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5.2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5.2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8-21 21:22: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生活中的透镜 课型 新授课
教材解析 《生活中的透镜》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的第二节内容,新教材将本节内容放在《透镜》之后,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之前,意在让学生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科学技术在制作产品时的重要价值,感受物理是有用的,并对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成像有形成丰富的、具体的感性的认识,为探究凸透镜成像做准备。
学情分析 学生刚接触物理学习,能够初步感受到物理的有趣、有用,对于学习物理的方法——实验法也比较熟悉,但是学生有计划的实验、有目的的观察的能力还没有形成,而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并表达出来还需要进一步训练。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需要给学生提供照相机等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的过程,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学会有目的观察,并将观察的现象表达出来。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知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原理和特点。3.了解实像和虚像,能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特征。(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讲解照相机的结构及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2.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3.认识物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几种情况的主要特征,模拟照相机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的大小比较。教学难点:通过观察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的像,再经过分析、总结,得出它们成像的特点。
教学准备 事先把学生随机分成10个组,多媒体课件、印发学生学习材料、凸透镜,纸筒,蜡烛,透明塑料布。
教学过程
活动流程 活动内容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景 一、引入新课播放多媒体图片:通过磨冰取火引出本节课内容,生活中的透镜,课件提问生活中常见的透镜。这些光学仪器都用到了凸透镜,透镜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问题: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直接或间接地应用到了透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凸透镜的应用。 观察、思考、回答观察、寻找设备中的凸透镜回答 观察联想训练,引发思考,引出课题。初步感知透镜成像及像的大小变化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技术的应用
进入主题小组实验探究小组实验探究 1、照相机教师引导:照相机中的像是怎样形成的?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的镜头汇聚在胶卷上。光圈作用:快门作用:底片形成:将像与物体对比,观察像像和物的大小关系?像和物的倒正关系?像和物的位置关系?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小组探究活动:思考如何利用纸筒和透镜塑料布作为光屏组装简单照相机。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进行小组探究活动2、 投影仪1)投影仪成像特点?物(投影片)到透镜的距离较近,成倒立,放大实像2)像是怎样形成的?像的“正立”和“倒立”含义。提出问题 用学习照相机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引发学生发问简单介绍幻灯机3、放大镜像在何处?与照相机成像有何不同?1) 成像原理图2) 成像特点展示成像原理图4、实像和虚像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都是通过凸透镜成像,但成像情况各不相同。引导学生比较投影仪与照相机、放大镜成像的异同。 思考、回答 思考、回答学生参与活动,小组合作想办法组装照相机。学生上台展示讨论结果。小组活动:制作模型照相机 。(1) 做一做:将大纸筒的一端嵌上一个焦距为5—10cm的凸透镜,另一个纸筒的一端蒙上一层半透明纸,把两个纸筒套在一起,就做成了一个模型照相机。 (2)看一看:拿起你做的照相机,对着明亮的室外,拉动纸筒,改变透镜和半透明纸的距离,你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像描述一下并展示给同学们。联想照相机学习,确定学习内容 学生提问学生利用手边材料演示如何做投影仪。学生起立回答。学生利用手头实验材料探究放大镜。用放大镜观察物体。(1)照相机与投影仪成像的相同点是都在屏上成倒立的实像;二者的区别是投影仪的物距小、像距大,成放大的像,照相机的物距大、像距小,成缩小的像。(2)投影仪与放大镜成像的相同点是都成放大的像;二者的区别是投影仪成倒立的实像,放大镜成正立的虚像。 设计目的: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小组讨论,归纳出结论,培养学生分析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感受凸透镜成像对现象产生好奇,乐于实践探究。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习积极性 学习方法巩固遇到问题提出问题。 感受实像、虚像的区别
课堂小结 通过课件展示本节课内容,对本节课进行系统总结。 学生总结交流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透镜
1、照相机:倒立、缩小、实像,像物在凸透镜两侧,物距大于像距。
2、投影仪:倒立、放大、实像,像物在凸透镜两侧,物距小于像距。
3、放大镜:正立、放大、虚像,像物在凸透镜同侧
4、实像和虚像
【教学设计说明】
1.本节课学生通过课上活动、资料分析、组内探究、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在问题探究过程中,以往总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组内探究,这样就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教师设定的框框中。本节课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交流师生共同分析解决,把提问的权力还给学生,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3.本节课设计开放性较强,不同内容的探究进程差异较大,因此课堂时间不易控制,可以根据情况将探究活动的讨论反思改进方案环节,放到课后完成,下一节课进行展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