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导学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导学案(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21 23:27: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
学习 目标 1.了解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基本史实。 2.理解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抗战的特点。 3.正确评价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抗战,认识正面战场的爱国官兵为抗战胜利付出的巨大牺牲和作出的重大贡献
课前导学
一、台儿庄战役
1.背景:日军占领南京后,为打通南北战场,沿津浦路从南北两个方向夹击徐州。
2.指挥官: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
3.概况:1938年3月,日军向台儿庄发起攻击,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在中国军队内外夹击下,日军被迫撤退。台儿庄战役共歼敌1万余人。
4.意义: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二、武汉会战
1.时间:1938年6—10月。
2.双方兵力:日军先后集结40多万兵力进攻武汉;中国军队共部署约100万人参战。
3.著名战役:在江西万家岭战役中,中国军队击毙日军3 000余人。
4.结果:日军三面包围武汉,为避免损失,中国军队于1938年10月有序撤出武汉。
5.意义: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6.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武汉会战后期,日军占领广州。广州、武汉失陷后,日军的兵力已严重不足,物力财力都感觉困难,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三、第三次长沙会战
1.背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先后发动两次长沙会战,企图占领长沙,均未得逞。
2.概况:1941年12月,日军对长沙发动第三次进攻。中国军队发起全线反击,歼灭大批日军,获得会战胜利。
3.影响:在英美盟军太平洋战场接连败退的背景下,这次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4.国民政府的消极抗战: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以后,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1944年初,日军向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了大规模的豫湘桂战役。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
课堂助学
七七事变后,日军企图速战速决,一举灭亡中国。请用年代尺的形式呈现七七事变后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的抗日大会战。本课所讲的台儿庄战役是中国军队在哪次大会战期间取得的重大胜利?
1.正面战场:是中国人控制的连片国土与日军侵华推进线上日控区对峙交战而形成的战场。由于在这个战场上作战的中国军队主要是国民党的军队,因此一般也称其为国民党正面战场。
2.正面战场的特点:
(1)抗战初期为主战场,对日军进行了较为积极的抵抗,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抗战后期,由于日本改变侵华方针,国民党开始消极抗日,正面战场的主战场地位消失。
(2)坚持片面抗战路线,只依靠政府和军队;在战略战术上采取消极防御,往往造成被动挨打的局面。
【例题】1938年4月9日伦敦路透社报道:“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线之战局极为注意。最初中国军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已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英人心理,渐渐转变,都认为最后胜利当属于中国。”德国媒体也发布“徐州方面中国抵抗力之强,殊出人意料”“最慎重之观察者亦不能不承认日本必遭失败”等评论。法国媒体称它是东方的“坦伦堡大捷”。上述材料反映了这场战争(C)
A.使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B.获得了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大力支持
C.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际上对抗日战争前途的看法
D.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思路点拨】由题干信息“津浦线”“徐州方面”“英人心理,渐渐转变,都认为最后胜利当属于中国”“最慎重之观察者亦不能不承认日本必遭失败”可知此战役是台儿庄战役,这场战役改变了西方国家对抗日战争的态度,认为中国将取得最后胜利。
达标检测
1.(2022 昆明)七七事变后,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一系列会战。1938年3月,在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下,中国军队大败日军。这场战役是(B)
A.枣宜会战   B.台儿庄战役
C.百团大战 D.平型关大捷
2.(2022 遂宁)台儿庄战役,历时1个月,名震中外,在我国抗日战争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四川遂宁横山场人税梯青(川军孙震部124师师长)率部浴血奋战,迟滞日军,为这次战役的最终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次战役(C)
A.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标志性事件
B.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C.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利
D.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个胜利
3.武汉会战使日本“发动攻略汉口之战,使其成为战争一决雌雄的最大机会”等企图再度落空,奠定了中国持久抗战的基础。下列战役发生在武汉会战期间的是(D)
A.四行仓库战役 B.宝山保卫战
C.贺胜桥战役 D.万家岭战役
4.中国近现代史上,武汉这座城市经历了多次革命战争洗礼,历经沧桑,历史厚重。抗日战争时期,历时4个多月的武汉会战就是史证之一。武汉会战的影响是(B)
A.取得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
B.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C.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D.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神话
5.日本侵略军占领广州、武汉后改变了侵华战略,这是因为(A)
A.日军战线太长,兵力不足、物力财力困难
B.英美等国政府支援中国抗战
C.国民政府在抗日问题上出现动摇
D.汪精卫成立了效忠日本的伪政权
6.1942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对某次会战发表社论指出,“它配合了友邦作战,使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的香港陷落、马尼拉失守、马来西亚危急之际,有着中国战场的胜利,以鼓舞友邦,以打击敌人。”这场会战是(D)
A.淞沪会战 B.徐州会战
C.武汉会战 D.第三次长沙会战
7.(侧重历史解释)第三次长沙会战结束后不久,美国即宣布将向中国贷款5亿美元。随后美英两国宣布废除对华不平等条约。这说明该战役的胜利(C)
A.打破了日军速亡中国的迷梦
B.彻底扭转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C.极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加速了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8.全民族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组织了20多次大规模战役,从七七事变、淞沪会战到后来的武汉会战,中日双方以争夺大城市为主,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是抗战的主战场。下列对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叙述,正确的是(C)
A.以游击战为主要战术
B.放手发动群众实行全民族持久抗战
C.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D.是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素能提升
1.(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台儿庄纪念馆中有这样两则资料:蒋介石在台儿庄战役获胜后的电报中说:“此次台儿庄之捷,幸赖我前方将士之不惜牺牲,后方同胞之共同奋斗,乃获此初步胜利。”日本军方公认战役的失败是中国方面“集中国力”,提出要“摧毁抗日战争的最大因素——国共合作势力”,促使国共“两党分裂”。这些资料说明台儿庄战役胜利的根本原因是(B)
A.国民党军队将士不惜牺牲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C.后方同胞全力支援
D.八路军的支援配合
2.“台儿庄胜利之后,有些人主张徐州战役应是‘准决战’,说过去的持久战方针应该改变。说什么‘这一战就是敌人的最后挣扎’‘我们胜了,日阀就在精神上失了立场,只有静候末日审判’。”可见(C)
A.台儿庄战役并没有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B.台儿庄战役是正面战场获得的重大胜利
C.人们对抗日战争艰苦性持久性认识不足
D.台儿庄战役使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
3.1938年9月,中国的重要工业设备、武器弹药等9万多吨物资以及机关、团体、学校、医院等单位共约6.4万多人,集结在湖北宜昌,等候转移入川。这次大转运的背景是(C)
A.淞沪会战后上海失守
B.日寇发动卢沟桥事变
C.日本侵略军进逼武汉
D.豫湘桂战役彻底失败
4.蒋介石发表《为国军退出武汉告全国国民书》,指出:“盖抗战胜之关键,不在武汉一地之得失,而在保持我继续抗战持久之力量”,号召全国同胞继续贯彻持久抗战、全面战争、争取主动之一贯方针,成最后之胜利。由此可见,武汉会战(B)
A.打破了日本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
B.推动了全面抗战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
C.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信心
D.取得抗战以来正面战场最大胜仗
5.美国海军部长诺克斯在《告中国人民书》中说:“数周以来,贵国之长沙伟大之战绩,非仅为中国之胜利,抑且为所有同盟国共同之胜利,而为打击整个轴心国之胜利。”材料意在肯定第三次长沙会战的(B)
A.抗战决心 B.国际意义
C.战略价值 D.民族精神
6.(侧重史料实证)观察下图,当时毛泽东致信并盛赞蒋介石,主要是因为国民政府(B)
介石先生惠鉴:
恩来诸同志回延安称述先生盛德,钦佩无余。先生领导全民族进行空前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凡我国人无不崇仰。……
毛泽东谨启
A.出师讨伐北洋军阀
B.组织正面战场的抗战
C.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D.倡议国共两党合作
7.(历史解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台儿庄战役的胜利主要源于国民党官兵爱国主义精神的大力发扬。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对日态度由妥协逐渐到强硬,对国民党广大官兵的积极抗战起到了指导作用。第五战区在战役总结中所述:“最高指挥官之镇定,于前方士气影响极大。徐州于二月上旬敌于兖州南下、蚌埠北进时,岌岌可危,战区之司令部本应早已离徐后撤,然以长官镇静处之,不仅得支持三个月之久,且获台儿庄之胜利。”
材料二 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长城,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抗击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国民党爱国将士也在正面战场英勇抗击日军。
——人民日报社论《和平与正义是不可战胜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能够“获此初步胜利”的因素。
国民党官兵爱国主义精神的发扬;蒋介石对日态度转变对国民党官兵抗战起到指导作用;最高指挥官临危不惧,指挥镇定,鼓舞了前方士兵士气;国民党前方将士发扬视死如归精神。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长城”正式形成的标志。举一例说明1938年“国民党爱国将士也在正面战场英勇抗击日军。”(有史实和意义)
标志: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史实:台儿庄战役;意义: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史实:武汉会战;意义: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共两党合作的根本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