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6.2《五石之瓠》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6.2《五石之瓠》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21 18:05: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五石之瓠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学习目标
品味庄子散文恣肆纵横、奇特瑰丽的浪漫主义风格,品味庄子寓言的婉曲达意的艺术风格。
1
了解庄子和其作品,以及庄子善用寓言说理的独特思维方式
2
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3
4
理解庄子“无用之用”的内涵,辩证理解庄子的哲学观。理解并继承庄子超脱、达观的处世态度,学会辩证思考。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01文化常识
— 作品简介 —
《庄子》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庄子》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
《庄子》书分内、外、杂篇,原有52篇,然而当时流传版本,今已失传。
目前所传33篇,为郭象整理。
杂篇11篇
内篇7篇
外篇15篇
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为庄周所作
纵横百余年,参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01文化常识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庄子之语看似夸言万里,想象漫无边际,然皆有根基,重于史料议理。
— 作品简介 —
《庄子》不仅是一本哲学名作,更是文学、审美学上的寓言杰作典范,更是对中国文学、审美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深远影响。庄子寓言的出版和研究使得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得以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精神得以发扬。
钳揵九流,括囊百氏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01文化常识
中 外 评 价
郭沫若:秦汉以来的每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的: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鲁迅:其文则汪洋捭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闻一多: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
李泽厚:中国文人的外表是儒家,但内心永远是庄子。

文言落实
— 读准字音 —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02文言落实
五石shí之瓠hù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yí我大瓠之种zhǒng,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chéng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pōu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xiāo然大也,吾为wèi其无用而掊pǒu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jūn手之药者,世世以洴píng澼pì絖kuàng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yù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yuè吴王。越有难nàn,吴王使之将jiàng。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fú!”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02文言落实
五石之瓠
— 题目解读 —
shí

今读dàn。古代容量计算单位,十斗为一石。
《马说》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葫芦的一种
1石=10斗=60千克
5石=50斗=300千克
可容五石的大葫芦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02文言落实
惠子谓庄子曰:
“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zhǒng
姓惠,名施,战国中期宋国人,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是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做过梁惠王的相。
惠施本是庄子的朋友,但本篇及以下许多篇章中所写惠施与庄子的故事多为寓言性质,并不真正反映惠施的思想。
<动>告诉、对……说
<动>赠送、送给
<名>
名作动种植
梁惠王,
又称魏惠王
<动>放进、装满
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chéng

pōu

huò
宽大空廓的样子
?hù luò
以为
认为
以……为
形作名,指大瓠的坚固程度
<介>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02文言落实
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xiāo
wèi
pǒu
内中空虚而宽大的样子
因为
击破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zhuō
实在、确实
不善于
形作名,大的东西或事物的“大”功用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jūn
píng

kuàng
擅长
wéi

皮肤冻裂
<动>
漂洗

丝棉絮
以……为事:
把……作为职业
…__
否定判断句:
……非……也
客闻之,请买其方(以)百金。
旅居他乡的人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02文言落实
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
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
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
<动>
píng

kuàng


一旦
卖,出售
请求允许(做某事)

<动>给、给予→卖给


取悦
nàn
发难、造反→发兵侵吴
jiàng
名作动,率领
<主>
<使>
划分土地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02文言落实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有的人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
何不:
为什么不(用反问语气,表示应该或可以)
用绳结缀

zūn
píng

kuàng

盛酒器→大瓠形似酒樽,缚于身,可使人漂浮渡水。即腰舟。

草名,其状弯曲不直
喻不通达的见识
<使>
数作形,一样、相同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02文言落实
wéi
①<动>做;干。《为学》:“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②<动>发明;制造;制作。《活板》:“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③<动>作为;当作。《公输》:“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④<动>成为;变成。《察今》:“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
⑤<动>是。《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⑥<动>治;治理。《论积贮疏》:“安天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⑦<动>写;题。《伤仲永》:“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⑧<动>以为;认为。《鸿门宴》:“窃为大王不取也。”
⑨<动>叫做;称做。《陈涉世家》:“号为张楚。”
⑩<动>对待。《鸿门宴》:“君王为人不忍。”
⑾<动>算作;算是。《殽之战》:“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⑿<动>担任。《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⒀<动>对付。《鸿门宴》:“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⒁<介>表示被动。《韩非子·五蠹》:“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⒂<连>如果;假如。《战国策·秦策》:“秦为知之,必不救矣。”
⒃<助>用在句中,起提前宾语的用;用药尾,表示感叹或疑问。《苏武》:“何以汝为见?”《鸿门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wèi
①<介>给;替。《庖丁解牛》:“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②<介>向;对。《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介>因为。《答司马谏议书》:“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④<介>为了。《史记·货殖列传序》:“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⑤<介>被。《过秦论》:“身死人手,为天下,何也。”
⑥<介>在……的时候。《晏子使楚》:“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为寿】席间敬酒祝寿。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02文言落实

<动>
wéi
wèi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出师表》)
……
表判断,是
<介>
表被动,被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用在句末,表示感叹或疑问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书》)
<助>
<介>
……

文本研读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03文本研读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1.庄子的散文善于用寓言故事来说理,本文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讲了几个故事?
2.故事的主人公分别怎么做的?
3.故事分别有什么寓意?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03文本研读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大瓠无用
不龟手之药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03文本研读
惠子和庄子分别是如何对待“大瓠”的?
“宋人”和“客”分别是如何对待“不龟手之药”的?
五石之瓠
庄子
惠子
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不龟手之药
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
宋人

鬻技百金、不免于洴澼絖
盛水
为瓢
掊之
浮乎江湖
得百金
获裂地封侯之赏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03文本研读
“宋人”和惠子有何相同点?“客”和庄子有何相同点及不同点?
五石之瓠
庄子
惠子
盛水、为瓢、掊之
浮乎江湖
不龟手之药
宋人

得百金
获裂地封侯之赏
实用小利
大用大价值
只看到世俗的小利,
却看不到事物背后的“大用”
同:都能看到事物背后的“大用”,发挥事物的最大价值;
异:客看到的仅仅是功利,而庄子追求精神的自由,二者境界不同。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03文本研读
这则寓言里,惠子和庄子各自引用了“大瓠之种” 和“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有什么用意?
惠子借大瓠无用的故事→
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
庄子讲不龟手之药的故事
讥讽惠子做法本质与宋人做法一样,从“利”的角度看待有用与无用,看不到无用之“大用”
说明使用方法不同,结果完全不同
批评惠子见识不通达,只看到无用,看不到无用之用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03文本研读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同一事物,用法不同,眼光和见识不同,价值不同;
要善于转换视角,发现和发挥事物的最大价值;
事物大有大的用处,小有小的用途,关键的问题在于必须善用不同的事物
“无用之用”,才是大用。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03文本研读
五石之瓠

瓠大而无用(明)
同一物:不龟手之药(对比)
庄子的思想大而无用(暗)
客受封土地
宋人世代漂洗丝絮

所用之异也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03文本研读
— 艺术特色—
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
惠子:有才能,讲究物的实用性;
庄子:有智慧、善辩,不拘于外物,主张 融合物我。
运用浅近的寓言,文姿多彩
善于使讽刺与剖析结合,吸引读者边读边思,边思边读

拓展探究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04拓展探究
老子
庄子
自身修养
积极进取
自然天性
宁静和谐

疗救社会
恢复正常秩序
《道德经》
《庄子》
句式整齐,整散结合,错落有致
句式灵活,开阖自如
语言朴素平实,深刻隽永
善用譬喻寓言,说理生动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04拓展探究
惠子和庄子分别从哪个角度认识大瓠的作用?
这是有关什么话题的争论?
惠子
庄子
实用主义
审美主义
巨大的葫芦,一无用处,而且占地方,碍手碍脚。
大葫芦既没有被劈开,也没有被当成粗笨的器皿,在他眼里,大瓠可以用来泛舟江湖,诗意人生。
不仅保全了大瓠,还发挥了“大用”
“无用”和“有用”的话题之争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04拓展探究
你喜欢实用派的惠子,还是喜欢充满诗意的庄子呢?
站在历史和今天的角度,我们该如何看待“有用”“无用”的观点?
首先,强调人应注重生命的内在价值,与庄子身处的时代密切相关。
其次,在政治黑暗、动荡混乱社会,该以何种方式生存 庄子告诉人们:避开纷乱现实,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让精神的自由去解放形体的生命,从而达到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
第三,如何在乱世中进行自救和解脱,如何保持心灵的安宁与人格独立,表现出庄子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以及独立超拔的精神。
第四,追求生命内在价值之“大用”,对后世影响巨大。陶渊明、李白、苏轼等都打上庄子印记。
第五,追求“绝对自由”,是缺乏现实基础的理想人生境界,在当时社会不可能实现。
第六,庄子“有用”“无用”的思辨认识,与众不同的思维方法,在困境中实现自我超越的人生智慧,是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04拓展探究
莫言:“文学和科学比确实没什么用处。但是它的没有用处正是它伟大的用处。”
电影《死亡诗社》 :“没错,医学,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撑人的一生。但诗歌,美丽,浪漫,爱情,这些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
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和看法。
示例1
所谓“有用”,一般人的理解是指物质之用,功名之用,富贵之用。以此观之,文学确不如科学“有用”。但如果从哲学的视角来看,文学,则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人的“世界观”,科学更多是教人以“方法论”,其二者虽相互依存,但显然“世界观”更具有根本性、决定性,这是否意味着文学比之科学更为“有用”?有了高于现实的信仰,就如康德所言的“仰望星空”一样,它给生命以方向、以希望。就像苏轼,远谪黄州,政治失意,人生遇到低谷。但当他让生命融入天地自然,认识到“此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他就成为了名垂千古的东坡。苏轼在所谓的“无用”之中成就了人生的“大用”。舍弃无用,也许就舍弃了生活本身。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04拓展探究
示例2
“有用”与“无用”,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没有“有用”,就无所谓“无用”;没有“无用”,也无所谓“有用”。即便是人类史上重大的科学发明,在刚开始时,也曾经被视为“无用”。
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初始只局限在实验室里,曾被讥讽为“毫无用处”。
而法拉第回答说:“那么刚出生的婴儿又有什么用呢?”之后,他运用电磁原理发明了第一台电动机,人类由此步入电气时代,无用成为了大用。
“ 天生我材必有用”,在人们的心自中,这似乎已成定理。人生而有用,一无所用的人总被人无情地唤作"废人”,毫无余地让人怀疑其作为人的价值和意义。人似乎只有建立一番功勋、成就一番伟业,才算得上是无愧于自己、无愧于他人,不枉此生。不知疲倦地追求所谓的"有用”的人,往往容易陷入迷途之中,找不到方向。或殚精竭力,机关算尽、或心胸狭窄,排挤诽谤、或阿谀奉承,委曲求全、甚至作奸犯科、无恶不做些。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04拓展探究
示例3
在这个追求经济效益的时代,实用主义不断盛行,人们总会习惯于问:“这有什么用?”于是,有用的宽敞马路取代无用的狭窄胡同,有用的经济书籍取代无用的哲学书刊。人们对“有用”趋之若鹜,却来不及等待“无用之用”。要重视“无用”的价值,就要破除当前危害最大的急功近利的心态,让传统文化、审美文学还原人的纯真,带给人静谧与美好,成为人们在高速发展时代中的定海神针。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04拓展探究
在个人如何立身处世方面,儒家、道家的观点有所不同。请就此从下列语句中选择两条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04拓展探究
儒家
“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即克制和超越个体生理本能、感性欲望;“复礼”,即按照社会典章制度和伦理原则行事,做到在视、听、言、动诸方面皆合于礼。儒家强调的是社会伦理原则对个体生命的制约,强调个体对社会的责任。
道家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追求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境界,强调解除精神上一切束缚,逍遥于四海之外。逍遥游就是要达到忘我、无为、无用、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达到心灵与天地同一、和宇宙万物并生的生命境界,完全超脱儒家所谓的“仁义礼智”。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04拓展探究
中国知识分子既有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一面,以社会伦理原则约束自身,积极入世,担当责任;同时又有受道家思想影响的一面,必要时采取超然物外的通达态度,顺应自然而不刻意强求。
历史上有不少士大夫如陶渊明、柳宗元、苏轼等,他们为官时或在顺境中以儒家为归依,坚守道德良知,做忠臣良将;在野时或处逆境中则以道家为归依,洒脱自在,淡泊名利,独善其身。
儒道交替为用,士大夫们可在曲折人生中左右逢源,不失其精神依托,这是进退出处之道。这种“士”的精神其实质就是儒道并立互补。林语堂先生说:“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这的确是精要恰当的概括。
感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五石之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