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导学案 (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导学案 (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1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21 23:33: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学习 目标 1.以京师大学堂的开办和科举制度的废除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主要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近代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 3.知道鲁迅、茅盾、齐白石、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 4.认识到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并服务于社会,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
课前导学
一、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1.教育的发展:
(1)创办新式学校:①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先后兴办了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一批新式学校。②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先后在天津创办北洋西学堂,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③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决定创办京师大学堂。
(2)教育体制改革:1902年,废除八股文。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与此同时,清政府还通令兴办学堂,统一全国学制。中国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起来。
2.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1)主要新式报刊:①报纸: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天津的《大公报》、上海的《新闻报》和延安的《解放日报》。②刊物:上海的《东方杂志》、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和邹韬奋主办的《生活》周刊。
(2)出版机构: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创办的新华书店,成为出版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
二、文学艺术的成就
1.文学:20世纪初以后,中国文艺创作空前繁荣,成就突出,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郭沫若的《女神》、茅盾的《子夜》、曹禺的《雷雨》、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等。革命文艺也蓬勃发展,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等小说。
2.绘画 :齐白石擅绘花鸟草虫。徐悲鸿熟悉中西画法,并以西洋写实主义的技法来改革中国画法,创作了《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等鸿篇巨制,在中国画技法和意境上开辟了新时代。
3.音乐:在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中,聂耳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名曲,其中,田汉作词的《义勇军进行曲》后来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独立、坚强。
4.电影: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1905年拍摄的京剧《定军山》,第一部有声电影是1931年拍摄的《歌女红牡丹》。
课堂助学
阅读课本第126页的四幅图片,如果将其按照史料的表现形式分类,这些图片中的文物属于什么史料?这些文物有何共同价值?结合本课内容,谈谈新式报刊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分类:文献史料。共同价值:为研究当时社会的情况提供了较为可信的第一手史料。影响:有利于各种信息的传播;有利于传播西方的新思想、新文化,推动文化的发展;启迪人们的政治觉悟,推动政治改革(革命),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丰富人们的文娱生活;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近代以来重要报刊的比较:
项目 《申报》 《时务报》 《国闻报》 《民报》 《新青年》
时期 1872年创办 戊戌变法时期创办 1905年创办 新文化运动时 期创办
主要内容 刊载时事,分析国内外时局 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宣传民主与科学
作用 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为辛亥革命做了思想动员 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之一
认识 近代革命运动越来越注重利用报纸杂志宣传革命思想,动员和组织革命力量
【例题】如表是《剑桥中国晚清史》对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状况的部分统计。与表中中国近代教育迅猛发展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C)
时间(年) 新式学堂总数(所) 学生总数(人)
1902 35 787 1 006 740
1906 59 117 逾160万
1912 82 272 2 933 870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科举制废除
D.新文化运动
【思路点拨】本题为数据表格类选择题,解题时,首先,读设问,明确答题方向。本题是问与表中数据变化相关的历史事件。然后,看表格,析数据。要带着问题分析图表中数据的变化趋势。本题表格数据显示,1902—1912年,中国新式学堂总数和学生人数都不断增加。最后,联知识,作出准确判断。根据所学知识,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与此同时,清政府还通令兴办学堂,颁布各级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中国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起来。
达标检测
1.郭沫若在描述科举制废除前后的情况时说:“以前是读古书的,现在不能不注意一些世界大势了。以前是圣贤书外无学问的,现在不能不注意些科学知识了。”由此看来,科举制度的废除(D)
A.阻碍了近代中国科学知识的传播
B.促进了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
C.动摇了封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D.有利于中国近代新式教育发展
2.要了解“京师同文馆”“北洋西学堂”“南洋公学”“京师大学堂”等内容,可以阅读的书籍是(A)
A.《晚清教育发展史》
B.《中华民国政府的教育成果》
C.《北洋政府时期的京师教育》
D.《南京国民政府对教育的重视》
3.“它是中国近代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它记录了清末到民国近八十年间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被称为‘近代史的百科全书’。”“它”是(B)
A.《民报》
B.《申报》
C.《大公报》
D.《解放日报》
4.20世纪30年代初,一群流亡到内地的东北作家,创作了一批描写家乡遭到外敌蹂躏的作品。这些作品有利于激发(D)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国民革命运动
D.国民抗战
5.(侧重时空观念)歌曲是时代的反映。《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毕业歌》等歌曲谱写了下列哪一时期的最强音(C)
A.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
B.北伐战争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6.优秀的文艺作品是时代的缩影,动荡的时代诞生伟大的作品。下列中国近代文艺作品及其作者的搭配,正确的是 (B)
A.《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
B.《狂人日记》——鲁迅
C.《愚公移山》——齐白石
D.《小二黑结婚》——丁玲
素能提升
1.清末,127所高等专门学校中有理、工、农、医类学校23所,学生2 195人,占全部专科学生总数的9.2%。1915年,94所专科学校中有工、农、医类学校29所,学生4 763人,占学生总数的19.8%。上述材料反映出(C)
A.专科学校分布科学合理
B.新文化运动成果丰硕
C.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
D.全国学制得到了统一
2.(2022 广东)(侧重历史解释)张之洞提到:“乙未(1895年)以后,志士文人,创开报馆,广译洋报,参以博议。始于沪上,流衍于各省,内政、外事、学术皆有焉。”其所述现象表明(B)
A.新式学堂开始创办
B.新型媒体得到发展
C.国民革命蓬勃开展
D.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3.20世纪初,清政府统一全国学制,“仍以忠君和尊孔为先……大幅度增加西方教育中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内容”。据此可知当时中国教育(B)
A.开始出现新式学校
B.呈现出新旧并存特点
C.掀起尊孔复古思潮
D.举起民主、科学旗帜
4.(2022 海南)抗战期间,漫画家“以笔为刀,以画抗战”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如图作品共同传达出(B)
 《逃不出手掌》  《将来我们所看得见的结果》
A.抗战胜利的喜悦
B.抗战必胜的信念
C.对国民党消极抗日不满
D.民众希望国共联合抗日
5.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初期,著名画作《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等在全国传播;优秀歌曲《毕业歌》《黄河大合唱》等在全国传唱;“国人爱国,请用国货”“挽回利权,振我中华”等成为商业广告炙手可热的常用语。这些现象(D)
A.反映了商业和文艺空前发展和繁荣
B.表明实业救国开始成为主流
C.说明广告策划和营销有新的创意
D.凸显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6.(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教育体制是一种培养官僚士绅的制度。……洋务运动兴起后,清政府创办了新式学堂,以培养近代实用人才,这是近代中国教育改革之始。新式学堂除开设外语、中文外,还把近代西学中的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工艺制造、军事技术方面的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科学技术在课程中成为重要内容,洋务教育逐渐迈向近代化。
——方建春《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特点及其影响》
材料二 
近代中国翻译日本书籍表
年代 哲学、 宗教 自然、 应用 科学 社会 科学 历史、 地理 文学 艺术 合计 年平 均数
1895 年前 1 4 1 2 3 11 /
1896— 1911年 38 172 366 238 136 950 63.33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1902年中国共有近代学堂35 787所,1912年增至82 272所;学生则从1 006 743人增至2 933 387人。比较起来,这批人在数量上更多于八股士类。新的士类在近代中国的大批出现,体现了知识分子阶层的新陈代谢。……随着他们的产生,同时出现了种种前所未有的职业,如记者、编辑、律师、医生和近代学堂的教师等。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变化。
由培养官僚士绅发展为培养近代实用人才;新式学堂侧重传播西方科学技术知识。
(2)根据材料二,指出1895年前后中国翻译日本书籍出现的变化,并结合史实概括这一变化的时代背景。
变化:翻译日本书籍的数量大大增加;翻译日本书籍以社会科学类居多。背景:甲午战争的失败(洋务运动的破产);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的影响;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辛亥革命)。
(3)根据材料三,指出“知识分子阶层的新陈代谢”的含义,并分析这一“新陈代谢”对近代社会产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