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一课一练《木叶》
1.下列对句子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 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文章开头紧扣题目,说明“木叶”的来历,以及对后代诗歌产生的影响。
B.“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 山。’” 引用这些诗句,都是为了说明古代诗人特别喜欢使用“木叶”一词,因此“木叶”在古诗中很常见。
C.“‘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 设问开头,引出对“木叶”与“树叶”在诗歌运用上的分析。
D.“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木叶”就是“树叶”,引用诗句说明古诗句中“树”和“叶”是常见的,而“树叶”连用不常见。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袅袅(niǎo) 得鱼忘筌(shuān) 疏朗(shū) 翩翩起舞(piān)
B.皎皎(jiǎo) 窸窸窣窣(suō) 褐绿(hè) 缠绵悱恻(mián)
C.灼灼(shuó) 四处漂泊(bó) 触及(chù) 空气湿润(rùn)
D.寒砧(zhēn) 冉冉升起(rǎn) 凄清(qī) 笑声爽朗(shuǎnɡ)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B.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
C.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
D.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全世界的博物馆仍然认为中国新石器时代玉器、唐代陶器与明代青铜器属于人类文明经久不衰的成就行列。
②与做人一样,他对待实验同样谨小慎微。他说:“实验中获得的数据是要用来指导生产的,不能有‘差不多’等情况出现。”
③这种真挚隐于字里行间,所以作者笔下所描绘的一切才那么婉然美丽,富有灵气;文字才那么清丽畅达,珠圆玉润。
④成长就是价值底线,成功只是锦上添花,然而一些人却得鱼忘筌。先有成长再有成功,这才是正常的顺序,而不是一味强调成功却忽视了成长的重要性。
⑤这个新建的小区,高楼林立,环境优雅,地上草坪泛着绿意,可是一些人贪图方便,行不由径,常常踩着草坪横穿而过,实在辜负了植草者的美意。
⑥他的这篇文章不落言筌,在不知不觉之中,将语言形象的潜在力量与表面意义组合起来,极富艺术感染力和启发性。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5.下列在语段横线处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文学成为记录文化的有效工具是从意音文字开始的。西亚的楔形文字、北非的圣书字和中国的汉字等都是意音文字。__________。现在,绝大部分意音文字都已成为历史陈迹,只有汉字,作为意音文字在当今世界仍被广泛使用。
A.它们在各自的地区留下了早期文化的辉煌纪录
B.它们辉煌了很长一段时间,现在大都已经销声匿迹了
C.使用这些文字的地区都是人类早期文化的发源地
D.意音文字后来被具有音节特点的拼音文字取代了
6.从上述引文中,你感悟到“木”在形象上有哪些艺术特征?请参照原文段概括为3点。
答:①“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木”的第三个艺术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说:“木叶”与“树叶”仅一字之差,“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其差异“就几乎是一字千里”。请结合课文谈谈你的感悟。(至少概括3点)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对“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这句话的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指代“木”,“木”就是“树”,二者是同一概念,但两个词的形象色彩不同。“木”具有着“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说木质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质的叶子。所谓“暗示性”是特指词语的形象色彩。
B.“这”指代“木”,“木”具有木质材料的影子。人们一看到“木”,就想起树干,很少想到树叶。“木”是秋风叶落情景 中的鲜明的形象。所谓“暗示性”,应该是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的意义。
C.“影子”是指躲在概念背后的“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是就诗歌语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性特征而说的。
D.“影子”是指词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意味,它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只有“敏感而有修养 的诗人们”才能捕捉到“影子”,也就是课文所说的“语言形象一切潜在的力量”。
9.深入领会,说说“树叶”和“木叶”有何不同。
10.阅读《说“木叶”》一文,说说“木”在形象上有哪些艺术特征?
11.“木”除了有落叶的暗示,还有什么暗示?作者是如何论述“木叶”的形象特点的?
12.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给人以“落叶”的暗示呢?
13.“落叶”“黄叶”与“木叶”在诗歌形象上有何不同?
14.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28)者也在此。
这段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15.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24)”了。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
这段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16.“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是什么?
17. 请概括下面这段话的主要内容。
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 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 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21),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18.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这几句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19.“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这几句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0.这篇文章实际上谈论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为什么要用“说‘木叶’”作为标题
21.作者在文中援引了大量关于“木叶”的诗句,试分析这对阐发道理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22.文学常识。
本文(《说“木叶”》)属于____________(体裁)。本文主要对“_________”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作了极为细致的辨析,告诉我们如何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欣赏诗歌要抓住_______,注重理解它带有的__________。
23.作家作品。
林庚(1910—200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_______》,本文选自他的《____________》。
24.易混辨析:理解近义词的意思。
(1)精妙:
微妙:
(2)疏朗:
疏落:
25.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徕( ) ②灼( )灼 ③亭皋( ) ④陇( )首 ⑤沈佺( )期 ⑥涔( )阳 ⑦柳恽( ) ⑧庾( )信 ⑨褐( )色 ⑩桅( )杆 窸( )窣( ) 冉( )冉 翩( )翩 迢( )远 接踵( )而至 尽 ( )如人意 尽( )管 干 ( )练 干( )名采誉 车轴( ) 压轴( ) 满腹经纶( ) 羽扇纶( )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林庚先生《说“木叶”》一文指出“落叶”与“木叶”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上是有相同之处的:“木叶”,含有落叶的因素,有着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但这不代表“木叶”意象就可以取代“落叶”。“落叶”与“木叶”在诗歌形象的暗示性上是迥然有别的,“落叶”与“木叶”是两个完全独立的诗歌意象。
一、“落叶”是有别于“木叶”的诗歌形象。
“落叶”,着重在“落”字,可以飘摇于空,但更多的情况是委顿于地;而“木叶”几乎从来都不能表示地上的落叶。“客堂无丝桐,落叶如秋霖。”(顾况《游子吟》)这里写“落叶”仿佛绵绵不休的秋雨簌簌而落,让人如见叶落之形,似闻风行之声,虽是空中之叶,却完全不包含树木的形象。“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这里的“落叶”显然是覆盖在地面的,所以才掩盖了人的行迹。而历代的诗人,也仿佛都特别喜欢地面上的落叶: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陶渊明《酬刘柴桑》)
听雨寒更彻,开门落叶深。(无可《秋寄从兄贾岛》)
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白居易《长恨歌》)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李白《秋风词》)
在庭院里,在家门前,在台阶上,也许地点不同,但秋天的“落叶”都是铺陈子地的。我们再看看课文中引用的写“木叶”的诗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
“木叶”后的动词,常常是“下”。有时是“脱”,这些动词刻画出树叶自枝头脱离而下的动态,它是飘舞在空中的,而不是凋落在地面的。至于“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那树叶竟然还没有脱离枝头,只随风摇动,宛如洞庭湖的波浪呢。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落叶”和“木叶”是两种不同状态的秋叶。“木叶”造成的联想是包含着树木的形象的,是树叶从枝头飘摇而下的画面;而“落叶”则摒弃了树木的形象,仅仅是秋叶本身,并且常常是铺陈在地面的。
二、“落叶”有别于“木叶”的诗歌境界。
“落叶”与“木叶”唤起了不同的联想,塑造出不同的诗歌形象,自然也就创造出不同的诗歌意境。“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因为“木”这个字的暗示和“下”这个字的提醒,整棵树的形象都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让人感受到一种树木落光叶子之后的疏朗、萧索。林庚先生指出:“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而“落叶”,没有肃穆的“木”的形象,只留下了单薄的“叶”的意蕴。它们向我们传达着这样的暗示:枯萎,飘零,无所归依。所以,那些写落叶的诗句,常常带着游子的感伤,去国怀乡者的孤寂,或者怀才不遇者的愁闷。
唐朝大诗人顾况的《游子吟》里有落叶:“游子悲久滞,浮云郁东岑。客堂无丝桐,落叶如秋霖。”游子漂泊,岂不正似落叶无根?如果加入“木”的意象,因为“木”暗示的沉稳、坚固,“叶”的漂泊无依将大打折扣,游子的抒情也必将大打折扣。
白居易的《长恨歌》里也有落叶:“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唐玄宗痛失所爱,迟暮帝王的那份衰老、孤寂、凄凉,也在满阶落叶之中了,此处也不能有“木”的坚强挺立,只能有“叶”的孤苦无依。
李白的《秋风词》里也有落叶:“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落叶在风中聚合又扬散,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正反映着抒情主人公相思而不得见的辗转难安;若用“木叶”的话,因“木”对大地的牢固依附,是完全不符合诗境的。
不必再举了,“飘零”“客心”“故国”“零落”“无复归”这些词语,都在印证着“落叶”与“木叶”不同的诗歌境界。
概括言之,“木叶”创造的是辽阔、疏朗、苍凉的诗歌境界;而“落叶”则表达的是漂泊、零落、孤苦的深沉情感。至于杜甫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为什么不能写成“无边落叶萧萧下”,正因为杜甫本要创造出一派阔大苍凉,“落木萧萧”对“长江滚滚”,才构成了统一的诗歌境界。
作为诗歌形象,“木叶”和“落叶”没有高低上下之分,各领风骚,各成佳境。
(节选自张彦金《莫道“落叶”是寻常》)
材料二:
林庚先生《说“木叶”》一文实际上有很大的片面性。
林庚先生抓住屈原九歌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便扩大到全面,认为凡是用“木叶”的都和“树叶”不同,他摘引谢庄、陆厥、王褒、柳恽、沈佺期等人作品中关于“木叶”二字的用法,便得出结论说: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真的是这样吗?我觉得有不少诗句,足以否定林庚先生的引申以至于他所得出来的结论。林庚先生在文章中强调“木”和“树”的分别,并且说“木是容易使人想起树干以及黄色的暗示性”云云,我看就不一定是这样。试读以下的诗句,就可以知道。
珍木郁苍苍。(刘桢《公宴诗》)
遥爱云木秀。(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
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乔木生夏凉。(韦应物《同德寺两后寄元侍御、李博士》)
群木昼阴静。(韦应物《夏景园庐》)
山木尽亚洪涛风。(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从这些都用了“木”字的有名的诗句中我体会不出一点“树干”以及“黄色的暗示性”来。相反地,他们在用了“木”字的诗句中恰巧描绘了郁郁苍苍和荫浓茂盛的景象,每一句中似乎都有绿化之美,绝对没有黄色的给人以光秃秃的树干的感觉。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一文中又说:
……“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
这说法,拿他所举的例子还勉强可通,若拿我在上面所举出的一些例子来看,就显得十分矛盾了。依照林庚先生的观点,树“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不错,“嘉树”的确不能改为“嘉木”,否则太不成话了。但我要转问林庚先生一下:刘桢“珍木郁苍苍”,王维“遥爱云木秀”。你一定也要改为“珍树郁苍苍”“遥爱云树秀”才好吗?如果不改,就不能和你的说法符合;如果要改,我看是不妥当的。尤其是韦应物的“乔木生夏凉”,杜甫的“山木尽亚洪涛风”,若改为“乔树生夏凉”“山树尽亚洪涛风”,那就要成为绝大的笑话了!因为“乔木”“山木”等词儿,早已约定俗成,不容许你擅自改动了。应该用“木”的地方,必须用“木”字,应该用“树”的地方,必须用“树”字。“木”字本身并不是像林庚先生所说的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那样的死板,至于说“木”的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我们会更多想起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这是很不实际的想法。“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云云,更是不能存在的说法。大约木与树给人的感觉只是有时不同,其原因恐与前人名句所引起的联想有关,和音节的谐否、字面的生熟等问题也有关。如果引更多的诗句来作更细的分析,结论就一定会不同一些。
至于林庚先生所引杜甫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木’字固然胜‘叶’,但“落叶满空山”(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也是十分好的句子,不能用“落木”的例子来强为衡量。艺术形象是要根据具体例子来作分析的,不能笼统地一概而论。
(选自陈友琴《温故集》)
2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落叶”,者重在“落”字,可以飘摇于空,但一般委顿于地;而“木叶”从来都不能表示地上的落叶。
B.材料一认为,“木叶”后常常跟“下”“脱”等动词,刻画出树叶自枝头脱离而下的动态,它是飘舞在空中的,完全脱离了树。
C.材料二认为,林庚先生抓住屈原九歌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便扩大到全面,认为凡是用“木叶”的都和“树叶”不同这一观点具有很大的片面性。
D.材料二认为,用了“木”字的诗句中也能描绘了郁郁苍苍和荫浓茂盛的景象,每一句都有绿化之美,绝对没有黄色的给人以光秃秃的树干的感觉。
27.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二认为,林庚先生认为树“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而“木”给人黄色的光秃秃的树干的感觉。
B.材料一认为,因为那些写落叶的诗句,常常带着游子的感伤,去国怀乡者的孤寂,或者怀才不遇者的愁闷,所以落叶才有枯萎,飘零,无所归依等暗示性。
C.材料二认为,一些含“木”的词语,如“乔木”“山木”等词儿,已约定俗成,本身并不是像林庚先生所说的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
D.材料一认为,“木叶”创造的是辽阔、疏朗、苍凉的诗歌境界;而“落叶”则表达的是漂泊、零落、孤苦的深沉情感。
28.下列诗句不能体现“落叶”表达的是漂泊、零落、孤苦的深沉情感,“木叶”创造的是辽阔、疏朗、苍凉的诗歌境界的一项( )
A.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B.客堂无丝桐,落叶如秋霖。
C.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D.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29.概括材料一材料二的主要观点。
30.简述材料一、材料二在结构上的异同?
31.请从我国古典文学中选取任一与桥相关的句子,续写下面的文字。
要求:(1)紧扣句首观点,符合语境;(2)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语意连贯,内容充实;(4)60~100字。
桥,是历史冷静的看客,它见证了繁华与凋敝,见证了得意与落魄,见证了悲欢与离合。翻开中国古典文学,多少美景,多少情意,与桥息息相关。
32.判断下列加点成语使用的对错。
①这件事可能不会尽如人意,希望大家有心理准备。( )
②招聘员工,一定要严格把关,宁缺毋滥。( )
③此人惯于干名采誉,并无真才实学。( )
④进入山中,古木参天,极目远眺,翠竹林海,群山起伏一直延伸到与蓝天相接处,顿时你会产生一种歧路亡羊的感觉。( )
⑤在中国历史上,中国人民遭受的痛苦真是,一言难尽啊。( )
⑥业内人土认为,限贷政策可能导致二手房卖房业主拿到房款的时间更晚。但一些炒房客仍然钻空子冒险购买第三套房,可谓是狡兔三窟。( )
⑦职场中有人能力突出或情商很高,工作信手拈来,又常受到顾客或老板的赞美,这就可能导致同事的嫉妒。( )
⑧因为她相貌美丽,眉头上那颗小痣倒像是锦上添花,让她微蹙时犹胜西子几分。( )
33.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丰富的意蕴往往寄诸言外。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不仅要品味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味言外意蕴。阅读下面诗句,说说它们暗含的特定的文化意味。
(1)酒:
①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②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③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雁:
①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③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④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⑤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3)梧桐、雨:
①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②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
③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
④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⑤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34.本文中,作者在分析“木叶”的独特意味时,将“木叶”与“树叶”、“木叶”与“落木”、“木叶”与“落叶”、“木”与“树”等进行了对比,使读者对意象有了具体的感知。比较分析法是常见的论证方法,请恰当地运用比较分析法,以“宽容”为话题,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不少于200字。
参考答案:
1.B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B.“都是为了说明古代诗人特别喜欢使用‘木叶’一词,因此‘木叶’在古诗中很常见”错误。引用诗句说明这些诗人使用“木叶”是受了屈原的影响,是从屈原的诗句中得到了启发。
故选B。
2.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 “得鱼忘筌”中的“筌”应读quán;
B. “窸窸窣窣”中的“窣”应读sū;
C. “灼灼”中的“灼”应读zhuó。
故选D。
3.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A.应将两处后引号放到句号的后面;
C.应将分号改为问号,“万应锭”应加引号;
D.应将冒号去掉,将后引号放到“(曹植《美女篇》)”的前面,并去掉“翩翩”后的句号。
故选B。
4.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①经久不衰:形容某事或某人经历很长时间仍旧保持较高的旺盛状态。语境正确。
②谨小慎微:对琐细的事情过分小心谨慎,以致流于畏缩。不合语境,应为“一丝不苟”。
③珠圆玉润:形容歌声婉转优美或文字流畅明快。符合语境。
④得鱼忘筌:比喻达到目的以后就忘了原来的凭借。不合语境,此处应改为“本末倒置”。
⑤行不由径:只走大路,不走小路。比喻为人做事规矩、正派。望文生义。
⑥不落言筌: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刻意修饰的痕迹。符合语境。
故选C。
5.A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语段陈述的主体是“意音文字”,而C项陈述的主体是“使用这些文字的地区”,根据前后文陈述对象一致的原则,排除C项;D项涉及拼音文字,而材料中没有这方面的信息,也可排除;B项陈述对象虽与前后文一致,但内容与后句重复,也可排除。
故选A。
【点睛】
答好语句补写题的关键:
1.阅读:语句补写题虽说考的主要是语言连贯能力,但首先应是阅读能力。
2.推导: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
3.检查: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6. “木”字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尤其能构成秋景中的鲜明形象 由“木”产生“树”的联想,联想起树干,联想起树的颜色 “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构成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形象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结合原文“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可知,“木”字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尤其能构成秋景中的鲜明形象。
结合原文“‘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可知,由“木”产生“树”的联想,联想起树干,联想起树的颜色。
结合原文“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可知,“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构成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形象。
7. 我们在古代诗歌里很少见到“树叶”,尽管“树”常见,但遇见“树叶”时,为了文字洗练大都简称之为“叶” 古代诗人在前人(如屈原)的创造中学习,一用再用“木叶”而不用“树叶” 由“树”会产生联想,联想到木头,木板,木料,会很少想到叶子,破坏诗的形象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结合原文“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 萧纲《折杨柳》 )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陶渊明《拟古》 ) 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可知,我们在古代诗歌里很少见到“树叶”,尽管“树”常见,但遇见“树叶”时,为了文字洗练大都简称之为“叶”。
结合原文“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可知,古代诗人在前人(如屈原)的创造中学习,一用再用“木叶”而不用“树叶”。
结合原文“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可知,由“树”会产生联想,联想到木头,木板,木料,会很少想到叶子,破坏诗的形象。
8.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A. “特指词语的形象色彩”错,“暗示性”不仅仅指词语的形象色彩,从选项“使人更多地想起树干”可以看出还包括联想义。
故选A。
9.“木”有疏朗之意,“叶”有绵密之意。屈原的“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衬托了湘夫人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性格形象。杜甫的“落木”以“木”代“叶”,洗净了“叶”字的绵密之意,意境更显空阔,生动地描绘了三峡萧索的秋色,有力地烘托了悲秋之感。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中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首先要抓住“树叶”和“木叶”的不同意思,然后结合例子分析两者的异同点。
“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都给人枝繁叶茂、浓荫匝地的感觉。
“木叶”中的“木”有疏朗之意,“叶”有绵密之意。“木”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而清新的气息,甚至还让人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是属于沉沉的阴天。
根据“树叶”与“木叶”的内涵,结合屈原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与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的具体诗歌意象、意境来分析即可。
10.第一,“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它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使读者更多地想到了树干,而很少想到叶子,“叶”因此常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例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扫高木”,显然是落叶的景况,显出“落木千山”的空阔。
第二,“木”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所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都是这样。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而清秋的气息。至于“落木”,则比“木叶”显得更加空阔。“木叶”中“叶”带有绵密的意思,“落木”则连“叶”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梳理和信息的概括能力。
“木”在形象上艺术特征,可以结合原文语句来概括。如 “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所谓‘扫高木’ 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 “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由此可以总结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结合原文来看第二个艺术特征。“‘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由此可以总结出“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还暗示了它的颜色。
11.①含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②作者先论述“木”的普遍性: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然后从这一普遍性对“木”作为“树”的形象的左右作用,总结出“木叶”的形象特点:含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最后引用诗句说明“木叶”这一形象所达到的艺术境界。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浏览材料、圈出相关内容,然后进行整合概括。
“木”除了有落叶的暗示,还暗示了“‘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最后引用诗句说明“木叶”这一形象所达到的艺术境界。
【点睛】
要抓住文本的主要内容,需要反复比较分析,分清内容的主次,准确地抓住主要内容,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句和重点段落,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容易归纳了。
12.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于,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和判断。
本题中,“木”给人以“落叶”的暗示,由“‘木’……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可以概括得出。
【点睛】
要抓住文本的主要内容,需要反复比较分析,分清内容的主次,准确地抓住主要内容,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句和重点段落,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容易归纳了。
13.“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黄叶”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缺少飘零之意。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和判断。
本题中,
“落叶”的形象特征可以根据“落叶……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概括;“黄叶”的形象特征可以根据“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概括。
【点睛】
要抓住文本的主要内容,需要反复比较分析,分清内容的主次,准确地抓住主要内容,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句和重点段落,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容易归纳了。
14.由“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引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并说明暗示性的重要地位。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等。
本题中,由前文“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引出“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并说明“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点睛】
论证的基本结构层次:三段论式的结构。还有常见的论证结构:总分总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 、并列式结构等。
15.先提出“木”字应该用在什么场合的问题,然后指出自屈原开始,诗人们常把“木”字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等。
本题中,作者先提出“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然后指出“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
【点睛】
论证的基本结构层次:三段论式的结构。还有常见的论证结构:总分总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 、并列式结构等。
16.“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的探究能力,考查学生阅读文本、提取筛选、整合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得出自己的观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首先明确作者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进行归纳即可。
由原文“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可以概括得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它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点睛】
要抓住文本的主要内容,需要反复比较分析,分清内容的主次,准确地抓住主要内容,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句和重点段落,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容易归纳了。
17.①说明自从屈原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由“木叶”发展到“落木”。
②结论: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本题,考生要浏览材料、圈出相关内容,然后进行整合概括。解析略。
18.就杜甫的大胆创造,引导读者把注意力集中到“木”字上来。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等。
本题中,“这冒险,这形象”是说就前文“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引导读者来分析“木”字。
【点睛】
论证的基本结构层次:三段论式的结构。还有常见的论证结构:总分总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 、并列式结构等。
19.由“木叶”就是树叶,提出古诗中很少见“树叶”的问题。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等。
本题中,“‘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这几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是由“木叶”引出了树叶,承上启下,进而提出古诗中很少用“树叶”的现象。
【点睛】
论证的基本结构层次:三段论式的结构。还有常见的论证结构:总分总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 、并列式结构等。
20.用“说‘木叶’”作为标题,一是小中见大,可以把古诗中的意象“木叶”作为论题,以此作为引子,引出话题,自然贴切;二是以“木叶”作为例证,使文章富有形象感,阐释有凭有据。在文中作者先排除了古代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探寻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蕴含的落叶的因素,最后从中得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并加以阐发。从现象谈到本质,从个别谈到一般,从具体谈到抽象,既深入浅出地阐发了道理,又易于为广大读者所接受。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标题作用的能力。
本题要求是分析这篇文章为什么要用“说‘木叶’”作为标题,通读全文,我们发现,以“木叶”这一个典型的意象为切入点来揭示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并以此为典例来详细讲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是作者的行文思路。这种以实例论述的方式,比纯粹的道理论述更加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全文内容都围绕着“木叶”入手,以“说‘木叶’”为标题概括了全文的内容,具有提纲挈领的效果。
21.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引子,援引出谈论的话题;
二是例证,使对道理的分析有理有据;
三是增强文气,增添文章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蕴。
林庚先生此文揭开了鉴赏诗歌创作的神秘面纱。作者在文中没有摆出“理论”的面孔,没有搬弄术语,而是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对古诗中“木叶”意象的捕捉和阐释中。更重要的是,作者把深奥的道理附着并渗透于具体的诗句中,在对一个个鲜活的例句的解读中引导读者领悟诗歌语言暗示性的妙处。这样,读者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参悟深蕴其中的道理。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首先,本文的标题就是“说木叶”,作者在文中援引了大量关于“木叶”的诗句,能自然引出谈论的话题;而作者大量引用的关于“木叶”的诗句作为例证,使论据更加丰富充实;同时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蕴。
22. 文学评论 木 意象 暗示性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说“木叶”》是林庚写作的文学评论。它深入浅出、条理清晰地为读者讲述了古诗中“木叶”这一意象被广泛使用的原因。
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至三段为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
第四至六段为第二部分,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第七段是小结。
可见本文主要是对“木叶”,也就是“木”这一意象的艺术特征作了辨析,告诉我们如何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欣赏诗歌要抓住意象,注重理解它带有的暗示性。
23. 现代诗人 古代文学学者 文学史家 《夜》 《唐诗综论》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考生在学习课文的时候,要注意识记作者的字、名、号,身份、地位,代表作品等等。
林庚,字静希,原籍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生于北京。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教授。192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后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著有《春野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六部诗集及《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诗人李白》《唐诗综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等十一部文集。《说“木叶”》选自他的《唐诗综论》。
24.(1)精妙:指精致巧妙。
微妙:指深奥玄妙。
这两个词与都包含相同的语素“妙”,都在一定程度让人感觉意想不到,但是从词义和用法上可以更好来区别。
1. 词语含义:微妙:深奥玄妙,很难捉摸;精妙:精致巧妙。
2.含义侧重不同:微妙:侧重事物深奥,令人猜不透;精妙:侧重精致。
3. 使用对象不同:微妙:多形容道理,关系情感等抽象事物;精妙:多来形容工艺品、文辞等具体事物。
(2)疏朗:稀疏通透,不繁密。
疏落:稀疏零落。
这两个词语都包含相同的语素“疏”,都有“稀疏”的意义。但是“朗”侧重于不繁密,通透、清晰,是叶子在树上的状态;而“落”侧重于叶子凋落的状态,凋落、零落。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近义词的辨析能力。
解析略。
25. lái zhuó gāo lǒng quán cén yùn yǔ hè wéi xī sū rǎn piān tiáo zhǒng jìn jǐn gàn gān zhóu zhòu lún guān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字音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
如本题中,“车轴”和“压轴”考查了多音字“轴”,要结合词义进行判断。
【点睛】
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考查的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本题考查形声字的读音,与所学的教材贴近。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26.C
27.B
28.A
29.材料一:①“木叶”“落叶”是两种不同的诗歌形象,“木叶”常常脱离树木,而飘舞在空;“落叶”仅仅指秋叶本身,且铺陈于地。②“木叶”“落叶”创造不同的诗歌意境,“落叶”表达漂泊、零落、孤苦之类的深沉情感,“木叶”创造的是辽阔、疏朗、苍凉的诗歌境界。
材料二:①林庚先生《说“木叶”》一文对“木”这个意象的解析实际上有很大的片面性,因为有些含“木”的诗句还给人郁郁苍苍和荫浓茂盛的景象的感觉。②“木”与“树”给人的感觉大约只是有时不同,其原因与前人名句所引起的联想,音节和谐否、字面的生熟等问题有关。
30.①同:都是先提出观点,后再举例分析。
②不同:材料一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提出“‘落叶’和‘落木’是两个完全独立的诗歌形象”的观点,然后从意象、意境两个层面分析“落叶”“落木”的不同之处,最后总结两者没有高下之分。材料二采用的是总分结构,先提出林庚对“木”的解析实际上有很大的片面性的观点,然后从“木”的暗示性和联想的不切实际、用词的约定俗成、音韵等角度论证自己的观点,最后没有总结。
【解析】
【分析】
26.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木叶’从来都不能”与原文不符,原文为“几乎从来都不能”。
B.“‘木叶’后常常跟‘下’‘脱’等动词”错,原文为“有时是‘脱’”。“完全脱离了树”也错,用“木叶”时,“木叶”也可停留在树上,“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就是例证。
D.“每一句都有绿化之美,绝对没有黄色的给人以光秃秃的树干的感觉”扩大范围,只是作者所列举的有关“木”的诗句有这种感觉,且“每一句都有绿化之美”表达绝对,文中有“似乎”二字,是一种推测。
故选C。
2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以及观点的能力。
B. “材料一认为,因为那些写落叶的诗句,常常带着游子的感伤……所以落叶才有枯萎,飘零,无所归依等暗示性”错误,原文相关信息有“李白的《秋风词》里也有落叶:……落叶在风中聚合又扬散,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正反映着抒情主人公相思而不得见的辗转难安”,可见因果关系颠倒。
故选B。
2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容分析文中论点理解论据的能力。
A.“木”体现的是郁郁苍苍和荫浓茂盛的景象,给人生机和活力,不能表达题干中的情感。
B.写接待客人的厅堂寂静无声,簌簌而下的落叶仿似绵绵不休的秋雨,可以体现漂泊、零落、孤苦的深沉情感。
C.意思是兴庆官和甘露殿,处处萧条,秋草丛生。宫内落叶布满台阶,长久也不见有人打扫。能体现漂泊、零落、孤苦的深沉情感。
D.写的是时间已到了九月,秋深了,天凉了,窗外频频传来撩人心绪的捣衣声和秋风催落叶的声音,表达了漂泊、零落、孤苦、苍凉的深沉情感
故选A。
29.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并概括观点的能力。
分析材料一开头两段“‘落叶’与‘木叶’在诗歌形象的暗示性上是迥然有别的,‘落叶’与‘木叶’是两个完全独立的诗歌意象”“一、‘落叶’是有别于‘木叶’的诗歌形象”“’落叶’,着重在‘落’字,可以飘摇于空,但更多的情况是委顿于地;而‘木叶’几乎从来都不能表示地上的落叶”,以及第一层的总结段“由此我们可以总结:‘落叶’和‘木叶’是两种不同状态的秋叶。‘木叶’造成的联想是包含着树木的形象的,是树叶从枝头飘摇而下的画面;而‘落叶’则摒弃了树木的形象,仅仅是秋叶本身,并且常常是铺陈在地面的”得出答案①。
结合“二、‘落叶’有别于‘木叶’的诗歌境界”“‘落叶’与‘木叶’唤起了不同的联想,塑造出不同的诗歌形象,自然也就创造出不同的诗歌意境”“概括言之,‘木叶’创造的是辽阔、疏朗、苍凉的诗歌境界;而‘落叶’则表达的是漂泊、零落、孤苦的深沉情感”得出答案②。
材料二:“林庚先生《说‘木叶’》一文实际上有很大的片面性”“林庚先生抓住屈原九歌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便扩大到全面……便得出结论”“从这些都用了‘木’字的有名的诗句中我体会不出一点……相反地,他们在用了“木”字的诗句中恰巧描绘了郁郁苍苍和荫浓茂盛的景象,每一句中似乎都有绿化之美,绝对没有黄色的给人以光秃秃的树干的感觉”,得出答案①。
由“大约木与树给人的感觉只是有时不同,其原因恐与前人名句所引起的联想有关,和音节的谐否、字面的生熟等问题也有关。如果引更多的诗句来作更细的分析,结论就一定会不同一些”得出答案②。
3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并比较两则材料结构特点异同的能力。
材料一第一段说“林庚先生《说‘木叶’》一文指出‘落叶’与‘木叶’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上是有相同之处的:……‘落叶’与‘木叶’在诗歌形象的暗示性上是迥然有别的,‘落叶’与‘木叶’是两个完全独立的诗歌意象”,后面结合例子进行分析。
材料二第一段说“林庚先生《说“木叶”》一文实际上有很大的片面性”,后面举例分析。
综上①同:都是先提出观点,后再举例分析。
②不同:材料一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比如第一段结尾“‘落叶’和‘木叶’在诗歌形象的暗示性上是迥然有别的,‘落叶’和‘木叶’是两个完全独立的诗歌意象”,即先提出观点,说明“‘落叶’和‘落木’是两个完全独立的诗歌形象”,然后从意象(一、“落叶”是有别于“木叶”的诗歌形象)、意境(二、“落叶”有别于“木叶”的诗歌境界)两个层面分析“落叶”“落木”的不同之处,最后总结两者没有高下之分:作为诗歌形象,“木叶”和“落叶”没有高低上下之分,各领风骚,各成佳境。
材料二采用的是总分结构,先在第一段“林庚先生《说“木叶”》一文实际上有很大的片面性”提出林庚对“木”的解析实际上有很大的片面性的观点。
然后从“木”的暗示性分析:“从这些都用了‘木’字的有名的诗句中我体会不出一点‘树干’以及‘黄色的暗示性’来”。
接着说明联想的不切实际:“‘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依照林庚先生的观点,树‘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大约木与树给人的感觉只是有时不同,其原因恐与前人名句所引起的联想有关”。
又从用词的约定俗成、音韵等角度论证自己的观点:“和音节的谐否、字面的生熟等问题也有关。如果引更多的诗句来作更细的分析,结论就一定会不同一些”。
最后结尾段“至于林庚先生所引杜甫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木’字固然胜‘叶’,但‘落叶满空山’(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也是十分好的句子,不能用‘落木’的例子来强为衡量。艺术形象是要根据具体例子来作分析的,不能笼统地一概而论”没有总结。
综上可见二者结构的不同。
31.示例一:“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诗人李白笔下的凤凰桥与济川桥,体姿优雅,在明艳的秋阳里,幻变出奇异璀璨的色彩。透过斑斓的光影,我们分明看到了流浪四方的李白与谢朓在双桥上的精神聚合与沟通。
示例二:“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是风流才子杜牧笔下的二十四桥与披着银辉的玉人,箫声轻渺,在已凉未寒的江南秋夜里细语。透过皎洁的月光,我们分明感受到了杜牧对老友韩绰的调侃和重聚的向往。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扩展语句的能力。
解答时要注意从我国古典文学中选取古代诗人的与桥相关的名句,并结合着诗句所表现出的桥的特点,围绕“桥,是历史冷静的看客”这一观点,表达出诗人借助桥传达的情感内涵。
比如先说出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接着指出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笔下,杜牧写的是“二十四桥”,然后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来表现桥的景物特点,最后扣住题干中的“桥……见证了繁华与凋敝,见证了得意与落魄,见证了悲欢与离合”的观点,写出杜牧笔下的二十四桥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悲欢——杜牧对老友韩绰的调侃和重聚的向往。
注意运用一种修辞。注意有字数限制。
32. √ √ √ × √ × × √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①尽如人意:意为完全符合人的心意。使用正确。
②宁缺毋滥:选拔人才或挑选事物,宁可少一些,也不要不顾质量贪多凑数。使用正确。
③干名采誉: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名誉。使用正确。
④歧路亡羊:比喻因情况复杂多变而迷失方向,误入歧途。语境跟“误入歧途”不相关,此处不合语境。
⑤一言难尽:形容事情曲折复杂,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用在不好的事)。使用正确。
⑥狡兔三窟:比喻藏身处多,便于避祸。语境是说炒房客购买多套房炒房的的问题,与藏身避祸无关,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⑦信手拈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不能用来修饰“工作”。
⑧锦上添花:在美丽的锦织物上再添加鲜花,比喻好上加好。使用正确。
33.(1)酒:在很多传统诗歌中,酒是愁的象征。(2)雁:“雁足传书”为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形象,雁是传情物,常成为寄托离愁别绪的载体。(3)梧桐、雨:梧桐,一叶知秋,也是牵愁惹恨的事物,是凄苦的象征;雨,由于丝丝缕缕,淋淋沥沥的特点,成为哀伤、愁思的象征。两者相加更是愁上加愁。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古诗词中常见意象内涵的能力。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解答本题既要读懂诗的意思,又要注意注释中的暗示性信息。
(1)“①”意思是:葡萄美酒倒满了华贵的酒杯,正要畅饮的时候,马上的琵琶也声声响起,仿佛在催促我上前作战,古往今来,奔赴沙场的人中有几个人能平安归来?
“②”意思是:人生在世,只有匆匆数载,把酒言欢是何等痛快之事啊!本句重点在“人生几何”,诗人借酒消愁;
“③”意思是: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辞面勾勒写词时间与环境,昨夜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故把酒以消愁绪,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雨疏风骤”十分恰切地写出暮春时节,风萧萧然而雨却是疏落,渲染了词人花下醉酒的怅然之感。即便把酒过后的酣睡浓甜,但仍难“消残酒”,写出词人此刻的慵懒惺忪。仍体现一个“愁”字;
“④”意思是:再干了这杯酒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好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难免履历万里远程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巨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墨客全部丰裕深厚友谊的一杯浓厚的情感美酒,这内里不但有依依惜别的友谊,并且蕴涵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思的蜜意体贴,蕴涵着前路珍重的周到祝愿。对付送行者来说,劝他方“更尽一杯酒”,不仅是让好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友谊,并且故意有时地耽搁分袂的时间,好让他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又何尝只属于行者呢?临别依依,要说的话许多,但盘根错节,临时竟不知从何提及。这种形势,时时会出现无言相对的默默,“劝君更尽一杯酒”,便是不自觉地突破这种默默的形式,也是表达目前丰裕杂乱情感的形式。综上可知,“酒”字在此象征“愁”;
(2)“①”意思是: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衡阳雁去无留意”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古人相传,北雁南飞,到衡阳而止。衡阳城南有回雁峰,样子很像回旋的雁。“秋来”,满目萧条;“风景”越发“异”得难忍,所以雁儿毫不留恋地非飞走不可。这里表面写的是雁,实在写人。即连大雁都不愿在这儿呆下去了,更何况人?但是,边塞军人毕竟不是候鸟,他们却坚守在边塞;
“②”意思是:给家乡捎的书信怎样才能转达呢?北归的大雁啊,烦劳你替我捎回家乡洛阳吧。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③”意思是:雁飞过去,正令人伤心,原来雁是我过去见过的。这里我们可看到三层意思:(一)雁飞过去了,雁叫声声,凄厉难闻,正令人伤心,原来大雁是老相识了,触动我内心的创伤已不止一次,现在又来触动我,使我伤心难过。(二)古代有雁足传书的传说。雁以往是给我带过信的,给我安慰,现在丈夫已逝,亲戚离散,雁飞过去无信可带,不能再给我安慰了,使我伤心。(三)作者的故乡在北方,而此时作者沦落南方,秋天北雁南飞,引起了对故乡的思念,所以使她伤心。雁在北方就相识,现在看到雁不是在故土,而是在异乡,发出物是人非的感慨,寄托怀乡之意;
“④”意思是:看见大雁南飞引起我忧愁之心,远处的山峰又衔来一轮好月。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象被赋予生命,你看,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
⑤“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明写别后的悬念。词人独上兰舟,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偏起怀远之思。这一句,钩连上下。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写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词人心头的。
综上可知,雁:“雁足传书”为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形象,雁是传情物,常成为寄托离愁别绪的载体。
(3)“①”意思是:密密遮遮的桐叶,挡的已近黄昏的天更加阴沉了,雨丝细细冲洗着浓绿的叶子,淅淅沥沥,像人的愁绪,看不到尽头;
② “草际鸣蛩,惊恐梧桐”。写的是凄清之景:夜是那么静,草丛中蟋蟀的叫声是那么清晰,连梧桐的叶子掉地上也能听到。这两句从听觉入手,不仅增强了下句的感伤情调,而且给全词笼罩上一层凄凉的气氛。“正人间天上愁浓”是作者仰望牵牛、织女发出的悲叹。“天上”暗点出牵牛、织女。七夕虽为牛、女相会之期,然而相会之时即为离别之日,倾诉一年来的别离之苦,想到今夜之后又要分别一年,心情更痛苦。“人间”包括作者和一切别离中的男女。想到牛、女今夜尚能相见,自己却无此机会,内心的悲愁,可见一斑。“愁浓”二字,写尽辛酸;
③“萧萧”这里是萧条、寂寞之意。“琐窗”是雕有连琐图案的窗棂。“上”字写出寒日渐渐升高,光线慢慢爬上窗棂,含着一个时间的过程,表明作者久久地观看着日影,见出她的百无聊赖。梧桐早凋,入秋即落叶,“恨霜”即恨霜落其叶。草木本无知,所以,梧桐之恨,实为人之恨。从而借景抒情,绘出了作者的孤独和寂寥;
“④”意思是:默默无言,独自一人登上空空的西楼,抬头望天,明亮的月亮如同钩子一样。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的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仰视天空,缺月如钩。“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多少悲欢离合,今夜又怎能不勾起人的离愁别恨呢?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怎能不“寂寞”情生。然而“寂寞”的又何止是梧桐?
“⑤”意思是:寂寞梧桐树,窗外三更天下着雨,道不出离别之苦。雨滴敲打在梧叶上,声声入耳;滴落在窗外石阶上,直到天明。
综上可知,梧桐、雨:梧桐,一叶知秋,也是牵愁惹恨的事物,是凄苦的象征;雨,由于丝丝缕缕,淋淋沥沥的特点,成为哀伤、愁思的象征。两者相加更是愁上加愁。
34.示例:宽容是宽宏有气量,不计较或不追究。它不同于“包容”,包容是容纳,是宽容大度。宽容的气量再发展,就是包容。宽容是一个成功者必备的素质,而包容是政治家所必备的素质。宽容与包容都是有原则和底线的,越过这个原则和底线,就会变成“纵容”,纵容是对错误的行为放任,不加拘束。宽容是理智的爱,纵容是骄纵的爱。宽容的结果,是你会获得对方的理解和感激,宽容是一个人的美德;纵容是不道德的,纵容的结果,是对方的错误行为没有得到及时制止,你获得的可能是抱怨,甚至仇恨。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本题中,以“宽容”为话题,用比较分析法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如,“宽容”与“包容”“纵容”的区别所在。从“宽容”与“包容”的区别点,即二者有程度的不同,到二者的共同点,即二者都是有底线的。越过了底线,就走向了反面“纵容”。然后重点分析“纵容”与“宽容”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