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下册第五单元一课一练10.2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下册第五单元一课一练10.2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22 06:11: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一课一练《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1.下列有关课文内容和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主要运用了通感、夸张等修辞手法,向我们展示了清华园西院荷塘的绰约风姿。
B.陆蠡,现代散文家、翻译家,著有散文集《海星》《竹刀》等。《囚绿记》写于抗日战争期间,暗含着作者渴望民族自由解放的心声。
C.相传,我国端午节的民俗活动是为了纪念两千多年前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他的代表作品《离骚》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D.马克思,德国思想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公开举起共产主义运动的旗帜,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满腔热情 莱茵 英名 浅尝辙止
B.永垂不朽 驱逐 忌恨 独到见解
C.不可估量 竟相 轻拂 插科打浑
D.蛛丝蚂迹 摸索 掩盖 源远流长
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雇佣(yōng) 撰稿(zhuàn) 诅咒(jǔ) 坚忍不拔(rěn)
B.芜杂(wú) 空白(kōng) 肤浅(fū) 豁然开朗(huò)
C.诽谤(pàng) 精悍(hàn) 苍穹(qióng) 卓有成效(zhuó)
D.诬蔑(miè) 悼词(dào) 扼要(è) 衷心喜悦(zhōng)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些青年人做学问缺乏长远眼光,刚入门便打退堂鼓,浅尝辄止的做法贻误了多少青春。
B.马克思的科学见解,远远超出同时代人,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出神入化。
C.他查阅了许多繁芜丛杂的资料,终于找到了那篇重要的论文。
D.他偶尔在一些报刊上发表几首小诗,对他崭露头角的才华和卓有成效的表现,同学们赞不绝口。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正像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的达尔文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B.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C.他曾经密切地注视各种电学方面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了马赛尔 德普勒的发现。
D.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对马克思为人类所做的伟大贡献做了崇高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
6.下列各项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逝世 掩盖 设施 繁芜从杂
B.宗教 摸索 要素 浅偿辄止
C.剩余 诅咒 疾恨 坚忍不拔
D.悼念 侮蔑 回敬 卓有成效
7.下面一段文字空缺处应填入的一组关联词语是( )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 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 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 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的研究。
A.虽然 但是 以至 而且
B.虽然 可是 甚至 并且
C.即使 可是 甚至 并且
D.即使 但是 甚至 而且
8.下列句子中的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
A.他沉默寡言,不苟言笑,似乎从没有见过他的音容笑貌。
B.他俨然像个大款,头上冠冕堂皇,身上大衣笔挺,脚上皮鞋锃亮。
C.走出峡谷,眼前便豁然开朗。
D.他慷慨激昂地把多年的积蓄捐献给希望工程。
9.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______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
②地中海美食的特点是可以随心所欲地混搭,没有了各式大餐______的饮食要求,也绝不会有街头小吃的廉价和简陋,好像有一种乡土的随意性。
③近日,昆明“学霸”寝室藏书堪比图书馆的消息惊呆网友,并不宽敞的寝室里竟堆放了5000余册书籍,各种类型的书______,让人叹为观止。
A.繁文缛节 琳琅满目 繁芜丛杂
B.琳琅满目 繁芜丛杂 繁文缛节
C.繁芜丛杂 繁文缛节 琳琅满目
D.繁芜丛杂 琳琅满目 繁文缛节
10.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的同桌以前是一个内向的人,自从老师找他谈话之后,他变得豁然开朗起来。
②这是一次卓有成效的跨界合作。以“互联网十大学生就业”为切入点,凿破大学生就业坚冰,将“互联网”与“大学生就业”两者融合了起来。
③必须承认,这是一只非同寻常的饼盘,盘长十八英尺,宽六英尺。
④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终其一生都挺立潮头,关键是要有自知之明,审时度势,浅尝辄止。
⑤尽管是在寒风凛冽的冬日,梅花也能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独自盛开。
⑥这块古玉历经千年,但由于历代主人的精心保管,得以永垂不朽。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1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
②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
③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④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
⑤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⑥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A.①④②③⑤⑥ B.①③②⑥④⑤
C.⑥①③②④⑤ D.①③⑥②④⑤
1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2016全国设计师大会暨第十二届文博会深圳设计产业园分会场系列活动在南山文体中心聚橙小剧院于12日开幕。
B.合肥市文明办等部门积极搭建平台,开展少儿戏曲大赛、舞蹈器乐大赛等方式让乡村学校的孩子有更大的展示舞台。
C.谁都知道,抗洪一线危险,维和战场危险,可面对人民生命财产受到威胁,面对和平稳定遭到破坏,人民解放军义无反顾。
D.《神犬小七第二季》将励志正能量与都市偶像情感融合,加之动物演员的增多,既表现了现代都市剧的“新鲜感”,也将呈现一个“人犬大同”的正能量社会。
1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损失 陨命 诅咒 沮丧
B.嫉妒 忌恨 诽谤 绯薄
C.敬仰  敬慕  景仰  景慕
D.豁达  豁亮 悼念 泥棹
14.《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采用这些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15.文章先说马克思是一位思想家,再说他是一位科学家,后面又说他是一位革命家。在谈到马克思的贡献时作者说:“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在结构上有没有矛盾?怎样解释这个问题?
16.悼词的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主体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结尾是对死者的悼念。本文的结构有何特点?
17.请概括下面文段的主要内容。
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塞尔·德普勒④的发现。
18.从整体上看,下面的文段运用了什么论述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19.如何理解文中作者对马克思的不同称谓?
20.阅读第4段和第8段,分析其中运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1.这篇悼词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深切悼念,为什么他叙述的时候口吻又如此平静?谈谈你的看法。
我的思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马克思在中学毕业时写下了《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表达了为人类服务的崇高理想。联系课文,想一想,马克思是否实现了当年的职业理想,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我的思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下列对课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恩格斯是马克思的挚友,对马克思的了解,最深刻的莫过于恩格斯。
B.在这篇悼词中,恩格斯对马克思一生伟大贡献的总结高屋建瓴。
C.作者将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与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相提并论,说明其划时代意义。
D.这篇悼词综合运用了叙述、议论、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24.“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对这段话的感彩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沉痛悼念之情。
B.“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就出了意外,失去了最伟大的导师和亲密的战友,有痛惜之情,但主要是作者自己深深的自责。
C.这段文字可看出恩格斯沉痛之中又有敬重、痛惜、宽慰之情,感情细腻而又复杂。
D.作者受情境所限,以“停止思想”和“永远地睡着了”代替“逝世”,以“两点三刻”“还不到两分钟”渲染内心的伤感和遗憾,虽悲痛而不失自持。
25.下列关于各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中“空白”一词用来比喻马克思逝世造成的不可弥补的损失,表明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B.“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该比喻旨在赞颂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C.“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中,“豁然开朗”和“在黑暗中摸索”形成鲜明对比,热烈赞扬马克思的伟大发现。
D.“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把各国政府的“驱逐”、资产者的“诽谤”“诅咒”比喻成“蛛丝”,以此表现敌人的无理和马克思对敌人的蔑视。
26.给加点字注音。
悼念( ) 繁芜丛杂( ) 嫉恨( ) 诅咒( )( )
拂去( ) 浅尝辄止( ) 诽谤( ) ( )
豁拳( ) 豁然开朗 ( ) 豁出去 ( )
量筒( ) 不可估量( ) 量力而行( )
27.解释成语
(1)繁芜丛杂:
(2)豁然开朗:
(3)浅尝辄止:
(4)坚韧不拔:
(5)卓有成效:
(6)永垂不朽:
28.讳饰说话时遇到有犯忌的事物,不直说这种事物,而用别的话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这种手法叫作讳饰,又叫___________。如柳宗元《捕蛇者说》中“人风”一词,应是“民风”,但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而称为“人风”。运用讳饰的修辞手法,可以帮助说明具体情景,有增强表达各种思想情感的作用。本文即运用了大量讳饰手法,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哀悼与尊敬,以及不忍再说而又不得不说的沉痛心情。
29.记字形:根据拼音写出相应汉字。
(1) gū_____量gū_____酒 hù_____恶不悛
(2) 领yù_____ 鬼yù_____蛊huò_____
(3) qū_____逐 身qū_____ 崎qū_____
(4)fěi_____谤fěi_____恻fēi_____红芳fēi_____
(5) zǔ_____咒jǔ_____丧jū_____击刀zǔ_____jǔ_____嚼
30.正字音:给加点字注音。
①繁芜( ) ②豁然开朗( ) ③浅尝辄止( ) ④衷心( )
⑤卓有成效( ) ⑥忌恨( ) ⑦诬蔑( ) ⑧诽谤( )
⑨拂去( ) ⑩悼念( )
31.悼词,我国古代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所以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原因、时间、地点及其享年,还有死者生前的身份职务;然后追述死者的经历及其一生中做出的成就和贡献,并简要地做出评价;最后对死者表示哀悼之情,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等等。简而言之,就是对死者生平的评述和对死者深切的悼念,即“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32.请以马克思的语气,结合课文,以“我梦想有一天”为开头,写一组排比句。
33.请模仿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为马克思写一段颁奖词,字数不超过120。
34.阅读主流报刊和网站上的文章,有助于我们增长知识,开拓视野。请你从下列报刊和网站中选择其一向同学们推荐。要求:写出推荐理由,最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120个字。
《人民日报》《新华文摘》《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南方都市报》《环球时报》“新华网”“人民网”
35.辨词义: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停止·停滞
(1)暴风雨已经______________了。
(2)市场萧条导致贸易________________。
以至·以致
(1)形势的发展十分迅速,____________________使很多人感到惊奇。
(2)他事先没有充分调查和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得出了错误的结论。
坚韧·坚忍
(1)这种木材质地________________,很适合用来制作家具。
(2)不要抱怨生活中的不幸,它在带给你磨难的同时,也赋予了你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格。
豁然开朗·醍醐灌顶
(1)走出峡谷,眼前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望无际的原野,仿佛一张绿毯铺向天边。
(2)如果心灵鸡汤不能真正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再励志的故事,也会缺一份美。
36.悼词是一种特殊的文体,要求对去世人物的生平事迹做精要的概括,并恰如其分地评价其一生,重要的是要有真情实感。
请为蔡元培先生写一段简短的悼词。要求:内容符合事实,不夸大,不粉饰;语言有感染力;100字左右。
37.如何做好高中生家长?这位资深班主任的演讲,让万千父母_______!(豁然开朗·醍醐灌顶)
38.这种材料由于有着特殊的结构,而使其能够被长期使用而不易变形,真可谓坚忍不拔。( )
39.宽阔到让你感觉到自己微不足道的短暂生命是这样悲愁与阒然,与脚下繁芜丛杂的野草并无二致。( )
作者简介:
恩格斯(1820—1895),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导师,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恩格斯是马克思的挚友,被誉为“第二提琴手”。
他和马克思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参加了第一国际的领导工作。马克思逝世后,他承担整理和出版《资本论》遗稿的工作,还肩负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重担,成为国际工人运动众望所归的领袖。除同马克思合撰著作外,他还著有《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
悼词,我国古代称为“谏辞”“哀辞”“吊文”“祭文”,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或文章。悼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悼词是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一切形式的悼念性文章。狭义的悼词专指追悼大会上对死者表示敬意与哀思的宣读式的专用哀悼文体。所以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原因、时间、地点及其享年,还有死者生前的身份、职务;然后追述死者的经历和一生中做出的成就、贡献,并简要地做出评价,最后对死者表示哀悼之情,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等等,简而言之,就是对死者生平的评述和对死者深切的悼念,也就是要“论其人”和“述其哀”。
40.文中语句“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中加点词语的顺序可否调换?
41.怎样理解“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这句话?
42.马克思曾经说过:“如果我们把这一切都考虑过了,如果我们生活的条件容许我们选择任何一种职业,那么我们就可以选择一种使我们最有尊严的职业。”而现在好多同学看着社会上流行什么就想着将来从事这一行业,请你谈谈对将来职业选择的看法。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对所学的课文内容能够理解识记,对课文运用的手法技巧能进行赏析。文学常识要靠平时的识记与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抓住各选项表述的要点,根据知识积累判断正误即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有关课文内容和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
A项,“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主要运用了通感、夸张等修辞手法”分析错误,《荷塘月色》没有主要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
故选A。
2.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形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注重平时积累,要明确题干的要求,要根据题目类型选择合适的做题方法。如遇生僻字,可结合所在词语的具体语言环境进行推断。
A项,辙—辄;
C项,竟—竞,浑—诨;
D项,蚂—马。
故选B
3.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从近几年的字音考查题来看,一般都是使用频率较高的常用字词,其中大部分字词的读音都是我们熟悉的。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注重平时积累,要明确题干的要求,要根据题目类型选择合适的做题方法。如遇生僻字,可结合形声字的结构特点进行读音的推断,可结合所在词语的具体语言环境进行推断。
A项,“诅”应读“zǔ”;B项,“空”应读“kòng”;C项,“谤”应读“bàng”。
故选D
4.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本题中,
A项,浅尝辄止:意思是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不深入钻研。
B项,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此处形容“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应为“入木三分”。
C项,繁芜丛杂:形容内容、文字或种类等繁多杂乱。此处用来形容资料多,不恰当。
D项,卓有成效:成绩、效果显著。不能修饰“表现”。
故选A。
5.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要能够辨析并修改病句,首先要知道“健康的句子”是怎样的。所谓“健康的句子”就是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表意明确的句子。凡是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表意不明确的句子,均可叫做病句。因此要辨析并修改病句就要掌握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同时还要熟悉病句的六大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审读指定的句子,分析该句子在结构上是否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内容上表意是否明确。
A项语序不当,应改为“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
C项,搭配不当,“各种”不能修饰“电学方面”,应该修饰“发现”,应改为“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
D项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删除“在”和“中”,让《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作整个句子的主语。
故选B。
【点睛】
解答本题要求熟知考纲规定的六种常见语病: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要求考生根据题目要求细读选项、认真分析,可通过语感和分析句子成分辨析。考生平时训练中应积累分析方法,培养语感,熟悉易出错的题型,打好扎实基础。
6.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字形的能力。常见错别字的类型有五种,平时要熟悉这些类型,然后采用“据义推形”和“结构推形”的办法来识别错别字。本题中,A项“从”应为“丛”;B项“偿”应为“尝”;C项“疾”应为“嫉”。这三项均属于音同形近误用类型。故选D。
【点睛】
常见错别字的五种类型
1.音同(近)而误用
例如,把“烦躁不安”误写成“烦燥不安”;把“寻物启事”误写成“寻物启示”。
2.形近而误用
例如,把“稗官野史”误写成“俾官野史”;把“草菅人命”误写成“草管人命”。
3.义近而误用
例如,把“披星戴月”误写成“披星带月”;把“鸦雀无声”误写成“鸦鹊无声”。
4.误解词义而误用
例如,“一筹莫展”(筹:计策;办法),以为是“一愁莫展”;“平心而论”(平心:心平气和),以为是“凭心而论”(凭心:凭着良心);“仗义执言”(执:坚持。执言:坚持说应该说的话),以为是“仗义直言”(直言:直截了当地说出来)。
5.音、形、义综合症
例如,“孪-挛”音同、形近,便把“孪生兄弟”误写成“挛生兄弟”;“略-掠”音同、义近,便把“攻城略地”误写成“攻城掠地”;“使-驶”音同、形近、义近,便把“见风使舵”误写成“见风驶舵”。
7.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关联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第一空注意和后面的“也”照应,用“即使”;
第二空表示转折,两个均可以;
第三空,表示强调,用“甚至”;
最后一个空前后是递进关系,用“而且”。
故选D。
8.C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题中音容笑貌:指故人谈笑时的容貌和神态。用以怀念故人的声音容貌和神情。对象错配。冠冕堂皇:形容故意显得外表庄严体面或正大的样子,实际上并非如此。褒贬误用。慷慨激昂:是指精神振奋,情绪激昂,充满正气。不是“慷慨”。 豁然开朗:形容一下子明白。故选C。
9.C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繁芜丛杂:丛生的杂草多而乱,①句中指错综复杂。繁文缛节:烦琐而不必要的礼节。也泛指烦琐多余的事项。结合“各式大餐”“饮食要求”等分析,选用“繁文缛节”。琳琅满目:形容各种美好的事物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结合“各种类型的书”分析,选用“琳琅满目”。故选C。
10.C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一变而为宽敞明亮。也形容一下子领悟了某种道理,心情十分舒畅。结合语句内容“自从老师找他谈话之后,他变得”分析,此处望文生义。
卓有成效:成绩、效果显着。使用恰当。
非同寻常:不同于平常的,指比一般要来得特殊。使用恰当。
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对知识、问题等不做深入研究。结合“关键是要有自知之明,审时度势”分析,不合语境。
坚韧不拔:形容信念坚定,意志顽强,不可动摇。使用恰当。
永垂不朽:(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结合“这块古玉历经千年”分析,使用对象不当。
故选C。
11.B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①“首先”与③“然后”衔接紧密,可确定①③的顺序,排除A项。⑥“这个基础”指②中的“基础”,据此可确定②⑥的顺序;②“所以”是对①③的总结,据此可确定①③②⑥的顺序。这样就可确定答案为B项。
点睛:本题以排序的形式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注意把握所给文段的基本内容,将所给需要排序的句子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
12.C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A项,“在南山文体中心聚橙小剧院于12日开幕”语序不当,可改为“于12日在南山文体中心聚橙小剧院开幕”。 B项,“开展少儿戏曲大赛、舞蹈器乐大赛等方式”成分残缺,缺少和“方式”搭配的词语,可以在“开展”的前面加上“通过”。D项,“既表现了现代都市剧的‘新鲜感’”搭配不当,“表现”与“新鲜感”不搭配,可改为“增加了……新鲜感”。
13.C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A项,“陨命”应为“殒命”,意思是死亡,丧身;B项,“绯薄”应为“菲薄”,意思为轻视,瞧不起,例如诸葛亮《前出师表》中有“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D项,“泥棹”应为“泥淖”,意思是泥泞的低洼地,也指烂泥、泥坑,比喻艰难而不易摆脱的困境。
点睛: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规范汉字的能力,记时可采用下面几种方法:①语音辨识法,通过朗读词语,发现词中字的书写错误;②字形辨识法,在我国汉字中,形声字占了绝大多数,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辨析字形提供了有利条件;③语义辨识法,通过掌握、分析词语的意义来辨析用字是否正确;④结构分析法,借助词语的结构特点来判断用字是否正确,或者说做到“字不离词”;⑤语境辨识法,借助词语语境来判断用字是否正确。
14.这篇演说词综合运用了叙述、议论、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如第一段,详细叙述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接着具体描写了马克思逝世时从容安详的神态:“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第二段用议论的方式阐述马克思的逝世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巨大损失。第一段的叙述和描写是为下面的议论服务的,第二段的议论是在第一段叙述、描写的基础上进行的。这部分叙述、描写、议论的综合运用,使演讲一开始就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逝世的无比悲痛的心情,使听众受到强烈的感染和震撼。文章对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多用叙述方式;对马克思的各种贡献、发现的阐述和评价,采用议论方式;而在叙述和议论之中,又运用带有强烈感彩的词句,极富感染力。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表达方式的能力。
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比如开头段“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叙述)。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描写)”通过叙述描写给读者留下一个鲜明感人的印象──马克思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一直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人是坐在安乐椅上逝世的。叙述和描写是为下议论服务的。第二层的议论(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是在第一层叙述、描写基础上进行的。叙述、描写、议论的综合运用,使演讲词一开始,就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逝世无比悲痛的感情,使听众受到强烈的感染和震撼。对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多用叙述形式;对马克思的各种贡献、发现的阐述和评价,采用议论形式;而在叙述和议论之中,又运用带有强烈感彩的词语或修辞手段,抒发了对马克思的尊敬、爱戴和悼念的真挚感情。叙述可以记清事实,议论可以阐明观点,抒情(“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可以吐露情怀,三者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使演讲词的观点和材料高度统一,而且会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15.没有矛盾。思想家、科学家、革命家这三种称谓都是恩格斯对马克思贡献的赞美。在恩格斯看来,称马克思为“思想家”“科学家”,是就他的理论贡献而言,马克思的伟大不在于他发现了一种理论,而在于他把这一切付诸实践,“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马克思主义不是经院式的哲学,而是把自己的理论作为推翻旧制度的武器。所以恩格斯在评价马克思逝世的影响时说“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样看来,恩格斯先说马克思是思想家、科学家,后说他是革命家,这前后几部分的关系不是并列的,而是递进的,逐步将演讲内容推向高潮。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要抓住文中恩格斯对马克思的三种不同称谓。
根据“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可知在恩格斯看来,称马克思为“思想家”“科学家”,是就他的理论贡献而言,马克思的伟大不在于他发现了一种理论,而在于他把这一切付诸实践。
根据“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可知在恩格斯看来,称马克思为“革命家”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不是经院式的哲学,而是把自己的理论作为推翻旧制度的武器。所以恩格斯在评价马克思逝世的影响时说“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样看来,恩格斯先说马克思是思想家、科学家,后说他是革命家,这前后几部分的关系是递进的,逐步将演讲内容推向高潮。
16.本文是按照一般悼词的结构来写的,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结构严谨,各部分之间充满内在联系。恩格斯在组织文章时,正是依据事物的内部联系来分类的。另外,作者也善于运用恰当的结构来显示和加强这种内在联系,如过渡段有第二段和第五段,过渡句有“不仅如此”“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正因为这样”等。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结构特色的能力。
文章开头先是简要叙述了马克思逝世的情景,接着概括地指出马克思的逝世给全世界无产阶级造成的巨大损失。用两个“对于”,从革命斗争实践和革命理论两个方面说明马克思的逝世是“不可估量的损失”,“空白”一句,极言损失之大。文章的主体部分,具体论述了马克思一生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一生的革命精神。这部分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总结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的。首先,恩格斯指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指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一切意识形态发展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方面的重大发现,作者将之与达尔文发现有机世界的发展规律即物种起源学说相提并论,从而生动地说明了这一发现的划时代的意义。而剩余价值规律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方面的重大发现,它的提出,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一切深刻地说明马克思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其次,作者认为马克思还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他概述了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如办报、组织国际工人协会等,热烈地赞颂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中的伟大成果和顽强的斗争精神。而不同阶级对马克思截然相反的态度,恰恰证明了马克思是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对于他的逝世,世界各地的无产阶级和劳动者都表示了深切的哀悼和尊敬。最后一句总结全文,马克思的事业和英名将永垂不朽。
第一部分(1自然段):介绍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以及场景——悼念。 第二部分(2-8自然段):评说马克思对人类作出的伟大贡献——评价。 第三部分(9自然段):表达对马克思的尊敬、爱戴和悼念。
本文作文一篇悼词,结构严谨,逻辑严密。文章通过对马克思一生的评述,热情赞颂了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所作出的伟大贡献,表达了对马克思的崇高敬意和深沉的悼念之情。作为演说词的主体部分,第二自然段通过两个“对于”提出议论中心,第三到第八自然段分别从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的贡献进行正面论证,进而从敌我对马克思的不同态度进行侧面论证,第三部分得出结论。结构前后连贯,步步深入,层次分明而又浑然一体。各部分之间,每层意思之间充满内在联系:革命家马克思和科学家马克思的统一;作为科学巨匠,他的两大发现之间的统一,他的科学研究成果和他对科学事业的看法的统一;作为革命家,他的斗争事迹和斗争风格的统一,在斗争中他的爱与憎的联系;等等。这恰恰证明马克思身上各种优秀品质及特征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恩格斯在结构文章时,正是依据事物的内部联系来分类的。另外,作者也善于运用适当的结构手段来显示和加强这种内在联系。这两个因素,促使悼词的结构呈现出前后连贯、相互为用、步步深入等特点,如行云流水,层次分明而又难解难分。
17.本段是一个过渡段,从评述马克思的科学发现过渡到评述他对革命事业的贡献;从评述科学家马克思过渡到评述革命家马克思。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本段是一个过渡段,“这”是直承上一段说的,指的是马克思所有科学发现的共同特点:“独特的发现”“领域很多”“都不是浅尝辄止”。
接着,“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换句话说就是,对待科学,马克思更多着眼于它的一般历史发展所产生的革命影响这一面(即不仅仅停留在“某种发现”,更重要的是产生革命性的影响,这是从评述马克思的科学发现过渡到评述他对革命事业的贡献;从评述科学家马克思过渡到评述革命家马克思。
18.本段运用了对比手法,论述了无产阶级及其阶级敌人对待马克思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革命人民爱戴他,阶级敌人憎恨他。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的能力。
作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议论文的几种常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纳论证、类比论证、因果论证等,这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夯实基础。
考生在熟读语段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论证方法各自不同的特点,进而分析本段选文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本段选文,运用了对比手法,用敌人对马克思的恨与战友对马克思的爱对比,用“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和“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对比,这样更加突出马克思的伟大。
19.文中对马克思的称谓,分别有“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这个人”“这位巨人”“马克思”“这位创始人”等。这些称谓的变化,充分表现出作者高超的表达技巧和他对马克思的深挚的感情。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首先,快速读懂原文,深人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其次,跳出文章,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再次,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作者的真正意图);最后,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信息。
文中对马克思的称谓,分别有“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这个人”“这位巨人”“马克思”“这位创始人”等。这些称谓的变化,充分表现出作者高超的表达技巧和他对马克思的深挚的感情。如用“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这一称谓对马克思的形象进行了一个高度概括;用“这个人”这一称谓,表示对马克思逝世所产生的影响要进行客观评价,但在感情上又将马克思与演说者和听众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位创始人”这一称谓表明了马克思在共产国际中重要而特殊的地位。
20.两段中都运用了对比手法。
第4段中将“豁然开朗”与“在黑暗中摸索”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指导意义。
第8段中将政府、资产者与革命战友对他的态度形成对比,政府驱逐他;资产者诽谤他、诅咒他;革命战友尊敬、爱戴、悼念他。
敌人的恨和战友的爱对比,说明马克思的贡献巨大,充分体现了马克思的阶级立场和崇高地位。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对表现手法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找到手法,然后要结合文句对手法进行分析,然后分析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或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第四段将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之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和发现剩余价值之后大家的豁然开朗,二者形成对比,从而突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指导意义,进而说明马克思对人类的贡献。第八段中各国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而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将政府、资产者与革命战友对他的态度形成对比,说明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阿革命所做的贡献,也体现了马克思的阶级立场和崇高地位。可据上述分析作答。
21.示例一:恩格斯是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来悼念他们的领袖,这种特殊的身份,再加上特殊的环境使作者不能把自己异常悲痛的情绪完全带入悼词,从个人之间的特殊关系来抒发自己的心情。
示例二:恩格斯悼念自己的领袖人物不仅仅是寄托哀思,更主要的目的在于评价领袖和他的业绩,以便教育和鼓舞战斗的无产阶级和广大革命群众,这便决定了作者表达悲痛哀思的方法是含蓄的。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本题虽然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但作答时要立足文本,依据原文的内容作答,作答时要有理有据,言之成理。本题要探究恩格斯在叙述的时候口吻如此平静的原因,答题角度可以多样化,比如从恩格斯的身份、当时特殊的环境、写作这篇悼词的目的等角度,然后要选择其中一个或等多个角度作答,言之成理。可据上述分析作答。
22.示例:马克思实现了当年的职业理想,为人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人们实现职业理想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每个有志气的人成为某个方面的专业人才,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突出成绩,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但是,职业理想的实现不是坐等而来的,还必须经过自己的努力奋斗。第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第二,强化主人翁责任意识;第三,爱岗敬业,尽职尽责。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立足文本内容,我们可以通过梳理相关情节,结合内容进行概括分析,然后联系实际,指出受到了什么启发,我们应该如何做。本文中写到马克思不仅在理论方面为人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也写到在实践方面也为人类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所以可以说他实现了青年时代的理想。然后联系实际谈谈自己作为青年应该如何做,比如在新时代也应像马克思一样树立自己崇高的理想,并且为实现理想脚踏实地,尽职尽责。可据上述分析作答。
23.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将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与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相提并论”表述不准确,应为“将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与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相提并论”。
故选C。
24.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
感彩指的是作者对某件事或某些内容的情感态度,或肯定、或否定、或喜爱、或憎恶等。作答时把选项放到原文中去理解,深切体会句子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
B.“但主要是作者自己深深的自责”是错误的,只表现了痛惜之情。
C.“宽慰之情”是错误的,这段文字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沉痛悼念之情。但没有宽慰之情。
D.“虽悲痛而不失自持”是错误的,以“两点三刻”“还不到两分钟” 渲染内心的伤感和遗憾,表达了作者的悲痛之情。
故选A。
25.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B.“该比喻”错误。“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运用的不是比喻,而是类比。故选B。
26. dào wú jí zǔ zhòu fú zhé fěi
bàng
huá huò huō liáng liàng liàng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注意区分多音字的读音。
“豁”有huō、huò、huá三种读音。
“豁拳”中“豁”读huá,意思是猜拳。
“豁然开朗”中“豁”读huò,意思是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豁出去”中“豁”读huō,意思是指不惜付出一切代价。
“量”有liàng、liáng两种读音。
“量筒”中“量”读liáng,意思是用器具确定东西的多少、长短或其他性质。
“不可估量”中“量”读liàng,意思是难以估计。量:估计、衡量。
“量力而行”中“量”读liàng,意思是衡量自己的能力或力量的大小去做事。量:估计,衡量。
27.(1)繁芜丛杂:原指(草木)茂盛繁密,杂乱而没有条理,文中是错综复杂的意思。
(2)豁然开朗:形容由昏暗窄小一变而为明亮宽敞。也比喻经过别人提醒或自己的学习思索,突然明白一个道理。豁然,开敞的样子。
(3)浅尝辄止:刚入门就不再钻研,辄,就。
(4)坚韧不拔: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坚持不动摇,有韧性。
(5)卓有成效:办事有成绩,效果显著。卓,杰出而不平常。
(6)永垂不朽: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识记成语的能力。
(1)繁芜丛杂:丛生的杂草多而乱。形容内容、文字或种类繁多杂乱。
(2)豁然开朗:意思指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
(3)浅尝辄止:意思是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不深入钻研。又指博而不精。作谓语、定语;指害怕困难。
(4)坚韧不拔:形容信念坚定,意志顽强,不可动摇,坚强不屈。补充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5)卓有成效:意思是形容有突出的成绩和效果,也指做事效率很高,办事方式很有效果。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包含褒义。
(6)永垂不朽:意思是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指名声、事迹等。
28.避讳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讳饰,是一种修辞手法,指隐讳和掩饰,又叫避讳,因有所顾忌不便直说或不愿直说,而用旁的话来回避掩 盖或装饰美化。
29. 估 沽 怙 域 蜮 惑 驱 躯 岖 诽 俳 绯 菲 诅 沮 狙 俎 咀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识记现代汉语常见字字形的能力。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本题属于同音异形字的考查,要注意如下字形的书写:估量、沽酒;领域、鬼蜮;驱逐、 身躯、崎岖;诽谤、俳恻、绯红。
【点睛】
结构辨析法。对于独体字或形声字中的形旁已失去表意功能的形声字可以通过分析词语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是不是别字,还可以通过对整个词语的理解,来寻找不合语境的别字。还有一部分就只能依靠我们平时的积累了。如果题干是有错别字的一项,就排除肯定无错别字的;如果是全对的一项,就排除肯定有错别字的;如果题干是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就先排除有三个错别字的一项。总之,可以多使用结构分析法:一是字形本身结构,二是词语结构。辨析字形要注意把字的音、形、义结合在一起来考虑。看词语不宜太长久,要善于回想什么时候在课本或课堂上接触到这个字的。如无把握,可放放再说,但必须用记号来提示自己。
30. wú huò zhé zhōng zhuó jì miè bàng fú dào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识记现代汉语常见字字音的能力。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总之,字音是考试中常考的题型,考生要在平时多识记正确的字音,要养成正音正读的好习惯,要根据字形去准确辨识字音。只有平时的多积累,养成好的习惯,才能很好的作答字音题。本题中要注意以下字音容易引起误读:③浅尝辄止(zhé);⑤卓有成效(zhuó);⑩悼念(dào)。
【点睛】
字音题考的省市逐渐减少。19年考核的省市有湖北、广东、北京、天津、浙江、重庆、湖南、 四川等省市,都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重庆卷字音和字形题综合考核,考核的重点为多音字、形声字和形似字的读音。只要平时复习中稍加注意都不会出错。本题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字的读音,克服地方口音造成的困难,养成准确识读的习惯。
31. 谏辞 哀辞 吊文 祭文 论其人 述其哀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悼词,我国古代称为“谏辞”、“哀辞”、“吊文”、“祭文”,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所以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原因、时间、地点及其享年,还有死者生前的身份职务;然后追述死者的经历和一生中做出的成就奉献,并简要地作出评价;最后对死者表示哀悼之情,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等等。简而言之,就是对死者生平的评述和对死者深切的悼念,也就是要“论其人”和“述其哀”。现代悼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悼词是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悼念性文章;狭义的悼词是专指追悼大会上对死者表示敬意与哀思的宣传性的专用哀悼文体。
悼词作为讲演辞的一种,又具有讲演辞的某些特点。由于讲演是面向听众的,首先必须有针对性,中心要十分突出。其次,感情要深挚,语言要通俗形象。最后,因为是讲给人家听的,所以也像一般讲演辞那样,其主体局部的结构通常要开门见山提出全篇讲话的主题,以便于听众抓住要领;然后便围绕着主题或逐层深入,或分成几个方面来谈,并且无论用何种方式,在每一层次或每方面的开头处,往往先说明要点,结尾再加以重申,以使听众始终不偏离讲话的主题,能对全篇讲话获得清晰的感受。
32.我梦想有一天,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规律一样,去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我梦想有一天,发现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让人们豁然开朗。
我梦想有一天,在更多的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并且在任何一个领域都不是浅尝辄止。
我梦想有一天,在复杂的社会科学领域,寻找人类社会的历史规律,推动科学向前发展。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扩写语句的能力。
本题在写作时候注意三点:一是以“我梦想有一天”为开头,不能变换话题;二是注意使用排比修辞手法;三是内容要有内在联系。
本题在句式要求上可以宽泛一些。
33.他将毕生的精力,献给伟大的无产阶级事业;他用自己的思想,影响着整个世界。他定义了社会历史的变革,他改变了世界人民的思维,他开创了新的世界,他为几千年来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们指明了方向。逝者如斯,万世仰戴,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拟写颁奖词的能力。
本题要求模仿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为马克思写一段颁奖词,字数不超过120,属于评价类。颁奖词是为了表彰个人或集体的先进事迹或感人故事而写的总结性语言,具有言简意赅,生动形象的特点。
写作时一要使颁奖词带有像散文与诗歌一样的气质,二要阐述为马克思颁奖的理由(即为什么要把这个奖颁给他)。
34.(示例)它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是展现社会主义新中国蓬勃发展的舞台,它记录着中国社会的变化,报道着神州大地上正在发生的变革。在它身上,有我们最需要的热点素材,也有让我们读有所获的时事观点,更有使我们青年学生丰富自身,提升素养的正能量。它就是《人民日报》,是值得每一位同学一阅的重要报刊!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审清题干要求,然后根据题干要求,完成语言表达的任务。本题目要求从所列报刊网站中选择一家推荐给其他同学,要写出不少于120字的推荐理由,属于说明类。解答此题首先要选择一种报刊,然后理解推荐词重在“推介”,目的在于让人喜欢。要向学生(读者)介绍一种报刊,首先应该告诉大家报刊的主要内容。然后应该介绍这种报刊值得推荐的地方,即报刊的主要特点。可以集中阐述其中的一个方面,也可以阐述其几个主要方面。一般可从报刊内容、位置作用、接受推荐的好处等方面入手。阐述时要用简洁概括语句,注意字数限制,另外最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35. 停止 停滞 以至 以致 坚韧 坚忍 豁然开朗 醍醐灌顶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近义词辨析的能力。这是一道考核近义成语辨析的题目,解答此类试题,首先明确近义成语的区别,然后分析句意找到所给的句子中的重点词语,看哪个成语和它吻合。
停止 停滞:二者都有“停”的意思,但“停止”侧重“止”,指不再进行;“停滞”侧重“滞”,指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本处第一句中,指暴风雨的停止,所以用“停止”。第二句说的是市场萧条阻碍了贸易,所以用“停滞”。
以至 以致:二者都是连词,但具体用法不同。“以至”可以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也可以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以致”多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本处第一句侧重于程度导致人们的惊奇,所以用“以至”。第二句中分句是因果关系,所以用“以致”。
坚韧 坚忍:二者都有“坚强”的意思,但用法不同。“坚韧”多形容物体坚固有韧性,也可以形容人;“坚忍”多形容人在艰苦困难的情况下坚持而不动摇。本处第一句说的是木材的坚硬,所以用“坚韧”。第二处指人在磨难中锻造的品质,所以用“坚忍”。
豁然开朗 醍醐灌顶:二者适用范围不同。“豁然开朗”形容一下子展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也形容突然领悟,既可用来形容人,也可用来形容事物;“醍醐灌顶”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只能用来形容人。本处第一句是只,走出峡谷眼前景观的开阔,所以用豁然开朗。第二句是只人心灵接受智慧思想的洗礼,所以用醍醐灌顶。
【点睛】
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36.示例:蔡元培先生为发展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也提出了“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主张。72年的人生历程中,他为我国教育、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富有开创性的贡献。他是当之无愧的“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为人物写悼词,属于理解和把握人物生平功绩的语言表达的试题。
本题特殊就体现在是应用文的表达能力。考生要注意应用文悼词的写作要求是:悼词是一种特殊的文体,要求对去世人物的生平事迹做精要的概括,并恰如其分地评价其一生,重要的是要有真情实感。考生在作答此题的时候要注意,高度概括蔡元培一生的功绩,要注意把握其特殊的身份和地位,进而准确且情感真挚的评价人物,最后要注意字数的要求是100字左右。
37.豁然开朗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近义词辨析能力。可以是词语,包括关联词,也可能是成语熟语或者四字短语。作答本类题型需注意结合语境、语体风格、情感色彩、语法功能等等。
豁然开朗,比喻对于百思不得其解的事物,在突然间开阔了思路,明白了其中的奥秘。形容突然明白某件事。醍醐灌顶,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语境为家长们听了资深班主任的演讲之后的感受,应该是让家长对如何做好高中生家长这个问题突然间就有了些思路,故选豁然开朗。
38.×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坚忍不拔”形容(在艰苦困难的情况下)信念坚定,意志顽强,不可动摇。用于形容材料的特点,因此不恰当。
39.√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繁芜丛杂,一指丛生的杂草多而乱。二形容内容、文字或种类繁多杂乱。语境为脚下的杂草,选的是该成语第一个义项。因此应用正确。
40.不能。“满腔热情”表明马克思斗争的高度热情,“坚忍不拔”表明马克思斗争的坚强意志,“卓有成效”则表明马克思斗争的成绩卓著。前两者表现了马克思伟大的革命情操,后者表现了马克思辉煌的革命成果。“尊敬、爱戴和悼念”则表现了感情的层进,更不能调换。咀嚼这些词语,更能品味出作者真挚而丰富的感情。
41.“这种或那种方式”具体指不论是理论发现,还是革命实际,也不论是宣传群众,还是组织群众,马克思都是为了推翻资本主义旧社会,建立无产阶级新社会。
42.提示:选择职业可以说是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第一步,对职业的选择要慎重,不能太过随意,选择正确的职业,对于顺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很大的帮助,起点决定高度,职业选择的眼光要高一些。
【解析】
40.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在语言环境里对词语的理解能力,并且还要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词语使用的顺序问题。语段分别从革命热情、革命意志;革命成果三个方面评价马克思。顺序不能改变,因为没有革命热情,就没有革命意志;没有革命热情和革命意志,就没有革命成果。
41.试题分析:在阅读文章时要注意代词的指代内容,注意“瞻前顾后”,在前后的语境中把握有关的信息,理解词语的含义。理解这句话关键理解“这种或那种方式”指代的内容,“这种”根据前文指是理论发现,“那种”指后文中革命实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等实践贡献。
点睛:理解这个句子的含义,要注意句子中的指代词,注意“瞻前顾后”,在前后的语境中把握有关的信息,理解词语的含义。
42.试题分析:解答该题可以结合马克思的话“如果我们生活的条件容许我们选择任何一种职业,那么我们就可以选择一种使我们最有尊严的职业”来作答,选择职业可以说是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第一步,对职业的选择要慎重,不能太过随意,选择正确的职业,对于顺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很大的帮助,起点决定高度,职业选择的眼光要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