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下册第三单元一课一练7.2《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下册第三单元一课一练7.2《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22 06:10: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一课一练《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1.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声音刚刚传出,人们猜测已久的二套房贷新政随即出台。
B.与西医相比,中医具有独特的优势:中药副作用小,医疗成本低,诊治个性化,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已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基础。
C.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不到一个月,多种青蒿素保健品打着“抗癌杀虫”等名号,已“搭便车”在网上热卖。
D.依我之见,少年写作文,就应该多写一点“有意思”的事。何必那么深刻,何必那么深沉?故作高深,少了童年的童趣和稚气,倒没有什么可爱之处。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种草药能治疗高血压病,而对人体又没有任何副作用,它的原理多见于各种医学书刊,临床使用又屡试不爽,你还有什么可怀疑的?
B.最近几年,俄罗斯杜布纳核研究所可谓是惨淡经营,国家拨给的预算实际上只能到位一半,研究所只能向各种基金组织申请研究补助。
C.作为学生和语文知识之间的一座桥梁,中学语文教师如果能够充分运用兴趣原理,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必然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D.《水浒传》英译《在河边发生的故事》,《西游记》译为《猴》,《红楼梦》俄译《红色阁楼里的梦》,韵味全失,中国读者简直不可理喻。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某市原副市长许某的妻儿收受贿赂80多万元,有人认为,许某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因为他事先不知,所以罪不容诛。
B.在校运会上,他挥洒汗水,一人勇夺三项冠军,这样的成绩,叫人不能不侧目而视。
C.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把科学和文学巧妙地结合起来,用富有诗意的笔触给人们描绘了一个绚丽多姿、光怪陆离的昆虫世界。
D.五一期间,通往中华恐龙园的新区大道上人流如潮,接踵而至,形成一道假日旅游的“亮丽”风景线。
4.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坐落 冒然 颠扑不破 出其不意
B.蝉联 伸张 见微知著 老生常谈
C.眩晕 招徕 词不达意 茫刺在背
D.宣泄 通牒 惹是生非 看风驶舵
5.下列各项中,加横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由张艺谋导演的奇幻大片《长城》播出后,尽管故事性饱受质疑,但其五彩斑斓、绚丽魔幻的电影画面,还是受到了一致的肯定。
B.今年春天气温变化起伏较大,天气状况也是摇摆不定,很多家长宁可给孩子多穿点,也不愿让孩子冻着,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C.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90后和00后,有个突出的优点,就是不会由于世俗的约束而畏葸不前,即使千难万阻,他们也会冲上去。
D.其实很多产品外国品牌和中国品牌没有根本的质量差异,或者说质量差异微乎其微,但人们更愿意选择外国品牌,这很值得深思。
6.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欧洲一研究机构宣布发现了新粒子。 ① 能够证明科学家们的确发现了一种新粒子, ② 将是一件令人兴奋的消息, ③ 粒子物理学基础理论无法对我们周围的所有现象进行解释。 ④ 发现粒子的工作相对顺利,但这并不意味着每年我们 ⑤ 能获得如此重大的发现,或许 ⑥ 我们应该习惯于这样一种现实:宇宙还不打算这么轻易地想透露它所有的秘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如果 那么 因为 尽管 都 \
B 倘若 那么 \ 不管 就 可能
C 只要 则 由于 无论 才 所以
D 一旦 \ 只要 虽然 也 当然
A.A B.B C.C D.D
7.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湮没/殷红 惊诧/叱咤风云 苞米/刨根问底
B.缠绕/富饶栅栏/姗姗来迟 怪诞/垂涎三尺
C.杜撰/编纂泯灭/冥顽不灵 丫鬟/撒手人寰
D.浩瀚/翰林 狼崽/畏葸不前 混乱/浑水摸鱼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诺贝尔奖评委会的有关人士表示,作家能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唯一标准是文学作品的质量,对于作者的政治立场,他们并不关心。
B.近年来,原创剧本少、主题雷同、过度追求票房和频遭盗版等原因,使得中国电影的发展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C.要深化对南极地区海冰融化现象和南极上空大气运动过程的认识,就必须扩大科学考察区域,加强科研观测精度,改进实验设计方法。
D.最近上演的话剧《红岩魂》借鉴时下流行的情节剧的叙事和节奏,塑造了一批革命英雄群像,是一部讴歌忠诚与信仰的新编历史剧。
9.下列语段横线处应填入的一组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谈起北美生活经验,我个人感受最深的,便是浓浓的科幻氛围。有科幻传统的社会可以是商业的、现实的,但也一定拥有对人类未来憧憬的热情,及纵容这一热情的广阔空间。 。 。 。 。 ——“它们将众星视为田园,它们是农夫,它们不断播种,有时候会有收成”。
①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正是阿瑟·克拉克“太空漫游”系列里的外星智慧生命所不断做的工作
②播撒一千颗种子没有任何收成,那么播撒十万颗如何 总有一颗会发芽的
③一旦这颗种子发芽成长,将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震撼与飞跃
④我觉得西方社会科幻风气的不懈培育正是这一播种过程
⑤想想看,一个少年遇到一本科幻书,从此埋下一颗伟大梦想的种子
A.④②⑤③① B.⑤③④②①
C.⑤③①④② D.②①④⑤③
10.阅读《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回答下面问题。
根据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可知“自以为是”的人类和鲤鱼“科学家”有相似之处。试概括出二者有哪些相似之处。
11.第六、七段对鲤鱼的遐想有什么作用?
12.《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 ):全文总纲,点明后面的写作内容。
第二部分( ):主要叙述作者对鲤鱼世界的遐想。
第三部分( ):主要介绍了作者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
13.本文题为“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文章通过记述作者在自己成长过程中起了重大作用的两件童年趣事,说明了他成为理论物理学家的成长历程。阅读全文,完成下表。
课 题 段 落 段 落 大 意 结 构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第1段 总提两件趣事对“我”的教育作用。 总
第 ~ 段
第 ~ 段
14.作者想通过“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说明什么?
15.解释下列词语
(1)五彩斑斓:
(2)高深莫测:
(3)自鸣得意:
(4)摇摆不定:
(5)畏葸不前:
(6)刨根究底:
(7)困惑不解:
(8)冷嘲热讽:
(9)撒手人寰:
(10)自以为是:
(11)在所不辞:
16.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对“反物质”作一解说。可适当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①爱因斯坦的工作使一种称之为反物质的新型物质成为可能。
②反物质的作用形式与普通物质一样。
③反物质与普通物质接触之后它们将会湮没,并且猛然释放出能量。
④反物质由反粒子组成。
反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作者___________,美籍日裔物理学家,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博士学位,后任纽约市立大学城市学院理论物理学教授。主要著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量子场论》《超弦导论》
18.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斑斓( ) 遐想( ) 栅栏( ) 惊诧( )
怪诞( ) 贪婪( ) 浩瀚( ) 湮没( )
畏葸( ) 撒手人寰( )刨根问底( ) 游览( )
缆绳( ) 汹涌( ) 水桶( ) 旗袍( )
崇敬( ) 鬼鬼祟祟( )
19.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刨根究底( )
撒手人寰( )
湮没( )
惊诧( )
棚栏( )
畏葸不前( )
五彩斑斓( )
目眩( )
鄙视( )
冷嘲热讽( )
杜撰( )
怪诞( )
20.解释下列词语。
(1)细枝末节:
(2)自鸣得意:
(3)在所不辞:
(4)遐想:
(5)杜撰:
(6)怪诞:
(7)畏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充满着未知的神秘,蕴含着无穷的力量,既然如此,为何还要   呢?不如走出这个习惯守旧的圈子,去体验“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自由与快乐!李氏青莲,曾让贵妃研墨,力士脱靴,享受着至高无上的荣耀,只因“使我不得开心颜”,告别了繁华的都城——长安。但心中那份“   ”的志向,让他并不气馁,他游历四方,挥洒豪情,写下了无数动人的篇章。如果他当初不走出官场这个限制他才华的“圈子”,何来“诗仙”之美名,怎会留下传诵千古的美妙诗句呢?
(  )。
日裔美籍物理学家加来道雄,童年时内心充满了无限的   ,常会给自己提出只有孩童才问的   的问题,比如“鲤鱼怎样观察它们周围的世界”“鲤鱼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等,可正是这份幼稚,让他走出物理学家固有的思维“圈子”,走出成人习惯守旧的“圈子”,开启了他对未来探索的大门,获得了事业的巨大成功,被誉为“第二个爱因斯坦”。
2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畏葸不前 天涯何处无芳草 遐想 昏昏然
B.墨守成规 天生我材必有用 遐想 傻乎乎
C.墨守成规 天涯何处无芳草 憧憬 昏昏然
D.畏葸不前 天生我材必有用 憧憬 傻乎乎
22.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走出这个圈子,人们会感受到不一样的世界,看到不一样的自己
B.人们会看到不一样的自己,走出这个圈子,感受到不一样的世界
C.人们会感受到不一样的世界,走出这个圈子,看到不一样的自己
D.走出这个圈子,人们会看到不一样的自己,感受到不一样的世界
2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可正是这份幼稚,让他走出成人习惯守旧的“圈子”,走出物理学家固有的思维“圈子”,获得了事业的巨大成功,开启了他对未来探索的大门,被誉为“第二个爱因斯坦”。
B.可正是这份幼稚,让他走出成人习惯守旧的“圈子”,走出物理学家固有的思维“圈子”,他开启了对未来探索的大门,获得了事业的巨大成功,被誉为“第二个爱因斯坦”。
C.可正是这份幼稚,让他走出成人习惯守旧的“圈子”,走出物理学家固有的思维“圈子”,开启了他对未来探索的大门,获得了事业的巨大成功,被誉为“第二个爱因斯坦”。
D.可正是这份幼稚,走出成人习惯守旧的“圈子”,走出物理学家固有的思维“圈子”,开启了他对未来探索的大门,获得了事业的巨大成功,让他被誉为“第二个爱因斯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深海勇士号”是继“蛟龙号”之后我国又一里程碑式的深海装备,其__________之处,就是国产化率达到95%,核心关键部件全部国产化。
深海下潜达到10000米的海底后,潜水器承受的压力相当于将一辆轿车的重量压在指甲盖大小的面积上。而载人舱是潜水器的心脏,有严苛的要求,必须__________。
2015年5月,我国首个4500米载人潜水器载人球壳在洛阳船舶材料研究所出厂。该球壳与“蛟龙号”所采用的耐压壳尺寸相当。不同的是,“蛟龙号”的耐压壳由俄罗斯制造,由于钛合金焊接工艺难度极高,此前只有俄罗斯掌握该项技术。现在,我国也__________研发了此项技术。
2012年,“蛟龙号”的下潜深度就已经达到7000米,它也是目前世界上下潜最深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 ),这是出于海洋科学考察、勘探和开发海洋资源的需要。当前国际深海科学前沿的热液硫化物一般分布于2000米到3000米之间,4500米的设计深度可以满足大部分深海科学研究,是一个更为经济实用的选择。
“深海勇士号”在南海下潜作业28次、388项测试任务和52小时内连续下潜4次的纪录。同时,我国万米级载人潜水器的研制正__________地进行着,预计在2020年完成研制。万米级载人潜水器建成投入使用后,将会创造新的“中国深度”。
2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与众不同 毫发不爽 独立自主 有条不紊
B.标新立异 毫发不爽 匠心独运 井然有序
C.标新立异 百无一失 独立自主 有条不紊
D.与众不同 百无一失 匠心独运 井然有序
2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4500米级作业潜水器比7000米级作业深潜器重要,要优先研制
B.拥有7000米级作业深潜器之后,还要研制4500米级作业潜水器
C.7000米级作业深潜器和4500米级作业潜水器,都要研制拥有
D.有了4500米级作业潜水器,会大大提升我国深海研究能力
2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深海勇士号”在南海下潜作业28次,创造388项测试任务和52小时内连续下潜4次的纪录。
B.“深海勇士号”在南海下潜作业28次,完成了388项测试任务和52小时内连续下潜4次的纪录。
C.“深海勇士号”在南海完成下潜作业28次、388项测试任务和52小时内连续下潜4次的纪录。
D.“深海勇士号”在南海下潜作业28次,完成388项测试任务,创造了52小时内连续下潜4次的纪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时下流行的表情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古文字艺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陈楠将古老与新潮融合一体,设计出系列甲骨文表情包,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彩。从1999年起,陈楠开始对甲骨文艺术设计进行研究与创作。“作为韩美林老师的设计助手,我参与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运动造型设计,融进甲骨文元素的体育运动项目造型,受到世界各国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教练员的好评,成为经典案例。”陈楠说。近20年间,他发表了大量关于甲骨文的设计作品,2017年首套甲骨文设计字库正式上线,同时他还把甲骨文设计成表情包、动画、贺卡、手机壳、丝巾等创意产品,带动了大量年轻人重新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目前,陈楠采用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和热词,创作发布的甲骨文表情包已经有6套。他关于汉字设计的专著在海外出版发行,甲骨文等汉字艺术设计作品也在法国、匈牙利、美国等国展出。
(摘编自《陈楠:把甲骨文“玩”出“表情”来》)
材料二:
文字是文明诞生的标志,文化传播的先导是文字。甲骨文传承数千年,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之一。如何在纯粹的甲骨文研究、社会传播和文明交流中搭建桥梁,如何让深藏在博物馆里的甲骨从清冷库房中走出来,体现其时代价值,更多的人在尝试,在努力。
甲骨填色的拉曼光谱分析,计算机拼接甲骨图片技术报告,甲骨文大数据库平台的发布……科技手段在甲骨学研究中的运用是一个新的趋势。识别与释读,一直是甲骨文研究的核心问题,在已发现的甲骨文单字中,大部分未获识别。人们对未来进一步利用科技手段来研究解决甲骨文问题充满期待。
“殷契文渊”平台的发布也让人欣喜。它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宋镇豪指导下,建立的一个集甲骨文字库、著录库、文献库为一体的甲骨文知识共享平台,包括“三库一平台”——甲骨字形库、甲骨著录库、甲骨文献库、甲骨文知识服务平台。对甲骨文感兴趣的人可以借助这一平台认识、学习、研究甲骨文。
(摘编自靳晓燕、王胜昔《甲骨文,我们这样走近你》)
材料三:
“今山川效灵,三千年而一泄其密,且适我之生,所以谋流传而悠远之,我之责也。”一个多世纪前,学者罗振玉在朋友刘鹗家中初见甲骨,既惊又喜,大受震动后写下这段话。历经120年,几代甲骨文研究工作者辛勤努力、接续奋斗,誓要从千年中华文明标志的甲骨文中解码出历史记忆的真相。日前,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专家纷纷就如何做好甲骨文的传承工作建言献策。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一曼看来,殷墟考古与甲骨学研究的关系非常密切,它们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比如,殷墟文化分期的绝对年代确定、殷墟考古发现的许多重要遗迹遗物的年代和性质等考古学问题,都是依据甲骨文资料和甲骨学研究成果来探讨的。因此,应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比较,这样定会取得更大收获。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宋镇豪说,应保护载入《世界记忆名录》的甲骨文的尊严,杜绝伪造、乱用、乱通假甲骨文字的现象,注重多元化、多路径的甲骨文研究理论、方案、方法的探索,完善甲骨学学科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的甲骨学发展氛围。
2018年,国家图书馆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图书馆藏甲骨整理与研究》正式立项,这意味着国家图书馆馆藏甲骨整理研究进入快车道。据国家图书馆馆长饶权介绍,目前已基本完成照片采集和释文,正加紧推进排序等整理研究,力争早日完成《国家图书馆甲骨全集》的整理出版。
(摘编自孙亚慧《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材料四:
长期以来,西方流行的观点是“中国文字是埃及传入的”。事实上,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我们通过对比,不难发现,甲骨文有其独特的异彩之处:
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产生于5500年前,埃及的象形文字产生于4100年前。而随着中国考古新发现,汉字的起源时间一再被提前。夏朝有没有文字,虽然还没有定论,但是许多夏王朝纪年范围内刻画符号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线索,如二里头文化刻画符号、陶寺文化朱书陶文、河南登封王城岗刻画符号等,有的已具有类似文字的性质。因此,我们认为夏代至少出现了文字的萌芽。
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到公元前四世纪随着波斯王国一起消亡了。埃及的象形文字到公元前五世纪也灭绝了,后来的埃及文字没有将其传承下去,以至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长期得不到解读。而甲骨文的境遇却大不相同。
古人总结的汉字造字的六种方法,即“六书”理——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在甲骨文中都可以找到例证。甲骨文与后世的文字关系十分密切,实为后世方块汉字的鼻祖。
(摘编自李雪山《甲骨文与中华文明的传承》)
2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骨文表情包融合古老与新潮,带动年轻人重新关注我国传统文化。
B.甲骨文爱好者借助“殷契文渊”平台,查找甲骨文字、文献、著作等。
C.甲骨文研究者历经120年、几代奋斗,破译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所有历史记忆。
D.国家图书馆相关人员研究国图馆藏甲骨,预期整理出版《国家图书馆甲骨全集》。
28.下列可以作为论据,有力反驳材料四中提到的西方观点的一项是( )
A.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发现了17个距今约8000年的具有文字性质的刻画符号。
B.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和埃及的象形文字在公元前四世纪和公元前五世纪就绝迹了。
C.甲骨文、金文、大小篆、隶书、行书、楷书的嬗变轨迹清晰可见。
D.晋朝初年汉字传到日本,至今在日本语中常用的汉字仍有1945个。
2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则材料介绍甲骨文的传播、甲骨学的研究,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寄寓在甲骨文上的传统文明和文化自信。
B.陈楠将甲骨文元素融入诸多设计作品,出版关于汉字设计的专著,在多个国家展出汉字艺术设计作品,在国内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C.用拉曼光谱分析甲骨填色,用计算机辅助缀合甲骨图片,用大数据整理、汇总研究成果,当下甲骨学研究手段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D.殷墟考古与甲骨学研究的关系非常密切,它们相互依存、促进,只要将二者有机结合,综合分析、比较,就一定会取得更大收获。
30.在甲骨文(学)的传承、研究上怎样做到“流传而悠远之”?请结合前三则材料简要分析。
31.根据材料四的相关内容,拟写分论点,证明甲骨文有“独特的异彩之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谈到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自然科学好像比较容易量化。但是,反过来,如果没有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不可能转化为生产力。因为科学转变为技术,技术转变为产品,这需要社会的动力、机制和资源的配置。一种产品能不能生产,在什么地方生产,以多大规模生产,生产的动机和动力是什么,这些问题解决不好,任何技术都不可能转化为产品。做一张桌子,要用到物理的、化学的、数学的知识,但是,这张桌子做成什么款式、什么风格能反映出美学观点、审美情趣、文化传统,这就体现了人文精神,是人文社会科学的范畴,而不是自然科学技术本身的问题。中国要解决的环境问题,光有自然科学知识不行,还要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而光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没有自然科学知识同样解决不了。任何一种实际问题都是多个学科综合起来解决。科学转变为技术,技术转变为产品,是一步一步投入人文社会科学怀抱的过程。
人文社会科学对自然科学技术起到导向和支撑作用。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导向、价值判断,自然科学技术不一定是第一生产力,它完全可能是第一破坏力,完全可能祸害人类。比如核技术、克隆技术,如果没有价值判断,没有正确的人文科学理论和价值导向来引导它,科学家完全可能变成疯子,完全可能祸害人类。正如爱因斯坦讲过的那样:“科学虽然伟大,但它只能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应当如何’的价值目标,却在它的视野和职能范围之外。”
(《人大校长: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受到挤压》)
材料二:
在人文科学中重要的是正确处理科学与价值的关系问题。在自然科学中,当然也存在科学与价值的关系,因为自然科学既具有人文价值又具有社会价值。但就自然科学知识的客观性而言,价值是中立的,价值观属于科学研究的主体。自然科学学者的理想与信仰、爱国主义感情和对科学成果及效用的人文关怀,与自然科学知识的真理性无直接关联。二战期间为德国纳粹服务的科学家,同样可以有新的科学发现和发明。而在人文科学中,科学性与价值性是同一的。在人文科学中,如果抽象掉价值性,只追求人文知识的客观性,就会把人文科学变为毫无意义和价值的死的知识的仓库。
人文科学的价值性问题,包括相互联系但又不同的两个方面:一个是人文学者的价值观念问题,他们持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即个人的理想、信仰和抱负问题;另一个是人文学者的精神产品作为人文文化所蕴涵的价值问题。前者是主观的,它属于人文学者自身,可以说是人品;后者是客观的,是文化作为对象化的精神产品所蕴涵的,可以说是文品。这两者当然不可分,但并不绝对符合。虽然一个人文学者自身的道德素质和人品必然影响他的作品,但不能简单化为坏书是坏人写的,好书是好人写的,即所谓“好人”写“好书”,“坏人”写“坏书”。这是过分简单化的说法。因为人文科学作为科学的一种类型,它的内容并不是作者价值观念的简单移植,而是取决于多方面的条件,要求作者对本科学的内容有着扎实的基础,要进行艰苦的深入的科学研究。人品与作品之间存在矛盾,在中外文化史和艺术史上并不罕见。
我们追求的人文科学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的和谐,最重要的是作品自身的科学性与它的价值性之间的统一。这种统一不同于作者的人品与作品的关系,它是作品以自身的具有真理性的内容,创造一个具有人文关怀的价值世界和意义世界。这极其鲜明地表明人文科学的特点,因为人文科学是人类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社会的人文环境,对于生活其中的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状况,对于他们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理解是极为重要的。一个具有浓郁人文气氛的社会,虽不能保证使所有社会成员都具有高尚的品格和人文素质,但可以说这种人文环境为人的品性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客观文化环境。就一个民族而言,最能铸就一个民族的民族性和国民性的主要是人文文化。它的优秀成果的不断积累和沉淀,形成一个民族的优良品格,而它的糟粕的累积往往沉积为民族的劣根性。中华民族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就与我们国家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不可分。所以,人文科学的作用不同于自然科学与技术,它的价值和功能不在于直接提高物质生产,促进社会经济增长发展,而在于提高人的人文素质,培育民族精神,提高人的思想道德和审美素质,使人越来越摆脱由之起源的动物界,更加社会化人性化,从而推进人类发展和社会整体的进步。这就是它的价值所在。人文科学的这种价值并不是根源于人心,根源于不变的天道,而是根源于人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对社会生活与人类自身发展规律性的把握。人是在实践中不断认识自然和社会的,也是通过在实践中认识自然和社会,不断返回主体,不断认识人类自身和精神活动的本质。
(选自陈先达《寻求科学与价值之间的和谐》)
3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然科学中,科学与价值间不具备同一关系,学者的人文情怀与其科学成果没有必然联系。
B.人文科学的价值性问题涉及学者和作品两个方面,后者是文化的载体,其价值具有客观性。
C.人品固然会影响作品,但作品好坏不能与人品高下画等号,体现了人品与作品之间的矛盾。
D.人文科学很难直接带来经济增长,但其人文环境使社会成员具有了高尚的品格和人文素养。
3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研发核弹所需要的物理知识与人文科学没有直接关联,技术的转化与应用却离不开人文科学。
B.神舟十号成功发射后,女航天员王亚平进行首次太空授课,体现的是自然科学技术的价值导向。
C.开设豪放派诗词研究专题时,研究的核心应是诗词的含义和修辞、炼字、炼句等技法知识。
D.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成为家庭乃至一个地方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靠的是国人骨子里的美德。
34.下列论断,不能证明材料一中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关系的一项是( )
A.“(好的电子产品)光有技术是不够的,它是与艺术、与人文精神的结合,这样才能产生震撼心灵的效果。”
B.“自然科学是探讨与价值无关的自然世界的学问,人文科学是探讨与价值相联系的文化世界的学问。”
C.“高新技术问题固然迫切,但同等重要甚至更为突出的是观念、体制的更新,是机制、理论的创新。”
D.“科学是在特定社会经济背景下运作的,如果不了解人类行为、态度和组织的动向,科学也走不了太远。”
35.材料二第一段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36.澳大利亚某政客曾对他认为“荒谬”和浪费政府拨款的人文科学进行抨击,声称:“我们要在澳大利亚开展科学研究,但我们希望把研究重点放在真正有意义的事情上。”请依据材料相关内容,指出这一言论的错误之处,并阐明理由。
37.作家作品。
(1)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2011年9月,获得_____________________。2015年10月,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____________________。 2016年度获___________________。2018年和2019年先后荣获改革开放40周年“______________”称号和“________________”。
(2)加来道雄,___________物理学家,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博士学位,后任纽约市立大学城市学院理论物理学教授。有《____________》(与特雷纳合著)《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想知道上帝怎样创造了这个世界,对这样或那样的具体现象我不太感兴趣。我想知道世界的内在规律,其余则是细枝末节。
——爱因斯坦
童年的两件趣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我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
……
童年时的第二件事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八岁时曾听过一个故事,此后它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记得我的中学老师给班里讲了一个已故伟大科学家的故事。他们极其崇敬地讲到他,称他是整个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他们说很少有人能够理解他的思想,但是他的发现却改变了整个世界和我们周围的一切。我不理解他们想告诉我们的许多东西,但是最使我对此人感兴趣的是他未能完成自己的伟大发现就撒手人寰。他们说他多年潜心于这个理论,但是他死之后,他的未完成的论文仍然摆放在他自己的办公桌上。
我被这个故事迷住了。对于一个孩子,这是很神秘的。他未完成的工作是什么?他桌上论文的内容是什么?什么问题可能会如此难以解决而又非常重要,值得如此伟大的科学家把他的有生之年花费在这种研究之中?由于好奇,我就决定学习我能学到的关于爱因斯坦的一切以及他未完成的理论。我记得,我花了好多时间静静阅读我能够找到的关于这个伟人和他的理论的每一本书。这种记忆到现在仍然温暖如春。我读完当地图书馆的书之后,就开始在全市搜寻图书馆和书店,急切地查找有关线索。不久我就知道这个故事比任何神秘谋杀故事更加激动人心,也比我曾想象的任何事情都重要。我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究底,纵然为此而必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也在所不辞。
不久,我就知道爱因斯坦未完成的论文就是他企图构造的所谓的统一场论。这个理论能解释所有的自然规律,从细小的原子到浩瀚的星系。然而,作为一个孩子,我却不能理解,畅游在茶园池水中的鲤鱼和爱因斯坦桌上未完成的论文可能存在着某种联系。对于用更高的维数可能是解决统一场论的关键这一点我不理解。
后来,在高中阶段,我看完了许多地方图书馆中这方面的书,并且常常造访斯坦福大学的物理学图书馆。在那里,我发现爱因斯坦的工作使一种称之为反物质的新型物质成为可能。这种物质的作用形式与普通物质一样,但与普通物质接触之后它们将会湮没,并且猛然释放出能量。我也知道科学家已经建造了一些大型仪器,或者说是“原子对撞机”,这种仪器可以在实验室里产生微量的这种奇异物质,即反物质。
年轻人的一个优点就是不会由于世俗的约束而畏葸不前,而这种约束对于大多数成年人而言通常似乎又很难超越。没有考虑所要涉及的困难,我就开始着手建立我自己的原子对撞机。
首先,我购买了少量的钠22,然后我建造了一个云室。紧接着,我找遍周边地区大量的电子仓库,装配必须的硬件设备,在我的车间建造一个230万电子伏特的电子感应加速器,这个加速器完全有能力产生一束反电子。为了产生电子感应加速器所必需的巨大磁场,我说服我的父母亲让他们帮助我在我读高中的那个学校的足球场中缠绕22英里(1英里=1.61千米)长的钢线。
当最后建成时,这个300磅重、6千瓦的电子感应加速器耗掉了我屋子中所产生的每一点能量。当我接通它后,通常总是烧断每一根保险丝,屋子变得漆黑一团。在屋子周期性陷入黑暗的同时,妈妈常常在摇头。(我想,妈妈对于她不能有一个在棒球场或篮球场玩耍、反而有一个在汽车间建造一架巨大的电子仪器的儿子而困惑不解。)使我感到欣慰的是,仪器成功产生了比地磁场强两万多倍的磁场,而这正是加速一束电子所必需的。
(节选自人教版必修3加来道雄《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38.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童年时的第二件事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一句中的“第二件事”是指对爱因斯坦未完成事业的好奇与向往。
B.“最使我对此人感兴趣的是他未能完成自己的伟大发现就撒手人寰”中“伟大发现”是指反物质这一新型物质。
C.由于好奇,作者决定了解关于爱因斯坦的一切以及他未完成的理论。为此,作者阅读了关于这个伟人和他的理论的每一本书。
D.“不久,我就知道爱因斯坦未完成的论文就是他企图构造的所谓的统一场论”中的“企图”是贬义词。
39.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开篇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表示对爱因斯坦科学探索精神的崇敬和对爱因斯坦探索宇宙的意义的理解。
B.“童年的两件趣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力”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在某个领域有所成就,首先必须对这个领域的事物有着特别浓厚的兴趣。
C.文章最后一段中括号内的内容是为了证明妈妈不支持儿子做物理实验而更希望儿子在棒球场或篮球场玩耍。
D.选文按照时间顺序,从八岁写到高中阶段,从听故事到阅读书籍到建立自己的实验室,全程均是自觉完成,说明文章标题中的“教育”,严格意义上说是作者的自我教育。
4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促成作者最终走上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的道路的是爱因斯坦对科学的执著的操索精神和崇高的献身精神。
B.“我就知道这个故事比任何神秘谋杀故事更加激动人心”中的“这个故事”指中学老师给我们讲的爱因斯坦的故事。
C.高中时,作者就知道,研究统一场理论应有“原子对撞机”,通过它能找到反物质,于是着手建立自己的“原子对撞机”。
D.作者以他成长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只要从小自觉培养兴趣、好奇心,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就能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不可能”是相对的
加来道雄
作为一名物理学家,我认识到“不可能”常常是一个相对而言的词汇。我记得在学生时期,有一天我的老师走近挂在墙上的世界地图,指着南美洲和非洲的海岸线,“这难道不是一个奇怪的巧合吗?”她说,“两者的海岸线形状相互吻合,简直就像一块拼图!有些科学家推测它们可能曾经是同一块辽阔大陆的两个部分,但那是愚蠢的。不可能有力量能推开两块巨大的陆地。”“这样的想法是无可救药的。”她最后说。
那之后的一年,我们学到了恐龙。老师告诉我们,恐龙统治地球上百万年,然后有一天它们全部消失了。没有谁知道它们为什么死亡殆尽。难道这不是怪事吗?一些古生物学者认为可能有一颗来自大空的流星杀死了它们,但那是不可能的。那更像是科幻小说里发生的事情。
今天,我们知道,在板块构造理论中大陆确实会移动,并且6500万年之前一颗直径达6英里的巨大流星最有可能是毁灭恐龙与地球上许多生命的元凶。在我自己的短暂人生历程中,我已经一次又一次目睹了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成为确定无疑的科学事实。所以,或许有一天我们能将自己从一个地方隐形传送到另一个地方,或者建造出一艘宇宙飞船,让它在某一天带我们飞跃以光年计的距离到达其他星球,这些难道不可能吗?
一般来说,这样的伟业在如今的物理学家看来是不可能实现的。它们是否会在几个世纪内成为可能呢?或者是在几千年后,当我们的科技更加发达的时候?又或者是在100万年后?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我们通过某种途径遇见一种比我们领先100万年的文明。他们的常用科技对我们来说是否会显得像“魔法”呢?某些事物会仅仅因为在今天是“不可能的”,就在未来的数百年或百万年中仍旧是不可能的吗?
由于在过去一个世纪中科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诞生了量子理论与广义相对论,现在我们已经可以大致估计一些梦幻般的科技将在何时(如果的确会有那么一天的话)可能出现。随着更为先进的理论——比如弦理论的产生,连一些属于科幻范畴的概念——如时间旅行和平行宇宙,现在也正被物理学家们重新评估。回想150年以前那些被当时的科学家宣布为“不可能”的科技,如今已经发展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儒勒·凡尔纳在1863年完成了一部小说《二十世纪的巴黎》,却因出版商无法相信他的预测而被退稿。这部小说被尘封并且遗忘了一个多世纪,直到凡尔纳的重孙发现了它,并且在1994年首次出版。在书中,凡尔纳预言了巴黎在1960年可能会呈现的面貌。他的小说中充斥着在19世纪看来显然不可思议的科技,包括传真机、一个世界性的通信网络、玻璃建造的摩天大楼、燃气动力汽车和高速高架火车。
凡尔纳之所以能做出这样了不起的精确预测,是因为他沉浸在科学世界之中,并从周围的科学家那里汲取智慧。对科学基础原理的深刻理解,使他得以做出这样惊人的预言。
令人遗憾的是,19世纪一些最伟大的科学家持相反的立场,并且宣布许许多多科技的实现是毫无指望的。开尔文爵士他或许是维多利亚女王时代最杰出的物理学家——宣称像飞机那样“比空气更重的”装置是不可能飞上天的。他认为X光是无聊的把戏,无线电没有未来。卢瑟福爵士——发现了原子核的科学家——对制造原子弹的可能性不屑一顾,将那与“月光”相提并论。19世纪的化学家宣布寻找贤者之石——一种神话故事中可以化铅成金的物质——是一条科学的死胡同。19世纪的化学建立在元素像铅那样永恒不变的理论基础上。然而,如今我们原则上可以用现在的核粒子加速器将铅变成金子。想想吧,现今的电视机、计算机和互联网在20世纪之初看起来是多么不切实际。
更近一些的时候,黑洞曾被认为是科学幻想。爱因斯坦本人在1939年写过一篇论文,“证明”黑洞永远不可能形成。然而,到今天,人们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和钱德拉X射线天文望远镜已经发现了大空中的数千个黑洞。
这些科技之所以被视为“不可能”,是因为在19世纪以及20世纪前期物理与科学的基本定律尚未被人知晓。考虑到当时在科学理解上的巨大空白,特别是在原子层面上的空白,这些发展被认为不可能也就不足为奇了。
(有删改)
4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作者认为“不可能”是相对的的原因的一项是( )
A.老师认为科学家所推测的南美洲和非洲曾经是同一块大陆的说法是愚蠢的。但“今天”看来,那是可能的。
B.作者目睹了许多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不可辩驳的事实,一些类似科幻小说里发生的事情也成为现实。
C.一些在150年前被科学家认为不可能的科技,如今已经发展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D.儒勒·凡尔纳基于对科学基础原理的深刻理解,做出了超越时代的精确预言,直到今天看来也让人惊叹。
4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古生物学家认为统治地球上百万年的恐龙是不可能被一颗来自太空的巨大流星杀死的。
B.儒勒·凡尔纳关于网络、摩天大楼、高速高架火车、电视机等事物的预言在当时不被人们接受。
C.19世纪的化学家认为能化铅成金的物质是不存在的,今天的人们却已经能够把铅变成金子。
D.爱因斯坦认为黑洞永远不可能形成,但是到今天,人们利用高科技手段已经发现了太空中的数千个黑洞。
43.根据原文,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在认识上有局限性,除了主观臆断之外,还和当时的科技发展密切相关。
B.弦理论是一种更为先进的理论,它的产生填补了人们在原子层面的认识空白。
C.“不可能”只是人们在一个历史阶段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从长远来看,它终将成为现实。
D.随着科学的长足发展,科学家们正在重新评估属于科幻范畴的科技将在何时出现。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A. “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是直接引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的声音,因此引号外的句号应放在引号内;
B.冒号不能管到句末,应将“个性化”后的逗号改为句号;
D.两个“何必”都是独立问句,“深刻”后面的逗号应改为问号。
故选C。
2.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本题中,
A项,屡试不爽:意思是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爽:差错的意思。根据语境“你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可知,临床使用是没有差错的,所以该成语使用正确。
B项,惨淡经营:意思是费尽心思辛辛苦苦地经营筹划;后指在困难的境况中艰苦地从事某种事业。根据语境“国家拨给的预算实际上只能到位一半,研究所只能向各种基金组织申请研究补助”可知,俄罗斯杜布纳核研究所是在困难的境况中进行研究的,所以该成语使用正确。
C项,事半功倍:意思是只用一半的力气,而收到加倍的功效。形容用力小而收效大。符合语境“运用兴趣原理,提高教学的趣味性”语境,所以该成语使用正确。
D项,不可理喻: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固执或蛮横。语境指的是中国读者不能理解外国人对中国名著的翻译,所以属于望文生义。
故选D。
3.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对成语的理解使用能力,平时应该多储备,复习成语时应该具有问题意识,也就是以设问的方式做好自我检测,比如意思是什么,有几个义项,搭配对象是什么,使用语境如何,情感或语体色彩等等。实际上要做好此题还涉及到近义词辨析情况。近义词辨析的重点在于区别不同语素,大体有以下八种方法:(1)从字形上去区分,(2)从词性上去区分,(3)从词语涉及的对象上去区分,(4)从词语适用的对象上去区分,(5)从词语的侧重点上去分析,(6)从词语的感彩上去区分,(7)从词语的轻重色彩上去区分,(8)从词语的特指和泛指上去区分。
A项,罪不容诛,罪大恶极,处死都不能抵偿。望文生义。
B项,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形容畏惧、憎恨或鄙视的样子。不合语境,可改成“刮目相看”。
C项,光怪陆离,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使用正确。
D项,接踵而至,一个接一个地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不合语境,应改为“摩肩接踵”。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故选C。
4.B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核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形的能力,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A项,“冒”应为“贸”;C项,“茫”应为“芒”;D项,“驶”应为“使”。故选B。
5.B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A项,五彩斑斓:表示颜色非常好看,色彩相当丰富。B项,摇摆不定:心意犹豫不决,来回变化。不能形容天气状况。畏葸不前:畏惧退缩,不敢前进。微乎其微:形容非常少或非常小。故选B。
6.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
第③空引领的句子与前面“将是一件令人兴奋的消息”显然是因果关系,据此可排除D项;
与第④空搭配的关联词语是“但”,说明其引领的句子表转折关系,因此可排除B、C两项。
故选A。
7.B
【解析】
【分析】
【详解】
此题考核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形声字重点记忆“统读字”,形似字注意字形的细微差别。A项,分别读yān/yān,chà/zhà,bāo/páo;B项,分别读rào/ráo,zhà/shān,dàn/xián;C项,分别读zhuàn/zuǎn,mǐn/míng,huán/huán;D项,分别读hàn/hàn,zǎi/xǐ,hùn/hún。故选B。
8.A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B项,结构混乱,应去掉“是一个不争的事实”;C项,搭配不当,“加强……精度”应改为“提高……精度”。D项,不合逻辑,“一批”不宜修饰“群像”。故选A。
9.B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解答嵌入式衔接题,可先分析备选项,再按照逻辑关系进行局部排列,然后根据前后文的衔接提示确定顺序。⑤③先谈一颗“梦想种子”的播种、发芽,应排列在一起;而④是对这一过程的本质进行总结;①中的“这”指代②的内容,②①呼应后文“不断播种,有时候会有收成”,是更进一步谈“不断播种”的问题,故应放在后面。故选B。
10.①人类“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只要有“超出了我们的理解力”的自然存在,我们就“拒绝承认”。
②“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是因为他们只愿意承认“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不肯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式。
③对于“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的理论,他们就加以“鄙视”,表现出思想上的保守和固执。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我常想,我们就像自鸣得意地在池中游动的鲤鱼。我们的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以为我们的宇宙只包含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就像鲤鱼一样,我们认为宇宙之中只包含有熟习可见的东西。我们自以为是地拒绝承认就在我们的宇宙跟前存在有别的平行宇宙或多维空间”可概括出:人类“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只要有“超出了我们的理解力”的自然存在,我们就“拒绝承认”。
由“如果我们的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那仅仅是因为他们不能用眼见演出充满于我们周围空间的不可看见的各种振动”可概括出:“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是因为他们只愿意承认“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不肯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式。
由“一些科学家鄙视更高维数世界的说法,是因为他们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它”可概括出:对于“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的理论,他们就加以“鄙视”,表现出思想上的保守和固执。
11.作者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以“鲤鱼”的眼光来审视鲤鱼世界,写出鲤鱼们对看不见的世界持否定态度。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向我们展现了鲤鱼世界的“奇妙无比”。池中之鱼如同古代寓言中的井底之蛙。这种写法使我们由鱼想到人类,可以悟出科学探索对人类认识世界的重大意义。“聪明”一词褒词贬用,人类有时也会如此“无知”。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情节语段作用的能力。
由“我想这个鲤鱼‘科学家’会对那些提出在睡莲之外还存在有另外一个平行世界的鱼冷嘲热讽。他们认为”可见使用了联想想象,拟人修辞,赋予无思想的鲤鱼以人类的特点“冷嘲热讽”“认为”,生动形象地说明鲤鱼们对于看不见的世界也是主观臆断持不认可的态度,“唯一真实存在的事物就是鱼儿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水池就是一切。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一方面向我们展示了神奇奥妙的鲤鱼世界,另外照应上下文表明池中鱼也是目光狭隘短浅的,如井底之蛙一样,“在它们看来,睡莲似乎是自己在运动,没有任何东西冲刷它们。因为就像我们看不见我们周围的空气和空间一样,鲤鱼们也看不见它们赖以生存的水,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解”,“我想,鲤鱼‘科学家们’将会聪明地杜撰某种虚构的东西——它被称为‘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这里的“聪明”其实是一种反语,具有讽刺性,对自以为是妄自揣测者的否定,说到底也是一种“无知”。这段文字丰富了文章内容,使得说理富有了无穷乐趣,增强了可读性和吸引力,也使得道理变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12. 第1段 2—11段 第12—18段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第一段是全文的纲,只有一句话“童年的两件趣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我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非常简洁,交代童年的两件趣事引导作者成为一个物理学家,点明后面写作的内容。
第二部分是2—11段,根据“为慢慢畅游在水底睡莲之中五彩斑斓的鲤鱼所陶醉”“在那静静的时刻,我充满了无限的遐想”“我常想,我们就像自鸣得意地在池中游动的鲤鱼。……就像鲤鱼一样,我们认为宇宙之中只包含有熟习可见的东西”可知,写童年时的第一件趣事,对鲤鱼世界的遐想,推知人类知识的局限性。
第三部分是第12一18段,根据“童年时的第二件事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由于好奇,我就决定学习我能学到的关于爱因斯坦的一切以及他未完成的理论”可知,写童年时的第二件趣事,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
13.
课 题 段 落 段 落 大 意 结 构
一名物理学家 的教育历程 第1段 总提两件趣事对“我”的教育作用。 总
第 2 ~ 11 段 由对鲤鱼世界的遐想推知人类认识的局限。 分
第 12 ~ 18 段 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与研究。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文章的内容和题目,注意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析概括,第二部分是由对鲤鱼世界的遐想推知人类认识的局限。第三部分是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与研究。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首先对文章进行层次的划分,找到文章论述从几个方面着眼,然后概括段意,根据段意概括中心。注意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以及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句子,从这些段落或语句中提取关键的词语作答。
14.明确:说明“自以为是”的人类和“鲤鱼科学家”有相似之处。(1)人类一生就在自己的池子里度过,只要超出人类的理解力的自然存在,人类就拒绝承认。(2)“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是因为人类只愿意承认那些看得见摸着的事物,不肯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式。(3)“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的理论,人类就加以“鄙视”,表现出思想上的保守和固执。
【解析】
【详解】
这是一道概括文章的内容的题目,要求概括作者想通过“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说明的问题,注意根据文意首先概括,“自以为是”的人类和“鲤鱼科学家”有相似之处;然后具体的分析。
15.(1)五彩斑斓:五颜六色,灿烂多彩。
(2)高深莫测:究竟高深到什么程度无法推测,形容对方的意图使人很难猜透。
(3)自鸣得意:自己表示很得意。
(4)摇摆不定:心意犹豫不决,来回变化。
(5)畏葸不前:畏惧害怕,不敢前进。
(6)刨根究底:追究底细。
(7)困惑不解:不懂不明白,很困惑。
(8)冷嘲热讽:尖刻地嘲讽或讥讽。
(9)撒手人寰:离开人间,即死亡。
(10)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正确,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11)在所不辞:无论在什么时候或什么情况下都不推辞。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1)五彩斑斓:形容色彩繁多鲜艳,灿烂多彩。如“五彩斑斓”的玛瑙。
(2)高深莫测:指高深的程度无法估量。也形容对方的意思难以揣测。如:他由衷地感到,中国功夫高深莫测。
(3) 自鸣得意:指自己表示很得意,即自以为了不起。如:文章在报上发表后,他很有点自鸣得意。
(5)畏葸不前:畏惧退缩,不敢向前。如:以往他都是一马当先,为什么这次事到临头,却犹豫不决,畏葸不前了呢?
(6)刨根究底:比喻追究底细,弄清内情。如:他在检察院是出了名的刨根究底的专家。
(8)冷嘲热讽:指用尖刻辛辣的言语进行嘲笑和讽刺。如:对别人的缺点,要善意地批评,不要冷嘲热讽。
(9)撒手人寰:人寰,人间。指离开人世,死亡。如:他带着满腔的遗憾和不足,在两个孩子的啼哭声中闭上双眼,撒手人寰。
(10)自以为是:自己总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形容主观、自大、不虚心。如:他一直都很自以为是,这次却遭到了惨痛的教训。
16.反物质是一种由反粒子组成,作用形式与普通物质一样,但与普通物质接触之后将会湮没,并且猛然释放出能量的新型物质。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把短句变为长句,可以先把其中一个主要句子作为主干,然后把剩余的短句按一定的层次、顺序组合,作主要句的定语或状语。
这里的几个短句,围绕“反物质”展开话题。可以用“反物质是一种新型物质”作为主干,而将其他短句分解、组合,化为“新型物质”的定语。
17. 加来道雄 超越爱因斯坦 与特雷纳合著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一名物理学家的成长历程》作者是加来道雄,美籍日裔物理学家,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博士学位,后任纽约市立大学城市学院理论物理学教授。主要著作有《超越爱因斯坦》(与特雷纳合著)《量子场论》《超弦导论》。其“超弦理论”含然只是短短一个一英寸长的方程式,也许就是解开宇宙之话谜的第一把钥匙。
18. lán xiá zhà chà dàn lán hàn yān xǐ huán páo lǎn lǎn yǒng tǒng páo chóng suì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遐想”的“遐”读xiá,“远”的意思,“遐想”指悠远地思索或想象。
“惊诧”的“诧”读chà,而“惊讶”的“讶”读yà,注意二者读音区别。
“怪诞”的“诞”读dàn,不要读成yán。
“湮没”的“湮”读yān,“埋没”的意思。
“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刨”是多音字,读páo,意思是“挖掘”,如“刨土”“刨坑”;读bào,意思是“刨子或刨床”,如“刨刃”。
“鬼鬼祟祟”的“祟”读suì,原指鬼怪或鬼怪害人(迷信),借指不正当的行动。形近字是“崇”,读chóng,有“高”“尊敬、重视”的意思,如“崇山峻岭”“崇高”。
19. 刨根究底(páo) 撒手人寰(huán) 湮没(yān) 惊诧(chà) 棚栏(zhà) 畏葸不前(x ) 五彩斑斓(lán) 目眩(xuàn) 鄙视(bǐ) 冷嘲热讽(fěng) 杜撰(zhuàn) 怪诞(dàn)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形声字重点记忆“统读字”,形似字注意字形的细微差别。
20.(1)比喻事情或问题的细小而无关紧要的部分。 (2)自以为了不起,表示很得意。 (3)决不推辞 (4)悠远的思索或想象 (5)没有根据地编造,虚构 (6)荒诞离奇古怪 (7)畏惧,害怕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还要结合文章的内容,确定其在文中的含义。
21.B
22.D
23.B
【解析】
21.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组,畏葸不前:畏惧退缩,不敢前进。墨守成规: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结合下文“走出这个习惯守旧的圈子”分析,此处应选“墨守成规”。
第二组,天涯何处无芳草:一是指大千世界机会很多,不要过分注重于某一件事儿而不知变通:二是指男女之间没有必要固守一方,可以爱的人或值得爱的人很多。天生我材必有用:指上天生下我,一定有用到我的地方。前文引用了李白的“使我不得开心颜”,此处运用李白的诗句“天生我材必有用”更妥帖。
第三组,遐想:指悠远、无拘无束地想象联想。憧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结合下文语境突出孩童问题的幼稚可爱,选“遐想”更合适。
第四组,昏昏然:指脑子不清醒,昏昏欲睡的样子。傻乎乎:糊涂无知或憨厚老实的样子。语境强调孩童问题的幼稚,用“傻乎乎”更妥当。
故选B。
22.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
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走出这个圈子”是阐述的中心,括号内的内容应该是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由此排除BC;
其表达的逻辑顺序应该是:走出圈子——看到自己——感受世界,故排除A。
故选D。
23.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语序不当,语境是说孩童时的幼稚对他未来人生的作用,从逻辑看,先有“成人”再有“物理学家”,因此“走出成人习惯守旧的‘圈子’”在前,“走出物理学家固有的思维‘圈子’”在后。
结构混乱,“正是这份幼稚,让他……开启了……获得了……被誉为……”暗换主语,在后面三个分句任何一个前加上“他”,都可以。只有B项修改正确。
故选B。
24.A
25.B
26.D
【解析】
24.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本题中,先看第一空:“与众不同”指人或事物比较特殊,与一般的不一样;“标新立异”的意思是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一般不同。第一空修饰“深海勇士号”,应选“与众不同”,据此可排除B、C两项。再看第三空:“独立自主”的意思是(国家、民族或政党等)不受外来力量控制、支配,自己行使主权;“匠心独运”的意思是在文学、艺术等方面独创性地运用巧妙的心思。语境强调的是“我国”,应选“独立自主”,据此可排除D项。故选A。
25.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语言表达连贯的语句复位题的能力,既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语句复位题指根据所提供的语境,选择与语境最相符、与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一句话。语句复位题一般是定位选句,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做好语句复位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话题是否统一。要注意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的角度要保持一致;前后是否勾连。要关注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存在的顺承、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合理;事理是否相承。本题中,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根据前后文“‘蛟龙号’的下潜深度就已经达到7000米,它也是目前世界上下潜最深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4500米的设计深度可以满足大部分深海科学研究,是一个更为经济实用的选择”可知,括号中的内容应体现这两种类型的潜水器,据此可排除A、D两项。“蛟龙号”下潜深度已达到7000米,C项与之矛盾。故选B。
26.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本题中,A项,“创造”和“任务”搭配不当。B、C两项,“完成”和“纪录”搭配不当。故选D。
【点睛】
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此题属于语言表达连贯的语句复位题,既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语句复位题指根据所提供的语境,选择与语境最相符、与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一句话。语句复位题一般是定位选句,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做好语句复位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话题是否统一。要注意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的角度要保持一致;前后是否勾连。要关注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存在的顺承、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合理;事理是否相承。既要注意注意逻辑关系,如因果、条件、并列、递进、总分、先后、大小、多寡、快慢、轻重、难易、表里等的思维顺序,又要注意符合生活的事理;意境是否协调。要注意画面、情调、风格的和谐统一。或阴沉凄凉,或欢乐热烈,或简洁明快,或隐晦曲折等,文段中所体现的情感意蕴,同其中的物象要高度契合统一;句式是否一 致。如句子的结构、关联词的搭配等,所选的句子要和语段信息前后照应,表意上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音节是否和谐。要考虑语句前后句子的字数、音节、句式、平仄等。
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7.C
28.A
29.D
30.①将古老与新潮融合,创新甲骨文传播方式。 ②将甲骨文与科技聚合,搭建桥梁。 ③专业研究者探索研究路径,加快研究进程。 ④培养年轻人对甲骨文的喜爱,为甲骨学的发展储备后续人才。
31.①甲骨文起源时间早。②甲骨文有传承和解读。③甲骨文和后来的汉字一脉相承。 ④肇源于甲骨文的中国汉字影响了周边国家的文字形成。
【解析】
2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破译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所有历史记忆”说法错误。材料三第一段中有“誓要从千年中华文明标志的甲骨文中解码出历史记忆的真相”,可见并未“破译所有历史记忆”。
故选C。
2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是中国夏朝文字的历史,从材料四第二段“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产生于5 500年前,埃及的象形文字产生于4 100年前”可知,选项证明甲骨文的起源要早于埃及的象形文字,可以反驳西方的观点。
B.选项只能说明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和埃及的象形文字的绝迹年代。不能说明中国文字早于古巴比伦和埃及的文字,不能反驳西方的观点。
C.选项是说明了中国文字的发展史,并不能说明中国文字早于古巴比伦和埃及的文字,不能反驳西方的观点。
D.选项说明中国汉字的对外传播,并不能说明中国文字早于古巴比伦和埃及的文字,不能反驳西方的观点。
故选A。
2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只要将二者有机结合,综合分析、比较,就一定会取得更大收获”表述过于绝对。材料三第二段原文为“……因此,应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比较,这样定会取得更大收获”,这是根据“殷墟文化分期的绝对年代确定、殷墟考古发现的许多重要遗迹遗物的年代和性质等考古学问题,都是依据甲骨文资料和甲骨学研究成果来探讨的”这一现象进行的推论,是一种预测和希望。
故选D。
3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一“将古老与新潮融合一体,设计出系列甲骨文表情包,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彩”“他还把甲骨文设计成表情包、动画、贺卡、手机壳、丝巾等创意产品,带动了大量年轻人重新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等内容可以总结出,应将古老与新潮融合,创新甲骨文传播方式。
从材料二中“甲骨填色的拉曼光谱分析,计算机拼接甲骨图片技术报告,甲骨文大数据库平台的发布……科技手段在甲骨学研究中的运用是一个新的趋势”等内容可知,将甲骨文与科技聚合,搭建桥梁,促进甲骨文的传承和研究。
从材料三“几代甲骨文研究工作者辛勤努力、接续奋斗,誓要从千年中华文明标志的甲骨文中解码出历史记忆的真相”“注重多元化、多路径的甲骨文研究理论、方案、方法的探索,完善甲骨学学科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的甲骨学发展氛围”等内容可总结出,专业研究者探索研究路径,加快研究进程。
最后,根据传承和研究甲骨文的需要,应该培养年轻人对甲骨文的喜爱,从而扩大对甲骨文的群众基础,为甲骨学的发展储备后续人才。
31.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从材料四“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产生于5500年前,埃及的象形文字产生于4100年前”“二里头文化刻画符号、陶寺文化朱书陶文、河南登封王城岗刻画符号等,有的已具有类似文字的性质”,这些证据表明甲骨文起源时间早于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和埃及的象形文字。从中可以总结出分论点为“甲骨文起源时间早”。
从材料四“埃及文字没有将其传承下去,以至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长期得不到解读。而甲骨文的境遇却大不相同”,这些证据证明甲骨文有传承和解读,而埃及文字则没有。据此可以总结出“甲骨文有传承和解读”
从材料四“古人总结的汉字造字的六种方法,即‘六书’理——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在甲骨文中都可以找到例证”可知,甲骨文和后来的汉字是一脉相承的,可以总结为“甲骨文和后来的汉字一脉相承”。
从“甲骨文与后世的文字关系十分密切,实为后世方块汉字的鼻祖”可知,甲骨文是中国汉字的源头,而中国汉字对周边国家方块字都有影响。据此可以总结为“肇源于甲骨文的中国汉字影响了周边国家的文字形成”。
32.D
33.A
34.B
35.①例证法。以“为德国纳粹服务的科学家”为例,证明自然科学中科学与价值没有直接关联。②对比论证。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对比,证明人文科学中科学性与价值性是同一的。③假设论证。通过假设人文科学抽象掉价值性可能导致的结果,论述人文科学中科学性与价值性的同一关系。
36.该言论的错误之处在于把人文科学摒弃在科学之外,认为人文科学研究是无意义的。理由如下:首先,人文科学对经济的贡献虽然不易量化,但没有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不可能转化为生产力;其次,人文社会科学对自然科学技术起到导向和支撑作用;再次,人文科学是人类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对推进人类发展和社会整体的进步有重要作用。
【解析】
【分析】
3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但其人文环境使社会成员具有了高尚的品格和人文素养”错误,片面绝对。由原文“一个具有浓郁人文气氛的社会,虽不能保证使所有社会成员都具有高尚的品格和人文素质,但可以说这种人文环境为人的品性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客观文化环境”可知,原文说的是“不能保证使社会成员都具有高尚的品格和人文素养”。
故选D。
33.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B.“体现的是自然科学技术的价值导向”错误,从爱因斯坦的话“科学虽然伟大,但它只能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应当如何’的价值目标,却在它的视野和职能范围之外。”可知,女航天员王亚平进行首次太空授课体现的是“人文科学的价值”。
C.“研究的核心应是诗词的含义和修辞、炼字、炼句等技法知识”错误,由原文“而在人文科学中,科学性与价值性是同一的。在人文科学中,如果抽象掉价值性,只追求人文知识的客观性,就会把人文科学变为毫无意义和价值的死的知识的仓库”可知,人文科学的科学性与价值性应是同一的,不能只追求知识的客观性。
D.“靠的是国人骨子里的美德”错误,由原文“就一个民族而言,最能铸就一个民族的民族性和国民性的主要是人文文化。它的优秀成果的不断积累和沉淀,形成一个民族的优良品格”可知,靠的是在实践中不断认识与形成的。
故选A。
3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中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是:人文社会科学对自然科学技术起到导向和支撑作用。
A.“艺术、与人文精神的结合,才能产生震撼心灵的效果”,体现的是人文社会科学对自然科学技术的导向作用,所以能证明材料一的观点。
B.“自然科学是探讨与价值无关的自然世界的学问”,材料一中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是有一定的关系,而此项说自然科学是探讨与“价值无关”,所以此项不能证明材料一中的观点。
C.“高新技术问题固然迫切,但同等重要甚至更为突出的是观念、体制的更新,是机制、理论的创新。”体现的是人文社会科学对自然科学技术的导向和支撑作用。
D.“科学是在特定社会经济背景下运作的”体现的是人文社会科学对自然科学技术的导向和支撑作用。
故选B。
35.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由原文“自然科学学者的理想与信仰、爱国主义感情和对科学成果及效用的人文关怀,与自然科学知识的真理性无直接关联。二战期间为德国纳粹服务的科学家,同样可以有新的科学发现和发明”可知,材料二以“为德国纳粹服务的科学家”为例,运用了例证法,证明自然科学中科学与价值没有直接关联。
由原文“在人文科学中重要的是正确处理科学与价值的关系问题。在自然科学中,当然也存在科学与价值的关系,因为自然科学既具有人文价值又具有社会价值”可知,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对比,运用对比论证,证明了人文科学中科学性与价值性是同一的。
由原文“在人文科学中,如果抽象掉价值性,只追求人文知识的客观性,就会把人文科学变为毫无意义和价值的死的知识的仓库”可知,通过假设人文科学抽象掉价值性可能导致的结果,运用了假设论证,论述了人文科学中科学性与价值性的同一关系。
36.
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他认为“荒谬”和浪费政府拨款的人文科学进行抨击,声称:“我们要在澳大利亚开展科学研究,但我们希望把研究重点放在真正有意义的事情上。”其中他认为政府为人文科学拨款是“荒谬”和浪费的,该言论的错误之处在于把人文科学摒弃在科学之外,认为人文科学研究是无意义的。
理由:
由原文“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导向、价值判断,自然科学技术不一定是第一生产力,它完全可能是第一破坏力,完全可能祸害人类”可知,人文科学对经济的贡献虽然不易量化,但没有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不可能转化为生产力。
由原文“人文社会科学对自然科学技术起到导向和支撑作用。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导向、价值判断,自然科学技术不一定是第一生产力,它完全可能是第一破坏力”可知,人文社会科学对自然科学技术起到导向和支撑作用。
由原文“人文科学的作用不同于自然科学与技术,它的价值和功能不在于直接提高物质生产,促进社会经济增长发展,而在于提高人的人文素质,培育民族精神,提高人的思想道德和审美素质,使人越来越摆脱由之起源的动物界,更加社会化人性化,从而推进人类发展和社会整体的进步”可知,人文科学是人类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对推进人类发展和社会整体的进步有重要作用。
37. 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改革先锋 共和国勋章 日裔美籍 《超越爱因斯坦》 《量子场论》 《超弦导论》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作家作品的能力。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药学家。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1955年毕业后,被分配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工作。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科学家,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2015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汇集编写了640余种治疗疟疾的中药单秘验方集。屠呦呦团队于1972年发现了青蒿素。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等称号。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加来道雄,科学家,1947年1月24日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科学畅销书作者,美国著名高等学府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物理学博士、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中心的理论物理学教授 ,超弦理论的专家 。加来道雄的著作都广受赞誉, 《构想未来》《超越爱因斯坦和超空间》《平行宇宙》,均被《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提名为当年的最佳科学读物之一。他主持着一档全美国联网的科学广播节目,还在《晓闻热线》《60分钟》《早安美国》以及《拉里·金直播在线》之类的全美国性电视节目中亮相。日裔美籍《超越爱因斯坦》《量子场论》《超弦导论》。
38.A
39.C
40.D
【解析】
【分析】
3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反物质”错误,结合“不久,我就知道爱因斯坦未完成的论文就是他企图构造的所谓的统一场论”可知,“伟大发现”是统一场论。
C.“这个伟人和他的理论的每一本书”错误,文中说的是“我看完了许多地方图书馆中这方面的书,并且常常造访斯坦福大学的物理学图书馆”,是地方图书馆中这方面的书。
D.“贬义词”错误,此处是贬词褒用,体现了爱因斯坦敢于探究、追求的精神。
故选A。
3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为了证明妈妈不支持儿子做物理实验而更希望儿子在棒球场或篮球场玩耍”错误,选项分析偏离了文章的主题,这里借助妈妈的不理解来展现自己对科学的热爱。
故选C。
4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只要……就……”错误,这一说法过于绝对,“从小自觉培养兴趣、好奇心,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是“成为优秀的科学家”的必备条件,但不是充足条件,除此之外,还有个人努力、付出等,所以应该为“只有……才……”。
故选D。
41.D
42.D
43.A
【解析】
4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作者认为‘不可能’是相对的的原因的一项”,
D项,陈述的是儒勒 凡尔纳的预言精准,让人惊叹,和“不可能”的相对性没有关系。
故选D。
4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项,“古生物学家认为统治地球上百万年的恐龙是不可能被一颗来自太空的巨大流星杀死的”说法张冠李戴,原文说的是作者的老师认为统治地球上百万年的恐龙是不可能被一颗来自太空的巨大流星杀死的;
B项,“儒勒·凡尔纳关于……电视机等事物的预言在当时不被人们接受”说法属于无中生有,文中并未说儒勒 凡尔纳预言电视机的出现;
C项,“天的人们却已经能够把铅变成金子”说法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如今我们原则上可以用现在的核粒子加速器将铅变成金子”。
故选D。
4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
B项,“弦理论是一种更为先进的理论,它的产生填补了人们在原子层面的认识空白”推断不符合原文,原文只是说弦理论和时间旅行、平行宇宙有关;
C项,“终将成为现实”的说法过于绝对;
D项,根据原文可知,科学家重新评估的是“属于科幻范畴的概念”,并非“属于科幻范畴的科技将在何时出现”。
故选A。
【点睛】
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