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12、3汽化与液化 课型 新授课 第 3 课时 主备
课标教材分析 课标:通过物态变化过程,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的一些现象与物态变化联系起来。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初中物理中的热学专题,它是我们后面学习热和能的基础,是温度计、熔化和凝固的继续,在科学探究实验中是很重要的。而本节内容又与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物理现象又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又能让学生感受到学物理的乐趣。本节内容以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为重点,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知道:物质汽化的知识,通过生活实例的观察,练习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分析与交流,知道物质汽化要吸热,并对蒸发和沸腾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区别,再通过碘的升华实验观察理解升华是吸热过程。 【呈现方式】本节课是热学知识中第三节内容即“物态变化中吸热过程中的汽化及相反过程液化”。课本从实际的生活现象入手,结合实际烧水、晾上衣服这些简单的生活现象入手。教学中注意紧密结合生活中的现象再加视频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教学建议】 本节涉及了概念的建立,规律的认识,以及概念、规律的应用三个学习过程。可以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出发点,多让学生实验、举例,交流,通过讨论、实验探究,顺利的完成课标要求。教学重点:汽化现象、知道蒸发的作用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教学难点:解释生活中蒸发快慢的事例。
学情分析 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物态变化中的“汽化与液化”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可谓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在日常生活的积累认识云,山林中的雾,植物上结露,各种“白气”等自然现象。说陌生,是因为对他们的具体形成过程没有完全认识透彻。学生的差异性:有些善于观察,善于动脑的同学对这一部分学习起来较容易,相反有的同学甚至对这种物质的状态也认识错误。学生的学习优势:对于学生来说,物态变化比较熟悉,就在身边,触手可及。所以能够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深切感受到整个自然界像是在魔术师的掌控之中,不停的发生着变化,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之处。并在其中不断的产生疑问,所以学生带着求知的渴望,学习兴趣较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的物理规律。
教法媒体 教学用具:烧杯、水、温度计、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投影仪、硬纸片、毛玻璃、棉签等【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探究法、交流讨论法、分析法等。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教师演示:教师将少量酒精抹在黑板上,提示同学们观察,过一会儿会发现酒精很快挥发了。提问:生活中有类似的现象吗?学生A:夏天洒在地上的水一会儿就变干了;学生B: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会变干;( …… …… )师问:同学们,这些事例中的水哪儿去了呢? 学生活动:向干燥的手背上“哈气”,说出自己的感觉,然后用手触摸说出感觉。进行新课教学。象这样的水变成水蒸气的现象就叫做汽化,而生活中我们还看到:家里玻璃镜上经常出现的一片模糊则是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玻璃而凝结的水珠,这种现象则叫做液化。(板书)汽化和液化 液态 气态(汽化吸热,液化放热)汽化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沸腾,另一种叫蒸发,下面我们共同来探究沸腾现象。进行实验:1、“观察水的沸腾”引导学生提问:①为什么要用热水?为什么要用硬纸板盖住?②如何正确使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外焰700--800℃,内焰200--400℃),严禁用酒精灯互相对着点燃,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讨论:① 水烧开了需要哪些条件?② 水沸腾时有什么特征(发生于液体表面和内部的剧烈汽化现象,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③ 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有没有继续上升?④ 水沸腾的条件:(a、温度达到沸点,b、继续吸热)说明:同一种液体的沸点与液面上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沸点就越高,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高压锅内的气压可达到2个标准大气压,水的沸点达到150℃,高山上气压低,造成煮饭不熟等现象。2、多媒体展示:湿衣服无论是在温度高的夏天还是在温度低的冬天,都能晾干,这说明了什么?为什么晾衣服时要把衣服展开并放在向阳、通风处呢 说明:①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有发生,并且只在液体的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②蒸发是发生在液体表面的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而沸腾是同时发生在液体内部和表面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投影展示)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①液体温度的高低;②液体表面积的大小;③液体表面上空气流动的快慢。3、用绵签在某同学手指上涂一点酒精,当众提问:有何感觉?总结:蒸发吸热。(板书)汽化的两种方式:①沸腾 ②蒸发举例说明:①游泳后刚从水里出来,为何感觉特别凉爽?②热天,狗常把舌头伸出来不停的呵气,为何? 4、雾与液化讲述: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称为液化,液化是汽化的相反过程。问:生产和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液化现象?在学生回答时老师补充完善。生活中大多数液化都是在温度降低时产生的,使气体液化有两种方式,另一种方式是压缩体积。强调说明: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当温度降低到某一种程度时,气体就会变成液体,所有的气体在温度降低到足够低的时候都可以液化,在一定温度下,压缩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气体液化便于储存和运输。我们家中的液化气罐,就是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办法使石油气液化的,还有我国“长征三号”运载火箭的第三级燃料也是用氢做燃料,这些都是经过液化的。 提问:液化是吸热还是放热呢?① 液化过程要吸热② 被100℃的水蒸气烫伤要比100℃的水烫伤严重得多,这是因为100℃的水蒸气液化会放出更多的热。(板书)气体液化的两种途径:①降低温度 ②压缩体积三、归纳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四、巩固习题:(多媒体展示)1.寒冷的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寒冷的室外回到暖和的室内时,镜片会变得模糊不清,但过一段时间又会变清晰,这是由于室内的水蒸气先在镜片上遇冷__________成小水珠后又发生__________所导致的现象。2.针对我国土地沙化及沙尘暴日益严重的形势,专家们提议,要提高植物覆盖率,减少裸地面积,这样可以使土壤中水分蒸发___________(填“加快”或“减慢”)3.下列关于液体沸腾时的特点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液体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B. 液体沸腾时需要吸热C. 沸腾是只发生在液体内部的一种汽化现象D. 水沸腾时的温度不一定是100℃4.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利用蒸发吸热的是( ) A. 把湿衣服放在通风向阳的地方晒干B. 医生往发烧病人的头上擦些酒精来缓解病情C. 夏天从游泳池刚上岸的人被风一吹感觉很冷D. 吃冰棒可以解热5.把一根烧红的铁棒放入冷水中,会发出“吱吱”响声,并会冒出“白气”这是因为先________后________。 6.已知液态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气体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分别是-183℃、-196℃、-78℃。如果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用降温的办法,从空气中提取这些气体,那么温度下降时,首先被分离出来的是( )
A. 氧气 B. 氮气
C. 二氧化碳 D. 三种液体同时液化无法分离
板书设计 第三节汽化与液化汽化:液态变为气态1、沸腾:①定义:表面和内部 剧烈的汽化 ②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 继续吸热2、蒸发:①定义:表面 缓慢的汽化①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有发生,并且只在液体的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②蒸发是发生在液体表面的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而沸腾是同时发生在液体内部和表面的剧烈的汽化现象。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①、液体温度的高低;②、液体表面积的大小;③、液体表面上空气流动的快慢。二、液化:气态变为液态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