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湖心亭看雪》课件(共23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湖心亭看雪》课件(共23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22 08:15: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导入
我国当代著名作家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一文中高度评价了两篇文章,他说:“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他说的其中一轴精品只有84个字,特别精妙的一段全段在写月,但全段无一个“月”字,这就是我们上一期学过的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另一轴精品(板书:精品)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明朝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全文只有159个字(学生数一数)。
湖心亭看雪
古典雅致
张岱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积累重点实词、虚词,把握文章内容。
2.体会本文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赏析白描手法的作用。(难点)
3.了解背景,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情怀。
凡是短篇杂记一类的文章,均可称之为小品文。
小品文体制较为短小精炼,体裁上则不拘一格,序、记、论、跋、碑、传、铭、赞、尺牍等文体都可适用。
晚明小品文创作风格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趋于生活化、个人化,不少作家喜欢在文章中反映自己日常生活状况及趣味,渗透着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趣尚。
小品文
崇祯( Chóng zhēn)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gēng)定矣,余拏(ná)一小船,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gèng)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qiǎng)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nán)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预习检测——字音节奏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
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船,拥
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
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
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翻译课文


晚上八点
代词,这
消失


裘皮衣服
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


小草,这里指一叶
罢了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我撑着一叶扁舟,裹着裘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全是白的。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扁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
大喜曰:“湖中焉得 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
白 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客此。 及下船,舟子
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哪能
尽力
判断动词,是

表顺承

代词,他们的
名作动,客居
等到
嘟哝,自言自语
到了亭子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见到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拉着我一起喝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客居在这里。等到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是日更定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余拿一小船
上下一白

客此
数词,译为“一(叶)”
古时夜间计时单位
客居 (名词作动词)
是日更定
是金陵人
代词,这
判断动词,是

副词,全

文言现象归纳
1、一字多义
2、词类活用
2、这句话中最能体现出张岱性格的是哪个字?
什么意思?
3、请从前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张岱“傻”(“痴迷”)的?
整体感知
1、齐读全文,找出文中舟子对张岱评价的一句话。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找出文中体现张岱“痴行”的具体语句,并分析张岱的性格特性。
大雪独行见“痴行”
十二月
大雪三日
人鸟声俱绝
更定
一小舟
独往
不寻常的天气,
不寻常的时间,
不寻常的行踪。
与众不同、
特立独行、
不随流俗
合作探究之 一、咬文嚼字品“痴行”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这些景物描写是否运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加以修饰?有什么特点?使用了什么手法?
自然质朴、不事雕琢
(白描)
合作探究之 二、咬文嚼字品“痴景”
1、张岱雪夜游湖心亭,看到了怎样令他痴迷的雪景?在文中找到描写雪景的句子。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 作为一种描写方法,它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本文运用了白描手法本文运用了白描手法
  文字简练朴素,不加烘托渲染。 少用形容词和修辞,只抓住描写对象与众不同的地方,作如实的交代。
知识链接——写作手法介绍
白描与渲染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一句仅用了四组数量词,就将湖上景物生动逼真地勾画出来。视点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一痕”到“一点”到“一芥”再到“两三粒”将长堤、湖心亭、作者身处之舟、包括作者在内的舟中之人依次勾勒了出来,如同一幅水墨画,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同时也突出大雪漫漫中人与物之渺小,令人产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之感。
张岱在游亭时遇到何人何事?抒发了什么情感?
合作探究之 三、咬文嚼字品“痴情”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崇祯五年
此人
金陵人
崇祯
材料二:“湖心亭看雪”事件发生于崇祯五年(1632年);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顺治帝登基,清朝建立;顺治元年(1644年)张岱反清复明失败,逃入山中著书;1647年左右,张岱写《湖心亭看雪》。
材料一:张岱,字宗子,号陶庵,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出身于官宦世家,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shàn)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
资料助读
材料三:“金陵”即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其为国都,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张岱在游亭时遇到何人何事?抒发了什么情感?
既有他乡遇知己,天涯遇知音的高兴;
又有对故国幽深的眷念与感伤。
观其痴行
赏其痴景
痴人之痴心
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
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小结:所以,张岱的“痴”究竟体现在哪里?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不寻常的天气,不寻常的时间,不寻常的行踪。是日更定矣,独往湖心亭看雪——与众不同、不随流俗。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人生天地间如“苍海一粟”,既痴迷,又倍感孤寂落寞。
“痴”于情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他乡遇知己,天涯遇知音。
痴行
上下一白
一痕、一点、
一芥、两三粒
喜—知己之乐
痴—醉情自然
痴景
(奇景)
(白描)
湖心亭看雪
痴人
痴情
(雅趣)
大雪独行
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抒发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既有他乡遇知己,天涯遇知音的高兴;又有对故国幽深的眷念与感伤。
叙事是线索,写景是重点,抒情是灵魂 叙事是线索,写景是重点,抒情是灵魂
课堂总结
这篇短小的小品文,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像梦一样的冰雪世界。在这里,有神奇的景、有高雅的情,记叙、写景和抒情水乳交融、浑化无迹,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大家也许觉得张岱很神秘,其实不然,想想你自己,也许就曾经在如泼的大雨中漫步,任雨水把自己浇个透湿也毫不在乎;也许就曾经把自己关进小屋里,独自一人去感受那流淌自心底的音乐;也许就曾经长久地抬头仰望星空,不为别的,只为感受那份寂静。在那一刻,甩甩头,让所有的烦恼都随风飘散;在那一刻,你也许想到了“世人皆醉我独醒,世人皆浊我独清”。所以,当我们品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张岱离我们并不遥远,他在穿越时空的隧道,和我们的心灵进行对话,一同去感受那份孤独、一同去感受那份静谧。
小结
描写雪后西湖全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听觉,写出雪的威严:___________
写雪下时间长___________
3.通过舟子的话点明文章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别人的话写出天涯遇知音的欣喜:
____________________
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
湖中人鸟声俱绝
大雪三日
莫说相公痴 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课堂检测
张岱轶事
张岱从小在一个有着浓郁文化氛围的家庭中长大,耳濡目染,聪敏异常,尤其善于属对。张岱 6 岁时,一次舅舅陶虎溪指壁上画说:“画里鲜桃摘不下。”他随即答道:“笔中花朵梦将来。”他对得十分工稳,舅舅高兴地说,这孩子是江淹在世。又有一次一位客人看缸中荷叶长得很大,出对说“荷叶如盘难贮水”。张岱即对道:“榴花似火不生烟。”在座的人无不惊叹,纷纷说这个孩子聪颖绝顶。 8 岁时,祖父携他去游西湖,路遇眉公先生(陈继儒)正跨一角鹿而来,眉公说:“听说你的孙儿善于属对,今天我要当面考考他。”随手指着纸屏上的一幅画《李白骑鲸图》,说:“太白骑鲸,采石江边捞夜月。”张岱即应到:“眉公跨鹿,钱塘县里打秋风。”眉公听了,赞叹不已,摸着张岱的头顶说:“怎么这么灵敏啊!是我的小字号朋友了!”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