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三年(2020-2022)小升初语文卷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
05现代文阅读(记叙文)
记叙文(共8小题)
(2020 孟津县)
一只鸭子
小男孩约翰尼和兄弟姐妹们到爷爷奶奶的农场里做客。约翰尼得到了一把弹弓,他高兴地拿着弹弓到树林里练习射击。约翰尼一遍一遍地练习,却一次也没有射中目标。他有些灰心,就 地准备回家吃午饭。
就在当约翰尼走到院子里的时候,他看到了奶奶的宠物﹣﹣一只肥硕的鸭子。约翰尼忘记了刚才的失落,他拉开弹弓, 地对着那只晃晃悠悠走路的鸭子射击。说来也巧,这一弹 正好击中鸭子的脑袋,鸭子当场毙命。约翰尼顿时 ,因为害怕受到奶奶的责骂,他手忙脚乱地把那只死鸭子藏进了木头堆里。藏好后才发现他的姐姐萨利站在门口。萨利目睹了事情的全过程,但她什么也没说。(联系下文,我们知道萨利什么也不说的目的是 )
吃过午饭后,奶奶对萨利说:“萨利,我们去洗碗吧。”萨利说:“奶奶,约翰尼对我说他很想帮您洗碗。”说完,她转过身,小声地对约翰尼说:“记得那只鸭子吗?”就这样,约翰尼只好去厨房帮奶奶洗碗了。(从加点词语“只好”我们能体会到约翰尼 )
傍晚,爷爷问孩子们想不想去钓鱼,孩子们都非常踊跃地举手。奶奶插嘴说:“哦,真是不好意思,我想让萨利留下来帮我做晚饭。”“哦,奶奶,”萨利微微一笑道,“约翰尼会帮我做的”。说完,她又一次转过身来,小声地对约翰尼说:“记得那只鸭子吗?”无奈,约翰尼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兄弟姐妹们和爷爷一起高高兴兴地去钓鱼,自己却留在家中帮奶奶做晚饭。
就这样,约翰尼每天除了干完自己的那份家务活外,还得把萨利的那份也做完。终于有天,他实在是受不了了,就来到奶奶的面前,将自己打死鸭子的事老老实实地告诉了奶奶。奶奶微笑着蹲了下来,张开双臂,将约翰尼搂在怀里,慈爱地抚摸着他的头,温柔地说:“哦,我亲爱的约翰尼,我早就知道了。当时我就站在窗前,目睹了这件事的整个过程。但是,因为爱你,我并没有怪你。我之所以一直都没说,只是想看看你会让萨利控制多久。”
(1)把下列词语填入文中的横线上。
饶有兴趣 垂头丧气 惊惶失措 不偏不倚
(2)在文中横线上批注自己的理解、体会。
(3)姐姐萨利说“记得那只鸭子吗?”,其实她想说什么?
(4)让约翰尼受不了的事是 。
A.射击弹弓失败
B.奶奶和爷爷不喜欢他
C.打死了奶奶的鸭子
D.被姐姐威胁
(5)奶奶为什么一直没有说破打死鸭子的事?
(6)请按照“有了短处、受制于人、承认错误并决心反抗”,把文章分为三段,用“∥”在文中标出。
(7)请写出两点你读了本文的体会。
(2021 洛阳)
名叫莫拉的这位老妇人嗜(shì)书如命。她认真地对我说:“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在书里。”“世界上没有的一切也在书里,把宇宙放在书里还有富余。”
我说。她笑了,点点头表示同意,又说:“我收藏了四千多本书,每天晚上必须用眼扫一遍,才肯关灯睡觉。”
她真有趣。我说:“书,有时候不需要读,摸一摸就很美,很满足了。”她大叫:“我也这样,常摸书。”她愉快地虚拟着摸书的动作,烁(shuò)烁目光真诚地表示她是我的知音。谈话是个相互寻找与自我寻找的过程。这谈话使我高兴,因为既遇到知己,又发现了自己一个美妙的习惯,就是摸书。
闲时,从书架抽下几本新新旧旧的书来,或许是某位哲人文字的大脑,或许是某位幻想者迷人的呓(yì)语,或许是人类某种思维兴衰全过程的记录……这全凭一时兴趣、心血来潮。有的书早已读过,或再三读过;有的书买来就立在架上,此时也并非想读,不过翻翻、看看、摸摸而已。未读的书是一片密封着的诱惑人的世界,里边肯定有趣味更有智慧;打开来读是一种享受,放在手中不轻易去打开也是一种享受。而那些读过的书,都早已成为有生命的了,就像一个个朋友,我熟悉它们的情感与思维方式,它们每个珍贵的细节,包括曾把我熄灭的思想重新燃亮的某一句话……翻翻、看看、摸摸,回味、重温、再体味,这就够了。
当一本古旧的书拿在手里,它给我的感受便是另一番滋味。不仅它的内容,一切一切,都与今天相去遥远。那封面的风格,版式的内页,印刷的字体,都带着那时代独有的气息与永难回复的风韵,并从磨损变黄的纸页中生动地散发出来。也许这书没有多少耐读的内涵,也没有多少经久不衰的思想价值,它在手中更像一件古旧器物。它的文化价值反成为第一位的了,这文化的意味无法读出来,只要看看、摸摸,就能感受到。
莫拉说,她过世的丈夫是个书虫子。她藏书及其嗜好,一半来自她的丈夫。她丈夫终日在书房里,除读书之外,便是把那些书搬来搬去,翻一翻、看一看、摸一摸。“他像醉汉泡在酒缸里,这才叫真醉了呢!”她说这话的神情好似沉浸在一幅迷人的画里。
我忽然想到一句话:“人与书的最佳境界是超越读的。”但我没说,因为她早已懂得。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嗜书如命:
经久不衰:
(2)给短文加个合适的题目,填在文前横线上。
(3)文中多次提到“翻翻、看看、摸摸”就能感受到书的韵味。加点的三个词语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4)本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读书人对书的感情十分准确地传达给读者。请从4至6段中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一句,写一写你的见解。
句子:
我的见解:
(5)文章结尾处,作者想到“人与书的最佳境界是超越读的”,请结合全文和你的感悟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2 涧西区)课外阅读
花边饺子里的爱
(肖复兴)
①小时候,包饺子是我家的一桩大事。那时候,家里生活拮据,吃饺子当然只能等到过年过节。平常的日子,破天荒包上一顿饺子,自然就成了全家的节日。
②一般,妈妈总要包两种馅的饺子,一种肉一种素。这时候,圆圆的盖帘上分两头码上不同馅的饺子,像是两军对弈,隔着楚河汉界。我和弟弟常捣乱把饺子弄混,但妈妈不生气,用手指捅捅我和弟弟的脑瓜儿说:“来,妈教你们包花边饺!”我和弟弟好奇地看,妈妈将包了的饺子沿儿用手轻轻一捏,捏出一圈穗状的花边,煞是好看,像小姑娘头上戴了一圈花环。我们却不知道妈妈耍了一个小小的花招儿,她把肉馅的饺子都捏上花边,让我和弟弟连吃惊带玩地吞进肚时,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
③那些艰苦的岁月,妈妈的花边饺,给了我们难忘的记忆。但是,这些记忆,都是到自己做了父亲的时候,才开始清晰起来,仿佛它一直沉睡着,我们必须用经历的代价才可以把它唤醒。
④自从我能写几本书之后,家里经济状况好转,饺子不再是什么圣餐。我想起码不能让妈妈在吃这方面再受委屈了。我曾拉妈妈到外面的餐馆开开洋荤,她连连摇头:“妈老了,腿脚不利索了,懒得下楼啦!”我曾在菜市场买来新鲜的鱼肉或时令蔬菜,回到家里自己做,妈妈并不那么爱吃,只是尝几口便放下筷子。我便笑妈妈:“您呀,真是享不了福!”
⑤后来,我明白了,尽管世上食品名目繁多,人的胃口花样翻新,妈妈却雷打不动只爱吃饺子。那是她老人家几十年一贯制历久常新的最佳食谱。我知道唯一的方法是常包饺子。
⑥那一年大年初二,全家又包饺子。我要给妈妈一个意外的惊喜,因为这一天是她老人家的生日。我包了一个带糖馅的饺子,放进盖帘一圈圈饺子之中,然后对妈妈说:“今儿您要吃着这个带糖馅的饺子,您一准儿是大吉大利!”
⑦妈妈连连摇头笑着说:“这么一大堆饺子,我哪儿那么巧能有福气吃到?”说着,她亲自把饺子下进锅里。饺子如一尾尾小银鱼在翻滚的水花中上下翻腾,充满生趣。望着妈妈昏花的老眼,我看出来她是想吃到那个糖饺子呢!
⑧热腾腾的饺子盛上盘,端上桌,我往妈妈的碟中先拨上三个饺子。第二个饺子妈妈就咬着了糖馅,惊喜地叫了起来“哟!我真的吃到了!”我说:“要不怎么说您有福气呢?妈妈的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
⑨其实,妈妈的眼睛实在是太昏花了。她不知道我耍了一个小小的花招,用糖馅包了一个有记号的花边饺,那曾是她老人家教我包过的花边饺。花边饺里浸满浓浓的母爱,如今,我谨以花边饺讨得年迈母亲的快乐和开心。
(1)文章以“花边饺子”为线索写了两件事,请简要概括这两件事情。
① 。
② 。
(2)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①“饺子如一尾尾小银鱼在翻滚的水花中上下翻腾,充满生趣”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既写出了锅中饺子的形态,又表现了节日里场面的欢快。 (判断对错)
②“花边饺里浸满浓浓的母爱,如今,我谨以花边饺讨得年迈母亲的快乐和开心”。作者通过这句话抒发了自己对母亲的情感。 (判断对错)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后面哪个句子相互照应,请你用波浪线画出来。
(4)根据神态描写,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①第②段里,我和弟弟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此时,看见这一幕的妈妈心里会这样想: 。
②第⑧段里,“妈妈的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此时,将这一切看在眼里的“我”会这样想: 。
(5)“花招”在词典里的解释为:欺骗人的狡猾手段、计策等。你是如何理解文中的“花招”一词呢?你在生活中给家人或者朋友耍过类似的“小小的花招”吗?请试着写一写。
(2022 西工区)
钱学森
①1955年10月1日清晨,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轮正劈波斩浪驶往香港。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踏上甲板。阵阵海风不时掠过他那宽大的前额。眺望着水天一色的远方,他屈指一算,已经在海上航行15天了。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呀!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
②钱学森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随后赴美留学,师从美国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 卡门,成为冯 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当时,钱学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可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③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在隆隆的礼炮声中诞生了。这一年的中秋之夜,钱学森和十几位中国留学生一起欢度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他们一边赏月,一边倾诉思乡情怀。
④此刻,钱学森埋藏心底很久的愿望越发强烈起来:早日回到祖国去,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建设服务。他向留学生们袒露了心迹。留学生中有人劝道:“祖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现在回去搞科学研究,只怕有困难。”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⑤听说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说:“钱学森不管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然而,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过。经过五年的漫长岁月,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
⑥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1)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梳理选文内容,把对应的序号填入括号里。
→ → →
A.中秋思乡
B.立志回国
C.赴美留学
D.踏上归程
(2)第④自然段中“埋藏心底很久的愿望”指的是 。
(3)在选文中用“”画出一处描写钱学森的句子,并把对人物的理解批注在下面横线上。
。
(4)钱学森排除万难,为祖国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了解了他的事迹,我想对他说:“ 。”
(2022 偃师市)阅读。
毛主席在花山
1948年的的春夏之交,毛主席转移到了花山村。在临时借用的农家房舍里,他夜以继日地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着。
一天早晨,毛主席正在看地图,忽然抬起头,问警卫员:“昨天这个时候,门口花椒树下的碾子有碾米声,现在又到了碾米的时候,怎么没动静了呢?”警卫员说:“报告主席,为了不影响您工作。我和村长商量后,他请乡亲们到别处碾去了。”
毛主席皱了皱眉,严肃地说:“这会影响群众吃饭的。不能因为我们在这里工作影响群众的生活。这样吧,交给你一个任务,尽快把乡亲们请到这里来碾米。”“是!”警卫员拔腿就走。
“注意,说话态度要诚恳。”主席说。警卫员回头一笑:“知道了,请主席放心。”他走出小院不久,花椒树下的碾子又吱吱扭扭地转了起来。
警卫员刚回到院里,毛主席又叫住他,说:“任务完成得不错。还有一件事等着你办。把这筒茶叶交给炊事员,让他每天这个时候沏一桶茶水。你负责送给碾米的乡亲们。”
茶泡好了,警卫员拎着一桶清香的茶水来到碾台旁,用粗瓷碗盛好,一一晾在石板上,请碾米的乡亲们喝。开始大家还不好意思,经他一动员也就喝了起来。茶水对这里的人来说确实新鲜。一位上了年纪的大叔端着一碗茶水,凑到警卫员跟前:“我说同志,这水一不甜二不辣的,喝它顶什么用?”警卫员乐呵呵地说:“您老就慢慢地喝吧,一会儿就喝出味道来了。”
这时候,毛主席来了,乡亲们纷纷跟毛主席打招呼。毛主席笑着向大家点头,说:“要说喝茶的好处,确实不少嘛,喝了它浑身有精神,还能让人多吃饭……”正在推碾子的大娘和小姑娘越推越慢,转到毛主席身边,便停了下来。毛主席舀了两碗茶水送到她们母女手里,说:“你们俩歇会儿吧!”然后对警卫员说:“来,咱俩试试。”毛主席推碾子还挺在行,一边推,一边用笤帚往碾盘里扫碾出来的的米粒。一位老人细细端详着毛主席:“这位首长,好像在哪儿见过。在哪儿呢?”
(1)短文通过 、 、 等小事,表现出毛主席 的品质。
(2)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A 短文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情、语言、行为描写,表现人物品质。
B 花山村的群众都认识毛主席。
C毛主席对碾米很在行。
D毛主席既为国家大事操劳,又为老百姓的生活小事操心。
(3)简要写出毛主席的语言特点。
(4)花山村的群众得知帮他们推碾子的是毛主席后会说些什么呢?
(2022 偃师市)阅读。
长征路上尝百草(节选)
1936年夏天,张思德所在的红四方面军翻过大雪山,开始过草地。
艰难地走了二十多天以后,战士们身上带的干粮全都吃完了。为了战胜饥饿,走出草地,完成北上抗日的神圣任务,党组织向全体共产党员发出了带头“尝百草”的庄严号召。那时候,张思德还没有入党,但他被那些党员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带头尝草的勇气感动,于是暗下决心,要向他们看齐,主动加入“尝百草”的活动中。只要看到以前未见过的草,他总是先尝一尝,一旦找到一种能吃的草,就马上去告诉其他人。
有一回,部队来到一片水草丰盛的沼泽旁宿营。一个小战士来到水塘旁,忽然高兴地叫起来:“野萝卜!野萝卜!”张思德过来一瞧,果然,离水塘不远的地方长着一丛丛野草,叶子看上去跟萝卜叶子差不多。那个小战士兴冲冲地跑过去,拔起一棵就往嘴里送。张思德忙赶上去,一把夺过来,先放到自己的嘴里,细细嚼了嚼,感到又甜又涩。不一会儿,他感到有些头昏脑涨,全身无力。又过了一会儿,肚子一阵绞痛,随之呕吐起来。他急忙对小战士说:“这草有毒,快,快告……”没等把话说完,张思德就栽倒了,失去了知觉。半个多小时以后,张思德慢慢醒来,模模糊糊地看见小战士端着瓷缸蹲在跟前,他急忙说:“不要管我,快去告诉其他同志。”
张思德就是这样时时处处想着别人,直至最后为保护人民利益光荣牺牲。
(1)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这样评价张思德:张思德同志是 而死的,他的死是 。张思德被老党员的 和 所感动,冒着生命危险尝百草,足见其高尚的精神品质。
(2)这篇短文重点写了一件什么事?请概括写出。
(3)从这个故事中,你感受到了张思德怎样的高尚品质?
(4)为什么要号召党员冒着生命危险去尝百草?
(2022 偃师市)阅读。
我敬爱的外公
在我外婆的衣架上,端端正正地挂着一个洗得发白的邮包。它看上去和普通邮包并没有两样,只不过用的时间过长,深绿色已经褪尽了。在这个平凡的邮包里曾装过不计其数的报刊、邮件。外公就是挎着这个邮包,从机关到部队,从工厂到学校,走千家串万户,把信件、报刊、汇款、包裹送到人们手中。
我的外公已年过五旬,一道道皱纹爬上他的额头,两鬓也添了许多白发。但是他那乌黑发亮的眼睛,深嵌在慈祥的面庞上,显得炯炯有神。他常穿一身褪了色的邮政制服,一看就知道是一位工作多年的老邮递员。
他平时对人很和蔼,总是乐呵呵的,人们都亲切地叫他“老郭”。每次他一下班,我就缠住他“外公”“外公”叫个不停。
我外公十七岁就开始送信了,如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工龄。多年来,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夏天,烈日当头,外公顶着骄阳走街串巷;冬天,寒风凛冽,外公在漫长的雪地上留下他深深的足迹,人们看到他总是热情地送来毛巾和热茶。
我的外公工作多年,对周围的一些地方了如指掌,不知有多少疑难的“死信”在他手中“复活”了。
一次,邮局收到一封来自美国的信,信上用的是早已不用的地址,邮局的工作人员试投多次,可总是找不到这个地方。有的人认为这封“死信”是不能“复活”了。外公看了看信封,说:“这封信一定是远隔重洋的人寻找失散多年的亲人,让我试一试!”
清晨,天刚蒙蒙亮,他就上路了,直到已是万家灯火的时候,他才回家。一天,两天……一连半个多月,外公终于从小港码头一位搬运工人那里打听到了收信人的地址。
收信人是一位白发苍苍的年过八旬的老太太,几经搬迁,现在住在海云巷里。写信人是老太太从未见过面的孙子。
老太太小心翼翼地接过信,感动得老泪纵横,说不出话来……半晌,老太太擦干了泪水,连声说:“谢谢,太谢谢了!同志,是您使我得知儿孙们还活着的确切消息,我做梦也没想到今天还能和我的孙子联系上。真是托您的福啊!”
外公没有说什么,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背起邮包,又向另一家走去……
(1)短文第2﹣3自然段中的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删掉这些内容,是否会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呢?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了如指掌﹣
炯炯有神﹣
(3)“外公”的可敬之处是什么?
(4)文中的“死信”指的是什么?“复活”又是什么意思?
(2022 白水县)阅读回答问题。
①20世纪70年代末,我在一个部队子弟小学读书,语文老师沈玉梅是一名随军家属,四十岁左右的样子。一头齐年短发,不苟言笑的面容,深蓝色的上衣,小西服平平整整,右边的的口袋外常常垂着一根花头绳,另一头拴着一只小口哨,口哨就装在口袋里。
②沈老师是我的朗读启蒙人。她有着较浓的乡音,很少示范朗读,只是监督我们多读。而她口袋里小的口哨,便承担了训练朗读的重任。记忆中,《我的战友邱少云》是我们读得最多的一篇课文。
③早读课,“嘟——”口哨声响了,我们的朗读开始了。沈老师非常严肃,大大的眼睛瞪着,像探照灯一样一直在我们头顶上扫来扫去。我们都敬畏他的目光,常常一边读书一边用余光瞟着沈老师。部队的孩子,战争片看得多,对探照灯似的眼神格外敏感。所以,我们坐得直,盯得紧,读得响。
④“敌人控制的‘391’高地,像一颗毒牙,揳(xiē)入我志愿军的阵地。”一开始,我们的朗读声使有些懒散。
⑤这时,沈老师摸出口哨,塞进嘴里,鼓着腮帮子猛地一吹。“嘟——”哨声尖锐刺耳,短促凄厉。我们的朗读声戛然而止,沈老师严肃地说:“不行,英雄的形象是高大的!”说完,往讲台上一站,胸一挺,眼一瞪,那高大伟岸的形象仿佛就是邱少云一般。
⑥沈老师指导我们朗读,还真是“身教多于言传”。哨声响起来,于是,我们挺胸抬头,模仿着沈老师,竭力要展现出英雄的形象——“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只见沈老师握紧拳头,高高举起,同学们更是铿锵有力一“我们怀着满腔怒火,勇猛地冲上‘391’高地,敌人全部被歼灭。”
⑦“嘟——”口哨声响了。这一次,声音明亮悦耳,掠过教室,格外好听。再看看沈老师,眉眼含笑,脸上放光,下巴不断轻点,“嘟——”又一声清丽的哨声,早读下课了!口哨又回到沈老师的口袋里,只有那条彩色的塑料头绳垂在外面,格外好看。
⑧后来,我离开了部队小学。回到家乡读书。学生时代,我做过主持人,录制过法制节目的解说词、每当家乡人夸赞我的朗读时,沈老师总浮现在我眼前——齐耳短发,不苟言笑的面容,深蓝色上衣,小西服领平平整整,右边的口袋里装着口哨,一根花头绳在口袋里晃来晃去。
⑨“嘟——”口哨声又响起来了。沈老师,你还好吗?还记得那个瘦瘦的,说着一口标准普通话的小女孩吗?
(1)给文章拟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在文中找出描述沈老师哨声的词语,依次写在横线上。
我们朗读的声音懒散时,她的哨声
我们朗读的声音铿锵有力时,她的哨声
提示早读下课时,她的哨声
(3)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身教多于言传”在文中的意思。
(4)根据文章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①本文首尾呼应,突出沈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②我敬畏沈老师,只是因为她是一名随军家属。
③本文只运用了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的手法。
(5)沈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记叙文(共8小题)
(2020 孟津县)
一只鸭子
小男孩约翰尼和兄弟姐妹们到爷爷奶奶的农场里做客。约翰尼得到了一把弹弓,他高兴地拿着弹弓到树林里练习射击。约翰尼一遍一遍地练习,却一次也没有射中目标。他有些灰心,就 垂头丧气 地准备回家吃午饭。
就在当约翰尼走到院子里的时候,他看到了奶奶的宠物﹣﹣一只肥硕的鸭子。约翰尼忘记了刚才的失落,他拉开弹弓, 饶有兴趣 地对着那只晃晃悠悠走路的鸭子射击。说来也巧,这一弹 不偏不倚 正好击中鸭子的脑袋,鸭子当场毙命。约翰尼顿时 惊惶失措 ,因为害怕受到奶奶的责骂,他手忙脚乱地把那只死鸭子藏进了木头堆里。藏好后才发现他的姐姐萨利站在门口。萨利目睹了事情的全过程,但她什么也没说。(联系下文,我们知道萨利什么也不说的目的是 掌握约翰尼的短处,以后伺机要挟他。 )
吃过午饭后,奶奶对萨利说:“萨利,我们去洗碗吧。”萨利说:“奶奶,约翰尼对我说他很想帮您洗碗。”说完,她转过身,小声地对约翰尼说:“记得那只鸭子吗?”就这样,约翰尼只好去厨房帮奶奶洗碗了。(从加点词语“只好”我们能体会到约翰尼 不想替萨利干活,但怕萨利告诉奶奶自己的错误而不得不干。 )
傍晚,爷爷问孩子们想不想去钓鱼,孩子们都非常踊跃地举手。奶奶插嘴说:“哦,真是不好意思,我想让萨利留下来帮我做晚饭。”“哦,奶奶,”萨利微微一笑道,“约翰尼会帮我做的”。说完,她又一次转过身来,小声地对约翰尼说:“记得那只鸭子吗?”无奈,约翰尼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兄弟姐妹们和爷爷一起高高兴兴地去钓鱼,自己却留在家中帮奶奶做晚饭。
就这样,约翰尼每天除了干完自己的那份家务活外,还得把萨利的那份也做完。终于有天,他实在是受不了了,就来到奶奶的面前,将自己打死鸭子的事老老实实地告诉了奶奶。奶奶微笑着蹲了下来,张开双臂,将约翰尼搂在怀里,慈爱地抚摸着他的头,温柔地说:“哦,我亲爱的约翰尼,我早就知道了。当时我就站在窗前,目睹了这件事的整个过程。但是,因为爱你,我并没有怪你。我之所以一直都没说,只是想看看你会让萨利控制多久。”
(1)把下列词语填入文中的横线上。
饶有兴趣 垂头丧气 惊惶失措 不偏不倚
(2)在文中横线上批注自己的理解、体会。
(3)姐姐萨利说“记得那只鸭子吗?”,其实她想说什么?
如果你不帮我干活,我就把你打死鸭子的事情告诉奶奶。
(4)让约翰尼受不了的事是 D 。
A.射击弹弓失败
B.奶奶和爷爷不喜欢他
C.打死了奶奶的鸭子
D.被姐姐威胁
(5)奶奶为什么一直没有说破打死鸭子的事?
为了让约翰尼自己认识到,生活中受制于人是不对的。
(6)请按照“有了短处、受制于人、承认错误并决心反抗”,把文章分为三段,用“∥”在文中标出。
(7)请写出两点你读了本文的体会。
①有了错误要勇于承认。②受到威胁要及时寻求帮助。
【解答】(1)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饶有兴趣:令人感到很有趣,并十分注意。垂头丧气: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情绪低落、不萎靡振的样子。惊惶失措: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不偏不倚:不偏向任何一方。表示中立或公正。故第一空填“垂头丧气”;第二空填“饶有兴趣”;第三空填“不偏不倚”;第四空填“惊慌失措”。
(2)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阅读句子“萨利目睹了事情的全过程,但她什么也没说”可知,萨利什么也不说的目的是掌握约翰尼的短处,以后伺机要挟他。阅读句子“就这样,约翰尼只好去厨房帮奶奶洗碗了”可知,从“只好”这个词语可以看出约翰尼不想替萨利干活,但怕萨利告诉奶奶自己的错误而不得不干。
(3)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文章可知,姐姐萨利说“记得那只鸭子吗?”,其实她想说:如果你不帮我干活,我就把你打死鸭子的事情告诉奶奶。
(4)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文章可知,让约翰尼受不了的事是被姐姐威胁。
(5)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文章可知,奶奶之所以一直没有说破打死鸭子的事,是因为奶奶是为了让约翰尼自己认识到,生活中受制于人是不对的。
(6)考查学生对文章自然段的划分。阅读文章可知,第一层是第一、二自然段。主要写了约翰尼射死了奶奶的宠物,被姐姐萨利看到了。第二层是第三、四自然段。主要写了约翰尼因为被姐姐抓住了把柄,经常受到萨利的威胁。第三层是第五自然段,这段话主要写了约翰尼因为受不了姐姐的威胁,选择把事情真相告诉奶奶。
(7)考查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回答即可。即:①有了错误要勇于承认。②受到威胁要及时寻求帮助。
故答案为:
(1)垂头丧气 饶有兴趣 不偏不倚 惊慌失措;
(2)掌握约翰尼的短处,以后伺机要挟他。约翰尼不想替萨利干活,但怕萨利告诉奶奶自己的错误而不得不干。
(3)如果你不帮我干活,我就把你打死鸭子的事情告诉奶奶。
(4)D;
(5)为了让约翰尼自己认识到,生活中受制于人是不对的。
(6)第一层是第一、二自然段;第二层是第三、四自然段;第三层是第五自然段。
(7)①有了错误要勇于承认。②受到威胁要及时寻求帮助。
(2021 洛阳)
摸书
名叫莫拉的这位老妇人嗜(shì)书如命。她认真地对我说:“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在书里。”“世界上没有的一切也在书里,把宇宙放在书里还有富余。”
我说。她笑了,点点头表示同意,又说:“我收藏了四千多本书,每天晚上必须用眼扫一遍,才肯关灯睡觉。”
她真有趣。我说:“书,有时候不需要读,摸一摸就很美,很满足了。”她大叫:“我也这样,常摸书。”她愉快地虚拟着摸书的动作,烁(shuò)烁目光真诚地表示她是我的知音。谈话是个相互寻找与自我寻找的过程。这谈话使我高兴,因为既遇到知己,又发现了自己一个美妙的习惯,就是摸书。
闲时,从书架抽下几本新新旧旧的书来,或许是某位哲人文字的大脑,或许是某位幻想者迷人的呓(yì)语,或许是人类某种思维兴衰全过程的记录……这全凭一时兴趣、心血来潮。有的书早已读过,或再三读过;有的书买来就立在架上,此时也并非想读,不过翻翻、看看、摸摸而已。未读的书是一片密封着的诱惑人的世界,里边肯定有趣味更有智慧;打开来读是一种享受,放在手中不轻易去打开也是一种享受。而那些读过的书,都早已成为有生命的了,就像一个个朋友,我熟悉它们的情感与思维方式,它们每个珍贵的细节,包括曾把我熄灭的思想重新燃亮的某一句话……翻翻、看看、摸摸,回味、重温、再体味,这就够了。
当一本古旧的书拿在手里,它给我的感受便是另一番滋味。不仅它的内容,一切一切,都与今天相去遥远。那封面的风格,版式的内页,印刷的字体,都带着那时代独有的气息与永难回复的风韵,并从磨损变黄的纸页中生动地散发出来。也许这书没有多少耐读的内涵,也没有多少经久不衰的思想价值,它在手中更像一件古旧器物。它的文化价值反成为第一位的了,这文化的意味无法读出来,只要看看、摸摸,就能感受到。
莫拉说,她过世的丈夫是个书虫子。她藏书及其嗜好,一半来自她的丈夫。她丈夫终日在书房里,除读书之外,便是把那些书搬来搬去,翻一翻、看一看、摸一摸。“他像醉汉泡在酒缸里,这才叫真醉了呢!”她说这话的神情好似沉浸在一幅迷人的画里。
我忽然想到一句话:“人与书的最佳境界是超越读的。”但我没说,因为她早已懂得。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嗜书如命: 把读书看作是和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要的事,就是酷爱读书的意思。
经久不衰: 形容一种思想经历很多时间仍能保持价值。
(2)给短文加个合适的题目,填在文前横线上。
(3)文中多次提到“翻翻、看看、摸摸”就能感受到书的韵味。加点的三个词语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只有把书翻找出来才能看到书,看到了自己想要的书才会去摸书。这三个词语是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的。
(4)本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读书人对书的感情十分准确地传达给读者。请从4至6段中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一句,写一写你的见解。
句子: 他像醉汉泡在酒缸里,这才叫真醉了呢!
我的见解: 这句话写出了莫拉的丈夫对书的痴迷。
(5)文章结尾处,作者想到“人与书的最佳境界是超越读的”,请结合全文和你的感悟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对于没有的书来说,人与书的境界是趣味与智慧的吸引;已读过的书,在读书人的眼中就有了生命,他熟悉它们的情感与思维方式,熟悉他们每一个珍贵的细节,他们就像是朋友,所以人与书的境界是超越的。
【解答】(1)考查解释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分析作答。嗜书如命:把读书看作是和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要的事,就是酷爱读书的意思。经久不衰:形容一种思想经历很多时间仍能保持价值。
(2)考查给短文加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可以从文章中找出关键词语做标题,也可从文章内容总结概括标题。文章讲述了一位叫莫拉的老妇人是怎样的嗜书如命。到了晚年,因为眼睛看不见,她每天都会去摸一摸自己读过的书,回忆自己在读这些书时的美妙时光。所以本文拟题《摸书》即可。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因为只有把书翻找出来才能看到书,看到了自己想要的书才会去摸书。这三个词语是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的。所以不能调换顺序。据此作答即可。
(4)考查对句子的理解。从4至6段中找出自己认为最精彩的一句,并谈出自己的见解即可。
(5)考查对句子的理解。结合读过的书在读者眼中的生命、价值,以及人与书在情感上的交流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
(1)把读书看作是和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要的事,就是酷爱读书的意思。形容一种思想经历很多时间仍能保持价值。
(2)摸书;
(3)不能。因为只有把书翻找出来才能看到书,看到了自己想要的书才会去摸书。这三个词语是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的。
(4)他像醉汉泡在酒缸里,这才叫真醉了呢!这句话写出了莫拉的丈夫对书的痴迷。
(5)对于没有的书来说,人与书的境界是趣味与智慧的吸引;已读过的书,在读书人的眼中就有了生命,他熟悉它们的情感与思维方式,熟悉他们每一个珍贵的细节,他们就像是朋友,所以人与书的境界是超越的。
(2022 涧西区)课外阅读
花边饺子里的爱
(肖复兴)
①小时候,包饺子是我家的一桩大事。那时候,家里生活拮据,吃饺子当然只能等到过年过节。平常的日子,破天荒包上一顿饺子,自然就成了全家的节日。
②一般,妈妈总要包两种馅的饺子,一种肉一种素。这时候,圆圆的盖帘上分两头码上不同馅的饺子,像是两军对弈,隔着楚河汉界。我和弟弟常捣乱把饺子弄混,但妈妈不生气,用手指捅捅我和弟弟的脑瓜儿说:“来,妈教你们包花边饺!”我和弟弟好奇地看,妈妈将包了的饺子沿儿用手轻轻一捏,捏出一圈穗状的花边,煞是好看,像小姑娘头上戴了一圈花环。我们却不知道妈妈耍了一个小小的花招儿,她把肉馅的饺子都捏上花边,让我和弟弟连吃惊带玩地吞进肚时,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
③那些艰苦的岁月,妈妈的花边饺,给了我们难忘的记忆。但是,这些记忆,都是到自己做了父亲的时候,才开始清晰起来,仿佛它一直沉睡着,我们必须用经历的代价才可以把它唤醒。
④自从我能写几本书之后,家里经济状况好转,饺子不再是什么圣餐。我想起码不能让妈妈在吃这方面再受委屈了。我曾拉妈妈到外面的餐馆开开洋荤,她连连摇头:“妈老了,腿脚不利索了,懒得下楼啦!”我曾在菜市场买来新鲜的鱼肉或时令蔬菜,回到家里自己做,妈妈并不那么爱吃,只是尝几口便放下筷子。我便笑妈妈:“您呀,真是享不了福!”
⑤后来,我明白了,尽管世上食品名目繁多,人的胃口花样翻新,妈妈却雷打不动只爱吃饺子。那是她老人家几十年一贯制历久常新的最佳食谱。我知道唯一的方法是常包饺子。
⑥那一年大年初二,全家又包饺子。我要给妈妈一个意外的惊喜,因为这一天是她老人家的生日。我包了一个带糖馅的饺子,放进盖帘一圈圈饺子之中,然后对妈妈说:“今儿您要吃着这个带糖馅的饺子,您一准儿是大吉大利!”
⑦妈妈连连摇头笑着说:“这么一大堆饺子,我哪儿那么巧能有福气吃到?”说着,她亲自把饺子下进锅里。饺子如一尾尾小银鱼在翻滚的水花中上下翻腾,充满生趣。望着妈妈昏花的老眼,我看出来她是想吃到那个糖饺子呢!
⑧热腾腾的饺子盛上盘,端上桌,我往妈妈的碟中先拨上三个饺子。第二个饺子妈妈就咬着了糖馅,惊喜地叫了起来“哟!我真的吃到了!”我说:“要不怎么说您有福气呢?妈妈的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
⑨其实,妈妈的眼睛实在是太昏花了。她不知道我耍了一个小小的花招,用糖馅包了一个有记号的花边饺,那曾是她老人家教我包过的花边饺。花边饺里浸满浓浓的母爱,如今,我谨以花边饺讨得年迈母亲的快乐和开心。
(1)文章以“花边饺子”为线索写了两件事,请简要概括这两件事情。
① 小时候妈妈包花边饺给我们吃 。
② 妈妈生日时我包花边饺给妈妈吃 。
(2)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①“饺子如一尾尾小银鱼在翻滚的水花中上下翻腾,充满生趣”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既写出了锅中饺子的形态,又表现了节日里场面的欢快。 √ (判断对错)
②“花边饺里浸满浓浓的母爱,如今,我谨以花边饺讨得年迈母亲的快乐和开心”。作者通过这句话抒发了自己对母亲的情感。 √ (判断对错)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后面哪个句子相互照应,请你用波浪线画出来。
(4)根据神态描写,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①第②段里,我和弟弟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此时,看见这一幕的妈妈心里会这样想: 两个小调皮,还不知道我故意包花边饺子让你们吃得这样开心,只要你们开心,比什么都好 。
②第⑧段里,“妈妈的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此时,将这一切看在眼里的“我”会这样想: 我用您当年的办法让您吃到了糖馅饺子,您能一直开心快乐下去,是做儿子最大的心愿 。
(5)“花招”在词典里的解释为:欺骗人的狡猾手段、计策等。你是如何理解文中的“花招”一词呢?你在生活中给家人或者朋友耍过类似的“小小的花招”吗?请试着写一写。
【解答】(1)本题考查了概括的能力。定位阅读范围,运用要素串进行概括内容。阅读①~③自然段,小时候妈妈包花边饺给我们吃。阅读⑤~⑨自然段,妈妈生日时我包花边饺给妈妈吃。
(2)本题考查了内容的理解与辨析。①“饺子如一尾尾小银鱼在翻滚的水花中上下翻腾,充满生趣”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将“饺子”比作“小银鱼”,既写出了锅中饺子的形态,又表现了节日里欢乐的场面。故此表述正确;②阅读“花边饺里浸满浓浓的母爱,如今,我谨以花边饺讨得年迈母亲的快乐和开心”。可知,此句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与回报之情。故此表述正确。
(3)本题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照应:为了使文章内容衔接紧凑,结构严谨,一篇文章中,前面写到的,中间或结尾要有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要有所铺垫,这样的设计称为“照应”。阅读“她不知道我耍了一个小小的花招,用糖馅包了一个有记号的花边饺,那曾是她老人家教我包过的花边饺。”可知此句照应画线句。
(4)本题考查了思维拓展。解答此题关键是要联系前后文,抓住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物的神态描写,来分析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①本文通过记叙“我”小时候吃母亲包的饺子和母亲过生日时吃“我”包的饺子两个故事,表现了母子间浓浓的爱意,母亲看到“我们”吃得开心,心里应该是非常满足和开心的,从这个角度理解即可。示例:看见这一幕的妈妈心里会这样想:孩子们真是容易满足,希望他们的生活像这饺子—样甜。
②结合文章可知通过写长大后母亲在过生日时吃我包的饺子,无比的开心,可从我对母亲的爱与祝福的角度作答。示例:我用您当年的办法让您吃到了糖馅饺子,您能一直开心快乐下去,是做儿子最大的心愿。
(5)本题考查了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是不仅要理解词语的本义,还要理解其文中义。“花招”本指欺骗人的狡猾手段、计策;此处的“花招”贬义褒用,是指“我”瞒着母亲,在糖饺上做了记号的巧妙方法。
故答案为:
(1)①小时候妈妈包花边饺给我们吃 ②妈妈生日时我包花边饺给妈妈吃;
(2)①√②√;
(3)她不知道我耍了一个小小的花招,用糖馅包了一个有记号的花边饺,那曾是她老人家教我包过的花边饺。
(4)两个小调皮,还不知道我故意包花边饺子让你们吃得这样开心,只要你们开心,比什么都好 我用您当年的办法让您吃到了糖馅饺子,您能一直开心快乐下去,是做儿子最大的心愿;
(5)“花招”本指欺骗人的狡猾手段、计策;此处的“花招”贬义褒用,是指“我”瞒着母亲,在糖饺上做了记号的巧妙方法。
(2022 西工区)
钱学森
①1955年10月1日清晨,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轮正劈波斩浪驶往香港。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踏上甲板。阵阵海风不时掠过他那宽大的前额。眺望着水天一色的远方,他屈指一算,已经在海上航行15天了。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呀!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
②钱学森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随后赴美留学,师从美国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 卡门,成为冯 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当时,钱学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可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③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在隆隆的礼炮声中诞生了。这一年的中秋之夜,钱学森和十几位中国留学生一起欢度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他们一边赏月,一边倾诉思乡情怀。
④此刻,钱学森埋藏心底很久的愿望越发强烈起来:早日回到祖国去,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建设服务。他向留学生们袒露了心迹。留学生中有人劝道:“祖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现在回去搞科学研究,只怕有困难。”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⑤听说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说:“钱学森不管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然而,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过。经过五年的漫长岁月,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
⑥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1)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梳理选文内容,把对应的序号填入括号里。
C → A → B → D
A.中秋思乡
B.立志回国
C.赴美留学
D.踏上归程
(2)第④自然段中“埋藏心底很久的愿望”指的是 早日回到祖国去,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建设服务 。
(3)在选文中用“”画出一处描写钱学森的句子,并把对人物的理解批注在下面横线上。
“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钱学森决心回国,为建设新中国做出自己的贡献,体现了钱学森的爱国精神。 。
(4)钱学森排除万难,为祖国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了解了他的事迹,我想对他说:“ 钱学森你真了不起,我们要以你为榜样,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 。”
【解答】(1)考查对短文内容的梳理。通读短文,可知顺序应为:赴美留学→中秋思乡→立志回国→踏上归程。
(2)考查了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结合句子“早日回到祖国去,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的建设服务“可知答案。
(3)考查了对文章信息的提取及对人物的分析。结合句子“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中的关键词“需要”“共同去创造”“回去”可知,钱学森决心回国,为建设新中国做出自己的贡献,体现了钱学森的爱国精神。
(4)考查了思维拓展。结合文段内容,写出你想对他说的话。符合文意即可。
故答案为:
(1)C→A→B→D;
(2)早日回到祖国去,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的建设服务。
(3)“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钱学森决心回国,为建设新中国做出自己的贡献,体现了钱学森的爱国精神。
(4)钱学森你真了不起,我们要以你为榜样,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
(2022 偃师市)阅读。
毛主席在花山
1948年的的春夏之交,毛主席转移到了花山村。在临时借用的农家房舍里,他夜以继日地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着。
一天早晨,毛主席正在看地图,忽然抬起头,问警卫员:“昨天这个时候,门口花椒树下的碾子有碾米声,现在又到了碾米的时候,怎么没动静了呢?”警卫员说:“报告主席,为了不影响您工作。我和村长商量后,他请乡亲们到别处碾去了。”
毛主席皱了皱眉,严肃地说:“这会影响群众吃饭的。不能因为我们在这里工作影响群众的生活。这样吧,交给你一个任务,尽快把乡亲们请到这里来碾米。”“是!”警卫员拔腿就走。
“注意,说话态度要诚恳。”主席说。警卫员回头一笑:“知道了,请主席放心。”他走出小院不久,花椒树下的碾子又吱吱扭扭地转了起来。
警卫员刚回到院里,毛主席又叫住他,说:“任务完成得不错。还有一件事等着你办。把这筒茶叶交给炊事员,让他每天这个时候沏一桶茶水。你负责送给碾米的乡亲们。”
茶泡好了,警卫员拎着一桶清香的茶水来到碾台旁,用粗瓷碗盛好,一一晾在石板上,请碾米的乡亲们喝。开始大家还不好意思,经他一动员也就喝了起来。茶水对这里的人来说确实新鲜。一位上了年纪的大叔端着一碗茶水,凑到警卫员跟前:“我说同志,这水一不甜二不辣的,喝它顶什么用?”警卫员乐呵呵地说:“您老就慢慢地喝吧,一会儿就喝出味道来了。”
这时候,毛主席来了,乡亲们纷纷跟毛主席打招呼。毛主席笑着向大家点头,说:“要说喝茶的好处,确实不少嘛,喝了它浑身有精神,还能让人多吃饭……”正在推碾子的大娘和小姑娘越推越慢,转到毛主席身边,便停了下来。毛主席舀了两碗茶水送到她们母女手里,说:“你们俩歇会儿吧!”然后对警卫员说:“来,咱俩试试。”毛主席推碾子还挺在行,一边推,一边用笤帚往碾盘里扫碾出来的的米粒。一位老人细细端详着毛主席:“这位首长,好像在哪儿见过。在哪儿呢?”
(1)短文通过 毛主席让警卫员把到别处碾米的群众请回来 、 毛主席派警卫员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 、 毛主席帮助母女推碾子 等小事,表现出毛主席 热爱群众、平易近人 的品质。
(2)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A 短文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情、语言、行为描写,表现人物品质。 ×
B 花山村的群众都认识毛主席。 ×
C毛主席对碾米很在行。 √
D毛主席既为国家大事操劳,又为老百姓的生活小事操心。 √
(3)简要写出毛主席的语言特点。
(4)花山村的群众得知帮他们推碾子的是毛主席后会说些什么呢?
【解答】(1)考查对事件的概括及品析人物品质。由“这会影响群众吃饭的。不能因为我们在这里工作影响群众的生活。这样吧交给你一个任务,尽快把乡亲们请到这里来碾米“可概括为:让警卫员把到别处碾米的群众请回来。由“还有一件事等着你办。把这筒茶叶交给炊事员,让他每天这个时候沏一桶茶水。你负责送给碾米的乡亲们“可概括为:派警卫员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由“毛主席推碾子还挺在行,一边推,一边用笤帚往碾盘里扫碾出来的的米粒”可概括为:毛主席帮助母女推碾子。这些都表现了毛主席热爱群众、平易近人的品质。
(2)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及判断正误。A文中没有外貌描写,故此项错误。B从文中“位老人细细端详着毛主席:‘这位首长,好像在哪儿见过。在哪儿呢?’”可知此项错误。C从文中“毛主席推碾子还挺在行”可知此项正确。D从文中“他夜以继日地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着”还关心百姓碾米的事情,可知此项正确。
(3)考查人物语言特点。从文中:毛主席笑着向大家点头,说:“要说喝茶的好处,确实不少嘛,喝了它浑身有精神,还能让人多吃饭……”等句子可知,毛主席说话平易、朴素、真诚。
(4)考查发散思维。写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故答案为:
(1)毛主席让警卫员把到别处碾米的群众请回来 毛主席派警卫员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 毛主席帮助母女推碾子 热爱群众、平易近人;
(2)A×;
B×;
C√;
D√;
(3)平易、朴素、真诚;
(4)可能会说:“原来是毛主席啊,毛主席日夜为国家大事操劳,咱们老百姓这点小事毛主席也记挂在心上,真是一个为国家、为百姓的好主席啊!”
(2022 偃师市)阅读。
长征路上尝百草(节选)
1936年夏天,张思德所在的红四方面军翻过大雪山,开始过草地。
艰难地走了二十多天以后,战士们身上带的干粮全都吃完了。为了战胜饥饿,走出草地,完成北上抗日的神圣任务,党组织向全体共产党员发出了带头“尝百草”的庄严号召。那时候,张思德还没有入党,但他被那些党员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带头尝草的勇气感动,于是暗下决心,要向他们看齐,主动加入“尝百草”的活动中。只要看到以前未见过的草,他总是先尝一尝,一旦找到一种能吃的草,就马上去告诉其他人。
有一回,部队来到一片水草丰盛的沼泽旁宿营。一个小战士来到水塘旁,忽然高兴地叫起来:“野萝卜!野萝卜!”张思德过来一瞧,果然,离水塘不远的地方长着一丛丛野草,叶子看上去跟萝卜叶子差不多。那个小战士兴冲冲地跑过去,拔起一棵就往嘴里送。张思德忙赶上去,一把夺过来,先放到自己的嘴里,细细嚼了嚼,感到又甜又涩。不一会儿,他感到有些头昏脑涨,全身无力。又过了一会儿,肚子一阵绞痛,随之呕吐起来。他急忙对小战士说:“这草有毒,快,快告……”没等把话说完,张思德就栽倒了,失去了知觉。半个多小时以后,张思德慢慢醒来,模模糊糊地看见小战士端着瓷缸蹲在跟前,他急忙说:“不要管我,快去告诉其他同志。”
张思德就是这样时时处处想着别人,直至最后为保护人民利益光荣牺牲。
(1)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这样评价张思德:张思德同志是 为人民利益 而死的,他的死是 比泰山还要重的 。张思德被老党员的 无私奉献的精神 和 带头尝草的勇气 所感动,冒着生命危险尝百草,足见其高尚的精神品质。
(2)这篇短文重点写了一件什么事?请概括写出。
这篇短文重点讲了红军过草地期间,张思德主动尝百草的事。
(3)从这个故事中,你感受到了张思德怎样的高尚品质?
从这个故事中,我感受到张思德舍已为人、奋不顾身、时时处处为别人着想的高尚品质。
(4)为什么要号召党员冒着生命危险去尝百草?
号召党员冒着生命危险去尝百草,其实是学习张思德记那些老党员们时时处处想着别人,无私奉献、甘愿为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的精神。
【解答】(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掌握及文章信息的提取。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这样评价张思德: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从文中“但他被那些党员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带头尝草的勇气感动”可提炼后两个空的答案。
(2)考查了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可抓住句子:红四方面军翻过大雪山,开始过草地;主动加入“尝百草”的活动中。可总结为:这篇短文重点讲了红军过草地期间,张思德主动尝百草的事。
(3)考查了课文的中心思想,注意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来分析,主要写了在红军过草地时,为了寻找到一种能吃的野草,党组织号召,尝百草。小战士张思德因尝吃野萝卜而中毒昏迷,清醒后又和同志们一起去“尝百草”了,感受到张思德舍己为人,时时处处为别人若想的高尚品质。
(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号召党员冒着生命危险去尝百草,其实是学习张思德记那些老党员们时时处处想着别人,无私奉献、甘愿为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的精神。
故答案为:
(1)为人民利益 比泰山还要重的 无私奉献的精神 带头尝草的勇气;
(2)这篇短文重点讲了红军过草地期间,张思德主动尝百草的事。
(3)从这个故事中,我感受到张思德舍已为人、奋不顾身、时时处处为别人着想的高尚品质。
(4)号召党员冒着生命危险去尝百草,其实是学习张思德记那些老党员们时时处处想着别人,无私奉献、甘愿为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的精神。
(2022 偃师市)阅读。
我敬爱的外公
在我外婆的衣架上,端端正正地挂着一个洗得发白的邮包。它看上去和普通邮包并没有两样,只不过用的时间过长,深绿色已经褪尽了。在这个平凡的邮包里曾装过不计其数的报刊、邮件。外公就是挎着这个邮包,从机关到部队,从工厂到学校,走千家串万户,把信件、报刊、汇款、包裹送到人们手中。
我的外公已年过五旬,一道道皱纹爬上他的额头,两鬓也添了许多白发。但是他那乌黑发亮的眼睛,深嵌在慈祥的面庞上,显得炯炯有神。他常穿一身褪了色的邮政制服,一看就知道是一位工作多年的老邮递员。
他平时对人很和蔼,总是乐呵呵的,人们都亲切地叫他“老郭”。每次他一下班,我就缠住他“外公”“外公”叫个不停。
我外公十七岁就开始送信了,如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工龄。多年来,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夏天,烈日当头,外公顶着骄阳走街串巷;冬天,寒风凛冽,外公在漫长的雪地上留下他深深的足迹,人们看到他总是热情地送来毛巾和热茶。
我的外公工作多年,对周围的一些地方了如指掌,不知有多少疑难的“死信”在他手中“复活”了。
一次,邮局收到一封来自美国的信,信上用的是早已不用的地址,邮局的工作人员试投多次,可总是找不到这个地方。有的人认为这封“死信”是不能“复活”了。外公看了看信封,说:“这封信一定是远隔重洋的人寻找失散多年的亲人,让我试一试!”
清晨,天刚蒙蒙亮,他就上路了,直到已是万家灯火的时候,他才回家。一天,两天……一连半个多月,外公终于从小港码头一位搬运工人那里打听到了收信人的地址。
收信人是一位白发苍苍的年过八旬的老太太,几经搬迁,现在住在海云巷里。写信人是老太太从未见过面的孙子。
老太太小心翼翼地接过信,感动得老泪纵横,说不出话来……半晌,老太太擦干了泪水,连声说:“谢谢,太谢谢了!同志,是您使我得知儿孙们还活着的确切消息,我做梦也没想到今天还能和我的孙子联系上。真是托您的福啊!”
外公没有说什么,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背起邮包,又向另一家走去……
(1)短文第2﹣3自然段中的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删掉这些内容,是否会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呢?
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的作用:揭示了外公的年龄、职业、慈祥的性格。删掉的话,就不知道外公50多岁了,是一名老邮递员和他那慈爱的性格,会不利于突出文章的中心。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了如指掌﹣ 指外公对周围一些地方及其几十年来变化情况特别了解。
炯炯有神﹣ 指外公的眼光发亮,精神充足。
(3)“外公”的可敬之处是什么?
外公和蔼及对工作认真负责。
(4)文中的“死信”指的是什么?“复活”又是什么意思?
“死信”指找不到收信人,无法投递的信。“复活”指经过努力,找到“死信”的收信人。
【解答】(1)本题考查了人物描写的作用。肖像描写: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神态描写:通过人物的表情刻画表现人物的性格。本题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的作用:揭示了外公的年龄、职业、慈祥的性格。删掉的话,就不知道外公50多岁了,是一名老邮递员和他那慈爱的性格,就不利于突出文章的中心。
(2)本题考查了理解词语。了如指掌:指外公对周围一些地方及其几十年来变化情况特别了解。炯炯有神:指外公的眼光发亮,精神充足。
(3)本题考查了内容的分析与理解。阅读“他平时对人很和蔼,总是乐呵呵的”“我外公十七岁就开始送信了,如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工龄。多年来,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夏天,烈日当头,外公顶着骄阳走街串巷;冬天,寒风凛冽,外公在漫长的雪地上留下他深深的足迹,人们看到他总是热情地送来毛巾和热茶。”可知外公受人尊敬的原因是:外公和蔼及对工作认真负责。
(4)本题考查了提取信息的能力。阅读“一次,邮局收到一封来自美国的信,信上用的是早已不用的地址,邮局的工作人员试投多次,可总是找不到这个地方。”可知,“死信”指找不到收信人,无法投递的信;阅读“‘这封信一定是远隔重洋的人寻找失散多年的亲人,让我试一试!’收信人是一位白发苍苍的年过八旬的老太太,几经搬迁,现在住在海云巷里。写信人是老太太从未见过面的孙子。”可知,“复活”指经过努力,找到“死信”的收信人。
故答案为:
(1)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的作用:揭示了外公的年龄、职业、慈祥的性格。删掉的话,就不知道外公50多岁了,是一名老邮递员和他那慈爱的性格,会不利于突出文章的中心。
(2)指外公对周围一些地方及其几十年来变化情况特别了解。指外公的眼光发亮,精神充足。
(3)外公和蔼及对工作认真负责。
(4)“死信”指找不到收信人,无法投递的信。“复活”指经过努力,找到“死信”的收信人。
(2022 白水县)阅读回答问题。
①20世纪70年代末,我在一个部队子弟小学读书,语文老师沈玉梅是一名随军家属,四十岁左右的样子。一头齐年短发,不苟言笑的面容,深蓝色的上衣,小西服平平整整,右边的的口袋外常常垂着一根花头绳,另一头拴着一只小口哨,口哨就装在口袋里。
②沈老师是我的朗读启蒙人。她有着较浓的乡音,很少示范朗读,只是监督我们多读。而她口袋里小的口哨,便承担了训练朗读的重任。记忆中,《我的战友邱少云》是我们读得最多的一篇课文。
③早读课,“嘟——”口哨声响了,我们的朗读开始了。沈老师非常严肃,大大的眼睛瞪着,像探照灯一样一直在我们头顶上扫来扫去。我们都敬畏他的目光,常常一边读书一边用余光瞟着沈老师。部队的孩子,战争片看得多,对探照灯似的眼神格外敏感。所以,我们坐得直,盯得紧,读得响。
④“敌人控制的‘391’高地,像一颗毒牙,揳(xiē)入我志愿军的阵地。”一开始,我们的朗读声使有些懒散。
⑤这时,沈老师摸出口哨,塞进嘴里,鼓着腮帮子猛地一吹。“嘟——”哨声尖锐刺耳,短促凄厉。我们的朗读声戛然而止,沈老师严肃地说:“不行,英雄的形象是高大的!”说完,往讲台上一站,胸一挺,眼一瞪,那高大伟岸的形象仿佛就是邱少云一般。
⑥沈老师指导我们朗读,还真是“身教多于言传”。哨声响起来,于是,我们挺胸抬头,模仿着沈老师,竭力要展现出英雄的形象——“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只见沈老师握紧拳头,高高举起,同学们更是铿锵有力一“我们怀着满腔怒火,勇猛地冲上‘391’高地,敌人全部被歼灭。”
⑦“嘟——”口哨声响了。这一次,声音明亮悦耳,掠过教室,格外好听。再看看沈老师,眉眼含笑,脸上放光,下巴不断轻点,“嘟——”又一声清丽的哨声,早读下课了!口哨又回到沈老师的口袋里,只有那条彩色的塑料头绳垂在外面,格外好看。
⑧后来,我离开了部队小学。回到家乡读书。学生时代,我做过主持人,录制过法制节目的解说词、每当家乡人夸赞我的朗读时,沈老师总浮现在我眼前——齐耳短发,不苟言笑的面容,深蓝色上衣,小西服领平平整整,右边的口袋里装着口哨,一根花头绳在口袋里晃来晃去。
⑨“嘟——”口哨声又响起来了。沈老师,你还好吗?还记得那个瘦瘦的,说着一口标准普通话的小女孩吗?
(1)给文章拟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难忘的哨声
(2)在文中找出描述沈老师哨声的词语,依次写在横线上。
我们朗读的声音懒散时,她的哨声 尖锐刺耳,短促凄厉
我们朗读的声音铿锵有力时,她的哨声 明亮悦耳
提示早读下课时,她的哨声 清丽
(3)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身教多于言传”在文中的意思。 “身教多于言传”的意思是用自己的行为去教育别人,要比用言语去教育好的多。文中指沈老师亲自示范如何更有感情地朗读。
(4)根据文章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①本文首尾呼应,突出沈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②我敬畏沈老师,只是因为她是一名随军家属。 ×
③本文只运用了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的手法。 ×
(5)沈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沈老的早读课非常严肃,当“我们”读得不好时,她就用尖锐刺耳、短促凄厉的哨声提醒:“我们读好了,就吹起明亮悦耳的清丽哨声。因为文中的沈老师是一位严肃认真、不苟言笑却又有自己独特教育方法的老师。
【解答】(1)本题考查了给短文命个题目。给文章加标题可用主要人物作题目,也可用主要事件来作题目,还可以用所告诉我们的道理来作题目。阅读文章可知,本文主要写“我”的朗读启蒙老到师用口哨指导朗读,她的口哨声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故可用“难忘的哨声”为题。
(2)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文段可知,本文多处描写了老师的哨声,当“我们”朗读的声音懒散时,她的哨声尖锐刺耳、短促凄厉;当“我们”朗读的声音铿锵有力时,她的哨声明亮悦耳;当提示早读下课时,她的哨声又是清丽的。
(3)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身教多于言传”的意思是用自己的行为去教育别人,要比用言语去教育好的多。文中指沈老师亲自示范如何更有感情地朗读。
(4)本题考查了对人物的理解。①本文开头点出了老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口袋里装着的用一根花头绳拴着的口哨。文章的最后用口哨声结尾。故本文首尾呼应,突出沈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故①说法正确。②本文作者通过沈老师在朗读课上用哨声引导我们读书,通过哨声体现了沈老师治学的严谨和认真,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作者敬畏沈老师的原因。故②说法错误。③本文在描写人物时运用了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手法表现人物的特点。故③的说法错误。
(5)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阅读文章可知,沈老的早读课非常严肃,当“我们”读得不好时,她就用尖锐刺耳、短促凄厉的哨声提醒:“我们读好了,就吹起明亮悦耳的清丽哨声。因为文中的沈老师是一位严肃认真、不苟言笑却又有自己独特教育方法的老师。
故答案为:
(1)难忘的哨声;
(2)尖锐刺耳,短促凄厉 明亮悦耳 清丽;
(3)“身教多于言传”的意思是用自己的行为去教育别人,要比用言语去教育好的多。文中指沈老师亲自示范如何更有感情地朗读。
(4)①√②×③×;
(5)沈老的早读课非常严肃,当“我们”读得不好时,她就用尖锐刺耳、短促凄厉的哨声提醒:“我们读好了,就吹起明亮悦耳的清丽哨声。因为文中的沈老师是一位严肃认真、不苟言笑却又有自己独特教育方法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