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科学文化成就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科学文化成就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21 23:39: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 18课 《科学文化成就》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科技文化成就》是人教新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第一课的内容,建国6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累累硕果,尤其是有些科技研究成果已经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先后研制成功了原子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等,产生了一批以袁隆平、屠呦呦为代表的爱国科学家,文化事业的发展成就突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识记“两弹一星”的含义及其研制的时间,认识我国研制“两 弹一星”的原因;叙述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轨迹;了解杂交水稻和青蒿素的发明过程,体会科学力量的重要性;知道“双百方针”,叙述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成就。
(2)过程与方法:列表归纳“两弹一星”的研制时间和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轨迹;利用有关文字、图片和影像,了解杂交水稻和青蒿素的发明过程;列表归纳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成就,鉴赏部分优秀文艺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开拓创新的精神;通过学习我国科技文化成就,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学生特征分析
初二学生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快发展,但具体形象成分仍起重要作用,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地发展起来,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要求独立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通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展示两弹一星和农业科技成就,可以让不同的学生会从中获得不同的体验。因此以这种信息技术设置作为培养学生认知的载体,顺应了中学生当前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教法:(1)学案导学法:根据课标和教材内容特点,设计导学案,为学生学习提供方向盘和路线图。
(2)引导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3)多媒体辅助法: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提高教学效率。
2、学法:为了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采用自主预习法、合作探究学习法。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两弹一星” 的研制;籼型杂交水稻和青蒿素;“双百”方针。
【教学难点】理解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预习检查】课前由各小组组长,检查各组导学案完成情况并告知老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评价。
(二)导入新课
新中国成立后,尽管我国的科技事业和祖国的命运一样经历了不平坦的道路,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科技工作者保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军事、航天、农业、医学等科学技术领域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提高了国际地位。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第 18课 《科学文化成就》
(三)讲授新课 【合作探究 展示交流】
一、展示本课学习目标,让学生们对本课要学习的知识有个明确的认识。
二、请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走进科学技术馆,今天我们将分别进入国防展厅、农业医学展厅和文艺展厅进行参观。
国防展厅:
(一)“两弹一星”
1、【自主学习】教师:“两弹一星”指什么?我国分别是何时取得这些成就的?
学生:“两弹一星”指: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②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试验取得成功。
③1970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2.【史料分析】
材料一: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二:这次成功的试验,标志着我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对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对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结合材料,想一想中国为什么要下决心发展“两弹一星”?
材料三: 世界主要有核国家从研制成功原子弹、导弹到研制成功氢弹所需的时间 :
国名 美国 苏联 英国 中国
时间 7年零4个月 4年 4 年零7个月 2年零8个月
教师:通过这些史料可以看出,研制核武器,我国科学家付出了极其艰辛的努力,你从邓稼先和钱学森身上看到了什么?
学生:我们看到了科学家们崇高的爱国主义精 神和无私奉献精神,这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教师:“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科学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伟大成就,“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有什么意义?
学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 国际地位。
展示“日本广岛遭原子弹袭击后惨况”的图片
教师: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 要研制原子弹?
学生:国防现代化程度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影响到它的国际地位。我国研制原子弹是为了粉碎核威胁,打破核垄断,维护国家安全。
(二)漫步太空
教师: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我国在这一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
学生:①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②2003年,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③2008年,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农业医学展厅:
(一)杂交水稻
【自主学习】袁隆平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教师:杂交水稻培育成功后,很快得到推广。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措施。中国的杂交水稻被推广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增产效果十分明显。
我国将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了袁隆平。同时,他也是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获得者。袁隆平荣获多项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望,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2.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有什么意义?
学生: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二)青蒿素——医学
1.图片展示:屠呦呦在实验室、屠呦呦获奖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由此成为迄今为止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本土中国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由此实现了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零的突破。
思考:屠呦呦为什么能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2.材料: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2016年感动中国颁奖词
20世纪70年代初,青蒿素的发现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其意义有哪些?
学生: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使全球数亿人受益。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教师:中华民族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科技成就,但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科技大大落后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哪些举世瞩目的成就?试分析一下建国以后,我国的经济实力并不强大。但是,为什么我国仍然能够取得重大科技成果?。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成就:原子弹爆炸成功;导弹发射成功;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袁隆平育成籼型杂交水稻;屠呦呦发现青蒿素。
原因:1、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科技工作;2、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热情投入和海外优秀科学家的纷纷回国;3、邓小平多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
伴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文学艺术也步入新的时代。
文艺展厅: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我国指导文艺工作的方针是什么?我国在文艺上取得了哪些成就?
提示:方针: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2、成就:双百方针指导下作品:小说《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教师总结:“双百”方针为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将来仍然是我国科学文化工作者应该遵循的方针原则。
(四)本课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新中国取得的一系列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认识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从他们身上我们学到了爱国奉献、赤胆忠心、勇于创新等优秀品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让我们继续奏响感动中国震动世界的新乐章.
(五)课堂达标训练:赛一赛、练一练。
(六)课后作业:动手制作——科技小报
请同学们把今天在这堂历史上的收获,分享到自己的微博上。
板书设计
第 18课 《科学文化成就》
八.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我以掌握基本历史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出发点,分别创设了国防、农业医学和文艺三个展厅,带领学生以参观的形式进行学习,脉络清晰流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历史课程的性质和功能。首先,在教学设计中尽量采用多种方式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学过程中结合了图片和视频,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提供了适量的材料和思考题很有必要,例如: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建国以后,我国的经济实力并不强大。但是,为什么我国仍然能够取得重大科技成果?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培养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大胆质疑和互相帮助的学习习惯,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促进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两个方面的转变。
然而,历史教学是一门艺术,如何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学史鉴今,学史明志等几个方面的有机统一,对历史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是来说一个很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