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中考课内重点文言文全解析(教师版)
目录
TOC \o "1-1" \h \z \u 三峡 郦道元(北魏) 2
陋室铭 刘禹锡(唐) 5
爱莲说 周敦颐(北宋) 8
小石潭记 柳宗元(唐) 11 ( file: / / / D:\\ht882010101217121180038\\新建%20Microsoft%20Word%20文档.doc" \l "_Toc264915316#_Toc264915316 )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北宋) 15 ( file: / / / D:\\ht882010101217121180038\\新建%20Microsoft%20Word%20文档.doc" \l "_Toc264915317#_Toc264915317 )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17 ( file: / / / D:\\ht882010101217121180038\\新建%20Microsoft%20Word%20文档.doc" \l "_Toc264915318#_Toc264915318 )
曹刿论战 《左传·庄公十年》 21 ( file: / / / D:\\ht882010101217121180038\\新建%20Microsoft%20Word%20文档.doc" \l "_Toc264915319#_Toc264915319 )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齐策一》 25 ( file: / / / D:\\ht882010101217121180038\\新建%20Microsoft%20Word%20文档.doc" \l "_Toc264915320#_Toc264915320 )
桃花源记 陶渊明(东晋) 30 ( file: / / / D:\\ht882010101217121180038\\新建%20Microsoft%20Word%20文档.doc" \l "_Toc264915321#_Toc264915321 )
岳阳楼记 范仲淹(北宋) 35 ( file: / / / D:\\ht882010101217121180038\\新建%20Microsoft%20Word%20文档.doc" \l "_Toc264915322#_Toc264915322 )
醉翁亭记 欧阳修(北宋)42 ( file: / / / D:\\ht882010101217121180038\\新建%20Microsoft%20Word%20文档.doc" \l "_Toc264915323#_Toc264915323 )
鱼我所欲也 《孟子·告子上》 45 ( file: / / / D:\\ht882010101217121180038\\新建%20Microsoft%20Word%20文档.doc" \l "_Toc264915324#_Toc264915324 )
马说 韩愈(唐) 49 ( file: / / / D:\\ht882010101217121180038\\新建%20Microsoft%20Word%20文档.doc" \l "_Toc264915325#_Toc264915325 )
与朱元思书 吴均(南朝梁) 52 ( file: / / / D:\\ht882010101217121180038\\新建%20Microsoft%20Word%20文档.doc" \l "_Toc264915326#_Toc264915326 )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明) 55 ( file: / / / D:\\ht882010101217121180038\\新建%20Microsoft%20Word%20文档.doc" \l "_Toc264915327#_Toc264915327 )
出师表 诸葛亮(三国) 61 ( file: / / / D:\\ht882010101217121180038\\新建%20Microsoft%20Word%20文档.doc" \l "_Toc264915328#_Toc264915328 )
《论语》十六则 69 ( file: / / / D:\\ht882010101217121180038\\新建%20Microsoft%20Word%20文档.doc" \l "_Toc264915329#_Toc264915329 )
三峡
郦道元【北魏】
一、文学常识
课文选自《水经注》。本文作者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字善长,范阳涿县人。
三峡,指长江上游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二、原文
自(1)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2)阙(3)处。重岩叠嶂(4),隐(5)天蔽日。自非(6)亭午(7)夜分(8),不见曦(9)月(10)。
至于夏水襄(11)陵(12),沿(13)溯(14)阻绝(15)。或(16)王命急宣(17),有时朝(18)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19)乘奔(20)御风,不以(21)疾(22)也。
春冬之时,则素(23)湍(24)绿潭(25),回清倒影。绝巘(26)多生怪柏,悬泉(27)瀑布,飞漱(28)其间。清荣峻茂(29),良(30)多趣味。
每至(31)晴初(32)霜旦(33),林寒涧肃(34),常有高猿(35)长啸,属(36)引(37)凄异,空谷传响(38),哀转久绝(39)。故(40)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注释
(1) 自:这里是“在”的意思。 (2) 略无:一点没有,完全没有。 (3) 阙:通“缺”,断缺。
(4) 嶂: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5) 隐:遮蔽。 (6) 自非:如果不是。
(7) 亭午:正午。 (8) 夜分:半夜。 (9) 曦:早晨的阳光,这里指太阳。
(10) 曦月:日月。 (11) 襄:冲上,漫上。 (12) 陵:大的土山。襄陵:涨上山陵。
(13) 沿:顺流而下。 (14) 溯:逆流而上。 (15) 绝:断绝。
(16) 或:有时。 (17) 宣:宣布,传达。 (18) 朝:早上。
(19) 虽:即使。 (20) 奔:这里指奔驰的快马。 (21) 以:相当于“如此”“这么”。
(22) 疾:快。 (23) 素:白色。 (24) 湍:急流的水。
(25) 潭:深水。 (26) 巘(写作“山献”):山峰。 (27) 悬泉:从山崖流下的像是悬挂着的泉水。
(28) 漱:这里是“冲荡”的意思。 (29) 清荣峻茂:这里指水清、树荣、山峻、草茂。
(30) 良:确实,实在。 (31) 至:到。 (32) 初:刚刚。
(33) 晴初霜旦:天刚放晴的日子或降霜的早晨。 (34) 肃:这里是“寂静”的意思。
(35) 高猿:高处的猿。 (36) 属:连缀,连续。 (37) 引:延长。属引:连续不断。
(38) 响:回声。 (39) 绝:断绝,消失。 (40) 故:所以。
四、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的沿途)中,峡谷两岸都是山连着山,完全没有断缺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岩和像屏障一样的山峰,遮盖住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在正午或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路都被阻绝了。如果有君王的命令急于传达,有时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相距大约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
到了春、冬两季时,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从山崖流下的像是悬挂着的泉水和瀑布,在峰峦间飞速冲荡。江水清澈,两岸山峰高峻,山上草木茂盛,确实是趣味无穷啊!
每到天刚放晴的日子或降霜的早晨,树林寒冷,山涧显得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在长声啼叫,叫声连续不断,声音非常凄凉,空旷的山谷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打渔的人唱道:“巴东三峡的巫峡最长,听到猿猴连续不断的叫声,泪水不禁沾湿了衣裳。”
五、字词、句式
字音、字形
陵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山 飞 峻茂 肃 长啸 引凄异
古今异义词
词语 古义 今义 词语 古义 今义
或 有时 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 裳 古人的下衣 衣服
至于 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 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疾 快 疾病
虽 即使 虽然
一词多义
自 自三峡七百里中(在)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绝 沿溯阻绝(断绝)绝巘多生怪柏(极,最)哀转久绝(断绝,消失) 清 回清倒影(清波)清荣峻茂(水清)
通假字
① 略无阙处:“阙”通“缺”,短缺。 ② 哀转久绝:“转”通“啭”,婉转。
词类活用
①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奔: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快马。
② 回清倒影。 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③ 晴初霜旦。 霜:名词用作动词,将降霜。
④ 空谷传响。 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⑤ 素湍绿潭。 湍: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急流。
特殊句式
① 两岸连山:省略句,省略定语“三峡”。
② 重岩叠嶂:省略句,省略主语“两岸”。
六、理解性默写
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写出三峡山高峡深的特点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从正面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三峡夏季江水的特点是:①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②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写水势凶险特点的句子: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写水流湍急特点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文中侧面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写三峡景物一般特色的句子是: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七、简答题
概括每段段意:
① 总写三峡两岸山势的雄伟; ② 写三峡夏天江水之大,水流之急。
③ 写三峡春冬的奇丽景色。 ④ 写三峡秋季的凄清景色。
概括全文中心:作者通过描写三峡的雄伟山势和四季景色,表达了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三峡之水的?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作用?
先写夏水襄陵,再写春冬之时的素湍绿潭和悬泉瀑布,最后写秋天山涧的水枯了。这是按水势由涨到落的顺序安排的。先写夏水的凶险、迅疾,可以突出三峡夏水最盛的特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文章结尾引用渔歌,有什么作用?
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峡深、连绵不断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气氛。
本文写春冬之景,用素、绿、清、影四字突出其特点。写秋季景色,用寒、肃、凄、哀四字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
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理由1:水势迅猛(水流湍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理由2:落差大——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陋室铭
刘禹锡【唐】
一、文学常识
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二、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3)。斯(4)是陋室,惟(5)吾(6)德(7)馨(8)。║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9)儒(10),往来无白丁(11)。可以调(12)素(13)琴,阅(14)金经(15)。无丝竹(16)之乱耳,无案牍(17)之劳(18)形(19)。║南阳诸葛庐(20),西蜀子云亭。孔子云(21):“何陋之有?”
三、注释
(1) 陋室:简陋的屋子。 (2) 名:出名。 (3) 灵:成为灵异。
(4) 斯:这。 (5) 惟:只,只是。 (6) 吾:我,这里指陋室主人。
(7) 德:品德。 (8) 馨:散布得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德馨:品德高尚。 (9) 鸿:大。 (10) 鸿儒:大儒,学识渊博的人。
(11) 白丁:没有官职的人,平民。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12) 调:弹奏。
(13) 素:不加装饰的。 调素琴:弹琴。 (14) 阅:阅览,阅读。
(15) 金经:指佛经。 (16)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借指奏乐的声音。
(17) 案牍:官府的公文。 (18) 劳:使……劳累。 (19) 形:形体,身体。
劳形:使身体劳累。 (20) 庐:简陋的小屋子。 (21) 云:说。
四、译文
山不一定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水不一定深,有了龙就灵异了。这虽是简陋的屋子,只是主人我有美好的品德,(这就不显得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谈笑的是学识渊博的人,往来的人中没有粗俗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览佛经。没有嘈杂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却因为居住的人有名而受到人们的景仰。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
五、字词、句式
字音、字形
陋室 德 苔痕 鸿儒 案 诸葛庐
古今异义词
词语 古义 今义 词语 古义 今义
在 在于,动词 表示某物在某地,介词 调 弹奏 调动
馨 散布得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芳香 形 形体,身体 形状
词类活用
有仙则名。 名:名词作动词,出名。
有龙则灵。 灵:形容词作动词,成为灵异。
惟吾德馨。 馨:名词活用为动词,这里指(品德)高尚。
苔痕上阶绿。 上:名词作动词,长上。 绿:名词作动词,变绿。
草色入帘青。 青:名词作状语,使……变青。
无丝竹之乱耳。 乱:形容词作动词,使……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 劳:形容词作动词,使……劳累。
一词多义
之 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不译)何陋之有(倒装标志,不译) 是 斯是陋室(判断词,是)当是时(这个、那个)
往来 往来无白丁(表示交往的人)其中往来种作(表示来来往往的人) 名 有仙则名(出名)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词作动词,说出)
文言句式 何陋之有:倒装句,应为“有何陋”。
六、理解性默写
文章的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隐喻陋室具有“名”、“灵”的性质的句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统领全篇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文中渲染陋室的清幽、雅致的环境的句子 (室外环境之优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文中比喻交友之妙境的句子(室中人交往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写作者生活清闲、高雅脱俗,表现作者不为琐事萦绕的句子(室中事的情趣之雅):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写出了作者不受世俗、官场的干扰,厌倦世俗生活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文中应用虚实结合手法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其中,实写的部分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虚写的部分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从居室环境的角度描写陋室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从交往人物的角度描写陋室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描写陋室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作者使用类比手法,与仙人进行比较的句子: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彻底否认“陋室之陋”,起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孔子云:“何陋之有?”
七、简答题
概括本文主旨:
作者通过描写陋室环境,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将本文分成三层(见原文),并分别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第一层——点明全文主旨,陋室值得铭颂是因为深居陋室的人品德高尚。
第二层——从陋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描写陋室,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第三层——总结全文,照应开头,说明“陋室不陋”。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句起了什么作用?
引起下文,说明具有美好德行的室主人使陋室不陋。用类比、比兴手法,强调陋室也有名、灵的性质。
作者写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的目的是什么:作者以此自比,表明他以古代贤者为榜样的志向及抱负。
文章最后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彻底否认“陋室之陋”,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警策有力,引人深思,强调了“陋室不陋”。
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
不陋。这个屋子从构造布局来讲是简陋的,但因为室主人品德高尚,这就不显得简陋了。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可取: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不可取: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本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涉及到“交朋友”的话题。在“交朋友”方面你有怎样的个性化感悟?请联系本文内容自选角度具体谈谈你的看法。
例一:我认为对朋友的选择是需要慎之又慎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要选择那些可以给予我们帮助的朋友,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
例二:交朋友应交有品位、有追求的人,与这样的人相处自己便能不断受到好的影响而不断提高。这就是所谓的近朱者赤,就如商一定会在贤于自己的朋友的影响下成长一样。
例三:要保持君子本色,除了自身的修养之外,朋友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多与“善人”、“鸿儒”交往,有助于修身养性。
爱莲说
周敦颐【北宋】
一、文学常识
选自《周元公集》。周敦颐,北宋哲学家,字茂叔,道州人。宋代理学创始人。世称“濂溪先生”,谥号元公。
说:古代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还可以发表议论(重在议论)的文体。
二、原文
水陆草木之(1)花,可爱者甚(2)蕃()。晋陶渊明独(3)爱菊。自(4)李唐来,世人甚(5)爱牡丹。予(6)独爱莲之出淤泥(7)而不染(8),濯(9)清涟(10)而不妖(11),中通外直,不蔓(12)不枝(13),香远益(14)清(15),亭亭(16)净(17)植(18),可远观而不可亵(19)玩(20)焉(21)。
予谓(22)菊,花之隐逸(23)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24)!菊之爱,陶后鲜(25)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26)乎众(27)矣(28)!
三、注释
(1) 之:的。 (2) 甚:很。 (3) 蕃:多。
(4) 独:仅,只。 (5) 自:自从,从。 (6) 甚:更,特别。
(7) 予:我。 (8)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9) 染:沾染。
(10) 濯:洗涤。 (11)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这里指清水。
(12) 妖:美丽而不庄重。 (13) 蔓:生出枝蔓。 (14) 枝:生出枝节。
(15) 益:更加。 (16) 清:清芬。 (17) 亭亭:挺立的样子。
(18) 净:洁净。 (19) 植:竖立。 (20) 亵:亲近而不庄重。
(21) 亵玩:玩弄。 (22) 焉:相当于“呢”。 (23) 谓:认为。
(24) 隐逸:隐居不愿做官的人。 (25) 噫:相当于“唉”。 (26) 鲜:少。
(27) 宜:当然。 (28) 众:多。 (29) 矣:相当于“了”。
四、译文
水中、陆上的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唐朝开始,世上的人很喜欢牡丹。我只喜爱莲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一点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香气远播,越发清香,洁净地挺立在水上,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可以靠近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对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牡丹的喜爱,当然人很多了!
五、字词、句式
字音
泥 清 亭亭净植 玩 隐逸
词类活用
不蔓不枝。 蔓:名词用作动词,生出枝蔓。 枝:名词用作动词,生出枝节。
香远益清 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 清: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
古今异义词 宜 (古义)当。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今义)合适,应当。
一词多义
之 水陆草木之花(结构助词,的)暮寝而思之(代词)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无实意) 远 香远益清(远播,形容词用作动词)可远观不可亵玩焉(距离长) 清 濯清涟而不妖(清澈)香远益清(清香)
特殊句式
①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
②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被动句。染,受沾染。
六、理解性默写
文中直接描写与赞美莲花,写出莲的可爱之处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文中描写莲花的生长环境,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文中与“洁身自好”意思相近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
文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互为反义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文中描写莲花品质、直接表达作者人生态度的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描写莲花正直的语句:中通外直。
文中最能概括(集中表现)莲的品质的句子:莲,花之君子者也。
文章的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文中表达作者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的句子: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文中表达了作者对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恶浊世风的鄙弃的句子: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文中说明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社会现象的两个句子:
①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②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在“简答题”的第六项的表格里,也包含一些理解性默写的题目。
七、简答题
概括文章主旨(概括作者所言之志)。
课文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予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概括课文段意。
第一段——细致描绘莲的形象,说明自己爱莲的原因。 第二段——以花喻人,点明中心。
本文的感情线索:爱
本文的写法:托物言志、衬托(菊是正衬,代表隐逸者;牡丹是反衬,代表富贵者;而莲代表君子)。
课文三次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请找到这些句子并总结它们的作用:
① 晋陶渊明独爱菊……濯清涟而不妖——表现作者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
② 予谓菊……花之君子者也——显出莲花的品格高出百花。
③ 菊之爱……宜乎众矣——表现作者自己对追名逐利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作者一开始就写与陶渊明、世人不同的爱好,说明了什么?
衬托自己爱莲,不愿隐逸,不谈富贵,在污浊的世间,能够坚贞不屈地保持自己正直操守的生活态度。
本文除了描写莲花之外,还描写了菊和牡丹花。这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这是衬托手法。写菊、牡丹是为了衬托莲的高尚品德,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也表达了自己对追名逐利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作者写莲的具体内容(作者爱莲的原因):
方面 对应句子 莲的品质 君子应该具有的品质
(AB)生长环境 (A)出淤泥而不染,(B)濯清涟而不妖 (A)高洁(B)质朴 比喻君子(A)不与恶浊世俗同流合污,(B)又不以孤高自诩。
(C)体态(D)香气 (C)中通外直,不蔓不枝,(D)香远益清 (C)正直(D)芳香 比喻君子(C)通达事理,行为端正,(D)美名远扬。
(E)风度(F)气质 (E)亭亭净植,(F)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EF)清高 比喻君子(EF)志洁行廉,仪态庄重,令人敬佩而不敢轻侮。
谈一谈你对“出淤泥而不染”一句的理解(可以参考上表回答):这句话从莲的生长环境的角度描写莲花,突出它高洁的品质,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俗同流合污。
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该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目的是什么?
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表明他对追名逐利、贪图富贵的人的鄙弃。
本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人的品质,莲比拟不睦免得,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菊比拟隐逸的生活态度;牡丹比拟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
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用意是批判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写出几个与莲花有关的诗句:①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②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短文赞扬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
这两种观点各有道理。两种观点实际上讲的是人与环境(或社会)的关系问题。一个人如果自控力强,能不受环境影响,就可以做到“出污泥而不染”,保持自己的高尚情操。反之,一个人如果自控力弱,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就有可能跟着坏人学坏人,也就是“近墨者黑”。
作者借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志趣?你认为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对是否随波逐流的选择。我们要学习作者的君子之风,高洁而庄重,这样可以让我们的人生之路上多一些高尚之举。
小石潭记
柳宗元【唐】
一、文学常识
文章选自《柳河东全集》。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人称“柳河东”、“柳柳州”。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曾巩、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
二、原文
从小丘西(1)行(2)百二十步,隔篁(3)竹(4),闻水声,如鸣佩环(5),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6)清冽(7)。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8),为屿(9),为嵁(10),为岩。青树翠蔓,蒙(11)络(12)摇(13)缀(14),参差(15)披拂。
潭中鱼可(16)百许(17)头,皆若空游无所依(18)。日光下澈(19),影布(20)石上,佁然(21)不动;俶尔(22)远逝,往来翕忽(23),似(24)与游者相乐(25)。
潭西南(26)而望,斗折(27)蛇行(28),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29)差(30)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31),寂寥(32)无人,凄(33)神寒(34)骨,悄怆(35)幽邃(36)。以(37)其境过清(38),不可久居(39),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40)而从者,崔氏二小生(41):曰恕己,曰奉壹。
三、注释
(1) 西:向西。 (2) 行:走。 (3) 篁:竹林。
(4) 篁竹:成林的竹子。 (5) 佩、环:都是玉制的装饰品。 (6) 尤:特别。
(7) 清冽:清凉。 冽:寒冷。 (8) 坻:水中高地。
(9) 屿:小岛。 (10) 嵁:不平的岩石。 (11) 蒙:覆盖。
(12) 络:缠绕。 (13) 摇:摇晃。 (14) 连:连结。
(15) 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16) 可:表示估计数目,大约。 (17) 许:表示数目不确定。
(18) 依:依托。 (19) 澈:通“彻”,穿过,透。 (20) 布:散布。
(21) 佁然:愣住的样子。 (22) 俶尔:忽然。 (23) 翕忽:轻快敏捷。
(24) 似:好像。 (25) 相乐:互相逗乐。 (26) 西南:向西南。
(27) 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 斗:像北斗七星。 (28) 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蛇:像蛇。 (29) 犬牙:像狗的牙齿。 (30) 差:交错。
(31) 环合:环抱。 (32) 寂寥:寂静冷落。 (33) 凄:使……凄凉。
(34) 寒:使……寒。 (35) 悄怆:寂静得让人感到忧伤。 (36) 邃:深。
(37) 以:因为。 (38) 清:凄清,冷清。 (39) 居:停留。
(40) 隶:随从。 (41) 生:年轻人。
四、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碰撞发出的声音,心里很高兴。砍掉一些竹子,开出一条路来,往下走就看见一个小潭,水特别清凉。(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起来,高出水面,成为坻、屿、堪、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碧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晃、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间游到远处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人相互取乐。
朝潭的西南望去,(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小石潭的岸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知道小溪的源头(在什么地方)。
坐在潭边,四周被竹子和树木相互环抱着。寂静冷落没有来往的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因为小石潭的环境太凄清,不适久坐,于是记下了它的情景就离开了。
同游的人是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随从我的人,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五、字词、句式
字音、字形
竹 清 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披拂 日光下 然 尔远逝 忽 犬牙互 寂 幽
词类活用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日光下澈。 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俶尔远逝。 远:名词作状语,向远处。
潭西南而望。 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斗折蛇行。 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 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凄神寒骨。 凄: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使…凄凉。 寒:使动用法,使…感到寒冷。
心乐之。 乐:意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以…为乐。
近岸。 近: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隶而从者。 隶:名词作动词,跟着。
一词多义
乐 心乐之(以……为乐)似与游者相乐(取乐) 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不可久居(能) 清 水尤清冽(清澈)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
从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隶而从者(跟从) 以 以其境过清(因为)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不译,连接两个动词的词)全石以为底(用来) 而 记之而去(不译,连接两个动词的词)隶而从者(不译,表并列关系)潭西南而望(不译,作停顿词)
差 参差披拂(长短不一)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 游 皆若空游无所依(游动)同游者(游览) 环 如鸣佩环(玉制的装饰品)竹树环合(环绕)
古今异义词
词语 古义 今义 词语 古义 今义
去 离开 往 生 年轻人 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闻 听到 用鼻子嗅气味 居 停留 住
可 表示估计数目,大约 用作副词
特殊句式
① 倒装句:
如鸣佩环(正确语序:如佩环鸣) 全石以为底(正确语序:以全石为底)
卷石底以出(正确语序:石底卷以出)
② 修辞手法:
闻水声,如鸣佩环。(比喻) 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拟人)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比喻)
③ 省略句:
乃记之而去。(省略主语) 斗折蛇行。(省略主语“溪身”)
六、理解性默写
侧面写出小石潭人迹罕至的四字短语是:伐竹取道。
暗示小石潭人迹罕至的原因的句子是: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从侧面衬托水清的句子(游鱼和潭水的特点):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从听觉角度写流水的四个字:如鸣佩环。
写小溪曲折蜿蜒的四个字:斗折蛇行。
逼真地描绘出溪岸状貌的几个字是——其岸势犬牙差互。
写潭水源头神秘莫测的句子: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小石潭的全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文章正面写石潭特征的语句: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照应此特征的语句是:如鸣佩环、水尤清冽、其岸势犬牙差互。
小石潭得名的根据: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写游鱼静态的句子: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写游鱼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作者描写小石潭周围景物的句子是: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久坐潭边游人会有怎样的感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文章的点睛之笔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抒发作者愤懑的句子: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表现“喜”的句子:① 心乐之; ② 似与游者相乐。
七、简答题
概括每段的段意:
① 写潭,写树; ② 写鱼,写水; ③ 写源头,写岸势;
④ 写感受,抒愤懑; ⑤ 写同游者。
概括本文中心:
本文描写了小石潭及其周围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因政治上受挫遭贬谪的忧伤愤懑、孤凄悲凉的思想感情。
本文的写作顺序:空间顺序(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潭源→氛围)。
本文的感情基调——悲伤。 本文的氛围——凄清寂静。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在游历小石潭的过程中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由快乐到愁苦。
第一段从四个方面写出了小石潭的特点,它们分别是:
① 水特别清澈;② 以整块的石头为底;③ 潭岸岩石形状各异;④ 岸边绿树翠蔓极其茂盛,秀丽多姿。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乎难以形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政治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一百二十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北宋】
一、文学常识
选自《苏轼文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1),欣然(2)起行。念(3)无与为乐者(4),遂(5)至(6)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7)未寝,相与(8)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9)交横,盖(10)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11)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2)。
三、注释
(1) 户:门。 (2) 欣然:高兴的样子。 (3) 念:想。
(4) 与为乐者:共同游乐的人。 (5) 遂:于是,就。 (6) 至:到。
(7) 亦:也。 (8) 相与:一同,共同。 (9) 藻荇:泛指水草。藻:水草总称。
(10) 盖:表示推测,原来。 (11) 但:只。 (12) 耳:罢了。
四、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那天夜晚,我正要脱衣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高兴地动身出门。想到没有和(我)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二人)一同走到庭院中。
庭院的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五、字词
字音
遂 竹
一词多义
寻:①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寻找) ② 未果,寻病终(不久)
古今异义词
词语 古义 今义 词语 古义 今义
但 只是 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 相当于“而已”“罢了” 名词,耳朵
闲人 清闲的人 与事无关的人 户 多指门 窗户、人家
念 想到 纪念,想念
六、理解性默写
全文的主旨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文中抒发作者感受的句子(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本文运用比喻手法描写月色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文中正面写月的句子:月色入户。
文中侧面写月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找出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
①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② 怀民亦未寝。 ③相与步于中庭。 ④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文中表现作者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它与“解衣欲睡”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文中“念无与为乐者”一句中“念”的结果是: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作者夜游的原因:月色入户。
作者寻张怀民的原因:念无与为乐者。
文中比喻庭院中月光清澈透明的词语:积水空明。
文中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的词语:藻荇交横。
七、简答题
概括课文段意。
第一段——记叙作者与好友在寺院中散步,共赏月景(寻伴夜游)。
第二段——描写庭院月色(庭院月色)。
第三段——抒写作者感受(月下感叹)。
概括全文中心:
这篇游记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全文最后一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嘲、自矜、自解、自慰,以及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好在哪里?
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皎洁的月光比作清澈透明的积水,把竹子、柏树的影子比作藻荇。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庭院月色美景,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襟。
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此文作者也写了竹柏,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和张怀民之间深厚的友情。
如何理解“闲人”:
① 指性情高雅的人; ② 包含了作者被贬的悲凉与对人生的感慨。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四书”:《孟子》《中庸》《大学》《论语》。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他与孔子合称“孔孟”,他被后人尊称为“亚圣”。
二、原文
舜发(1)于畎(2)亩(3)之中,傅说举(4)于版筑(5)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6),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7)。
故(8)天将降大任(9)于是(10)人也,必(11)先苦(12)其心(13)志(14),劳(15)其筋骨,饿(16)其体肤(17),空乏(18)其身,行拂(19)乱(20)其所为,所以(21)动(22)心忍(23)性,曾(24)益(25)其所不能。
人恒(26)过(27),然后(28)能改;困于(29)心,衡(30)于虑,而后作(31);征(32)于色,发(33)于声,而后喻(34)。入(35)则无法家(36)拂(37)士,出(38)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三、注释
(1) 发:被起用。 (2) 畎:田间水沟。 (3) 畎亩:田间。
(4) 举:被举用。 (5) 版筑:筑墙时,两边用木板夹住,中间填土,用杵捣实。
筑:捣土用的杵。 (6) 举于士:从狱中释放出来并被任用。 士:狱官。
(7) 市:市场。 (8) 故:所以。 (9) 任:担子,责任。
(10) 是:这样。 (11) 必:一定。 (12) 苦:使……苦恼。
(13) 心:心意。 (14) 志:志向。 (15) 劳:使……劳累。
(16) 饿:使……忍饥挨饿。 (17) 体肤:身体。 (18) 空乏:穷困缺乏。
(19) 拂:违反,阻挠。 (20) 乱:扰乱。 (21) 所以:用这些来……
(22) 动:使……惊动,使……震撼。 (23) 忍:使……坚忍。 (24) 曾:通“增”,增加。
(25) 曾益:增加。 (26) 恒:常常。 (27) 过:过失。这里是犯错误的意思。
(28) 然后:这样以后。 (29) 于:在。 (30) 衡:通“横”,阻塞,不顺畅。
(31) 作:奋起。 (32) 征:征验,表现。 (33) 发:吐发。
(34) 喻:了解,明白。 (35) 入:在里面,指国内。 (36) 法家:有法度的世族大臣。
(37) 拂:辅弼,辅佐。 (38) 出:在外面,指国外。
四、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样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穷困缺乏,使他做事受到阻挠干扰。用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坚忍,增加他身上原来所没有的才干。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国家常常灭亡。
这样就知道忧愁祸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五、字词、句式
字音、字形
亩 傅 胶 孙叔 百里 骨 行乱其所为 士
通假字
①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② 衡于虑。 衡:通“横”,阻塞,不顺畅。
③ 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弼,辅佐。
词类活用
① 使动用法
必先苦其心志。 苦:使……痛苦。
劳其筋骨。 劳:使……劳累。
饿其体肤。 饿:使……饥饿。
空乏其身。 空乏:使……穷困缺乏。
动心忍性。 动:使……惊动。
② 名词用作形容词
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在国内。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在国外。
一词多义
拂 行拂乱其所为(违反,阻挠)入则无法家拂士(辅弼,辅佐) 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被起用)发于声(表现)
特殊句式:困于心:状语后置,“于心困”。
六、理解性默写
全文的中心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文第二段主要阐述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苦难磨练的道理。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必先苦其心志;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行拂乱其所为;
在生活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课文中哪些语句反映了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课文第三段是承接第二段进一步阐述观点,其中“人恒过,然后能改”是承“行拂乱其所为”而言;“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承“苦其心志”而言;“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是承“动心忍性”而言。
列举作者分析六位古人的事例后作出结论的过渡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论述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论述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由个人推论到国家,提出判断的句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国家灭亡的原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七、简答题
概括全文主旨。
通过一些历史人物成长,必须经过艰苦磨难的事例,进一步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逆境对成才的作用,进而论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这两个问题,揭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点。
概括每段的段意。
第一、二段——举例论证,说明人才必须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主要论述了人处于逆境才能奋发向上,国无忧患就会遭受灭亡的道理。
第四段——突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本题的另一版本见下)
第一段——列举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
第二段——对所举事例加以概括,得出一个人成就大业都要经受肉体和精神上折磨的观点。
第三段——谈人论国,进一步阐述观点。
第四段——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本文采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第一段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列举了六个人物的事例。这些人的共同点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都经历艰苦磨难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说明了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即逆境成才。
孟子从反面论证亡国的原因,但正面意思很清楚,这就是:
一个国君,要想把国家治理好,也要经受内外两方面的磨难。
孟子认为国家长久不衰的条件:内有法家拂士,外有敌国外患。
请写出有关鼓励人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名言警句:
①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②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③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今天,社会安定繁荣,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我们来说还有什么现实意义?
首先它提醒我们不要贪图安逸,要居安思危。其次,它激励着我们发愤图强,争取更大的发展。
在当今社会,无论是发展到什么程度都要有竞争意识、忧患意识。对于个人来说,不思进取、贪图享乐意味着在竞争中处于失败之地;对于国家而言,落后就要挨打。
曹刿论战
《左传·庄公十年》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左传》相传是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写。它记载了公元前722年以后的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
二、原文
十年春,齐师(2)伐(3)我。公将战(4)。曹刿请见(5)。其乡人曰:“肉食者(6)谋(7)之,又何间(8)焉?”刿曰:“肉食者鄙(9),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10)战?”公曰:“衣食所安(11),弗(12)敢专(13)也,必以(14)分人。”对(15)曰:“小惠未遍(16),民弗从(17)也。”公曰:“牺牲(18)玉帛(19),弗敢加(20)也,必以(21)信(22)。”对曰:“小信未孚(23),神弗福(24)也。”公曰:“小大之狱(25),虽(26)不能察(27),必以情(28)。”对曰:“忠(29)之属(30)也,可以(31)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32)乘。战于长勺。公将鼓(33)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34)。 公将驰(35)之。刿曰:“未可。”下视(36)其辙(37),登轼(38)而望(39)之,曰:“可矣。”遂逐(40)齐师。
既(41)克(42),公问其故(43)。对曰:“夫(44)战,勇气也。一鼓作(45)气,再(46)而衰,三而竭(47)。彼竭我盈(48),故(49)克之。夫大国,难测(50)也,惧(51)有伏(52)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53),故逐之。”
三、注释
(1) 战:战略,战术。 (2) 师:军队。 (3) 伐:攻打。
(4) 战:迎战。 (5) 见:拜见。 (6) 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政的人。
(7) 谋:商量。 (8) 间:参与。 (9) 鄙:鄙陋,目光短浅。
(10) 以:用,靠。 (11) 安:养。 (12) 弗:不。
(13) 专:独自占有。 (14) 以:把。 (15) 对:应答。
(16) 遍:遍及。 (17) 从:跟从。 (18) 牺牲:指猪、牛、羊等。
(19) 帛:丝织品。 (20) 加:虚夸,谎报。 (21) 以:按照。
(22) 信:诚实。 (23) 孚:使人信服。 (24) 福:赐福,保佑。
(25) 狱:案件。 (26) 虽:虽然。 (27) 察:明察,弄得清清楚楚。
(28) 情:实情。 (29) 忠:竭力做好本分的事情。 (30) 属:类。
(31) 以:凭借。 (32) 之:他,代指曹刿。 (33) 鼓:击鼓。
(34) 败绩:军队溃败。 (35) 驰:驱车追赶。 (36) 视:察看。
(37) 辙:车轮压出的痕迹。 (38) 轼:古代车厢前用做扶手的横木。 (39) 望:眺望。
(40) 逐:追赶,这里指追击。 (41) 既:已经。 (42) 克:战胜。
(43) 故:原因,缘故。 (44) 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45) 作:振作。
(46) 再:第二次。 (47) 竭:尽。 (48) 盈:充满。
(49) 故:所以。 (50) 测:估计,预料。 (51) 惧:害怕。
(52) 伏:埋伏。 (53) 靡:倒下。
四、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将要派兵迎战。曹刿请求拜见(庄公)。他的乡亲们说:“让当政的人去商量吧,(你)为何去参与呢?”曹刿说:“当政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曹刿)就进宫拜见(庄公)。他问道:“您凭借什么跟齐国军队作战 ”庄公说:“吃的穿的这样一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要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应答说:“这种小恩小惠并没有遍及到全体百姓身上,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祭品,不敢谎报,一定按照实数(上报)。”曹刿应答说:“小处守信用,还不能(受到神灵充分)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按实情(审理)。”曹刿应答说:“(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类(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打仗,就请允许我跟着去。”
鲁庄公和曹刿共乘一辆战车。齐、鲁两国的军队在长勺开战。庄公将要(下令)击鼓。曹刿说:“不可以。”齐国军队击过了三次鼓,曹刿说:“可以了。”齐国军队大败。庄公将要(下令)驱车追赶。曹刿说:“不可以。”他下车察看了齐军战车留下的痕迹,登在战车前眺望齐军,说:“可以了。”于是(下令)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之后,庄公问曹刿(战胜的)原因。(曹刿)应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和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士气衰弱,第三次击鼓士气耗尽。敌人士气耗尽,我军士气高涨,所以战胜了齐军。齐国(这样的)大国,很难预料,恐怕有埋伏。我察看发现齐军战车痕迹混乱,远远望见齐军战旗也倒了,所以追击他们。”
五、字词
字音、字形
曹 小信未 忠之属也 乘 驰 辙 战 彼竭我盈 望其旗
古今异义词
词语 古义 今义 词语 古义 今义
间 参与 隔开,不连结。 加 虚夸,谎报 增加
狱 案件 监狱 信 诚实 诚信
牺牲 指猪、牛、羊等 为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 安 养 安稳
狱 案件 监狱,关押犯人的地方 福 赐福,保佑 幸运
夫 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男子的统称 可以 可以,凭借 许可,可能
鄙 鄙陋,目光短浅 卑鄙,道德品质恶劣 师 军队 老师,师长
忠 竭力做好本分的事情 忠诚、忠心
一词多义
故 公问其故(原因)故逐之(所以) 其 其乡人曰(他的,指曹刿)吾视其辙乱(他们,指齐军)
从 民弗从也(跟从)战则请从(跟随) 以 何以战(凭借)必以信(按照)
词类活用
① 神弗福也。 福:名词用为动词,赐福,保佑。
② 公将鼓之。 鼓:名词用为动词,击鼓。
六、理解性默写
故事发生的背景: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鲁军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
鲁军追击齐军的时机: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忠之属也”具体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概括地交代了作战地点和曹刿随庄公直接参战的句子: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求见庄公的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齐军的原因: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指出士卒的勇气在战斗中具有极重要的作用的句子:夫战,勇气也。
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取信于民。
说明鲁庄公取信于民的一件事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文中叙述了利于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利于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
文中还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
从鲁庄公的三次答话中可以看出,他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文中表现曹刿积极的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
本文的线索:远谋。
七、简答题
概括全文的主旨。
通过曹刿与鲁庄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阐明了作战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赞美了曹刿的爱国之情。
概括每段的段意。
第一段——写战前。记叙曹刿一次次询问和批驳庄公的有关看法,最后得出得民心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第二段——写战中。记叙鲁军与齐军战于长勺,击溃敌军的经过。
第三段——写战后。记叙庄公问、曹刿答,从而揭示曹刿非凡的战略思想和卓越的军事见解。
概括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曹刿——有深谋远虑的政治远见、敢于负责的态度,沉着果断,有高超的战略思想、卓越的军事才能的爱国的平民军事家。
鲁庄公——平庸的国君,但不是昏君。政治上无能,军事上无知,急躁、轻率;他敢于并善于纳谏,知人善任,用人不疑,是一个较为开明的国君。
出自本文的成语:一鼓作气、彼竭我盈、辙乱旗靡。
本文的对比手法是怎样运用的?好处是什么?
本文将曹刿与鲁庄公进行对比,这样可以突出曹刿有高超的战略思想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曹刿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忠于职守是当今社会每位公民必备的素质,我们都要做到忠于职守。
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① 注重战前的准备,强调的是取信于民。充分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和战略思想。
② 战中采用了“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战术,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③ 战后通过他的论述,既交代了他指挥若定、判断正确的原因,又进一步表现了他的“远谋”。
文章在材料取舍上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
课文剪裁详略得当,本文是以曹刿为中心,详细地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面对双方对峙交锋是略写,这样安排有力地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① 有功劳——鲁庄公知人善任,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做出正确的决策,所以他有一定的功劳。
② 没有功劳——他是一位平庸鄙陋的君主,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神灵上,可见他政治上无能;作战中他急切求战,说明他军事上无知,所以他没有功劳。
列举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齐策一》
一、文学常识
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战国策》是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初有《国策》《国事》《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刘向编订为三十三篇。宋时已有缺佚。
二、原文
邹忌修(3)八尺有余(4),而形貌(5)昳丽(6)。朝(7)服(8)衣冠,窥(9)镜,谓(10)其妻曰:“我孰与(11)城北徐公美(12)?”其妻曰:“君美甚(13),徐公何能及(14)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15)问其妾,曰:“吾孰(16)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17)君也!”旦日(18),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19)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20)视之,自以为(21)不如;窥镜而自视(22),又弗(23)如远甚。暮寝而思(24)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25)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26)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27)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28)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29)莫(30)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31)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32)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33)者,受中赏;能谤讥(34)于市朝(35),闻(36)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37)若市;数月之后,时时(38)而间(39)进;期年(40)之后,虽(41)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42)。
三、注释
(1) 讽:用委婉的语言劝告。 (2) 谏:臣对君,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使之改正错误。
(3) 修:长。这里指身高。 (4) 余:多。 (5) 形貌:相貌。
(6) 昳丽:光彩美丽。 (7) 朝:早晨。 (8) 服:穿戴。
(9) 窥:察看。 (10) 谓:对。 (11) 孰与:与……比谁更……
(12) 美:认为……美。 (13) 甚:很。 (14) 及:比得上。
(15) 复:又。 (16) 孰:哪一个,谁。 (17) 及:比得上。
(18) 旦日:第二天。 (19) 不若:不如,比不上。 (20) 以为:认为。
(21) 视:审视。 (22) 孰:通“熟”,仔细。 (23) 弗:不。
(24) 思:思考。 (25) 私:偏爱。 (26) 诚:的确,实在。
(27) 于:比。 (28) 方:(土地)方圆。 (29) 左右:侍从。
(30) 莫:没有谁。 (31) 蔽:受蒙蔽。 (32) 面刺:当面指责。
(33) 寡人:古代君主的谦称,意思是“寡德之人”。 (34) 谤讥:指责,讽刺。
谤:指责。 讥:讽刺。 (35) 市朝:指公共场合。
(36) 闻:使……听到。 (37) 门庭:宫廷。 (38) 时时:有时候。
(39) 间:偶尔。 (40) 期年:满一年。 (41) 虽:即使。
(42) 战胜于朝廷:修明内政,不必用兵就可以战胜其他国家。
四、译文
邹忌身高有八尺多,相貌光彩美丽。(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察看着镜子里(自己的形象),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他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又问他的妾说:“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妾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呀!”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相坐而谈,问他:“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客人说:“徐公比不上您美。”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认为不如(徐公美);又对着镜子审视自己(的形象),更(感觉)远不如(徐公美)。晚上睡觉时思考这件事,说:“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因为)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因为)想要有求于我。”
在这个时候(邹忌)上朝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都认为(我)比徐公美。现在齐国的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里的王后嫔妃和亲信侍从,没有谁不偏爱大王,满朝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大王,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大王。由此看来,大王所受的蒙蔽太严重了。”
齐威王说:“好!”于是发布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和百姓,能够当面指责寡人过错的人,得上等奖赏;上书劝诫寡人的人,得中等奖励;能够在公共场所议论指责寡人让我听到的人,得下等奖励。”命令刚刚下达时,大臣们都来进谏,宫廷里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之后,有时候间或有人进言;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
燕国、赵国、韩国和魏国听到这种情况,都到齐国来朝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五、字词、句式
字音、字形
丽 服衣 窥镜 暮寝 寡人 年 蔽 谏
词类活用
① 吾妻之美我者。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
② 私我也。 私:形容词作动词,偏爱。
③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刺:名词作状语,当面。
④ 闻寡人之耳者。 闻:使动用法,使……听到。
⑤ 朝服衣冠。 服: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特殊句式
① 固定句式: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
这两句都是比较相关两项得失高下的选择句,是文言文的固定句式。其中第一句中疑问代词“孰”由于受强调而被提前,是第二句的倒装句。
② 宾语前置:忌不自信→忌不信自(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
③ 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
欲有求〔于我〕也(欲〔于我〕有求)
皆以美〔于徐公〕(皆以〔于徐公〕美)
能谤讥〔于市朝〕(能〔于市朝〕谤讥)
皆朝〔于齐〕(皆〔于齐〕朝)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于朝廷〕胜)
④ 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通假字:徐公来,孰视之:通“熟”,仔细。
一词多义
之 齐国之美丽者也、臣之妻私臣(的)问之(代词,他)吾妻之美我者(取消句子独立性)俆公不若君之美也(比)暮寝而思之、由此观之、闻之(代指这件事)吾妻之美我者(结构助词,不翻译)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的)王之蔽甚矣(不翻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的)数月之后(无意义) 朝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朝拜)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朝服衣冠(早晨)
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代词,谁)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通“熟”,仔细) 于 能谤讥于市朝(在)皆以美于徐公(比)
古今异义词
词语 古义 今义 词语 古义 今义
讽 用委婉的语言劝告 讽刺 窥 察看 偷看
明日 第二天 明天 地方 土地方圆 地点
刺 指责,批评 用尖的物体进入或穿过 谤讥 指责,讽刺 诽谤,嘲讽
私 偏爱 自私 左右 亲信侍从 方位名词
莫 没有谁 不,不要 修 长,本文指身高 改正
六、理解性默写
描写邹忌外貌的句子: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写邹忌经过思索,找出妻、妾、客认为自己比徐公美的原因: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写齐王受邹忌启发,用悬赏的方法广泛征求臣民意见的句子: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在课文第二段找出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相对应的语句: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文中邹忌先从切身经历设喻,再将家事与国事进行比较,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使得齐王心悦诚服地采纳了他的谏言。这以后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取得了“皆朝于齐”的成效。
邹忌的讽谏最后收到了怎样的效果: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七、简答题
概括课文段意。
第一段——邹忌与徐公比美以及邹忌的冷静思考。
第二段——写邹忌入朝讽谏。
第三、四段——写齐威王纳谏及齐国大治,从侧面表现出邹忌的精明能干、治国之才。
概括全文中心。
课文记述了邹忌从与徐公比美中悟出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王纳谏,使齐国大治的故事。
概括邹忌和齐威王的人物形象。
邹忌:① 善于思考,实事求是;② 深谋远虑,真知灼见;③④ 精明能干,治国之才。
齐威王:勇于听取不同意见,进行大胆的政治改革的一个有魄力的君主。
邹忌的妻、妾、客是怎样评价邹忌与徐公之美的?邹忌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评价:他们都认为邹忌比徐公美。
道理:人们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不会说出事情真相,由此他进一步悟出了治国的道理,即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让人们都敢于说真话,这样才能实现大治。
邹忌是怎样分析“王之蔽”的?从中可以看出邹忌的讽谏艺术有哪些特点?
分析:邹忌先从自己的生活小事(与徐公比美)说起,引出“人可能受蒙蔽”这个话题,继而话锋一转,转到齐王身上,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三个方面指出“王之蔽甚矣”。
特点:① 设喻说理,从日常小事入手,以小比大,以家比国,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贴切自然,入情入理,让人听得心悦诚服;
② 在语言上,排比句的运用营造了一种步步进逼的语势,一环紧扣一环,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有力地阐明了自己的论点。
③ 运用委婉的劝说方式,劝说中充分尊重齐王,使之明白道理,愉快地接受批评意见,最终使齐国强盛起来。
邹忌讽谏运用了什么说理方法?好处是什么?见“5. ①”。
文章主要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见“5. ②”。
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有哪些?
① 齐国是个大国,齐王位高权重;
② 齐王身边的人偏爱或害怕齐王;
③ 齐国上下的人都对齐王有所求。
面对妻、妾、客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说明了什么问题?
邹忌在听到妻、妾、客的赞美后,没有陶醉于溢美之词,而是亲自与徐公相比。
“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说明邹忌是一个冷静、善于思考、实事求是的人。
成语“门庭若市”出自本文,请解释它的意思。
门庭若市:门口和庭院里热闹得像市场一样,形容来往的人很多。
古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结合课文和你所知道的事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这句话的含义是要善于从历史上他人的表现中看出治国的道理,看出自己的不足。作为新时期的中学生,我们一是要时时反思自省,发现自己的问题。二是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从其他事物或事件中得到启发。三是要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用于改正自己的错误。四是要听得进别人善意的劝告。
邹忌的讽谏方式对于今天我们进行人际交往有怎样的启示?
运用委婉的劝说方式,劝说中充分尊重对方,并且说话要讲究技巧。
齐威王善于纳谏的做法对于我们中学生有什么启示?
现在我们正在成长,容易犯一些错误。别人指出我们的错误和不足时,我们要虚心接受,努力改正错误。
桃花源记
陶渊明【东晋】
一、文学常识
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东晋文学家。字元亮,世称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言。
记:古代一种文体,它用来记载事物或发表议论,有时也用于说明。
二、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1)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2)数(3)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4)缤纷(5)。渔人甚(6)异(7)之,复前行,欲穷(8)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9)船,从口入。初(10)极(11)狭,才(12)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13)开朗(14)。土地平旷,屋舍(15)俨然(16),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17)。阡陌(18)交通(19),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20)如外人。黄发(21)垂髫(22),并怡然(23)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24)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25)来问讯(26)。自云先世(27)避秦时乱,率妻子(28)邑人(29)来此绝境(30),不复(31)出焉,遂(32)与外人间隔(33)。问今是何世,乃(34)不知有汉,无论(35)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36)所闻,皆叹惋(37)。余(38)人各复延(39)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40)云:“不足(41)为(42)外人道也。”
既(43)出,得(44)其船,便扶(45)向(46)路,处处志(47)之。及(48)郡下,诣(49)太守说如此(50)。太守即(51)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52),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53)士也,闻之,欣然(54)规往(55)。未果(56),寻(57)病终。 后遂无问津(58)者。
三、注释
(1) 缘:沿,沿着。 (2) 夹岸:两岸。 (3) 数:几。
(4) 英:花。 (5) 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 (6) 甚:非常。
(7) 异:感到惊异。 (8) 穷:尽。这里指走到……尽头。 (9) 舍:扔。
(10) 初:刚刚。 (11) 极:特别。 (12) 才:仅仅。
(13) 豁然:开阔的样子。 (14) 开朗:开阔而明亮。 (15) 舍:房屋。
(16) 俨然:整齐的样子。 (17) 属:类。 (18) 阡陌:田间小路。
阡:南北走向的叫阡。 陌:东西走向的叫陌。 (19) 交通:互相通达。
(20) 悉:都。 (21) 黄发:古时认为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是长寿的象征,借指老年人。
(22) 垂髫:古时小孩不扎结头发,头发下垂,借指儿童。 髫:小孩下垂的短发。
(23) 怡然:愉快的样子。 (24) 要:通“邀”,邀请。 (25) 咸:都,全。
(26) 问讯:询问消息。 (27) 先世:前辈,祖先。 (28) 妻子:妻子儿女。
(29) 邑人:同乡。 (30) 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31) 复:再。
(32) 遂:于是,就。 (33) 间隔:隔断,隔绝。 (34) 乃:竟,竟然。
(35) 无论:不要说。 (36) 具言:陈说,叙说。 (37) 叹惋:叹息,惋惜。
(38) 余:其他的。 (39) 延:邀请。 (40) 语:告诉。
(41) 足:值得。 (42) 为:向。 (43) 既:已经。
(44) 得:找到。 (45) 扶:沿,沿着。 (46) 向:原先。
(47) 志:标记。这里指做标记。 (48) 及:到。 (49) 诣:到……处所。
(50) 如此:指发现桃花源的事。 (51) 即:马上。 (52) 志:标记。
(53) 高尚:高洁。 (54) 欣然:兴致勃勃的样子。 (55) 规往:打算前往。
规:计划,打算。 (56) 未果:没有结果,意思是没有实现。
(57) 寻:不久。 (58) 问津:问(通往桃花源的) 路 。 津:渡口。
四、译文
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沿着小溪往前走,忘了走了多远的路。忽然遇上一片桃花林,小溪两岸几百步内(全是桃树),中间没有其他树,绿草如茵,香气袭人,桃花纷纷落下。渔人觉得非常奇怪,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就看见一座小山。山脚下有一个小洞,隐约好像有点光亮。(渔人)就扔下船,从这个小洞走进去。刚开始特别狭窄,仅仅能容得下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发现一下子就)开阔敞亮了。土地平整开阔,房屋整整齐齐。(周围)有肥沃的田地、明净的水塘,桑竹环绕,田间小路互相通达,(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彼此都可以听见。人们来来往往,在田间耕作,男男女女穿的衣服,都和外面的人一样,老老少少都自由自在,逍遥快乐。
看到渔人,竟十分吃惊,问(渔人)从哪儿来,(渔人)仔细地回答了他。(他们)便邀请(渔人)回到家中,摆酒杀鸡做饭。村里听说有这么一个人,都来询问消息。(他们)自己说祖先躲避秦朝时的动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就跟外界的人隔绝了。问现在是哪一朝,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和晋了。这个人一一给(他们)说了自己知道的,都长叹表示惋惜。其他的人又一一延请(渔人)到家里,都拿出酒和饭菜。停留了几天,就辞别离开。这里的人告诉说:“不值得向外面的人说(这里的情况)。”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便沿着从前的路,到处留下记号。到了武陵郡城,(他)如此这般地把这件事报告给了太守。太守当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桃花源),寻找以前做的记号,可不久就迷了路,再也找不到路了。南阳郡的刘子骥,是一个声望很高的人,听说这件事,兴致勃勃地计划前往。结果没实现,不久他就染病死了。后来就没有问路的人了。
五、字词、句式
字音、字形
岸 缤纷 然开朗 然 黄发垂 然 人 叹 刘子 问
词类活用
① 林尽水源。 尽: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② 渔人甚异之。 异: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③ 复前行。 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④ 欲穷其林。 穷: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⑤ 不复出焉。 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
⑥ 处处志之。 志: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⑦ 未果。 果:名词作动词,实现。
一义多词
① 缘溪行。 便扶向路。 缘、扶: 沿着。
② 便要还家。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要、延: 邀请。
③ 悉如外人。 咸来问讯。 皆出酒食。 悉、咸、皆: 都。
④ 不足为外人道也。 此中人语云。 道、云:说。
古今异义词
词语 古义 今义 词语 古义 今义
交通 互相通达 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 妻子儿女 男子的配偶
无论 不要说 用作连词,不译 鲜美 鲜艳美丽 食物的味道好
问讯 询问消息 询问,问候 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方 没有出路的境地
间隔 隔断,隔绝 指时间、空间上的距离 不足 不值得 不够
开朗 开阔而明亮 思想、性格、心胸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如此 像这样 这样
既 已经 关系连词,既然 俨然 整齐的样子 形容很像
扶 沿着 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 缘 沿着 缘故,缘分
寻 不久 寻找 延 邀请 延伸,延长
本文出现的成语:落英缤纷、豁然开朗、世外桃源、无人问津、不足为外人道。
【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豁然开朗】一下子出现开阔明朗的境界。也形容一下子领悟某种道理。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无人问津】没人探问渡口。比喻事物已被人冷落。
一词多义
寻 寻向所志(动词,寻找)寻病终(副词,不久) 舍 便舍船(动词,扔)屋舍俨然(名词,房屋)
中 中无杂树(中间)晋太元中(年间)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志 处处志之(动词,做标记)寻向所志(名词,标记)
之 忘路之远近(的)闻之,欣然规往(代词,代这件事)处处志之(助词,起协调音节作用,无实意)
特殊句式
① 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② 省略句
a.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b.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
c. 便舍船,从口入:(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本文省略主语有多处,如:“(小口)初极狭,才通人。”“(武陵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其中,(人们)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村中人)皆叹惋。”
d. 问所从来:问(之/渔人)所从来。
六、理解性默写
描写桃花林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句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表明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
写出桃花源不易发现的句子:① 山有小口;② 初极狭。
从环境的角度写桃花源美异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从心情的角度写桃花源美异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从穿着的角度写桃花源美异的句子: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从活动的角度写桃花源美异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
桃花源人的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写出桃花源社会风尚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写出桃花源人对渔人热情的句子:
①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②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③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桃花源人“皆叹惋”的原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人“遂与外人间隔”的原因: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厌恶外界生活的体现是: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七、简答题
本文线索: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发现→访问→离开→再寻)
概括段意:
第一段——渔人无意间发现了桃花源的入口。
第二段——渔人进入桃花源,发现桃花源中人们生活美满。
第三段——写桃花源人热情接待渔人。
第四段——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别人也没找到桃花源。
概括本文中心:
桃花源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表达了人们对理想社会的强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渴望摆脱剥削压迫,追求幸福安宁生活的美好愿望。
本文写法特点:运用丰富的想象,充满了传奇色彩。
本文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态度?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后世把“世外桃源”作为理想社会的代名词。细读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这个理想社会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
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生活安定、风气淳朴。
作者写渔人以及后来许多人再也找不到桃花源的意图是什么?
桃花源只是作者以及无数劳动人民美好愿望的体现。它表现了人们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这个理想社会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写桃花源无迹可寻,其实是一种隐喻,隐喻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存在的。
作者虚构这样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他的社会理想,有什么目的?
作者虚构了这样的社会,表达了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也表达了对人人平等、人人劳动、没有战乱、没有剥削、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理想社会的追求,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尽管当时的社会无法实现,但还是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一段景物的描写带有神秘色彩。作者这样写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暗示将会出现奇景,为下文渲染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渔人进入桃花源,见到了什么景色?说明了什么?
景色:“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说明:桃花源环境宁静优美,人们生活美满安宁,丰衣足食。
为什么桃花源人“皆叹惋”?
① 为桃花源外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② 为桃花源外的人从没有过上安宁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桃花源人的人物形象:热情淳朴、热爱和平,过着安定美好生活的人们。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不希望外人扰乱这里和平宁静的生活。
渔人离开桃花源的原因:桃花源的情况好,他也想让别人来这里过上好的生活。
假如太守找到桃花源,后果是:桃花源人重新过上痛苦生活。
岳阳楼记
范仲淹【北宋】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谥号文正。
二、原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1)守巴陵郡。越(2)明年(3),政通人和(4),百废具(5)兴(6)。乃(7)重修岳阳楼,增(8)其旧制(9),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10)予作文(11)以(12)记之。
予(13)观夫(14)巴陵胜状(15),在洞庭一湖。衔(16)远山,吞(17)长江,浩浩汤汤(18),横(19)无际涯(20);朝晖(21)夕阴,气象(22)万千。此则(23)岳阳楼之大观(24)也,前人之述备(25)矣。然则(26)北(27)通巫峡,南极(28)潇湘,迁客(29)骚人(30),多(31)会(32)于此。览(33)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34)霪雨霏霏(35),连月不开(36);阴风怒号,浊浪排空(37);日星隐曜(38),山岳潜形(39);商旅不行,樯倾楫摧(40);薄(41)暮冥冥(42),虎啸猿啼。登斯(43)楼也,则有去国(44)怀乡,忧(45)谗畏(46)讥,满目萧然(47),感(48)极(49)而悲(50)者矣。
至若(51)春和(52)景明(53),波澜不惊(54),上下天光,一碧万顷(55);沙鸥翔集(56),锦鳞(57)游泳;岸芷汀兰,郁郁(58)青青。而或(59)长烟一(60)空,皓月(61)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62),渔歌互答,此乐何极(63)!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64)忘,把(65)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66)求(67)古仁人(68)之心(69),或(70)异二者之为,何哉(71)?不以(72)物喜,不以己悲;居(73)庙堂(74)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75)之远则忧其君。是进(76)亦(77)忧,退(78)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79)曰:先(80)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81)斯人,吾谁与归(82)?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三、注释
(1) 谪:特指贬官或流放。 (2) 越:到了。 (3) 明年:第二年。
(4) 政通人和:政务顺畅,人民和乐。 (5) 具:通“俱”,都,全。 (6) 兴:兴办。
百废具兴:各种该办而未办的事都兴办起来。 (7) 乃:于是,就。
(8) 增:扩展。 (9) 制:规模。 (10) 属:通“嘱”,嘱咐。
(11) 作文:写文章。 (12) 以:用来。 (13) 予:我。
(14) 夫:那。 (15) 胜状:胜景,好景色。 (16) 衔:包含。
(17) 吞:容纳。 (18) 浩浩汤汤:形容水势汹涌壮阔。 (19) 横:广阔。
(20) 际、涯:边。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 (21) 晖:日光。
(22) 气象:景象。 (23) 则:就。 (24) 大观:雄伟壮丽的景象。
(25) 备:全面,详尽。 (26) 则:那么。 (27) 北:向北。
(28) 极:尽,直到尽头。 (29) 迁客:指遭贬斥放逐的人。 (30) 骚人:诗人。
(31) 多:常常。 (32) 会:聚集。 (33) 览:观赏。
(34) 若夫:像那。 (35) 霪雨霏霏:连绵不断的雨纷纷洒落。
(36) 开:放晴。 (37) 排空:冲向天空。 (38) 隐曜:藏起光辉。
曜:光芒。 (39) 潜形:隐没形迹。 (40) 樯倾楫摧:桅杆倒下,船桨折断。
(41) 薄:迫近。 (42) 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 (43) 斯:这。
(44) 国:国都。 (45) 忧:担忧。 (46) 畏:害怕。
(47) 萧然:凄凉冷落。 (48) 感:伤感。 (49) 极:极度。
(50) 悲:悲痛。 (51) 至若:至于,又如。 (52) 和:和煦。
(53) 景明:阳光明媚。 景:日光。 (54) 不惊:平静。
惊:起,动。 (55) 万顷:形容面积很大。顷:百亩为一顷。
(56) 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鸟停息在树上。 (57) 锦鳞:美丽的鱼。
(58) 郁郁:形容香气很浓。 (59) 或:有时。 (60) 一:完全。
(61) 月:月光。 (62) 璧:圆形的玉。 (63) 何极:哪有尽头。
(64) 偕:一起。 (65) 把:拿着。 (66) 尝:曾经。
(67) 求:探求。 (68) 仁人:品德高尚的人。 (69) 心:思想感情。
(70) 或:或许。 (71) 何哉:为什么。 (72) 以:因为。
(73) 居:在。 (74) 庙堂:朝廷。庙:宗庙。堂:殿堂。
(75) 江湖:泛指四方各地。 (76) 进:指“居庙堂之高”。 (77) 亦:也。
(78) 退:指“处江湖之远”。 (79) 必:一定。 (80) 先:在……之前。
(81) 微:无,没有。 (82) 归:归附。
四、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务顺畅,人民和乐,各种该办而未办的事都兴办起来。于是就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原有的规模,在楼上刻写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嘱托我写篇文章来记下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它包含着远处的山峰,容纳下长江,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早上阳光照耀,傍晚乌云蔽天,景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象,前人的描述已经很详尽了。这样,那么向北通往巫峡,向南直达潇水、湘水,降职远调的官员和失意的诗人,常常聚集在这里,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像那连绵不断的雨纷纷洒落,连月不放晴,阴惨惨的风怒号着,浑浊的浪涛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藏起光辉,山岳隐没形迹;经商的旅客不能行走,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长啸,猿啼叫。(此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离开朝廷,怀念故乡,忧虑人家说自己的坏话,惧怕人家讥讽自己(的情绪),满眼凄凉冷落,极度伤感而十分悲痛。
至于春天和煦,阳光明媚,湖面波平浪静,上下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葱。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浮动的光如跳跃的碎金,平静的月影像沉入水底的白璧,渔人的歌声互相唱和,这种快乐哪有尽头呢?(此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精神愉悦,荣耀和屈辱统统忘记,迎着风举杯痛饮,大概是高兴到了极点。
啊!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为什么呢?不因外物之忧、个人之得而喜,也不因外物之劣、个人之失而悲;在朝廷上做高官就为他的百姓担忧;离开朝廷,在偏远的地方做官就为他的国君担忧。这样,在朝廷做官也担忧,离开朝廷在偏远的地方做官也担忧。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就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哎!(如果)没有这种人,我追随投奔谁呢?
(写这篇文章)当时是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五、字词
字音、字形
守 子京 百废具兴 浩浩汤 朝夕阴 人 雨霏 阴风怒 日星隐 倾摧 暮冥 忧畏 岸兰 静影沉 心旷神怡 宠辱忘
通假字
① 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嘱咐。
② 百废具兴。 具:通“俱”,全,都。
词类活用
① 先天下之忧而忧。 先: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前。
②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③ 忧谗畏讥 谗:名词作动词,说别人坏话。
④ 然则北通巫峡 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本文出现的成语:气象万千、浩浩荡荡、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心旷神怡。
【政通人和】政务顺畅,人民和乐。
【百废俱兴】各种该办而未办的事情都兴办起来。
【气象万千】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
【心旷神怡】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后。
【皓月千里】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湖面。
【一碧万顷】一片碧绿,广阔无际。
古今异义词
词语 古义 今义 词语 古义 今义
微 没有 细小 气象 景象 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越 及,到 越过 制 规模 制度
备 全面,详尽 准备 景 日光 景物
尝 曾经 品尝 去 离开 到,往
作文 写文章 文章,文体 国 国都 国家
集 鸟停歇在树上 集会,集体
一词多义
以 属予作文以记之(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一 一碧万顷(一片)长烟一空(全,都) 或 而或长烟一空(有时)或异二者之为(或许)
则 然则何时而乐耶(那么)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就) 极 感极而悲者矣(极度)此乐何极(穷,尽)南极潇湘(尽,直到尽头)
为 或异二者之为(心情)全石以为底(做,为) 空 浊浪排空(天空)长烟一空(消散)
和 政通人和(和乐)至若春和景明(和煦) 其喜洋洋者矣(那)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代词)
六、理解性默写
作记缘由:属予作文以记之。
迁客骚人:悲则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喜则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以物喜,以己悲。
“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滕子京的政绩: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岳阳楼重修之后的变化: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文中描写鸟类活动的句子:沙鸥翔集。
文中描写鱼类活动的句子:锦鳞游泳。
文中描写植物的句子: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课文第二段中概括描写洞庭湖壮观景象的句子: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文中点明洞庭湖四通八达的句子: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文中从时间角度描写洞庭湖景色的句子: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文中从空间角度描写洞庭湖景色的句子: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文中总写岳阳楼大观的语句: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文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的句子: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写微波时水面月光的句子:浮光跃金
写无波时水中月影的句子:静影沉璧
“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
表现作者关心国家大事的句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表现“进亦忧,退亦忧”的句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古仁人之心”的内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全文的中心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与“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相似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表现作者胸襟开阔(情操高尚、思想境界、心态)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作者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