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美术作品可以什么都不像吗——走进抽象艺术 教案-2022-2023学年高中美术人美版必修美术鉴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美术作品可以什么都不像吗——走进抽象艺术 教案-2022-2023学年高中美术人美版必修美术鉴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2-08-21 10:57: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美术鉴赏课《走进抽象艺术》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学会)使学生了解抽象艺术的主要特点,代表画家的代表作品及其各自的风格差异。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会学)切实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提高对抽象艺术审美的整体素质。如: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归纳知识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表达、表演能力;变换思维和审美角度的创造性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乐学)使学生感受到创造能力的可贵与高尚,热爱生活,热爱创造的美。
教学重点:理解什么是抽象艺术和抽象艺术的美有哪些表现,以及了解代表艺术家的代表作品和不同风格。
教学难点:理解抽象艺术产生的历史文化根源和在现实中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方式:请同学欣赏爵士乐,同时欣赏蒙得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乐》谈谈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和这幅画所表达的东西有何相同之处?
目的:创设情境,寻找共性,暗示特点,导入课题。情境,寻找共性,从而,导 (三)讲授新课
第一板块:什么是抽象艺术?
方式一:请学生讲述康定斯基发现抽象艺术的故事。
目的:通过故事情景先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为下一步概念讲述做好铺垫。
方式二:教师展示抽象图片,提出概念:什么是抽象艺术?通过同学课前收集的抽象艺术资料图片,让同学讨论。
之后,给出概念:艺术形象较大程度偏离或完全抛弃自然对象外观的艺术。抽象一词原义指人类对事物非本质因素的舍弃与对本质因素的抽取。
进而,展示毕加索的牛的变形图片。
学生讨论:在抽象的过程中,抽取了牛的形象的什么本质因素?在中国的象形文字中是否也存在这样的现象?
结论:抽取了牛的形体的几何化特征和牛角特征,形成牛的抽象符号。
举例:中国象形字的“羊”字就是一种保留了羊角特征的抽象符号。
学生讨论\分析\回答、教师补充总结。
目的:在情境中给出概念和知识线索,运用对比渐进的图片探究、交流,实例分析,理解了什么是抽象艺术,并联系中国象形造字法,深化认识,解决了教学重点。
第二板块:艺术为什么会走向抽象?
方式:展示古典写实绘画和抽象艺术绘画图片,提出问题:艺术为什么会走向抽象?学生讨论。得出结论:首先,科技的发展、照相机的发明;其次,人们在工艺美术运动、象征主义等艺术实践中发现:美术形式可以通过表现性的处理提升为自为的抽象艺术形式,另一方面,人们从音乐的类比中得到启发。(在导入新课时已经做好铺垫,至此,突破了教学难点。)
第三板块:谁都能创作抽象艺术吗?
方式:分别展示蒙得里安的早、中、晚期的艺术作品,学生分组讨论这几幅画有什么不同?这样的不同说明了什么?
目的:以一个画家的艺术历程进一步揭示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变化,说明抽象艺术也来源于生活,但决不是任意的涂抹。
第四板块:抽象艺术的美有哪些表现?
1.可以表现形式与色彩的美
方式一:展示:蒙得里安的树的抽象过程图片和真实树的图片
学生讨论:蒙得里安充满抽象形式的树与真实的树相比带给你什么样的独特美感?
方式二:展示图片: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百老汇的爵士乐》(同时播放爵士音乐)
学生讨论:你在画面中的形式感和色彩使你感受到了百老汇的什么特征?
结论:①用纵横交错的水平与竖直线的构图传达了,百老汇街道纵横交错的感觉。
②用点状的密集色块,表现了爵士乐的欢快轻松节奏。
③用鲜明的色彩对比传达了百老汇灯红酒绿的感觉。
目的:通过由易到难和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感受到不同抽象形式带来的不同美感。
方式三:进行一次色彩感受实验。对应前面的文字内容请选择能够带给你这种感觉的抽象色彩图片。
目的:通过色彩与日常生活中某种情境的联系,很容易使学生找到欣赏抽象艺术色彩美的途径。进而,展示康定斯基的绘画作品,让学生感受其作品的色彩美和情感美就变得有路可循了。
2.可以表现构图与笔触之美
方式一:展示中国古典门窗与蒙德里安的冷抽象作品对比。
学生讨论:二者有何共性?
目的:以熟悉的文化与陌生艺术的共性打开认知的窗口。说明抽象构图之美,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方式二:以中国书法中的狂草与抽象绘画中的线条笔触对比,很容易从中国文化情境角度使学生体会到抽象艺术的线条、笔触之美。
方式三:学生实践:在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伴奏下用抽象线条在纸上体现音乐所表达的情绪。
目的:抽象艺术的产生与音乐有着直接的关系,引导学生以音乐之美去感受线条笔触之美,学科联系、实践感受、情境交融。
3.可以表现材料与肌理之美
方式一:播放西班牙斗牛曲、展示图片:毕加索的《公牛》
学生讨论:这是用什么现成材料做成的?你得到什么启发?
目的:引发学生对创造力的感悟,培养细心观察生活的习惯。
方式二:展示波洛克的绘画作品和创作过程图片,使学生真实感受波洛克的画面肌理与其特殊创作手法的关系。进而,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自然肌理和人造肌理图片。
目的:感受美的发现!激励美的创造!
4.可以表现空间与透视之美
方式:学生讨论毕加索《哭泣的女人》中人物的五官位置进行了怎样的空间挪移?并通过制作“翻转过来的脸”的纸制道具,体会空间错位的抽象美乐趣。
目的:引发学生的兴趣,实践与探究相结合,突破本课重点中的“难点”。
第五板块:抽象艺术的两种代表风格
简要介绍:冷抽象、热抽象的不同风格和代表画家。
第六板块:教材拓展
方式:展示重庆黄桷坪涂鸦一条街图片,播放动感音乐,学生感受并讨论:你看到了哪些抽象艺术家的风格?这样的街道带给你什么感受?
目的:强化学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作品的重要性,联系实际,突破教学难点,面向生活!
(四)小结:艺术为什么会走向抽象。
布置研究性作业:学生收集并研究波洛克艺术的风格特点,把研究成果发到我的博客上进行交流。
目的:延伸课堂教学内容,充分运用网络等现代沟通方式,实现教育回归生活,教育生活化,使学生养成开放的、自主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养成对美术的终身爱好。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