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云南中考
真题回顾:
1.题目:脚下的路,远方的 。
要求:
①请在横线处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③不得在文中泄露个人和学校信息;
④不少于600字,书写工整,字迹清楚。
2.题目:耳畔总响起那句话
要求:
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②不得在文中泄露个人和学校信息;
③不少于600字,书写工整,字迹清楚。
审题:
1.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脚下的路,远方的 ”,首先要分析“脚下”与“远方”的关系。“脚下”说明在追求“远方”的道路上,要踏踏实实,从一点一滴做起,不要好高骛远,关键是要表达出“从脚下出发”让我得到了什么收获亦或者是情感体验。审题可知,我们可引用“家”“希望”“理想”“梦想”等词语补充题目。
2.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是“耳畔总响起那句话”。从题目看,叙写的对象是“那句话”。首先要考虑的是“那句话”出自谁人之口,可以是父母,可以是老师,可以是同学,也可以是陌生人的,还可以是文学作品中的。但“那句话”一定是对自己的人生产生巨大影响,并给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记忆深处”表明“那句话”不但对自己的影响巨大,还暗示这篇文章应该以回忆往事为主。文体适合写成记叙文。
立意:
1.本文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第一个方面,可以写自己在追寻梦想的道路上,应当保持怎样的态度,如何才能够“致远”。第二个方面,可以写自己对“勤奋踏实”这种精神的理解,如何做到勤奋踏实?勤奋踏实对于我们的人生有怎样的意义?无论怎样写,最后都要收束全文,写保持“勤奋踏实”给“我”的益处;第三个方面,可以写“我”是如何脚踏实地,切身实践“从脚下出发”这一精神理念的,这种勤恳踏实的生活态度对自己的帮助和影响。
2.写作时,要把重点放在“那句话”的含义以及自己的感受方面,在叙事的过程中要适当地进行议论,使之与读者形成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选择符合题意的素材,抒写自己的情感体验和人生感悟,表达积极健康的思想作文。
类似题目:
理想、脚踏实地、声音
名言引用:
1、 理想就是进步在不断前进中所追求的坚定不移的范本。——雨果《莎士比亚论》
2、具有了向上的力量,才能一眼望到山外的大地,蜿蜒的长河,人类精神的进步。——罗曼·罗兰《爱与死的搏斗》
3、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人。——屠格涅夫:《散文诗》
4、对于人生,理想是不可缺少的。但理想只有当它“完整无缺”时,才是理想。它的方向,只有当它指着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的数学的直线时,才能表示出来。——〔俄国〕托尔斯泰·列:《最后的日记》
5、感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件多余的装饰品,那是很难堪的。活着而没有目标是可怕的。——〔俄国〕契诃夫:《契诃夫文集》
6、把自己的兄弟们由压迫下解放出来,是一种值得人去出生入死的目的。——〔俄国〕托尔斯泰·列:《安娜·卡列尼娜》
7、不要陷入眼前的琐碎事务不能自拔,而要在自己心中培养对未来的理想,因为理想是一种特殊的阳光,没有阳光的赋予生命的作用,地球会变成石头。——〔俄国〕谢德林:《波谢洪尼耶遗风》
8、感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件多余的装饰品,那是很难堪的。活着而没有目标是可怕的。——〔俄国〕契诃夫:《契诃夫文集》
9、不要陷入眼前的琐碎事务不能自拔,而要在自己心中培养对未来的理想,因为理想是一种特殊的阳光,没有阳光的赋予生命的作用,地球会变成石头。——〔俄国〕谢德林:《波谢洪尼耶遗风》
10、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名人事例:
1、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在少年时期离开故乡江苏准安,来到东关模范学校读书。这一天, 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动的时期。校长讲“立命”,就是给学生讲怎样立志。魏校长讲到精彩处突然停顿下来。问道:诸生为何读书啊 当时,有人回答:“为名利而读书。”,还有人回答:”为做官而读书。“
周恩来却响亮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赞叹道:”有志者,当效周生啊!”当时,周恩来年仅12岁。 一句响亮的誓言,一个远大的志向,激励着我们敬爱的总理为之奋斗了一生。他为了民族的独立、国家的振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由于这种伟大理想的导引。
2、鲁迅《弃医从文--因社会现实而改变》
鲁迅先生早年留学日本时本来是学医的。但在仙台医专学习期间,在课间加映的日俄战争的纪录片上,看到中国人被说成俄国侦探而被砍头,死者和围观者都很麻木。这使鲁迅认识到:“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于是鲁迅下决心弃医从文,终于成为中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家。
优秀范文:
耳畔总响起那句话
“记住,人的一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这些年,这句话时常在我耳畔响起。我一直把这句话埋藏在心底,暗处努力,可以说,正是这句话,才让我不断努力,不断突破自己,走向成功之顶峰。
儿时,我的学习成绩就不错,在班上就算得上出类拔萃,一次次考试的“胜利战果”,一张张让人眼红的奖状,这些可以引以为豪的东西,渐渐将一个没见过大世面的孩童变得骄傲起来,不可一世。
正当我沉醉在这自我享受的境界的时候,一次考试,因为我长期缺乏复习,我的成绩一落千丈,我呆住了,往日那成绩顶尖的杨尖终于因为骄傲自大而被拖向了“深渊”。
我懊恼,我愤怒,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又更加恐惧失败,正当我迷茫时,妈妈,是您的一句话让我重拾信心,我的奋斗之火又重新被您点燃。
那天,我一个人呆坐在墙角,手中拿着那张81分的试卷,我无地自容,妈妈走过来,拍拍我的肩膀说:“记住,没有什么可骄傲的,这一点成绩没什么,人的一生最大的敌人便是自己,只有不断进步,不断突破自我,才能让你更完美。”我望着母亲您那鼓励的眼神,心里暗下决心,我一定要更加努力,不断突破自己。
我努力了!我又努力了!
又一次考试,我再次直插云霄,又迎来同学们羡慕的目光,可是,我不再骄傲,因为我知道自己做得还不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一定要更努力!
“记住,人的一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这句话也已成为我的座右铭,激励着我不断上进!
类似命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人生漫长的旅途中,我们总在不断地出发,伴随着我们的,有亲情、友谊、信念、理想、拼搏、坚持、知识、执着、叮咛……而这一切激励鞭策着我们勇往直前。
请以“带着 出发”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等相关信息。
【答案】例文:
带着自信出发
成功的基础是努力,努力往往需要自信,你不自信的话那么你怎么会有努力的想法呢?那么你也不会成功。
老师常常教导我们“以自信的姿态前行”,一个人没有了自信,就好像失去了灵魂,害怕一切挑战,觉得自己根本无法战胜它们,成为一个平庸、怯弱的无能之徒。
没有自信,人类就没了探索世界和科技的动力,社会就不会继续发展,人类就会退步,终有一天会被取代。古时候,正是因为有一些人有自信和勇气去质疑教会,冲击了他们的统治,神说受到质疑,使更多的人也去探索世界,解决各种无法解释的问题,让封建教会的统治彻底瓦解,社会得到了进步。
小学的时候,我总是自己一个人在玩,独自回家,胆小怯弱,不擅自表达,班级上学校里举行的活动都不参加,对自己的学习也很不自信,认为自己已经到了极限,那些尖子生的成绩对我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事。
时光之路渐行渐远,升入初中,父母对我的学习要求更高了,我依然不够自信,觉得自己不行。父母开导我,说了一些励志故事,给我鼓励加油,相信我能行。我大有感悟,我不尝试我怎么知道我不行,于是我夜以继日勤奋学习,向着我觉得不可能目标前进。有不会的问题,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晚上到了困得不行才放下书去睡觉,几次模拟考试,都达到了班里前十的水平,我的自信心大增,学习的劲头更强烈。学期结算的时候,我的成绩竟然超过我预期的不可完成的目标,甚至更高,我不再认为我是一个愚笨、什么都不会做的孩子了,我努力的成果,都要归功于自信给予的动力。
成长之路还很漫长,以后的各种事都要有自信,没有自信你无法在工作岗位领导别人,只能做一个小员工。自信是每个人的都要有的,他会使你更加强大,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带的自信,向自己远大目标前行。
我自信!我能行!我最棒!
【解析】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材料中提示,我们总在不断地出发,伴随着我们的,有亲情、友谊、信念、理想、拼搏、坚持、知识、执着、叮咛……意思就是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这些优秀的品格与我们相随,写出自己在这些方面的事例,表达出这些特点对我们成长的帮助即可。可以在这些词语当中选择一下,也可以自己写一个与之类似的。
第二、立意。无论是具体的事物还是抽象的情感,其意义和价值都不是事物本身,应该是事物背后的含义和价值。所给的这些特点的背后是人生的进步,是成长的喜悦。比如写亲情,除了记叙亲情的故事之外,一定要写出自己在这亲情的感悟中是如何成长的,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第三、选材。文章的体裁应该是记叙文,要有具体的事例,最好选择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件,印象比较深刻,素材要尽量小、真、新,对于素材的处理要突出前后的变化,要有起伏,前后的对比中方能更好的展现情感的浓烈,引发共鸣,打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