪一
场战役有关( )
A.城濮之战 B.马陵之战 C.长平之战 D.巨鹿之战
5.我们今天的很多词语都与佛教有关,如“不看僧面看佛面”“借花献佛”“现身说法”“大千世界”等。由此可知,佛教( )
A.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B.受统治者重视
C.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D.主张众生平等
6.下图文字中未体现的史实是( )
秦统一中国 B.文景之治
C.西汉建立 D.楚汉战争
7.《史记》成书得益于汉代制度,“天下计书,皆先上太史,副上丞相”。这说明《史记》( )
A.使用了国家原始档案 B.是记载赋税的著作
C.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D.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8.《史记》记载,陈胜、吴广前往戍边,为大雨所阻,按法律应该斩首,情急之下,揭竿而起。但据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记载,因大雨戍边延期,根本不会斩首。由此可见( )
A.史学研究需要多重证据 B.《史记》内容均需考古证实
C.历史真相永远无法还原 D.秦简记载内容完全真实可信
9.“(汉文帝)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这说明汉文帝的治国方略是( )
A.以德化民 B.重视农业
C.轻徭薄赋 D.勤俭治国
10.汉武帝即位后,令各郡县保举贤良、方正、直言之士,由他亲自出题,让被举荐的人作答。通过这样的考察,大汉呈现出人才济济的盛况。大儒学家、政论家董仲舒,大史学家司马迁,大文学家司马相如,大军事家卫青、霍去病,大探险家张骞都出现在这一时期。上述材料说明了汉武帝( )
A.树立皇帝权威 B.重视选拔人才
C.削弱贵族势力 D.推崇儒家思想
11.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这样,诸侯王的封地越来越小,势力大为减弱。材料中采取的措施是( )
A.推行郡县制 B.设立盐铁官
C.颁布推恩令 D.实行分封制
12.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王朝,史称东汉。至此,距离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已经过去了
A.176年 B.177年 C.226年 D.227年
13.有人说:“东汉王朝就是在外戚与宦官的打来斗去、皇帝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中走向灭亡的。”与这句话描述的历史现象无关的是( )
A.东汉皇帝在位时间短 B.东汉时期,争夺权力的斗争激烈
C.东汉王朝存在时间短 D.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14.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证实( )
A.张骞曾出使西域 B.班超曾出使大秦
C.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存在 D.中亚与东南亚都是中国版图
15.“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中国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与下列哪一事件有关( )
A.张骞通西域 B.商鞅变法 C.大泽乡起义 D.楚汉之争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系“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秦汉以后)即使是在分裂割据的年代里,追求统一仍始终是各族统治者和民众的共同政治理念和奋斗目标。
——摘编自《“大一统”之梦》
(1)根据材料一,李斯反对的是周朝的什么制度 李斯的观点得到了皇帝的支持,在地方上实行了什么制度 (4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秦朝统治者用以“规范”“整齐”思想的措施是什么 汉武帝“统治思想”的措施是什么 这两项措施有何异同 (6分)
17.(1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朝时,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负担沉重,统治集团互相残杀,统治残暴,社会矛盾迅速激化。公元前209年,一些贫苦农民在被征发去渔阳戍边的过程中起义,引发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材料二 东汉后期政治腐败,外戚与宦官互相倾轧残杀,皇帝公开卖官鬻爵,豪强地主争权夺利,人民受到残酷剥削,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由此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政权。
材料三 汉高祖建立西汉后,下令什五税一(农民将收获物的十五分之一上交国家),让士兵回家参加生产。汉文帝和汉景帝实行三十税一,并劝导百姓从事耕织。光武帝建立东汉后,鼓励流民返乡垦荒种地,恢复“文景之治”时候的三十税。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导致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有哪些。(3分)
(2)根据材料三,归纳汉高祖、汉文帝、光武帝巩固统一的共同措施。(3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你的启示。(4分)
18.(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政府纯粹代表一种农民朴素的精神,无为主义即为农民社会思想之反映。因此恭俭无为、与民休息,遂为汉初政府之两大信念。
——摘自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政府的统治思想。并说明这一统治思想所带来的影响。(3分)
材料二 西汉王朝到了文帝景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现得益于文帝景帝在位时采取了怎样的统治措施。(3分)
材料三 在中国两千年左右的历史上,比较值得称道,能够做到齐家治国的榜样,大概算来,只有东汉中兴之主的光武帝刘秀一人。
——南怀瑾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光武帝刘秀受到如此肯定的原因。(5分)
(4)归纳中国古代“治世”局面的共同特征。(4分)
19.(20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某校七年级(1)班学生围绕“中国传统文化”这一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活动一 【识读表格——了解历史信息】
(1)两汉时期科技和文化成就突出。请根据下列表格写出与成就相对应的历史人物。(6分)
人物 朝代 成就
① 东汉 发明“麻沸散”
② 东汉 写成《伤寒杂病论》一书,被后世称为“医圣”
活动二 【阅读材料——解析历史知识】
“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基本发明和发现,可能有一半以上来源于中国……曾经改变了世界,直到15世纪以前,中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保持了千年的领先地位!
——摘编自[美]罗伯特·K·G·坦普尔《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中国科学技术史精华》
(2)请列举一项汉朝“曾经改变了世界”的科技发明,并说说它的影响。(6分)
活动三 【关注时政——感悟家国情怀】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习近平
(3)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8分)
参考答案
1.B 2.D 3.C 4.D 5.C 6.B 7.A 8.A 9.D 10.B 11.C 12.C 13.C 14.C 15.A
16.答:(1)分封制。郡县制。
(2)措施:焚书坑儒。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同:都是为了从思想上加强皇权,巩固统一。异:方式
不同,秦始皇“焚书坑儒”方式残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方式温和;采纳思想不同,秦
采纳法家思想;汉采纳儒家思想;效果不同,秦始皇“焚书坑儒”加速秦朝灭亡;汉武帝则从思想上巩固
了大一统局面。(答出两点即可)
17.答:(1)统治阶级残酷剥削,阶级矛盾尖锐;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
(2)减轻赋税;重视农业生产。
(3)统治者要减轻民众负担,重视发展生产。(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18.答:(1)思想:无为而治,与民休息。影响: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2)注重农业生产,减轻赋税和徭役,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峻法,提倡勤俭治国。(答出
三点即可)
(3)光武帝刘秀建立了东汉;建国后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巩固了统治;他统治后期社会出
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4)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百姓生活安居乐业。(答出两点即可)
19.答:(1)①华佗 ②张仲景
(2)科技发明:改进造纸术。影响: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推动世界文明的进步。
(3)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了解、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传统文化的独特内涵,在创新中实现发
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学习历代先贤的智慧和爱国情怀。(答出两点即
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