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沈阳中考
真题回顾:
1.同学们,这张试卷是一堂特别的语文课,老师陪伴你开启探寻之旅:探冰雪天地得运动之乐,探舌尖美食悟生活之情……试卷外是更广阔的天地:至爱亲情、生命成长、小家大国、历史文化、未来畅想……目之所及,心之所向,必将探得一片崭新天地。
请以“探得一片新天地”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请将题目完整地抄写在答题卡上;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
③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600~800字;
④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⑤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题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2.一个小小的物件燃起尘封的往事;一个鼓励的眼神燃起高昂的斗志;一段隽永的文字燃起生命的感悟;滚滚浑河、巍巍长城,燃起我们对家乡和远方无限的热爱;“志存高远方能登高望远,胸怀天下才可大展宏图”,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燃起青年立志报国的豪情……“燃”不仅是一种精神状态,更是一种价值追求,理想情怀……
请以“燃”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请围绕话题,自拟题目;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
③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600~800字;
④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⑤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题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审题:
1本篇习作要求以“探得一片新天地”为题进行创作;,写作方向可大可小,可以从身边事写起,也可跨越时空,使用一些夸张或者联想手法,写一些离我们生活较远的事件。题目中的“新天地”一词,可以选用它的比喻义:一片新的精神空间,可以写它的原义:一片新的物理空间,写作时,这两种思路都可以。
2.。以一个字为话题的作文,写作范围很大,要做的是缩下外延,扩大、深挖内涵。如果有导语,要充分结合导语的内容、点拨来思考话题,从而立意。“燃”是本义是引起火焰,可以组词燃烧、点燃等,结合导语可知,显然这里点燃、燃烧的不是火焰,而是往事、斗志、感悟、热爱、豪情,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价值追求,理想情怀,从导语所给的示例可以看出,点燃、燃烧的一般都是比较积极的、具有正能量的情感。而要点燃、燃烧起这些情感,需要借助某个媒介,结合导语可知,这个媒介可以是一个物件、一个眼神、一段文字、一些典型景物、一些话语等。结合导语和题干可知,文章要围绕“燃”写一些自己的情感、思考、往事,表达一种正能量的力量和情感。
立意:
1.材料“这张试卷是一堂特别的语文课,老师陪伴你开启探寻之旅:探冰雪天地得运动之乐,探舌尖美食悟生活之情……试卷外是更广阔的天地:至爱亲情、生命成长、小家大国、历史文化、未来畅想”,列举了对于我们来说的“新天地”可以是什么,可以是运动的天地,美味的天地,历史的天地,文化的天地,等等。可围绕“历史文化,充实自身,成长,运动”等角度立意,立意方向多元。
2.写记叙文要有人物和情节,最好从自己的生活出发,写因为某个物、话、眼神等燃起自己对过往生活的回忆、思考,在回忆过程中写出自己的情感,这种情感一定是积极的,或者充满激情一点,这样才能符合“燃”的特点。例如,因为一个碗米饭,燃起对幼时在家乡看到乡人们照顾田地、收割的回忆,展现农人对土地的热爱、付出,展现燃起的土地情怀。记叙文重点在情节和细节,情节要清晰,细节要典型,能够给读者营造一个比较真实的情境和画面感。
写议论文要有观点、论据、论证方法。围绕“燃”,从导语出发,思考立意。例如:中国青年应该燃起奋斗的火焰;少年人应该燃起理想和目标;青少年要燃起生命的热火;等等,即使是写议论文,也要从自己的生活出发写思考,脱离生活的文章难以写的动人有力量。议论文千万不要空洞地说道理,要有是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作为支撑,例如刘胡兰、霍去病、甘罗等人都是少年英雄,他们小小年纪即燃起爱国、理想、追求等,成就了自己的人生。
类似题目:
探索、追求、斗志、青春的样子
名言引用:
1、生命的全部的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左拉
2、真理的大海,让未发现的一切事物躺卧在我的眼前,任我去探寻。——牛顿
3、要意志坚强,要勤奋,要探索,要发现,而且永不屈服,珍惜在我们前进道路上降临的善,忍受我们之中和周围的恶,并下决心去消除它。——赫胥黎
4、人的天职在于勇于探索真理。——哥白尼
5、靠探索学得知识的人与靠别人教授而学到知识的人相比,前者具有七倍的学习技巧。——吉特曼
6、在学习中要敢于做减法,就是减去前人已经解决的部分,看看还有那些问题没有解决,需要我们去探索解决。——华罗庚
7、攀登科学文化的同峰,就要冲破不利条件限制,利用生活所提供的有利条件,并去创造新的条件。——高士其
8、一个人只要肯深入到事物表面以下去探索,哪怕他自己也许看得不对,却为旁人扫清了道路,甚至能使他的错误也终于为真理的事业服务。——博克
9、青年期完全是探索的大好时光。——史蒂文森
10、科学本身并不全是枯燥的公式,而是有着潜在的美和无穷的趣味,科学探索本身也充满了诗意。——周培源
11、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这是科学工作者特有的风格,让我们在无穷的宇宙长河中去探索无穷的真理吧!——郭沫若
12、正像新生的婴儿一样,科学的真理必将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广泛传播,无往而不胜。——富兰克林
13、我们探索真理,在一切事件中,获得真理是最高的快慰。——桑塔耶纳
14、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爱因斯坦
15、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科学的热爱,坚持长期探索。——(英国)达尔文
名人事例:
张骞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前往大月氏国。他的使命是帮助该地区人民起来抵抗侵略者。张骞被匈奴族捉去囚禁了11年,但他获释后再度前往中国以西的地方探险。他的旅行路线经过阿富汗,当时尚无人到过中国以西这么远的地方。张骞回来后,使大汉皇帝第一次听到了关于印度、中东以及欧洲诸国的消息。张骞是第一位横穿阿富汗旅行的中国人,后来的中国商人带着丝绸和玉石,沿张骞所经过的路线,翻山越岭来到中国西北并穿过了戈壁沙漠。这条路线后来被称为“丝绸之路”。
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出身于旅行世家。他的父亲尼科洛和叔叔马泰奥都是威尼斯商人。他俩于13世纪60年代因经商到了中国。1271年,两人再度出访,并带年轻的马可一起前往。他们到了中国,进宫觐见蒙古族统治者——元世祖忽必烈。他们在中国逗留了24年,经商发了大财。马可·波罗赢得了忽必烈的信任,多次受派遣远行中国各地,并到过印度、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以及东南亚等地。
阿蒙森
挪威极地探险家,第一个到达南极的人。1872年7月16日生于奥斯陆附近的博尔格。曾在挪威海军服役。1901年到格陵兰东北进行海洋学研究。1903~1906年乘单桅帆船第一次通过西北航道(从大西洋西北经北冰洋到太平洋),并发现北磁极。在获悉R。E。彼利成功到达北极后,积极准备探测南极。1910年6月乘“前进”号(Fram)从挪威出发,1911年1月3日到南极大陆的鲸湾,1911年10月20日阿蒙森与4个同伴乘狗拉雪橇向南极进发,12月14日到达。阿蒙森在南极进行了观测研究,于12月17日离开。1926年5月11日至13日,阿蒙森和美国探险家L。埃尔斯沃思、意大利航空工程师U。诺比莱从挪威乘飞艇到阿拉斯加,第一次飞越了北极上空。1928年6月18日,阿蒙森在一次前往北极的飞行中失事亡故。主要著作有《南极》(1912)、《我作为探险家的一生》(1927)等。
优秀范文:
燃烧青春
有人说:“青春,是一团绿色的火焰,是一股燃烧的热情,是一种膨胀的骄傲。”没错,青春不单单是生命里的一段时光,它人生是坐标里一道无比美丽的曲线。对于拥有青春的你我送出一句话:“青春是生命之晨,是日之黎明,要燃烧青春,让你的青春绽放光彩!”
燃烧青春,需要远大的理想。
青春是一颗长满可能性的树,而这远大的理想是使其从稚嫩的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的力量之源,是理想让17岁的毛泽东走出狭小的韶山,开天辟地缔造了一个青春的中国,是理想让19岁的周恩来只身东渡日本,救亡图存,谱写我泱泱中华的崛起篇章,正所谓“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梁启超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这既是百年来代代人的使命,更是我们这代青年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就让我们在这最璀璨的年华,以百倍的努力与付出,无愧于青春,无愧于理想。
燃烧青春,需要有拼搏奋斗的精神,
青春属于不安于现状的灵魂,属于追求卓越的的心灵,就像雄鹰在风雨中练就坚实翅膀,梅花在严寒中绽放扑鼻的芬芳,青春也只有在拼搏与奋斗中度过,才能释放最璀璨的光芒,就让我们一天天忘我的拼搏,一步步踏实的前进,一次次把自己超越,一点一滴汇成江河,一土一石筑成一座座高山巍峨。
有人曾说过“人生就像一张有去无回的单程车票,没有彩排,每场都是现场直播,把握好每次演出,这便是对人生最好的珍惜”。当我们再次回首往事时,可以很自豪的说:“当我们年轻时,我们奋斗过,尽情燃烧过,可以无悔的面对自己,面对未来,不曾有过憾。”
国家主席习近平5月4日青年节这一天,他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说,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人生之路有坦途也有陡坡,有平川也有险滩,有直路也有弯路,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
类似命题: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材料一】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
【材料二】
希望是隐藏在群山后的星星,探索是人生道路上执著的旅人。
(布拉赫)
【材料三】
发现一条走不通的道路,就是对科学的一大贡献。
(爱因斯坦)
当我们行路、做事、处世遇到“此路不通”时,你是另觅新途,还是……?上面三则材料,给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记事文章表达你的体验。可以讲述经历或见闻,也可以进行文学创作。
要求:(1)题目自拟;(2)文章不少于500字;(3)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答案】例文:
变通让我蜕变
种子钻出土壤,奋力生长,蜕变成待放的花朵;蚕冲破虫茧,挣脱束缚,蜕变为美丽的蝴蝶;我回顾经历,当“此路不通”时,要不断变通,也定会经历一次次蜕变……
一年前的我,还在那儿为了晋级成为姐姐而窃喜。可是,弟弟出生后,全家欣喜之余,我渐渐发觉。原来,我已经被冷落了。周围人的话题都在围着这个刚刚出生的“小东西”,而我,就像遗落在宇宙里的尘埃,无人问津。只能循着自己的轨迹,默默地在太空里漂浮。
我也试图凭着乖巧赢得亲人的注意,可并没有作用。全家人只有在我犯错时,把我当做反面教材,讲给襁褓里懵懂的弟弟听。
父母的关注点不再是我,连我的一日三餐都要糊弄了事。没有人关心我学校里发生的趣事,没有人在雨天接我回家,就连我想和父母诉诉苦,他们也没时间耐心地听我说完……
我开始明白,长大了的我,和父母“诉苦”这条路已经“不通”,必须变通,必须学会照顾自己,炒饭、煮泡面、洗衣服……自己的事自己做,妈妈要守着弟弟没时间顾及我很正常,她经常因为弟弟夜里哭闹彻夜不眠,我看着也不免有些心疼。渐渐地,我摆正了心态,有空的时候,我帮助母亲照顾弟弟,在母亲洗衣做家务时陪“小家伙”玩耍,或是边背题边替母亲看护熟睡的弟弟。我学会自己打扫房间,尽管有时会不耐烦,但想到忙碌的家人,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该是我自己照料自己的时候了,我必须变通!
回顾接近一年的时光,我不断变通,成长了很多,蜕变成为了一个更好的自己。以往的幼稚,现在回想起来常会忍俊不禁,竟然和弟弟“争风吃醋”。
我也在不断长大,在不断的努力,即使某条路暂时不通,要学会变通,不断蜕变,最终成为最好的自己。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作文。
审题立意:三则材料分别介绍了三种对待“此路不通”时的态度。材料一,比喻在遇到困难一种办法不行时,可以用另一种办法去解决,通过探索去发现答案。也就是说当“此路不通”时可以选择另觅新路;材料二,强调人应怀揣希望,不断探索,因为人生有太多的困惑,而求知是人的天性。也就是说当“此路不通”时,可能是因为暂时的困境,不要放弃要持续探索;材料三,则表明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也许会失败,但失败也是一个试错的过程,排除一条错误的路,也是接近成功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当“此路不通”时,也是对成功奠基。据此任选一个角度进行立意即可。
选材构思:选择自己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后自己的选择:可以写遇到学习中遇到一个难题,使用常规方法一直无法破解,但是转换角度,通过一些辅助线,从而找到结题突破口的经历;也可以写参加某场比赛,本以为可能会失败比赛,却在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坚持下,成功逆袭,获得了相对优异的成绩;或者写对某一陌生领域的一次失败的探索,虽然失败了,却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教训等等。注意题干要求写一篇记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