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2021-2022学年上学期湖南省各地七年级历史(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2021-2022学年上学期湖南省各地七年级历史(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22 08:56: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12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1.(2022·湖南永州·七年级期末)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27年,汉皇帝下了一道命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这段材料主要体现了汉武帝的哪一项措施?(  )
A.颁布“推恩令” B.实行分封制
C.实行盐铁官营 D.建立郡县制
2.(2022·湖南·新化县东方文武学校七年级期末)秦始皇、汉武帝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封建帝王。下列关于秦皇汉武共同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都是开国皇帝 B.都加强中央集权 C.都是有名的暴君 D.都推行儒学教育
3.(2022·湖南永州·七年级期末)儒学在汉武帝时期享有“独尊”并逐步取得统治地位,这与下列哪一人物有关( )
A.司马迁 B.商鞅 C.张骞 D.董仲舒
4.(2022·湖南张家界·七年级期末)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正统思想是:
A.法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墨家思想
5.(2022·湖南娄底·七年级期末)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进一步完善了秦王朝创造的监察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这表现在
A.推行郡县制度 B.实行分封制度
C.建立刺史制度 D.创立科举制度
6.(2022·湖南永州·七年级期末)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汉武帝所采取的措施是( )
A.颁布“推恩令” B.设西域都护府
C.加强监察制度 D.推行儒学教育
7.(2022·湖南永州·七年级期末)“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 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君王。其中“汉武”最主要的功绩是( )
A.创立中央集权 B.结束割据,实现国家统一
C.巩固和发展大一统 D.统治期间出现盛世局面
8.(2022·湖南怀化·七年级期末)这件汉墓出土的金缕玉衣(如图),用1100多克金丝连缀起2498块大小不等的玉片,由上百个工匠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完成,相当于当时100户中等人家加起来所有的家产。它的主人是诸侯王刘胜(前165年-前113年),汉景帝刘启之子,汉武帝刘彻异母兄。从以上内容中我们能够得出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
A.西汉豪强地主聚敛财富横行乡里
B.汉武帝对诸侯势力发展放任不管
C.西汉诸侯国王实力强大骄奢淫逸
D.汉武帝为此加强对社会经济控制
9.(2022·湖南长沙·七年级期末)汉武帝时期,采取措施强化监察制度以加强中央集权。当时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绅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的官职是( )
A.御史大夫 B.刺史 C.丞相 D.太尉
10.(2022·湖南常德·七年级期末)据《汉书》记载,西汉刚立时,汉高祖刘邦分封同姓诸侯国、异性诸侯国,诸侯国占据了国土的大部分,西汉早期,诸侯国还未羽翼丰满,对西汉稳定暂无威胁,至汉景帝时期,各诸侯国势力膨胀,最终地方诸侯权益与中央权益产生冲突,为此,汉武帝采取了( )
A.实行郡县制 B.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建立刺史制度 D.颁布推恩令
11.(2022·湖南娄底·七年级期末)“他是一位有雄才大略、富于进取精神的帝王,在我国历史上他第一次确立了儒家在国家思想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他”是
A.汉武帝 B.汉高祖 C.隋文帝 D.明太祖
12.(2022·湖南娄底·七年级期末)今天陕西西安和平门附近有个地方叫下马陵,传说就是因为董仲舒去世后葬在此地,一日汉武帝经过此地,为了表示对重仲舒的尊敬,特别下马步行,于是民间称这里为下马陵。汉武帝对董仲舒如此尊敬,主要因为他主张
A.“推恩令” B.废除丞相制度
C.抑制豪强势力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3.(2022·湖南长沙·七年级期末)考古专家在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漆器屏风上发现了《论语》,某报刊评论:“可见墓主人刘贺对儒家典籍尤其是与孔子相关的著作特别重视,除了大风气外,个人的喜好恐怕也是重要一面。”“大风气”指的是( )
A.加强对经济的控制,实行盐铁专卖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颁布推恩令 D.确立法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14.(2022·湖南株洲·七年级期末)有史学家认为:“孔子的学说在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公元前2世纪,孔子的学说被宣布为国家的官方教义或官方信仰。”这一改变开始于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光武帝 D.汉景帝
15.(2022·湖南岳阳·七年级期末)《汉代讲经图》,他们讲学的内容应该是( )
A.儒家学说 B.法家学说 C.道家学说 D.佛教经典
16.(2022·湖南永州·七年级期末)汉武帝元封六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这一时期刺史主要负责(  )
A.行政事务 B.军事管理 C.监察事务 D.财政管理
17.(2022·湖南永州·七年级期末)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加大了反腐力度,纪检监察机关发挥了重要作用。汉武帝时期设立的负责监察地方官员不法行为的官职是( )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刺史
18.(2022·湖南娄底·七年级期末)汉武帝为筹措对匈奴作战的经费,向地方富商借贷,但有些富商大贾唯利是图,不关心国事,担心朝廷不能获胜而不肯借贷。对此,汉武帝
A.颁布推恩令 B.统一度量衡
C.实施盐铁官营专卖 D.命张骞通西域
19.(2022·湖南湘西·七年级期末)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始皇一死,秦帝国荡然无存……不出十年之内,一个新的朝代继之勃兴,兹后延续达四百余年。"使这个"新的朝代"达到鼎盛的帝王是
A.汉高祖 B.汉景帝 C.汉文帝 D.汉武帝
20.(2022·湖南岳阳·七年级期末)货币制度的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史上的大事。图中的货币是由中央政府统一铸造的,它始铸于( )
A.战国 B.秦 C.西汉 D.西晋
21.(2022·湖南永州·七年级期末)西汉在汉武帝在位时达到强盛,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措施有( )
①收回地方铸币权 ②盐铁官营
③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④奖励工商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2.(2022·湖南株洲·七年级期末)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下表中的选项、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汤建立商朝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王朝
B 百家争鸣 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C 长城的修建 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D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盛世局面
A.A B.B C.C D.D
23.(2022·湖南长沙·七年级期末)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对于如何管理国家,特别是如何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历代帝王都很重视的一个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汉高祖把子弟分封到外地做诸侯王,目的是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诸侯王逐渐在封国内各自为政,不听天子诏令,出入公然使用天子礼仪车驾,时刻图谋举兵夺取皇位。
——引自北师大版历史教材
(1)从材料一中看出,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战争不断的根源在于西周实行了什么制度?基于以上认识,秦始皇实行了什么制度来管理国家?这种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西汉时期国家出现了什么问题?汉武帝是通过实施哪一诏令解决了这一问题的?
(3)想一想,汉武帝还采取了哪些巩固大一统的措施?请举两例说明。
24.(2022·湖南怀化·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以上两段材料分别体现了秦始皇和汉武帝怎样的治国举措?
材料二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家的态度有何不同?对此他们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三 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与秦相比,也有损益变革,……对地方官员的监察力度,也在不断加强。……通过以上制度、政策的继承与调整,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政体在汉代得到了完善和巩固。
——摘自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3)依据材料三,概括汉代与秦朝的关系(不得照抄原文)。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对地方官员的监察力度,也在不断加强”的具体措施。
25.(2022·湖南张家界·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可收藏医药、占卜和种植之类的书,其余一律集中焚毁,他又把暗中诽谤他的儒生全部活埋。
材料二 汉武帝接受著名学者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作为正统思想,其他各家思想都予以排斥……他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使西汉出现了强盛的局面。
(1)材料一秦始皇的这种做法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这么做的目的是?
(2)请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总结秦始皇创立的政治制度是?这一政治制度体现了“诸子百家”中哪一家的主张?在地方上采取了哪一措施?
(3)请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总结汉武帝在位时期,在政治、思想、经济方面是如何推进大一统格局的?
26.(2022·湖南岳阳·七年级期末)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对于如何管理国家、如何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历代帝王都很重视的一个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 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下图)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个材料反映的什么制度 谁创造的 在中央与地方的措施分别是
材料三:西汉时期,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强而合以逆京师……
(3)为了解决材料三出现的问题,汉朝时期采取了什么措施来解决?这个措施是谁提出来的?
27.(2022·湖南娄底·七年级期末)我国古代历朝历代在国家治理方面各有举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人在灭商和东征胜利后,为便利对征服地区的控制,也为了拱卫周王室,乃大规模地分封王室子弟和亲戚、功臣到征服地区,授予他们被征服地区的土地和人民,使其按照周朝中央政权的结构形式,建立众多的诸侯国。
--摘编自《中国历史大事典》
(1)材料一叙述的是什么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起了怎样的作用?
材料二
(2)秦朝实行什么制度来管理地方?材料二中的图1、图2分别反映了秦制采取的什么措施?
材料三到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令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在平和的手腕中,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一语,彻底实行了。封建政体反动的余波,至此才算解决。
--摘编自阿尔伯物 克雷格《哈佛极简中国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的措施是什么?该措施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不得照抄原文)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国家治理的总体特点?
28.(2022·湖南株洲·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体制形成中最关键的步骤。中国古代“大一统”的政治格局的形成、发展,跟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是密切相关的。中央集权制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对中华文明的沿承延绵的意义不可忽视。
——摘编自陶涛《关于“中央集权制”的几点思考》
材料二:如图。
材料三: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理想追求和道德情感。……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大一统”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
——黄朴民《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最终形成中央集权制度的是哪个朝代?简要说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有什么进步意义?
(2)材料二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什么问题?汉武帝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效果如何?
(3)材料三作者认为秦汉时期是“大一统”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请结合汉武帝的思想措施说明原因是什么?
29.(2022·湖南岳阳·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秦汉时期的大事年表,回答后面的问题。
公元前356年 商鞅开始变法
公元前221年 秦灭六国,统一中国
公元前207年 秦朝灭亡
公元前202年 西汉建立
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41年 文景之治
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 汉武帝在位
(1)商鞅变法与秦统一中国有什么内在联系?完成了这一统一大业的人是谁?为巩固统一,他在治理地方的政策上有什么除旧布新的措施?
(2)西汉的建立者是谁?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因暴政而亡的教训,采取了什么政策?
(3)汉武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采纳了主父偃的什么建议?
(4)秦汉的兴衰史,对当今我国的治国理政有什么启示?
30.(2022·湖南湘西·七年级期末)在中国历史上,汉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使西汉王朝出现强盛局面。据材料,结合所学,回答下面问题:
(1)汉武帝针对西汉初年,诸侯王和地方豪强这两股势力强大而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的局面,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在对待儒学思想反面,汉武帝和秦始皇的态度截然相反,请说出汉武帝对待儒家思想的具体态度是什么?
(3)公元前119年的漠北战役,使匈奴遭到沉重打击,再也无力对抗西汉,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汉武帝派谁率领精骑北击匈奴?
31.(2022·湖南常德·七年级期末)要想治理好一个国家,必须要颁行一整套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政治制度。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秦统一后,国土辽阔,最初设置36郡……后来随着疆域的开拓,又设……5郡。除内史管理的京畿地区外,秦有41郡。郡下设县……秦县的数量大约有一千个。
材料三 偃说上(汉武帝)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今诸侯子弟或十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1)结合材料说明西周分封制的受封对象有哪些?周天子为什么要分封这些人为诸侯。
(2)材料二中的秦王是谁?他实行的地方政治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对后代地方行政有什么影响?
(3)材料三中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采取了什么措施?从上述材料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32.(2022·湖南邵阳·七年级期末)汉武帝在位54年,是中国古代统治年代比较长的帝王,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命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诸侯封地不断缩小,与地方郡县无异。
材料二 武帝时,私人铸币没有完全禁绝,诸侯王甚至私人均可铸钱,严重影响中央的财政收入。豪强掌握盐铁经营权,许多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
材料三 西汉初期,匈奴经常南下抢劫骚扰,汉不得不对匈奴实行“和亲”,并奉送大量财物以求和平。但匈奴的入侵并未停止。匈奴成为威胁汉朝疆域的一大隐患。
请回答:
(1)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使“诸侯封地不缩小,与地方郡县无异”?
(2)针对材料二中的情况,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中央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3)汉武帝是如何解决材料三中的隐患的?
(4)根据以上材料,简要评价汉武帝的贡献。
33.(2022·湖南邵阳·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唐】李白
(1)材料一中的“秦王扫六合”指的是什么事件?为了巩固统一,秦朝在地方上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什么制度?当时在全国流通的标准货币叫什么名字?
材料二 武帝雄才大略,即位之初,“卓然罢黜百家”,“令后学者有所统一”,“灌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更钱造币以赡用”。
(2)根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为了巩固大一统王朝而采取的主要措施。
(3)我们常听说“秦皇汉武”一词,将秦始皇与汉武帝并列的主要原因是( )
A.二人都是历史上的开国之君 B.二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C.二人都是对历史发展进程有重要贡献的人物 D.二人都非常重视儒家文化
34.(2022·湖南益阳·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骑,跟天子一样威风。他还自造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宝玉器,多于京师”。
材料二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颁布了一道法令,规定诸侯的嫡长子只可以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必须分封给其他的子弟。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
(2)材料二中汉武帝颁布的这道法令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与汉景帝相比较,汉武帝对这一问题的处置方式有何高明之处?
35.(2022·湖南永州·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村料一:(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苟子·儒效》
村料二:秦始皇文治武功,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李白写诗赞曰:“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他采取的一系列统治措施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材料三:汉高祖把子弟分封到外地做诸侯王,目的是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诸侯王逐渐在封国内各自为政,不听天子诏令,出入公然使用天子礼仪车驾,时刻图谋举兵夺取皇位。
——摘编自教参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的何种政治制度?从材料看,主要受封者是哪一类人?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实行的目的。
(2)材料二中,李白主要称颂了秦始皇的什么历史功绩?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在地方管理方面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的措施或制度。
(3)材料三反映了西汉时期国家出现了什么问题?为解决该问题,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
(4)试就上述材料中政策或措施的变化谈谈你的认识。
36.(2022·湖南湘潭·七年级期末)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丞相李斯在对秦始皇的奏折中说:“现在私学盛行,对百姓的教化各异,那些学子们也倚其所学而诽谤朝廷。如果不进行禁止,就会降低皇帝的威信,形成反对皇帝的势力。臣要求将秦朝以外的史书全部烧毁。天下藏有《诗》、《书》等诸子百家著作者,命令朝廷官吏全部焚烧,有谈论或学习《诗》、《书》者,杀;以古非今者,灭其全族。”
材料二、董仲舒在给汉武帝的奏折中说:“臣下认为,那些不是儒家学说的诸子百家,全部取消,不使其与孔子学说并行,只有这样,才能明法度,老百姓的思想才能统一。古代贤王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能驾驭天下,并以教化为本,对百姓进行教育。臣请陛下下令在全国各地设立学校,用孔子的‘仁’、‘礼’等教化民众,这样才能使世风日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李斯言论的要点。
(2)根据材料二归纳董仲舒言论的要点。
(3)简单概括一下这两种言论的共同处和不同处。
(4)这些言论和统治者据此采取的行动有什么影响?
37.(2022·湖南岳阳·七年级期末)中国思想文化博大精深,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现实的反映,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耀的时代,这是一个创造的时代,人们思想解放,智慧勃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学派.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反映的是出现了什么局面?列举代表平民阶级利益的学派及其思想主张。
材料二: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反映史实是
材料三:A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A传》
(3)根据所学知识分析,A是谁 他的主张是什么 起到了什么作用
38.(2022·湖南·衡阳市第十五中学七年级期末)有历史学家说“中国的政治统一完成于秦始皇,而中国的文化统一完成于汉武帝.”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秦朝完成统一是在哪一年?为巩固统一,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请问在中央和地方,分别采取什么制度?
(2)汉武帝时,采取了什么主张,形成了全国上下共同遵守的价值体系和普通认同的文化体系?提出这个主张的著名学者是谁?他隶属于哪一个学派的思想?
(3)秦汉时期,国家的统一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由此,你得到什么启示?
39.(2022·湖南永州·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曰:“唯仁人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材料二 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下令除朝廷外民间只许收藏秦史、医药、占卜、种树的书,其他的书籍一律销毁。秦始皇还把指责他的儒生和方士活埋。
——《中国历史》
材料三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视教育,在中央兴办太学,在地方兴办郡国学。
——《中国历史》
(1)材料一,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思想主张?谈谈这种思想主张对当今社会有什么作用?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史实?这一史实产生了怎样的恶劣影响?
(3)材料三反映的史实产生了什么影响?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出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家思想的不同态度,但其目的相同,他们相同的目的是什么?
(4)作为当代中学生,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
40.(2022·湖南邵阳·七年级期末)历史上把“秦皇汉武”相提并论。有史学家说,中国的政治统一完成于秦始皇,而中国的文化统一完成于汉武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政治建制]
材料一如下图
(1)图1的政治建制在地方实行什么制度 在中央掌管监察的官员是谁
(2)汉武帝为解决图2反映出的政治问题采取了哪项重要举措
[经济措施]
材料二.如下图
(3)分别写出图3和图4中形状相同的两个货币的名称。
[思想文化]
材料三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下令在全国范国内“焚书”。第二年他又在咸阳郊外活埋一批反对他的儒生和方士。
材料四 汉武帝重视儒学,重用儒生,确立了儒学在思想文化领域和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断绝了研读其他学说的人求取功名利禄之路。
(4)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试比较两位帝王在对待儒家学说方面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5)秦始皇、汉武帝的上述措施,对我国社会发展有什么共同的重大政治影响
41.(2022·湖南湘西·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代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说:“书籍被烧,其实还在其次,春秋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材料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材料一中“致命打击”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2)材料一中的“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是指什么历史现象?请写出三位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
(3)材料二中这一政策的建议者是谁?它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2.(2022·湖南娄底·七年级期末)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基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般认为,孔子是中国古代私学的创始人…在孔子的私学里,只要你好学。想学,就“有教”,至于你原先和现今的情况怎么样,是不必过问的,那叫“无类”。
——摘编自陈雪良《春秋史》
材料二: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①②《礼记》(易经》《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霄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打破贵族和王室垄断教有局面的举措及教育主张。
(2)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采取了什么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二中①、②两处被隐去的儒家经典的名称。据材料二,指出汉武帝兴办太学的目的。
43.(2022·湖南益阳·七年级期末)我国古代历朝历代在国家治理方面各有举措。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灭了商,席卷整个中国北方。……靠当时用马车传递的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区……周王还授权给一大批诸侯,这些诸侯大部分是国王的后裔和亲戚,但其中也包括一些承认周宗主权、与国王没有血缘关系的国王亲信和地方贵族。”
——[美]费正清等《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
材料三 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生活骄奢淫逸,政治上甚至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企图谋反。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了,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
——摘自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教科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周初在治理国家上主要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的具体办法。
(2)材料二反映秦始皇为管理全国采取了哪些措施 对国家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是如何解决材料三中诸侯国的问题的
44.(2022·湖南邵阳·七年级期末)“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九九归一,一统天下。中国人自古崇信“大一统”,“大一统”成为中华文化核心理念。几千年的历史证明,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是中华民族最大的理想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重用人才,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割据的分裂局面,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君主专制的封建国家,顺应了历史的潮流,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他采取的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维护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南征越族,北击匈奴,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摘编自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回答: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大业的时间是哪一年?请你概括说说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
(2)据材料二,指出西汉初期面临什么问题?概括汉武帝解决这一问题采取的措施。
(3)请你说说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局面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任举两点)
(4)根据所学的知识,说说汉武帝选择的统治思想是什么?
(5)从以上的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什么?
45.(2022·湖南湘西·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350年,商鞅以孝公迁都至咸阳为契机,将原本分散的小乡、邑等自然聚落编制在一起,设立县,由国君派出官吏进行管理,职位不世袭。这种县制的推行,把分散的权力汇聚到国君的手中。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这是秦国国力日强,最终打败群雄,建立中华一统帝国的根本原因。
——中国通史
材料二:秦朝政治建制(如下图):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的主要政治制度。
材料三:秦汉货币。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秦灭六国完成统一的时间是哪一年?史学家汤因比认为秦完成统一大业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依据材料中所示信息,指出秦朝政治建制中负责监察百官的机构是什么?说说秦朝行政系统的基本特点。汉武帝时又建立什么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吏豪强的监督?
(3)依据材料三两幅图片所示,秦汉为巩固统一发展经济,实行的标准货币各是什么?
46.(2022·湖南娄底·七年级期末)学会辩证评价历史人物,有利于培养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中国各种制度如度量街,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
——毛泽东在1964年6月24日接见外宾的谈话(节选)
材料二:春始直迫使衣民将三分之二的收茯物上撒国家,又连年在全国大规棋征调民力服摇役和头役。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而每年服役的成年男子就有300万.成千上万的农民背井离乡,脱离社会生产,使社会经济道到严重破坏。
——根据部编敏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整理
材料三:到了晚年,汉武帝在总结自己一生的时候,讲到了为什么要有那么多的改苹之举。他以回顾和总结的口吻讲到即位之初他面对的选择:“汉家底事草创,加四夷侵中国,朕不变更制魔,后世无法”,因为有了这样的趣法,汉武帝登上历史舞台后,汉朝的政治局面为之夹,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
——孙家洲《汉武盛世的历史透视》
材料四:武帝在位5年,他起汉代粮向鼎盛时期.但就是在漏盛的背后,出现了“物盛而衰:的与面、武帝的穷奢极狱,繁利重敛,逃信神仙,巡游无度,使百姓藏散,其行为同秦始皇极为相似。
——根据魏文清《汉亡探源》(载《北方论丛》1993年第4期)整理
材料五:任何事物都具有两西性,即进步与落后,积板与消极,成功与失败、优点与缺点…杰出两史人物也不例外,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因而在评价杰出人物时也应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样证的分析。
——摘自百度文库2019年8月20日《浅谈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秦始皇充中因统一电来”后全国通用的官方文字是什么?简述统一文字对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始皇当时实施的具体措施,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成功削弱了诸侯王势力的措施和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控制的措施
(4)根据材料四,指出汉代出现“物盛而衰”局面的原因。
(5)运用材料五中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结合史实对秦始皇或汉武帝进行简要评价,
47.(2022·湖南怀化·七年级期末)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朝代,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高祖刘邦和他的许多文臣武将,绝大多数都是在反秦斗争中涌现出来的社会底层人物,即所谓“布衣”,汉初朝廷形成了后世称道的“布农将相之局”。汉高祖登基后,颁布了一系列诏令:让士兵复原还乡从事生产;把卖身作为奴隶的人恢复为平民;把田租的税率规定为十五税一。汉文帝(汉高祖第四子)即位后,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减轻摇役,将原来每年服役一个月改为“三年而一事”。汉景帝(汉文帝长子)在位时,将田租由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从此成为汉朝税率的定制。
(1)材料一中汉初统治者采取的这些措施统称为什么政策?这一政策导致哪一治世局面的出现?
(2)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初统治者推行这些政策的原因。
【材料二】
(3)这两幅图体现了汉武帝在政治上实行了一种什么政策?有何作用?
【材料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班固《汉书·武帝纪·赞》
(4)这段史料记载了汉武帝在思想上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的实施有何影响?
【材料四】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已诏,不失为鼎盛之世。
(5)根据材料四,你怎样评价汉武帝?不得完全照抄材料四,须有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参考答案:
1.A
【解析】据材料可知,西汉汉武帝时,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削弱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因而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西周时实行分封制,不符合题意;选项C是汉武帝的经济措施,与题意无关;选项D是秦朝设立的地方制度,不符合题意。 故选A。
根据材料封地面积不断缩小,结合所学知识推恩令,得出结论。
2.B
【解析】西汉的开国皇帝是汉高祖刘邦而非汉武帝,排除A;有名的暴君是秦始皇而非汉武帝,排除C;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学受到压制,排除D;秦始皇、汉武帝都加强中央集权,故选B。
3.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正统思想,这与董仲舒有关,D项正确;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撰写了《史记》,与儒学取得统治地位无关,排除A项;商鞅是战国时期秦国的改革家,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开通创造条件,与儒学取得统治地位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4.B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朝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确立了儒家思想封建文化正统思想的地位,B项正确;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正统思想是儒家思想,不是法家、道家和墨家,排除ACD项。故选B项。
5.C
【解析】根据材料“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进一步完善了秦王朝创造的监察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到中央集权。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全国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汉武帝的这一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强化了皇权,巩固了“大一统”局面。故选项C符合题意;秦朝推行郡县制度,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西周实行分封制度,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隋朝创立科举制度,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6.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解决王国问题,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诸侯国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这一政策被称为“推恩令”,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择A。
7.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的“汉武”是指汉武帝。汉武帝统治时期,从政治、经济、思想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的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局面得到巩固和进一步发展。汉武帝最主要的功绩是巩固和发展大一统。C项正确;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排除A项;秦始皇结束割据,实现国家统一,排除B项;唐太宗统治期间出现盛世局面,排除D项。故选C项。
8.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用1100多克金丝连缀起2498块大小不等的玉片,······,相当于当时100户中等人家加起来所有的家产”可知,金缕玉衣的制作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说明了西汉初年,诸侯王生活骄者淫逸,实力强大,故选C项;题干材料与汉初的诸侯王有关,没有涉及豪强地主,排除A项;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而非放任不管,排除B项;汉武帝为此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而不是加强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排除D项。
9.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B项正确;秦朝设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排除A项;秦朝设立丞相负责行政事务,排除C项;秦朝设立太尉负责军事事务,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解析】依据题干并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有的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甚至举兵叛乱,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汉武帝随后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D项正确;实行郡县制的是秦始皇,排除A项;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为了从思想巩固大一统政权,不能解除地方与中央的冲突,排除B项;建立刺史制度是为了监察地方,也不能从根本上解除地方与中央的冲突,排除C项。故选D项。
11.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是一位有雄才大略、富于进取精神的帝王,他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故选A;汉高祖以黄老之学治理国家,不符合“第一次确立了儒家在国家思想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排除B;隋文帝、明太祖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已经确立,不符合“第一次”,排除CD。
12.D
【解析】据所学可知,汉武帝对董仲舒尊敬,主要因为他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巩固了政治上的统一,D正确;“推恩令”是主父偃提出的,后被汉武帝采纳,解决了“王国问题”,A错误;明朝废丞相,而不是汉朝,B错误;抑制豪强势力是东汉时期的措施,故C错误。
13.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为加强思想统治,他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材料中的“大风气”指的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项正确;AC项与材料中的《论语》不符,排除AC项;《论语》代表的儒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
14.B
【解析】根据题干……公元前2世纪,“孔子的学说被宣布为国家的官方教义或官方信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孔子的儒家学说被定位国家的教义思想。汉武帝为加强思想控制,采取儒生董仲舒的建议,采取与秦不同的做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官方正统地位。B项正确;秦始皇采用的法家思想,焚书坑儒,拒绝儒家思想,排除B项;光武帝公元25年,光武帝建立东汉。公元25年属于公元1世纪,排除C项;汉景帝没有把“孔子学说”宣布为国家的官方教义,排除D项。故选B项。
15.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A项正确;BCD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A项。
16.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强化监察制度,汉武帝时期,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监察和检举京师百官及皇族的不法行为;在地方,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个州设置一个刺史,负责监察地方官员,并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强。所以C项符合题意,故选C。
17.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划分全国为十三部(州),每部设刺史,主管巡察,官阶低于郡守。故D项正确;丞相主管行政属于中央官,排除A项;太尉主管军事属于中央官,排除B项;御史大夫主管监察属于中央官,排除C项。故选D项。
18.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专卖,这样增强了中央的经济实力,为汉武帝很多政策的实行奠定了经济基础,故C符合题意;颁布推恩令是为了解决封国问题,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命张骞通西域是为了打击匈奴,故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19.D
【解析】依据题干“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始皇一死,秦帝国荡然无存……不出十年之内,一个新的朝代继之勃兴”反映了“新的朝代”是继秦朝的之后,可知是西汉。结合课本所学,秦朝灭亡后,刘邦打败了项羽,建立了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西汉的开国君主。西汉武帝时期,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D正确;A排除;汉文帝和汉景帝开创了西汉初期的文景之治,BC排除;故选D。
20.C
【解析】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货币是汉朝的五铢钱,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C项正确;战国时期各国货币不统一,有刀币、铲币、布比等,排除A项;秦始皇下令统一使用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通行全国,排除B项;D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C项。
21.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促进大一统,在经济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等。①②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 ④奖励工商业,与汉武帝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22.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但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王朝,A项说法错误;百家争鸣是春秋时期的思想文化运动,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B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灵渠的修建,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C项说法错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局面是文景之治,D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B。
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功,能够通过比较发解答问题,利用排除的思路得出正确答案,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总结和分析能力。
23.(1)分封制。实行了郡县制来管理国家。影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管理(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诸侯王势力膨胀,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对抗中央)。颁布推行“推恩令”。
(3)建立刺史制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北击匈奴等。
【解析】(1)据材料一“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及所学知识,从材料一中看出,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战争不断的根源在于西周实行了分封制度。基于以上认识,秦始皇实行了郡县制来管理国家。秦朝时期,在地方上,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和县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秦朝实行的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管理,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据材料二“汉高祖把子弟分封到外地做诸侯王,目的是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诸侯王逐渐在封国内各自为政,不听天子诏令,出入公然使用天子礼仪车驾,时刻图谋举兵夺取皇位。”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反映了西汉时期诸侯王势力膨胀,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汉武帝是通过颁布推行“推恩令”解决了这一问题的。面对梁王等诸侯势力膨胀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这样削弱诸侯国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3)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还采取其他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如:汉武帝大力加强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在地方,将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个州部派刺史一人,负责监督地方官员。经济上,实行盐铁官营,统一铸造五铢钱;文化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兴儒学教育,加强思想统治。为了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出击匈奴,获得大胜,经过漠北战役的打击,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24.(1)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2)态度:秦始皇-反对(或否定、批判)
汉武帝-支持(或肯定、推崇)
措施:秦始皇-焚书坑儒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关系:西汉继承和发展了秦朝的制度(汉承秦制),同时也有调整和创新(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巩固发展)。(必须有继承和创新两个方面才可得分,只答一个方面不得分)
具体措施:建立刺史制度。
【解析】(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为郡县”可知,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根据所学和材料一“推恩”可知,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图片1可知,秦始皇反对儒学;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图片可知,汉武帝支持儒学;根据所学可知,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根据所学和材料三“也有损益变革,……对地方官员的监察力度,也在不断加强。……通过以上制度、政策的继承与调整”可知,西汉继承和发展了秦朝的制度,汉承秦制,同时也有调整和创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巩固发展。根据所学可知,具体措施是建立刺史制度。
25.(1)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封建统治。
(2)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法家;郡县制。
(3)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夺王侯的爵位。
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1)
根据“ 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得出是焚书坑儒;结合的学可得出是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封建统治。
(2)
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同时也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根据所学法家强调集权;秦朝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
根据所学,政治上: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下诏允许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他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武帝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加强了中央集权。思想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经济上:汉初富商大贾私人铸币、经营盐铁,控制国家的经济命脉。为了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在经济方面,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官营、专卖;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26.(1)分封制 稳定周初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秦始皇 三公制 郡县制
(3)推恩令 主父偃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初年,周王为了巩固政治形势,巩固疆土,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确立分封制。因此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稳定周初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在政治上,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因此这个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创造的,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实行郡县制。
(3)
根据材料三“西汉时期,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强而合以逆京师……”,可知是指西汉时期的诸侯王势力强大,严重威胁中央集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听从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王国势力。因此出现这一问题,汉朝时期采取了推恩令来解决,这个措施是主父偃提出来的。
27.(1)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2)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
(3)颁布推恩令;作用:削弱了王国势力,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4)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
【解析】(1)
问题一:根据材料一信息“周人在灭商和东征胜利后,为便利对征服地区的控制,也为了拱卫周王室,乃大规模地分封王室子弟和亲戚、功臣到征服地区,授予他们被征服地区的土地和人民,使其按照周朝中央政权的结构形式,建立众多的诸侯国”可知,材料一叙述的是西周的分封制。问题二: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分封制的实施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2)
问题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来管理地方。问题二:材料二中的图1、图2分别反映了秦制采取的统一文字、货币的措施。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引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这就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氶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3)
问题一: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采用主父偃的计策,颁布推恩令。故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的措施是颁布推恩令。问题二:依据所学可知,推恩令的实施削弱了王国势力,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4)
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可知,我国古代国家治理的总体特点是: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
28.(1)秦朝;维护了国家统一,使中华文明延绵不断。
(2)诸侯国势力强大,对中央造成威胁;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规定诸侯王可以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推恩令”的实施,削弱了诸侯力量,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思想达到高度统一,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治。
【解析】(1)
据材料一“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体制形成中最关键的步骤。中国古代'大一统的政治格局的形成、发展,跟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是密切相关的。中央集权制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对中华文明的沿承延绵的意义不可忽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于秦朝。具体措施有三公九卿、郡县制、皇帝制度等。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我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维护了“大一统”政治格局,国家统一,使中华文明延绵不断。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期中央政权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诸侯国势力强大,对中央造成威胁。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规定诸侯王可以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推恩令”的实施,削弱了诸侯力量,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思想达到高度统一,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治,在当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朝所推崇,但是也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这实际上是文化专制主义的一种表现。
29.(1)商鞅变法,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秦王嬴政(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2)汉高祖刘邦。休养生息政策。
(3)“推恩”建议。
(4)启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要爱惜民力,为政以德。(言之有理即可)
(1)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后来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灭掉东方六国,完成统一,建立了秦朝,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2)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西汉建立之初吸取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
(3)
汉武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采纳了主父偃的“推恩”建议。推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的实力。
(4)
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要爱惜民力,为政以德。
30.(1)颁布“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卫青、霍去病。
(1)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到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为解决豪强势力强大、官员徇私枉法的问题,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刺史代表中央监视地方官员和豪强及子弟的不法行为。
(2)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统治初期,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跃,诸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对中央集权很不利,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专制统治,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学说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汉武帝还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这样汉武帝在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
(3)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率领精骑北击匈奴。
31.(1)姬姓贵族、功臣和先代贵族;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嬴政;郡县制;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实施“推恩令”;政策的制定符合当时的具体情况;政策应随时代的变化及时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等。(言之有理即可)
(1)
依据材料一“受封对象”可知,西周分封制的受封对象有姬姓贵族、功臣和先代贵族;依据材料“分封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天子分封的原因是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
依据材料“秦王扫六合”并结合所学知识秦王嬴政继位后,为灭亡六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秦灭六国后,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可知秦王是嬴政;依据材料“秦统一后,国土辽阔,最初设置36郡……郡下设县……”再结合所学知识,在地方上,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里、亭等基层组织,这样,皇帝和朝廷就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利,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可知秦王嬴政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对后代地方行政的影响是,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
依据材料“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并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可知,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实施“推恩令”;依据西周的分封制,秦朝的郡县制和汉武帝的推恩令,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政策的制定符合当时的具体情况;政策应随时代的变化及时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等(言之有理即可)。
32.(1)颁布推恩令。
(2)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在全国各地设置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3)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4)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解析】(1)
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接受主父偃“推恩”的建议,颁布实施“推恩令”,对诸侯王的封地进行再分封,使诸侯国被越分越小。
(2)
根据所学可知,针对“私人铸币没有完全禁绝,诸侯王甚至私人均可铸钱,严重影响中央的财政收入”的问题,实行将铸币全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的措施;针对“豪强掌握盐铁经营权,许多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的问题,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的措施。
(3)
根据所学可知,针对“匈奴成为威胁汉朝疆域的一大隐患”的问题,汉武帝时期开始大举反击匈奴,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4)
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从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33.(1)秦始皇统一中国;郡县制度;秦半两或圆形方孔半两钱
(2)政治上:颁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建立刺史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经济上: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思想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答出二点即可)
(3)C
【解析】(1)
根据材料信息,“ 秦王扫六合”并结合所学知识,“秦王扫六合”指的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在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秦半两或圆形方孔半两钱是巩固统治采取货币统一的货币名称。
(2)
根据材料信息并所学知识,汉武帝为巩固统治,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在政治上颁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建立刺史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经济上: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思想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3)
根据所学知识,把秦始皇与汉武帝并列,因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推行郡县制的实行,开创恶劣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这都说明二者都是对历史发展进程有重要贡献的人物,C项正确;汉武帝不是开国之君和暴君,排除AB项;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没有重视儒家文化,排除D项。故选C项。
34.(1)诸侯王势力膨胀,威胁中央安全
(2)使诸侯王的封地和实力越来越小,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汉景帝采取直接削夺王侯封地的办法,招致诸侯举兵叛乱。汉武帝的这一举措,既兵不血刃地解决了王国问题,也使受封的王侯对中央感恩戴德。
【解析】(1)
根据材料“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骑,跟天子一样威风。他还自造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宝玉器,多于京师’”可知,材料反映的当时社会状况是诸侯王势力膨胀,威胁中央安全。
(2)
根据材料“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颁布了一道法令,规定诸侯的嫡长子只可以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必须分封给其他的子弟”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推恩令的颁布使诸侯王的封地和实力越来越小,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景帝采取直接削夺王侯封地的办法,招致诸侯举兵叛乱。汉武帝的这一举措,既兵不血刃地解决了王国问题,也使受封的王侯对中央感恩戴德。
35.(1)制度:分封制。
受封者:王室(宗亲、姬姓贵族)
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式,巩固疆土。
(2)功绩:统一全国;
措施:统一度量衡、郡县制。
(3)问题:诸侯王势力膨胀,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措施:推恩令。
(4)政策是为了维护统治需要而采取的,具有阶级性;政策要因时而调整;政策或措施要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发展等。
【解析】(1)
根据材料一“(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并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是西周的分封制,主要受封者是王室(宗亲、姬姓贵族);其目的是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式,巩固疆土。
(2)
根据材料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并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的功绩是统一全国。同时秦始皇在经济上统一度量衡,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
(3)
根据材料三“汉高祖把子弟分封到外地做诸侯王,目的是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诸侯王逐渐在封国内各自为政,不听天子诏令”可知,西汉时期诸侯王势力膨胀,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据所学知识,为了解决题干问题,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主张,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4)
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围绕为了维护统治需要而采取的,具有阶级性;政策要因时而调整;政策或措施要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发展等方面谈认识,言之有理即可。
36.(1) 私学 盛行,诸子妄议国政,造谣惑众,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建议“焚书”,控制思想,实行文化专制。
(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学校,用儒家思想教化民众。
(3)相同点:都要求加强思想控制。不同点:前者主张用强硬残暴的手段统一思想,后者则强调教化和灌输;前者体现的是法家思想,后者体现的是儒家思想。
(4)秦始皇的“焚书”摧残了思想文化,给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造成了巨大损失。汉武帝实行“罢百尊儒”,使儒家思想 从此长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确立了它在中国思想界的长期统治地位。
【解析】(1)根据材料一的“现在私学盛行,对百姓的教化各异,那些学子们也倚其所学而诽谤朝廷。如果不进行禁止,就会降低皇帝的威信,形成反对皇帝的势力。臣要求将秦朝以外的史书全部烧毁。”可以归纳出李斯言论的要点是:私学盛行,诸子妄议国政,造谣惑众,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建议实行“焚书”,控制思想,实行文化专制。
(2)根据材料二的“臣下认为,那些不是儒家学说的诸子百家,全部取消,不使其与孔子学说并行,只有这样,才能明法度,老百姓的思想才能统一。古代贤王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能驾驭天下,并以教化为本,对百姓进行教育。臣请陛下下令在全国各地设立学校,用孔子的‘仁’、‘礼’等教化民众,这样才能使世风日进。”可以归纳出董仲舒言论的要点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学校,用儒家思想教化民众。
(3)李斯言论的要点是:私学盛行,诸子妄议国政,造谣惑众,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建议实行“焚书”,控制思想,实行文化专制。董仲舒言论的要点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学校,用儒家思想教化民众。对比李斯和董仲舒的言论,可以发现其相同点是:都要求加强思想控制。不同点是:李斯主张用强硬残暴的手段统一思想,董仲舒则强调教化和灌输;李斯体现的是法家思想,董仲舒体现的是儒家思想。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才能李斯的建议实行的“焚书”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给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造成了巨大损失。汉武帝才能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 从此长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确立了它在中国思想界的长期统治地位。
37.(1)百家争鸣,墨家,兼爱,非攻
(2)焚书坑儒
(3)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
根据材料一“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耀的时代,这是一个创造的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因此材料反映的是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他还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并批判费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因此代表平民阶级利益的学派,如墨家,其思想主张是兼爱,非攻。
(2)
根据材料二“竹帛烟销帝业虚……坑灰未冷山东乱”,可知与焚书坑儒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思想控制,维护统治,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实施了“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因此材料反映史实是焚书坑儒。
(3)
根据材料三“……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因此A是董仲舒,他的主张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8.(1)前221年;中央:三公制 地方: 郡县制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儒家
(3)言之有理皆可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完成统一,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为巩固统一,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实行三公制,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别管理行政、军事、监察。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下设县。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思想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形成了全国上下共同遵守的价值体系和普通认同的文化体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者是董仲舒,他隶属于儒家学派。
(3)秦汉时期,国家的统一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由此,我得到的启示有: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从秦汉时期开始,国家的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39.(1)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对于当今和谐社会及和谐世界的构建有重要意义。
(2)史实:焚书坑儒。影响: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3)影响: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目的: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4)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和发展。(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
根据材料一“唯仁人者能好人,能恶人”,意思是“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孔子的“仁”的思想主张。这种思想主张对于当今和谐社会及和谐世界的构建有重要意义。
(2)
根据材料二“秦始皇下令除朝廷外民间只许收藏秦史、医药、占卜、种树的书,其他的书籍一律销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因此材料反映的史实是焚书坑儒;这一史实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3)
根据材料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因此材料反映的史实产生的影响,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出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家思想的不同态度,但其目的相同,他们相同的目的是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4)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为当代中学生,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40.(1)郡县制;御史大夫。
(2)颁布“推恩令”
(3)图3战国秦国秦半两钱;图4秦朝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
(4)秦始皇排斥儒家思想;汉武帝则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使儒家学说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居于主导地位。
(5)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等。
(1)
根据图1的政治建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的是由皇帝任命产生。因此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在中央掌管监察的官员是御史大夫。
(2)
根据材料,可知图2反映出的封国力量强于中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听从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王国势力。因此汉武帝为解决图2反映出的政治问题采取了颁布“推恩令”的重要举措。
(3)
根据图3和图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确定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废止了战国后期六国旧钱,在战国秦半两钱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因此图3和图4形状相同的两个货币的名称,分别是战国秦半两钱、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
(4)
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思想控制,维护统治,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实施了“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维护封建统治,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由此确立了儒家学说在中国封建社会思想界的统治地位。因此秦始皇、汉武帝两位帝王在对待儒家学说方面的态度的不同,在于秦始皇赞同法家思想,排斥儒家思想,汉武帝则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使儒家学说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居于主导地位。
(5)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汉武帝的一系列措施,对我国社会发展有着共同的重大政治影响,都是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等。
41.(1)秦始皇焚书坑儒。
(2)百家争鸣;儒家:孔子、孟子,道家:老子、庄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任意三人)。
(3)董仲舒;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其成为大一统的精神支柱。
【解析】(1)
根据材料一,由材料看出,“春秋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指的是百家争鸣,“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是指焚书坑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准留下有关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其他书都要烧掉;以后再有谈论儒家诗书的都要判处死刑,他又把暗中批评他的一批儒生,在咸阳活埋.这就是历史上的“焚书坑儒”。因此材料中“致命打击”指的是秦始皇焚书坑儒。
(2)
根据材料一,由材料看出,“春秋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指的是百家争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道家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墨家代表是墨子;法家代表是韩非子。
(3)
根据材料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可知这一政策的建议者是董仲舒;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其成为大一统的精神支柱。
42.(1)兴办私学;有教无类等。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诗经》《尚书》;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
【解析】(1)
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孔子是中国古代私学的创始人”可知,孔子打破贵族和王室垄断教有局面的举措是创办私学。根据“在孔子的私学里,只要你好学。想学,就‘有教’,至于你原先和现今的情况怎么样,是不必过问的,那叫‘无类’。”可知,孔子的教育主张是有教无类。
(2)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采取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作为教材。根据“培养统治阶级霄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可知,汉武帝兴办太学的目的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
43.(1)问题:难以直接管辖地方(或难以统治辽阔的疆域)。措施:实行分封制。
(2)措施: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统一货币。意义: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3)实行“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
(1)
问题:根据材料一“靠当时用马车传递的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区”可知,难以直接管辖地方(或难以统治辽阔的疆域)。措施:根据材料一“周王还授权给一大批诸侯”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
(2)
措施:根据图中“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可知,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根据图中秦朝文字变化示意图可知,统一文字;根据图中秦朝货币变化示意图可知,统一货币。意义: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3)
材料三反映了西汉初年,地方诸侯王势力强大的情况,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通过实行“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解决了王国问题。
44.(1)前221年;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权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地方上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
(2)问题:地方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中央。措施:实行“推恩令”。
(3)经济: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专卖;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任答二点)
(4)儒家思想。
(5)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分裂是暂时的,是短暂的。
(1)
根据材料一“秦始皇重用人才,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割据的分裂局面”及所学知识可知,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大业的时间是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定都咸阳。秦朝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权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地方上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
(2)
据材料二“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期面临的问题是地方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中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解决这一问题采取的措施是实行“推恩令”。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汉武帝随后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
(3)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基础。
(4)
根据所学的知识可知,汉武帝选择的统治思想是儒家思想。为了加强思想统治,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5)
从以上的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统一。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分裂是暂时的,是短暂的。
45.(1)时间:公元前221年;原因:县制的推行把分散的权力汇聚到国君的手中
(2)机构:御史大夫。特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刺史制度。
(3)秦朝:圆形方孔半两钱;西汉:五铢钱。
(1)
时间: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原因:根据“这种县制的推行,把分散的权力汇聚到国君的手中。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这是秦国国力日强,最终打败群雄,建立中华一统帝国的根本原因。”得出县制的推行把分散的权力汇聚到国君的手中。
(2)
机构:根据所学可知,御史大夫监察百官。特点:根据所学可得出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根据所学可知,汉代设立刺史制度。
(3)
秦朝:根据所学可知,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西汉:根据所学可知,汉代推行五铢钱。
46.(1)文字:小篆;作用: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有利于政治上的巩固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的交流和发展;便于各地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发展;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言之有理即可)
(2)具体措施:大部分收获物上缴国家(赋税),大规模征调民力服兵役和徭役。
(3)颁布“推恩令”;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专卖。
(4)原因:汉武帝穷奢极欲,繁刑重敛,迷信神仙,巡游无度。
(5)评价秦始皇:一方面,秦始皇统一中国;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修筑长城;开凿灵渠;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确立作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赋税沉重,兵役徭役繁重,刑法严苛,焚书坑儒,统治残暴,为秦朝统治带来危机。(一分为二,言之有理即可)
评价汉武帝:一方面,汉武帝实施“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实行盐铁专卖,铸造五铢钱,抗击匈奴等,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人鼎盛时期。另一方面,穷奢极欲,繁刑重敛,迷信神仙,巡游无度,为统治埋下隐患。(一分为二,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文字:秦始皇统一全国的文字为小篆;作用:可从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有利于政治上的巩固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的交流和发展;便于各地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发展;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回答。
(2)具体措施:根据“迫使农民将三分之二的收茯物上缴国家”得出大部分收获物上缴国家,根据“连年在全国大规模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得出大规模征调民力服兵役和徭役。
(3)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为了削弱了诸侯王势力,颁布“推恩令”;在经济上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专卖,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控制。
(4)原因:根据“穷奢极欲,繁刑重敛,迷信神仙,巡游无度”得出汉武帝穷奢极欲,繁刑重敛,迷信神仙,巡游无度。
(5)根据“评价杰出人物时也应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辩证的分析”,说明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评价。评价秦始皇:可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修筑长城;开凿灵渠;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确立作出了重要贡献等,说明其成就。可从赋税沉重,兵役徭役繁重,刑法严苛,焚书坑儒,统治残暴,为秦朝统治带来危机等,说明其不足。评价汉武帝:可从汉武帝实施“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实行盐铁专卖,铸造五铢钱,抗击匈奴等,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人鼎盛时期等,说明其成就。可从穷奢极欲,繁刑重敛,迷信神仙,巡游无度,为统治埋下隐患等,说明其不足。
47.(1)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2)原因:①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②多年战乱的影响,社会面临诸多的困难,如经济萧条,百姓生活贫困等。③为了稳定社会局面,巩固新王朝。(任意写出两点即可)
(3)政策:颁布“推恩令”。作用: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4)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把儒家思想立为正统思想,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5)原文意:汉武帝雄才大略,使得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不失为鼎盛之世;晚年有奢侈、黩武、方士之弊。(意思对即可)
【解析】(1)根据材料一“汉高祖登基后,颁布了一系列诏令:让士兵复原还乡从事生产;把卖身作为奴隶的人恢复为平民;把田租的税率规定为十五税一。汉文帝(汉高祖第四子)即位后,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减轻摇役……”可知反映的是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修养生息政策导致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强盛,出现“文景之治”局面。
(2)根据所学知识,西汉建立初期,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多年战乱的影响,社会面临诸多的困难,如经济萧条,百姓生活贫困等。为了稳定社会局面,巩固新王朝,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修养生息政策。
(3)根据材料二图片中“诸侯王”“中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了汉武帝在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当时为了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的封地,从而使得王国的力量大大削弱,无力同中央对抗,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4)根据材料三“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可知反映了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在思想上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这一措施把儒家思想确立为正统思想,不而且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5)根据材料四“ 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可知材料从利弊两方面评价汉武帝,汉武帝是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使得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不失为鼎盛之世;晚年有奢侈、黩武、方士之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