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课件(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3《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课件(共3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8-22 06:4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第三节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高中地理 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
1.识记常见的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的主要类型及特征。
2.掌握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的形成原因及分布特点。
学习目标
一、喀斯特地貌
教材全解
1.上述地表形态各有什么特点 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些地区
冰川地貌
海岸地貌
喀斯特地貌
2.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上述地表形态有如此之大的差异呢
我国山川壮美,地表形态多姿多彩。有的地区石灰岩广布,发育出喀斯特地貌;有的地区波涛拍案,发育出海岸地面;有的地区高山巍峨,发育出冰川地貌。
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受地表水、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喀斯特沉积
地貌
喀斯特溶蚀
地貌
溶沟
石芽
峰林
溶斗
孤峰
地下溶洞
石钟乳
石笋
石 柱
钙化
石芽
是凸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
溶沟
是指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的过程中对岩石不断进行溶蚀、侵蚀而形成的石质沟槽。
云南石林
喀斯特溶蚀地貌
水流沿着岩石表面流动,溶蚀出凹槽;凹槽愈溶愈深,中间突出的部分愈发尖削高大,如同30-40米的微型山峰,“峰”就这样诞生了。万千“峰”群铺天盖地,又好似一片岩石森林,因此得名石林。
峰林
是指高耸林立的石灰岩山峰,山坡陡峭,相对高度可超过100米,远望如林。
孤峰
是岩溶地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多分布在岩溶平原或岩溶盆地中。
广西桂林的峰林和孤峰地貌发育良好,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溶斗(喀斯特漏斗),
喀斯特地区一种口大底小的圆锥形洼地。
溶斗下部常有落水洞通往地下,如果通道被黏土或碎石堵塞,就会积水成池。
有的地方又把塌陷的喀斯特漏斗称为天坑。
天坑
是指发育在碳酸盐岩喀斯特地区的一种周壁峻峭、深度与口径可达数百米的喀斯特负地形,具有巨大的容积,底部与地下河相连接(或者有证据证明地下河道已迁移)。
小寨天坑的形成
广西那坡县天坑
由于的不均匀分布,常形成钙华坝、钙华湖等喀斯特沉积地貌。
钙华
在合适的条件下,富含Ca(HCO3)2的地下热水接近或出露于地表时,因CO2大量逸出,导致CaCO3,沉积,形成钙华。
钙华
Ca(HCO3)2 =CaCO3↓+CO2↑+H2O
富含CO2的水在地下沿裂隙流动时,将石灰岩溶解后随水带走形成溶洞。
在溶洞内,含Ca(HCO3,)的水从洞顶往下滴时,因水分蒸发和CO2逸出,从水中析出的CaCO3在洞顶、洞壁和洞底发生沉积,形成多姿多彩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阅读
石钟乳
石笋
石柱
1.世界范围内:迪纳拉山(喀斯特名称由来的地区)、俄罗斯的乌拉尔山、法国中央高原、美国印第安纳州、澳大利亚大陆南部、越南中北部地区、我国的云贵高原及滇南谷地等。
2.我国范围内:主要分布在西部、西南部地区的碳酸盐岩出露地区,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就省份来看,主要集中在广西、贵州和云南。
喀斯特地貌的分布 
二、海岸地貌
海岸地貌
是海岸带在构造运动、海水运动、生物作用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表形态。
海岸
地貌
海蚀地貌
海积地貌
海蚀崖
海蚀柱
海滩
离岸堤
沙嘴
沙坝
海蚀平台
海蚀崖
海水不断冲击岸边基岩,淘空下部的岩石,使上部的岩石塌落,形成高出海面的陡崖。
海蚀平台
海蚀崖形成后,继续受海蚀作用不断后退,形成微微向大海倾斜的基岩平台。
海蚀地貌
海蚀柱
在海蚀平台上,有些抗蚀能力强的部分保留下来。




海积地貌
泥沙来源比较丰富的海岸,在波浪和沿岸流的共同作用下,泥沙发生堆积,形成各种海积地貌。
其类型有海滩、潟湖(xì hú)、沙嘴、水下沙坝、离岸堤等。
海积地貌
潟湖
海滩
由海水搬运积聚的沉积物沙或石砾,堆积而形成的岸。海滩根据沉积物的颗粒大小可分为砾滩、沙滩、泥滩。
沙嘴
沿岸漂移的沙砾绕过突然转折的岸段,一部分沙砾逐渐沉积下来,形成一端衔接海岸,一端沿着漂移方向伸延入海的狭长堆积地貌。
离岸堤
激浪流携带的泥沙在没有到达水边线以前就堆积下来,在一定位置上形成的出露水面的堤状堆积体。
三、冰川地貌
中低纬度高海拔地区
是指极地或高山地区多年存在并沿地面缓慢运动的天然冰体。
南极洲和格陵兰岛

什么是冰川
大陆冰川
山岳冰川
冰川作用
冰川对地球表面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
冰川地貌
冰川作用导致地表形态变化所形成的地貌。
常见的冰川地貌主要有冰斗、冰川槽谷(U 形谷)、角峰和刃脊等。
冰斗
U形谷
角峰
刃脊
现代冰川主要分布在两极地区和中低纬高山地区,故冰川地貌也分布于这些地区。
在第四纪大冰期,欧亚大陆、北美大陆的很多地区被连绵的冰川覆盖,留下了大量的冰蚀湖、峡湾等冰川地貌遗迹,这些遗迹成为研究环境演变的依据。
冰蚀湖
在高纬度地区,冰川常能伸入海洋,在岸边侵蚀成一些很深的U型谷,当气候变暖,冰川撤退,海水倒灌进U型谷里面,就形成了峡湾。
阅读
冰川的“力量”
当冰川厚达100米时,冰床上每平方米承受约90吨的压力。冰川滑动时,不仅能够碾碎岩石,甚至可将冰床底部的巨大岩块"连根拔起"。运动的冰川可将大小混杂的砾石"带走",搬运到数百乃至数千米远的地方。冰川的搬运能力惊人,随冰川"漂移"的砾石,大的直径可达30余米。在波罗的海南岸平原上,曾发现冰川搬运而来的巨大岩块,其体积是4千米×2千米×0.2千米,体积之大,令人惊叹!
冰蚀湖
阅读
峡湾
峡湾
厚重的冰川能伸入海洋,冰川在流动过程中侵蚀海岸形成槽谷。冰退以后,槽谷被海水侵入,成为狭长的海湾。
分布
在高纬度地区的山地
成因
峡湾深入陆地数十至数百千米,海水很深,两侧陡崖巍然,景色壮丽。
特点
活动
比较冰川作用形成的U形谷与流水作用形成的V形谷的形态差异。
“V”形谷:河谷横陪面呈“V”形,两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纵剖面坡降很大,河床底部起伏不平,水流湍急,沿河多急流、瀑布。
V形谷
U形谷
“U”形谷:冰川流动时刨蚀作用所形成的谷地,两壁陡立,谷底开阔,形如“U”字。
课堂小结
读下面我国某地河流发育示意图,完成 1—2 题。
1.该类河流地貌主要分布于我国的 (  )
A. 东北地区 B. 青藏地区 C. 云贵高原 D. 长江中下游平原
2.该地貌分布区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  )
A. 地表缺水 B. 土地盐碱化 C. 咸潮危害 D. 洪涝灾害
课堂练习
1. C   2. A  解析:1. 图示地貌位于石灰岩地区,多地下暗河,为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于我国的云贵高原。2. 喀斯特地貌分布区,由于地表水下渗,多形成地下暗河,往往造成地表灌溉水源不足。
下图示意我国南方喀斯特地区一处地貌。读图,完成 3—4 题。
3.图中石林的形成原因是 (  )
A. 风力侵蚀作用 B. 岩浆作用 C. 流水溶蚀作用 D. 变质作用
4.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①岩石的透水性越好,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典型 ②气候越湿润,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程度就越好 ③气温愈高,愈有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发育 ④喀斯特地貌与生物活动没有关系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3. C   4. C  解析:3. 我国西南地区有大量的石灰岩分布,长期受流水的溶蚀作用而形成喀斯特地貌。4. 水的溶蚀作用不仅取决于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而且与水中有机酸与无机酸的浓度有关,而水中酸性物质含量与生物的活动密切相关。
天坑是四周岩壁陡直、平均宽度和深度均超过 100 米的大型塌陷漏斗,其发育在特定的岩溶地质、地貌、气候和水文环境下,是一种独特的喀斯特景观。下图示意天坑形成与演化过程。 据此完成 5—7 题。
5.下列关于天坑发育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有 (  )
①岩层断裂发育 ②石灰岩层厚度小 ③岩层产状平缓 ④地下河水位浅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6.巨量崩塌物造成地下河通道的阻塞和改道,会促使流水对岩石 (  )
A. 溶蚀、冲蚀增强 B. 溶蚀减弱、冲蚀增强
C. 溶蚀、冲蚀减弱 D. 溶蚀增强、冲蚀减弱
7.天坑的形成可归结为流水对塌陷堆积物的 (  )
A. 冲蚀作用 B. 溶蚀作用
C. 搬运作用 D. 沉积作用
5.A   6.A   7.C  解析:5. 读图可知,图中天坑发育的基础为裂隙发育,然后地表水沿裂隙下渗,发生侵蚀作用,而天坑的宽度和深度均超过 100 米,说明当地石灰岩厚度大,①正确、②错误。从图中岩层层序界面看,比较平缓,容易被侵蚀,地下河水的深浅与天坑发育无关,③正确、④错误。6. 由于巨量崩塌物的堵塞,使得流水流速增大,溶蚀和冲蚀作用增强。7. 从天坑的形成过程看,在断裂的岩层中,受流水溶蚀作用,然后大量崩塌物沉积在地下河内,最终由于流水将崩塌物搬运到其他地区,使得该地形成天坑,所以天坑的形成可归结为流水对塌陷堆积物的搬运作用。
海岸线的进退主要受到流水沉积、海水侵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读下面某海岸线历史变迁图,完成 8—9 题。
8.近现代以来,图中海岸一直以堆积作用为主的是 (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9.图中乙处的海岸线变化较大,下列关于其所受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4 至 12 世纪,侵蚀作用为主
B. 12 至 15 世纪,堆积作用为主
C. 15 至 19 世纪,侵蚀作用为主
D. 19 世纪至现代,堆积作用为主
8.C   9.C  解析:8. 结合图例可以看出,近现代以来,丙海岸一直向海洋推进,说明一直以堆积作用为主。9. 乙处海岸线从公元 4 世纪以前至 12 世纪向海洋推进,以堆积作用为主;12 世纪到现代,海岸线后退,以侵蚀作用为主。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