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秦统一中国
1.(2022·湖南永州·七年级期末)《剑桥中国秦汉史》认为:不管人们是否佩服秦的成就,但必须承认这个成就:它在质和量的方面都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下选项中,不属于秦的成就的是( )
A.结束分裂,实现统一 B.建立中央集权,确立皇权
C.废除郡县制,推行分封制 D.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2.(2022·湖南·新化县东方文武学校七年级期末)梁启超:“天下之统一,势也。不统于秦,亦统于他国”。天下“统于秦”发生在
A.公元前356年
B.公元前230年
C.公元前221年
D.公元前202年
3.(2022·湖南永州·七年级期末)大型纪录片《长城·中国的故事》全面展现了长城的雄姿和周边优美的环境。秦长城的修筑目的是为了防御
A.匈奴 B.越族 C.蒙古族 D.女真族
4.(2022·湖南湘西·七年级期末)习近平强调加大对行政执法的监督,曾经指出:“健全国家监察组织架构,形成全面覆盖国家机关及其公务员的国家监察体系。”秦朝时,负责监察事务的是( )
A.丞相 B.太尉 C.刺史 D.御史大夫
5.(2022·湖南常德·七年级期末)适合作为下列一组材料主题的是( )
材 料 出 处
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 《资治通鉴》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掌副丞相 《汉书·百官公卿表》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史记·秦始皇本纪》
A.秦灭六国,结束战乱 B.秦朝法律严苛,赋税沉重
C.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 D.秦朝疆域辽阔,人口众多
6.(2022·湖南永州·七年级期末)有学者指出,秦始皇所创造的事业,不仅为中国设立了以后版图的基本框架,也为中国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秦始皇首创的是
A.分封制
B.世袭制
C.中央集权制度
D.禅让制
7.(2022·湖南岳阳·七年级期末)根据《秦律杂抄》记载:官员听皇帝的命令时,如果不下地站立,就要违则罚出两副盔甲,并且撤职,永不再用。这样的惩罚措施,旨在
A.保持秦军战斗力 B.加强皇帝对将领的控制
C.维护君主的权威 D.禁锢人民的思想和言论
8.(2022·湖南永州·七年级期末)如下图是秦朝行政系统简表,形象地说明了秦朝政治体制的本质。这一政治体制是
A.皇帝制 B.郡县制
C.中央集权制 D.分封制
9.(2022·湖南湘潭·七年级期末)秦朝在地方上实行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州县制 D.王国制
10.(2022·湖南益阳·七年级期末)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式主要是
A.贵族世袭 B.皇帝任免 C.官员举荐 D.科举选拔
11.(2022·湖南岳阳·七年级期末)秦朝的百姓,如要去集市采购生活用品,他应该携带的货币是( )
A. B.
C. D.
12.(2022·湖南永州·七年级期末)秦统一后,废除了六国的旧币。法定货币仅限于两种,以黄金为上币,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这一措施
A.消除了六国势力影响 B.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C.削弱了对地方的控制 D.意在减轻对人民的剥削
13.(2022·湖南岳阳·七年级期末)《中国汉字听写大赛》电视栏目再次展示了汉字的独特魅力。秦朝全国统一使用的字体是
A. B. C. D.
14.(2022·湖南怀化·七年级期末)《三字经》中有云:“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其中“五霸”中最早出现的霸主和“七雄”中最后胜出的诸侯国分别是( )
A.齐桓公、楚国 B.晋文公、齐国
C.楚庄王、秦国 D.齐桓公、秦国
15.(2022·湖南怀化·七年级期末)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而年代尺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根据下列年代尺,判断秦统一中国的时间属于
A.公元前3世纪前期 B.公元前3世纪后期
C.公元前2世纪前期 D.公元前2世纪后期
16.(2022·湖南湘西·七年级期末)秦统一全国后,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这说明秦朝
A.延续分封制度
B.增强地方势力
C.恢复社会经济
D.实行中央集权
17.(2022·湖南衡阳·七年级期末)两千多年前,秦的统一,建立起我历史上第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下列属于秦朝创立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皇帝制度
C.三省六部
D.八股取士
18.(2022·湖南衡阳·七年级期末)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以“中央集权制度”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下图是他们参考的《秦朝行政系统简表),请按图意给空白处找出正确的选项:
A.诸侯 B.丞相 C.刺史 D.中书省
19.(2022·湖南永州·七年级期末)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的悲壮”。在政治上,“秦,虽死犹存”是指
A.统一度量衡 B.统一货币 C.修筑长城 D.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20.(2022·湖南邵阳·七年级期末)秦朝统一后,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合称“三公”。“三公”产生方式主要是( )
A.贵族世袭 B.皇帝任免 C.官员举荐 D.科举选拔
21.(2022·湖南衡阳·七年级期末)秦统一六国后,规定以一种圆形方孔钱作为全国通行的货币。该圆形方孔钱是
A.半两钱 B.五铢钱
C.开元通宝 D.洪宪通宝
22.(2022·湖南怀化·七年级期末)课本剧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但不应背离历史的严谨性。下面是某班同学编演的秦朝历史剧的相关信息,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A.一位商人携带五铢钱前往南海郡做生意
B.读书人可以进私学并阅读列国史记
C.各地官员均用大篆写告示
D.农民缴税时用相同容量的“斗”
23.(2022·湖南岳阳·七年级期末)秦灭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下图所示,主要反映的是秦统一全国的
A.文字
B.货币
C.思想
D.度量衡
24.(2022·湖南长沙·七年级期末)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用泥制陶的事实 D.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25.(2022·湖南怀化·七年级期末)学者认为,“郡县”为“家天下”注入了一些“公天下”的成分,各级地方官员从大众中选任,不能世袭,甚至不能久任,郡县制及与之相匹配的官僚制基本杜绝了封君依恃土地、臣民、政权与中央政府相抗衡的问题。该学者的观点是郡县制( )
A.首创于战国时代 B.强化了等级制度
C.有利于维护统一 D.拓展了秦朝疆域
26.(2022·湖南怀化·七年级期末)“如果没有一种通行的文字,中央政令不能通行全国,中国将分成多个国家……我国是多民族统一的大国我们这个综合国力来自多民族的统一大国,汉字是不可缺少的联系纽带。”这反映了( )
A.汉字是传达政令的唯一途径 B.汉字是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
C.汉字是我国所有民族的文字 D.汉字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7.(2022·湖南永州·七年级期末)文字是传承文化的载体之一。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随即下令全国统一书写( )
A.楷书 B.隶书 C.小篆 D.行书
28.(2022·湖南·长沙市长郡双语实验中学七年级期末)历史影视作品是对历史进行的艺术加工,但必须尊重历史事实。下列情节与秦始皇时期的历史事实符合的是( )
A.某农夫被征调修筑万里长城 B.某商人携带楚国货币到咸阳城做生意
C.某官员用楷书誊抄了一张告示 D.某读书人参加了大泽乡起义
29.(2022·湖南永州·七年级期末)“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这则纪功石刻记录了秦始皇的统一伟业。秦朝统一后,全国使用的货币是
A.圆形方孔钱 B.交子 C.蚁鼻钱 D.刀币
30.(2022·湖南邵阳·七年级期末)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是我国现存体量最大、分布最广的文化遗产,展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智慧和创造力。秦长城的起止点是
A.嘉峪关——鸭绿江 B.东海——陇西 C.东海——南海 D.临洮——辽东
31.(2022·湖南邵阳·七年级期末)如下图历史地图能反映出( )
A.春秋时期大国争霸 B.统一趋势不断增强
C.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D.战争不止社会倒退
32.(2022·湖南永州·七年级期末)《沁园春雪》:“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秦皇”最主要的功绩是( )
A.任用管仲实行变法 B.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C.任用李冰兴修都江堰 D.推行“无为而治”,使国家兴旺发达
33.(2022·湖南岳阳·七年级期末)我们获取历史信息,会有“事实的陈述”和“评论意见”。下列不属于“事实的陈述”的是
A.“及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
B.“秦有陇西、北地、上都,筑长城以拒胡。”
C.“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
D.“(秦皇帝)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34.(2022·湖南湘西·七年级期末)李白《古风》云:“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1)诗中这位“秦王”是谁?他有什么历史功绩?
(2)为了巩固中央集权统治,他采取了哪些措施?
35.(2022·湖南湘西·七年级期末)从公元前230年起,秦国只用了十年时间,就完成了“六王毕,四海一”的伟业,从此,一个广袤的统一帝国就在中国历史上诞生了。
(1)秦国于哪一年完成了“六王毕,四海一”的伟业?是谁完成的统一伟业?“统一帝国”是哪一帝国?
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2)上述材料所说的“制度”是什么 根据材料,指出该“制度”的特点。
在地方上,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是什么?
36.(2022·湖南怀化·七年级期末)史料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载体。对于古代史的研究,按照史料的载体划分,可以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史料价值是指历史材料对说明一定历史现象所具有的价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一法度,衡、石、丈、尺。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秦始皇廿六年铜诏版铁权(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里耶秦简(部分)(湖南里耶秦简博物馆藏)
铭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馆,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文字:“迁陵洞庭郡”
材料三: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秦人统一,此期间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1)材料一反映了秦朝的哪些制度?
(2)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史料类型,结合材料和材料二,分析它们的史料价值。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人统一对“中国民族”形成的作用。谈谈你对秦人统“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的理解。
37.(2022·湖南岳阳·七年级期末)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智慧结晶,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读图回答,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文字是什么?秦统一后颁行全国的文字是什么?我国汉字的演变有何特点?
材料二:易中天说:“这是一些仍在闪光的思想,这是一些难以忘却的情怀,这也是一场历时三百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
(2)这场“跨世纪大辩论”是指什么?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
材料三:岳阳晚报全媒体讯(记者黄诚成)“拜,感谢老师日后辛勤培养,兴……拜,我们将勤奋努力,天天向上,兴……!”9月17日上午,为彰显儒学文化魅力,倡导尊师重教风尚,岳阳市二中在孔子文庙举行2021年“尊师重教报家国”拜师礼活动。岳阳市第二中学初一年级近600名学生参加。
(3)孔子的哪一教育创新措施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综合以上材料,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38.(2022·湖南株洲·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关于秦始皇,有人称颂他“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有人评价他“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有人指责他“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以暴虐为天下始”,是暴君。
——摘编梁向明《浅析秦人和汉人对秦始皇的评价》
请运用所学中国古代历史的相关史实,对上述材料中的某一观点或自己的新观点进行论证。
要求:①观点明确;②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楚。
参考答案:
1.C
【解析】根据所需可知,秦朝建立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上的表现是废除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C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秦朝的建立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的混乱局面,A项不符合题意;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览全国一切军政大权,B项不符合题意;秦朝除了加强中央集权,还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统治,其中就包括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D项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C。
2.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灭六国之后,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故选C。
3.A
【解析】秦朝时期威胁北方的最大少数民族是匈奴族,因此,秦始皇派大将蒙恬抗击匈奴,北修长城。A项正确;越族位于南方,排除B项;此时威胁秦朝的是匈奴族,不是蒙古族和女真族,排除C和D项。故选A项。
4.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后,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首创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负责行政,太尉负责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在地方推行郡县制。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注意区分秦朝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的主要职责,得出答案。
5.C
【解析】根据材料中“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掌副丞相”和“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可以看出,秦朝实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度,所以主题是确立中央集权制,本题选C;题目不涉及秦的统一,A排除;题目中没有体现秦朝法律严苛,赋税沉重等暴政,B排除;题目没有涉及秦朝的疆域辽阔,D排除。
6.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故C项正确。世袭制始于夏朝,分封制是周朝的政治制度,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的制度,AB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理解能力。解题时应紧抓题干中“秦始皇首创”“政治制度”等关键词。
7.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官员听皇帝命令时要下地站立,否则就要被处罚、撤职,永不录用,这体现了君主的权威,C项正确;站立听皇帝命令与保持战斗力无关,A项错误;题干强调的是君臣等级高下,体现皇帝至高无上,不是为了加强对将领的控制,B项错误;同样,更是与禁锢人们的思想和言论毫不相干,D项错误。故选C。
8.C
【解析】结合题文,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嬴政统一中国,建立秦朝,政治上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①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皇权至高无上,总揽全国军政大权;②中央行政制度是三公九卿制: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中央机构(分管行政、军事、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③地方行政制度是郡县制:在地方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均由朝廷任免,从而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政治制度。故C项符合题意;皇帝制只是秦中央集权制度中的一部分,不是全部,故A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郡县制是在地方实行的行政制度,目的也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属于中央集权制的一部分,故B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国王或皇帝分封诸侯的制度,国王或者皇帝把封地连同居民赏给王室子弟和功臣,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也有服从天子命令、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兵役、维护周室安全的责任,故D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所以本题应选C。
9.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秦始皇首创中央集权制,在中央设三职,在地方推行郡县制。故B符合题意。秦朝废除了分封制,故A不符合题意。州县制、王国制与秦朝不符,故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
10.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后,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B项正确;秦朝郡县制废除了贵族世袭特权,排除A项;官员推举指的是汉朝的察举制,排除C项;科举制度在隋朝时期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后,统一货币,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C正确;刀币主要流通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燕、赵等国,A错误;布币主要流通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原诸侯国,B错误;D是蚁鼻钱,是战国时期楚国流通使用铜贝,D错误。综上故选C。
12.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货币的形制、重量各不相同。秦统一全国后,秦始皇规定以秦国货币圆形方孔钱为标准样式,统一全国货币。这样就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B项正确;统一货币,属于经济方面的措施,排除AC项;意在减轻对人民的剥削与统一货币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3.C
【解析】试题分析:秦朝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废除原来六国的文字。C项正确。
14.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国国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D项正确;综合上述分析可排除ABC项。故选D项。
15.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年度尺中公元前221年位于公元前300年到公元前200年之间,离公元前200年较近,故属于公元前3世纪后期,B项正确;年度尺公元前3世纪前期应该离公元前300年较近,排除A项;年度尺中公元前200年到公元前100年之间属于公元前2世纪,排除CD。故选B项。
16.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把全国分为36郡,后来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这样,皇帝和朝廷就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这说明秦朝实行中央集权,D项符合题意;A项是秦朝时废除了分封制,B项是抑制了地方势力,C项是属于经济方面,与题干无关。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17.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建立秦朝,为了更好的适应新的统一形势,他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是最高统治者,总揽全国的军事和政务,B项符合题意;分封制是西周的制度,A项不符合题意;三省六部制度是隋朝建立的制度,C项不符合题意;八股取士是明朝时期选拔官员的制度,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18.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王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的功业超过古代三皇五帝。秦王把“皇”与“帝”连在一起,称“皇帝”,并自称“始皇帝”,皇帝自称为“朕”,表示皇帝身份的高贵。在皇帝之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协助皇帝掌管政事,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他们彼此互不统属,都直接对皇帝负责。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下设县。因此空白处应为丞相。所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19.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开创了此后中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D项符合题意;统一度量衡、 统一货币、修筑长城,与秦朝巩固统一措施相关,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20.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建立了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合称“三公”。在地方,推行郡县制,中央和郡县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并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B项正确;贵族世袭、官员举荐与材料符,排除AC项;科举制始于隋朝,排除D项。故选B项。
21.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六国后,将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的货币。B项是汉武帝时期统一的货币;C项是唐朝唐玄宗时期的货币;D项洪宪通宝是袁世凯时期流通的货币。故选A。
22.D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可知,秦始皇在全国统一了度量衡,农民缴税时用相同容量的“斗”符合史实,D符合题意;秦朝时期统一使用圆形方孔半两钱,A不符合题意;秦始皇下令焚书,阅读列国史书已不可能,B不符合题意;秦朝统一的文字是小篆和隶书,C不符合题意。综上可排除ABC,故选择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本题需要识记与灵活掌握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的相关史实。
23.B
【解析】图片反映的是秦朝对于六国货币的废除,以秦国的圆形方孔钱作为标准货币,流通全国,B 符合题意;文字统一不符合材料中货币的信息,A不符合题意;秦朝以法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材料没有体现,C不符合题意;图片中显示的是货币信息,不是度量衡,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4.D
【解析】根据“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可得出这是郡县制的内容,说明当时郡县制度的事实,D项正确;材料不能证明当时分裂,排除A项;有信封并不代表当时那里有造纸业,排除B项;“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不能说明用泥制陶,排除C项。故选D项。
25.C
【解析】根据“郡县制及与之相匹配的官僚制基本杜绝了封君依恃土地、臣民、政权与中央政府相抗衡的问题。”可得出基强调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C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其出现 于什么时候,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等级,排除B项;材料强调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拓展疆域,排除D项。故选C项。
26.D
【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如果没有一种通行的文字,中央政令不能通行全国,中国将分成多个国家”可知,这体现了通行的文字对全国统一的重要作用,D项正确;皇帝的圣旨也能传达政令,排除A项;材料是强调统一文字对巩固统一的作用,不是说汉字对综合国力提升作用,排除B项;在封建社会,汉字仅是汉族的文字,排除C项。故选D项。
27.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后来又推广更为简单的隶书。秦灭六国后,秦始皇下令全国统一书写小篆,所以此题选C。
28.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了防止北方匈奴的侵犯,派大将蒙恬带领30万军队,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几十万青壮劳力,用了十年时间,修筑了西起甘肃临洮、东至辽东的长城。这座长城横贯当时秦朝的北方边境,全长近1万里。A项正确;秦朝用半两钱,排除B项;秦朝统一文字为小篆,排除C项;大泽乡起义是农民起义,排除D项。故选A项。
29.A
【解析】根据所学,秦朝统一后,统一了货币,使用圆形方孔钱,A项正确;交子是宋代的纸币,排除B项;CD项不是秦朝统一使用的货币,排除CD项。故选A项。
30.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长城西起点是临洮,东到辽东,被称为“万里长城”,D项正确;嘉峪关——鸭绿江, 东海——陇西 ,东海——南海都不是秦长城的起止点,排除ABC项。故选D项。
31.B
【解析】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诸侯国众多,到战国时期诸侯国主要有齐、楚、秦、燕、赵、魏、韩等,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完成统一,故地图能反映出统一趋势不断增强,故B符合题意;图片1反映的是春秋时期大国争霸,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只体现了统一的过程,没有涉及百鸟争鸣,故C不符合题意;这一时期的战争,虽然有杀戮,但也促进了统一进程,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32.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B项正确;齐桓公任用管仲实行变法,排除A项;战国末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建都江堰,排除C项;秦始皇推行法治,排除D项。故选B项。
33.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事实的陈述”是对已经发生的历史事件的描述,由此可知,ABC三项都属于“事实的陈述”,不符合题意;“(秦皇帝)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属于“评论意见”,符合题意;故选D。
34.(1)秦始皇(或嬴政);统一中国。
(2)采用皇帝称号,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废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建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
【解析】(1)据材料“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可知“秦王”是秦始皇或秦王嬴政,他灭掉东方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
(2)为了巩固中央集权统治。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有:政治上建立了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采用皇帝称号,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废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经济文化上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军事上北击匈奴,修建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
35.(1)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秦朝。
(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权力至高无上。
(3)郡县制的实行。
【分析】(1)
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国秦始皇统一了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帝国秦朝。
(2)
根据“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高度的中央集权”可知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根据“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可知,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是皇帝权力至高无上。
(3)
根据“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得出郡县制的实行。
36.(1)郡县制度和统一度量衡。
(2)材料一:文献史料材料二:实物史料;价值:《史记》中记载的秦的郡县制和统一度量衡,得到了秦铜诏版铁权和里耶秦简的印证,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互相印证有助于历史研究。
(3)对“中国民族”形成的作用:秦统一,促进多民族共处,有利于民族交融。“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秦在中央创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中的内容,(如为体现皇帝独尊地位,规定皇帝自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诏”等,丞相制度等也被历代王朝有沿用过。)地方上创郡县制,都影响了此后中国历代王朝的政治建设。或者写出此内容即可给分:秦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解析】(1)
根据“三十六郡”得出郡县制度,根据“一法度,衡、石、丈、尺”得出统一度量衡。
(2)
材料一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属于文献史料;材料二是实物史料;价值:材料一《史记》中记载的秦的郡县制和统一度量衡,得到了秦铜诏版铁权和里耶秦简的印证,说明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互相印证有助于历史研究。
(3)
对“中国民族”形成的作用:根据“为中国民族之抟成”,结合所学,得出秦统一,促进多民族共处,有利于民族交融。认识:根据所学可知,秦建立了中央创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地方上创郡县制,都影响了此后中国历代王朝的政治建设。秦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7.(1)甲骨文;小篆;由繁到简。
(2)百家争鸣;老子。
(3)创办私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等。
【解析】(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可知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秦统一后颁行全国的文字是小篆。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可知我国汉字的演变的特点为由繁到简。
(2)
根据材料二这是一些仍在闪光的思想,这是一些难以忘却的情怀,这也是一场历时三百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结合所学可知“跨世纪大辩论”是指百家争鸣。根据所学可知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可知孔子的创办私学的措施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可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来对待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38.观点: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的“千古一帝”,他的一生有功也有过,但功大于过。
论述:他的历史功绩: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割据混战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庞大帝国。建立了一整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奠定了此后2000多年统一国家专制集权的基本政治制度。统一了文字,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凝聚与巩固产生了深远影响。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辆形制,密切了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巩固。他的过错: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造成了巨大损失。实行残暴的统治,刑法严苛,赋税和徭役沉重,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解析】据所学知,评价历史人物应该坚持客观的原则,要从不同的角度来评价历史人物。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的“千古一帝”,他的一生有功也有过,但功大于过;他的历史功绩: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割据混战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庞大帝国。建立了一整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奠定了此后2000多年统一国家专制集权的基本政治制度。统一了文字,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凝聚与巩固产生了深远影响。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辆形制,密切了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巩固。他的过错: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造成了巨大损失。实行残暴的统治,刑法严苛,赋税和徭役沉重,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本题考查秦始皇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