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7 开国大典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新知导入
时代背景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全国人民为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进行了可歌可泣的顽强斗争。
抗日战争,多少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
新知导入
经过三年解放战争,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国民党统治,迎来了全国的大解放,迎来了“开国大典”的盛况。
新知导入
从此,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新知导入
开国大典
开:建立、成立的意思。
典:是指盛大、隆重的仪式。
开国:建立新的国家。
大典:隆重的规模宏大的仪式。
创建国家的重大典礼。
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体会新中国成立时人们自豪、激动的心情。
新知讲解
汇集 预定 爆发 就位 宣告 雄伟
肃静 旗帜 语调 完毕 检阅 制服 坦克 一致 距离 高潮 次序 擎着 瞻仰 电钮
形容力量强,声势大。
bào
xuān
qíng
sù
zhì
zhān
niǔ
排山倒海
新知讲解
运用:为了防止游人不小心溺水,公园管理处在水塘处设立了栏杆,来拦住游人。
栏
lán
拦
字义:遮拦的东西。如:桥栏。
组词:(栏杆)(跨栏)(雕栏玉砌)
字义:遮拦,阻挡,阻止。 如:拦住。
组词:(阻拦)(拦截)(东拦西阻)
新知讲解
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加点的字是多音字!
.
新知讲解
奔
bēn
bèn
(奔跑)(奔波)(东奔西走)
(投奔)(奔向)(各奔前程)
他们兄弟两个一个为了生计奔(bēn)波,一个为了理想奋斗,最后由于观念不同,就分道扬镳、各奔(bèn)前程了。
.
.
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新知讲解
读bēn的时候,是“急走,跑”的意思。如:奔驰。
读bèn的时候,是“直往,投向”的意思。如:投奔。
奔
新知讲解
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
加点的字是多音字!
.
新知讲解
倒
dǎo
dào
(倒下)(倒塌)(排山倒海)
(倒影)(倒退)(本末倒置)
舞蹈课上,小红在练习倒(dào)立这个动作的时候,不小心摔倒(dǎo)了。
.
.
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新知讲解
dǎo,竖立的 dào,位置上下
东西躺下来, 前后翻转。如,
如,摔倒。 倒影。
倒
新知讲解
国庆点灯
盏
爆
距
隆
汇
制
帜
阅
宾
政
栏
盏
阅
制
坦
府
距
汇
爆
宾
zhèng
huì
bào
fǔ
bīn
lán
zhǎn
yuè
jù
zhì
tǎn
宣
xuān
隆
射
shè
lóng
“宣”和“坦”最后一笔的横都要写得长一点儿,托住上面的部分,使整个字平稳匀称。
新知讲解
bào
重难点字书写指导
书写时注意右下的部件不是“水”。
新知讲解
默读1—3自然段,了解开国大典的总体情况。如:时间、地点、参会人员及会场的位置和布置。在文中找到相应的词句画下来,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品读课文
地点:
1949年10月1日
首都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 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外宾。
总数达三十万人
时间:
参与人:
参与人数:
品读课文
典礼场面恢弘
会场在天安门广场。广场呈丁字形。丁字形一横的北面是一道河,河上并排架着五座白石桥;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起天安门的城楼。丁字形的一竖向南直伸到中华门。在一横一竖的交点的南面,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
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会场的位置和布置如何?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品读课文
会场气氛庄严而隆重
再读课文,想一想:
从入场后到群众游行,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在文中作出标记。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试着用小标题进行概括。
品读课文
早上六点钟
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的
品读课文
下午三点整
阅兵式开始
阅兵式完毕
傍晚
晚上九点半
群众入场
开国大典的几个场面:
品读课文
举行典礼
阅兵式
群众游行
群众入场时广场的气氛如何?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场面气势恢宏,气氛热烈。
品读课文
夸张、比喻
作者是如何从参会人员的角度来表现典礼是非常隆重的?
参加典礼的人员来自五湖四海,地域很广。
参加典礼的人来自各个阶层。
参加典礼的人来得很早,早上六点钟起就有人入场。
参加典礼的人数很多。
品读课文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表达了群众对领袖的无限热爱,对祖国的无限向往;衬托出了人民领袖的伟大形象。
第2课时
品读课文
毛主席出现的时候,群众的表现如何?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投向”可以换成“看向”吗?
可以,但“投向”更能反映人们迫切希望见到毛主席的心情。
品读课文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品读课文
反复
反复:
毛主席的宣告震动了全中国,表达了全场三十万人以及全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诞生而欢欣鼓舞的心情。
品读课文
为什么“每一响都是五十四门大炮齐发,一共二十八响”?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五十四门大炮齐发,一共二十八响。
代表我国五十四个民族(五十四个是当时的统计数字)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奋斗了二十八年。
品读课文
自由读11—13自然段,聚焦阅兵式场面描写,想一想这个部分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检阅部队 各兵种行进 群众欢呼
品读课文
读读写阅兵式的部分,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个场面的。
品读课文
点面结合
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受检阅部队缓缓入场
各兵种方队特点
海军
步兵
炮兵
战车师
骑兵师
空军
接着
开头
时间顺序
正面描写
品读课文
群众的动作:嗓子都喊哑了 手掌都拍麻了
对群众的神态、动作描写,侧面印证了阅兵式的场面宏大,气势雄壮。
侧面描写
群众的神态:欢喜 激动
品读课文
夸张
仿照课文中的句子写一个夸张句。
校园里真安静啊。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品读课文
红流
借喻
游行队伍
游行队伍一片火红,所以用“红流”喻指游行队伍,表明了游行队伍声势之浩大,场面之壮观。
品读课文
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双关:“光明”,不仅是说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更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全中国永远摆脱了黑暗,获得了光明。
品读课文
《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谱曲,原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是一首民族解放的战歌。在人民中间广为流传,对激励全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起了巨大的作用。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决议,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1.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 )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2.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 )典礼开始。
3.这庄严的( ),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一、选词填空
宣布
宣读
宣告 宣读 宣布
宣告
课堂练习
二、本文在描写“阅兵式”的场面时,运用了哪种方法?运用这种方法的好处是什么?
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运用这种“点面结合”的方法既有整体感受,又能突出特点,能让我们感受到各个方阵的气势,更能感受到整个阅兵式的庄严、隆重,气势恢宏。
课堂练习
《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 的盛况,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 、 的感情。
开国大典
自豪
激动
课堂总结
总体情况
具体过程
开国大典
时间
地点
参加人员
会场的位置和布置
群众入场
举行典礼
阅兵式
群众游行
热烈
庄重
板书设计
小练笔: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写一个场面。“面”的描写要整体展现场面,“点”的描写要细致刻画,突出特点。
作业布置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