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第7课《回忆我的母亲》同步练习(原卷+解析卷)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第7课《回忆我的母亲》同步练习(原卷+解析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21 10:57: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第7课《回忆我的母亲》同步练习(原卷)
一、知识积累与运用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耕种(gēng) 佃农(diàn)  衙门(yá)  妯娌(zhóu) 周济(jì) 任劳任怨(rèn)
B. 差役(chāi) 溺死(nì) 和蔼(ǎi) 仪陇(lǒng) 和睦(mù) 无可奈何(nài)
C. 管束(shù) 豌豆(wān) 不辍(zhuì) 祖籍(jí) 横蛮(hénɡ) 节衣缩食(suō)
D. 聊叙(liáo) 私塾(shú) 韶关(sháo) 劳碌(lù) 勉强(qiǎng) 为富不仁(wéi)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记得那时我从私熟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
B.母亲那种勤劳检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C.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忍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
D.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些先进的科技成果是科学家夜以继日、任劳任怨地工作的结晶。
B.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
C.蚕上山后,日夜不辍劳作,最后结成了一个个茧子。
D.为了瘦身,李婷婷节衣缩食,结果在上午第一节课时就昏倒了。
4.选出对下列病句修改有误的一项( )
A.大数据的价值生成有其内在规律,只有深刻掌握并认识这些规律,才能提高科学运用大数据的能力。
修改:将“掌握”和“认识”调换顺序。
B.家庭文明是社会文明高塔的“累土”,只有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社会风气好就有基础。
修改:将“就”改为“才”。
C.近年来,世界移动通信大会已成为中国制造商显示其最新成果的一个重要平台。
修改:将“显示”改为“表现”。
D.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能否具有良好的心态、审慎的态度,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
修改:将“成功”改为“成败”。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B. 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在湖广填四川时迁移四川仪陇县马鞍场。
C. 庚子年(1900)前后,四川连年旱灾,很多的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成群结队地去“吃大户”。
D. 去年收到侄儿的来信说:“祖母今年已有八十五岁,精神不如昨年之健康,饮食起居亦不如前,甚望见你一面,聊叙别后情景。”
6.下列对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为什么要读书呢 书,可以唤醒沉睡的心灵, 可以引领迷惘的灵魂。一本好书,就是一个薪新的世界。(运用设问,自问自答,强调了书对人的思想的启迪和引领作用,有助于启发读者思考)
B.读艾青的诗歌,我坚定了不断前行的信念;读史铁生的散文,我鼓起了直面人生的勇气;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我充满了对精神家园的憧憬……(运用排比,语势强烈,意在突出读书带给“我”的力量,让“我”有更高的追求)
C.读书,就像用麦管吮吸甘露,让人欣喜,让人着迷。(运用比喻,生动地写出了阅读给人带来的惬意感受)
D.还有什么比读书更能产生令人陶醉的内心体验呢 (运用反问,加强语气,强调了阅读能使人内心世界更丰富、精神境界更高尚的原因)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我爱我母亲”一句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B.从文章所记叙的事件中,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勤劳、俭朴能干、宽厚仁慈、坚强、有远见的人。
C.“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一句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出母亲的聪慧能干、善持家务,表达了对母亲巧于持家的敬佩之情。
D.本文以母亲的优秀品德为经线,以时间为纬线,将所记的典型事例巧妙地编织起来,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8.下列有关本文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
A.文章题目《回忆我的母亲》中,“回忆”点明了这是一篇追忆性的文章,“我的母亲”点明了回忆的对象。以《回忆我的母亲》为题,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B.本文中,作者没有用完整的情节、细致的描写来表现人物,而是通过典型事例来突显人物形象。
C.本文中的母亲是一个勤劳、聪明能干、宽厚仁慈、和蔼可亲的人。
D.全文紧扣母亲的特点来选材,以母亲勤劳的一生为主线,先议论、抒情,后进行概括,兼以具体记叙和描写。
9.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莱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够有滋味。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下列各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提取主干是“生活是艰苦的”。
B.“聪明”是形容词,“我们”是代词。
C.“却”是副词,“滋味”是名词。
D.“染了颜色”是动宾短语,“老二老三”是并列短语。
二、语言表达
11.母爱是世界上最无私的感情,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感恩、回报母亲,在今年母亲节前,我校八年级准备开展“献给母亲的歌”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踊跃参加吧!
(1)[营造氛围]下面是本次活动主题词的上联,请你对出下联。
品味无私母爱,______ __
(2)[设计活动]为了让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为了让同学们能多角度地感受母爱的伟大,请你为本次活动设计两种形式。
活动一:_____ ___
活动二:_____ ___
(3)[仿写母爱]根据材料提供的情景,仿照前半句,把后半句补充完整。
每天吃过晚饭,往往九点来钟,我们上床睡,母亲则坐在床角,将仅仅20瓦光的灯泡吊在头顶,凑着昏暗的灯光为我们补缀衣裤。
(梁晓声《母亲》)
母爱是儿女离家时亲切的叮咛,那份牵挂陪伴我们远行;____ ____
12.你所在的班级准备于下周班会课上召开一次以“感恩母亲”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请你参加下列活动,完成相应任务。
(1)(活动一)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不超过2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活动二)主题班会上,老师先在大屏幕上展示了一则材料:调查显示,我校中学生清楚自己、明星、好友、母亲生日是哪月哪天的人数比例依次为100%、62%、40%、8%。请概括材料关键信息,并谈谈你的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3)(活动三)在主题班会上,同学们纷纷发言,感恩母亲。甲说:“母亲是一缕灿烂的阳光,温暖我的心灵。”乙说:“母爱是一片宽广的大海,包容我的错误。”你接着说:“母爱是________”请仿照甲、乙两人的发言形式,续写完成你的发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②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③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④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务由她管理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 (和睦 和蔼 和气),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 (和睦 和蔼 和气)。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 (管教 管理 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13.写出第①段的中心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从第④段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前边的横线上。
15.第③段以母亲想方设法解决家庭的________、吃、________三个方面来表现她的聪明能干。
16.从第②段内容看,母亲的勤劳对“我”有哪两方面的影响 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简要说说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①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
袁隆平
①稻子熟了,妈妈,我来看您了。
②本来想一个人静静地陪您说会话,安江的乡亲们实在是太热情了,天这么热,他们还一直陪着,谢谢他们了。
③妈妈,您在安江,我在长沙,隔得很远很远。我在梦里总是想着您,想着安江这个地方。
④人事难料啊,您这样一位习惯了繁华都市的大家闺秀,最后竟会永远留在这么一个偏远的小山村。还记得吗?1957年,我要从重庆的大学分配到这儿,是您陪着我,脸贴着地图,手指顺着密密麻麻的细线,找了很久,才找到地图上这么一个小点点。当时您叹了口气说:“孩子,你到那儿,是要吃苦的呀……”
⑤我说:“我年轻,我还有一把小提琴。”
⑥没想到的是,为了我,为了帮我带小孩,把您也拖到了安江。最后,受累吃苦的,是妈妈您哪!您哪里走得惯乡间的田埂!我总记得,每次都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您才敢走过屋前屋后的田间小道。
⑦安江是我的一切,我却忘了,对一辈子都生活在大城市里的您来说,70岁了,一切还要重新来适应。我从来没有问过您有什么难处,我总以为会有时间的,会有时间的,等我闲一点一定好好地陪陪您……
⑧哪想到,直到您走的时候,我还在长沙忙着开会。那天正好是中秋节,全国的同行都来了,搞杂交水稻不容易啊,我又是召集人,怎么着也得陪大家过这个节啊,只是儿子永远亏欠妈妈您了……
⑨其实我知道,那个时候已经是您的最后时刻。我总盼望着妈妈您能多撑两天。谁知道,即便是天不亮就往安江赶,我还是没能见上妈妈您最后一面。
⑩太晚了,一切都太晚了,我真的好后悔。妈妈,当时您一定等了我很久,盼了我很长,您一定有很多话要对儿子说,有很多事要交代。可我怎么就那么糊涂呢!这么多年,为什么我就不能少下一次田,少做一次实验,少出一天差,坐下来静静地好好陪陪您。哪怕……哪怕就一次。
妈妈,每当我的研究取得成果,每当我在国际讲坛上谈笑风生,每当我接过一座又一座奖杯,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
无法想象,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一片闭塞中,我怎么能够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无法想象,在那个颠沛流离的岁月中,从北平到汉口,从桃源到重庆,没有您的执著和鼓励,我怎么能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在大江大河中自由翱翔的胆识?无法想象,没有您在摇篮前跟我讲尼采,讲这位昂扬着生命力、意志力的伟大哲人,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
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稻子熟了,妈妈,您能闻到吗?安江可好?
那里的田埂是不是还留着熟悉的欢笑?隔着21年的时光,我依稀看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走过稻浪的背影,我还要告诉您一辈子没有耕种过的母亲,稻芒划过手掌,稻草在场上堆积成垛,谷子在阳光中毕剥作响,水田在西晒下泛出橙黄的味道,这都是儿子要跟您说的话,说不完的话啊……
妈妈,稻子熟了,我想您了。
18.文章围绕“妈妈我想您了”回忆了我与母亲的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如何理解第 段中加粗的词“种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赏析第⑦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有人说,开头第一段“稻子熟了,妈妈,我来看您了。”改为“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更好,你同意吗?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结合第 段内容,本段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读并写出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3.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和本文第 段,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
在悲惨的情况下,我们一家人哭泣着连夜分散。从此我家被迫分两处住下。人手少了,又遇天灾,庄稼没收成,这是我家最悲惨的一次遭遇。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1)两段文字语言风格各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选段内容分析两位母亲形象的异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
24.片段练笔
本文作者选取典型事例,刻画出了一位勤劳能干、聪明善良、宽厚仁慈的母亲。请你也拿起笔,运用典型事例写一段文字,表现某个人物某方面的特点。(100字左右)
【部编版】第7课《回忆我的母亲》同步练习(解析卷)
一、知识积累与运用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耕种(gēng) 佃农(diàn)  衙门(yá)  妯娌(zhóu) 周济(jì) 任劳任怨(rèn)
B. 差役(chāi) 溺死(nì) 和蔼(ǎi) 仪陇(lǒng) 和睦(mù) 无可奈何(nài)
C. 管束(shù) 豌豆(wān) 不辍(zhuì) 祖籍(jí) 横蛮(hénɡ) 节衣缩食(suō)
D. 聊叙(liáo) 私塾(shú) 韶关(sháo) 劳碌(lù) 勉强(qiǎng) 为富不仁(wéi)
【答案】C
【解析】“辍”应读“chuò”,“横”应读“hèng”。
点评:此题考查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积累,平时学习时要读准每个汉字的读音,注意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等。多音字的读音要结合语境选择正确的读音。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记得那时我从私熟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
B.母亲那种勤劳检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C.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忍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
D.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答案】D
【解析】A项熟——塾;B项检——俭;C项忍——仁;故选D。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些先进的科技成果是科学家夜以继日、任劳任怨地工作的结晶。
B.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
C.蚕上山后,日夜不辍劳作,最后结成了一个个茧子。
D.为了瘦身,李婷婷节衣缩食,结果在上午第一节课时就昏倒了。
【答案】D
【解析】D项,句子的意思是为了瘦身而节食。节衣缩食:节、缩:节省。衣:衣服。食:食物。省吃省穿,形容节俭。与句子要表达的意思不符。其他项分析:A项,任劳任怨:意思是比喻做事不辞辛苦,不怕别人埋怨。B项,为富不仁:意思是剥削者为了发财致富,心狠手毒,没有一点儿仁慈的心肠。C项,不辍劳作:辍是停止的意思,不辍劳作就是不停止劳作的意思。故选D。
4.选出对下列病句修改有误的一项( )
A.大数据的价值生成有其内在规律,只有深刻掌握并认识这些规律,才能提高科学运用大数据的能力。
修改:将“掌握”和“认识”调换顺序。
B.家庭文明是社会文明高塔的“累土”,只有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社会风气好就有基础。
修改:将“就”改为“才”。
C.近年来,世界移动通信大会已成为中国制造商显示其最新成果的一个重要平台。
修改:将“显示”改为“表现”。
D.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能否具有良好的心态、审慎的态度,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
修改:将“成功”改为“成败”。
【答案】C
【解析】“表现”与“最新成果”搭配不当,应改为“展示”。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B. 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在湖广填四川时迁移四川仪陇县马鞍场。
C. 庚子年(1900)前后,四川连年旱灾,很多的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成群结队地去“吃大户”。
D. 去年收到侄儿的来信说:“祖母今年已有八十五岁,精神不如昨年之健康,饮食起居亦不如前,甚望见你一面,聊叙别后情景。”
【答案】B
【解析】B项“湖广填四川”有特定的含义,所以要用引号。故选B。
6.下列对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为什么要读书呢 书,可以唤醒沉睡的心灵, 可以引领迷惘的灵魂。一本好书,就是一个薪新的世界。(运用设问,自问自答,强调了书对人的思想的启迪和引领作用,有助于启发读者思考)
B.读艾青的诗歌,我坚定了不断前行的信念;读史铁生的散文,我鼓起了直面人生的勇气;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我充满了对精神家园的憧憬……(运用排比,语势强烈,意在突出读书带给“我”的力量,让“我”有更高的追求)
C.读书,就像用麦管吮吸甘露,让人欣喜,让人着迷。(运用比喻,生动地写出了阅读给人带来的惬意感受)
D.还有什么比读书更能产生令人陶醉的内心体验呢 (运用反问,加强语气,强调了阅读能使人内心世界更丰富、精神境界更高尚的原因)
【答案】D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掌握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能力。D项,对修辞手法的作用分析有误,应该是“加强语气,强调了没有什么比 读书更能产生令人陶醉的内心体验”。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我爱我母亲”一句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B.从文章所记叙的事件中,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勤劳、俭朴能干、宽厚仁慈、坚强、有远见的人。
C.“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一句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出母亲的聪慧能干、善持家务,表达了对母亲巧于持家的敬佩之情。
D.本文以母亲的优秀品德为经线,以时间为纬线,将所记的典型事例巧妙地编织起来,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答案】D
【解析】D.本文以时间为经线,以母亲的优秀品德为纬线。故选D。
8.下列有关本文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
A.文章题目《回忆我的母亲》中,“回忆”点明了这是一篇追忆性的文章,“我的母亲”点明了回忆的对象。以《回忆我的母亲》为题,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B.本文中,作者没有用完整的情节、细致的描写来表现人物,而是通过典型事例来突显人物形象。
C.本文中的母亲是一个勤劳、聪明能干、宽厚仁慈、和蔼可亲的人。
D.全文紧扣母亲的特点来选材,以母亲勤劳的一生为主线,先议论、抒情,后进行概括,兼以具体记叙和描写。
【答案】D
【解析】应为“先具体记叙和描写,后进行概括,兼以议论、抒情”。
9.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莱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够有滋味。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下列各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提取主干是“生活是艰苦的”。
B.“聪明”是形容词,“我们”是代词。
C.“却”是副词,“滋味”是名词。
D.“染了颜色”是动宾短语,“老二老三”是并列短语。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该句用了“母亲的”修饰“聪明”,可知“聪明”在该句中已不是形容词,而是动词了。故选B。
二、语言表达
11.母爱是世界上最无私的感情,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感恩、回报母亲,在今年母亲节前,我校八年级准备开展“献给母亲的歌”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踊跃参加吧!
(1)[营造氛围]下面是本次活动主题词的上联,请你对出下联。
品味无私母爱,______ __
(2)[设计活动]为了让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为了让同学们能多角度地感受母爱的伟大,请你为本次活动设计两种形式。
活动一:_____ ___
活动二:_____ ___
(3)[仿写母爱]根据材料提供的情景,仿照前半句,把后半句补充完整。
每天吃过晚饭,往往九点来钟,我们上床睡,母亲则坐在床角,将仅仅20瓦光的灯泡吊在头顶,凑着昏暗的灯光为我们补缀衣裤。
(梁晓声《母亲》)
母爱是儿女离家时亲切的叮咛,那份牵挂陪伴我们远行;____ ____
【答案】(1)(示例)感恩无限亲情
(2)母爱歌曲我来唱;母爱诗文我来诵
(3)(示例)母爱是黑暗微光下细密的针线,那份关爱伴随我们成长
【解析】:(1)考查拟写对联。答题时,可以紧扣“献给母亲的歌”的主题,按照所给出的上联的句式特点,二字动词+二字形容词+二字名词,根据对联“一相对”的特点进行拟写为“感恩无限亲情”。(2)此题考查主题活动的设置。针对中学生的主题活动一般有以下几个:朗读比赛、图片展、读书报告会、主题班会、演讲比赛、主题歌咏比赛、古诗文朗诵大赛、办期手抄报等,任选其中两种即可。如:母爱故事我来讲;母爱名言我来说。
(3)此题考查句子的仿写仿写句子时,要仿句式、仿修辞,语言风格要致,话题要一致,字数、结构要相近,重复关键字,并做到语意连贯。作答此题,可以先理解题干中所给出的情景材料,概括出母亲在灯下为子女缝补衣服的情景;再仿照所给出的例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进行描述即可。如,母爱是黑暗微光下缜密的针线,那份感动陪伴我们奋斗。
故答案为:⑴ 感恩无限亲情
⑵1、母爱歌曲我来唱2、母爱诗文我来诵
⑶ (示例)母爱是黑暗微光下细密的针线,那份关爱伴随我们成长
点评:⑴对联的拟写,除了要掌握对联知识外,还要结合材料内容和给出对联的句式特点进行分析和撰写。
⑵活动设计的题型,首先内容要丰富,版块名称、格式力求一致。其次要审清题意,根据活动内容和主题范围限制进行设计。
⑶句子的衔接仿写,必须结合文段的整体把握结构,体会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分析句式的特点,然后再进行回答。
12.你所在的班级准备于下周班会课上召开一次以“感恩母亲”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请你参加下列活动,完成相应任务。
(1)(活动一)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不超过2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活动二)主题班会上,老师先在大屏幕上展示了一则材料:调查显示,我校中学生清楚自己、明星、好友、母亲生日是哪月哪天的人数比例依次为100%、62%、40%、8%。请概括材料关键信息,并谈谈你的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3)(活动三)在主题班会上,同学们纷纷发言,感恩母亲。甲说:“母亲是一缕灿烂的阳光,温暖我的心灵。”乙说:“母爱是一片宽广的大海,包容我的错误。”你接着说:“母爱是________”请仿照甲、乙两人的发言形式,续写完成你的发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活动一 示例:滴滴母亲恩,难报三春晖 感恩生活从感谢母亲开始!
(2)活动二 示例:记住自己、明星和好友的生日远远高于记住母亲的生日;我们忽视了亲人对我们的爱,也忽视了对亲人的关心。我们总是狭隘地认为父母给予我们是理所应当,对父母只有索取,而没有感恩感动。其实亲情也是需要经营的。懂得感恩,才会珍惜当下的生活;学会感恩,才会真正的成长。
(3)活动二 示例:母亲是一盏明灯,照亮我的征程。母爱是一泓清泉水,滋润我的心田。
【解析】:(1)考查学生的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宣传标语要语言简洁、具有宣传性。简洁:句式简短、字数较少、表达准确。宣传标语要围绕主题“感恩母亲”,从活动的内容或意义方面拟写作答。可以使用名人名言,最好使用对偶句的形式。答案是多元的。
(2)从“调查显示,我校中学生清楚自己、明星、好友、母亲生日是哪月哪天的人数比例依次为100%、62%、40%、8%”可以看出,中学生记住自己、明星和好友的生日的人远远高于记住自己母亲的生日的人。说明中学生更多地去关注自己、明星和朋友,而忽视亲人的关爱。至于谈感想,可从“感恩父母”“关爱父母”的角度来谈。符合题意即可。
(3)考查语言表达与应用。仿写作答时,首先分析结构找到仿点。每一个仿写题给出的例子都有一定的格式,确定句式仿格调;然后要研究例句仿修辞,看例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看清要求定主题。仿写句子在内容上要与例句相一致。本题作答,要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采用“母爱是……,……我的……”结构形式拟写。答案是多元的,符合要求即可。
故答案为:(1) 活动一 示例:滴滴母亲恩,难报三春晖 感恩生活从感谢母亲开始!
(2) 示例:记住自己、明星和好友的生日远远高于记住母亲的生日;我们忽视了亲人对我们的爱,也忽视了对亲人的关心。我们总是狭隘地认为父母给予我们是理所应当,对父母只有索取,而没有感恩感动。其实亲情也是需要经营的。懂得感恩,才会珍惜当下的生活;学会感恩,才会真正的成长。
(3) 示例:母亲是一盏明灯,照亮我的征程。母爱是一泓清泉水,滋润我的心田。
点评:⑴本题考查宣传标语的拟写。宣传标语的拟写要紧扣主题且语言简洁、具有宣传性、有感召力,言之有理即可。
⑵感想体会类题目,一定要结合材料内容中的信息进行阐述,语言要连贯简洁。
⑶句子的衔接连贯,必须结合文段的整体把握结构,体会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分析句式的特点,然后再进行回答。
三、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②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③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④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务由她管理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 (和睦 和蔼 和气),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 (和睦 和蔼 和气)。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 (管教 管理 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13.写出第①段的中心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从第④段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前边的横线上。
15.第③段以母亲想方设法解决家庭的________、吃、________三个方面来表现她的聪明能干。
16.从第②段内容看,母亲的勤劳对“我”有哪两方面的影响 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简要说说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①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3.母亲是个好劳动。
14.和蔼 和睦 管束
15.用;穿
16.一是使“我”养成了爱劳动的习惯,二是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17.①说明从无例外,强调母亲一贯勤劳能干。
②说明“我”的行为是自觉的、主动的,表现出母亲的勤劳对“我”的影响很大。
【解析】:13.“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这些语句都说明母亲非常的勤劳,是劳动的好手,因此这段话的中心句是第一句话:母亲是个好劳动。
14.和睦: 相处融洽友好。和蔼: 性情温和,态度可亲。和气: 态度平顺温和。结合语境分析,这里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性格非常和蔼,故应使用“和蔼”。母亲和妯娌们相处非常融洽,故应选用“和睦”。
管教: 管束、教导。管理: 约束;照管。管束: 遏制自由行动或言论;约束,使不越轨 ,结合语境分析,母亲约束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不良的生活习惯。故选用“管束”。
15.“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是从用的方面写的;“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是从穿的方面写的。
16.从“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可以看出母亲使“我”养成了爱劳动的习惯;从“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可以看出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17.①“总是”, 永远地;无例外地。“从我记事起,母亲总是天不亮就起床”,意思是母亲在很长的时间里,无例外地天不亮就起床,从而强调母亲一贯勤劳能干。
②“自然”, 不勉强;不局促。结合语境分析, 我到四五岁时就在旁边帮母亲的忙,这种行为并不是母亲强迫我做到,而是“我”自觉的、主动的,这些好习惯都是在母亲的影响下形成的,从而表现出母亲的勤劳对“我”的影响很大。
点评:1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锁定答案区域并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
14.这道题考查运用词语的能力,首先要理解句子表达的意思,然后要辨析近义词之间的区别,最后根据句意及词义做出选择。
15.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概括,首先要在审题后确定提取答案的范围,即在文章中寻找段落。然后从前向后精读文章,抓住其中切题的信息,将它们提取出来。最后根据这些语句组织成切题的合乎要求的答案。
16.本题考查概括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概括作答。
17.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对于词语的理解,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注意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
袁隆平
①稻子熟了,妈妈,我来看您了。
②本来想一个人静静地陪您说会话,安江的乡亲们实在是太热情了,天这么热,他们还一直陪着,谢谢他们了。
③妈妈,您在安江,我在长沙,隔得很远很远。我在梦里总是想着您,想着安江这个地方。
④人事难料啊,您这样一位习惯了繁华都市的大家闺秀,最后竟会永远留在这么一个偏远的小山村。还记得吗?1957年,我要从重庆的大学分配到这儿,是您陪着我,脸贴着地图,手指顺着密密麻麻的细线,找了很久,才找到地图上这么一个小点点。当时您叹了口气说:“孩子,你到那儿,是要吃苦的呀……”
⑤我说:“我年轻,我还有一把小提琴。”
⑥没想到的是,为了我,为了帮我带小孩,把您也拖到了安江。最后,受累吃苦的,是妈妈您哪!您哪里走得惯乡间的田埂!我总记得,每次都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您才敢走过屋前屋后的田间小道。
⑦安江是我的一切,我却忘了,对一辈子都生活在大城市里的您来说,70岁了,一切还要重新来适应。我从来没有问过您有什么难处,我总以为会有时间的,会有时间的,等我闲一点一定好好地陪陪您……
⑧哪想到,直到您走的时候,我还在长沙忙着开会。那天正好是中秋节,全国的同行都来了,搞杂交水稻不容易啊,我又是召集人,怎么着也得陪大家过这个节啊,只是儿子永远亏欠妈妈您了……
⑨其实我知道,那个时候已经是您的最后时刻。我总盼望着妈妈您能多撑两天。谁知道,即便是天不亮就往安江赶,我还是没能见上妈妈您最后一面。
⑩太晚了,一切都太晚了,我真的好后悔。妈妈,当时您一定等了我很久,盼了我很长,您一定有很多话要对儿子说,有很多事要交代。可我怎么就那么糊涂呢!这么多年,为什么我就不能少下一次田,少做一次实验,少出一天差,坐下来静静地好好陪陪您。哪怕……哪怕就一次。
妈妈,每当我的研究取得成果,每当我在国际讲坛上谈笑风生,每当我接过一座又一座奖杯,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
无法想象,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一片闭塞中,我怎么能够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无法想象,在那个颠沛流离的岁月中,从北平到汉口,从桃源到重庆,没有您的执著和鼓励,我怎么能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在大江大河中自由翱翔的胆识?无法想象,没有您在摇篮前跟我讲尼采,讲这位昂扬着生命力、意志力的伟大哲人,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
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稻子熟了,妈妈,您能闻到吗?安江可好?
那里的田埂是不是还留着熟悉的欢笑?隔着21年的时光,我依稀看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走过稻浪的背影,我还要告诉您一辈子没有耕种过的母亲,稻芒划过手掌,稻草在场上堆积成垛,谷子在阳光中毕剥作响,水田在西晒下泛出橙黄的味道,这都是儿子要跟您说的话,说不完的话啊……
妈妈,稻子熟了,我想您了。
18.文章围绕“妈妈我想您了”回忆了我与母亲的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如何理解第 段中加粗的词“种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赏析第⑦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有人说,开头第一段“稻子熟了,妈妈,我来看您了。”改为“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更好,你同意吗?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结合第 段内容,本段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读并写出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3.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和本文第 段,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
在悲惨的情况下,我们一家人哭泣着连夜分散。从此我家被迫分两处住下。人手少了,又遇天灾,庄稼没收成,这是我家最悲惨的一次遭遇。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1)两段文字语言风格各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选段内容分析两位母亲形象的异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8.①母亲英语启蒙,让我开阔视野;②母亲对我求学鼓励,让我获得胆识;③母亲讲尼采,教育我坚定信心;④我要到重庆工作,母亲支持和提醒我;⑤母亲帮我带孩子;⑥母亲弥留之际,我后悔没守护。
19.第一个“种子”含义为“杂交水稻的种子”;第二个“种子”含义为小时候母亲对“我”(作者)的启蒙和教育。
20.采用对比手法。第三次写到母亲的出身和原本的生活环境,与院士的工作地安江进行对比,突出母亲为了支持儿子的事业无条件付出母爱情怀,更突显了院士对母亲的感激和愧疚之情。
21.不同意。“我来看您了”可以自然引出下文,我到安江了;“我来看您了”更能突出我不顾路途遥远,从长沙来看母亲,表达出我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不仅与结尾呼应,而且作者的情感能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22.用平缓、舒畅的语气语调轻轻问候。虚写,探问母亲,使读者跟随院士的文字走近慈祥、亲切的母亲,走进袁老工作的洒满阳光的田埂;倾听谷物成熟的声音,倾听母子动人的对话。
23.①链接材料:语言质朴简明。本文:运用排比和反问,语言生动形象。
②同:两位母亲都是启蒙老师,教子有方,引领他们走向成功,成为一代伟人。
异:链接材料:母亲是一位普通的典型的农民,有着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本文:母亲是知识丰富的文化人,是对作者的视野、胆识、信念等方面有引领作用。
四、写作
24.片段练笔
本文作者选取典型事例,刻画出了一位勤劳能干、聪明善良、宽厚仁慈的母亲。请你也拿起笔,运用典型事例写一段文字,表现某个人物某方面的特点。(100字左右)
【答案】
李时珍从小立志学医。他父亲不同意,但李时珍处处留心向父亲学习,还暗自记下了不少药方。有一次,父亲给人看病,病人患的是一种疑难病症,父亲一时想不出有效的药方。李时珍轻声说了一个古方,父亲一听,正是对症良药。从此以后,父亲便同意他学医了。
【解析】写作时要注意:1.选择恰当而典型的事例。2.典型事例的细节要突出人物的性格,丰富人物的形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