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专递】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二 同步练测与本章练测:第三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专递】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二 同步练测与本章练测:第三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4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3-09-16 22:40:36

文档简介

第三章 第三节 遗传信息的传递
第四节 遗传信息的表达——RNA和蛋白质的合成
同步练测(浙科版必修2)
一、选择题(本题共23小题,每小题3分,共69分。)
1.下列关于基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B.基因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就代表着遗传信息
C.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
D.基因是染色体上的一段
2.对一个基因的正确描述是( )
A.基因是DNA上有一定功能的特异碱基排列顺序
B.一个DNA分子就是一个基因
C.基因是DNA分子上特定的片段
D.它的化学结构不会发生改变
3.下列关于RNA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少数RNA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B.真核细胞内mRNA和tRNA都是在细胞质中合成的
C.mRNA上决定1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碱基称为密码子
D.细胞中有多种tRNA,一种tRNA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
4.蚕豆根尖细胞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然后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分裂至中期,其染色体的放射性标记分布情况是( )
A.每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被标记
B.每条染色体中都只有一条染色单体被标记
C.只有半数的染色体中一条染色单体被标记
D.每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都不被标记
5.生长在太平洋西北部的一种海蜇能发出绿色荧光,这是因为海蜇DNA分子上有一段长度为5 170个碱基对的片段——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基因实验表明,转入了海蜇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转基因鼠,在紫外线的照射下,也能像海蜇一样发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B.基因是DNA上具有一定功能的特异性碱基排列顺序
C.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D.DNA的任意片段都能在另一种生物体内表达
6.下列有关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DNA分子结构中,与脱氧核糖直接相连的一般是一个磷酸和一个碱基
B.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个DNA分子上含有许多个基因
C.一个基因含有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基因的特异性是由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的
D.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一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或2个DNA分子
7.下列关于DNA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细胞有丝分裂间期,发生DNA复制
B.DNA通过一次复制后产生4个DNA分子
C.DNA双螺旋结构全部解链后,开始DNA复制
D.单个脱氧核苷酸在DNA连接酶的作用下连接合成新的子链
8.用15N标记含有100个碱基对的DNA分子,其中有胞嘧啶60个,该DNA分子在含14N的培养基中连续复制4次。其结果不可能是( )
A.含有15N的DNA分子占1/8
B.含有14N的DNA分子占7/8
C.消耗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600个
D.产生了16个DNA分子
9.在一个密闭的容器里,用含有同位素13C的脱氧核苷酸合成一个DNA分子,然后加入普通的含12C的脱氧核苷酸,经n次复制后,所得DNA分子中含12C的脱氧核苷酸链数与含13C的脱氧核苷酸链数之比是( )
A.2n∶1 B.(2n-2)∶n
C.(2n-1)∶1 D.(2n-2)∶2
10.用15N同位素标记细菌的DNA分子,再将其放入含14N的培养基上连续繁殖4代,a、b、c为三种DNA分子:a只含15N,b同时含15N和14N,c只含14N。下图中表示这三种DNA分子的比例正确的是( )
A B
C D
11.某双链DNA分子中含有200个碱基,一条链上A∶T∶G∶C=1∶2∶3∶4,则该DNA分子( )
A.4种含氮碱基A∶T∶G∶C=3∶3∶7∶7
B.连续复制2次,需要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120个
C.碱基排列方式共有4100种
D.含有4个游离的磷酸基
12.某个DNA片段由500对碱基组成,A+T占碱基总数的34%,若该DNA片段复制2次,共需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分子个数为( )
A.330 B.660 C.990 D.1 320
13.假定某高等生物体细胞的染色体数是10,其中染色体中的DNA用3H-胸腺嘧啶标记,将该体细胞放入不含有放射性同位素的培养液中连续培养两代,则在形成第2代细胞的有丝分裂后期,没有被标记的染色体总数为( )
A.5 B.40 C.20 D.10
14.某大肠杆菌的胸腺嘧啶占DNA碱基总量的20%,这些胸腺嘧啶全部被14C标记。将此大肠杆菌培养在普通培养基12C中(其中的胸腺嘧啶未被14C标记),让其繁殖2代,然后测定。此时全部大肠杆菌DNA中所含被14C标记的胸腺嘧啶的量占全部碱基的( )
A.2.5% B.5%
C.10% D.20%?
15.1999年9月,中国获准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负责3号染色体短臂上约3 000万个碱基对的测序任务。测序时若将3号染色体上的DNA分子放在含有32P标记的脱氧核苷酸的培养基中培养,让其复制一次,则形成的DNA分子中位于短臂部分的相对分子质量比原来增加了( )
A.约3 000万 B.约6 000万
C.约12 000万 D.无法计算
16.下图为细胞内某基因(含15N标记)结构示意图,A占全部碱基的2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基因中不可能含有S元素
B.该基因的碱基(C+G)∶(A+T)为3∶2
C.限制酶作用于①部位,DNA解旋酶作用于②部位
D.将该基因置于14N培养液中复制3次后,含15 N的脱氧核苷酸链占1/4
17.DNA是以半保留方式进行复制的,如果放射性完全标记的1个双链DNA分子在无放射性标记的溶液中复制2次,那么所产生的4个DNA分子的特点是( )
A.部分DNA分子含有放射性
B.全部DNA分子含有放射性
C.所有分子的一条链含有放射性
D.所有分子的两条链都没有放射性
18.下图为真核生物染色体上DNA分子复制过程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DNA分子复制是从多个起点同时开始的
B.图中DNA分子复制是边解旋边双向复制的
C.真核生物DNA分子复制过程需要解旋酶
D.真核生物的这种复制方式提高了复制速率
19.某DNA分子含有2m个碱基,其中腺嘌呤有a个。下列关于DNA复制所需游离胞嘧啶脱氧核苷酸数目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复制一次需要(m-a)个 ②在第二次复制时需要3(m-a)个 ③在第n次复制时需要2n-1(m-a)个
④复制n次需要2n(m-a)个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②③
20.下列关于基因、遗传信息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B.遗传信息可以通过DNA复制传递给后代
C.互为等位基因的两个基因肯定具有相同的碱基数量
D.遗传信息是指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21.下列对染色体、DNA分子、基因三者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一个或两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上含有多个基因
B.都能复制、分离和传递,且三者行为一致
C.三者都是生物细胞内的遗传物质
D.生物的传种接代中,染色体的行为决定着DNA和基因的行为
22.某双链DNA分子含有400个碱基,其中一条链上A∶T∶G∶C=1∶2∶3∶4。下列个选项表述错误的是( )
A.该DNA分子的一个碱基改变,不一定会引起子代性状的改变
B.该DNA分子连续复制两次,需要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120个
C.该DNA分子中4种碱基的比例为A∶T∶G∶C=3∶3∶7∶7
D.该DNA分子中的碱基排列方式共有4200种
23.有人探究DNA的复制从一点开始以后是单向进行还是双向进行的,将不含放射性的大肠杆菌DNA放在含有3H-胸腺嘧啶的培养基中培养,给予适当的条件,让其进行复制,得到如下图所示结果。这一结果说明( )
A.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
B.DNA复制是边解旋边复制
C.DNA复制是双向的
D.以上说法都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31分)
24.(17分)DNA指纹技术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在亲子鉴定、侦察罪犯等方面是最为可靠的鉴定技术。请思考回答下列有关DNA指纹技术的问题。
(1)在亲子鉴定中,DNA探针必不可少,DNA探针实际上是一种已知碱基顺序的DNA片段。请回答下列问题。
利用DNA探针寻找基因所用的原理是

(2)用DNA做亲子鉴定时,小孩的条码会有一半与其生母相吻合,另一半与其生父相吻合,其原因是 。
(3)下图为通过提取某小孩和其母亲以及待测定的两位男性的DNA,进行DNA指纹鉴定所得部分结果。 则该小孩的真正生物学父亲是 。
(4)现在已知除了同卵双胞胎外,每个人的DNA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好像指纹一样,这说明了什么?
(5)为什么用DNA做亲子鉴定,而不用RNA
25.(14分)蚕豆体细胞染色体数目2N=12,科学家用3H标记蚕豆根尖细胞的DNA,可以在染色体水平上研究真核生物的DNA复制方式。
实验的基本过程如下:
Ⅰ.将蚕豆幼苗培养在含有3H标记的胸腺嘧啶核苷的培养基上,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的放射性情况。
Ⅱ.当DNA分子双链都被3H标记后,再将根移到含有秋水仙素的非放射性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的放射性情况。
请回答相关问题。
(1)蚕豆根尖细胞进行的分裂方式是 ;秋水仙素能使部分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加倍,其作用的机理是 。
(2)Ⅰ中,在根尖细胞进行第一次分裂时,每一条染色体上带有放射性的染色单体有 条,每个DNA分子中,有 条链带有放射性。Ⅱ中,若观察到一个细胞具有24条染色体,且二分之一的染色单体具有放射性,则表明该细胞的染色体在无放射性的培养基上复制了
次,该细胞含有 个染色体组。
(3)上述实验表明,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

参考答案
1.D 解析:基因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而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因此基因是染色体上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不能说基因是染色体上的一段。
2.C 解析: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NA分子中不仅包括碱基,还包括了脱氧核糖和磷酸分子,所以A项错误。每个DNA分子可分为许许多多的片段,其中有的能控制生物的性状,有的不能控制生物的性状,能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特定片段为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也就是基因,所以C项正确。由于每个DNA分子上有许多有遗传效应的片段,所以每个DNA分子上有许多基因,故B项错误。DNA在复制过程中,可能由于各种原因而发生差错,使碱基的排列顺序发生局部的改变,从而导致DNA的化学结构发生变化,所以D项错误。
3.B 解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mRNA和tRNA在细胞核中经转录过程产生;mRNA上决定1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叫做密码子,tRNA上有反密码子与之对应;tRNA有61种,每种tRNA只能转运1种氨基酸。
4.B 解析:DNA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蚕豆根尖细胞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3H—T)的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每一个DNA分子都有一条脱氧核苷酸链含3H—T,然后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培养至中期,由一个DNA分子复制而来的两个DNA分子存在于同一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其中一个DNA分子的一条链含3H—T,如下图所示。
5.D 解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只有基因才能在另一种生物体内表达。
6.A 解析:在DNA分子结构中,与脱氧核糖直接相连的一般是两个磷酸和一个碱基;细胞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后形成姐妹染色单体,此时一条染色体上有2个DNA分子,复制前一条染色体上只有1个DNA分子。
7.A 解析:1个DNA通过一次复制后产生2个DNA分子;DNA的复制是边解旋边复制;单个脱氧核苷酸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连接合成新的子链。
8.B 解析:由于DNA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经过4次复制形成16个DNA分子,有2个DNA分子中一条链含有15N,另一条链含有14N,其余14个DNA分子两条链全部含有14N。该DNA分子中含有胞嘧啶60个,由此计算出含有鸟嘌呤60个,腺嘌呤和胸腺嘧啶各有40个,复制4次需要腺嘌呤脱氧核苷酸的数量为40×(24-1)=600个。
9.C 解析:亲代DNA分子是两条链都含13C的DNA分子,新形成的脱氧核苷酸链中含12C。一个双链DNA分子复制n次形成2n个DNA分子,2×2n条脱氧核苷酸链,其中只有2条原来的母链(含13C),所以含12C的脱氧核苷酸链数为2×2n-2,故含12C的脱氧核苷酸链数与含13C的脱氧核苷酸链数之比为(2×2n-2)∶2,即(2n-1)∶1。
10.D 解析:只含15N的DNA分子复制4次,产生16个DNA分子,其中只含15N的DNA分子是0个,同时含14N和15N的DNA分子有2个,只含14N的DNA分子有14个。
11.A 解析:该DNA分子的一条链上A∶T∶G∶C=1∶2∶3∶4,另一条链A∶T∶G∶C=2∶1∶4∶3,整个DNA分子中A∶T∶G∶C=3∶3∶7∶7,A项正确。该DNA分子中A=T=30,G=C=70,连续复制2次,需要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为30×(22-1)=90个,B项错误;该DNA分子含有100个碱基对,30个A—T碱基对,70个G—C碱基对,碱基排列方式小于4100种,C项错误;一个DNA分子由两条DNA链组成,含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D项错误。
12.C 解析:第一步:作图,如右图。
第二步:转换。由题干“某个DNA片段由500对碱基组成”,即已知:2(x+y+z+w)=500×2,进一步化简为x+y+z+w=500。由题干“A+T占碱基总数的34%”可进一步求得(x+w)=34%×(x+y+z+w)=34%×500=170。由题干“该DNA片段复制2次”,可知要产生4个DNA片段,由题干“共需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分子个数为”可知所求为3(z+y)。
第三步:计算。3(z+y)=3[(x+y+z+w)-(x+w)]=3×(500-170)=990。
13.C 解析:由题目可知,最初被标记的染色体有10条,DNA为双链,所以被标记的核苷酸链是20条, DNA是半保留复制的,所以第一次有丝分裂完成后,含有放射性同位素的染色体就变成了20条,每个体细胞10条,又因为培养液中不含有放射性同位素,所以每条均只有一条链被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有丝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所以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也就是说,后代细胞的染色体总数变成了40条,在这40条染色体中,又因为培养液中不含有放射性同位素,所以被标记的核苷酸链依旧数量不变,为20条,而半保留复制后的核苷酸链不可能再合并为一体,所以被标记的染色体数还是20条。故第1代细胞中被标记的染色体数是20条。同理,第2代细胞中没有标记的染色体数为20条。
14.B 解析:根据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方式,以图解来帮助理解,就能得出正确答案。从下图中可以看出,将被14C标记的DNA分子放在12C的培养基中繁殖2代后,1分子的DNA可复制出4分子的DNA,共 8条链,其中被14C标记的只有2条链,占1/4。又据题意知,该两条链上的T占两条链碱基总量的20%,因此,第二代中被14C标记的T应占全部碱基的1/4×20%=5%。
15.A 解析:将3号染色体上的DNA分子放在含有32P标记的脱氧核苷酸的培养基中复制一次,形成的DNA分子中,一条链完全来自亲本(由含31P的脱氧核苷酸组成),另一条链为新形成的子链(由含32P的脱氧核苷酸组成),其中短臂部分有3 000万个碱基是新形成的。由于32P比31P的相对分子质量多1,因而形成的DNA分子中位于短臂部分的相对分子质量比原来增加了约3 000万。
16.D 解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其组成元素有C、H、O、N、P,A项正确;在双链DNA分子中,A=T,T也占全部碱基的20%,由于A+T+G+C=100%、C=G,得出C和G各占全部碱基的30%,所以该基因的碱基(C+G)∶(A+T)为3∶2,B项正确;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作用于①部位的磷酸二酯键,DNA解旋酶作用于②部位的氢键,C项正确;复制3次共产生8个DNA分子,16条脱氧核苷酸链,有两条母链含15N,所以含15N的脱氧核苷酸链占子代总脱氧核苷酸链的1/8,D项错误。
17.A 解析:根据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的特点,完全标记的1个双链DNA分子在无放射性标记的溶液中复制2次形成4个DNA分子,其中2个DNA分子的两条链都没有放射性,另2个DNA分子都是一条链含有放射性,另一条链无放射性。两次复制过程如下图所示。
18.A 解析:由该DNA分子复制过程示意图可看出:DNA分子复制有多个复制起始点,且边解旋边双向复制(箭头代表DNA复制方向),DNA分子复制需要解旋酶参与。这种多起点复制可有效地提高复制速率。由图示不同复制起点复制出的DNA片段长度不同可知,DNA分子的多个复制起点并不是同时开始的。
19.B 解析:由题意可知,C的含量=(2m-2a)/2=m-a。所以复制一次需要C的量为m-a,复制n次后C的总量为2n(m-a),因为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所以每次复制新形成的子链与上一代的亲本链数是相等的,即第n次复制需要C的量与n-1次复制后的总量相同,为2n-1(m-a),也可以用n次复制后的总量减去n-1次复制后的总量即2n(m-a)-2n-1(m-a)=2n-1(m-a)。
20.C 解析: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等位基因是通过基因突变产生的,发生了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因此互为等位基因的两个基因不一定具有相同的碱基数量。
21.C 解析: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一个DNA分子(未复制时)或两个DNA分子(复制后)。染色体是DNA和基因的主要载体,因而染色体的行为决定着DNA和基因的行为(复制、分离、组合和传递)。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染色体的遗传作用是由DNA决定的,因而不能说染色体是遗传物质。
22.B 解析:由一条链上A∶T∶G∶C=1∶2∶3∶4可知,A+T所占比例为3/10,那么A+T在整个DNA分子中所占比例也为3/10,因该DNA分子含有400个碱基,且A=T,所以该DNA分子中含A 60个、T 60个。该DNA分子连续复制两次,需要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数为60×(22-1)=180个。
23.C 解析:本题得出的结论在教材中并未论述,所以容易错选A项或B项。解答本题要排除教材所述内容的干扰,直接利用题中图解提供的信息。从图解中可以看出,DNA的复制是从复制起点开始后,向两侧进行复制,所以可以得出C项中的结论。
24.(1)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2)孩子的每一对同源染色体中,一条来自父亲,一条来自母亲 (3)B (4)DNA分子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5)因为基因在DNA上,而不在RNA上,且DNA具有特异性。
解析:DNA具有特异性,不同个体的DNA分子不同,因此可利用DNA分子杂交原理进行亲子鉴定。由于子代的同源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另一条来自母方,因此亲子鉴定时,应一半与父亲吻合,另一半与母亲吻合。人体所有细胞都来源于同一个受精卵,因此都含有相同的遗传物质。
25.(1)有丝分裂 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2)2 1 2 4 (3)半保留复制
解析:(1)蚕豆根尖细胞为体细胞,其分裂方式为有丝分裂。秋水仙素可以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被拉向两极,从而形成了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2)由于DNA的复制为半保留复制,第一次分裂完成时,每个DNA分子中都有一条链被3H标记,每一条染色体上有2条染色单体被3H标记。当DNA分子双链都被3H标记后,再将根移到含有秋水仙素的非放射性培养基中,观察到一个细胞具有24条染色体,且二分之一的染色单体具有放射性,则表明该细胞的染色体在无放射性的培养基上复制了2次,该细胞含有4个染色体组。(3)该实验证明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第三章 第二节 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 同步练测(浙科版必修2)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共64分。)
1.在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相邻的碱基A与T是通过下列哪种结构连接起来的?( )
A.氢键?
B.—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
C.肽键?
D.—磷酸—脱氧核酸—磷酸—?
2.已知某双链DNA分子中,G与C之和占全部碱基的34%,其一条链中的T与C分别占该链碱基的32%和18%,则在它的互补链中,T和C分别占该链碱基的( )
A.34%和16% B.34%和18%
C.16%和34% D.32%和18%
3.马和豚鼠体细胞具有相同数目的染色体,但性状差异很大,原因是( )
A.生活环境不同
B.DNA分子中碱基对排列顺序不同
C.DNA分子中碱基配对方式不同
D.着丝粒数目不同
4.下面关于DNA分子结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DNA分子的任意一条链中A=T、G=C
B.每个碱基分子上均连接着一个磷酸和一个脱氧核糖
C.每个磷酸分子都直接和两个脱氧核糖相连
D.DNA分子两条链上的A与T通过氢键连接
5.一个DNA分子的一条链上,腺嘌呤比鸟嘌呤多40%,两者之和占DNA分子碱基总数的24%,则该DNA分子的另一条链上,胸腺嘧啶占该链碱基数目的( )
A.28% B.24% C.14% D.44%
6.从某生物组织中提取DNA进行分析,其4种碱基中鸟嘌呤与胞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数的46%,又知该DNA的一条链(H链)所含的碱基中28%是腺嘌呤,则与H链相对应的另一条链(L链)中腺嘌呤占该链全部碱基数的( )
A.26% B.24% C.14% D.11%
7.细胞内某一DNA片段中有30%的碱基为A,则该片段中( )
A.G的含量为30% B.U的含量为30%
C.嘌呤含量为50% D.嘧啶含量为40%
8.将DNA分子彻底水解,得到的产物是( )
A.两条多聚脱氧核苷酸链?
B.4种脱氧核苷酸?
C.磷酸、脱氧核糖、含氮碱基?
D.C、H、O、N、P五种元素?
9.某同学制作一DNA片段模型,现准备了10个碱基A塑料片、8个碱基T塑料片、40个脱氧核糖和40个磷酸的塑料片,那么还需准备碱基C塑料片的数目是( )
A.8个 B.12个
C.16个 D.24个?
10.有关DNA分子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DNA分子由4种脱氧核苷酸组成
B.DNA单链上相邻碱基以氢键连接
C.碱基与磷酸基相连接
D.碱基与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DNA链的基本骨架
11.下图是一个DNA分子的片段,不能从图中得到的信息是( )
A.DNA是双螺旋结构
B.碱基严格互补配对
C.嘌呤数等于嘧啶数
D.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反向平行
12.分析某DNA分子的成分得知,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占20%,其数目为400个。那么,该DNA分子中含有的C—G碱基对数是?( )?
A.600 B.1 200
C.1 000 D.2 000
13.在DNA分子中不可能具有的核苷酸是( )
14.下图为DNA分子结构示意图,对该图的描述正确的是( )
A.②和③相间排列,构成了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B.④的名称是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C.⑨指的是磷酸二酯键
D.DNA分子中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代表了遗传信息
15.下列有关DNA分子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其基本骨架由“脱氧核糖—磷酸—含氮碱基“交替排列而成
B.整个DNA分子中,嘌呤数等于嘧啶数,所以每条单链中A=T、G=C
C.与DNA分子中的碱基G直接相连的是脱氧核糖和碱基C
D.每个脱氧核糖均只与一个磷酸和一个碱基相连
16.下列四种化合物的化学组成中,“○”中所对应的含义最接近的是( )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③和④ D.②和④
二、非选择题(共36分)
17.(13分)分析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B是 ,C是 ,D是 ,F是 ,G是 。
(2)F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图中的
,共有 种。F与H的关系是 。
(3)图中E和F的关系是 。决定F结构多样性的是图中 的排列顺序。
(4)通常情况下,1条H中含有 个F,1个F中含有 个E,1个E中含有 个D。
18.(7分)下图是DNA片段的结构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甲是DNA片段的 结构,图乙是DNA片段的 结构。
(2)填出图中部分结构的名称:[2] 、[3] 、[5] 。
(3)从图中可以看出,DNA分子的基本骨架是由
和 交替连接构成的。
(4)连接碱基对的[7]是 ,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是 与 配对, 与 配对。
(5)从图甲可以看出,组成DNA分子的两条链的方向是 的;从图乙可以看出,组成DNA分子的两条链相互缠绕成 结构。
19.(8分)分析以下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在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之前,人们已经证实了DNA分子是由许多脱氧核苷酸构成的长链,自然界中的DNA并不以单链形式存在,而是由两条链结合形成的。
材料二 1943年,查哥夫发现DNA分子中的嘧啶核苷酸的总数始终等于嘌呤核苷酸的总数,即A的总数等于T的总数,G的总数等于C的总数,但(A+T)与(G+C)的比值是不固定的。
材料三 根据富兰克林等人对DNA晶体的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DNA分子由许多“亚单位”组成,相邻碱基对的间距为0.34 nm,而且整个DNA分子长链的直径是恒定的。
以上科学研究成果为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奠定了基础。
(1)材料一表明DNA分子是由两条 组成的,其基本组成单位是 ___ ______________。
(2)嘧啶核苷酸的总数始终等于嘌呤核苷酸的总数,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
(3)A的总数等于T的总数,G的总数等于C的总数,说明 。
(4)A与T的总数和G与C的总数的比值不固定,说明 。
(5)富兰克林等人提出的DNA分子中的亚单位事实上是 ;亚单位的间距都为0.34 nm,而且DNA分子的直径是恒定的,这些特征表明 。
(6)基于以上分析,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各对应碱基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并成功地构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20.(8分)下图是大肠杆菌DNA分子结构图示(片段)。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1、2、3结合在一起的结构叫

(2)3有_________种,若3为碱基A,则4为碱基 ;若3为碱基C,则4为碱基 。
(3)DNA分子中3与4是通过 连接起来的。
(4)DNA被彻底氧化分解后,能产生含氮废物的是 (用序号表示)。
(5)在菠菜的叶肉细胞中,含有DNA的细胞结构有________________。
(6)组成DNA分子的4种脱氧核苷酸的全称分别是 。
参考答案
1.B 解析:DNA是由脱氧核苷酸经脱水缩合而成的,在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相邻的碱基之间是由(碱基)—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碱基)连接的。
2.A 解析:由“双链DNA分子中,G与C之和占全部碱基的34%”知,一条链上G与C之和占该链碱基的34%,A与T之和占该链碱基的66%,又已知“T与C分别占该链碱基的32%和18%”,则该链上A占34%、G占16%,故互补链上T和C分别占该链碱基的34%、16%。
3.B 解析:形成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遗传物质的多样性,而遗传物质的多样性表现在DNA分子数目不同、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等方面。虽然马和豚鼠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相同,但由于组成它们的DNA上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因此所表达出的性状也不同。
4.D 解析:在双链DNA分子中存在A=T、G=C,而不是任意一条链中;在DNA分子中,碱基分子与脱氧核糖连接,而不与磷酸连接;在DNA分子链端的磷酸只与一个脱氧核糖连接。
5.A 解析:已知A1+G1=(A+G+T+C)×24%,A1=140%G1,所以G1=10%(A+G+T+C),则A1=14%(A+G+T+C),又由于A1=T2,A2+T2+C2+G2=50%(A+T+G+C),所以T2=28%(A2+T2+C2+G2)。
6.A 解析:根据题意,绘出DNA的碱基组成示意图(如右图所示)。由图可知,H链与L链的G与C之和相等,各自占所在链的百分比与全部碱基中G和C之和所占百分比相等,均为46%。H链的T与L链的A所占百分比相等。则H链上的T所占百分比为100%-46%-28%=26%,即L链上的A占该链的百分比为26%。
7.C 解析:根据DNA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得知,A=T=30%,则G=C=20%。双链DNA分子中嘌呤碱基数=嘧啶碱基数=50%。U是RNA中的特有碱基,DNA分子中无碱基U。
8.C 解析:DNA的组成元素是C、H、O、N、P,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多聚脱氧核苷酸链盘旋而成的,两条链通过碱基对间的氢键连接。因此,设法断裂两条链间的氢键可得A项,将DNA初步水解可得B项。由于脱氧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的,故将DNA分子彻底水解可得C项。?
9.B 解析:DNA分子有严格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与T配对,C与G配对,现只有8个碱基T,需要的碱基A的数量也应是8个,4种脱氧核苷酸分子中各含一个磷酸和一分子脱氧核糖,除掉碱基A与T消耗的8×2=16组脱氧核糖的塑料片外,还有24组塑料片,因碱基C与G的数量相等,故需要24÷2=12个碱基C塑料片。
10. A 解析:DNA双链上相对应的碱基以氢键连接,单链上相邻碱基之间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起来;碱基与磷酸基不能直接相连;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DNA链的基本骨架。
11.D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DNA是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螺旋形成的,G和C配对,A与T配对,所以嘧啶数和嘌呤数相等。从图中无法得出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反向平行的特点。
12.A 解析:由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占20%,其数目为400个,可算出整个DNA分子有脱氧核苷酸2 000个,为1 000对,已知A=400,则T—A碱基对为400个,所以C—G碱基对为2 000/2-400=600对。
13.C 解析:构成脱氧核苷酸的碱基有四种,分别是A、T、C、G;U是构成RNA的碱基。
14.D 解析:①和②相间排列,构成了DNA分子的基本骨架;④的名称并不是胞嘧啶脱氧核苷酸,因为①是属于上一个脱氧核苷酸的磷酸,由②和③及下面的磷酸才可以构成胞嘧啶脱氧核苷酸;⑨是氢键。
15.C 解析:选项A,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外侧是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排列,构成基本骨架,而内侧的碱基互补配对;选项B,若DNA分子一条链上是A,则另一条链上与之配对的一定是T,一条链上是G,则另一条链上与之配对的一定是C,反之亦然,所以双链DNA分子中A=T、G=C。但在单链中,A不一定等于T,G也不一定等于C;选项C,在同一个脱氧核苷酸中,碱基G与脱氧核糖直接相连;两链之间G与C互补配对;选项D,每个脱氧核糖均只与一个碱基相连;除了游离的脱氧核糖只与一个磷酸相连外,其余脱氧核糖均与两个磷酸相连。
16.D 解析:“○”中图①表示一磷酸腺苷(AMP),又叫腺嘌呤核糖核苷酸;②表示腺嘌呤;③表示腺嘌呤脱氧核苷酸;④表示转运RNA中的腺嘌呤。DNA中的腺嘌呤和RNA中的腺嘌呤是相同的,但是相对应的核苷酸不同,因为五碳糖不同。
17.(1)脱氧核糖 含氮碱基 脱氧核苷酸 DNA 蛋白质 (2)D 4 H是F的主要载体
(3)E是有遗传效应的F片段 D (4)1 许多 成百上千
解析: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它由1分子磷酸、1分子脱氧核糖和1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染色体是遗传物质DNA的主要载体;1条染色体上通常含有1个DNA分子,1个DNA分子上含有许多个基因,1个基因由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构成。
18.(1)平面 立体(或空间) (2)一条脱氧核苷酸单链片段 脱氧核糖 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3)脱氧核糖 磷酸 (4)氢键 A(腺嘌呤) T(胸腺嘧啶) G(鸟嘌呤) C(胞嘧啶) (5)反向平行 规则的双螺旋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甲表示的是DNA分子的平面结构,而乙表示的是DNA分子的立体(空间)结构。(2)图中2表示的是一条脱氧核苷酸单链片段,3表示脱氧核糖,而5表示的是腺嘌呤脱氧核苷酸。(3)从图甲的平面结构可以看出,DNA分子中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了基本骨架。(4)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且有一定规律:A与T配对,G与C配对。(5)根据图甲可以判断,组成DNA分子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是反向平行的;从图乙可以看出,组成DNA分子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相互缠绕成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19.(1)脱氧核苷酸长链 脱氧核苷酸 (2)DNA分子中嘌呤核苷酸与嘧啶核苷酸一一对应 (3)A与T一一对应,C与G一一对应 (4)A与T之间的对应和C与G之间的对应互不影响 (5)碱基对 DNA分子的空间结构非常规则 (6)A与T配对,C与G配对
解析:材料一表明了当时科学界对DNA的认识:DNA分子是以4种脱氧核苷酸为单位连接而成的双链结构。嘧啶核苷酸的总数始终等于嘌呤核苷酸的总数,且A的总数等于T的总数,G的总数等于C的总数,说明二者可能是一种对应关系,而A与T的总数和G与C的总数的比值不固定,则说明A与T之间的对应和C与G之间的对应是互不影响的,所以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各对应碱基之间的关系是A与T配对、C与G配对,结果发现与各种事实相符,从而获得了成功。
20.(1)脱氧核苷酸 (2)4 T G (3)氢键 (4)3、4 (5)叶绿体、线粒体、细胞核 (6)腺嘌呤脱氧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胞嘧啶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第三章 第一节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同步练测(浙科版必修2)
一、选择题(本题共19小题,每小题3分,共57分。)
1.科学家用肺炎双球菌在小鼠身上进行了著名的转化实验,关于此实验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A.说明了R型活细菌是无毒性的
B.说明了R型活细菌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转化为S型细菌
C.说明了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
D.说明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是无毒的
2.如果用15N、32P、35S共同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大肠杆菌,在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的组成结构中,能够找到的标记元素为( )
A.在外壳中找到15N和35S
B.在DNA中找到15N和32P
C.在外壳中找到15N
D.在DNA中找到15N、32P和35S
3.下列能够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是( )
①埃弗里将从S型细菌中分离的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分别加到培养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 ②科学家以小鼠为实验材料进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③DNA双螺旋模型的构建 ④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⑤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②④ D.①④
4.下列有关人类对遗传物质探索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B.埃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采用了物质提纯、鉴定与细菌体外培养等技术
C.托德通过化学方法合成了核糖核酸
D.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的实验证明了蛋白质和RNA是遗传物质
5.下图中甲、乙为两种不同的病毒,经人工重建形成“杂种病毒丙”,用丙病毒侵染植物细胞,在植物细胞内增殖后产生的新一代病毒是图中的( )
6.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指( )
A.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
B.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C.DNA大部分在染色体上
D.染色体在遗传上起主要作用
7.下图是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部分研究过程。能充分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等其他物质不是遗传物质”的是( )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通过许多科学家的不懈努力,遗传物质之谜终于被揭开。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埃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转化因子
B.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
C.噬菌体需分别用含35S和32P的肉汤培养基培养
D.两个实验的设计思路都是设法将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
9.在证明DNA是生物遗传物质的实验中,用35S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下列对于沉淀物中含有少量放射性的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 )
A.经搅拌与离心后有少量含35S的噬菌体吸附在大肠杆菌上
B.离心速度太快,含35S的T2噬菌体有部分留在沉淀物中
C.T2噬菌体的DNA分子上含有少量的35S
D.少量含有35S的蛋白质进入大肠杆菌
10.某同学分离纯化了甲、乙两种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重新组合为“杂合”噬菌体,然后分别侵染大肠杆菌,并对子代噬菌体的表现型作出预测,见下表。其中预测正确的是( )
“杂合”噬菌体的组成 实验预期结果
预期结果序号 子代表现型
甲的DNA+乙的蛋白质 1 与甲种一致
2 与乙种一致
乙的DNA+甲的蛋白质 3 与甲种一致
4 与乙种一致
A.1、3 B.1、4
C.2、3 D.2、4
11.关于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遗传物质是染色体的组成成分,但不是染色质的组成成分
B.没有DNA的生物,也就没有遗传物质
C.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D.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其遗传物质都是DNA
12.有人试图通过实验来了解H5N1禽流感病毒侵入家禽细胞的一些过程,设计实验如下图所示。
一段时间后,检测子代H5N1病毒的放射性及S、P元素,下表对结果的预测,最可能发生的是( )
选项 放射性 S元素 P元素
A 全部无 全部32S 全部31P
B 全部有 全部35S 多数32P,少数31P
C 少数有 全部32S 少数32P,多数31P
D 全部有 全部35S 少数32P,多数31P
13.1944年,美国科学家埃弗里和他的同事,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了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然后分别加入培养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结果发现只有加入DNA的培养基中,R型细菌转化成了S型细菌,而加入蛋白质和多糖的培养基中,R型细菌不能发生这种变化。这一现象说明了( )
①S型细菌的性状是由DNA决定的 ②在转化过程中,S型细菌的DNA可能进入到R型细菌细胞中
③DNA是遗传物质 ④S型细菌的DNA是遗传物质,R型细菌的DNA不是遗传物质 ⑤蛋白质和多糖不是遗传物质 ⑥蛋白质和多糖在该转化实验中起对照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14.下列关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核遗传的遗传物质是DNA,细胞质遗传的遗传物质是RNA
B.“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都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C.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大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D.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非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15.埃弗里和同事用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进行实验,结果如下表。从表可知( )
实验组号 接种菌型 加入S型细菌物质 培养皿长菌情况
① R型 蛋白质 R型
② R型 荚膜多糖 R型
③ R型 DNA R型、S型
④ R型 DNA(经DNA酶处理) R型
A.①不能证明S型细菌的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
B.②说明S型细菌的荚膜多糖有酶活性
C.③和④说明S型细菌的DNA是转化因子
D.①~④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6.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二者设计思路相同,都是设法将DNA和蛋白质区分开,单独地、直接地研究它们在遗传中的作用
B.二者都运用了对照原则,都巧妙地运用了同位素标记法
C.二者都能证明DNA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D.二者都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7.若1个35S标记的大肠杆菌被1个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裂解后释放的噬菌体( )
A.一定有35S,可能有32P
B.只有35S
C.一定有32P,可能有35S
D.只有32P
18.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细菌相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死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死亡的小鼠体内只存在着S型活细菌 ②死亡的小鼠体内存在着S型和R型两种活细菌 ③死亡的小鼠体内S型活细菌的出现是两种细菌细胞融合的结果 ④死亡的小鼠体内S型活细菌的出现是R型活细菌转化的结果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9.科学家从烟草花叶病毒(TMV)中分离出a、b两个不同品系,它们感染植物产生的病斑形态不同。下列4组实验(见下表)中,不可能出现的结果是( )
实验编号 实验过程 实验结果
病斑类型 病斑中分离出的病毒类型
① a型TMV感染植物 a型 a型
② b型TMV感染植物 b型 b型
③ 组合病毒(a型TMV的蛋白质+b型TMV的RNA)→感染植物 b型 a型
④ 组合病毒(b型TMV的蛋白质+a型TMV的RNA)→感染植物 a型 a型
A.实验① B.实验②
C.实验③ D.实验④
二、非选择题(共43分)
20.(18分)1952年“噬菌体小组”的赫尔希和蔡思研究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在侵染过程中的功能,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他们指出“噬菌体在分子生物学的地位就相当于氢原子在玻尔量子力学模型中的地位”。这句话指出了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具有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通过 的方法分别获得被32P和35S标记的噬菌体,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从而追踪在侵染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_变化。
(3)侵染一段时间后,用搅拌器搅拌,然后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检测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得到如下图所示的实验结果。搅拌的目的是
,所以搅拌时间少于1 min时,上清液中的放射性 。实验结果表明当搅拌时间足够长时,上清液中的35S和32P分别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80%和30%,证明
。图中“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曲线基本保持在100%,本组数据的意义是作为对照组,以证明 ,否则细胞外 放射性会增高。
(4)本实验证明:在病毒传递和复制遗传特性时,
起着重要作用。
21.(7分)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进行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是人类探究“什么是遗传物质”的最具说服力的实验。下图为用含32P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T2噬菌体专性寄生在大肠杆菌细胞内)的实验。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T2噬菌体的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DNA。如果仅凭猜想,控制其性状的遗传物质有可能是 。
(2)你认为怎样才能得到被32P标记的T2噬菌体?请简述你的实验方案。
(3)若接种噬菌体后培养时间过长,发现在搅拌后的上清液中有放射性,其最可能的原因是

22.(18分)“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是科学家对生物遗传物质的探究过程中的一个实验。
(1)某人曾重复了“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步骤如下:
A.将一部分S型细菌加热杀死;
B.制备符合要求的培养基,并分为若干组,将菌种分别接种到各组培养基上(接种的菌种见下图中文字所示);
C.将接种后的培养装置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菌落生长情况,发现在第4组培养基中有S型细菌。
本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2)埃弗里等人通过实验证实了在上述细菌转化过程中,起转化作用的是DNA。请利用DNA酶作试剂,选择适当的材料用具,设计实验方案,验证“促进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的物质是DNA”,并预测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材料用具:R型细菌、S型细菌、DNA酶、蒸馏水、制备培养基所需的原料。
①实验设计方案:
第一步:从S型细菌中提取DNA;
第二步:制备符合要求的培养基,将其均分为三组,标为A、B、C,请将处理方法填写在表格中;
组合编号 A B C
处理方法 不加任何提取物
第三步:将R型细菌分别接种到三组培养基上;
第四步:将接种后的培养装置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菌落生长情况。
②预测实验结果: 。
③得出结论: 。
(3)回答下列问题。
①“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以细菌为实验材料主要是由于细菌具有 、 等优点。
②埃弗里实验最为关键的设计思路是

③写出埃弗里实验采用的主要技术手段:
(写出两种)。
参考答案
1.C 解析:科学家的实验证明并推论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使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并没有证明遗传物质就是DNA;埃弗里实验的结论说明了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
2.B 解析:用15N、32P、35S共同标记噬菌体,15N标记了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外壳,32P标记了噬菌体的核酸,35S标记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中,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外面,核酸进入细菌内部,在细菌中以噬菌体DNA为模板,利用细菌的原料合成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核酸。故在子代噬菌体中能找到15N和32P标记的DNA,不能找到35S和15N标记的蛋白质。
3.C 解析:细胞(细胞核、细胞质)的遗传物质都是DNA,大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也是DNA,只有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4.B 解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只证实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体内存在某种“转化因子”;托德通过化学方法合成了脱氧核糖核酸;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的实验只证明了RNA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
5.D 解析:病毒重建实验中,用重建病毒进行侵染实验,发生的病症以及繁殖的病毒类型都以DNA的特异性为转移。“杂种病毒”是乙病毒的DNA和甲病毒的蛋白质的结合体,因此,在植物细胞内增殖后产生的新一代病毒是乙病毒。
6.B 解析:一切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内既含有DNA也含有RNA,但遗传物质是DNA。DNA病毒也以DNA作为遗传物质,只含RNA的病毒以RNA作为遗传物质。绝大多数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因此,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7.D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埃弗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理解。为了探究遗传物质的成分,需要先将S型细菌的各种成分进行分离,然后分别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观察转化的结果。通过对实验①③④的对照分析可知,S型细菌的DNA起转化作用,而蛋白质和多糖荚膜不起转化作用,即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和多糖荚膜等物质不是遗传物质。实验②充分说明是完整的DNA分子起遗传作用,而不是DNA水解产物起遗传作用。
8.C 解析:噬菌体是病毒,只有寄生在细菌中才能增殖。
9.A 解析:在证明DNA是生物遗传物质的实验中,用35S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在沉淀物中含有少量放射性,原因是搅拌不充分,有少量的含35S的T2噬菌体吸附在大肠杆菌上。
10.B 解析:因为DNA是遗传物质,所以判断子代噬菌体的表现型应该分析“杂合”噬菌体的DNA来自哪里。组成成分为甲的DNA和乙的蛋白质的“杂合”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得到的子代噬菌体的表现型与甲种一致;组成成分为乙的DNA和甲的蛋白质的“杂合”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得到的子代噬菌体的表现型与乙种一致。
11.D 解析:染色体与染色质是同一种物质,它们是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其组成成分主要是蛋白质和DNA,A项错误;只要是生物,都有自己的遗传物质,有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有的则是RNA,B项错误;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RNA,C项错误;在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内,既有DNA又有RNA,但只以DNA作为遗传物质,D项正确。
12.D 解析:病毒侵染细胞时,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只有核酸注入细胞。由图可知,病毒先在含32P的寄主细胞1中培养(其DNA被32P标记),然后转移到含35S的寄主细胞2中培养。产生的病毒的遗传物质有来自寄主细胞的31P(不具放射性),也有自身的32P,故子代病毒的核酸大多含31P,少数含32P;病毒合成蛋白质外壳所用的原料都来自寄主细胞2,故全被35S标记。
13.C 解析:题干描述了埃弗里实验过程,这一实验通过对照证明S型细菌的DNA是遗传物质,控制其性状,而蛋白质和多糖等不是S型细菌的遗传物质,但其起到对照作用,本实验并未证明R型细菌的遗传物质是什么。
14.C 解析:细胞(细胞核、细胞质)的遗传物质都是DNA,大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也是DNA,只有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5.C 解析:①、②组:R型细菌+S型细菌的蛋白质或荚膜多糖,只长出R型细菌,说明蛋白质或荚膜多糖不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③组:将S型细菌的DNA加入R型细菌的培养基,结果既有R型细菌又有S型细菌,说明S型细菌的DNA可以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④组:用DNA酶将S型细菌的DNA水解,结果只长出R型细菌,说明DNA的水解产物不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进而说明了只有DNA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
16.A 解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没有用到同位素标记法,也没有证据表明DNA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故B项与C项错误;两个实验都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故D项错误。
17.A 解析: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进入大肠杆菌内的是噬菌体的DNA,在噬菌体DNA的指导下,利用大肠杆菌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合成子代噬菌体DNA,利用大肠杆菌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32P标记的是亲代噬菌体的DNA,35S标记的是大肠杆菌的蛋白质或氨基酸。所以,裂解后的所有噬菌体中,其蛋白质外壳一定有35S,只有两个子代噬菌体的DNA有32P。
18.D 解析:根据题意,死亡的小鼠体内既有S型活细菌,也有R型活细菌。S型活细菌是由R型活细菌转化而来的,不是细胞融合的结果。
19. C 解析:因为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所以决定病毒类型和病斑类型的是RNA,而不是蛋白质。③中的RNA是b型TMV的,病毒类型就应该是b型。
20.(1)结构简单,只含有蛋白质和DNA(核酸) (2)用含32P和35S的培养基分别培养大肠杆菌,再用噬菌体分别侵染被32P和35S标记的大肠杆菌 DNA和蛋白质的位置 (3)使噬菌体和细菌分离 较低 DNA进入细菌,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 细菌没有裂解,没有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 32P (4)DN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1)选择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是因为其结构简单,只含有蛋白质和DNA。(2)噬菌体是病毒,离开活体细胞不能繁殖,所以要标记噬菌体,首先应用含32P和35S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让噬菌体侵染标记后的大肠杆菌,即可达到标记噬菌体的目的,进而追踪在其侵染过程中蛋白质和DNA的位置变化。(3)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时间要适宜,时间过长,子代噬菌体从大肠杆菌体内释放出来,会使细胞外32P含量增高。图中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始终保持在100%,说明细菌没有裂解,没有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细胞外的35S含量只有80%,原因是在搅拌时侵染细菌的噬菌体外壳没有全部分离;细胞外的32P含量是30%,原因是有部分标记的噬菌体还没有侵染细菌。总体来说,可以证明DNA进入细菌,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4)该实验证明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21.(1)蛋白质和DNA都是遗传物质;其遗传物质是蛋白质,不是DNA;其遗传物质是DNA,不是蛋白质 (2)将宿主细菌在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获得含有32P的细菌;用T2噬菌体去侵染被32P标记的细菌,待细菌细胞裂解后,释放出的噬菌体便被32P标记上。(3)培养时间过长,复制增殖后的噬菌体从细菌体内释放出来
解析:(1)在不做实验证实的情况下,单凭猜想,遗传物质可能会有三种情况:蛋白质和DNA都是遗传物质;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是遗传物质。(2)解答这一问题时要考虑到病毒本身不能增殖,必须借助于宿主细胞,因此应考虑先培养出有标记的宿主细胞,然后再培养出有标记的噬菌体。(3)若接种噬菌体后的培养时间过长,复制增殖后噬菌体会从细菌体内释放出来,导致上清液中有放射性。
22.(1)S型细菌中的某种物质(转化因子)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 (2)①在B组中加入提取出的S型细菌DNA 在C组中加入提取出的S型细菌DNA和DNA酶 ②A、C组培养基中未出现S型细菌,B组培养基中出现S型细菌 ③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物质是DNA (3)①结构简单 繁殖快 ②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地观察各自的作用 ③细菌的培养技术、物质的提纯和分离技术、物质的鉴定技术等(任选两种)
解析:(1)通过对比可知,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细菌混合在一起可以产生活的S型细菌,说明S型细菌中有某种物质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2)①第二步中要形成对比主要体现S型细菌的DNA能发生转化,而经过DNA酶处理使DNA水解则无法发生转化。②只有加入S型细菌的DNA才能转化成S型活细菌,经过DNA酶处理后的S型细菌的DNA失去原有作用而无法发生转化。③通过对比可知,只加入R型细菌不会产生S型细菌,只有加入S型细菌的DNA,R型细菌才能发生转化,加入S型细菌DNA和DNA酶不能产生S型细菌又从反面证明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物质是DNA。(3)①“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以细菌为实验材料的原因是细菌具有繁殖快、结构简单、易于培养等优点。②埃弗里在设计实验时最为关键的设计思路是遵循单一变量原则,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地观察各自的作用。③结合埃弗里实验过程可知,埃弗里采用的主要技术手段有细菌的培养技术、物质的提纯和分离技术、物质的鉴定技术等。第三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本章练测(浙科版必修2)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下列有关遗传物质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B.任何生物个体的遗传物质只有一种
C.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D.不含DNA的生物,RNA是其遗传物质
2.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在培养有R型细菌的1、2、3、4四支试管(如下图所示)中,依次加入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DNA和DNA酶、蛋白质、多糖,经过培养,检查结果发现,试管内仍然有R型细菌的是( )
A.3和4 B.1、3和4
C.2、3和4 D.1、2、3和4
3.由一对氢键连接的脱氧核苷酸,已查明它的结构中有一个腺嘌呤,则它的其他组成应是( )
A.三个磷酸、三个脱氧核糖和一个胸腺嘧啶
B.两个磷酸、两个脱氧核糖和一个胞嘧啶
C.两个磷酸、两个脱氧核糖和一个胸腺嘧啶
D.两个磷酸、两个脱氧核糖和一个尿嘧啶
4.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经培养、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的放射性占15%,沉淀物的放射性占85%。上清液中带有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 )
A.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
B.搅拌不充分,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未与细菌分离
C.离心时间过长,上清液中析出较重的大肠杆菌
D.32P标记了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离心后存在于上清液中
5.下列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B.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培养
C.用35S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
D.32P、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分别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6.下面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实验步骤示意图,对此实验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本实验所使用的被标记的噬菌体是接种在含有35S的培养基中获得的
B.本实验选用噬菌体作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是其结构组成只有蛋白质和DNA
C.实验中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是为了把DNA和蛋白质分开再分别检测其放射性
D.在新形成的噬菌体中没有检测到35S,说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7.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死亡,则小鼠体内S型、R型细菌含量的变化情况最可能是下图中的(箭头表示注射时间)( )
8.下列物质从结构层次上分析,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是( )
A.脱氧核苷酸→基因→染色体→DNA
B.脱氧核苷酸→基因→DNA→染色体
C.基因→脱氧核苷酸→染色体→DNA
D.基因→DNA→脱氧核苷酸→染色体
9.在一个DNA分子中,腺嘌呤与胸腺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数目的54%,其中一条链中鸟嘌呤、胸腺嘧啶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22%和28%,则由该链转录的信使RNA中鸟嘌呤占碱基总数的( )
A.24% B.22% C.26% D.23%
10.赫尔希和蔡斯于1952年所做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著名实验进一步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这项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噬菌体( )
A.侵染大肠杆菌后会裂解宿主细胞
B.只将其DNA注入大肠杆菌细胞中
C.DNA可用15N放射性同位素标记
D.蛋白质可用32P放射性同位素标记
11.人类对遗传物质本质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并证实了其传递规律和化学本质
B.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具说服力
C.沃森和克里克提出在DNA 双螺旋结构中嘧啶数不等于嘌呤数
D.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说明所有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12.在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中,赫尔希和蔡斯做了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
是( )
A.用32P、35S标记同一组T2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
B.该实验的步骤是标记、培养、搅拌、离心、检测
C.用含有充足有机物的完全培养基培养T2噬菌体
D.该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3.在埃弗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实验中,将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用DNA酶进行了处理,并将处理后的DNA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结果发现培养基上仅有R型细菌生长。设置本实验步骤的目的是( )
A.证明R型细菌生长不需要DNA
B.与“以S型细菌的DNA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的实验形成对照
C.补充R型细菌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D.直接证明S型细菌DNA不是促进R型细菌转化的因素
14.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用这种噬菌体去侵染不含32P和35S的大肠杆菌,则若干代后的噬菌体中( )
A.不可能检测到32P
B.可以检测到35S
C.可能检测到32P和35S
D.大部分检测不到32P
15.在肺炎双球菌感染小鼠的实验中,下列实验结果不正确的是( )
A.注射R型细菌后,小鼠不死亡
B.注射S型细菌后,小鼠死亡,从小鼠体内能分离出活的S型细菌
C.注射R型细菌及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后,小鼠死亡,从小鼠体内只能分离出活的S型细菌
D.注射S型细菌及加热杀死的R型细菌后,小鼠死亡,从小鼠体内能分离出活的S型细菌
16.赫尔希与蔡斯用32P标记T2噬菌体与无标记的细菌培养液混合,一段时间后经过搅拌、离心得到了上清液和沉淀物。与此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上清液中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是部分噬菌体没有完成侵染细菌的过程
B.32P标记的T2噬菌体的DNA在细菌体内复制时,需要的酶是由噬菌体携带到细菌体内的
C.在此实验中最后获得的子代噬菌体大部分不含有放射性
D.在细菌体内产生的mRNA不含有放射性
17.下列有关科学家遗传学实验研究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选项 实验材料 实验过程 实验结果与结论
A 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 将R型活细菌与S型细菌的DNA和DNA水解酶混合培养 只有R型菌落,说明DNA被水解后,就失去了遗传效应
B 噬菌体和大肠杆菌 用含35S标记的噬菌体感染普通的大肠杆菌,短时间保温 离心获得的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很高,说明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C 烟草花叶病毒和烟草 用从烟草花叶病毒中分离出的RNA感染烟草 烟草感染出现病斑,说明烟草花叶病毒的RNA可能是遗传物质
D 大肠杆菌 将已用15N标记DNA的大肠杆菌培养在含14N的培养基中 经三次分裂后,含15N的DNA占DNA总数的1/4,说明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18.DNA分子经过诱变,某位点上的1个正常碱基(设为P)变成了尿嘧啶。该DNA连续复制2次,得到的4个子代DNA分子相应位点上的碱基对分别为
U—A、A—T、G—C、C—G。推测“P”可能是( )
A.胸腺嘧啶 B.腺嘌呤
C.胸腺嘧啶或腺嘌呤 D.胞嘧啶
19.已知某DNA分子中,G与C之和占碱基总数的35.8%,其中一条链的T与C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32.9%和17.1%,则在它的互补链中,T和C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 )
A.32.9%和17.1% B.31.3%和18.7%
C.18.7%和31.3% D.17.1%和32.9%
20.假设一个双链均被32P标记的噬菌体DNA由5 000个碱基对组成,其中腺嘌呤占全部碱基的20%。用这个噬菌体侵染只含32P的大肠杆菌,共释放出100个子代噬菌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过程至少需要3×105个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B.噬菌体增殖需要细菌提供模板、原料和酶等
C.含32P与只含31P的子代噬菌体的比例为1∶49
D.该DNA发生突变,其控制的性状即发生改变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8分)R型肺炎双球菌菌体无多糖类的荚膜,是无毒性细菌;S型肺炎双球菌菌体有多糖类的荚膜,是有毒性细菌,可使人患肺炎或使小鼠患败血症。科学家埃弗里及其同事利用肺炎双球菌来探究什么是遗传物质的问题。
实验材料、用具:S型细菌、DNA水解酶、培养基、培养器等。埃弗里等人先做了三组实验:
①S型细菌的蛋白质+R型活细菌R型菌落
②S型细菌的多糖荚膜+R型活细菌R型菌落
③S型细菌的DNA+R型活细菌R型+S型菌落
(1)埃弗里等人后来发现上述实验步骤并不严密,于是又做了第四组实验,请按照①②③中表达式写出第四组实验的方法和结果:

(2)从上述实验可以得出结论:

(3)从③④组实验可知,S型细菌的DNA或基因能否通过R型细菌的细胞膜?
(4)有人认为,上述四组实验并不能说明蛋白质和多糖不是遗传物质,理由是什么?
(5)肺炎双球菌具有的细胞器是 。
22.(20分)分析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1)1个A与C有两种比例关系: 和 ,每个C含有 个D,每个D可以由 个E组成。
(2)D的主要载体是图中的 。
(3)一般情况下,在E构成的链中,与1分子G相连接的有 分子的F和 分子的H。
(4)遗传信息是D中 的排列顺序。
(5)生物的性状遗传主要通过A上的 传递给后代,实际上是通过 的排列顺序来传递遗传信息的。
23.(12分)PCR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已成为分子生物学实验的一种常规手段,并广泛应用于食品检测、疾病诊断等领域,其原理是利用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的特性,在试管中进行DNA分子的人工复制(如下图,在很短的时间内,将DNA分子扩增几百万倍甚至几十亿倍,使分子生物学实验所需的遗传物质不再受限于活的生物体。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加热至94 ℃的目的是使DNA分子样品的______
_______键断裂,这一过程在生物体细胞内是通过_______________的作用来完成的。?
(2)当温度降低时,引物与模板链结合,在_________________酶的作用下,引物引导子链延伸,最终1个DNA分子复制成2个DNA分子。此过程中的原料是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生化分析发现新合成的DNA分子中,A=T、G=C,这个事实说明DNA分子的合成遵循_________________。?
(4)新合成的DNA分子与模板DNA分子完全相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过PCR技术使DNA分子复制时,若将一个两条链均被15N标记的DNA分子放入试管中作模板,以14N标记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复制产生两个DNA分子,经分析得知:每个DNA分子中的一条链含14N,一条链含15N,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解析:一切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均为DNA,因而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据遗传物质的不同,病毒可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两大类,对于每一种特定的病毒而言,只能是其中的一种。
2.D 解析:2、3、4三支试管内只有R型细菌,因为没有S型活细菌的DNA,所以都不会发生转化。1号试管因为有S型活细菌的DNA,所以会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但是发生转化的R型细菌只是一部分,故试管中仍然有R型细菌存在。
3.C 解析:一对氢键连接的脱氧核苷酸有两个磷酸、两个脱氧核糖,与腺嘌呤配对的是胸腺嘧啶。
4.A 解析:离心后,噬菌体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大肠杆菌在沉淀物中。当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噬菌体的DNA进入细菌内,在细菌内合成新的子代噬菌体。当离心时,大部分新形成的子代噬菌体就会随细菌一起沉淀,当有些细菌破裂释放出噬菌体时,就会在上清液中测出放射性。
5.C 解析:噬菌体是寄生生物,一般的培养基无法培养噬菌体;在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时,保温培养的时间不能过长,否则子代噬菌体会从大肠杆菌中释放,从而影响实验结果;用35 S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沉淀物中有少量放射性是因为搅拌不充分,使含35S的蛋白质外壳残留在细菌上;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只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6.B 解析:噬菌体是病毒,是在活细胞中营寄生生活的生物,不能直接在培养基上培养;实验过程中的搅拌是为了使细菌外吸附着的噬菌体外壳与细菌分离;离心是一种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在该实验中,被感染的细菌(含有子代噬菌体的细菌)在下层的沉淀物中,噬菌体蛋白外壳的质量较小,在上层的上清液中;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7.B 解析:小鼠体内的S型细菌应该是从无到有,故可排除D项。正常情况下,两种细菌都能在小鼠体内增殖,不会自行消失,故又可排除A、C两项。一开始小鼠体内R型细菌减少,是小鼠免疫调节的结果。
8.B 解析: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个DNA分子上可能有许多个基因,组成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DNA主要存在于染色体上。所以,从结构层次上看,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是脱氧核苷酸→基因→DNA→染色体。
9.A 解析:根据题意画出简图,标明碱基的比例关系,可看出mRNA中G=24%。
10.B 解析:本题考查了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噬菌体的结构物质有蛋白质和DNA,对蛋白质和DNA进行标记要用其各自的特有元素35S和32P,不能用共有元素15N,故C项错误。蛋白质的组成元素中一般没有P,故D项错误。噬菌体侵染细菌时把DNA注入大肠杆菌中,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这一特性将蛋白质和DNA分离开,使实验结果更科学、更准确,故B项正确。
11.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人类对遗传物质本质的探索历程。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并证实了其传递规律,但没有证实其化学本质,A项错误;在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提取的DNA的纯度没有达到100%,从单独、直接观察DNA生理效应方面分析,说服力不如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B项正确;沃森和克里克提出在DNA双螺旋结构中嘧啶数等于嘌呤数,C项错误;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只说明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D项错误。
12.B 解析:32P、35S标记不同组T2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T2噬菌体只能用活的细胞培养,不能用培养基培养;该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而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3.B 解析:本实验中真正的实验组是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结果发现培养基上有R型细菌和S型细菌共同生长,为证明DNA的作用,设置了对照实验,以进一步证明实验结论。
14.D 解析:因为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所以子代噬菌体一定不含35S。而DNA复制的方式是半保留复制,由一个DNA复制形成的子代DNA中,只有两个含有亲代的链,除此之外都不含有亲代的链,所以本题条件下若干代后只有少数噬菌体含有32P。
15.C 解析:注射R型细菌及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后,小鼠死亡,从小鼠体内既可以分离出活的S型细菌,同时也可以分离出活的R型细菌。
16.B 解析:因为含有放射性的DNA进入细菌体内复制,所以沉淀物中应该有放射性,但只有少部分,因为DNA具有半保留复制的特点。新形成的脱氧核苷酸链是利用细菌体内的物质合成的,没有放射性,同理,新产生的mRNA也不具有放射性。如果侵染的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没有完成侵染细菌的过程,就会存在于上清
液中。
17.B 解析:B项实验的结果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18.D 解析:根据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的特点,经过2次复制得到的4个子代DNA分子中相应位点的碱基对
U—A、A—T来自发生突变的亲代DNA的模板链,而G—C、C—G来自未发生突变的模板链。据此推断,“P”可能是G或C。
19.B 解析:由于整个DNA分子中G+C=35.8%,则每条链中G+C=35.8%,A+T=64.2%;由于其中一条链中T与C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32.9%和17.1%,由此可以求出该链中,G=18.7%,A=31.3%,则其互补链中T和C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31.3%和18.7%。
20.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噬菌体的DNA含有5 000个碱基对,即为10 000个碱基,腺嘌呤(A)占全部碱基的20%,即A=T=2 000个,则G=C=3 000个。在噬菌体增殖的过程中,DNA进行半保留复制,100个子代噬菌体含有100个DNA,相当于新合成了99个DNA,至少需要的鸟嘌呤(G)脱氧核苷酸数是99×3 000=297 000,A项错误;噬菌体增殖的过程中需要自身的DNA作为模板,而原料和酶由细菌提供,B项错误;根据DNA半保留复制方式的特点可知,在子代噬菌体的100个DNA中,同时含32P和31P的只有2个,只含31P的为98个,C项正确;DNA发生突变,其控制的性状不一定发生改变,如AA突变为Aa以及密码子的简并性等,D项错误。
21.(1)S型细菌的DNA和DNA酶+R型活细菌R型菌落 (2)DNA是遗传物质 (3)能。(4)未能证明蛋白质和多糖已进入细菌体内。(5)核糖体
解析:本题为教材中的经典实验,只要能熟记教材中埃弗里所做的各种对照实验的环节,解答第(1)~(3)小题就很容易;解答第(4)小题时,主要考虑培养基中的蛋白质和多糖是否进入细菌细胞内,若这两种物质未进入细菌细胞内,则题干中的实验结果就不能说明蛋白质和多糖不是遗传物质。
22.(1)1∶1 1∶2 许多 成百上千 (2)A (3)1 2 (4)E(或脱氧核苷酸) (5)D(或基因) 碱基
23.(1)氢 解旋酶 (2)DNA聚合 4种脱氧核苷酸 (3)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4)新合成的DNA分子是以原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严格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的 (5)DNA分子的复制为半保留复制
解析:(1)DNA分子在加热的条件下可变性,氢键断开,这一过程在细胞内则需要解旋酶的催化。(2)温度降低时,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引物引导4种脱氧核苷酸延伸为新子链。(3)新合成的DNA分子中,A=T,G=C,说明DNA分子的合成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正因为如此,才保证了新合成的DNA分子与模板DNA分子完全相同。(4)DNA分子的复制为半保留复制,即每个子代DNA分子的两条链中,一条为模板链,另一条为新合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