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新文化运动导学案 (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导学案 (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21 08:50: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课程 标准 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知道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通过了解五四运动的基本史事,理解五四精神的内涵,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通过了解陈独秀、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等史事,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理解伟大建党精神
单元综述
面对北洋军阀统治下混乱的政治局面,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进行文化变革才能挽救民族危亡。1915年开始,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以《新青年》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在全国掀起了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思想的解放。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引发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时空纵览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学习 目标 1.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代表人物、主要内容,客观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2.理解新文化运动中“新”的含义。 3.认识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
课前导学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兴起背景: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2.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并于1917年迁往北京),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4.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1.主要内容:
(1)思想革命:①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②提倡民主与科学。这是新文化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他还将它们形象地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
(2)文学革命: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2.历史意义:
(1)进步性: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2)局限性: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课堂助学
有人说“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为辛亥革命补上理念一课”,你是否认同这一说法?简要说明理由。
示例一:同意。辛亥革命后建立起中华民国,但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专制残余死灰复燃,帝制卷土重来。而新文化运动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帜,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提供了系统的理论。示例二:不同意。因为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思想,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两者本质上是不同的追求。(言之有理即可)
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前期(“四提倡四反对”):①提倡民主,反对专制。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的先驱——李大钊)。
2.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改造创新,与时俱进。
3.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4.新文化运动中“新”的含义:用资产阶级的文化反对封建文化,即用资产阶级的新道德观反对封建的旧道德观;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用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专制和愚昧。因此新文化运动中“新”的含义是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俱进。
【例题】新文化运动开始后,在陈独秀、胡适等人的倡导下,白话文成为时尚。学校开始使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学者们还编写了许多白话书信,用民众通行的语言讲述新时代的思想,白话文逐渐普及。这一过程反映出(B)
A.新道德战胜了旧的封建礼教
B.文学革命推动了思想启蒙
C.民主与科学改变了黑暗政治
D.新式教育取代了传统文化
【思路点拨】根据题干中“用民众通行的语言讲述新时代的思想”可知,白话文更容易被大众接受,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因此白话文的逐渐普及促进了思想解放。
达标检测
1.下面是赵欣欣同学历史学习的笔记内容,她记录的是新文化运动的(A)
  经过辛亥革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国民脑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识,必须从文化思想上冲击旧思想和意识,通过普及共和思想来实现真正的共和政体。
A.背景 B.过程
C.内容 D.意义
2.(2022 北京)1917年,《新青年》发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指出国人的头脑仍然装满“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如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该文作者应是(D)
A.李鸿章 B.康有为
C.张謇 D.陈独秀
3.1919年,美国学者杜威访问中国时评论道:“世上似乎没有一个国家的学生像中国的学生这样,一致而热切地追求现代的和新的思想。”这种新思想最终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全国性运动。当时中国学生追求的“新思想”是(B)
A.自强求富 B.民主与科学
C.尊孔复古 D.变法图强
4.(2022 湘潭)胡适曾被美国《展望杂志》推举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百位名人之一,理由是“替中国发明了一种新语言”。这主要是基于他(B)
A.创办《青年杂志》 B.主张使用白话文
C.发表《狂人日记》 D.宣传马克思主义
5.“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课)。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这则材料反映的是(C)
A.维新思想开始传播
B.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C.民主科学思想冲击封建礼教
D.近代学校开设修身课程
素能提升
1.在陈独秀看来,“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如果“伦理问题不解决,则政治学术皆枝叶问题”。上述材料体现的观念是(A)
A.变革传统道德观念
B.提倡文学革命
C.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
D.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2.(侧重历史解释)李大钊在《民彝与政治》一文中疾呼:“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活则自由亡。”材料表明李大钊主张(C)
A.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B.提倡人性,反对神学
C.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D.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3.(侧重历史解释)杜威《中国的新文化》一文中,大力宣扬“新文化运动为中国未来的希望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基础,也试图让中国人相信需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那么政治、经济、军事、技术等的改革也将随之水到渠成”。这里“最为坚实的基础”指的是(B)
A.辛亥革命弘扬了民主和科学
B.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C.新文化运动为辛亥革命奠定思想基础
D.新文化运动宣传了马克思主义
4.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伴随着对传统下层文化的大力提倡和对封建正统文化的严厉批判。新文化人之所以把矛头对准孔教……改变儒家独尊一统的旧格局,在于恢复先秦“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新文化人对儒家以外的诸子学说予以阐释,并充分肯定。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D)
A.让中西文化交融日益加强
B.传播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
C.从崇拜西学回归传统文化
D.对传统文化有选择地继承
5.新文化运动时期,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争论形成两大对立的派别。李大钊则认为:东方文明是“静”的文明,西方文明是“动”的文明。东方文明应该吸收西方文明的物质之长,西方文明应容纳东方文明的精神气质。以上反映出李大钊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是(D)
A.全盘西化,全面模仿西方发展模式与政治制度
B.以西方的物质文明,提升中国民众的精神气质
C.借助外来的文化资源,扫荡中国文坛的陈规陋习
D.辩证看待东西方文化,提倡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
6.(历史解释、论从史出、家国情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戊戌时期,维新派为了对人民进行“启蒙”,曾提倡白话文和“小说界的革命”。维新运动失败后,白话报刊更多出现,白话文得到更多提倡。除“小说界的革命”外,维新派继续倡导“诗界革命”“曲界革命”“思想革命”“道德革命”“宗教革命”以至“史学革命”。
材料二 以当时的文学革命而论,虽然提出建设“国民文学”,但当时的文学活动也只限于一部分知识分子中,还没有可能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味批判以及对西学的全盘肯定具有片面性,最终导致了西方文学不彻底,东方文学被否定,是中华古典文化走向没落的开端。
(1)根据材料一,指出维新派对人民进行“启蒙”的主要影响,并据此指出戊戌变法的意义。
影响:白话报刊更多出现,白话文得到更多提倡,“诗界革命”“曲界革命”“思想革命”“道德革命”“宗教革命”以至“史学革命”不断兴起。意义:戊戌变法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应如何评价这次“文学革命”。对比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事件在近代化探索层面的发展变化。
评价: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但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变化:戊戌变法主要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而新文化运动则是学习西方的思想,科学、民主的精神。
(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从我国思想近代化中得到哪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