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5.4眼睛和眼镜-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5.4眼睛和眼镜-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8-21 21:23: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眼睛和眼镜》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 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 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2.过程和方法
● 通过模拟眼睛成像活动,经历、体验和领悟眼睛成像的原理,通过比较实验,领会近
视的成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 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关心残疾人和热爱世界的情感;
● 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二、教学要点
1.重点:眼睛成像原理和调节作用、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2.难点:眼睛调节作用、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三、教学方法 探究性学习(以启发式为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索知
识)。
四、教具: 蜡烛、凸透镜两只(焦距不同)、白纸两张、 凹透镜一只、多媒体
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研究课题
引言:“二泉映月”是瞎子阿炳在诉说苦难的经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集盲、聋、哑于一身的美国著名女作家海伦·凯勒在诉说对光明的渴望,屏幕上的图表反映了学生视力不良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同学们请思考:这些都在警示我们什么?要有的放矢地保护视力,就要认真学习本课内容:眼睛与眼镜。(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
(二)新课
1.投影眼睛结构图,观察我们眼睛的结构 逐一介绍眼球的结构,并与相应的光学仪器相对应(提示学生,我们晶状体的焦距很短,只有1~2cm,因此我们平时看到的物体都在两倍焦距以外;同时让学生观察玻璃体、晶状体、视网膜的位置,为学生实验做好铺垫)。 简单介绍桌上的器材:凸透镜两只(焦距不同)、白纸两张,让学生有一个初步了解。 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眼睛成一个什么样的像?”进行合理猜想,教师对猜想进行归纳和汇总。 组织学生讨论:⑴实验器材的装置;⑵实验的步骤;⑶记录信息的方法;⑷应注意的问题;并对讨论结果完善补充。
实验一:把凸透镜放置在光具座上,光源放置在凸透镜前两倍焦距之外并正对凸透镜,把白纸放置在凸透镜后接收像,记录成像的位置。
2.眼睛的调节 预备知识: 凸透镜中间越厚,焦距较短,凸透镜使光线偏折的程度越大,会聚本领越强。 请一位同学在教室第一排和最后一排观看。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人眼睛如何看到远近不同的物体?
实验二:在透镜位置不变时,改变光源的远近,研究所成像的位置,位置是改变的。 进而提问:在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不变时,若要使远近不同的物体都成在光屏上,怎么办?
引导学生完成实验二:远近不同的物体成像时,像的位置是否变化?
最后得出结论:当成实像时,物距越大时,像距越小,像也越小;物距越小时,像距越大,像也越大。
提问:人眼如何使远近不同的物体都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
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共同归纳总结:远眺时:睫状体放松,晶状体较薄,焦距较长,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人便能看清楚远处的物体;近观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较厚,焦距较短,近处物体射来的光又会聚在视网膜上,人便能看清楚近处的物体。
3. 近视眼的成因(对比探究) (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近视眼的成因是什么?”进行合理猜想,教师通过动画演示对猜想进行归纳和汇总。
得出结论:眼睛近视是由于晶状体变厚,使光线在视网膜前发生会聚。
4. 近视的矫正 (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备知识:凸透镜能使光线会聚;凹透镜能使光线发散。
引导学生完成实验三:近视眼的矫正
取一个较大的焦距(当作正常眼)凸透镜,调节白纸(光屏),光源成清晰的像在光屏上。换上一个较小的焦距凸透镜(当作近视眼),白纸(光屏)不动,观察光屏上像的情况。在凸透镜前插上一个凹透镜(或学生的近视眼镜),观察白纸(光屏)上像的情况。 多媒体演示加深印象
5. 远视眼的成因(对比探究) (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远视眼的成因是什么?”进行合理猜想,教师通过动画演示对猜想进行归纳和汇总。
得出结论:眼睛远视是由于晶状体变薄,使光线到达视网膜时还没有发生会聚。
6. 远视的矫正 (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导学生完成实验四:近视眼的矫正
取一个较小的焦距(当作正常眼)凸透镜,调节白纸(光屏),光源成清晰的像在光屏上。换上一个较大的焦距凸透镜(当作远视眼),白纸(光屏)不动,观察光屏上像的情况。在凸透镜前插上一个凹透镜(或学生的近视眼镜),观察白纸(光屏)上像的情况。 多媒体演示加深印象
介绍有关眼保健知识,进行用眼卫生教育。
小结,布置课后作业 由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
专家点评
我校青年教师孟志玄参与的这次“一师一优课”晒课活动,课题是《眼睛和眼镜》,孟老师从教案设计、实验报告编写、器材准备、实验探究等环节做了精心的准备,相对以往来说整体感觉还是不错的。
通过课件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兴趣,引入新课,取得了一石激起千层浪
的效果。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紧紧围绕《物理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
社会和注重科学探究,重视实验演绎的要求;
孟老师采用学生实验的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了物理
学科“实验现象——存疑设问——问题探究——结论归纳” 的实验教学主
线,大量的实验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环环相扣的实验情景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
但再好的设计,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及上课的临场发挥、对学生的调控还是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课堂上呈现的内容也有不同之处。
师生互动较少,缺乏新课改的创新意识(课堂包办较多)探究活动的设计,
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新知,而不
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
2、要留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3、不要过早地出现结论,肯花时间让学生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保证
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体验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