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0张PPT。爱莲说
周敦颐
一、教学目标1.了解“说”的特点。
2.能够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的词语的意义及用法。
3.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4.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所产生的社会背景。二、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咏芙蓉(沈约)
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莲花(温庭筠)
绿塘摇滟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蘋。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唐)留得残荷听雨声李
商
隐——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唐)三、作者简介:
周敦颐,字茂叔。世居道县濂溪,后居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濂溪,学者称他为“濂溪先生”。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四、题解 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是一种文体,用于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这种文体灵活地运用了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
那么题目的意思就是“谈谈爱莲的道理”或“说说爱莲道理”。
本文是一篇议论散文。
周敦颐爱莲有什么道理?我们一起来学习。五、学习生字词
予(yú) 濯(zhuó) 清涟(lián)
不蔓(màn)不枝 亵(xiè)
鲜(xiǎn)爱莲说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六、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之:的。
可爱:值得喜爱。
甚:很,非常。
者:花。
蕃:多。水上、陆地上,草本的,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⒈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⒉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仅仅。
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⒊自李唐来,世人甚(盛)爱牡丹。 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自:从。 从唐朝以来,天下的人们大多喜爱牡丹。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予(yú):我。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出:长出。
淤泥:污泥。
染:沾染(污染)。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我唯独喜爱莲花,我只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中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5.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通:贯通;通透。
植:挺立。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意思是不牵牵连连的,不枝枝节节的
6.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远:遥远,空间距离大, 远播:远远的传送出去。 益:更加。 清:清芬。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立。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只能。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玩:玩弄。
焉:句末语气词,这里指当于现代汉语的‘‘啊’’ ‘‘呀’’。(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它们),但不可以贴近玩弄它啊。
8.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居者9.牡丹,花之富贵者也;10.莲,花之君子者也。
君子:指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者:……的人或物。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11.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噫:感叹词,相当于现在的“唉”。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之:语气助词,的。(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鲜(xiǎn):少。
闻:听说。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说了。1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1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宜乎:当然。
宜:应当。
众:多。
对于牡丹的喜爱,应该有很多人了。文言文中“之”的 用法1.助词“的”2.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起舒缓语气,协调音节的作用。无意义3.代词4.动词,“到、往”(水陆草木之花)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学而时习之)(跳往助之)(吾欲之南海)
七、分析文章结构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
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
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 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第一部分写出了莲花的高贵品质。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
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 出了它空管挺直、不牵扯攀附的高尚 品质;
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凛然不可侵犯。第二部分 文章第二段以菊花和牡丹衬托,表明自己独爱莲花,并描绘莲花的形象,赞美莲花的品格。
与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相比较,点明莲花“君子”的比喻意义,表明作者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八、合作探究,品味赏析(1)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菊”和“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地表达了文章主旨(一)探究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2)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两个“独”字,充分表明了作者不与世俗同
流合污,又表明了作者自己不同于陶渊明
的生活态度。(3)作者把“菊花”、“牡丹”和“莲”比喻象征成哪些种人?牡丹——富贵者
莲 ——君子
菊花——隐士
(4)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是从生长环境方面来写的是从体态香气方面来写的是从风度气质方面来写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
不可亵玩焉是(5)你认为莲与君子有哪些相同之处?——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还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志洁行廉,仪态端
庄,令人敬重而不
敢轻侮。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二)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由此可见他赞美莲花的
根本目的是借赞美莲花去赞美具有莲花一样高
尚品格的人,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的生活态度。
托物言志,是间接表现主观主题思想的方式之一。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托物言志常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九、归纳总结本文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1.作者还写了人们对这些花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水陆草木之花
菊
牡丹可爱者甚蕃陶渊明独爱世人甚爱十、写作方法探究欣赏莲图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