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一课一练《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1.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动词,准确恰当的一项是 ( )
(1)林冲把手床上摸时,只______得一条絮被。
(2)(林冲)把被卷了,花枪______着酒葫芦,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
(3)(林冲)把被______来盖了半截下身,却把葫芦冷酒提来,慢慢地吃,就将怀中牛肉下酒。
(4)(林冲)劈胸只一______,丢翻在雪地上,把枪搠在地里,用脚踏住胸脯。
A.拽 挑 扯 提 B.摸 担 拽 拉
C.扯 戳 拉 拽 D.拽 挑 抓 扔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由于高度很低,强大的飞机尾气流把地面上的落叶吹得_______,遮天蔽日。
②这项政策一出台,街头巷尾人们都在谈论此事,很快弄得_______。
③他提起世界杯来,能_______地讲上一天。
A.沸沸扬扬 洋洋洒洒 纷纷扬扬 B.纷纷扬扬 洋洋洒洒 沸沸扬扬
C.纷纷扬扬 沸沸扬扬 洋洋洒洒 D.沸沸扬扬 纷纷扬扬 洋洋洒洒
3.第六段中,林冲心存疑惑,为什么仍然接受了看管草料场的任务?
4.第八段中,林冲要去沽酒来吃,离开草料场时,“将火炭盖了……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5.文中插叙了林冲当初在东京时的情况,极力说明林冲有恩于李小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第二段中,“只见一个人闪将进来”“随后又一人闪入来”,两个“闪”字有何表达效果?
7.阅读以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语段,结合划线句分析林冲遇李小二的情节有何作用?
林冲道:“小二哥!你如何也在这里?”李小二便拜道:“自从得恩人救济,赍发小人,一地里投奔人不着,迤逦不想来到沧州,投托一个酒店主人,姓王,留小人在店中做过卖。因见小人勤谨,安排的好菜蔬,调和的好汁水,来吃的人都喝彩,以此买卖顺当,主人家有个女儿,就招了小人做女婿。如今丈人丈母都死了,只剩得小人夫妻两个,权在营前开了个茶酒店。因讨钱过来,遇见恩人。恩人不知为何事在这里?”林冲指着脸上道:“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刺配到这里。如今叫我管天王堂,未知久后如何。不想今日在此见你。”李小二就请林冲到家里坐定,叫妻子出来拜了恩人。两口儿欢喜道:“我夫妻二人正没个亲眷,今日得恩人到来,便是从天降下。”林冲道:“我是罪囚,恐怕辱你夫妻两个。”
8.金圣叹在点评豹子头林冲时写道:林冲自然是上上人物,只是写得太狠。看他算得到,熬得住,把得牢,做得彻,都使人怕。你如何理解金圣叹对林冲“狠人”的评点?结合有关情节写写你的看法。
9.阅读以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语段,说说李小二的话有何作用?
老婆道:“你去营中寻林教头来,认他一认。”李小二道:“你不省得,林教头是个性急的人,摸不着便要杀人放火。倘或叫得他来看了,正是前日说的甚么陆虞候,他肯便罢?做出事来,须连累了我和你。你只去听一听,再理会。”
10.本文题目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下列景物描写的句子有哪些作用?请结合加点的词语作简要分析。
(1)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2)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3)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林冲大怒,离了李小二家,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李小二夫妻两个捏着两把汗。当晚无事。林冲次日天明起来,洗漱罢,带了刀,又去沧州城里城外,小街夹巷,团团寻了一日。牢城营里都没动静。又来对李小二道:“今日又无事。”小二道:“恩人,只愿如此。只是自放仔细便了。”林冲自回天王堂,过了一夜。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林冲也自心下慢了。
林冲买刀、带刀、寻仇,说明了什么?林冲最后“自心下慢了”,又说明了什么?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林冲和差拨两个在路上,又没买酒吃处,早来到草料场外。看时,一周遭有些黄土墙,两扇大门。推开看里面时,七八间草屋做着仓廒,四下里都是马草堆,中间两座草厅。到那厅里,只见那老军在里面向火。差拨说道:“管营差这个林冲来替你回天王堂看守,你可即便交割。”老军拿了钥匙,引着林冲,分付道:“仓廒自有官司封记。这几堆草,一堆堆都有数目。”老军都点见了堆数,又引林冲到草厅上。老军收拾行李,临了说道:“火盆、锅子、碗、碟,都借与你。”林冲道:“天王堂内,我也有在那里,你要便拿了去。”老军指壁上挂一个大葫芦,说道:“你若买酒吃时,只出草场投东大路去,三二里便有市井。”老军自和差拨回营里来。
林冲接管草料场,与老军交割的情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3.“骑车事件”对表现人物性格和情节的发展有何作用?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难道我对上司说了什么不好的话?”柯瓦连科问,生气地瞧着他,“请您躲开我。我是正大光明的人,不愿意跟您这样的先生讲话。我不喜欢那些背地里进谗言的人。”
柯瓦连科这段话的作用是什么?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我上您这儿来,是为要了却我的一桩心事。我烦恼得很,烦恼得很。有个不怀好意的家伙画了一张荒唐的漫画,画的是我和另一个跟您和我都有密切关系的人。我认为我有责任向您保证我跟这事没一点关系。……我没有做出什么事来该得到这样的讥诮——刚好相反,我的举动素来在各方面都称得起是正人君子。”
别里科夫认为自己在各方面的举动都“称得起是正人君子”,你认为是吗?
16.上文李小二之妻偷听与林冲偷听有何不同?各起什么作用?
17.作者说林冲“闲走”,其实闲笔不闲,你能说说理由吗?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我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忠告您,密哈益·沙维奇。您是青年人,您前途远大,您的举动得十分十分小心才成;您却这么马马虎虎,唉,这么马马虎虎!您穿着绣花衬衫出门,人家经常看见您在大街上拿着书走来走去;现在呢,又骑什么自行车。校长会听说您和您姐姐骑自行车的,然后,这事又会传到督学的耳朵里……这还会有好下场吗?”
别里科夫这段话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环境?
19.别里科夫就骑车一事对柯瓦连科的劝说说明了什么?
20.行不上半里多路,看见一所古庙,林冲顶礼道:“神明庇祐!改日来烧纸钱。”
这几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1.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卷”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行不上半里多路,看见一所古庙,林冲顶礼道:“神明庇祐!改日来烧纸钱。”又行了一回,望见一簇人家。林冲住脚看时,见篱笆中挑着一个草帚儿在露天里。林冲径到店里。主人道:“客人那里来?”林冲道:“你认得这个葫芦么?”主人看了道:“这葫芦是草料场老军的。”林冲道:“原来如此。”店主道:“既是草料场看守大哥,且请少坐;天气寒冷,且酌三杯,权当接风。”店家切一盘熟牛肉,烫一壶热酒,请林冲吃。又自买了些牛肉,又吃了数杯。就又买了一葫芦酒,包了那两块牛肉,留下些碎银子,把花枪挑着酒葫芦,怀内揣了牛肉,叫声“相扰”,便出篱笆门,仍旧迎着朔风回来。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前文说“那雪正下得紧”,这段写“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2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别里科夫把他的思想也极力藏在一个套子里。只有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其中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看到有个告示禁止中学学生在晚上九点钟以后到街上去,他就觉得又清楚又明白:这种事是禁止的,好,这就行了。但是他觉着在官方的批准或者默许里面,老是包藏着使人怀疑的成分,包藏着隐隐约约、还没充分说出来的成分。每逢经过当局批准,城里开了一个戏剧俱乐部,或者阅览室,或者茶馆,他总要摇摇头,低声说:
“当然,行是行的,这固然很好,可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这一段重点写的是什么?“可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有什么作用?
2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随您怎么说,都由您好了。”他一面走出门道,到楼梯口去,一面说,“只是我得跟您预先声明一下:说不定有人偷听了我们的谈话了,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把大意说明一下。我不能不这样做。”
别里科夫这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5.鲁迅先生在《花边文学·“大雪纷飞”》中曾说:“《水浒传》里的一句‘那雪正下得紧’,就是接近现代的大众语的说法,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却好得远了。”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说明理由。
26.小说是怎样用夸张与讽刺的手法表现人物的?
27.“石头”这一物象在文中出现了三次,有何作用?
2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三个人都急要走时,惊得呆了,正走不动。林冲举手,肐察的一枪,先搠倒差拨。陆虞候叫声:“饶命!”吓的慌了手脚,走不动。那富安走不到十来步,被林冲赶上,后心只一枪,又搠倒了。翻身回来,陆虞候却才行得三四步,林冲喝声道:“奸贼!你待那里去!”劈胸只一提,丢翻在雪地上,把枪搠在地里,用脚踏住胸脯,身边取出那口刀来,便去陆谦脸上搁着,喝道:“泼贼!我自来又和你无甚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正是‘杀人可恕,情理难容’!”
“杀人可恕,情理难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9.熟语积累。
(1)交头接耳:
(2)天理昭然:
(3)逆来顺受:
(4)逼上梁山:
(5)素不相能:
30.单音字。
赍发( ) 酒馔( ) 尴尬( )( ) 手腕( )
彤云( ) 玷辱( ) 央浼( ) 搠倒( )
剜出( ) 迸出( ) 仓廒( ) 髭须( )
休恁地说( ) 迤逦( ) ( )
31.多音字
提:提防( ) 提高( ) 迤:迤逦( ) 逶迤( )
模:模样( ) 模本( ) 供:供奉( ) 供销( )
32.施耐庵(1296年—1370年),名耳,__________文学家,又名肇瑞、彦端,字________,号_______,或称“钱塘施耐庵”。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出生于兴化县白驹场(今属于兴化市新垛镇施家桥、盐城市大丰区白驹镇一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_______》的作者。
33.《水浒传》又名《_________》《__________》,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__________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成书于元末明初,它反映的是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南宋时期,宋江起义的故事便开始在群众中流传。元末明初施耐庵等人在表现水浒故事的话本、杂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创作的基础上,加工编写成了《水浒传》。它最早的本子,出现在元末明初。
34.章回体小说是___________的长篇小说,是中国长篇小说的一种传统形式,是由宋、元“_________”话本发展而来的,确立于元末,以长篇小说《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成书为标志。由于“讲史”不能把一段有关兴亡和战争的历史故事有头有尾地在一两次“说话”中讲完,必须连续讲若干次,这样,每讲一次,就等于后来的一回书。再则由于说书人谋生的需要,每讲到关键处或一部分的高潮处就停下来,听书人急于要听下去就掏钱给说书人。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章回体。在每次演讲之前,要用两句对偶的文字概括本回的故事内容,这就成了章回体小说回目的起源。章回体小说中经常出现“话说”“各位看官”“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等,由此可看出它与话本之间有继承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道德勇气是人类过道德生活的一个必要条件。道德勇气要求人类具有维护和践行道德的_______________意志力。如果一个人缺乏必要的道德勇气,( ),并且具有向善求善的道德情感,他也不可能勇敢地趋善避恶。缺乏道德勇气的人会在面对善恶选择问题的时候保持沉默。一旦这种行为变成一种习惯,他们就患上了道德失语症。道德勇气是衡量人类具有“意德”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人类修炼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表现。“意德”是人类基于他们的坚强道德意志力而形成的一种德行。拥有意德的人善恶分明,疾恶如仇,勇于捍卫善的尊严,敢于贬抑恶的存在价值,他们身上有一股_________________。纵然在善恶进行激烈博弈或尖锐斗争的情况下,他们依然能够_________________,大义凛然地挺善抑恶。如果全社会的人普遍缺乏道德勇气,挺善抑恶就难以_________________,善恶不分则必然成为一种常态。社会道德风尚也不可能令人满意。道德勇气不足是一些人在面对善恶选择问题上不愿意或不敢发表意见的根源,也是他们患道德失语症的根源。
35.依次填入文段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顽强 无私无畏 毛遂自荐 蔚然成风
B.坚强 浩然正气 挺身而出 蔚然成风
C.坚强 浩然正气 毛遂自荐 风靡一时
D.顽强 无私无畏 挺身而出 风靡一时
36.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道德勇气是衡量人类是否具有“意德”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人类修炼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表现。
B.道德勇气是人类修炼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衡量人类具有“意德”的一个重要指标。
C.道德勇气是人类修炼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衡量人类是否具有“意德”的一个重要指标。
D.道德勇气是衡量人类是否具有“意德”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人类修炼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
37.下列在文段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虽然他知道辨别善恶的重要性
B.纵然他知道辨别善恶的重要性
C.虽然他知道鉴别善恶的重要性
D.纵然他知道鉴别善恶的重要性
38.如果在别里科夫坟前立一块墓碑,征求墓志铭,请根据文章内容进行设计,要求:出现关键词“套子”。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拽”,拖拉;“扯”,拉;“挑”,用细长的东西的一头把东西举起或弄起;“提”,悬持,悬空拎着物品;“摸”,用手探取;“担”,用肩膀挑;“拉”,牵引;“戳”,用力使长条形物体的顶端向前触动或穿过另一物体;“抓”,手指聚拢,使物体固定在手中;“扔”,挥动手臂,使拿着的东西离开手。
(1)此处是形容林冲拖拉絮被的动作,“絮被”有一定的重量,用“拽”字显得费劲,符合当时的情境,使用“拽”;
(2)此处是形容林冲用花枪举起酒葫芦,使用“挑”字可以显出洒脱,符合人物形象,使用“挑”;
(3)此处是说林冲随手把被子拉过来,使用“扯”字可以显得随意;
(4)此处是说林冲把对方拎起来,使用“提”字可以显得轻巧。
故选A。
2.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运用成语的能力。
沸沸扬扬:形容人声喧扰,议论纷纷。第②句应当用“沸沸扬扬”,与“人们都在谈论此事”的语境相符合。
纷纷扬扬:(雪、花、叶等)飘洒得多而杂乱。第①句中对象是“落叶”,只能选用“纷纷扬扬”。
洋洋洒洒:形容文章或谈话丰富明快,连续不断。第③句形容他能讲上一天,此处应用“洋洋洒洒”。
故选C。
3.对管营派他看管草料场这件“美差”,林冲是有所怀疑的,但仍领命前往,并未深究。这反映了他心存无事便好的侥幸心理,也表现了他的善良、安分、顺从的一面,不能够看清管营等人的险恶用心。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首先找到第六段林冲接受草料场任务的内容。
由林冲对李小二的话来看,“今日管营拨我去大军草料场管事,却如何?”“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由此可见,林冲对于这件事是心有所疑的,但是他依然接受了这一任务,“自来天王堂,取了包裹,带了尖刀,拿了条花枪,与差拨一同辞了管营,两个取路投草料场来”,前往草料场。
然后结合林冲的性格分析原因。
从文中可知,林冲最终是被逼上梁山的,在沧州刚遇旧时,他善良安分,忍辱求全,当听说陆谦的密谋后,他是大惊大怒,刚直坚强,强烈反抗,而买刀寻敌三五日未得到消息之后,松懈忍耐,接管草料场之后,他随遇而安,小心甚微,逆来顺受,唯恐出事,直到在山神庙亲闻陆谦的阴谋之后,他愤怒反抗,杀死富安、差拨、陆谦等人,上了梁山。由此可知,此处林冲虽然心中对管营的安排有疑虑,但是他依然接受任务,是其善良安分顺从性格的体现,“却如何”“正不知何意”说明他没有看清这些人的险恶用心。
4.这些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了林冲安分守己、办事谨慎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告诉读者,草料场起火并不是因为林冲疏忽,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这类试题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
内容上,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林冲分到看守草料场的工作,因天寒要去沽酒,离开之时,先把火炭盖了,又草场门反拽上锁,防止出现意外事故,这些内容可以看出林冲的细心谨慎、安分守己。
结构上,主要是看和下文情节之间的关联。
下文写草料场失火,而此处详细描写林冲离开之时“将火炭盖了”,可见失火一事不是林冲疏忽所致,说明是有人纵火,自然就引出陆谦、富安和差拨纵火一事以及高太尉父子想要致自己于死地等内容,使小说情节发展合情合理。
5.①表明林冲为人正直、急公好义的性格特征。②为下文写李小二帮助林冲埋下伏笔。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这类试题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
内容上,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题干已经告知考生,文中插叙林冲当初在东京时的情况,极力说明林冲有恩于李小二,如“先前在东京时,不合偷了店主人家财,被捉住了,要送官司问罪,却得林冲主张陪话,救了他,免送官司;又与他陪了些钱财,方得脱免。京中安不得身,又亏林冲赍发他盘缠,于路投奔人”,林冲既帮助他免了官司,又给了他钱财,这些内容表现出林冲为人的正直以及急公好义的特点。
结构上,主要分析这一内容和下文的关系。
下文写李小二听到陆虞候和管营、差拨商量害林冲之事,之后李小二将事情告知林冲,这一情节自然与林冲当初有恩于李小二有关,所以插叙的内容为下文这一情节埋下伏笔。
6.①两个人不是一起进来,而是一前一后“闪”进来。两个“闪”字用得很形象,把搞阴谋诡计的坏人那种鬼鬼祟祟的情态活灵活现地反映了出来。②正是这种反常的行为才让李小二怀疑,才有下文的让老婆偷听之后给林冲报信等情形。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重点词语含义的理解以及其表达效果的鉴赏能力。
本类题作答时,应首先解释其本来的含义,再将重点词语结合文本解释其在文本中的含义。如果有手法,则应结合文本进行赏析。
由前文“忽一日,李小二正在门前安排菜蔬下饭”可知,二人是在李小二不防备的时候进来的,故“闪”取其本意“突然出现”。由“只见一个人闪将进来,酒店里坐下,随后又一人闪入来。看时,前面那个人是军官打扮,后面这个走卒模样。跟着也来坐下”可知,两个人不是一起进来,而是一前一后“闪”进来。两个人本是“军官”“走卒”,本应该体面大方的进来,结合下文李小二与妻子的对话“大姐,这两个人来得不尴尬”可知,用两个“闪”字来形容正表现了这种反常的行为,鬼鬼祟祟的情态;
同时结合下文“却才有个东京来的尴尬人,在我这里请管营、差拨吃了半日酒……不知什么样人。小人心下疑,只怕恩人身上有些妨碍”可知,正是这种反常的行为才让李小二怀疑,才引出了让老婆偷听之后给林冲报信等情形。
7.林冲遇李小二的情节作用:一方面表现了林冲的性格特征。作者补充交代了林冲在东京时曾救助李小二,表现了林冲扶危济困的性格;从林冲与李小二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林冲虽含冤受屈,却无可奈何,表现了林冲忍辱负重、听天由命的软弱一面;林冲对李小二说“我是罪囚,恐怕玷辱你夫妻两个”,表现了林冲身在危难之中,还一心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品质。
另一方面也为下面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李小二的茶酒店,不光招待了林冲,后来还接待了管营、差拔和东京高太尉差来的陆谦,这就引出了下面一连串的故事。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段落作用和分析文章思路的能力。通读全文,重点读指定段落,然后概括文本内容和段落内容,进而分析段落在全文构思和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这一段内容主要交代了小二曾受恩于林冲,如今开了个茶酒店,还遇见恩人,十分高兴,从侧面烘托了林冲扶危济困的性格,也为之后在茶酒店发生的故事情节做铺垫。
通过两人的对话,可以看出林冲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而含冤受屈,却无可奈何的心态,同时他怕自己罪囚身份连累小二夫妻的语言描写,也突出了他为人着想的善良品质。
8.林冲的“狠”,主要表现在:遇事熬得住,忍得住,但是忍耐的背后是算计,算计风险,算计成本,算计得失,这样的算计让人十分害怕。而且一旦认定了一件事,就一定要做彻底。
比如他看到有人调戏娘子,本来手都举起来了,结果发现对方是高衙内,所以他“忍住”了,手轻轻放下。在这短短时间内,林冲就经过了大量算计,打了会有怎样的结果,他都在心里过了一遍。
再如,林冲火并王伦,十分干脆利落,手起刀落,就干掉了王伦,林冲认准的事情一定会干彻底。
所以说,林冲虽然是上上人物,却也是个“狠人”。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解答时首先找出文章中的相关描写,抓住文中表现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等重点词语,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首先理解金圣叹评价中所谓的“狠”:林冲的“狠”体现在做事能忍,但忍的背后是算计,算计事情对自己的利弊,而一旦认定一件事,就会将事情做彻底,不留一丝余地。结合他看到有人调戏娘子的反应,以及风雪上梁山,屈居末席隐忍待发,最后火拼王伦的行为,可以看出他的“忍”和他的“狠”,所以虽然是上上人物,却也是个“狠人”。
9.“性急”“摸不着便要杀人放火”,作者通过李小二之口从侧面刻画了林冲性格中刚烈暴躁的一面,为下文埋下伏笔。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段落作用的能力。通读全文,重点读指定段落,然后概括文本内容和段落内容,进而分析段落在全文构思和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李小二否定了妻子的主意,话里称呼林冲“性急”“摸不着便要杀人放火”,从侧面刻画了林冲性格中刚烈暴躁的一面,为下文手刃仇敌的情节埋下伏笔。
10.(1)①描写了当时风雪交加的天气情况。“纷纷扬扬”写雪的情态,“卷”写朔风之烈,“一天”写雪下得时间长。②渲染了森寒的氛围,既是对林冲命运的一种暗示,又为后文写“雪大压倒草厅”的情节做了铺垫。
(2)“碎琼乱玉”用比喻手法写出了雪景之美。“背着北风”写出朔风之烈。“紧”耐人寻味,引人联想。渲染环境,雪下得猛;推动情节发展,暗示林冲将陷入险境。
(3)“越”字进一步表明天气恶劣。从“正下得紧”到“越下得紧”,环境越来越险恶,人物的命运越来越凶险,情节越趋向高潮,读者就越感到紧张。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环境描写。一般答题思路:运用什么手法(手法判定),描绘了什么样的景物(景物特点),对什么人物(情节、主题)起到了什么作用。本题主要是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作用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旨;象征或者暗示。注意本题要求“结合加点的词语作简要分析”,要注意赏析词语。注意词语的意思、是否使用修辞手法等。
(1)是正面描写风雪,为林冲的活动设置了一个风雪交加的自然背景,渲染了森寒的氛围。“纷纷扬扬卷起一天大雪来”,写出了风雪的浩大,“纷纷扬扬”写雪的情态,“卷”写朔风之烈,“一天”写雪下得时间长。通过天气渲染了森寒的氛围,烘托了即将发生的紧张场景,也暗示了人物的悲剧命运。结构上,与后文“因这场大雪,救了林冲的性命: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构成了照应,使情节发展严丝合缝。
(2)中“碎琼乱玉”使用了比喻,把雪比作碎琼乱玉,突出了雪的美。“背着北风”写出朔风之猛烈,行路之艰难。“正”字写当下、眼前,给人以紧迫感,让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遭其打。联系前面的句子“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可以推断眼前的“雪”不会是“轻飘的雪花”,应该是雪粒或者是由雪粒、雪花黏着在一起的雪球、雪絮。“紧”字原本写雨,这里描写雪,可见雪飘落之急。可以想象,大而重的雪絮在寒风中如雨般飘落,积在地上,打在脸上,这风雪天真正凛冽、严峻。美的雪,林冲却没心思看,要赶路,紧字更加衬托出林冲动赶路的急切。该句写环境,言简意丰,渲染紧张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烘托勇武英雄形象。
(3)中“紧”一方面写出了雪下得大下得猛,一方面暗示了情势的危急,故事高潮的到来,渲染了气氛。“紧”字,一语双关,既显示这场雪下得紧,又暗示恶势力对林冲的迫害;把感觉化为视觉来写,使人感受更亲切、强烈,给读者以想像的余地,既可想像出扬风搅雪的情景,又可想像出林冲即将临头的灾难。另一方面,写出了雪的稠密,铺天盖地而来,很有气势,既烘托出林冲这位落难英雄的困窘,又让人感觉到“山雨欲来”的气息。一个“越”字,说明环境越来越险恶,人物命运也越来越凶险,“风雪”如同“雷雨”一般,预示着人物性格及命运,将有重大的转变。怒吼的北风,纷纷扬扬的满天大雪,草料场上的熊熊火焰,都有力地表现了林冲正在剧烈变化的思想性格和转变的命运。
11.①这些连续的行为描写,表现出林冲欲手刃仇敌的激愤心情及其性格刚烈的一面,与上文李小二所说遥相呼应。这是他反抗思想的萌芽。
②“自心下慢了”说明林冲刚刚燃起的复仇怒火又慢慢熄灭。他还在幻想得过且过,委曲求全。矛盾冲突起而又伏,情节由张而弛。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作答时,首先整体浏览文章,把握文章内容主旨,然后明确所问问题,到文中找到阅读区域,依据人物性格、情节发展、上下文内容等,回答题目要求。
林冲毕竟是个正直刚强的人物,在他的灵魂深处潜伏着反抗因素,正如李小二所说,“林教头是个性急的人,摸不着便要杀人放火”。他不顾李小二的劝阻,马上“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遍寻陆谦,足见其复仇心切,说明他在统治阶级的迫害下,反抗性有了增强。买刀、带刀、寻仇这些连续的行为描写,表现出林冲欲手刃仇敌的激愤心情及其性格刚烈的一面,也与上文李小二所说遥相呼应。但当“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时,“林冲也自心下慢了”,刚燃烧起来的复仇怒火又冷了下去。从人物性格上看,林冲骨子里的委曲求全、逆来顺受的一面又彰显出来了;从情节上看,矛盾冲突起而又伏,情节由张而弛。
12.林冲接管草料场,与老军交割的情节,是由陆虞侯等人的谋害到林冲杀敌报仇的过渡。表面上的平静掩盖着一场生死搏斗,预示着矛盾即将进入高潮,为下文埋下伏笔。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在文中的作用的能力。
高太尉陷害林冲,将其发配沧州,继而又派陆虞候和富安到沧州害死林冲。在沧州牢城管营的协助下,他们定下了“火烧草料场”地毒计。所以,林冲接管草料场,与老军交割的情节,是由陆虞侯等人的谋害到林冲杀敌报仇的过渡。
老军所说“你若买酒吃时,只出草场投东大路去,三二里便有市井”,这句话为后文埋下伏笔,林冲后来离开草料场出去沽酒,在山神庙里,林冲觉得冷了,将怀中牛肉下酒,正好酒壮英雄胆,就迎来了故事的高潮部分。
林冲接管草料场表面上的平静掩盖着一场生死搏斗,却是预示着矛盾即将进入高潮,为下文埋下伏笔。
13.从“骑车事件”中可以看出别里科夫恪守沙皇制度条文,不敢越雷池一步,也可以看出华连卡的可爱、热情、活泼。她的生活方式是对别里科夫套子式生活方式最有力的挑战,这也预示了别里科夫这次恋爱的失败结局。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情节在文中的作用的能力。
作答时,首先通读全文,把握文章主体内容,然后审清题意,明确情节内容中人物的表现、矛盾的冲突,从而把握情节对主题的推动深化等作用。
看到华连卡姐弟骑自行车,别里科夫“脸色从发青变成发白”,在他看来,中学教师和小姐骑自行车是不成体统的,所以别里科夫“心神不定”“搓手”“打哆嗦”,最后他病了,说明他畏惧一切新生的事物。
从表现人物的角度看,别里科夫是保守的、死板的、不接受新鲜事物的人。从“骑车事件”中可以看出别里科夫恪守沙皇制度条文,不敢越雷池一步;而华连卡是可爱、热情、活泼的,她的生活方式是对别里科夫套子式生活方式最有力的挑战。
从情节设置上看,“骑车事件”通过新旧两种思想的碰撞,预示了别里科夫这次恋爱的失败结局。
14.柯瓦连科当面揭穿别里科夫这个卑鄙小人的卑劣行径,两类具有不同思想性格的人势如水火。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描写在文中的作用。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它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柯瓦连科回答的“难道我对上司说了什么不好的话”,则是对别里科夫的反抗,柯瓦连科是一个正大光明的人,他不会像别里科夫那样去讲述别人的坏话,禁锢别人的行为和思想。这就告诉我们,柯瓦连科是一个敢于反抗,敢于斗争,具有冲击力和杀伤力的年轻人,他代表着新生力量,他和别里科夫是两种思想观念、两种力量的代表,两类具有不同思想性格的人势如水火。
15.别里科夫认为自己在各方面的举动都“称得起是正人君子”,这令人啼笑皆非。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作答时,首先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致内容,然后审清题意,明确情节内容中人物的表现、矛盾的冲突,从而确定出答案。
别里科夫向柯瓦连科澄清事情的真相,表明自己和漫画中的人毫无关系,自己是一个在各方面都称得起是正人君子的人,如此胆怯、懦弱,如此经受不了生活的丁点刺激,如此狭隘迂腐,哪里有一星半点的担当精神?哪里有一个正常男人的责任心?这样的人当然也是不配享有家庭和婚姻的,因为结婚意味着一个男人要为家庭、为妻子承担责任,要有一副坚强的肩膀来支撑这个家。这些别里科夫都没有,一张漫画就把他吓得半死,这样的人,称自己是正人君子,令人啼笑皆非。
16.前者是密谋,听者是隔墙之耳,听不真切,为下文设下悬念。后者,陆虞候等人以为阴谋得逞,得意忘形,你要表功,我要邀赏,雪夜荒庙,肆无忌惮,高声大嗓,放声谈笑,又只是一门之隔,林冲听得自然真切,一字不漏。这次偷听迅速激起林冲怒火,推动了情节发展。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作答时,整体浏览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主旨,然后明确所问问题,到文中找到阅读区域,依据人物性格、情节发展、上下文内容、关键词句等,回答题目要求。
李小二之妻偷听与林冲偷听的内容、偷听方式、偷听效果、偷听作用均不同。李小二之妻听到差拨口里说道“都在我身上,好歹要结果他性命”,是陆虞侯等人密谋怎样杀害林冲;她的偷听方式是隔墙听;偷听的效果是“他那三四个交头接耳说话,正不听得说甚么”;李小二之妻偷听的作用是为下文设置悬念,这几个人是不是前来密谋杀害林冲的?而林冲的偷听是他伏在庙门边听外面几个人说陷害他的过程,“这条计好么”“回到京师,禀过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便逃得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林冲听到的这些内容表现了陆虞候等人以为阴谋得逞,得意忘形,你要表功,我要邀赏的丑恶嘴脸;林冲偷听的方式是一门之隔;效果是林冲听得自然真切,一字不漏;作用是这次偷听的内容让林冲终于真相大白,他再也不会逆来顺受,梦想回到京城与家人团聚,偷听的内容激起了他的怒火,推动了情节发展,林冲终于要杀敌复仇。
17.①插叙林冲在东京时曾救助过李小二,表现了林冲的正义感、侠义精神。
②交代林冲被刺配沧州的原因,点明与高俅的仇怨,林冲被高俅陷害,仍称仇人为“高大尉”,并说自己是“罪囚”,表现了林冲善良安分、性格软弱的一面。
③为下文李小二知恩图报和林冲报仇等情节做铺垫。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作答时,首先通读全文,整体把握小说人物特点、情节发展以及主题;然后明确所问内容,在文中确定阅读区域,从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回答。
作者说林冲“闲走”,其实闲笔不闲,原因可以从表现林冲性格和小说情节结构两方面回答。
①文章一开始说“林冲正闲走间,忽然背后人叫”,这样就引出了李小二的出场,并插叙林冲在东京时曾救助过李小二,“多得林冲看顾”“又得林冲主张陪话,救了他免送官司,又与他赔了些钱财,方得脱免”“京中安不得身,又亏林冲赍发他盘缠,于路投奔人”,这些插叙内容表现了林冲的正义感、侠义精神。
②并通过林冲与李小二的对话“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刺配到这里”交代林冲被刺配沧州的原因,点明与高俅的仇怨。林冲本是被高俅陷害,他自己也知道高太尉“生事陷害”自己,却仍称仇人为“高大尉”,并说自己是“罪囚”,对李小二夫妻也说“我是罪囚,恐怕玷辱你夫妻两个”,表现了林冲善良安分、性格软弱的一面。
③与李小二的见面,为下文李小二知恩图报和林冲报仇等情节做铺垫。
纵观以上三点,可以说,作者说林冲“闲走”,其实闲笔不闲。
18.别里科夫的话从侧面表现了当时社会上告密成风,密探遍布,毫无隐私的状况,矛盾冲突巳经白热化,不可调和。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小说社会环境的能力。社会环境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作描写,作答时,根据小说中人物的言行、情节的设置、故事的主旨等推断分析小说中的社会环境。
“穿着绣花衬衫出门”“在大街上拿着书走来走去”“骑自行车”,这些正常的行为在别里科夫看来都是不允许的;“校长会听说”“又会传到督学的耳朵里”,这些话从侧面表现了当时社会上告密成风,密探遍布,毫无隐私的状况,矛盾冲突巳经白热化,不可调和。契诃夫所生活的19世纪末是俄国历史上沙俄统治非常黑暗的时期,这时的俄国政治上虽然还算封建专制统治,但经济和社会生活已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封建制的灭亡。在这种情况下,沙皇反动统治与时代大流做着垂死挣扎,加大了书刊检查制度,秘密警察紧紧盯着人们的一举一动。沙皇政权不允许有任何反对其的言论,他们生怕革命的火种蔓延开来,因此加大了对人们思想和行动控制。
【点睛】
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都有不少的作用。
19.说明别里科夫是沙皇政府的代言人,认为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的事就不能做,他忠诚地维护现有的腐朽制度和专制秩序。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重要语段在文中的作用,作答时,首先通读全文,把握文章主体内容,然后审清题意,明确语段内容中人物的表现、矛盾的冲突,从而把握语段对主题的推动深化等作用。
别里科夫劝说柯瓦连科时说,“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既然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允许做这种事,那就做不得。昨天我吓坏了!我一看见您的姐姐,眼前就变得一片漆黑。一位小姐,或者一个姑娘,却骑自行车——这太可怕了!”读懂这段话的关键之处“既然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允许做这种事,那就做不得”,说明别里科夫是沙皇政府的代言人,认为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的事就不能做,他忠诚地维护现有的腐朽制度和专制秩序。这就是别里科夫的套子,他自己装在套子里,还要用这样的套子去套住别人。
20.“看见一所古庙”,为下文林冲来庙中投宿埋下伏笔。林冲性命已危在旦夕,却仍在幻想“神明庇祐”,又见其随遇而安的性格。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在文中作用的能力。作答时,首先读懂文章,把握作者写作的意图,然后依据上下文,找出句子出现的语境,依据语境作答句子的作用,一般从结构、内容和主题方面分析。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某一情节在文章中的作用,往往是推动故事发展,使人物性格更加丰富,形象更加丰满。
①从结构上讲,因为风大雪紧,下文中出现了草厅被摇撼、压倒,林冲被迫到山神庙安身等情节,所以在这里写“看见一所古庙”,是为下文林冲来庙中投宿埋下伏笔。②从刻画人物的角度看,林冲在困窘时刻仍然幻想“神明庇祐”, 幻想度过刑期,回到京城与家人团聚,说明他具有随遇而安的性格。
【点睛】
语段在文中的作用,通常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答。内容方面要先概括语段的内容,然后分析这个内容能表现所阐述对象的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如是人,则分析表现人什么形象特点,表现作者对他什么情感态度。如是景物,则分析表现景物什么特点,渲染什么气氛,能烘托人物什么心情或形象。分析结构,则考虑其和上下文这间的关系,是否照应前文,是否为下文某内容做铺垫,是否与什么内容形成对比等。
21.“彤云”“朔风”“一天大雪”渲染了严冬时节的环境氛围,为故事高潮的出现勾画了个气象森寒的背景,也照应了题目中的“风雪”二字。“卷”字用得极好,写出了风雪之大,也为下文大雪压倒草厅做了铺垫,推动情节进一步发展。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环境描写的作用和炼字的能力。文学作品中,环境描写的作用通常有:①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增加事件的真实性;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的心情;④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⑤推动情节的发展、凸显主题等。作答“炼字”题时既要指出该字的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
这一段关于风雪的描写,是林冲去接管草料场时的环境描写。“彤云”“朔风”“一天大雪”渲染了严冬时节的环境氛围,照应了文章的标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草料场不是林冲的安稳去处,而是敌人阴谋陷害林冲的一个地点。陆虞侯等人设下诡计,林冲也会奋起反抗,所以风雪为故事高潮的出现勾画了个气象森寒的背景。
“卷”字用得极好,“卷”本来有卷起之意,这个字写出了风卷起大雪、大雪纷纷扬扬的样子,突出了风雪之大;从结构上看,也为下文大雪压倒草厅做了铺垫,推动情节进一步发展。
【点睛】
环境描写常见的作用有: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深化作品主题;象征暗示。
22.由“那雪正下得紧”到“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环境越发险恶,推动情节发展。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文学作品中,环境描写的作用通常有:①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增加事件的真实性;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的心情;④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⑤推动情节的发展、凸显主题等。
由“那雪正下得紧”到“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首先表明环境越发险恶;其次这样描写推动了情节发展。“风雪”的描写与情节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正因为风大雪紧,林冲才要喝酒御寒,才会在沽酒途中见到山神庙;也正是因为风大雪紧,才有下文的草厅才被摇撼、压倒,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等情节,所以风雪的描写推动了情节发展、逐步将故事引向高潮,使行文显得自然而然。
23.别里科夫思想上的套子: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是他思想和行动的唯一准则。“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则是别里科夫的口头禅,显示出他胆战心惊、害怕变革的恐惧心理。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内容要点和分析语言作用的能力。概括段落的内容要点,应该依据所写内容、关键词句去概括。分析语言的作用,一般语言都是为人物服务的,语言能够表现人物的形象特点,或推动情节的发展。
这一段第一句是段落的中心“别里科夫把他的思想也极力藏在一个套子里”,重点指出别里科夫思想上的套子。依据“只有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其中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可知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是别里科夫思想和行动的唯一准则,这就是别里科夫思想上的套子。他常说的“可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也是他思想上的套子在语言上的反应,显示出他胆战心惊、害怕变革的恐惧心理。
24.别里科夫以告密相威胁,可以看出他人格上的卑鄙,也暴露出了他作为沙皇忠实走狗的嘴脸。同时也为下文他激怒柯瓦连科,被推下楼梯埋下伏笔。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重要语段在文中的作用,作答时,首先通读全文,把握文章主体内容,然后审清题意,在文中找到相关阅读区域,从情节、主题、人物等角度回答语段在文中的作用。
“说不定有人偷听了我们的谈话了,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别里科夫害怕别人偷听,害怕闹出什么乱子,要把谈话内容报告校长,从表现人物上看,这些可以看出他人格上的卑鄙;别里科夫代表的是沙皇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他们实际上充当了沙皇专制统治的鹰犬,把与柯瓦连科的谈话报告给校长,也暴露出了他作为沙皇忠实走狗的嘴脸。从情节结构看,别里科夫的话语,为下文他激怒了代表新生力量的柯瓦连科,被柯瓦连科推下楼梯埋下伏笔。
25.同意。用“紧”字写雪,以感觉来写视觉,渲染了风大雪猛的恶劣环境,也暗示贼人密谋加害的计划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林冲的处境越来越危险。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学生“炼字”的能力。
“紧”字神韵上比“大雪纷飞”要好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回答:
第一,能够表现出风大雪猛的恶劣环境,“紧”字,是一种感觉,以感觉来写视觉上的雪大,具有生动鲜明的表现力;
第二,“紧”字除了能体现“大雪纷飞”的意思外,还能让读者从中体会出一种隐隐焦灼的情绪,也暗示贼人密谋加害的计划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林冲的处境越来越危险。
26.夸张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夸张人物性格本身,像别里科夫这样整天躲在“套子”里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另一方面是夸张人物的影响力。这些夸张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生活的高度概括,展现了社会的本质。别里科夫是众多“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典型,而他对人们的辖制,也是专制意识形态对民众的种种压迫的缩影。
讽刺也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通过对别里科夫性格行为的夸张,嘲讽了“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丑陋和可憎;二是以戏剧化的情节,描写别里科夫可悲的下场。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夸张与讽刺的塑造人物的手法。
夸张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夸张人物性格本身,他不仅在生活上用各式各样的套子把自己里里外外裹得紧紧的,包得严严的,而且连自己的思想、精神也要“套”起来,像别里科夫这样整天躲在“套子”里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另一方面是夸张人物的影响力,如说他“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连“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大家什么都不敢干。这些夸张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生活的高度概括,展现了社会的本质。别里科夫是众多“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典型,而他对人们的辖制,也是专制意识形态对民众的种种压迫的缩影。
讽刺也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通过对别里科夫性格行为的夸张,嘲讽了“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丑陋和可憎,比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反映了他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荒谬的言论与一本正经的口吻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增强了讽刺的力量。二是以戏剧化的情节,描写别里科夫可悲的下场。他生平最怕出乱子,结果乱子偏偏找上他,挺好的婚事让他自己无端搞出了“乱子”,最后在华连卡响亮清脆的“哈哈哈”却结束了一切事情,这不是绝妙的讽刺吗?
27.第一次埋伏笔,第二次相照应。陆虞侯等人进不了庙,只好站在外面看火说话,林冲才能听得一清二楚,生路绝了,幻想灭了,只能反抗复仇。第三次,“轻轻把石头掇开”,越是轻微谨慎,就越表现出林冲复仇的决心。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中物象在文中的作用。作答时,一般考虑以下三点:第一,从情节结构上看,是不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或者与情节有关;第二,从人物上看,是不是能够表现人物的性格,或者与人物有关;第三,从主题看,是不是能够揭示小说主旨,更好地表达主题。
当林冲入山神庙宿夜,掩门时见旁边有一块大石,就掇过来靠了门。初看这石头的作用好似门闩,为的是防止庙门被风吹开或者也为自己睡觉时更安全些。可是,石头在小说中第一次出现就为下文埋下了伏笔,就因为有了这块石头,使得陆谦等三人来到庙前推不开大门,于是只得在庙檐下一边站着看火,一边谈话,这才使林冲在庙门里听得草料场的起火原因。如果没有这块大石,陆谦等三人直冲进庙里与林冲相遇,那林冲就不可能知道这火烧草料场的全部阴谋,结局就较难处理了。所以,石头在小说中第二次出现是与前文相照应。第三次,“轻轻把石头掇开”,可见庙门旁的这块石块对于构成故事的高潮,推进林冲复仇性格的发展,实在是不可缺少的一笔。
【点睛】
把“物象”植入文学作品,再现生活场景,是衡量作品艺术水准一个重要因素。文学作品中的物象可以是一个物件,也可以是一组景物,它们经过作者精心的采撷与组合,给作品中的人物出场提供活动背景或场所,还可以真实再现时代的风俗人情,推进故事情节,丰富人物性格,更好的表现文章主题。作为一个写作者,如果能够巧妙运用物象的话,往往会收到一物尽显神韵的效果。如何运用物象,使自己的作品更有意境美,那就要明晰物象、意象与意境的区别与联系。
28.“杀人可恕,情理难容”,表现了林冲举刀杀人的理直气壮、正义凛然,充分揭露了高太尉、陆虞候这些人的卑鄙、狠毒。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在文中作用的能力。作答时,首先读懂文章,把握作者写作的意图,然后依据上下文,找出句子出现的语境,依据语境作答句子的作用,一般从结构、内容和主题方面分析。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某一情节在文章中的作用,往往是推动故事发展,使人物性格更加丰富,形象更加丰满。
本题要从陆虞侯等人和林冲自己两方面分析回答。“杀人可恕,情理难容”这八个字是林冲要杀陆虞侯时说的,他已经明白了一切,无论自己怎样隐忍、委曲求全,高俅等人也不会放过自己。所以,从林冲个人方面讲,这八个字表现了他的觉醒,也表现了他要举刀杀人的理直气壮、正义凛然。从另一方面讲,林冲与陆虞侯自幼交好,但陆虞侯却反过来杀害林冲,这使林冲十分愤怒,“杀人可恕,情理难容”这八个字是林冲对陆虞侯等人的卑鄙、狠毒的控诉,表现了高俅、陆虞侯等人的卑劣、无耻。
29.(1)交头接耳:彼此在耳朵边低声说话。
(2)天理昭然:旧称天能主持公道,善恶报应分明。
(3)逆来顺受:对别人的欺负或无理的待遇采取忍受的态度。
(4)逼上梁山:比喻被迫进行反抗或不得不做某种事。
(5)素不相能:一向不和睦。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1)“交头接耳”,交头:头靠着头。接耳:嘴挨着耳朵。形容人与人靠得很近低声交谈。
(2)“天理昭然”,天理:天道。昭然:明显的样子。上天的道理很明显。
(3)“逆来顺受”,逆:不顺。对外来的压迫或不公正的待遇采取顺从忍受的态度。
(4)由《水浒传》中林冲等人为官府所迫、上梁山造反的故事而来。后常比喻被迫进行反抗或不得不做某事。
(5)“素不相能”,能:亲善。指一向不和睦。
30. jī zhuàn gān gà wàn tóng diàn měi shuò wān bèng áo zī nèn yǐ lǐ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要注意如下问题:“赍发”的“赍”不要读成lài,“手腕”的“腕”不要读成第三声,“玷辱”的“玷”不要读成zhān,“央浼”的“浼”不要读成miǎn,“迸发”的“迸”不要读成bìng。
31. dī tí yǐ yí mú mó gònɡ gōnɡ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字音,辨析多音字的能力。
“提”读作dī指〔~防〕小心防备。读作dǐ时指投掷:“荆轲废,乃引其匕首~秦王”。其余都读tí,表示垂手拿着有环、柄或绳套的东西;引领(向上或向前等);说起,举出;将犯人从关押之处带出来;率领,调遣;取出等义。
所以“提防”的“提”读作dī;“提高”的“提”读作tí。
“迤”,拼音是yǐ或yí,逶迤(yí):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迤(yǐ)逦:1.曲折连绵。2.指唱歌声和鸟鸣声的悠扬圆转。3.斜延貌;延伸貌。4.缓行貌。5.渐次;逐渐。
“模”,读mó和mú,读mó的意思有规范、仿效、模范和“摹”,所以“模本”的“模”读作mó;读mú的意思有人的长相或装束打扮的样子,表示约略的时间、怎么办;描摹。在数学上,是指一个代数系统,向量空间的推广。另外,模又意为取余数。所以“模样”的“模”读作mú。
“供”,多音字,读音ɡōnɡ、ɡònɡ。读ɡōnɡ指准备着东西给需要的人应用,词语有:供应、供给(jǐ)、供求、供应、供需、供销、提供、供不应求等。读ɡònɡ指奉献;供献;祭祀用的东西;被审问时在法庭上述说事实,相关词语有:供养、供献、供奉、供佛、供职、供品、口供、供状、供认等。
32. 明代 子安 耐庵 水浒传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赞扬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白话小说,在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故施耐庵被誉为“中国长篇小说之父”。
33. 水浒 忠义水浒传 农民起义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名著基本内容的能力。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流传极广,脍炙人口;同时也是汉语言文学中具备史诗特征的作品之一,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叙事文学都有深远的影响。
全书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壮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后为宋朝征战,最终消亡的宏大故事,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34. 分章回叙事 讲史 三国志通俗演义 水浒传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章回小说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一种,是分章回叙事的白话小说,是我国古典小说的主要形式,分回标目,段落整齐,首尾完整,是其主要特点。是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
经宋元两代长期的积淀,元末明初出现了一批较为成熟的章回体小说,如《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等。到明代中期,章回小说更趋成熟,出现《西游记》《金瓶梅》等作品。清代,章回小说继续发展,《红楼梦》是其艺术高峰。
《三国演义》《水浒传》强调的是群体人格,在这两部作品中,价值人格集中体现为伦理人格,以传统道德为轴心的社会价值构成了理想人格的核心内容。
35.B
36.C
37.B
【解析】
35.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坚强”:强固有力,不可动摇或摧毁。“顽强”:强硬,不屈服。此处强调“不可动摇”,故应填“坚强”。
“浩然正气”:正大刚直的气势。“无私无畏”:社会(人物)只有在无私的情况下,才能够(放开一切,勇往直前)无所畏惧。“无私无畏”只能作谓语、定语,不能充当宾语,此处应填“浩然正气”。
“挺身而出”:挺直身体站出来,形容面对困难或危险的事情,勇敢地站出来。“毛遂自荐”:自己推荐自己。根据前后文语境可知,此处没有“自荐”之意,而是强调拥有“意德”的人勇于与坏人坏事做斗争,故应填“挺身而出”。
“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风靡一时”:形容一个事物在一个时期非常盛行,像风吹倒草木一样。此处强调如果全社会的人普遍缺乏道德勇气,挺善抑恶就难以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故应填“蔚然成风”。
故选B。
36.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
根据画线句后面的“‘意德’是……”,可知“意德”应该出现在句子的后半部分,由此可以排除A、D两项。“衡量人类具有‘意德’的一个重要指标”逻辑不当,如果“具有”,就不需要“衡量”了,“具有”前应填“是否”。
故选C。
37.
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连贯能力,所补写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一般所补写的句子内容来源文本,所以要从上下文的有关内容中去提炼和概括。
“虽然”常与“但是”连用,表转折关系;“纵然”表假设关系,常与“也”连用。此处应表假设关系,据此排除A、C两项。“辨别”指根据不同事物的特点,在认识上加以区别;“鉴别”指分辨一些事物的真假好坏,多用于古物的鉴定。据此排除D项。
故选B。
38.示例:对于一个热爱“套子”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比躺在这儿更安全了。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墓志铭的能力。
这种形式旨在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或逻辑思维能力,其形式是给定一个话题形式,要求学生运用想象,结合现实和理解,阐述观点,发表看法,去拓展话题。该题开放性、灵活性较大,另外,注意要出现关键词“套子”。
考生可结合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深入思考别里科夫的形象,针对其一贯言行,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注意对偶、讳饰等修辞的运用和字数的限制。
答案示例:
①为套子生活所套,因终身大事而终。
②雨帽雨衣雨伞雨鞋身上的套子,法制法规法律法令心中的套子。
③对于一个热爱套子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比躺在这更安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