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 术 的 发 展 说课稿
一、抓住特点,说教材
2020 年 9 月 2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习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增强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随着国家级教育改革政策的陆续出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推进,以传统的课时设计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正朝着基于大单元视角下深度学习的设计思想探索迈进。
单元设计思路
《走进技术世界》是苏教版高中通用技术教材《技术与设计 1》的第一章,是全书的逻辑起点,也是全套通用技术教材的逻辑起点, 因此对全书及全套教材具有引领作用,它为学生理解技术及其性质、
走进技术世界搭建了平台,也为学生开展技术设计的学习及全面培养
技术核心素养奠定了基础。
教育部高中通用技术课标组组长顾建军教授曾提出“让技术教育基于真实的生活”,为了落实技术核心素养培养的课程目标,基于大单元设计思想和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关于教材的第一单元,我的设计是围绕“选拔学生赴芜湖市天门ft参加荒野生存拓展训练”这一主
题情境,开展课堂教学,其中,第 1 节“技术的发展”通过讨论“荒野生存中的取火问题”,以任务的形式让学生通过系列活动体验感悟技术与人类的关系,理解技术的内涵,进而提高技术意识和物化能力
这两项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本节课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技术的发展》是《走进技术世界》的第一节课,是高中生参与技术学习的起点,基于大单元设计思路,本节课围绕“选拔学生赴芜湖市天门ft参加荒野生存拓展训练”这一主题情境中的“取火问题”,设计了“追溯技术的历史”和“展望技术的未来”两个方面的教学内
容,从而引导学生走进技术的世界,感悟技术的历史,憧憬技术的未来,理解技术的内涵,为后续的技术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为了充分体现设计学习、操作学习等技术学科学习特征,我创造性的将技术的内涵定义从教材的中间位置后移至课堂结尾处,突出了技术学科课堂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特点之一是:由简入繁,完成了一次技术发展史的教育,归纳总结出了技术的内涵,为学习第二节技术的价值做好准备;特点之二是:通过学科大概念引导大项目、大过程的方式组织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从真实情境中来,回归到真实世界中去”,初步了解了学习通用技术课程的方法。
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单元设计思路、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内容及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并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和认知基础,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经历体验活动,了解技术与人的需求之间的关系, 感受技术产生和发展的艰辛,知道技术推动了人类社会在不同领域的全面进步;通过视频展示,追溯中国技术发展史,展现我国对世界技术发展所做出的卓越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组织分组讨论, 畅想技术的未来,知道技术的未来取决于人类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形成对待技术的理性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为进一步落实指向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目标,在仔细处理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由于技术是由人类需求而产生的,并不断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相比学习了多年的传统科学文化知识,学生对学习技术知识、技术方法并不熟悉,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技术与人类需求之间的关系,知道技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对技术的积极情感和理性态度。由于学生对运用技术思想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习惯,所以,正确的理解技术内涵,初步形成对技术的认识和学习技术的愿望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因地制宜,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认知水平,这节课我将遵照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所讲的“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这句格言,采用项目化的学习策略,设置具有进阶梯度的
问题串,运用智慧课堂“云互动”的教学手段,以真实情境为主线, 以学生为中心,适时推送学习任务,发布个性化的批注讲解,强化对学生的感官刺激,不断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受探究的乐趣,揭示概念形成过程中知识的内在联系,最后达到构建核心知识和深度学习的目标。为此,对本节课设计了“三环节——四任务——七活动”的教学流程:
三、因材施教,说学法
教育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认识过程和人类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基本相同的,需要经过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循序渐进过程, 因此,我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充分发挥教师主导课堂节奏对学生认识活动的主体作用,力求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克服学生被动接受和死记硬背课本知识的倾向,在教学实践中,首先构建一个真实的情境,师生一起在真实的情境中,追溯技术的发展,展望技术的未来,完成任务的学习、体验和探究,进而归纳总结出技术的内涵;再由老师引导学生用所得的结论,去感受通用技术课程的独特学习方法,实现“真情境,多任务,螺旋上升式”的技术课程理念,让学生不断在自由的环境中交流学习,在技术的实践中寻求真理。
四、多元解读,说过程
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并结合教材,我将针对学生的特点,
以知识为载体,以展示思维、突出能力和思想教育为主线,以培养学习兴趣、观察思维、概括能力为重点,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线上云端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使学生在平等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本课的内容,从而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为此,我设计了“了解技术,展示情景”、“体验技术,感悟历程”以及“理解技术,知行合一”的 3 个主要教学环节。
教学的第 1 环节是:了解技术,展示情境,时间安排为 5 分钟。
通过播放快闪视频和展示主题情境,让学生了解技术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开始思考主情境下可能遇到的技术问题。在 VR
体验内容后,我通过智慧课堂,将荒野生存体验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制作成观点推送给学生,根据学生的分享交流制定本节课学习取火技术的计划,从而引入新课,并在课堂上直接体现了精准教学,以学生
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课堂生成如图 1-1)
.
图 1-1
教学的第 2 环节是:体验技术,感受历程,时间安排为 35 分钟。
首先,从钻木取火的体验开始,指导学生使用学具课堂实践钻木取火,学生经历钻木取火学具的组装、调试、试验以及比赛等系列活动,了解了技术与人类的需求之间的关系,感受了技术产生和发展的
艰辛,培养了技术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课堂生成如图 1-2)
图 1-2
其次,利用智慧课堂软件设计了两个游戏,通过对照明工具的排
序游戏和观点收集,组织学生重温从火到灯的技术发展历程,体会了技术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课堂生成如图 1-3)
(
)
图 1-3
通过竞答游戏,帮助学生理清了重要技术事件发生的时代,感悟了技术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深远影响,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技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从而
突破教学重点(课堂生成如图 1-4)
图 1-4
然后,播放剪辑视频《厉害了,我的国》,通过小组交流,引导
学生归纳总结出“从四大发明到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对世界技术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当今一代代中国人重要的历史使命。”
最后,组织学生阅读案例分析《文莉家的智能生活》,利用智慧
课堂,设置推送议题《讲述你对未来技术生活的愿景》,并收集观点答案。归纳总结出“理性的看待技术,技术的未来取决于人类对未来
生活的美好憧憬”。(课堂生成如图 1-5)
图 1-5
教学的第 3 环节是:理解技术,知行合一,时间安排为 5 分钟。
利用智慧课堂,设置现场问卷,收集理解技术内涵的关键词,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技术是指从人类需求出发,秉持一定的价值理念, 运用各种物质装置、工艺方法、知识技能与经验等,实现具有一定使
用价值的创造性实践活动。”,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课堂生成如图 1- 6)
图 1-6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技术课程的特点和体验技术实践,课堂教学的最后是布置具有进阶层次的作业,引导学生重温本节课的技术体验活动——钻木取火,请学生设计一个制作钻木取火工具的优化方案,基础层次是以草图、文字的形式表达优化方案,提高层次是以模型或原型的形式表达优化方案。希望通过设计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化钻木取火的技术实践,一方面是知行合一、深度学习, 另一方面是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五、反躬自问,说反思
作为通用技术课的第一章第 1 节,在教学实践中,我引导学生细读教材,使其更准确地体悟技术的发展,理解教材编者的匠心,力求构建富有内涵的通用技术课堂;在教法选择上,我运用 VR、游戏、
网络等学生最常用、乐用的信息化手段,进行了实践活动并完成相关教学任务;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里,我结合传统教学和信息化教学的各自优势,引导学生通过“学、思、做、悟”,提高了学生的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技术意识和物化能力;在知识生成外,我通过“线
上+线下”整合教学,完成了生生间、师生间的实时交流互动,实现了技术价值观的动态生成。
本节课的课堂实践的不足之处主要有:受制于技术经验,钻木取
火活动的取火成功率不高;个别学生因自觉观点答案不正确,未提交真实观点,导致智慧课堂互动的参与率未达到 100%;设计的教学内
容容量较大,课堂教学实践超过了 45 分钟。针对上述不足之处,我认为本节课的优化设计和努力方向有:可以引入微课教学,将教学中教师将讲解“如何使用钻木取火学具”部分录制成微课,课前推送给
学生学习研究,增加学生技术经验,同时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另外,
注重分层教学思想,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体差异,允许并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甚至是错误的观点,对错误的观点进行点评、引导,增强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和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