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章 有理数
1.3.1 有理数的加法
基础巩固
知识点1 有理数加法法则
1.计算-2+8的结果是( )
A.-6 B.6 C.-10 D.10
2.计算(-30)+(-20)的结果是( )
A.-10 B.10 C.-50 D.50
3.下列各式运算正确的是( )
A.(-7)+(-7)=0 B.(-)+(-)=-
C.0+(-101)=101 D.(-)+(+)=0
4.一个数是11,另一个数比11的相反数大2,那么这两个数的和为( )
A.24 B.-24 C.2 D.-2
5.如果两个数的和为负数,那么这两个数一定( )
A.同为正数 B.同为负数
C.至少有一个正数 D.至少有一个负数
6.12的相反数与-7的绝对值的和是 .
7.若=2,=3,且m>n,则m+n的值是 .
8.计算:
(1)5+(-7); (2)(-6)+(-16);
(3)5+(-); (4)(-0.8)+3.69;
(5)(-)+(+) (6)(-2)+(-1)
知识点2 有理数加法的应用
9.若规定向东走为正,小明从学校出发先走了+40米,又走了-100米,则此时小明的位置在学校的( )
A.西面40米 B.东面40米
C.西面60米 D.东面60米
10.一建筑工地星期一和星期二仓库水泥的进货量和出货量如下表所示,其中进货为正,出货为负(单位:吨)
进出货情况 库存变化
星期一 +5 -2
星期二 +3 -4
合计
(1)分别列出算式表示这两天水泥进货和出货的合计量,并算出结果;
(2)星期一该建筑工地仓库的水泥库存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变化量是多少?星期二呢?
能力提升
1.下列各组式子中,结果相等的一组是( )
A.1+(-3)和(-2)+(-1) B.1+(-2)和1+
C.2+[-(-2)]和-3+(-1) D.0+(+2)和0+
2.中国人最先使用负数,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徽在其著作《九章算术注》中,用不同颜色的算筹(小棍形状的记数工具)分别表示正数和负数(红色为正,黑色为负).如图1表示的是(+2)+(-2),根据这种表示法,可推算出图2所表示的算式是( )
A.(+3)+(+6) B.(+3)+(-6) C.(-3)+(+6) D.(-3)+(-6)
3.给出下面两个结论:甲:两数之和为正数,则这两个数均为正数
乙:两数之和至少大于其中一个加数. 则( )
A.甲、乙均正确 B.甲正确,乙错误
C.甲错误,乙正确 D.甲、乙均错误
4.已知有理数a,b,c在数轴上对应点的位置如图所示,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4 B.b+c<0 C.a+b>0 D.a+c>0
5.在两个括号内填入同一个数,能使成立的是( )
A.任意一个数 B.任意一个正数
C.任意一个非正数 D.任意一个非负数
6.在数4,-3,-12,-9中任三个不同的数相加,则和的最大值是 .
7.用[x]表示不大于x的大整数,如[2.4]=2,[-3.1]=-4,请计算[-5.2]+[4.8]= .
8.解答下列各题:
(1)已知=0,求a+b的值.
(2)已知,=2,且=b-a,求的值。
9.探索研究:
(1)用“<”“>”或“=”填空:
①, ;
②,
③
(2)通过以上比较,请你分析、归纳出当a,b为有理数时,与的大小关系.
(3)根据(2)中得出的结论,当+2022=时,求x的取值范围.
参考答案
基础巩固
B 2.C 3.D 4.C 5.D 6.-5 7.-1或-5
8.(1)-2 (2)-22 (3)4 (4)2.89 (5)- (6)-3
9.C
10.解:(1)这两天水泥进货的和计量为(+5)+(+3)=8(吨).
(2)因为(+2)+(-2)=3(吨)
所以星期一该建筑工地仓库的水泥库存增加了3吨。
因为(+3)(-4)=-1(吨)
所以星期二该建筑工地仓库的水泥库存减少了1吨。
能力提升
D 2.B 3.D 4.C 5.C 6.-8 7.-2
8.解:(1)因为=0,
所以=0,=0,所以a=3,b=-5,所以a+b=3+(-5)=-2.
(2)因为=8,=2,所以a=±8,b=±2.因为=b-a,
所以a=-8,b=2或a=-8,b=-2.当a=-8,b=2时,==6;当a=-8,b=-2时,==10.综上,的值为6或10.
9.解:(1)①>;②=;③=
①因为+=5,=3,所以+>.
②因为+=4,=4,所以+=.
③因为+=8,=8,
所以+=.
(2)当a,b异号时,+>;当a,b同号或其中一个为0时,+=
故+≥.
(3)+2022=,即+=,由(2)中得出的结论,可知x与-2022同号或x=0,
所以x的取值范围是x≤0.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