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第7课《回忆我的母亲》导学案(含答案)
第一阶段 课前自主质疑
学习目标 重难点
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写人的手法,感受朱德母亲的高尚品德。2.掌握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方法,学习朱德母亲的优秀品质。3.揣摩质朴、真挚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念、敬爱之情。 1.学习按时间顺序有重点地选取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写法。2.理解文意,概括文中的母亲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要点填空 知识要点
朱德,字 ,四川仪陇人。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答案详见“知识要点”) 作者简介朱德(1886—197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他先后参加过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朱德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受到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
朱德的母亲锺太夫人忠厚仁慈、坚忍顽强、爱憎分明,始终如一地支持儿子投身于革命事业。她勤劳一生,在世上活了86个春秋,于1944 年逝世。朱德得知母亲逝世的消息后,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了这篇叙事散文《回忆我的母亲》。
1.为加点字注音。韶关( ) 仪陇( )祖籍( ) 妯娌( )溺水( ) 私塾( )佃农( ) 外甥( )和蔼( ) 不辍( )2.词语解释佃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祖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好劳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私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妯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聊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慰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劳任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富不仁: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课文,体会文中母亲的事迹和品德,用“母亲是________的人”的句式谈自己的感受。(提示:抓住文中表现母亲优秀品质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可分几个部分?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读第一部分5.这一段有几句话?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这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研读第二部分7.课文8~13段,按时间先后依次写了哪四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四件事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品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研读第三部分9.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思考:“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如何理解“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阶段 课堂探究拓展
《回忆我的母亲》,是朱德同志在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后,以极其悲痛的心情写的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是一篇感情真挚、文笔朴素的散文。朱德生母钟夫人是一位有着能干娴熟、和蔼善良、有远见、支持革命等优良品质的家庭主妇。对待子女严格而慈祥。童年时代的朱德受母亲的精心教养,与母亲情感笃厚。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从广阔的社会背景去追述一位平凡母亲的事迹和对自己一生的影响;在简明平实的叙述语言中,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概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自己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
这里纪念的是一位平凡的劳动母亲,作者却上升到中国普通劳动人民的高度来写。作者写道,母亲“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尽忠于民族尽忠于人民尽忠于党
(一)理解感情
1.作者是如何评价母亲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感谢母亲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在结构形式上有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是怎样把对母亲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结合起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赏析语言
文中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和慷慨激昂的词句去叙写、赞颂母亲,但是,在那平实的叙写中,在那简洁、朴素的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对母亲的真挚深沉的爱。
4.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但是灾难不因为中国农民的和平就不降临到他们身上。庚子年(1900)前后,四川连年旱灾,很多的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成群结队地去“吃大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朱母钟太夫人简介
钟太夫人(1858—1944),朱总司令的母亲。朱总司令的祖上,从广东韶关迁移到四川仪陇县马鞍场,七代以来,都过着贫苦的佃农生活。祖父八九十岁时还下地耕作。钟太夫人19岁来夫家,她在这个劳动的家庭里更显出是一个劳动的能手。她先后生子女13人,养活的8人,总司令就是她第三个孩子。钟太夫人一面紧张地兼顾着母亲和农妇的双重工作,一面还注意着以自己的榜样来对孩子们进行教育。她是一个有宽大胸怀和深厚同情心的人,她的人格力量是不仅及于她的子女,而且使全家所有长幼伯叔妯娌之间,相处十分欢洽。对于更穷苦的亲戚,她往往减损自己,勉力周济。钟太夫人和世林府君排除万难,送总司令入学。总司令参加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的时候,钟太夫人是一个有力的鼓励者。民国初年,总司令在护国军任职,积官俸寄家,得置田30亩,这当然并没有减轻太夫人的劳碌。民国十年,世林府君去世,她更独力支持一家人的生活,直到她的暮年。抗战以后,总司令的处境比以前是好得多,但是太夫人也还是在自己家里继续过着贫穷的勤朴的农妇生活。总司令的伟大,从根本上说,是长期与广大劳动人民一起进行革命斗争,但是钟太夫人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
第三阶段 课后达标测试
(时间:40分钟 分值:45分)
一、基础知识(15分)
1.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yuàn。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mù。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无论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1)请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上汉语拼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任劳任yuàn(_____) 和蔼(_____) 妯娌(____) 和mù(____)
(2)语段中破折号的作用是_____。
(3)语段中有一处语病,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_____。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我爱我母亲”一句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B.从文章所记叙的事件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勤劳、俭朴能干、宽厚仁慈、坚强,有远见的人。
C.“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现出母亲的聪慧能干、善持家务,表达了对母亲巧女持家的敬佩之情。
D.本文以母亲的优秀品德为经线,以时间为纬线,将所记的典型事例巧妙地编织起来,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3.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 )
①建设书香型校园,就是要鼓励学生们读经典的书。
②一所学校可能简陋贫乏,但只要有能为我们敞开世界之窗的书,那么,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
③真正的教育一定是有利于启迪学生智慧的教育,阅读则可以启迪智慧。
④这不仅可以使他们获得知识、扩展视野,更能让他们的心灵得到启迪。
⑤读到好书,就如同和名师交谈,与伟人对话,可以让我们汲取智慧,受益终身。
A.①②⑤④③B.③⑤④①②C.①⑤④③②D.③①④②⑤
4.仿写句子。
母亲,您像一条河,流淌着生命的水源,供我成长;母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母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综合性学习。
你所在的班级准备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在主题班会上,同学们纷纷发言,表示最想感谢的人就是自己的母亲。甲说:“母爱是一缕灿烂的阳光,温暖我的心灵。”乙说:“母爱是一片宽广的大海,包容我的错误。”你接着说:“___________。”请仿照甲、乙 两人发言的形式,续写一句话完成你的发言。
(2)主题班会结束前,老师在大屏幕上展示了一则材料:调查显示,我校中学生清楚自己、明星、好友、母亲生日是哪月哪天的人数比例依次为100%、62%、40%、8%。请概括材料的主要信息,并谈谈你的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精读(15分)
回忆我的母亲(节选)
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务由她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每天天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和睦。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6.文段选自课文《______》作者:______,他是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______家、______家和中国人民军队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卓越领导人。(4分)
7.试概括母亲的性格特点。(可用原文词语回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这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2分)
9.选文所写母亲给我的深远的影响,可用三句话概括,这三句话是:(3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中划线的“创造了”和“创造着”的位置是否可以互换,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黄土
邹志安
我的父亲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民,劳动一生,默默死去,像一把黄土。黄土上长了庄稼,却并不为太多的人注意。全中国老一辈的大多数农民都是这样。
他死于肺心病。这是严重威胁劳动人民健康的疾病之一。中国农民在平时,是不大主动去医院检查身体的,即有病躺倒,还要拖磨。我父亲民国十八年遭年馑时去南山背粮,走冰溜子,回来时冻掉了十个脚指甲,并且扎下了病根。以后一直半声咳嗽,而从不看病吃药。直到死前几个月,在我强迫下才去医院作了平生第一次心电图。医生打比方说:“机器运转一生,主机已经磨损,太缺少修复和保养了!”为了挽救,吃“心脉宁”一类比较贵的药。他问:“一瓶多少钱?”听说有三元多,半天沉默不语,后来就说:“不要买药了,我不要紧。”当我不在时,就偷偷停止服药。他一定计算过:一瓶药的价值要买近二十斤盐,要让儿媳们劳动好多天。
他平生也就只知道劳动。繁重的劳动使他累弯了腰。不知创造了多少财富,自己却舍不得乱花一分钱。有一次我给了他两元零用钱让他买点好吃的,半年后他还在身上装着。在重病期间他出现了谵语,净念叨“把猪喂了没有”“把锄头安好”“麦黄了就快收”之类。临死时他默默流泪,留恋这个世界——他为之洒尽汗水然而仍不富裕的世界。
父亲从来无是无非,关心而弄不明白各种国家大事,可以说在精神上是贫困的。富有者被给与,贫困者被剥夺,那么他是被剥夺了:从前因为贫困而没有机会接受文化教育,后来倒是不断地接受各种政治教育,而终于都没有弄明白。但他显然没有遗憾过,因为他有劳动,因此而填补了一切缺憾。巧者劳矣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但他还有所求——祈求世事不乱,有安稳的日子。
他现在去了!黄土上劳动一生,最后回到黄土里去。黄土是博大宽容的,无论善与恶,最终收容了所有的人。
那时我跪在泥水里为他送行。我曾经想到过:他活了七十七岁,已很不易;而我们周围能活七八十岁的老人又实在太少。不是老人们不想活,也决非儿女们不孝顺,实在是因为生活水平太差。那么,尽快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则是儿女们挽留老人多驻一时的最符孝道的方法了。哭也徙然,哀也无助。死者长已矣,生者当勉励。
将军和领导人死了,会有无数悼文,因为他们功勋昭著。一个普通劳动者死了,我们撒下这一把黄土,并期望世人能够容纳。
11.这篇散文题为《黄土》,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黄土”的象征意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文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请用一两句话概括文中所反映的当时中国农村的状况。(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试把本文和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进行比较,看看两文之间有什么相似点。(提示:可以从记叙内容、人物形象、语言风格、写作特色等方面进行比较。)(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第一阶段
1.韶关(sháo) 仪陇(lǒng) 祖籍(jí) 妯娌(zhóuli)
溺水(nì) 私塾(shú) 佃农(diàn) 外甥(sheng)
和蔼(ǎi) 不辍(chuò)
2.佃农:旧时农村中自己不占有土地,以租种土地为生的农民。
祖籍:原籍,原先的籍贯。
好劳动:劳动的好手。
私塾:旧时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开办的教学处所,招收幼童进行教育。
妯娌:哥哥妻子和弟弟妻子的合称。
周济: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上的帮助。
聊叙:略微谈谈。聊,略微。
不辍:不停止。
慰勉:安慰勉励。
任劳任怨:做事不辞辛劳,不怕别人埋怨。
为富不仁:贪财好利,没有好心肠。
3.母亲是勤劳一生的人,母亲是一位有很多事情值得“我”永远回忆的人,母亲是个爱劳动的平凡的人,母亲是聪明能干的人,母亲是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的人,母亲是同情贫苦人的人。母亲是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人,母亲是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的人,母亲是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成功的人,母亲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的人。
4.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引出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
第二部分(2~15):详略得当地记叙了母亲勤劳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了母亲的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第三部分(16~17):写作者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并表达自己的决心。
5.有两句。第一句交代了写作缘由。第二句“我爱我母亲”,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由母亲的逝世而忆及许多往事,这些往事都反映了母亲“勤劳一生”,母亲“勤劳一生”便成了全文叙事的线索,同时也“值得我永远回忆”,从而点明了题旨。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总起,以“勤劳”二字总领全文。
6.通过回忆和歌颂母亲勤劳一生,表达了作者的热爱和悲痛之情。
7.第一件事,乙未年(1895)地主逼着佃户退佃,又加天灾,家庭遇到“最悲惨的一次遭遇”,在灾难面前,母亲“没有灰心”,“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
第二件事,庚子年(1900)前后,四川饥民吃“大户”,农民的自发抗争,遭到了黑暗社会“官兵”的血腥镇压,“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难”。(这两件事放在第8段中写,没有分开,时间先后顺序有颠倒,同学们要注意)
第三件事,1905年,父母为“支撑门户”,节衣缩食,送子读书。
第四件事,1908年,母亲对儿子宣传科学和民主思想,献身于革命事业,不但不反对,还给他许多“慰勉”。(这两件事是分别在第9.10段中写的。)
8.上述四件事,充分表现了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朴素的阶级意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压迫者的反抗以及对儿子所从事的革命事业的支持。
9.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离我而去”的万分悲痛之情。
10.“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母亲是千千万万劳动者中普通的一员。而正是像母亲这样具有崇高美德的千百万普通劳动者创造了(已经过去)和创造着(今天和未来)人类历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母亲是伟大的,劳动人民是伟大的。作者把对母亲的热爱之情,升华到热爱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高度;作者把对母亲的歌颂之情与歌颂劳动人民的感情融合在一起,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第二阶段
(一)理解感情
1.“母亲是个平凡的人”,是因为母亲是千千万万劳动者中普通的一员。
2.作者感谢母亲是从两个方面来写的:一是感谢母亲“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二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这是母亲留给儿子最宝贵的财富,作者也深深懂得这“财富”的价值及其对自己的深远影响,从而对母亲发出了由衷的感激之情。
采用了带有抒情笔调的议论的表达方式。不仅高度评价了母亲对作者的教育与影响,而且抒发了作者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3.作者以设问句“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发人深思,将对母亲的爱引向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热爱与忠诚,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爱母亲,就要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的事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报答母亲的深恩,才算爱母亲。为此,作者下定决心“能做到”,坚定信念“一定能做到”。
(二)赏析语言
文中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和慷慨激昂的词句去叙写、赞颂母亲,但是,在那平实的叙写中,在那简洁、朴素的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对母亲的真挚深沉的爱。
4.这看似平常的语言,深藏着朱德因母亲去世产生的悲痛和对母亲无限的怀念。
5.在平静的叙述中,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真挚的爱。
6.朴素的语言,表现了母亲识大体、耐大劳的高贵品德和儿子对母亲的敬佩、感激之情。
7.一个“竟”字,含义非常深刻,既寄托了对母亲的无限哀思、深情怀念与终生遗憾,又寄寓了作者把民族、人民、党的事业放在首位的崇高品质。
8.“和平”指中国农民勤劳朴实、性情温和,很多人世代为地主耕种,尽管遭灾受难最为严重、惨烈,也能忍耐,能经受住煎熬,然而灾难不会因为他们的“和平”而放过他们。“不得不”是无法忍耐的饥饿、破产逼迫着他们不得已而成群结队去“吃大户”,这是最起码的自发的反抗行为,但连这样的行为也遭到最血腥的屠杀。下文所述“血溅四五十里”就是明证。
9.这句话用“能”“一定能”表达自己无比坚定的信心,收束有力。
第三阶段
一、1.(1)怨 ǎi zhóu 睦 (2)解释说明。 (3)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注意“怨、睦”的字形。(2)此题考查破折号的作用。其作用有:表解释说明;表转折;表声音的延长;表话题的转换。此文段中破折号后面的句子是对“母亲同情贫苦的人”的解释说明。(3)此题考查修改病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 、语意不明、不合逻辑。修改病句要尽量不改变原意,在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改动的字数要尽量少。“无论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关联词使用不当,应将“无论”改为“虽然”。
2.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D项本文以时间为经线,以母亲的优秀品德为纬线。
3.D
【解析】试题分析:排序题主要看以下三点:1.是否同一。话题是否同一,句式是否同一,意思是否同一。2.是否呼应。整体语段是否呼应,局部前后词语的暗示或句子逻辑关系是否呼应。3.是否协调。整体情境是否协调,局部音节是否协调。此题注意③是总提阅读的好处,即“阅读则可以启迪智慧”,①④通过读经典来进一步阐述③句的观点。③①④密不可分,因此选D。
4.(1)示例:您像一首诗 (2)散发着笔墨的幽香 (3)引我深思 (4)您像一本书 (5)饱含着无穷的智慧 (6)常读常新
【解析】
【详解】开放性语言运用,没有统一答案。仿写要求句式相同或相似,能做到语意连贯;内容设计合情合理,表述正确即可。力求做到形神兼备,语意流畅。注意例句运用的是比喻修手法。
5.(1)母爱是一丝轻柔的春风,吹走我的忧愁。 (2)信息:清楚自己母亲生日的中学生人数最少。感想:母亲对子女的爱博大无私,却很少有子女懂得感恩和回报。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仿写的能力。作答仿写类题目时,一定要认真观察例句,分析例句表现的主题,例句的格式,例句的修辞。所仿写的句子一定要与例句主题相关,格式相同,修辞一样。据此可仿写为母爱是一丝温和的春风,吹走我的忧愁。(2)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数据可知,记得母亲生日的学生很少,相反记得明星和自己生日的却很多。这种情况说明母亲对孩子的爱博大无私,但孩子却不知道感恩,不知道回报。据此表述感想即可。
二、6.(1)回忆我的母亲 (2)朱德 (3)革命 (4)军事
7.勤劳俭朴、宽厚仁慈(性格和蔼、同情贫苦人)。(意对即可)
8.排比
9.(1)①母亲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 (2)②母亲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 (3)③母亲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意对即可)
10.不可以,“创造了”表示过去的,“创造着”现在正在发生,从时间上说,先有过去,才能有现在。(意对即可)
【解析】
6.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此题考查的是与《回忆我的母亲》有关的文学常识。
7.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他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本题根据题干的提示,可用原文词语回答。所以找到相关语句并提取关键词语是作答的关键。如可提取“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中的“勤劳俭朴”“宽厚仁慈”作为答案。
8.考查修辞手法的类型。“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明显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这个句子把结构相同、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成串地排列,自然属于排比。
9.考查对文段重要内容的概括。通读全文,梳理脉络,分清层次,综合考虑,按题干要求提取要点,找到关键句即可。如可提取“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作为答案。
10.考查语序。“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中的“创造了”是表示已经完成,表明过去的历史是由像母亲这样平凡而伟大的人创造的,而“创造着”表示正在进行,表明现在和未来的历史也要由像母亲这样平凡而伟大的人来创造。
三、11.象征了“我”的父亲,象征了辛勤一生、默默无闻的中国老一辈农民,象征了博大宽容。
12.示例:①父亲是中国老一辈农民的代表;②节俭,对自己十分悭吝,舍不得乱花一分钱;③勤劳,直到临终念念不忘的还是锄头、庄稼、收割;④善良,与世无争,惟一的祈求是过上安稳的日子;⑤精神上贫困,关心却弄不明白国家大事。
13.广大农村还很落后,生活水平很差,人们精神贫困。
14.示例:朴素平实的语言风格,都是广大劳动人民的代表。
【解析】
11.本题考查标题的理解。标题是文章内容、思想情感的高度概括。设置这类试题,一般都是在考查学生对文章思想情感的领会和把握,答题时既要答出标题的含义,也要将标题的象征意义分析出来。从全文内容可以看出,父亲最大的特点是普通,“劳动一生,默默死去,像一把黄土,黄土长了庄稼,却并不为太多的人注意”,因为二者有着极其相似之处,所以黄土象征了“我”的父亲,象征了辛勤一生、默默无闻的中国老一辈农民,象征了博大宽容。
1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结合文章②~④段写父亲的事可以看出,父亲勤劳,直到临终念念不忘的还是锄头、庄稼、收割;父亲节俭,对自己十分悭吝,舍不得乱花一分钱;父亲善良,与世无争,惟一的祈求是过上安稳的日子,但他精神贫困,关心却弄不明白国家大事。
13.本题考查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快速找到描述父亲与广大农民共性的段落,从中筛选出相关语句加以简括即可。文章第⑥段指出,我们身边能活到七八十岁的老人很少,“也决非儿女们不孝顺,实在是因为生活水平太差”,这句话实则表明了,中国农村的现状是:落后,生活水平很差,人们精神贫困。
14.本题考查比较性阅读。题目中已经给出了比较的方向,根据对两则文本的理解,比较阅读后可知,两者的语言都是朴素平实的,本文的父亲象征了广大的劳动人民,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其中的母亲也代表了广大的劳动人民。据此分析可作答。
【部编版】第13课《唐诗五首》之《野望》导学案(教师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