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一第一章从宇宙看地球 单元测试(B卷)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一第一章从宇宙看地球 单元测试(B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8-05 17:31:52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一第一章从宇宙看地球 单元测试(B卷)
一、单选题
(2021高一上·福田期中)下图为日全食景观图,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图中太阳被遮挡的部分与外围发亮的部分可能是太阳的(  )
A.都是光球层 B.都是色球层
C.都是日冕层 D.光球层与色球层
2.发生在图中太阳被遮挡的部分的太阳活动有(  )
A.黑子 B.耀斑 C.太阳风 D.黑子、耀斑
3.下列地点中,利用太阳能热水器条件最好的是(  )
A.海南岛 B.重庆 C.拉萨 D.漠河
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
①太阳活动有利于煤炭的形成 ②带电粒子流可以引发地球上的磁暴③耀斑的强弱会扰乱卫星导航信号 ④太阳黑子增多会导致地表平均气温下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2021高一上·浙江期中)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我国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转变能源结构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手段。上海积极推广“太阳能屋顶计划”(下图)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完成上海积极推广“太阳能屋顶计划”除了因为太阳能清洁还因为(  )
A.上海经济发达,能源开发能力强
B.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C.常规能源短缺,能源需求量大
D.太阳能可再生、能量集中
(2021高一上·湖南期中) 2018年7月2日,发表在《天文杂志》上的研究显示,开普勒-186f距离地球大约500光年,有许多特征适合生命的繁衍。开普勒-186f大小约为地球的1.1倍,公转倾角和地球相似且稳定,公转时间为130个地球日,与所环绕的恒星的距离合适,开普勒-186f存在可能适宜生命存活的表面温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开普勒-186f若能演化出生命,至少还应具备的条件有(  )
①大气成分和厚度适宜②公转和自转周期适中③液态水存在④适宜的土壤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7.下列关于开普勒-186f说法正确的是(  )
A.该行星没有四季变化 B.该行星上一定存在生命
C.该行星应该存在大气层 D.该行星昼夜温差变化剧烈
(2021高一上·辉南月考)2020
年 12 月 17 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器成功返回。嫦娥五号在月面工作期间,实现了
国旗展开,该国旗采用了适应月球环境的新型复合材料。下图为“嫦娥五号探测器在月球展开 的五星红旗”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嫦娥五号展示的国旗采用了适应月球环境的新型复合材料,推测该材料主要能(  )
①耐高温②抗严寒③防雨淋④防风吹⑤防强辐射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②⑤ D.②④⑤
9.普通旗帜无法在月球飘扬,根本原因是(  )
A.月球的质量较小 B.月球与太阳的距离较远
C.月球与地球的距离较近 D.月球没有液态水
10.大量的铁、金、镍、铬等矿藏往往存在的地层是(  )
A.前寒武纪地层 B.古生代地层
C.中生代地层 D.新生代地层
(2021高一上·辽宁月考)读地质时期(局部)全球气温、降水量变化示意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1.据图可知,恐龙繁盛时期全球气候特征最可能是(  )
A.总体比较寒冷干旱 B.总体比较温暖湿润
C.总体比较温暖干旱 D.冷暖干湿交替变化
12.据图推测,甲时期(  )
A.被子植物空前繁盛 B.大陆冰川覆盖面积大
C.海平面略高于现代 D.传统农作物频频歉收
(2021高一上·银川期中)地震波中的横波会引起地面左右摇晃,纵波会引起地面上下颠簸,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2019年6月17日,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6千米,因成功预警而减少伤亡和损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此次地震的震源最可能位于(  )
A.地壳 B.地幔 C.软流层 D.地核
14.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A.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B.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力
C.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 D.各地建筑物的抗震系数的差异
(2021高一上·浙江月考) 2021年5月22日2时4分,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里氏7.4级地震,震源深度17公里,该次地震未造成人员伤亡。下图为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深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壳②-地幔③-地核 B.甲为横波
C.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位于①内部 D.乙波无法通过地幔
16.下列影响地震对地面破坏程度的选项中,组合正确的是(  )
①震级越大,破坏越大②震源越浅,破坏越小③震中距越小,破坏越小④断层越发育,破坏越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7.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是逃。据此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A.地震波传播介质差异 B.人体的生理反应能力
C.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差异 D.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二、综合题
18.(2020高一上·浙江期中)读“太阳系部分结构图”,完成下列问题。
(1)将图乙中数字序号表示的天体名称填在下列横线上。①   ,②   。
(2)   和   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大体上以   年为周期。
(3)图甲中的   层(填字母)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   (大气层),产生   现象。
(4)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一颗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图乙中能直观地反映出地球存在生命的有利条件是
   和   。
19.(2020高一上·湛江期中)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太阳辐射是地球上重要的能量来源,也日益成为人类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不断开发利用的新能源。读“世界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和中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太阳辐射是太阳以   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   (选填紫外光、可见光、红外光)波段。
(2)世界太阳辐射强度较高的是①②区域,这两个区域的太阳辐射强度均高于赤道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应该分别是   、   。
(3)图中C地的数值应该大于   。
(4)图中青藏高原及喜马拉雅山形成于巨大的构造运动—“    运动”期间,该事件发生的地质年代是   。
(5)目前人类可利用的新能源除了太阳能之外还有   等。
(6)四川盆地太阳能资源贫乏的原因是   。
20.(2021高一上·辽宁月考)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读地理模式图(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上图示意太阳大气层的结构,阴影部分表示色球层,那么曲线③④之间为   层,曲线①②之间的太阳大气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   。
(2)若上图示意某地的地层结构,阴影部分表示的地层中含有大量蕨类植物化石,该地层形成的地质年代最有可能是   代,是地质史上   矿形成的重要时期。
(3)若上图示意某海域近岸地区的表层海水等温线分布情况,则该海域位于   半球,图示区域内的洋流会导致沿岸地区气温   (升高/降低)。
(4)目前,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天体。按照逻辑关系,将下列字母填在数字横线上,完成下图。
a.地表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幅度不大b.比较稳定的太阳光照
c.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d.日地距离适中
①   ;②   ;③   ;④   。
21.(2021高一上·通化期末)读地球内部构造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A为   (界面),B为   (界面),横波完全消失的界面是   。
(2)写出图中数码和字母代表的圈层名称。
①+②是   ;①+②+③是   ;④是   ;
C是   ;D是   。
(3)被认为岩浆发源地的是   层(写代号)。
(4)地震波通过B界面时,地震波传播速度如何变化?
22.(2020高一上·重庆期中)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A表示太阳内部,B、C、D代表太阳大气。其中肉眼可见的太阳表面是图中的   层;作为太阳活动强弱标志的黑子发生在   层;太阳活动的周期大致是   年。
(2)若A、B、C、D表示地下沉积岩层。其中岩石地质年代最古老的是   ;沉积岩的特点是   和   。
(3)若该图为地球内部圈层,A为地壳,C、D分别为外核和内核。则B层为   ,B、C的分界为   界面,当地震波由B传播到C时,地震波会消失的是   (横波/纵波)。
(4)若A表示地球表面,B、C、D代表地球大气。则风云雨等天气现象发生在   层,D层有   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信号。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
2.A
3.C
4.B
【知识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解析】【点评】太阳大气层结构及主要太阳活动
1.我们用肉眼看到的太阳圆盘是太阳光球层。日全食时,太阳的光球层被月球遮挡,但不能遮挡住色球层及日冕层。因此图中 太阳被遮挡的部分与外围发亮的部分可能是太阳的光球层和色球层。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2.太阳黑子出现在光球层,耀斑和日珥出现在色球层,太阳风出现在日冕层。图中月球遮挡了光球层,其太阳活动为黑子。A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3.海南岛在四各地(海南岛、重庆、拉萨和漠河)中纬度最低,但周围是海洋,湿润性强,太阳能资源并不是最丰富的地区,重庆位于四川盆地,是我国太阳能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拉萨位于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漠河在四地中纬度最高,太阳辐射的分布与纬度有关,获得的太阳辐射相对较少,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4.煤炭的形成与太阳活动无关,故①错误;太阳活动中带电粒子流可以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故②正确;耀斑的强辐射会干扰地球大气的电离层,影响地面无线短波通信,会扰乱卫星导航信号,③正确;地表平均气温下降与太阳黑子增多无关,④错误。故B②③正确,ACD错误。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5.【答案】C
【知识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解析】【分析】上海人口众多,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但常规能源缺乏,积极推广“太阳能屋顶计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能源不足的局面,C正确;上海经济发达,但当地能源蕴藏量小,能源不能凭空产生,只能靠技术利用其它物质来转换,所以能源开发能力强不是积极推广“太阳能屋顶计划”的主要原因,A错;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青藏高原,B错;太阳能可再生、但能量分散,D错。所以本题选C。
【点评】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答案】6.D
7.C
【知识点】地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解析】【点评】(1)地球的普通性:地球与其它行星的运动特征相似,都按自西向东的方向绕太阳公转;公转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公转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即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的特征。
(2)地球的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
6.根据材料“开普勒-186f大小约为地球的1.1倍,公转倾角和地球相似且稳定,公转时间为130个地球日,与所环绕的恒星的距离合适”可知其具备公转周期适中和温度适宜的条件,因此②公转和自转周期适中不符合题意,AB错误。存在生命的条件还应有大气成分和厚度适宜可以使得生命的存在具有保护层,以及液态水的存在,生命的存在离不开水,因此①③正确,排除C,选D。
7.从材料可知开普勒-186f有公转,故有四季变化,A错误。开普勒-186f具有存在生命的部分条件,但不完全具备存在生命的条件,例如液态水是否存在没有具体的材料说明,因此不能一定存在生命,B错误。开普勒-186f大小约为地球的1.1倍,由此分析其有足够的引力形成大气层,C正确。由于该星具有表面有适宜的温度且有大气层进行调节,因此昼夜温差变化小,D错误。故答案为:C。
【答案】8.C
9.A
10.A
【知识点】天体及天体系统;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点评】月球的自然特征:一、有环形山。月球上有无数个圆形的山,好像一个个大坑,人们推测这是月球形成不久时天体撞击的结果。二、月球没有大气层。因为月球的引力很小,所以大气都逃散到太空中去。三、月球的引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因为月球的质量小,所以导致引力也小。四、月球的一面永远对着地球,另一面永远背着地球。月球自转同时围绕着地球公转,地球自转同时围绕着太阳公转,这四种旋转导致这个结果。五、月球不会发光,它只是反射太阳光。
8.月球与地球相比,因为没有大气,所以白天温度高,高 达 130 多度,夜晚则低到零下 180 多度,故材料需要耐高温、抗严寒,①②正确; 由于没有大气的削弱作用,太阳辐射及宇宙辐射较强,故材料需要能防强辐射, ⑤正确; 因为没有大气,所以没有阴、雨、风等天气现象,③④错误; 综上,C 正确,ABD 错误; 故答案为: C。
9.地球上的普通旗帜无法在月球飘扬,是因为月球上没有风,没有风是因为月 球上没有大气,没有大气是因为月球的质量较小,引力小,吸引不到大气。A 正 确,月球与太阳的距离较远、 月球与地球的距离较近、月球没有液态水等与月
球上有没有风关系不大,BCD 错误; 故答案为: A。
10.根据所学知识,许多金属矿藏多出现在前寒武纪的地层中,所以大 量的铁、金、镍、铬等矿藏往往存在的地层是前寒武纪地层,A 正确,BCD 错误。 故答案为: A。
【答案】11.C
12.B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点评】古生代(符号PZ)是地质时代中的一个时代,开始于同位素年龄542±0.3百万年(Ma),结束于251±0.4Ma。古生代属于显生宙,上一个代是新元古代,下一个代是中生代。古生代包括了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又合称晚古生代。 动物群以海生无脊椎动物中的三叶虫、软体动物和棘皮动物最繁盛。在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相继出现低等鱼类、古两栖类和古爬行类动物。鱼类在泥盆纪达于全盛。石炭纪和二叠纪昆虫和两栖类繁盛。古植物以海生藻类为主。
11.恐龙繁盛时期是中生代,读图中生代明显气温整体高于现代平均值,较温暖。而降水要注意坐标箭头向下表示降水增多,中生代降水少于全球平均降水量。因此,恐龙繁盛时期的气候特征最可能是总体比较温暖干旱,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12.我们看到甲比正常时期平均温度要低,降水要比较丰富,那么温度低,降水丰富,这段时期降水以固体形式增多,且冰川不易融化。因此大陆冰川覆盖面积大,B正确。甲是古生代后期,蕨类植物空前繁盛,A错误。降水多而气温低,冰川不易融化,海平面会下降,C错误。那个时期没有人类,更不会有农业,D项错。故答案为:B。
【答案】13.A
14.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壳:厚度不均(陆地平均33千米,海洋平均6千米,全球平均17千米);硅铝层不连续分布。地幔:上地幔顶部存在软流层(深度范围约为80—400km),软流层是岩浆发源地,软流层以上部分为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地核: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原因是横波不能传播。
13.大陆地壳的平均深度为33千米,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6千米,所以此次地震的震源最可能位于地壳,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14.从材料中可知,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纵波传播的速度比横波快,当地震发生时,纵波先到达地表,人们先感受到上下颠簸,横波传播速度慢,大约12秒后才到达,才会造成建筑物破坏,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C正确;“黄金12秒”是横纵波传播速度差异产生的,与传播介质无关,A错误;各地建筑物的抗震系数的差异,会产生破坏程度的差异,不会有明显的时间差异,D错误;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力,不同的人反应时间不同,不可能都是12秒,B错误。故答案为:C。
【答案】15.C
16.C
17.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15.从图中可知,横坐标是深度,纵坐标是地震波的传播速度。①为2900千米深度以内,包括地壳和地幔部分,故A错误。由图可知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下降,不会消失,是纵波,故B错误。一般认为,岩浆的发源地位于软流层,位于上地幔的上部,①包括地壳和地幔,C正确。乙波在①层的传播速度是随深度增加而增快,而①层中包括地幔部分,故乙波可以通过地幔,D错误。故答案为:C。
16.震源越浅,破坏程度应越大;震中距越小,破坏程度越大,所以排除②、③,震级越大,破坏越大、断层越发育,破坏越大,①④正确,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17.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表现为上下跳动,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和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由于横波和波的传播速度差异,纵波快,横波慢,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横波到达后才倒塌,C正确。跟传播介质差异、人体的生理反应能力和建筑物的抗震系数关系不大,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18.【答案】(1)木星;金星
(2)黑子;耀斑;11
(3)C;高层大气;极光
(4)安全的宇宙环境;日地距离适中
【知识点】太阳系与地月系;地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解析】【分析】(1)太阳系八大行星按照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因此①为木星,②为金星。(2)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大体上以11年为周期。(3)日冕层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层大气,产生极光现象。太阳大气层从里向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因此C为日冕层。(4)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①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光照稳定;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②地球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中,有液态水存在;地球质量、体积适中,地球外包围大气层。图乙中能直观地反映出地球存在生命的有利条件是:①八大行星相比,日地距离适中,②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地球具有安全的宇宙环境。
【点评】地球)特殊性
①表现:它是一颗存在生命的天体。
②地球存在生命的自身条件
a.适宜的太阳光照、温度范围和充足的水分。
b.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19.【答案】(1)电磁波;可见光
(2)地势;天气状况
(3)160
(4)喜马拉雅;新生代
(5)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水能、海洋能
(6)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扩散,多雨雾天气,日照时数少
【知识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解析】【分析】(1)根据学过的太阳辐射的相关知识可知,太阳辐射是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波段,可见光波段的能力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50%。
(2)由图可知,左图中①区域是青藏高原,②区域是非洲撒哈拉大沙漠, 这两个区域的太阳辐射强度均高于赤道地区,青藏高原太阳辐射较强度原因是地势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较强,而撒哈拉沙漠太阳辐射强的原因是气候干旱,晴天多,光照时间长。
(3)根据等值线图的判读方法可知,图中相邻两条等值线之间相差20,C地处闭合等值线的中心,其数值高于四周,其数值应该在160—180之间(大于160)。
(4)根据地球的演化过程可知, 图中青藏高原及喜马拉雅山形成于巨大的构造运动—“喜马拉雅运动”期间,该事件发生的地质年代是新生代。
(5)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目前人类可利用的新能源除了太阳能之外还有风能、生物能、地热能、水能、海洋能等。
(6)由图可知,我国四川盆地太阳能资源贫乏,其原因是四川盆地河流众多,地表水蒸发较多,加之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扩散,多雨雾天气,日照时数少,太阳辐射较弱。
【点评】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
20.【答案】(1)光球;太阳风
(2)古生;煤
(3)南;降低
(4)b;d;a;c
【知识点】地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解析】【分析】(1)如果该示意图表示太阳大气层的结构,那么太阳外部大气层从里到外依次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阴影部分表示色球层,那么曲线③④之间为光球层,曲线①②之间为日冕层,日冕层的太阳大气活动是太阳风。
(2)如果阴影部分表示的是含有大量蕨类植物化石,古生代是蕨类植被繁盛时期。大量蕨类植被死亡后迅速掩埋,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就可以形成煤炭,因此古生代是地质史上煤矿形成的重要时期。
(3)这个海域越向北温度越高,因此是南半球。洋流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此处水温比同纬度海域水温要低,因此是一支寒流,寒流使沿岸地区气温降低。
(4)先从左向右,地球生命存在的宇宙环境,一个是安全的宇宙环境,指八大行星各行其道同向运行,不宜碰撞。另一方面是一个稳定的太阳光照,稳定的太阳光照就是指生命演化过程中提供稳定的光照和热量,稳定的光照和热量来自太阳辐射稳定。因此①一定对应着b选项。地球存在生命现象的自身条件,地球热量主要来自于太阳,日地距离适中,导致有适宜的温度,因此②一定对应的是d选项。地球自转周期适当,日温差就比较小,公转周期适当,季节变化幅度不大,年温差较小,适合生命演化。③对应的就是a。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就有适当的引力,能吸引住大气,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④对应的就是c选项。
【点评】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
外部条件:相对稳定的太阳光照、安全的宇宙环境
1.太阳的稳定——提供光和热
2.安全的行星际空间——轨道共面同向,大小行星各行其道
自身条件:
1.温度——①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适度
2.生命必需条件:大气——②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形成大气层
3.生物的作用对大气成分的改造:水——③结晶水汽化 原始的大洋。
21.【答案】(1)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古登堡界面
(2)地壳;岩石圈;软流层;地幔;外核
(3)④
(4) 纵波的传播速度突降,横波完全消失。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1)根据地球的圈层结构,地壳与地慢的分界面为莫霍界面,地慢与地核的分界面为古登堡界面。图中A界面为莫霍面,B界面为古登堡面。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是依据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而划分的,横波完全消失的界面是古登堡界面。
(2)岩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圈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层,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慢的上部;地壳是指有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中①为陆地地壳,②为海洋地壳,①+②是地壳,③是上地幔顶部,①+②+③是岩石圈;④圈层在250—400千米深处,是软流层;C圈层是届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是地幔层;D层的深度在2900—5150千米之间是外核。
(3)一般认为岩浆发源地是软流层。即图中④层。
(4)(B界面)古登堡界面上下两层物质的组成或性质发生了变化,纵波的传播速度突降,横波完全消失。
【点评】地球的圈层结构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深度(km) 地震波的速度变化 特征
地壳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平均17
2 900
陆地33 km处纵波和横波速度明显加快
2 900 km处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消失 固体外壳;厚度最小,其中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地幔 上地幔
下地幔 固态: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物质处于熔融状态;温度、压力、密度增大
地核 外核 呈熔融状态(液态)
内核 呈固态,压力、密度很大
22.【答案】(1)B;B;11
(2)A;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
(3)地幔;古登堡;横波
(4)B;电离层
【知识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分析】(1)太阳大气分层从里向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三层。据图可知,若A表示太阳内部,B、C、D代表太阳大气。其中肉眼可见的太阳表面是光球层,即B层;光圈层里的太阳活动类型是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标志。太阳活动的周期大致是11年。(2)若A、B、C、D表示地下沉积岩层。沉积岩层一层一层沉积,最偏下的岩层最先形成,时间最老,最偏上的岩层最后形成,时间最新。据图可知,其中岩石地质年代最古老的是A;沉积岩有两个突出特征:一是具有层次,称为层理构造。通常下面的岩层比上面的岩层年龄古老。二是许多沉积岩中有“石质化”的古代生物的遗体或生存、活动的痕迹——-化石,它是判定地质年龄和研究古地理环境的珍贵资料。(3)地球内部圈层从外向里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核又分为外核和内核。若该图为地球内部圈层,A为地壳,C、D分别为外核和内核。则B层为地幔,B、C的分界为古登堡界面,当地震波由B传播到C时,横波会消失,纵波波速下降。(4)地球大气从近地面到高空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若A表示地球表面,则B为对流层C为平流层,D为高层大气。风云雨等天气现象发生在对流层层,高层大气里存在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信号。
【点评】地球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层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地球物理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三个主要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为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为古登堡界面(距离地表2900千米)。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它是一个连续圈层,大陆部分较厚平均厚度33千,大洋部分较薄,平均厚度约为6千米。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生物圈广泛分布在地壳、大气圈和水圈中,生物圈是地球个各圈层中最活跃的因素。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一第一章从宇宙看地球 单元测试(B卷)
一、单选题
(2021高一上·福田期中)下图为日全食景观图,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图中太阳被遮挡的部分与外围发亮的部分可能是太阳的(  )
A.都是光球层 B.都是色球层
C.都是日冕层 D.光球层与色球层
2.发生在图中太阳被遮挡的部分的太阳活动有(  )
A.黑子 B.耀斑 C.太阳风 D.黑子、耀斑
3.下列地点中,利用太阳能热水器条件最好的是(  )
A.海南岛 B.重庆 C.拉萨 D.漠河
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
①太阳活动有利于煤炭的形成 ②带电粒子流可以引发地球上的磁暴③耀斑的强弱会扰乱卫星导航信号 ④太阳黑子增多会导致地表平均气温下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D
2.A
3.C
4.B
【知识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解析】【点评】太阳大气层结构及主要太阳活动
1.我们用肉眼看到的太阳圆盘是太阳光球层。日全食时,太阳的光球层被月球遮挡,但不能遮挡住色球层及日冕层。因此图中 太阳被遮挡的部分与外围发亮的部分可能是太阳的光球层和色球层。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2.太阳黑子出现在光球层,耀斑和日珥出现在色球层,太阳风出现在日冕层。图中月球遮挡了光球层,其太阳活动为黑子。A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3.海南岛在四各地(海南岛、重庆、拉萨和漠河)中纬度最低,但周围是海洋,湿润性强,太阳能资源并不是最丰富的地区,重庆位于四川盆地,是我国太阳能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拉萨位于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漠河在四地中纬度最高,太阳辐射的分布与纬度有关,获得的太阳辐射相对较少,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4.煤炭的形成与太阳活动无关,故①错误;太阳活动中带电粒子流可以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故②正确;耀斑的强辐射会干扰地球大气的电离层,影响地面无线短波通信,会扰乱卫星导航信号,③正确;地表平均气温下降与太阳黑子增多无关,④错误。故B②③正确,ACD错误。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5.(2021高一上·浙江期中)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我国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转变能源结构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手段。上海积极推广“太阳能屋顶计划”(下图)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完成上海积极推广“太阳能屋顶计划”除了因为太阳能清洁还因为(  )
A.上海经济发达,能源开发能力强
B.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C.常规能源短缺,能源需求量大
D.太阳能可再生、能量集中
【答案】C
【知识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解析】【分析】上海人口众多,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但常规能源缺乏,积极推广“太阳能屋顶计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能源不足的局面,C正确;上海经济发达,但当地能源蕴藏量小,能源不能凭空产生,只能靠技术利用其它物质来转换,所以能源开发能力强不是积极推广“太阳能屋顶计划”的主要原因,A错;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青藏高原,B错;太阳能可再生、但能量分散,D错。所以本题选C。
【点评】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2021高一上·湖南期中) 2018年7月2日,发表在《天文杂志》上的研究显示,开普勒-186f距离地球大约500光年,有许多特征适合生命的繁衍。开普勒-186f大小约为地球的1.1倍,公转倾角和地球相似且稳定,公转时间为130个地球日,与所环绕的恒星的距离合适,开普勒-186f存在可能适宜生命存活的表面温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开普勒-186f若能演化出生命,至少还应具备的条件有(  )
①大气成分和厚度适宜②公转和自转周期适中③液态水存在④适宜的土壤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7.下列关于开普勒-186f说法正确的是(  )
A.该行星没有四季变化 B.该行星上一定存在生命
C.该行星应该存在大气层 D.该行星昼夜温差变化剧烈
【答案】6.D
7.C
【知识点】地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解析】【点评】(1)地球的普通性:地球与其它行星的运动特征相似,都按自西向东的方向绕太阳公转;公转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公转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即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的特征。
(2)地球的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
6.根据材料“开普勒-186f大小约为地球的1.1倍,公转倾角和地球相似且稳定,公转时间为130个地球日,与所环绕的恒星的距离合适”可知其具备公转周期适中和温度适宜的条件,因此②公转和自转周期适中不符合题意,AB错误。存在生命的条件还应有大气成分和厚度适宜可以使得生命的存在具有保护层,以及液态水的存在,生命的存在离不开水,因此①③正确,排除C,选D。
7.从材料可知开普勒-186f有公转,故有四季变化,A错误。开普勒-186f具有存在生命的部分条件,但不完全具备存在生命的条件,例如液态水是否存在没有具体的材料说明,因此不能一定存在生命,B错误。开普勒-186f大小约为地球的1.1倍,由此分析其有足够的引力形成大气层,C正确。由于该星具有表面有适宜的温度且有大气层进行调节,因此昼夜温差变化小,D错误。故答案为:C。
(2021高一上·辉南月考)2020
年 12 月 17 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器成功返回。嫦娥五号在月面工作期间,实现了
国旗展开,该国旗采用了适应月球环境的新型复合材料。下图为“嫦娥五号探测器在月球展开 的五星红旗”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嫦娥五号展示的国旗采用了适应月球环境的新型复合材料,推测该材料主要能(  )
①耐高温②抗严寒③防雨淋④防风吹⑤防强辐射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②⑤ D.②④⑤
9.普通旗帜无法在月球飘扬,根本原因是(  )
A.月球的质量较小 B.月球与太阳的距离较远
C.月球与地球的距离较近 D.月球没有液态水
10.大量的铁、金、镍、铬等矿藏往往存在的地层是(  )
A.前寒武纪地层 B.古生代地层
C.中生代地层 D.新生代地层
【答案】8.C
9.A
10.A
【知识点】天体及天体系统;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点评】月球的自然特征:一、有环形山。月球上有无数个圆形的山,好像一个个大坑,人们推测这是月球形成不久时天体撞击的结果。二、月球没有大气层。因为月球的引力很小,所以大气都逃散到太空中去。三、月球的引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因为月球的质量小,所以导致引力也小。四、月球的一面永远对着地球,另一面永远背着地球。月球自转同时围绕着地球公转,地球自转同时围绕着太阳公转,这四种旋转导致这个结果。五、月球不会发光,它只是反射太阳光。
8.月球与地球相比,因为没有大气,所以白天温度高,高 达 130 多度,夜晚则低到零下 180 多度,故材料需要耐高温、抗严寒,①②正确; 由于没有大气的削弱作用,太阳辐射及宇宙辐射较强,故材料需要能防强辐射, ⑤正确; 因为没有大气,所以没有阴、雨、风等天气现象,③④错误; 综上,C 正确,ABD 错误; 故答案为: C。
9.地球上的普通旗帜无法在月球飘扬,是因为月球上没有风,没有风是因为月 球上没有大气,没有大气是因为月球的质量较小,引力小,吸引不到大气。A 正 确,月球与太阳的距离较远、 月球与地球的距离较近、月球没有液态水等与月
球上有没有风关系不大,BCD 错误; 故答案为: A。
10.根据所学知识,许多金属矿藏多出现在前寒武纪的地层中,所以大 量的铁、金、镍、铬等矿藏往往存在的地层是前寒武纪地层,A 正确,BCD 错误。 故答案为: A。
(2021高一上·辽宁月考)读地质时期(局部)全球气温、降水量变化示意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1.据图可知,恐龙繁盛时期全球气候特征最可能是(  )
A.总体比较寒冷干旱 B.总体比较温暖湿润
C.总体比较温暖干旱 D.冷暖干湿交替变化
12.据图推测,甲时期(  )
A.被子植物空前繁盛 B.大陆冰川覆盖面积大
C.海平面略高于现代 D.传统农作物频频歉收
【答案】11.C
12.B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点评】古生代(符号PZ)是地质时代中的一个时代,开始于同位素年龄542±0.3百万年(Ma),结束于251±0.4Ma。古生代属于显生宙,上一个代是新元古代,下一个代是中生代。古生代包括了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又合称晚古生代。 动物群以海生无脊椎动物中的三叶虫、软体动物和棘皮动物最繁盛。在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相继出现低等鱼类、古两栖类和古爬行类动物。鱼类在泥盆纪达于全盛。石炭纪和二叠纪昆虫和两栖类繁盛。古植物以海生藻类为主。
11.恐龙繁盛时期是中生代,读图中生代明显气温整体高于现代平均值,较温暖。而降水要注意坐标箭头向下表示降水增多,中生代降水少于全球平均降水量。因此,恐龙繁盛时期的气候特征最可能是总体比较温暖干旱,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12.我们看到甲比正常时期平均温度要低,降水要比较丰富,那么温度低,降水丰富,这段时期降水以固体形式增多,且冰川不易融化。因此大陆冰川覆盖面积大,B正确。甲是古生代后期,蕨类植物空前繁盛,A错误。降水多而气温低,冰川不易融化,海平面会下降,C错误。那个时期没有人类,更不会有农业,D项错。故答案为:B。
(2021高一上·银川期中)地震波中的横波会引起地面左右摇晃,纵波会引起地面上下颠簸,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2019年6月17日,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6千米,因成功预警而减少伤亡和损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此次地震的震源最可能位于(  )
A.地壳 B.地幔 C.软流层 D.地核
14.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A.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B.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力
C.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 D.各地建筑物的抗震系数的差异
【答案】13.A
14.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壳:厚度不均(陆地平均33千米,海洋平均6千米,全球平均17千米);硅铝层不连续分布。地幔:上地幔顶部存在软流层(深度范围约为80—400km),软流层是岩浆发源地,软流层以上部分为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地核: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原因是横波不能传播。
13.大陆地壳的平均深度为33千米,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6千米,所以此次地震的震源最可能位于地壳,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14.从材料中可知,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纵波传播的速度比横波快,当地震发生时,纵波先到达地表,人们先感受到上下颠簸,横波传播速度慢,大约12秒后才到达,才会造成建筑物破坏,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C正确;“黄金12秒”是横纵波传播速度差异产生的,与传播介质无关,A错误;各地建筑物的抗震系数的差异,会产生破坏程度的差异,不会有明显的时间差异,D错误;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力,不同的人反应时间不同,不可能都是12秒,B错误。故答案为:C。
(2021高一上·浙江月考) 2021年5月22日2时4分,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里氏7.4级地震,震源深度17公里,该次地震未造成人员伤亡。下图为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深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壳②-地幔③-地核 B.甲为横波
C.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位于①内部 D.乙波无法通过地幔
16.下列影响地震对地面破坏程度的选项中,组合正确的是(  )
①震级越大,破坏越大②震源越浅,破坏越小③震中距越小,破坏越小④断层越发育,破坏越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7.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是逃。据此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A.地震波传播介质差异 B.人体的生理反应能力
C.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差异 D.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答案】15.C
16.C
17.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15.从图中可知,横坐标是深度,纵坐标是地震波的传播速度。①为2900千米深度以内,包括地壳和地幔部分,故A错误。由图可知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下降,不会消失,是纵波,故B错误。一般认为,岩浆的发源地位于软流层,位于上地幔的上部,①包括地壳和地幔,C正确。乙波在①层的传播速度是随深度增加而增快,而①层中包括地幔部分,故乙波可以通过地幔,D错误。故答案为:C。
16.震源越浅,破坏程度应越大;震中距越小,破坏程度越大,所以排除②、③,震级越大,破坏越大、断层越发育,破坏越大,①④正确,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17.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表现为上下跳动,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和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由于横波和波的传播速度差异,纵波快,横波慢,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横波到达后才倒塌,C正确。跟传播介质差异、人体的生理反应能力和建筑物的抗震系数关系不大,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二、综合题
18.(2020高一上·浙江期中)读“太阳系部分结构图”,完成下列问题。
(1)将图乙中数字序号表示的天体名称填在下列横线上。①   ,②   。
(2)   和   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大体上以   年为周期。
(3)图甲中的   层(填字母)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   (大气层),产生   现象。
(4)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一颗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图乙中能直观地反映出地球存在生命的有利条件是
   和   。
【答案】(1)木星;金星
(2)黑子;耀斑;11
(3)C;高层大气;极光
(4)安全的宇宙环境;日地距离适中
【知识点】太阳系与地月系;地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解析】【分析】(1)太阳系八大行星按照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因此①为木星,②为金星。(2)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大体上以11年为周期。(3)日冕层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层大气,产生极光现象。太阳大气层从里向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因此C为日冕层。(4)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①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光照稳定;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②地球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中,有液态水存在;地球质量、体积适中,地球外包围大气层。图乙中能直观地反映出地球存在生命的有利条件是:①八大行星相比,日地距离适中,②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地球具有安全的宇宙环境。
【点评】地球)特殊性
①表现:它是一颗存在生命的天体。
②地球存在生命的自身条件
a.适宜的太阳光照、温度范围和充足的水分。
b.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19.(2020高一上·湛江期中)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太阳辐射是地球上重要的能量来源,也日益成为人类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不断开发利用的新能源。读“世界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和中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太阳辐射是太阳以   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   (选填紫外光、可见光、红外光)波段。
(2)世界太阳辐射强度较高的是①②区域,这两个区域的太阳辐射强度均高于赤道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应该分别是   、   。
(3)图中C地的数值应该大于   。
(4)图中青藏高原及喜马拉雅山形成于巨大的构造运动—“    运动”期间,该事件发生的地质年代是   。
(5)目前人类可利用的新能源除了太阳能之外还有   等。
(6)四川盆地太阳能资源贫乏的原因是   。
【答案】(1)电磁波;可见光
(2)地势;天气状况
(3)160
(4)喜马拉雅;新生代
(5)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水能、海洋能
(6)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扩散,多雨雾天气,日照时数少
【知识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解析】【分析】(1)根据学过的太阳辐射的相关知识可知,太阳辐射是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波段,可见光波段的能力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50%。
(2)由图可知,左图中①区域是青藏高原,②区域是非洲撒哈拉大沙漠, 这两个区域的太阳辐射强度均高于赤道地区,青藏高原太阳辐射较强度原因是地势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较强,而撒哈拉沙漠太阳辐射强的原因是气候干旱,晴天多,光照时间长。
(3)根据等值线图的判读方法可知,图中相邻两条等值线之间相差20,C地处闭合等值线的中心,其数值高于四周,其数值应该在160—180之间(大于160)。
(4)根据地球的演化过程可知, 图中青藏高原及喜马拉雅山形成于巨大的构造运动—“喜马拉雅运动”期间,该事件发生的地质年代是新生代。
(5)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目前人类可利用的新能源除了太阳能之外还有风能、生物能、地热能、水能、海洋能等。
(6)由图可知,我国四川盆地太阳能资源贫乏,其原因是四川盆地河流众多,地表水蒸发较多,加之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扩散,多雨雾天气,日照时数少,太阳辐射较弱。
【点评】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
20.(2021高一上·辽宁月考)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读地理模式图(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上图示意太阳大气层的结构,阴影部分表示色球层,那么曲线③④之间为   层,曲线①②之间的太阳大气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   。
(2)若上图示意某地的地层结构,阴影部分表示的地层中含有大量蕨类植物化石,该地层形成的地质年代最有可能是   代,是地质史上   矿形成的重要时期。
(3)若上图示意某海域近岸地区的表层海水等温线分布情况,则该海域位于   半球,图示区域内的洋流会导致沿岸地区气温   (升高/降低)。
(4)目前,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天体。按照逻辑关系,将下列字母填在数字横线上,完成下图。
a.地表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幅度不大b.比较稳定的太阳光照
c.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d.日地距离适中
①   ;②   ;③   ;④   。
【答案】(1)光球;太阳风
(2)古生;煤
(3)南;降低
(4)b;d;a;c
【知识点】地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解析】【分析】(1)如果该示意图表示太阳大气层的结构,那么太阳外部大气层从里到外依次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阴影部分表示色球层,那么曲线③④之间为光球层,曲线①②之间为日冕层,日冕层的太阳大气活动是太阳风。
(2)如果阴影部分表示的是含有大量蕨类植物化石,古生代是蕨类植被繁盛时期。大量蕨类植被死亡后迅速掩埋,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就可以形成煤炭,因此古生代是地质史上煤矿形成的重要时期。
(3)这个海域越向北温度越高,因此是南半球。洋流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此处水温比同纬度海域水温要低,因此是一支寒流,寒流使沿岸地区气温降低。
(4)先从左向右,地球生命存在的宇宙环境,一个是安全的宇宙环境,指八大行星各行其道同向运行,不宜碰撞。另一方面是一个稳定的太阳光照,稳定的太阳光照就是指生命演化过程中提供稳定的光照和热量,稳定的光照和热量来自太阳辐射稳定。因此①一定对应着b选项。地球存在生命现象的自身条件,地球热量主要来自于太阳,日地距离适中,导致有适宜的温度,因此②一定对应的是d选项。地球自转周期适当,日温差就比较小,公转周期适当,季节变化幅度不大,年温差较小,适合生命演化。③对应的就是a。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就有适当的引力,能吸引住大气,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④对应的就是c选项。
【点评】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
外部条件:相对稳定的太阳光照、安全的宇宙环境
1.太阳的稳定——提供光和热
2.安全的行星际空间——轨道共面同向,大小行星各行其道
自身条件:
1.温度——①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适度
2.生命必需条件:大气——②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形成大气层
3.生物的作用对大气成分的改造:水——③结晶水汽化 原始的大洋。
21.(2021高一上·通化期末)读地球内部构造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A为   (界面),B为   (界面),横波完全消失的界面是   。
(2)写出图中数码和字母代表的圈层名称。
①+②是   ;①+②+③是   ;④是   ;
C是   ;D是   。
(3)被认为岩浆发源地的是   层(写代号)。
(4)地震波通过B界面时,地震波传播速度如何变化?
【答案】(1)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古登堡界面
(2)地壳;岩石圈;软流层;地幔;外核
(3)④
(4) 纵波的传播速度突降,横波完全消失。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1)根据地球的圈层结构,地壳与地慢的分界面为莫霍界面,地慢与地核的分界面为古登堡界面。图中A界面为莫霍面,B界面为古登堡面。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是依据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而划分的,横波完全消失的界面是古登堡界面。
(2)岩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圈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层,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慢的上部;地壳是指有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中①为陆地地壳,②为海洋地壳,①+②是地壳,③是上地幔顶部,①+②+③是岩石圈;④圈层在250—400千米深处,是软流层;C圈层是届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是地幔层;D层的深度在2900—5150千米之间是外核。
(3)一般认为岩浆发源地是软流层。即图中④层。
(4)(B界面)古登堡界面上下两层物质的组成或性质发生了变化,纵波的传播速度突降,横波完全消失。
【点评】地球的圈层结构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深度(km) 地震波的速度变化 特征
地壳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平均17
2 900
陆地33 km处纵波和横波速度明显加快
2 900 km处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消失 固体外壳;厚度最小,其中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地幔 上地幔
下地幔 固态: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物质处于熔融状态;温度、压力、密度增大
地核 外核 呈熔融状态(液态)
内核 呈固态,压力、密度很大
22.(2020高一上·重庆期中)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A表示太阳内部,B、C、D代表太阳大气。其中肉眼可见的太阳表面是图中的   层;作为太阳活动强弱标志的黑子发生在   层;太阳活动的周期大致是   年。
(2)若A、B、C、D表示地下沉积岩层。其中岩石地质年代最古老的是   ;沉积岩的特点是   和   。
(3)若该图为地球内部圈层,A为地壳,C、D分别为外核和内核。则B层为   ,B、C的分界为   界面,当地震波由B传播到C时,地震波会消失的是   (横波/纵波)。
(4)若A表示地球表面,B、C、D代表地球大气。则风云雨等天气现象发生在   层,D层有   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信号。
【答案】(1)B;B;11
(2)A;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
(3)地幔;古登堡;横波
(4)B;电离层
【知识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分析】(1)太阳大气分层从里向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三层。据图可知,若A表示太阳内部,B、C、D代表太阳大气。其中肉眼可见的太阳表面是光球层,即B层;光圈层里的太阳活动类型是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标志。太阳活动的周期大致是11年。(2)若A、B、C、D表示地下沉积岩层。沉积岩层一层一层沉积,最偏下的岩层最先形成,时间最老,最偏上的岩层最后形成,时间最新。据图可知,其中岩石地质年代最古老的是A;沉积岩有两个突出特征:一是具有层次,称为层理构造。通常下面的岩层比上面的岩层年龄古老。二是许多沉积岩中有“石质化”的古代生物的遗体或生存、活动的痕迹——-化石,它是判定地质年龄和研究古地理环境的珍贵资料。(3)地球内部圈层从外向里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核又分为外核和内核。若该图为地球内部圈层,A为地壳,C、D分别为外核和内核。则B层为地幔,B、C的分界为古登堡界面,当地震波由B传播到C时,横波会消失,纵波波速下降。(4)地球大气从近地面到高空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若A表示地球表面,则B为对流层C为平流层,D为高层大气。风云雨等天气现象发生在对流层层,高层大气里存在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信号。
【点评】地球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层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地球物理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三个主要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为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为古登堡界面(距离地表2900千米)。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它是一个连续圈层,大陆部分较厚平均厚度33千,大洋部分较薄,平均厚度约为6千米。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生物圈广泛分布在地壳、大气圈和水圈中,生物圈是地球个各圈层中最活跃的因素。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