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一1.3 地球的圈层结构 同步练习(B卷)
一、单选题
(2021高一上·宣城期末)读火山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虚线为地球内部圈层分界线),完成下面小题。
1.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
A.①圈层 B.②圈层 C.③圈层 D.④圈层
2.据图可知火山喷发后,火山灰在地球圈层中漂浮、沉降的顺序是( )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一—岩石圈
B.大气圈一一岩石圈一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一大气圈一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3.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是( )
A.①圈层海洋较陆地厚 B.②圈层横波不能通过
C.③圈层为非固体状态 D.④圈层的温度和压力都较小
【答案】1.B
2.A
3.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壳:位于莫霍面以上的岩石部分。特征:①厚度不均(平均厚度17km,大陆33km,海洋6km。海拔越高,厚度越大);②硅铝层不连续分布。地幔:位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深度2900km)之间,由铁镁的硅酸盐类物质组成。软流层(深度80km-400km)分布在上地幔的上部,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岩石圈的范围是上地幔顶部和地壳,即软流层以上部分。地核:从古登堡面至地心的部分。
1.岩浆一般来源于软流层,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右图中①为地売,②为地幔,③为外核,④为内核,故岩浆一般来源于②圈层,B正确。故答案为:B。
2.据地球圈层结构可如,最上面是大气圈,中间是水圈,最下面是岩石圈,其中,生物圈存在于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和地壳上层,因此火山喷发后火山灰首先进入大气圈,并且飘浮在大气圈中慢慢会沉积下来,进入水圈、生物圈,最终沉积到岩石圈,A正确。故答案为:A。
3.①层为地売,厚度一般是陆地大于海洋,A错误;②圈层为地幔,纵波和横波都能穿过,B错误;③圈层为外核,纵波穿过时速度突然下降,横波消失,由此推测可能为非固体状态,C正确;④为内核,温度、压力和密度都很大,D错误。故答案为:C。
(2021高一上·毕节期末)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21年10月30日秘鲁(15.25°S,74.20°W)发生5.2级地震,震源深度50km,震中位于中部山地集中分布区,给救援造成极大的不便。地质研究表明,安第斯山脉是距今6600万年内板块运动的结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此次地震的震源不可能在地球的( )
A.岩石圈 B.地壳 C.上地幔 D.下地幔
5.安第斯山脉形成时期,地球上出现的生物是( )
A.恐龙 B.蕨类植被 C.灵长类动物 D.鱼类
【答案】4.D
5.C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点评】新生代开始时,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比现代大,古欧亚大陆比现代小;古中国和古印度为古地中海所隔,古土耳其和古波斯为古地中海中的岛屿,这些陆块尚未与古欧亚大陆连接;红海尚未形成,古阿拉伯半岛是古非洲的一角;古南美洲和古北美洲相距遥远,而古北美洲与古欧亚大陆接近,有时相连。
4.根据所学,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厚度大约100千米,再据材料,此次地震震源深度50千米,可知震源可能在岩石圈、地壳、上地幔,因此ABC正确,不符合题意;震源不可能位于下地幔当中,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5.根据所学,距今 6600万年以来进入新生代,发生了一次规模巨大的造山运动,现在世界上的许多高山是在这次运动中造成的,由此形成现代地貌格局及海陆分布。新生代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大发展,出现了灵长类,因此C正确;恐龙是中生代代表动物,因此A错误;蕨类和鱼类是在古生代出现的,因此BD错误。故答案为:C。
(2021高一上·天津期中)干热岩是一种高温岩体,埋藏于地下3~10千米,温度在150℃以上。通过注入凉水,吸收岩体热量转化成蒸汽,再抽取到地表加以利用,可用于发电、供暖等。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6.岩石圈( )
A.就是指地壳 B.由岩石组成
C.全球厚度均一 D.包括软流层
7.干热岩位于(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
【答案】6.B
7.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壳:厚度不均(陆地平均33千米,海洋平均6千米,全球平均17千米);硅铝层不连续分布。地幔:上地幔顶部存在软流层(深度范围约为80—400km),软流层是岩浆发源地,软流层以上部分为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地核: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原因是横波不能传播。
6.从示意图中可知,软流层以上部分为岩石圈,包括地壳全部和上地幔顶部,AD错误;由于陆壳和洋壳的厚度差异,岩石圈在陆地和海洋厚度不一,C错误;岩石圈由岩石组成,B正确。故答案为:B。
7.结合图,调用必备知识,大陆地壳厚,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海洋地壳薄,一般为5~10千米,干热岩埋藏于地下3~10千米,位于地壳,A正确;地幔、地核、软流层均位于地壳以下,BCD错误。故答案为:A。
(2021高一上·福州期中)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图中P、Q为地球内部圈层的分界面。完成下面小题。
8.图中( )
A.甲为上地幔 B.乙为地壳 C.丙为下地幔 D.丁为内地核
9.火山爆发的岩浆物质最可能来源于( )
A.甲的上部 B.乙的顶部 C.丙的底部 D.戊的上部
【答案】8.C
9.B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其中内部圈层包括地壳(莫霍界面以上)、地幔(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地核(古登堡界面以下);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并没有明确的界线。另外,岩石圈表示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
8.图中P为莫霍界面为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Q为古登堡面,为地幔与地核的分界线,而地幔又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分别对应乙和丙,地核分为内核和外核,丁为外核,戊为内核。据此判断C正确,ABD错误。
9.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火山爆发的岩浆物质最可能来自上地幔的软流层中,结合图中圈层进行判断,乙圈层为上地幔,丙为下地幔。因此岩浆的发源地位于乙的顶部。B正确。故答案为:B。
(2021高一上·吉林期中)冰岛是欧洲第二大岛,全岛11.5%的面积被冰川覆盖,但冰岛是世界上地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85%的冰岛人口利用地热取暖。结合图回答下列各题。
10.地热是来自地球内部的一种能量资源,一般认为它主要是地球内部熔岩的热量向地表传递产生的,这些熔岩主要分布在( )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核
11.熔岩所在圈层与地壳间界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界面为古登堡界面
B.该界面处只有地震波的纵波能够穿过
C.该界面的地下深度在海洋上较大
D.地震波在该界面附近的传播速度自上而下明显加快
【答案】10.B
11.D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球的圈层结构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深度(km) 地震波的速度变化 特征
地壳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平均17
2 900
陆地33 km处纵波和横波速度明显加快
2 900 km处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消失 固体外壳;厚度最小,其中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地幔 上地幔
下地幔 固态: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物质处于熔融状态;温度、压力、密度增大
地核 外核 呈熔融状态(液态)
内核 呈固态,压力、密度很大
10.一般认为火山喷发物岩浆的发源地来自上地幔的软流层,因此题干中的熔岩的热量应该来自上地幔中的软流层。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11.根据上题的分析,熔岩位于上地幔中的软流层,故熔岩属于地幔,故熔岩所在圈层与地壳间界面为莫霍面,莫霍面的深度陆地大于海洋。纵波和横波都能通过莫霍面,速度均增加,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2021高一上·惠阳期中)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结合地球圈层构造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下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是(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13.关于A、B、C圈层的特点说法正确的是( )
A.圈层B是一个不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B.圈层C由地壳和上地幔组成
C.圈层A,B,C之间有着严格的界线
D.圈层A是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
【答案】12.D
13.D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球的外部圈层
外部圈层 概念 组成 其他
大气圈(图中③) 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包围地球的复杂系统 气体和悬浮物,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圈(图中①) 地球表层水体构成固液气水的圈层 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水圈里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图中②)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物环境的总称 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12.根据地球的圈层结构可知,图中A占据了大气圈的底部、B圈的全部和C圈层上部,因此A为生物圈,B为水圈,C为岩石圈。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13.根据地球各圈层的特点,A圈层(生物圈)占据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生物圈没有明显的空间位置,是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B圈层(水圈)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C圈层(岩石圈)是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岩石圈与水圈具有明显界线。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2021高一上·河南期中)下图为从山东青岛到西藏拉萨的地形起伏与地壳厚度对比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图中甲曲线表示( )
A.地球表面 B.软流层 C.莫霍界面 D.古登堡界面
15.下列关于地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洋地壳在各处厚度一致
B.地壳是地球软流层以上的固体外壳
C.地壳的厚度与海拔高度呈负相关
D.硅铝层是一个不连续的圈层
【答案】14.C
15.D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球内部圈层:地壳(平均厚度17km,大陆地壳33km,海洋地壳6km。)、地幔、地核。(以莫霍面、古登堡面为界)地壳的特点:厚度不均;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岩浆的发源地在软流层。岩石圈的范围: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地震的震源:地壳或岩石圈;地震一般发生在板块与板块的消亡边界(挤压碰撞地带)。
14.读图可知,图中甲曲线在青藏高原地区深度可达60~70千米,在青岛附近则仅有30千米左右。由地球的平均厚度为33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厚度可达60~70千米可知,图中甲曲线为地壳和地幔分界面──莫霍面,C正确;从甲曲线所处的深度可知,其不可能代表地球表面、软流层和古登堡界面,A、B、D错误。故答案为:C。
15.海底也有地形起伏,再加上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的影响,海底地壳厚度并不均匀,A错误;软流层以上的固体外壳被称为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B错误;一般来说,陆地地壳厚度大,海洋地壳厚度小,在陆地上,大范围地表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所以地壳的厚度与海拔高度呈正相关,C错误;地壳可进一步分为硅铝层和硅镁层,硅镁层密度比硅铝层大,硅铝层在大洋底部非常罕见,是一个不连续圈层,D正确。故答案为:D。
二、综合题
16.(2021高一上·辉南月考)读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 A、B 表示地震波,其中 A 表示 波。
(2)判断两个不连续面:M 为 界面,N 为 界面 。
(3)分别写出圈层名称 C E 。
(4)地震波通过 N
界面时,传播速度变化有何特征,并分析原因。
(5)D 圈层中的 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答案】(1)横
(2)莫霍;古登堡
(3)地壳;地核
(4)特征:A(横) 波突然消失,B(纵) 波传播速度减慢。
原因:地幔为固态,外核为液态;横波无法在液态中传播,而纵波在固态中传播 速度快于液态。
(5)软流层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1)由所学知识可知,纵波传播速度大于横波,且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 气体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A 传播速度慢,且在约 2900 千米处消失, 因此 A 表示横波。
(2)由所学知识可知,地球内部有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 在地面下平均 33 千米 处的 M 为莫霍界面,在地下约 2900 千米处的 N 为古登堡界面。
(3)圈层 C 位于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E 位于古登堡界面以下,为地核。
(4)由图示信息可知,地震波通过古登堡界面时,横波消失,纵波传播速度减 慢。主要是由于地幔为固态,外核为液态; 横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无法在液态 中传播,而纵波可以在固液气三态中传播,且在固态中传播速度快于液态。
(5)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点评】地壳:厚度不均(陆地平均33千米,海洋平均6千米,全球平均17千米);硅铝层不连续分布。地幔:上地幔顶部存在软流层(深度范围约为80—400km),软流层是岩浆发源地,软流层以上部分为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地核: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原因是横波不能传播。
17.(2021高一上·芜湖月考)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C,D,F代表的地球圈层分别是 、 、 、 。
(2)图中属于地球外部圈层的有 (填字母),在外部圈层中,范围渗透于其他圈层的是 (填字母和名称)。
(3)图中岩石圈由 (填字母)共同构成,一般认为岩浆主要的发源地是 。
(4)DE之间的虚线代表的界面是 。说出地震波在穿过该界面时速度发生的变化 。
【答案】(1)大气圈;水圈;地壳;地幔
(2)A,B,C;B生物圈
(3)D;E软流层
(4)莫霍界面;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分析】(1)根据示意图可知,A为大气圈,B为生物圈,C为水圈,D为地壳,F为地幔,G为地核。
(2)地球的外部圈层有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分别对应图中的AB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下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所以在地球外部圈层中,渗透于其他圈层的是生物圈。
(3)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构成,图中对应的字母应为D,岩浆主要的发源地是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
(4)DE之间的虚线代表的界面是莫霍界面,它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在莫霍界面处横波纵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加大。
【点评】地球内部圈层:地壳(平均厚度17km,大陆地壳33km,海洋地壳6km。)、地幔、地核。(以莫霍面、古登堡面为界)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水圈、生物圈。生物圈中的生物广泛分布于地壳(岩石圈的上部)、水圈(全部)和大气圈(底部),生物圈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18.(2021高一上·文山期末)读 “地球内部圈层图”,完成下列要求。
(1)A为 界面,B为 界面,G为 。
(2)近年,我国在渤海湾发现储量逾10亿吨的大油田。该油田储量的探明是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结果。地震波分为纵波与横波,根据地震波传播原理,在通过含油层时,消失的是 波。
【答案】(1)莫霍;古登堡;内核
(2)横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1)A为莫霍界面(地壳和地幔分界面),B为古登堡界面(地幔和地核分界面),G为内核。
(2)近年,我国在渤海湾发现储量逾10亿吨的大油田。该油田储量的探明是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结果。地震波分为纵波与横波,根据地震波传播原理,在通过含油层时,消失的是横波(横波只能在固态传播,纵波可以再固态气态和液态传播)。
【点评】地球圈层结构分为地球外部圈层和地球内部圈层两大部分。地球外部圈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
19.(2020高一上·如皋月考)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①是 ,因该层拥有 层,使得温度随海拔升高而 。
(2)图中②是 ,其厚度与 大致呈正相关。
(3)图中③是 ,该层以上到达地面被称为 圈。
(4)图中④是 , 呈 态。
(5)若人造地震波从地面向下传播,当经过甲 (界面)时,横波、纵波都明显 ;当经过乙 (界面)时,横波将 。
【答案】(1)平流层;臭氧;升高
(2)地壳;海拔
(3)软流层;岩石
(4)外核;熔融或液
(5)莫霍界面;增速;古登堡面;消失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分析】(1)读图分析,①位于地表以上12-55km的高度,应是地球大气的平流层,该层大气含有臭氧层,臭氧能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而增温,因而导致平流层温度随海拔升高而升高。(2)图中②分布在地表以下,为地壳,厚度分布不均,其厚度与地表的海拔高度大致呈正相关。(3)图中③分布在地幔的上部,为软流层;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壳共同组成了岩石圈。(4)图中④是外核,横波无法穿过该层次,纵波波速经过该层次时波速突然下降,由此推测该层次呈液态或熔融态。(5)图中甲为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莫霍界面,地震波从地表穿过该界面时,横波和纵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乙为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古登堡界面,地震波向下穿过该界面时横波消失,纵波波速突然下降。
【点评】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1)不连续面:A为横波、B为纵波,两者在经过C莫霍面时明显加速;在经过D古登堡面时,A完全消失,B波速明显下降。
(2)地壳:位于地球表面以下、莫霍面以上,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厚度变化规律是: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厚度越大;海拔越低,厚度越小。
(3)地幔:介于地壳与地核之间的圈层,其下界面在距地表2_900米深处。其上层物质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且自上而下铁、镁的含量逐渐增加。
(4)地核:位于古登堡面以下,可能是由极高温、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组成。其中E为外核,横波不能传播,表明物质呈液态或熔融状态;F为内核,呈固态。
(5)岩石圈的范围: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叫做岩石圈。
20.(2020高一上·罗源月考)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相关问题。
(1)图示地球圈层结构中,外部圈层a是 圈,内部圈层c是 。c、d之间的界面的深度在陆地上比海洋上 (深、浅)。
(2)c和d顶部的地球圈层名称是 ,其位于 层之上,d以下的圈层界面名称是 。
(3)近年来,我国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渤海湾等海域陆续发现总储量逾数10亿吨的大油田。根据地震波传播规律,在通过含油层时,传播速度发生明显变化的地震波是 ,请简要说明你的判断理由 。
【答案】(1)大气;地壳;深
(2)岩石;软流;古登堡界面
(3)横波(S波);横波不能通过液体,所以在通过含油层时波速会发生明显变化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1)图示地球圈层结构中,内部圈层从外向里是地壳、地幔、地核。c 是地壳,平均厚度为33km;d 是地幔,它们之间的界面是莫霍界面,该界面的深度在陆地上比海洋上深,地势高,莫霍界面深度大;地势低莫霍界面深度小。(2)c 和 d 顶部的地球圈层是地壳以及上地幔的顶部称为岩石圈,其位于软流层之上,软流层位于上地幔的上部,注意不是顶部,d圈层地幔以下的圈层界面是古登堡界面。(3)根据地震波传播规律,在通过含油层时,传播速度发生明显变化的地震波是横波(S 波),横波不能通过液体,而纵波可以通过固、液、气三态物质,所以横波在通过含油层时波速会发生更明显的变化。
【点评】本题以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为背景,考查地球圈层结构等高中地理主干知识,总体难度适中,重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地球外部圈层主要包括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内部圈层主要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名称 范围 深度 主要特征
地壳 地表~莫霍界面 平均33千米 (1)固态,由各种岩石组成
(2)各地厚度不一
(3)可分为硅铝层和硅镁层
地幔 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 33~2900千米 (1)固态,硅酸盐类物质,自上而下铁、镁的含量逐渐增加
(2)上部有一软流层
(3)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是岩石圈的组成部分
地核 古登堡界面~地心 2900~6371千米 (1)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为固态
(2)物质成分以铁和镍为主
(3)温度、压力、密度均很大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一1.3 地球的圈层结构 同步练习(B卷)
一、单选题
(2021高一上·宣城期末)读火山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虚线为地球内部圈层分界线),完成下面小题。
1.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
A.①圈层 B.②圈层 C.③圈层 D.④圈层
2.据图可知火山喷发后,火山灰在地球圈层中漂浮、沉降的顺序是( )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一—岩石圈
B.大气圈一一岩石圈一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一大气圈一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3.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是( )
A.①圈层海洋较陆地厚 B.②圈层横波不能通过
C.③圈层为非固体状态 D.④圈层的温度和压力都较小
(2021高一上·毕节期末)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21年10月30日秘鲁(15.25°S,74.20°W)发生5.2级地震,震源深度50km,震中位于中部山地集中分布区,给救援造成极大的不便。地质研究表明,安第斯山脉是距今6600万年内板块运动的结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此次地震的震源不可能在地球的( )
A.岩石圈 B.地壳 C.上地幔 D.下地幔
5.安第斯山脉形成时期,地球上出现的生物是( )
A.恐龙 B.蕨类植被 C.灵长类动物 D.鱼类
(2021高一上·天津期中)干热岩是一种高温岩体,埋藏于地下3~10千米,温度在150℃以上。通过注入凉水,吸收岩体热量转化成蒸汽,再抽取到地表加以利用,可用于发电、供暖等。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6.岩石圈( )
A.就是指地壳 B.由岩石组成
C.全球厚度均一 D.包括软流层
7.干热岩位于(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
(2021高一上·福州期中)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图中P、Q为地球内部圈层的分界面。完成下面小题。
8.图中( )
A.甲为上地幔 B.乙为地壳 C.丙为下地幔 D.丁为内地核
9.火山爆发的岩浆物质最可能来源于( )
A.甲的上部 B.乙的顶部 C.丙的底部 D.戊的上部
(2021高一上·吉林期中)冰岛是欧洲第二大岛,全岛11.5%的面积被冰川覆盖,但冰岛是世界上地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85%的冰岛人口利用地热取暖。结合图回答下列各题。
10.地热是来自地球内部的一种能量资源,一般认为它主要是地球内部熔岩的热量向地表传递产生的,这些熔岩主要分布在( )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核
11.熔岩所在圈层与地壳间界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界面为古登堡界面
B.该界面处只有地震波的纵波能够穿过
C.该界面的地下深度在海洋上较大
D.地震波在该界面附近的传播速度自上而下明显加快
(2021高一上·惠阳期中)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结合地球圈层构造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下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是(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13.关于A、B、C圈层的特点说法正确的是( )
A.圈层B是一个不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B.圈层C由地壳和上地幔组成
C.圈层A,B,C之间有着严格的界线
D.圈层A是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
(2021高一上·河南期中)下图为从山东青岛到西藏拉萨的地形起伏与地壳厚度对比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图中甲曲线表示( )
A.地球表面 B.软流层 C.莫霍界面 D.古登堡界面
15.下列关于地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洋地壳在各处厚度一致
B.地壳是地球软流层以上的固体外壳
C.地壳的厚度与海拔高度呈负相关
D.硅铝层是一个不连续的圈层
二、综合题
16.(2021高一上·辉南月考)读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 A、B 表示地震波,其中 A 表示 波。
(2)判断两个不连续面:M 为 界面,N 为 界面 。
(3)分别写出圈层名称 C E 。
(4)地震波通过 N
界面时,传播速度变化有何特征,并分析原因。
(5)D 圈层中的 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17.(2021高一上·芜湖月考)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C,D,F代表的地球圈层分别是 、 、 、 。
(2)图中属于地球外部圈层的有 (填字母),在外部圈层中,范围渗透于其他圈层的是 (填字母和名称)。
(3)图中岩石圈由 (填字母)共同构成,一般认为岩浆主要的发源地是 。
(4)DE之间的虚线代表的界面是 。说出地震波在穿过该界面时速度发生的变化 。
18.(2021高一上·文山期末)读 “地球内部圈层图”,完成下列要求。
(1)A为 界面,B为 界面,G为 。
(2)近年,我国在渤海湾发现储量逾10亿吨的大油田。该油田储量的探明是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结果。地震波分为纵波与横波,根据地震波传播原理,在通过含油层时,消失的是 波。
19.(2020高一上·如皋月考)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①是 ,因该层拥有 层,使得温度随海拔升高而 。
(2)图中②是 ,其厚度与 大致呈正相关。
(3)图中③是 ,该层以上到达地面被称为 圈。
(4)图中④是 , 呈 态。
(5)若人造地震波从地面向下传播,当经过甲 (界面)时,横波、纵波都明显 ;当经过乙 (界面)时,横波将 。
20.(2020高一上·罗源月考)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相关问题。
(1)图示地球圈层结构中,外部圈层a是 圈,内部圈层c是 。c、d之间的界面的深度在陆地上比海洋上 (深、浅)。
(2)c和d顶部的地球圈层名称是 ,其位于 层之上,d以下的圈层界面名称是 。
(3)近年来,我国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渤海湾等海域陆续发现总储量逾数10亿吨的大油田。根据地震波传播规律,在通过含油层时,传播速度发生明显变化的地震波是 ,请简要说明你的判断理由 。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A
3.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壳:位于莫霍面以上的岩石部分。特征:①厚度不均(平均厚度17km,大陆33km,海洋6km。海拔越高,厚度越大);②硅铝层不连续分布。地幔:位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深度2900km)之间,由铁镁的硅酸盐类物质组成。软流层(深度80km-400km)分布在上地幔的上部,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岩石圈的范围是上地幔顶部和地壳,即软流层以上部分。地核:从古登堡面至地心的部分。
1.岩浆一般来源于软流层,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右图中①为地売,②为地幔,③为外核,④为内核,故岩浆一般来源于②圈层,B正确。故答案为:B。
2.据地球圈层结构可如,最上面是大气圈,中间是水圈,最下面是岩石圈,其中,生物圈存在于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和地壳上层,因此火山喷发后火山灰首先进入大气圈,并且飘浮在大气圈中慢慢会沉积下来,进入水圈、生物圈,最终沉积到岩石圈,A正确。故答案为:A。
3.①层为地売,厚度一般是陆地大于海洋,A错误;②圈层为地幔,纵波和横波都能穿过,B错误;③圈层为外核,纵波穿过时速度突然下降,横波消失,由此推测可能为非固体状态,C正确;④为内核,温度、压力和密度都很大,D错误。故答案为:C。
【答案】4.D
5.C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点评】新生代开始时,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比现代大,古欧亚大陆比现代小;古中国和古印度为古地中海所隔,古土耳其和古波斯为古地中海中的岛屿,这些陆块尚未与古欧亚大陆连接;红海尚未形成,古阿拉伯半岛是古非洲的一角;古南美洲和古北美洲相距遥远,而古北美洲与古欧亚大陆接近,有时相连。
4.根据所学,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厚度大约100千米,再据材料,此次地震震源深度50千米,可知震源可能在岩石圈、地壳、上地幔,因此ABC正确,不符合题意;震源不可能位于下地幔当中,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5.根据所学,距今 6600万年以来进入新生代,发生了一次规模巨大的造山运动,现在世界上的许多高山是在这次运动中造成的,由此形成现代地貌格局及海陆分布。新生代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大发展,出现了灵长类,因此C正确;恐龙是中生代代表动物,因此A错误;蕨类和鱼类是在古生代出现的,因此BD错误。故答案为:C。
【答案】6.B
7.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壳:厚度不均(陆地平均33千米,海洋平均6千米,全球平均17千米);硅铝层不连续分布。地幔:上地幔顶部存在软流层(深度范围约为80—400km),软流层是岩浆发源地,软流层以上部分为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地核: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原因是横波不能传播。
6.从示意图中可知,软流层以上部分为岩石圈,包括地壳全部和上地幔顶部,AD错误;由于陆壳和洋壳的厚度差异,岩石圈在陆地和海洋厚度不一,C错误;岩石圈由岩石组成,B正确。故答案为:B。
7.结合图,调用必备知识,大陆地壳厚,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海洋地壳薄,一般为5~10千米,干热岩埋藏于地下3~10千米,位于地壳,A正确;地幔、地核、软流层均位于地壳以下,BCD错误。故答案为:A。
【答案】8.C
9.B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其中内部圈层包括地壳(莫霍界面以上)、地幔(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地核(古登堡界面以下);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并没有明确的界线。另外,岩石圈表示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
8.图中P为莫霍界面为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Q为古登堡面,为地幔与地核的分界线,而地幔又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分别对应乙和丙,地核分为内核和外核,丁为外核,戊为内核。据此判断C正确,ABD错误。
9.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火山爆发的岩浆物质最可能来自上地幔的软流层中,结合图中圈层进行判断,乙圈层为上地幔,丙为下地幔。因此岩浆的发源地位于乙的顶部。B正确。故答案为:B。
【答案】10.B
11.D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球的圈层结构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深度(km) 地震波的速度变化 特征
地壳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平均17
2 900
陆地33 km处纵波和横波速度明显加快
2 900 km处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消失 固体外壳;厚度最小,其中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地幔 上地幔
下地幔 固态: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物质处于熔融状态;温度、压力、密度增大
地核 外核 呈熔融状态(液态)
内核 呈固态,压力、密度很大
10.一般认为火山喷发物岩浆的发源地来自上地幔的软流层,因此题干中的熔岩的热量应该来自上地幔中的软流层。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11.根据上题的分析,熔岩位于上地幔中的软流层,故熔岩属于地幔,故熔岩所在圈层与地壳间界面为莫霍面,莫霍面的深度陆地大于海洋。纵波和横波都能通过莫霍面,速度均增加,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答案】12.D
13.D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球的外部圈层
外部圈层 概念 组成 其他
大气圈(图中③) 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包围地球的复杂系统 气体和悬浮物,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圈(图中①) 地球表层水体构成固液气水的圈层 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水圈里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图中②)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物环境的总称 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12.根据地球的圈层结构可知,图中A占据了大气圈的底部、B圈的全部和C圈层上部,因此A为生物圈,B为水圈,C为岩石圈。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13.根据地球各圈层的特点,A圈层(生物圈)占据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生物圈没有明显的空间位置,是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B圈层(水圈)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C圈层(岩石圈)是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岩石圈与水圈具有明显界线。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答案】14.C
15.D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球内部圈层:地壳(平均厚度17km,大陆地壳33km,海洋地壳6km。)、地幔、地核。(以莫霍面、古登堡面为界)地壳的特点:厚度不均;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岩浆的发源地在软流层。岩石圈的范围: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地震的震源:地壳或岩石圈;地震一般发生在板块与板块的消亡边界(挤压碰撞地带)。
14.读图可知,图中甲曲线在青藏高原地区深度可达60~70千米,在青岛附近则仅有30千米左右。由地球的平均厚度为33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厚度可达60~70千米可知,图中甲曲线为地壳和地幔分界面──莫霍面,C正确;从甲曲线所处的深度可知,其不可能代表地球表面、软流层和古登堡界面,A、B、D错误。故答案为:C。
15.海底也有地形起伏,再加上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的影响,海底地壳厚度并不均匀,A错误;软流层以上的固体外壳被称为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B错误;一般来说,陆地地壳厚度大,海洋地壳厚度小,在陆地上,大范围地表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所以地壳的厚度与海拔高度呈正相关,C错误;地壳可进一步分为硅铝层和硅镁层,硅镁层密度比硅铝层大,硅铝层在大洋底部非常罕见,是一个不连续圈层,D正确。故答案为:D。
16.【答案】(1)横
(2)莫霍;古登堡
(3)地壳;地核
(4)特征:A(横) 波突然消失,B(纵) 波传播速度减慢。
原因:地幔为固态,外核为液态;横波无法在液态中传播,而纵波在固态中传播 速度快于液态。
(5)软流层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1)由所学知识可知,纵波传播速度大于横波,且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 气体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A 传播速度慢,且在约 2900 千米处消失, 因此 A 表示横波。
(2)由所学知识可知,地球内部有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 在地面下平均 33 千米 处的 M 为莫霍界面,在地下约 2900 千米处的 N 为古登堡界面。
(3)圈层 C 位于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E 位于古登堡界面以下,为地核。
(4)由图示信息可知,地震波通过古登堡界面时,横波消失,纵波传播速度减 慢。主要是由于地幔为固态,外核为液态; 横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无法在液态 中传播,而纵波可以在固液气三态中传播,且在固态中传播速度快于液态。
(5)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点评】地壳:厚度不均(陆地平均33千米,海洋平均6千米,全球平均17千米);硅铝层不连续分布。地幔:上地幔顶部存在软流层(深度范围约为80—400km),软流层是岩浆发源地,软流层以上部分为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地核: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原因是横波不能传播。
17.【答案】(1)大气圈;水圈;地壳;地幔
(2)A,B,C;B生物圈
(3)D;E软流层
(4)莫霍界面;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分析】(1)根据示意图可知,A为大气圈,B为生物圈,C为水圈,D为地壳,F为地幔,G为地核。
(2)地球的外部圈层有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分别对应图中的AB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下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所以在地球外部圈层中,渗透于其他圈层的是生物圈。
(3)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构成,图中对应的字母应为D,岩浆主要的发源地是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
(4)DE之间的虚线代表的界面是莫霍界面,它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在莫霍界面处横波纵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加大。
【点评】地球内部圈层:地壳(平均厚度17km,大陆地壳33km,海洋地壳6km。)、地幔、地核。(以莫霍面、古登堡面为界)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水圈、生物圈。生物圈中的生物广泛分布于地壳(岩石圈的上部)、水圈(全部)和大气圈(底部),生物圈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18.【答案】(1)莫霍;古登堡;内核
(2)横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1)A为莫霍界面(地壳和地幔分界面),B为古登堡界面(地幔和地核分界面),G为内核。
(2)近年,我国在渤海湾发现储量逾10亿吨的大油田。该油田储量的探明是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结果。地震波分为纵波与横波,根据地震波传播原理,在通过含油层时,消失的是横波(横波只能在固态传播,纵波可以再固态气态和液态传播)。
【点评】地球圈层结构分为地球外部圈层和地球内部圈层两大部分。地球外部圈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
19.【答案】(1)平流层;臭氧;升高
(2)地壳;海拔
(3)软流层;岩石
(4)外核;熔融或液
(5)莫霍界面;增速;古登堡面;消失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分析】(1)读图分析,①位于地表以上12-55km的高度,应是地球大气的平流层,该层大气含有臭氧层,臭氧能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而增温,因而导致平流层温度随海拔升高而升高。(2)图中②分布在地表以下,为地壳,厚度分布不均,其厚度与地表的海拔高度大致呈正相关。(3)图中③分布在地幔的上部,为软流层;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壳共同组成了岩石圈。(4)图中④是外核,横波无法穿过该层次,纵波波速经过该层次时波速突然下降,由此推测该层次呈液态或熔融态。(5)图中甲为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莫霍界面,地震波从地表穿过该界面时,横波和纵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乙为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古登堡界面,地震波向下穿过该界面时横波消失,纵波波速突然下降。
【点评】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1)不连续面:A为横波、B为纵波,两者在经过C莫霍面时明显加速;在经过D古登堡面时,A完全消失,B波速明显下降。
(2)地壳:位于地球表面以下、莫霍面以上,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厚度变化规律是: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厚度越大;海拔越低,厚度越小。
(3)地幔:介于地壳与地核之间的圈层,其下界面在距地表2_900米深处。其上层物质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且自上而下铁、镁的含量逐渐增加。
(4)地核:位于古登堡面以下,可能是由极高温、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组成。其中E为外核,横波不能传播,表明物质呈液态或熔融状态;F为内核,呈固态。
(5)岩石圈的范围: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叫做岩石圈。
20.【答案】(1)大气;地壳;深
(2)岩石;软流;古登堡界面
(3)横波(S波);横波不能通过液体,所以在通过含油层时波速会发生明显变化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1)图示地球圈层结构中,内部圈层从外向里是地壳、地幔、地核。c 是地壳,平均厚度为33km;d 是地幔,它们之间的界面是莫霍界面,该界面的深度在陆地上比海洋上深,地势高,莫霍界面深度大;地势低莫霍界面深度小。(2)c 和 d 顶部的地球圈层是地壳以及上地幔的顶部称为岩石圈,其位于软流层之上,软流层位于上地幔的上部,注意不是顶部,d圈层地幔以下的圈层界面是古登堡界面。(3)根据地震波传播规律,在通过含油层时,传播速度发生明显变化的地震波是横波(S 波),横波不能通过液体,而纵波可以通过固、液、气三态物质,所以横波在通过含油层时波速会发生更明显的变化。
【点评】本题以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为背景,考查地球圈层结构等高中地理主干知识,总体难度适中,重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地球外部圈层主要包括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内部圈层主要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名称 范围 深度 主要特征
地壳 地表~莫霍界面 平均33千米 (1)固态,由各种岩石组成
(2)各地厚度不一
(3)可分为硅铝层和硅镁层
地幔 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 33~2900千米 (1)固态,硅酸盐类物质,自上而下铁、镁的含量逐渐增加
(2)上部有一软流层
(3)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是岩石圈的组成部分
地核 古登堡界面~地心 2900~6371千米 (1)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为固态
(2)物质成分以铁和镍为主
(3)温度、压力、密度均很大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