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第四单元 无声之韵——建筑艺术
单元教学设计
学科
美术 实施年级
课程标准模块 美术鉴赏
使用教材
单元名称
人美版
第四单元 无声之韵——建筑艺术
单元课时 3课时
一、单元主题概述
本单元教材内容突出了建筑艺术的实用性、地域性、时代性等特征,编写者按照
国际通行建筑学分科(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将其分为三个主题。整个单元以建筑
为明线,将建筑的建造技术、空间布局、材质选用、细节装饰,园林的造园理念、构
成要素、造园手法,传统建筑的保存价值、保护措施分别灵活安插在三个主题之中。
暗线则是突出中华传统文化的作用,帮助学生通过建筑、园林、城镇建设这些主题,
感受其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二、主题学情分析
建筑与每位学生的生活关系紧密,建筑凝聚着人们对自然、世界的认识,蕴含着
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想象,它通过不同形式来呈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区域
的精神观念和文化思想。高中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对建筑中蕴含的这些价值能够感同身受,具备深入鉴赏的基础。
三、单元学习目标
1、比较中西建筑在结构、材料、布局上的差异,认识建筑是实用性和艺术性兼备
的艺术。(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文化理解)
2、了解中国园林的构成要素,体验“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精神构
成的园林意境之美。(图像识读、文化理解、审美判断)
3、结合本地课程资源(寿县古城),引导学生发现其文化、历史、科学价值,探
究古城保护开发、构建和谐人居环境的方法与策略。(图像识读、文化理解)
四、单元学习内容框架
中外建筑的材料
中外建筑的空间
传统建筑的序列与组群
建筑装饰
单
体
建
筑
中
国
古
典
园
林
建筑与音乐
建筑与传统文化
建筑与环境
古典园林的妙趣与意境
古典园林叠山理水的技巧
中外园林的相互影响
建
筑
艺
术
传统建筑保存的价值
人
居
与
环
境
城市发展与古建筑保护的关系
和谐的现代人居环境
五、单元学习活动问题链
课时
基本问题(情境)
小问题(探究活动)
同为土、木材料的建筑,为什们在造型上千差
万别呢?
中外建筑用材有何不
同?
中外传统建筑柱式结构和造型等差异在哪?
为什么中国传统建筑主要以木材为主,而西方
多用石材呢?
第一
对比苏州博物馆新馆与朗香教堂的外观设计与
内部空间的不同特点。
课时 中西建筑是如何经营
空间的?
分析哪些因素导致这些差异?
福建土楼和故宫在建筑特征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和不同之处?
传统建筑具有怎样的
序列与组群特征?
四合院在造型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四合院和土楼的聚合式结构的形成,除了地域
因素以外,还有哪些原因?
对比之前的西方建筑,再依据所了解的中国文
化,猜想一下这样建造的原因。
中国园林里的建筑有
什么妙趣?
探究园林建筑“与谁同坐轩”的妙趣。
发现花窗之美;为园林建筑选择合适的花窗。
理解“巧于因借”这一园林技巧。
品析匾额楹联文化,体味花木意境之美。
分析花木产生的意境之美。
园林的意境是如何形
成的?
第二
课时
理解园林构成的四大要素。
中国园林叠山理水的
技巧表现在哪些方
面?
园林叠山如何建造的?叠山技艺之精髓?
和学生合作演示“叠山理水”的小景观。
中外园林是如何相互
影响的?
欣赏了解中国园林元素在外国园林中的运用。
你发现城墙的设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这样设计的作用是什么?
寿县古城墙承载了哪
些传统文化和智慧?
古人把两道城门错开设计是为了什么?
古城的内涝通过什么建筑排出去的?
古城里大量的古建筑被拆的原因?
辩论:保护传统建筑和城市发展哪个重要?
怎么协调城市发展和古建筑保护的关系?
第三
课时
保护传统建筑和城市
发展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要构建人、城市 我们要传承古建筑中的什么呢?
和自然的和谐关系?
六、单元教学评价
学业水平
质量描述
1—1、能够区分中外建筑用材的不同;描述不同建筑空间经营的差异;
对传统建筑序列组群特征有所了解。(素养 1)
1—2、能够体会古典园林的妙趣、意境,知道叠山理水的基本手法。
(素养 1、5)
一
二
1—3、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考察本地传统建筑及保护改造状况。(素
养 5)
2—1、能够认识建筑的材料与结构的关系;能够认识建筑功能与空
间营造的关系;能够认识传统社会礼仪制度对建筑群组构成的影响。
(素养 1、5)
2—2、通过园林建筑的学习,认识中国园林的造园理念及背后的传
统文化思想。(素养 1、5)
2—3、能够知道对传统建筑开展保护和传承的意义。(素养 3、5)
3—1、能够认识不同文化中建筑设计的特点,正确认识建筑艺术的
价值。(素养 3、5)
3—2、了解中国古典园林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环境、传统文化和审美
意识等因素的关系,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理念。(素养 1、3、5)
3—3、能够就当地城镇建设开发和古建筑保护提出建设性意见。(素
养 3、5)
三
第一课时
课题名称
科目
主题一 《实体与虚空——凝固的音乐》
高中美术
1课时
课型
美术鉴赏
张兴瑞
课时
授课人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建筑艺术单元的开篇,该主题从建筑材料、经营空间、序列组群、雕
梁画栋四个方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外传统建筑的基本特征。本课时旨在引导学生有
目的地重点欣赏、分析、评价中外经典建筑的造型、色彩、材质、功能,从而拓
宽他们视野,感受建筑艺术的丰富多彩。
二、学情分析
高中生具备对建筑艺术深入认知和了解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具有独立思
考、分析探究、合作学习的基本能力,但在进行鉴赏和学习活动的过程中需要教
师的帮助和引导。
三、学习重点
了解建筑的材料、空间布局、序列组群、建筑装饰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及中
西方建筑在这些方面的差异性。
四、学习难点
1、在相应历史文化认知的基础上,了解不同材质的建筑所具有的文化内涵。
2、了解建筑艺术的审美规律,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评价建筑给人们带来
的不同感受,以及实用、审美价值。
五、 学习目标
1、图像识读:以主题任务式教学活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
度分析评价建筑艺术之美,激发学生对建筑艺术研究的热情。
2、审美判断:通过中西方古典建筑的比较,引导学生对建筑的社会价值做
出判断,提升审美能力,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5、文化理解:作为隐性线索,探究建筑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内涵,认识到建
筑是文化的载体,增强对民族传统建筑的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传
统文化的情感,增强文化自信。
六、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老师是个古建筑迷,闲暇
时经常带着班里的同学们前往
乡下的古村落去摄影、写生,
尤其喜欢看建筑构件。同学们
对此很不理解,觉得那些老房
以设问的方式引
发学生思考,快速进
整理思绪, 入建筑艺术的学习情
创设 子有什么好看的呢?为什么到 认真思考,进入 境。调动学生先前的
情境 了老师眼里就变成了“艺术品” 情境之中,引起 知识经验,重新审视
呢?除了老房子,我们周围还 兴趣。
存在着祠堂、戏台、寺庙、园
林等不同时代、不同样式的建
筑,它们到底美在哪里?又是
什么促成了这种美感?
建筑的实用、审美功
能, 为下面的教学
做好铺垫。
使学生了解这一
大单 元内 容结构 框
架,对即将开始的学
习有 一个 总体的 认
识。
1. 对本单元的三个主题进
行简要的概述。
2. 课件展示金字塔和苏州
园林两张建筑图片并播放两段
课程
导入
把乐曲与建筑相
结合,激发学生的兴
趣,让学生了解不同
的建筑有着不同的韵
律与节奏。
学生仔细聆
乐曲,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说 听,回答问题,
一说,哪段乐曲的旋律与图片 并发表看法。
中的建筑更相匹配?
引出课题:实体与虚空—
—凝固的音乐
进入新课学习环
节。
一、中外建筑用材有何不
环节 同
一
情境:建造房子我们用哪
些材料?传统建筑材料有哪
些?现代建筑材料有哪些?
课件出示:中国经典建筑
的图片,同时引导学生说出寿
县本地有名的古建筑。
提出问题:这些建筑在用
材上有什么共同点?
引入当地古建筑
学生讨论、 资源,调动学生学习
交流并回答。
积极性,激发学习兴
趣。
继续追问:同为土、木材
料的建筑,为什们在造型上千
差万别呢?
通过比较,学生
直观地了解中西建筑
在材质上的差异。
视频展示:中国传统建筑
的三种建造方式:抬梁式、穿
斗式和井干式。
这个知识点学生
较陌生,结合视频
展示进行讲解,让学
生有较为直观的认
引出问题:连接屋
顶和墙面的结构叫什么?(斗
拱)
识。
通过观看斗拱视
视频展示:播放一段有关
古建筑模型的抗震试验视频,
感受中国斗拱结构的科学性。
教具展示:应县木塔的斗
拱教具。
学生动手拼 频和亲自动手体验,
接游戏。
培养了学生对中国传
统建筑科学性的认
识,树立了民族自豪
感,增强了文化自信。
过渡:斗拱是中国建筑的
特有元素,那么西方国家呢?
著名建筑有哪些呢?他们是如
何建造房屋的呢?
抛出问题但不要
学生立即回答,将问
题保留,带着疑问进
入教学。
欣赏图片:学生从课本中
找出西方建筑。
提出问题:
1.他们和中国的建筑用材
有何不同 (石头)
思考交流。
2.中外建筑相同点是什
么?(柱子)
根据以上对中外建筑的剖
析,得出结论:东方建筑是土
木的诗篇,西方建筑是石头的
史诗。
讨论回答。
思考探究:为什么中国传
统建筑以木材为主,而西方多
用石材呢?
调动了学生的思
维,又与其他学科的
知识相融合,通过研
究建筑材料,启发学
生对于中西方文化差
异性的理解。
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结
合地理历史方面的知识进行总
结:地域不同、文化不同等因
素。
教师扩展:这些答案,仅
仅是老师和同学们课上的总
结,可能的原因有很多,期待
同学们课下去挖掘。
环节
二
二、中西建筑如何经营空
间
引出新知:中西
建筑如何经营空间。
情景:我们了解了中西方
建筑在材质上的区别,那么西
方建筑是如何经营空间的呢?
有同学对苏州博物馆了解的
吗?有去过那里的吗?
视频欣赏:苏州博物馆。
问题:
针对教学任务提
出疑问,引发学生思
1.除了本身的建筑外,在
苏州博物馆还看到哪些景色?
2.这些景色和我们看过的
哪些景色相似?
观看视频, 考,提高学生自主解
回答问题。
决问题能力。
教师总结:
除了本身建筑外,苏州博
物馆还有叠石、堆山、造桥、
理水等等外部环境,同苏州园
林相似。
教师对苏州博物馆设计的
四大特点进行欣赏解说。
抓住“让光线来作设计”
这一理念,对苏州博物馆进行
经典解读。
课件展示:苏州博物馆和
苏州园林图片。
问题:
1、这两个建筑的屋顶有什
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苏州博物馆内部屋顶的
结构和采光上有什么特点?
过渡语:我们了解了中国
建筑,再来欣赏西方建筑朗香
教堂。
积极思考,
回答问题。
图片展示:朗香教堂
问题:
1、朗香教堂在外部造型上
有什么特点?它的墙面是什么
样的?屋顶是什么形状的?
2、剖开朗香教堂的平面
图,是什么样的?把平面图竖
起来又是什么样的?它的形象
和我们熟悉的哪个卡通形象相
似?
3、从不同角度欣赏朗香教
堂,感觉相同吗?不同的是什
么
认真观察,
深入探究朗香
4、“让光线来作设计”这 大胆猜想,结合 教堂外部和内部结构
一理念在朗香教堂也有充分的 相关知识作出回 特征。
体现。引出问题朗香教堂在内 答。
部采光和结构上都有什么特点
呢?
思考与探究:对比苏州博
物馆与朗香教堂外观设计与内
部空间的不同特点,分析哪些
因素导致这些差异?
讨论探究。
引导得出结论:中国建筑
习惯把外部空间视为建筑整体
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一个物
理空间,更是情感的空间,具
有时空的变化色彩。西方建筑
重视结构造型,突出强调建筑
运用比较的方
式,探究中西方建筑
空间布局方面的差异
性。
的整体造型美,而外部空间只
是作为布景。
环节
三
三、传统建筑序列与组群
情景:中国传统建筑是如
何整体规划的呢?
播放音乐,让学生猜想,
接下来我将要介绍的建筑?欣
赏故宫视频,解开谜底。
提出问题:
再次把音乐与建
筑相结合,让学生感
受不同建筑有着不同
韵律与节奏。
1、每位同学用一个词语或
者成语说出故宫给你的感受。
2、以故宫为题材拍摄的影
视剧有哪些?
积极思考,
3、如果皇帝居住在这里, 回答问题。
他会住在哪里?甄嬛呢?从菀
贵人——菀妃——熹妃——熹
贵妃——圣母黄太后。她居住
的位置有改变吗?
师生得出结论:中国的传
统建筑,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
的身份与阶层之分。
过渡语:了解了故宫,再
来了解福建的土楼。
欣赏视频:《大鱼海棠》
引出问题:
1、通过视频能感受到土楼
客家人的故事。假如同学们置
身于土楼中,有一种欣赏什么
音乐的感觉?()
A.民族音乐 B.现代音
乐 C民族与现代相结合
音乐。
2、福建土楼和故宫在建筑
特征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
之处?
3、绘画实践:让学生自己
动手试着在纸上用简单的线条
画出这些建筑群落的平面结构
图。
观看传统建筑群
的图片,不容易直观
地让学生感知其中序
列与组群的特征。通
过简单线条的绘画设
计,再让学生进行分
析评价,能够更加直
观地感知特征。
展示评价:对学生的绘画
习作进行展示,并进行自评、
互评、老师评。
动手绘画,
展示交流,进行
分析评述。
得出结论:中国传统建筑
群落特征是序列与组群。其中
故宫是院落式,福建土楼是围
合式。
让学生更好的了
思考与探究:为什么中国
的建筑要采取这样一种空间布
局方式?其背后的原因是什
么?
解中国传统建筑的风
思考回答。 格以及历史文化,增
强学生的图像识图素
养以及对中国传统建
得出结论:中国的传统建
筑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身份
与阶层之分和人与人之间的文
化交流。建筑 之“群”构成了
中国建筑的灵魂。
筑文化的理解。
评价:对学生在思考与探
究中的问答给与适当的引导和
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四、为什么说雕梁画栋也
是中国建筑之美的精髓所在?
情景:我们建造房屋是为
了什么?(使用功能)除了满
足本身的使用功能,还要兼顾
什么?(审美功能)
提问:同学们能说出建筑
相关的四个字的成语或者俗语
吗?
积极思考,
回答问题。
由于课堂时间有
限,这部分内容留给
学生课下探究。
环节
四
引出“雕梁画栋”也是中
国建筑的精髓所在。
评价:
对于学生的回答多给与肯
定,鼓励。
1、通过本节课同学们学到
哪些与建筑艺术相关的知识?
2、画家画画需要几个人?
那么建筑呢?
简短小结,鼓励
学生用欣赏的眼观看
待建筑,真正做到了
解它,喜爱它。
积极思考回
答问题、认同观
点。
建筑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在以
后的生活中能用欣赏艺术品的
眼光去看待身边的建筑,像聆
听一首优美乐曲一样来感受它
的节奏和韵律。
小结
七、板书设计
八、作业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学生对建筑艺术的了解,安排了两个课后实践,让学生选择其
一去完成。
1、动手操作: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发挥想象,自行设计一个建筑模型。
2、课后搜集自己感兴趣的关于中国传统建筑的小知识,摘录下来,展示在
班级的艺术角。
九、教学反思
课前让同学们收集一些建筑材料,大部分同学表现积极。本节课通过大量的
精美图片,让学生在我们所熟知的生活资源中找到具体的建筑形象。从而体会建
筑的丰富寓意,提高了对建筑的认识、了解、感悟、感叹。认识建筑是文化的载
体,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培养爱家乡,增强文化自信的意识。在教学
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让他们动起手来,画建筑的平面图并展示、
阐述想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实现深度学习,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第二课时
课题名称
科目
主题二《人作与天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
高中美术
1课时
课型
美术鉴赏
马李妮
课时
授课人
一、教材分析
园林是人与自然紧密结合、相互交融的产物。本课可分为四个部分:中国园
林建筑的妙趣;园林的意境营造;中国园林叠山理水的表现技巧;中外园林的相
互影响。前三个部分讲述了中国园林的艺术特色,阐述了中国园林的形式、性质、
功能以及文化内涵,层层递进。第四部分相对独立,从历史上东方园林乃至世界
园林都曾受到中国园林影响出发提出议题,采用案例引路——搭建台阶的编写思
路。
二、学情分析
高中学段的学生感知、记忆和想象能力的发展进入到较高的发展阶段,他们
对中国著名的古典园林有所了解,也有部分同学参观游览过,具备在特定的文化
情境中感受园林之美的基本能力。
三、学习目标
1、图像识图: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自主学习、课堂探究,掌握园林鉴赏的基
本方法,能够深切体会中国园林的基本特征、艺术精髓,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审美判断:能够领悟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观,体味园
林意境的妙趣,感受叠山理水的独特艺术特色,对园林之美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3、文化理解:能与同学讨论园林理念与文学、哲学之间的关系,理解传承中
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形成开放包容的文化情怀。
四、学习重点
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要素和功能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培养基本的艺术
修养,从而奠定在现实生活中对传统园林进行判断、辨别和思考的审美能力。
五、学习难点
理解传统园林中包含的自然观与意趣,以及中国古典园林“虽由人作,宛自
天开”的造园理念。分析与探索其背后蕴含的更深层次的自然、社会、文化乃至
生活方式。
六、 教学过程
教学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要点
环节
1、带领学生回顾本单
元第一课时内容。
整 理 思 绪 进
2、中国古典园林是什
么样子的呢?今天我们一
起来看一看。
回顾、思
创设
情境
入教师所创设的
承上
考。
情境之中,思考问 启下。
题。
板书:人作与天开—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
通 过 建 筑 视
情 境:播放视频,结合
观看,思
学生依
直接
频,使学生了解建
筑的不同种类,并
能够总结说明。
导入 书本知识设立问题。
考。
引入知识
点。
一、中国园林里的建筑
有什么妙趣
活动一:欣赏
据自身文学
修养来分析
让学生对园
园林建筑“与谁同
园林
与文学的
关系。
环节
一
匾额的出处、 林建筑的妙趣有
隐喻以及体 多方面知识的理
会建筑与周 解与探究。
围风景所构
坐轩”。
成的妙趣。
视频解读
二、中国园林里的意境
是如何形成的
学生鉴
赏花窗的意
活动一:园林里的花窗 境之美。
① 引导学生鉴赏花窗之美 学生从
对于建筑妙
师 生
共同探究、
学 生 积 极
参与。
环节
二
② 小游戏:选合适的窗户 室内家具、观 趣和园林意境之
景视野、窗户 美做到很好的融
材质、花窗造 合并独立审美。
型等多方面
感受,思考,
①
②
探究、回答。
活动二:巧于因借
让 学 生 识 图
学生比 理解“巧于因借”
较、探究、分 这一园林技巧所
析,结合图片 带来的妙趣横生
思考回答。 的意境之美。
引发思
考,延伸发
现生活中
的“巧于因
借”。
环节
三
远借
虚借
活动三:品析匾额楹联
文化,体味花木意境之美。
赏析耦园“城曲草堂”对联。
卧石听涛满衫松色
一花一木皆
体 会
学 生 各 有独到匠心,对景 文 学 与 园
环节
四
抒己见,发表 色的描绘上升到
个人观点。 对园林意境之美
的感悟。
林 美 学 的
开门看雨一片蕉声
完美融合。
活动四:让学生赏析
1、学生分析
“花木精神——意境之美”
春夏
秋冬园林
意境的创
设,直观易
理解。
花木产生的意境
讨论、回
环节
五
之美。
2、探寻独特
答问题。
的造园思想魅力。
活动五:对比两张图
片,分析组成园林的四大要
素。
对比
可以直观
理解园林
构成的四
大要素。
文学易于
激发探究
的兴趣。
通过图
片展示,学生
说出园林
让学生探究、
思考园林组成要
素。
环节
六
单单有建
、花木,还
有山石水体。
文学与园林艺术:《红楼
梦》第十七回园林文化赏
析。
三、中国园林叠山理水
的技巧表现在哪些方面
1、叠山
播放视频解决问题:叠
山的制作技法。
思考总
结叠山理水
问题一:园林叠山如何
建造的?
知道了叠山
视频
环节
七
的方法,参与 理水的方法,可更 分析清晰
问题二:叠山技艺之精
髓?
叠山理水的 好的对中国古典
引流操作,加 园林进行审美。
深记忆。
概括,便于
学生理解。
2、 理水
①和学生合作演示“叠
山理水”的小景观。
②播放“理水”视频。
感悟“天人合一”哲学
思想的深透参悟。
四、中外园林是如何相
互影响的
学生对
比中外园林
的图片,感受
由园
林艺术上
升到民族
情感,树立
文化意识、
增强文化
自信。
欣赏了解中国园林元
素在外国园林中的运用。
环节
八
激发民族自
豪感。
中国古典园
林元素对国
外园林的影
响。
1、在园林景象之中融入 “花窗妙趣”、 “楹联文化”、“花木精
神”,技巧上讲究“巧于因借”,取得净化心灵的美感享受,深化园林的
意境。
小结
2、“叠山理水”使园林山美如画,水秀如诗,成为中国造园最基本
的手法。动静结合,即便一山一水,也可达到“一石则太华千寻,一勺则
江湖万里”的景观世界。
3、回顾本课要点,从中国园林体现出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入手
进行情感升华。
七、板书设计
人作与天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
建筑 妙趣
意境:花窗之美、巧于因借、花木精神、匾额楹联文化
叠山 理水
八、课时作业设计
九、教学反思
园林是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集文学、绘画、雕刻、园艺为一体的建
筑空间,需要查实、融合、消化大量的相关知识,才能更好的上好这堂课。
在教学中,教师努力做到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和中心,围绕学生开展教学,
引领学生切身体验、主动探寻、积极思考、动手实践。
第三课时
课题名称
科目
主题三《人居与环境——诗意的栖居》
高中美术
1课时
课型
美术鉴赏
高丽
课时
授课人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旨在从身边的古建筑保护出发,以古建筑保护与现代人居环境的营建为
主题,引导学生关注城市的发展与古建筑保护之间的的矛盾,探讨如何协调二者
之间的关系,进而认识构建人、城市和自然和谐关系的重要性,积极树立正确的
立场。
二、学情分析
通过本单元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传统建筑有一定的了解,对其蕴含的科学、
文化、审美等价值有较强的认同感,也树立了保护古建筑的意识。但仅停留在理
论上,所以本课从学生熟悉的寿县古城墙为切入点,来认识古建筑的保存价值和
如何协调城市的发展和古建筑保护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保护传统建筑和传承传
统文化的重要性。
三、学习目标
1、图像识读: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搜集家乡古建筑资料,深入了
解家乡历史和文化。认识构建人、城市、自然和谐关系的重要性,具备保护文化
遗产的意识和态度。
2、审美判断:通过讨论、辩论赛等教学活动,对古城的保护与开发有自己独
到的见解,对构建现代和谐人居环境有创造性的想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
生认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复杂性,加强综合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树
立环境意识,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3、文化理解:通过对家乡寿县古城的深入探究,了解传统建筑与历史文化的
关系,培养热爱家乡、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怀,唤起积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态度,
认识传统建筑保护的一样。对古城的保护与开发有较中肯的见解,对构建现代和
谐人居环境有创造性的想法,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和环保意识。
四、学习重点
树立保护古建筑的观念,其核心是学会认识古建筑的价值,通过理解寿县古
城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尊重自然,了解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探索如
何协调寿县古城保护与城镇建设的方法,认识传统古建筑保护、城市开发的重要
性。
五、学习难点
处理当前城市发展和古建筑保护之间的矛盾关系,在强调古建筑的历史与文
化价值的同时如何正确认识其在设施与功能上的局限性。了解如何在新的城镇建
设中延续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
六、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要点
整理思
绪进入教师
所创设的情
景之中,思
考问题,通
过古诗里出
现的历史文
化,引导同
学关注家乡
的 历 史 底
蕴、为启发
学生关注古
建筑保护做
铺垫。传统
建筑是传统
文化的栖息
地。
同学们,你们是不是和老师一样喜
欢到有山、有水、有文化的地方游览
吗?
问 题:那一个地方的历史底蕴靠什
思考、
朗诵
古诗增
加文化
意境。
创设 么来体现的呢?
朗 读 、 探
情境
清代的诗人黄景仁到一个有水、有 究、回答。
水的地方去游览写下来一首古诗,请一
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猜一猜,诗人到
什么地方去游览了?
情 境:播放视频,结合视讲解家乡
的历史文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
乡村发生了很多变化。
通过熟悉
的家乡历史
文化视频唤
醒同学们对
家传统建筑
的热爱。
观看,思
考。
问 题:我们家乡有没有面临古建筑
保护和城市发展的问题呢?
导入
和谐的现代人居环境是什么呢?
引出课题:
人居与环节--诗意的栖居
学生
请同学们完成【课前学习任务】通 代表把准
环节 过搜集资料和考察,对寿县古城的古建 备的 PPT
让学生对
寿县古城的
学生
古建筑保护 思路清
的状况有所 晰。
了解。
一
筑保护状况经行简要汇报。
资料进行
简介的报
告描述。
情 境:播放视频。感受传统建筑的
古韵。
思考·探究:我们寿县古城墙承载
了哪些传统文化和智慧?
结合模型
探究中国现
存唯一一座
结合模型提出小问题:
你发现城墙的设计了什么不同的
地方?这样设计的作用是什么?古人
在设计城门错开是为了什么?古城的
环节 内涝通过什么建筑排出去的?
二
兼具防御防
活 动:学 洪功能的古
生拼装模 城墙,研究
师 生
共同探
究、学
生积极
参与。
型。
防御防洪的
感受,思 的原理,体
考,探究、 会古人的文
回答。
化智慧,真
切理解古建
筑的保护价
值。增强民
族自豪感。
情境:展示图片
问题·探究:古城里大量的古建筑
被拆的原因?
学生思
考、探究、 让学生思
分析。结合 考这些保护
寿县古城 不当现象背
街区文脉 后的原因。
断层,民居 找出城市发
破坏严重, 展和古建筑
文物保护 保护之间的
环节
三
引发
思考。
不当的现
象分析。
思考回答。
矛盾关系。
问题·探究:保护传统建筑和城市
发展之间的关系?
情境问题:保护传统建筑和城市发
展哪个重要?
碰 撞
出思维
正反两
方面看问
课堂活动:
的
火
组织简单的辩论赛
环节 正方:传统建筑保护比城市发展更重要 烈辩论。
四
反方:城市发展比传统建筑保护更重要
学 生 激
花,为
协调二
者的关
系做准
备。
题,深刻了
解当前城市
发展和古建
筑之间的关
系。
1、启发
学生找到协
情境问题:(展示图片)
问 题:寿县古城和平遥古城有什么
调古建筑保
区别?
观 看 视 护和城市发
频 并 记 录 展的方法。
思考·探究:怎么协调城市发展和
古建筑保护的关系?
开
关键词。
2、完成 发、保
播放《平遥古城》保护的视频
思考·探究:平遥古城经历了什么?
他做了什么?
思考、探 探 究 任 务
究、回答问 单,落实寿
题。
县古城保护
学生完 的方法,使
护、开
发、宣
传
环节
五
引
讨论·探究:从规划、保护、开发、
宣传这几个角度探究寿县古城保护和
城市发展。
成讨论任 学生更加的 导学生
务单。
了解家乡的 自主探
的文化,思 究的能
考寿县古城 力。
发 展 的 未
来,提高解
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让学生
情 境:我们可以协调城市发展和古
建筑保护的关系,但我们不能阻止城市
建设发展的脚步,也无法建造出和古人
一模一样的建筑。
深刻的认识
到保护古建
传
筑的意义, 承古建
同时了解如 筑的文
何在新的城 化精髓
镇建设中延 和民族
续传统建筑 特点。
文化的精
学生、
环节
六
问 题:我们要传承传统建筑中的什 探究、思
么呢? 考。
介绍几个成功案例。
问 题:为什么要构建人、城市和自
然的和谐关系?
髓。
踏上 300年前诗人黄景仁踏过的古城墙,八公山下,淝水岸边。感受
跨时空感怀相同历史文化的情境,升华本课主题:我们每个人都是城市的
一部分,城市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最终都将成为历史文化的一部分,保
护传统建筑、传承传统文化,处理好人、城市、和环境的和谐关系,是为
了构建美好的未来,实现诗意的栖居。
小结
七、课时板书设计
人居与环境---诗意的栖居
文化
山水
历史
诗意
八、课时作业设计:
结合本课的重难点,从规划、保护、开发、宣传几个角度探究家乡寿县的保
护和发展。可以让学生从实际出发协调城市发展和古建筑保护的关系。
九、教学反思
本主题的教学重点是树立保护古建筑的观念,其核心是学会认识古建筑的价
值,这也是本课教学的主要目的。所以在课程开始就让学生从身边的古建筑入手,
从认识家乡的古建筑开始,让同学们课下通过考察和搜集资料的方式去完成调查
报告。但从课堂的效果来看,不是所有同学都能做到实践考察的,由于学生放假
时间的问题和距离的问题。所有这个环节以后可以选用长假期去完成,还有要结
合具体的汇报单完成。
本主题的难点是处理城市发展和古建筑保护之间的矛盾关系,在课程里设计
了辨论赛的环节。很好的让学生认识到了古建筑保护的重要性和城市发展的重要
性,同时也认识到处理矛盾关系的重要性,为如何协调城市的发展问题做了很好
的铺垫。很好给学生普及了保护传统古建筑的观念和思维引导。但辩论赛的活动
随机性比较大,和学生的知识积累有很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