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2-2023 学年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1.5 科学探究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2七上·婺城期末)小虹家有一盆栽的郁金香,过去一直开红色花,今年却开出了紫色的花,小虹认为这是土壤中缺水引起的,但她经过一段时间补充水分后,还是开紫色的花。这说明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设是不符合的。对此,小虹最好的处理方法是( )
A.修改假设,重新实验
B.修改实验结果,使其与假设相符
C.宣告失败,停止实验
D.继续重复实验,直到与假设相符
【答案】A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意义应尊重实验事实,当实验结果与原来的猜想不符时,说明猜想是错的,应改变自己的猜想,重新实验进行验证。
【解答】当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说不符时,应重复试验,应尊重实验结论(实验事实),猜想有可能是错误的,不能为了猜想而修改过程和实验结果。
故选A。
2.(2022七上·滨江期末)为了解滨江区降低青少年近视率以及“美好教育”近视防控措施的开展和实施效果,学校每学期都会对学生进行视力检查。“检查视力” 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设计实验方案 D.收集事实与证据
【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一收集事实与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解答】学校每学期都会对学生进行视力检查,检查视力这个过程属于探究环节中的收集事实与证据,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3.(2021七上·温州期末)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以下是小明观察校园生物时提出的问题,其中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
A.含羞草什么环境中叶片会合拢 B.校园中哪种植物最具观赏性
C.麻雀的哪些身体结构适于飞行 D.蜻蜓在下雨前为什么会低飞
【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问题是指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解答】选项A、C、D的问题具有研究价值,并能作出相应的假设,而B选项校园中哪种植物最具观赏性无研究价值,而只是自己的一种观点想法.
故选B。
4.(2021七上·天台期末)在智能手环中装上计步APP,只要把手环带在手上,就能显示出相应时间内运动的总步数。手环是如何计步的呢?小科认为:可能是手环中有感受水平位置变化的传感器,只要水平位置发生变化,计步器就能自动计数。小科提出这种观点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收集证据 D.做出解释
【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包括收集证据、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交流评价等。
【解答】小科认为:可能是手环中有感受水平位置变化的传感器,只要水平位置发生变化,计步器就能自动计数。提出这种观点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建立假设。
故选B。
5.(2021七上·镇海期末)面对一些突发流行性疾病,研发新药常常远水难救近火,老药新用成为更实际的操作。研究人员对多种老药进行试验,将病毒株培养在不同药物稀释液里,观察随时间推移,病毒株的存活率。横线上的 句子所描述的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的哪个环节? ( )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D.得出结论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交流和讨论7个方面。
【解答】由题意可知“将病毒株培养在不同现有药物的稀释液里,观察随时间推移,病毒袜的存活率”描述的过程属于进行实验收集证据环节。
故选C。
6.(2021七上·椒江期中)作出假设是进行科学探究的步骤之一。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观察自然现象,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就是作出假设
B.若探究方法不够科学完善,可能会作出不正确的假设
C.假设是凭已有知识或经验对问题作出的设想,故假设都是正确的
D.按探究方案进行多次实验,发现结论与假设不符,则假设可能是错误的
【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提出问题:在问题的思考上,进行初始化的提问,力求问题得到最原始的提问。
猜想与假设:对于一个未知事物进行理论性上的猜想,以便于接下来进行情景的假设。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在符合一定科学依据的基础上,进行猜想与假设的实施,帮助这些猜想得到证明。
进行实验与搜集数据:严谨的进行实验,并且在过程中记录足够的数据,来完成最终论证的可靠性。
分析与论证: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科学性的讨论,帮助证明自己的假设。
评估:对自己实验中的不足,进行一定的误差分析,判断自己的数据是不是可以严谨的验证猜想。
交流与合作:把这份实验的结果进行大众交流,让更多人来分析自己的猜想与论证。
【解答】A.观察自然现象,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根据已有知识或经验作出假设,A错误。
B.若探究方法不够科学完善,可能会作出不正确的结论,B错误。
C.作出假设是对研究对象的未知性质及其原因或规律的某种推测,假设不一定都是正确的,C错误。
D.当实验的结果与假设出现矛盾时,可能是假设不正确,那么就需要进一步查找资料,重新作出假设,也可能是实验过程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那么就需要重新进行实验,D正确。
故选D。
7.(2021七上·龙湾期中)为了研究人的脚印长度与身高的关系,小海先用刻度尺分别测量了班内同学脚的长度和身高,然后分析测量的数据并得出结论。其中“用刻度尺分别测量了班内同学脚的长度和身高”这一环节,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收集证据 D.得出结论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说、收集证据、获得结论、反思评价。
【解答】用刻度尺分别测量了班内同学脚的长度和身高,将搜集到的测量信息记录在表格,方便探究 人的脚印长度与身高的关系,因此属于收集证据,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8.(2021七上·龙湾期中)某人做了这么一个实验;①制备培养基(营养物质),等量分装在试管中,并进行灭菌;②将平菇菌种无菌操作后等量接种到培养基中;③把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在两个培养箱中,一个为对照组,另一个培养箱的中央放入磁体,并按不同直径的圆周放入3圈实验组培养基(如图); ④每日做观察记录,其中包括测量菌丝的长度,观察菌丝色泽等等。该实验要研究的问题是( )
A.磁场对培养基的影响有哪些力试管
B.培养基对平菇生长有哪些影响磁体
C.磁场对平菇生长有什么影响
D.有利于平菇生长的环境因素有哪些培养箱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中其它条件都是相同的,只允许一个条件不同。
【解答】实验中两组实验对照,一组放入磁铁,另一组不放入磁铁,控制其他条件相同,由此可知,该实验要研究的问题是磁场对香菇生长是否有影响,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9.(2021七上·温州期中)小华发现很多食品包装袋设计成“锯齿”形状,他猜想袋口做成“锯齿”形状可减小撕开时用力的大小,为验证猜想,以下设计方案最佳的是( )
A.撕开多种不同“锯齿”状包装袋,比较所用力大小
B.多位同学在包装袋任意位置撕开,交流比较用力的大小
C.先后在“锯齿”状位置和平边位置撕开包装袋,比较用力大小
D.分别撕开“平边”状和“锯齿”状的不同材质包装袋,比较用力大小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 小华从生活中发现了问题,提出了实验的猜想,他猜想袋口做成“锯齿”形状可减小撕开时用力的大小,验证猜想需进行实验分析,再通过实验设置变量,得出结论,进行交流。
【解答】 他猜想袋口做成“锯齿”形状可减小撕开时用力的大小,故实验过程中需要控制变量,而变量就为“锯齿”形状,故只要设置口袋的形状不同,通过测量力的大小去得出结论;A中撕开的包装袋都是锯齿状,没有控制变量,故无法得出结论;B中不同的学生去撕开包装袋任意位置,变量不单一,故无法得出结论;C中先后在锯齿状位置和平边位置撕开包装袋,变量为包装袋的形状,符合小华的猜想;D中不仅改变了包装袋的形状,还有包装袋的材质,变量不唯一,故无法得出结论。
故答案为:C。
10.(2021七上·宁波月考)为了区别酱油和陈醋,有同学提出:“可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分酱油和陈醋”。这位同学的说法中“可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分酱油和陈醋”应属于科学探究 环节中的( )
A.猜想与假设 B.收集证据 C.设计实验 D.得出结论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步骤是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解答】 “可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分酱油和陈醋” 是在设计用什么方法区别酱油和陈醋 ,属于设计实验的步骤。
故选C
二、填空题
11.小明同学所用的计算器开关打开时,没有发现有数字显示出来,不能用了,请你提出两种可能的原因:① ;② 。
针对你提出的可能原因,请你分别说明应采取的解决办法:① ;② 。
【答案】没电了;计算器坏了;换电池;送去修理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计算器是相对比较精密的仪器,需要用电池对其供电才能正常使用。所以计算器不能工作有其内部元件出现问题或对其供电的电池出现了问题。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提出可能的原因,根据提出的原因采取解决的办法。
【解答】由分析可知,提出两种可能的原因:没电了或计算器坏了。解决办法换电池或送去修理。
故答案为:没电了;计算器坏了;换电池;送去修理
12.(2020七上·下城期中)以下是某同学开展探究活动的几个步骤,请阅读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明发现池水中有小白点在浮动,仔细看了很久。 ②他想这事什么生物呢?
③是取出一滴池水,做成破片标本,用显微镜观察。 ④原来是草履虫。
以上叙述中,属于提出问题的是 ,属于进行试验的是 。
【答案】②;③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科学探究的方法有很多,像观察、调查、实验、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等都属于科学探究常有的方法。
【解答】从题干的叙述中,可以看出,①是观察,②是提出的问题, ③ 是设计实验并实施实验,④是结论。
13.阅读材料,将问题答案的字母填写在对应的横线上。
A.暑假,甲和乙两位同学在海滩上玩耍,白天觉得沙子很烫而海水较凉,傍晚,沙子却比海水凉。
B.甲说,为什么中午海水比沙子凉,傍晚沙子却比海水凉?
C.乙说,可能是海水和沙子吸(放)热的本领不一样。
D.甲与乙分别取相同质量的海水和沙子,用相同的杯子、相同的加热器加热,分别记下相同时间内海水和沙子升高的温度;移去加热器,分别记下相同时间内它们降低的温度。
E.甲与乙在笔记本上写道:实验数据表明海水吸(放)热的本领比沙子强。
以上叙述中:
(1)属于提出问题的是: 。
(2)属于建立假设的是: 。
(3)属于描述科学实验过程的是:
。
(4)属于得出结论的是: 。
【答案】(1)B
(2)C
(3)D
(4)E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解答】(1)由于暑假在海滩上玩耍,白天觉得沙子很烫而海水较凉,傍晚,沙子却比海水凉,故甲对所观察的现象提出疑问:为什么中午海水比沙子凉,傍晚沙子却比海水凉?
(2)提出问题后乙提出了假设:可能是海水和沙子吸(放)热的本领不一样。
(3)提出假设后,进行实验操作:甲与乙分别取相同质量的海水和沙子,用相同的杯子、相同的加热器加热,分别记下相同时间内海水和沙子升高的温度;移去加热器,分别记下相同时间内它们降低的温度。(4)根据实验操作之后得出实验结论为:实验数据表明海水吸(放)热的本领比沙子强。
故答案为:(1)B(2)C(3)D(4)E
14.科学探究需要不断地 、 ,需要通过多种途径 ,还需要不断地 ,用科学原理 。
【答案】发现问题;做出猜想和假设;寻求证据;思考和评价;解释现象和结论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任何一个科学难题的攻克,往往都需要科学家经过不断地、反复地进行科学探究,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得出结论。
【解答】科学探究需要不断地发现问题、做出猜想和假设,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寻求证据,还需要不断地思考和评价,用科学原理解释现象和结论。
故答案为:发现问题;做出猜想和假设;寻求证据;思考和评价;解释现象和结论
15.在科学探究时,我们应当善于 问题;依据已有的 ,通过思考,建立 ;再根据探究的目的和条件制订探究的 ,通过观察、实验等多种途径获取 ;然后对假设进行检验;最后与大家一起_ ,对探究的过程和结论进行评价。
【答案】发现并提出;科学知识;猜想和假设;计划;事实和证据;交流讨论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考查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科学探究是获得科学知识的一种基本方式。它是一个不断地发现问题,通过多种途径寻求证据,运用创造性思维来解决问题,并通过评价与交流达成共识的过程。
【解答】此题为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要求了然于心。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科学探究源自问题的发现,经历的过程是: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设计研究方案→实施方案(收集证据)→
检验假设→报告与交流。如果收集的证据不支持假设,则需要重新提出假设并重新验证。
在科学探究时,我们应当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依据已有的科学知识 ,通过思考,建立猜想和假设;再根据探究的目的和条件制订探究的计划 ,通过观察、实验等多种途径获取事实和证据;然后对假设进行检验;最后与大家一起_交流讨论,对探究的过程和结论进行评价。
三、实验探究题
16.(2021七上·普陀期末)为了探究温度对蟑螂呼吸快慢的影响,小明提出了自己的假设并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方案:把一只健壮的蟑螂放入30℃的密闭容器内(如图甲),利用传感器测定10分钟内容器中温度值和氧气含量的变化情况;10分钟后,将冰袋放置在容器两侧,使容器内的温度逐渐降低,并测定随后20分钟内各个时间点的数据。多次重复实验。
(1)小明对该实验提出的假设:
(2)该实验通过 反映蟑螂呼吸的快慢。
(3)根据乙图所得数据,小明得出了实验结论为:
【答案】(1)温度越高,蟑螂呼吸越快
(2)容器中氧气的含量
(3)温度越高,蟑螂呼吸越快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 探究温度对蟑螂呼吸快慢的影响 ,甲图中温度30℃,放入冰袋,温度逐渐降低,乙图中温度随时间降低而降低,氧气含量随着时间增加氧气含量下降,说明呼吸变慢。
【解答】(1)实验研究蟑螂呼吸与温度的关系,变量控制温度,提出的猜想为温度高,蟑螂呼吸越快
(2)实验中是通过测量密闭容器内氧气的含量,呼吸作用需要氧气,反映蟑螂呼吸的快慢;
(3)0-10分钟内氧气含量下降的比10分钟后要快,由于温度降低,氧气含量也下降的慢,说明温度越高,蟑螂的呼吸越快。
故答案为:(1)温度越高,蟑螂呼吸越快;(2)容器中氧气的含量;(3)温度越高,蟑螂呼吸越快。
17.(2021七上·长兴期中)今年3月以来,云南15头无故北迁的大象成了新晋“网红”,它们来自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路造访云南普洱、红河、玉溪等地,向北走了500多公里,“行踪”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校园小记者小明也对此进行了调查,请结合材料,完成下面的探究。
(1)提出问题 。
建立假设.网友甲认为“可能是首领象迷路了”
市民乙认为“大象可能是为了寻找食物”
学者丙认为“可能是大象生存的自然保护区遭到人为破坏”
收集事实证据
①来自云南省林草局的统计显示,由于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森林郁闭度大幅度提高,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由1983 年的88.90%增至到2020年的97.02%,野生亚洲象从193头上升到300多头。
②为了“劝返”北迁的大象,防止大象进人人口密集区域,引导大象进人食物丰富的林区,云南省共出动工作人员2.5万人次,布控应急车辆1.5万多台次,投放象食近180吨,但这依然没有阻止大象继续向北的步伐。
(2)检验假设
根据小明收集到的证据,有两个人的假设是不成立的,他们是 (填“甲”、“乙”、“丙”中的两个)。
(3)评价与交流
小明同学认为:三个假设,我们已经排除了两个错误的,所以剩下的那个肯定是正确答案了。
你有什么想对小明同学说的 。
【答案】(1)大象为什么北迁?
(2)乙、丙
(3)假设没有经过事实检验,不能判断正确或错误(假设不只有三种,还存在其他的可能性)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数权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提出问题:在问题的思考上,进行初始化的提问,力求问题得到最原始的提问。
猜想与假设:对于一个未知事物进行理论性上的猜想,以便于接下来进行情景的假设。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在符合一定科学依据的基础上,进行猜想与假设的实施,帮助这些猜想得到证明。
进行实验与搜集数据:严谨的进行实验,并且在过程中记录足够的数据,来完成最终论证的可靠性。
分析与论证: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科学性的讨论,帮助证明自己的假设。
评估:对自己实验中的不足,进行一定的误差分析,判断自己的数据是不是可以严谨的验证猜想。
交流与合作:把这份实验的结果进行大众交流,让更多人来分析自己的猜想与论证。科学探究是探索生命的重要方法,
根据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进行解答。
【解答】(1)根据材料分析,研究的问题是 大象为什么北迁?
(2)检验假设:根据小明收集到的证据,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护力度不断加大,森林郁闭度大幅度提高 ,同时投放象食近180吨,但这依然没有阻止大象继续向北的步伐。则说明 乙、丙两个人的假设是不成立的 。
(3)小明同学的做法是不对的,因为假设没有经过事实检验,不能判断正确或错误(假设不只有三种,还存在其他的可能性)
18.(2021七上·仙居月考)下面是某同学在探究“蚂蚁是否喜欢甜食”的实验设计。
材料用具:一截劈开的竹筒(长15 cm)、一只蚂蚁、一杯浓糖水、一杯清水、一个放大镜、两支滴管。
实验步骤:
①在竹筒的两端,分别用两支滴管各滴上一滴浓糖水和一滴清水,将一只蚂蚁等距离放在两滴水之间(如图)。
②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的觅食行为。
请根据以上实验设计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的假设是 。
(2)本实验的变量是 。
(3)对实验结果的预测和分析:
预测一:若实验结果是蚂蚁爬向清水一端或停留在原处不动或不定向爬动,则不能说明蚂蚁喜欢甜食。
预测二:若实验结果是蚂蚁爬向浓糖水一端取食,则说明 。
(4)本实验设计的不足之处是 。
【答案】(1)蚂蚁可能喜欢甜食
(2)是否含有糖
(3)蚂蚁喜欢甜食
(4)蚂蚁数量太少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
【解答】(1)科学探究的三个要素是明确目标,实验的过程,结果,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开始,该实验探究蚂蚁可能喜欢甜食;(2)提出的假设是:蚂蚁可能喜欢甜食,所以实验的变量是是否含有糖 ;
(3) 若实验结果是蚂蚁爬向浓糖水一端取食 ,根据生物具有趋向有利刺激,逃避不利刺激的特性,说明 蚂蚁喜欢甜食 ;
(4)探究实验,如果实验的对象过少,会使实验结论具有偶然性,不能得出普遍的规律,所以 本实验设计的不足之处是。蚂蚁数量太少
故答案为:(1)蚂蚁可能喜欢甜食 (2) 是否含有糖 (3) 蚂蚁喜欢甜食 (4) 蚂蚁数量太少
四、解答题
19.(2016七上·浙江期中)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恐龙到底是恒温动物,还是变温动物,常是学者热烈争辩的课题。
甲学者提出下列论点支持恐龙是恒温动物:
论点一:在寒冷的北极圈地层里常发现有土生土长的恐龙化石。
论点二:像恒温动物中的鸟类一样,少数恐龙化石也残留有能够保温的羽毛构造。
论点三:像恒温动物中的哺乳类一样,恐龙化石的骨骼中布满管脉空隙,这原先是血液流经之路。
乙学者提出下列论点支持恐龙是变温动物,反驳甲学者的论点:
论点四:从恐龙化石的尺寸分析,一般而言,恐龙体形都很庞大。
论点五:到了冬天,恐龙就会从寒冷的地方迁移至阳光较多、气候较暖和的地方。
论点六:恐龙具有羽毛,其主要功用是遮住夏天强烈的阳光,而非防止身体散热。
论点七:今日许多的变温动物如爬行类,其骨骼也呈现高度管脉化,但一些小型鸟类和哺乳类的恒温动物,骨骼的管脉化程度则偏低。
(1)乙学者所提到的论点四至论点七中,论点 与甲学者所提到的任一论点没有形成针对性反驳。
(2)若乙学者认为生活在北极圈内的恐龙仍有机会晒到阳光而提高体温,他所持有的理由是 。
A.恐龙有冬眠的习惯,故不需要阳光
B.恐龙能随季节作迁移
C.恐龙具有羽毛,其主要功能是遮住阳光
【答案】(1)四
(2)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从资料中寻找解题线索,提取有利于解题的信息,与所学知识建立链接的能力.该题突出了对综合能力的考查,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解:该材料是一个针对恐龙到底是恒温动物,还是变温动物的争辩课题.在争辩中甲乙两方或者是反方对正方的论点要相互有针对性的反驳.(1)、分析材料中甲乙两方的论点可知,论点五反驳的是论点一,论点六反驳的是论点二,论点七反驳的是论点三,论点四说的是恐龙的体型很庞大,与甲学者所提的任一论点没有形成针对性反驳.(2)、论点五:到了冬天,恐龙就会从寒冷的地方迁移至阳光较多、气候较暖和的地方.据此可知,恐龙能随季节作迁移,使其有机会从寒冷的北极圈迁移至阳光较多、气候较暖和的地方. 故答案为:(1)四(2)B
20.(2022七上·奉化期末)
镇海棘螈是浙江省宁波市独有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目前它的数量只有350多尾,比大熊猫还稀少,已濒临灭绝。
(1)镇海棘螈在陆上产卵,卵孵化后,幼体再进入水中继续进行个体发育,成体则在陆上生活.它和大鲵同属于 类动物.
(2)镇海棘螈数量稀少、濒临灭绝,是否与其产卵习性有关?科学家设计了如下试验:他们将收集到60颗镇海棘螈受精卵平均分成6组,在适宜温度下,分别将它们放在陆地上、池水下深1厘米、5厘米、10厘米、15厘米和20厘米处,一段时间后,比较它们的孵化率.科学家设计的实验可以研究两个问题:
①受精卵在陆上与水中的孵化率是否有差异?
②受精卵子啊水中的孵化率是否与 有关?
(3)镇海棘螈数量稀少、濒临灭绝的原因,除了可能于陆上产卵习性有关外,还可能与其生存环境的变化有关,如气候异常、 等.
【答案】(1)两栖
(2)光照
(3)栖息地遭到破坏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两栖动物经过抱对,分别把精子和卵细胞排放到水中,精子和卵细胞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体外受精,幼体生活在水中,由鳃呼吸,成体生活在水中或潮湿的陆地上,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生殖和发育都离不开水,这是两栖动物不能成为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的根本原因.蝶螈、蟾蜍、大鲵等其他两栖类动物和蛙一样,幼体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成体是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陆地上,主要用肺呼吸。镇海棘螈是两栖类。
【解答】(1)镇海棘螈在陆上产卵,卵孵化后,幼体再进入水中继续进行个体发育,成体则在陆上生活。它和大鲵同属于两栖类动物。
(2)②受精卵子啊水中的孵化率是否与光照有关?
(3)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是导致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乱砍滥伐,乱捕滥杀;环境污染;外来生物入侵。所以镇海棘螈数量稀少、濒临灭绝的原因有气候异常、栖息地遭到破坏等。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2-2023 学年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1.5 科学探究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2七上·婺城期末)小虹家有一盆栽的郁金香,过去一直开红色花,今年却开出了紫色的花,小虹认为这是土壤中缺水引起的,但她经过一段时间补充水分后,还是开紫色的花。这说明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设是不符合的。对此,小虹最好的处理方法是( )
A.修改假设,重新实验
B.修改实验结果,使其与假设相符
C.宣告失败,停止实验
D.继续重复实验,直到与假设相符
2.(2022七上·滨江期末)为了解滨江区降低青少年近视率以及“美好教育”近视防控措施的开展和实施效果,学校每学期都会对学生进行视力检查。“检查视力” 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设计实验方案 D.收集事实与证据
3.(2021七上·温州期末)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以下是小明观察校园生物时提出的问题,其中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
A.含羞草什么环境中叶片会合拢 B.校园中哪种植物最具观赏性
C.麻雀的哪些身体结构适于飞行 D.蜻蜓在下雨前为什么会低飞
4.(2021七上·天台期末)在智能手环中装上计步APP,只要把手环带在手上,就能显示出相应时间内运动的总步数。手环是如何计步的呢?小科认为:可能是手环中有感受水平位置变化的传感器,只要水平位置发生变化,计步器就能自动计数。小科提出这种观点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收集证据 D.做出解释
5.(2021七上·镇海期末)面对一些突发流行性疾病,研发新药常常远水难救近火,老药新用成为更实际的操作。研究人员对多种老药进行试验,将病毒株培养在不同药物稀释液里,观察随时间推移,病毒株的存活率。横线上的 句子所描述的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的哪个环节? ( )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D.得出结论
6.(2021七上·椒江期中)作出假设是进行科学探究的步骤之一。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观察自然现象,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就是作出假设
B.若探究方法不够科学完善,可能会作出不正确的假设
C.假设是凭已有知识或经验对问题作出的设想,故假设都是正确的
D.按探究方案进行多次实验,发现结论与假设不符,则假设可能是错误的
7.(2021七上·龙湾期中)为了研究人的脚印长度与身高的关系,小海先用刻度尺分别测量了班内同学脚的长度和身高,然后分析测量的数据并得出结论。其中“用刻度尺分别测量了班内同学脚的长度和身高”这一环节,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收集证据 D.得出结论
8.(2021七上·龙湾期中)某人做了这么一个实验;①制备培养基(营养物质),等量分装在试管中,并进行灭菌;②将平菇菌种无菌操作后等量接种到培养基中;③把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在两个培养箱中,一个为对照组,另一个培养箱的中央放入磁体,并按不同直径的圆周放入3圈实验组培养基(如图); ④每日做观察记录,其中包括测量菌丝的长度,观察菌丝色泽等等。该实验要研究的问题是( )
A.磁场对培养基的影响有哪些力试管
B.培养基对平菇生长有哪些影响磁体
C.磁场对平菇生长有什么影响
D.有利于平菇生长的环境因素有哪些培养箱
9.(2021七上·温州期中)小华发现很多食品包装袋设计成“锯齿”形状,他猜想袋口做成“锯齿”形状可减小撕开时用力的大小,为验证猜想,以下设计方案最佳的是( )
A.撕开多种不同“锯齿”状包装袋,比较所用力大小
B.多位同学在包装袋任意位置撕开,交流比较用力的大小
C.先后在“锯齿”状位置和平边位置撕开包装袋,比较用力大小
D.分别撕开“平边”状和“锯齿”状的不同材质包装袋,比较用力大小
10.(2021七上·宁波月考)为了区别酱油和陈醋,有同学提出:“可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分酱油和陈醋”。这位同学的说法中“可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分酱油和陈醋”应属于科学探究 环节中的( )
A.猜想与假设 B.收集证据 C.设计实验 D.得出结论
二、填空题
11.小明同学所用的计算器开关打开时,没有发现有数字显示出来,不能用了,请你提出两种可能的原因:① ;② 。
针对你提出的可能原因,请你分别说明应采取的解决办法:① ;② 。
12.(2020七上·下城期中)以下是某同学开展探究活动的几个步骤,请阅读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明发现池水中有小白点在浮动,仔细看了很久。 ②他想这事什么生物呢?
③是取出一滴池水,做成破片标本,用显微镜观察。 ④原来是草履虫。
以上叙述中,属于提出问题的是 ,属于进行试验的是 。
13.阅读材料,将问题答案的字母填写在对应的横线上。
A.暑假,甲和乙两位同学在海滩上玩耍,白天觉得沙子很烫而海水较凉,傍晚,沙子却比海水凉。
B.甲说,为什么中午海水比沙子凉,傍晚沙子却比海水凉?
C.乙说,可能是海水和沙子吸(放)热的本领不一样。
D.甲与乙分别取相同质量的海水和沙子,用相同的杯子、相同的加热器加热,分别记下相同时间内海水和沙子升高的温度;移去加热器,分别记下相同时间内它们降低的温度。
E.甲与乙在笔记本上写道:实验数据表明海水吸(放)热的本领比沙子强。
以上叙述中:
(1)属于提出问题的是: 。
(2)属于建立假设的是: 。
(3)属于描述科学实验过程的是:
。
(4)属于得出结论的是: 。
14.科学探究需要不断地 、 ,需要通过多种途径 ,还需要不断地 ,用科学原理 。
15.在科学探究时,我们应当善于 问题;依据已有的 ,通过思考,建立 ;再根据探究的目的和条件制订探究的 ,通过观察、实验等多种途径获取 ;然后对假设进行检验;最后与大家一起_ ,对探究的过程和结论进行评价。
三、实验探究题
16.(2021七上·普陀期末)为了探究温度对蟑螂呼吸快慢的影响,小明提出了自己的假设并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方案:把一只健壮的蟑螂放入30℃的密闭容器内(如图甲),利用传感器测定10分钟内容器中温度值和氧气含量的变化情况;10分钟后,将冰袋放置在容器两侧,使容器内的温度逐渐降低,并测定随后20分钟内各个时间点的数据。多次重复实验。
(1)小明对该实验提出的假设:
(2)该实验通过 反映蟑螂呼吸的快慢。
(3)根据乙图所得数据,小明得出了实验结论为:
17.(2021七上·长兴期中)今年3月以来,云南15头无故北迁的大象成了新晋“网红”,它们来自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路造访云南普洱、红河、玉溪等地,向北走了500多公里,“行踪”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校园小记者小明也对此进行了调查,请结合材料,完成下面的探究。
(1)提出问题 。
建立假设.网友甲认为“可能是首领象迷路了”
市民乙认为“大象可能是为了寻找食物”
学者丙认为“可能是大象生存的自然保护区遭到人为破坏”
收集事实证据
①来自云南省林草局的统计显示,由于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森林郁闭度大幅度提高,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由1983 年的88.90%增至到2020年的97.02%,野生亚洲象从193头上升到300多头。
②为了“劝返”北迁的大象,防止大象进人人口密集区域,引导大象进人食物丰富的林区,云南省共出动工作人员2.5万人次,布控应急车辆1.5万多台次,投放象食近180吨,但这依然没有阻止大象继续向北的步伐。
(2)检验假设
根据小明收集到的证据,有两个人的假设是不成立的,他们是 (填“甲”、“乙”、“丙”中的两个)。
(3)评价与交流
小明同学认为:三个假设,我们已经排除了两个错误的,所以剩下的那个肯定是正确答案了。
你有什么想对小明同学说的 。
18.(2021七上·仙居月考)下面是某同学在探究“蚂蚁是否喜欢甜食”的实验设计。
材料用具:一截劈开的竹筒(长15 cm)、一只蚂蚁、一杯浓糖水、一杯清水、一个放大镜、两支滴管。
实验步骤:
①在竹筒的两端,分别用两支滴管各滴上一滴浓糖水和一滴清水,将一只蚂蚁等距离放在两滴水之间(如图)。
②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的觅食行为。
请根据以上实验设计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的假设是 。
(2)本实验的变量是 。
(3)对实验结果的预测和分析:
预测一:若实验结果是蚂蚁爬向清水一端或停留在原处不动或不定向爬动,则不能说明蚂蚁喜欢甜食。
预测二:若实验结果是蚂蚁爬向浓糖水一端取食,则说明 。
(4)本实验设计的不足之处是 。
四、解答题
19.(2016七上·浙江期中)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恐龙到底是恒温动物,还是变温动物,常是学者热烈争辩的课题。
甲学者提出下列论点支持恐龙是恒温动物:
论点一:在寒冷的北极圈地层里常发现有土生土长的恐龙化石。
论点二:像恒温动物中的鸟类一样,少数恐龙化石也残留有能够保温的羽毛构造。
论点三:像恒温动物中的哺乳类一样,恐龙化石的骨骼中布满管脉空隙,这原先是血液流经之路。
乙学者提出下列论点支持恐龙是变温动物,反驳甲学者的论点:
论点四:从恐龙化石的尺寸分析,一般而言,恐龙体形都很庞大。
论点五:到了冬天,恐龙就会从寒冷的地方迁移至阳光较多、气候较暖和的地方。
论点六:恐龙具有羽毛,其主要功用是遮住夏天强烈的阳光,而非防止身体散热。
论点七:今日许多的变温动物如爬行类,其骨骼也呈现高度管脉化,但一些小型鸟类和哺乳类的恒温动物,骨骼的管脉化程度则偏低。
(1)乙学者所提到的论点四至论点七中,论点 与甲学者所提到的任一论点没有形成针对性反驳。
(2)若乙学者认为生活在北极圈内的恐龙仍有机会晒到阳光而提高体温,他所持有的理由是 。
A.恐龙有冬眠的习惯,故不需要阳光
B.恐龙能随季节作迁移
C.恐龙具有羽毛,其主要功能是遮住阳光
20.(2022七上·奉化期末)
镇海棘螈是浙江省宁波市独有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目前它的数量只有350多尾,比大熊猫还稀少,已濒临灭绝。
(1)镇海棘螈在陆上产卵,卵孵化后,幼体再进入水中继续进行个体发育,成体则在陆上生活.它和大鲵同属于 类动物.
(2)镇海棘螈数量稀少、濒临灭绝,是否与其产卵习性有关?科学家设计了如下试验:他们将收集到60颗镇海棘螈受精卵平均分成6组,在适宜温度下,分别将它们放在陆地上、池水下深1厘米、5厘米、10厘米、15厘米和20厘米处,一段时间后,比较它们的孵化率.科学家设计的实验可以研究两个问题:
①受精卵在陆上与水中的孵化率是否有差异?
②受精卵子啊水中的孵化率是否与 有关?
(3)镇海棘螈数量稀少、濒临灭绝的原因,除了可能于陆上产卵习性有关外,还可能与其生存环境的变化有关,如气候异常、 等.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意义应尊重实验事实,当实验结果与原来的猜想不符时,说明猜想是错的,应改变自己的猜想,重新实验进行验证。
【解答】当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说不符时,应重复试验,应尊重实验结论(实验事实),猜想有可能是错误的,不能为了猜想而修改过程和实验结果。
故选A。
2.【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一收集事实与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解答】学校每学期都会对学生进行视力检查,检查视力这个过程属于探究环节中的收集事实与证据,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3.【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问题是指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解答】选项A、C、D的问题具有研究价值,并能作出相应的假设,而B选项校园中哪种植物最具观赏性无研究价值,而只是自己的一种观点想法.
故选B。
4.【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包括收集证据、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交流评价等。
【解答】小科认为:可能是手环中有感受水平位置变化的传感器,只要水平位置发生变化,计步器就能自动计数。提出这种观点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建立假设。
故选B。
5.【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交流和讨论7个方面。
【解答】由题意可知“将病毒株培养在不同现有药物的稀释液里,观察随时间推移,病毒袜的存活率”描述的过程属于进行实验收集证据环节。
故选C。
6.【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提出问题:在问题的思考上,进行初始化的提问,力求问题得到最原始的提问。
猜想与假设:对于一个未知事物进行理论性上的猜想,以便于接下来进行情景的假设。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在符合一定科学依据的基础上,进行猜想与假设的实施,帮助这些猜想得到证明。
进行实验与搜集数据:严谨的进行实验,并且在过程中记录足够的数据,来完成最终论证的可靠性。
分析与论证: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科学性的讨论,帮助证明自己的假设。
评估:对自己实验中的不足,进行一定的误差分析,判断自己的数据是不是可以严谨的验证猜想。
交流与合作:把这份实验的结果进行大众交流,让更多人来分析自己的猜想与论证。
【解答】A.观察自然现象,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根据已有知识或经验作出假设,A错误。
B.若探究方法不够科学完善,可能会作出不正确的结论,B错误。
C.作出假设是对研究对象的未知性质及其原因或规律的某种推测,假设不一定都是正确的,C错误。
D.当实验的结果与假设出现矛盾时,可能是假设不正确,那么就需要进一步查找资料,重新作出假设,也可能是实验过程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那么就需要重新进行实验,D正确。
故选D。
7.【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说、收集证据、获得结论、反思评价。
【解答】用刻度尺分别测量了班内同学脚的长度和身高,将搜集到的测量信息记录在表格,方便探究 人的脚印长度与身高的关系,因此属于收集证据,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8.【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中其它条件都是相同的,只允许一个条件不同。
【解答】实验中两组实验对照,一组放入磁铁,另一组不放入磁铁,控制其他条件相同,由此可知,该实验要研究的问题是磁场对香菇生长是否有影响,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9.【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 小华从生活中发现了问题,提出了实验的猜想,他猜想袋口做成“锯齿”形状可减小撕开时用力的大小,验证猜想需进行实验分析,再通过实验设置变量,得出结论,进行交流。
【解答】 他猜想袋口做成“锯齿”形状可减小撕开时用力的大小,故实验过程中需要控制变量,而变量就为“锯齿”形状,故只要设置口袋的形状不同,通过测量力的大小去得出结论;A中撕开的包装袋都是锯齿状,没有控制变量,故无法得出结论;B中不同的学生去撕开包装袋任意位置,变量不单一,故无法得出结论;C中先后在锯齿状位置和平边位置撕开包装袋,变量为包装袋的形状,符合小华的猜想;D中不仅改变了包装袋的形状,还有包装袋的材质,变量不唯一,故无法得出结论。
故答案为:C。
10.【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步骤是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解答】 “可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分酱油和陈醋” 是在设计用什么方法区别酱油和陈醋 ,属于设计实验的步骤。
故选C
11.【答案】没电了;计算器坏了;换电池;送去修理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计算器是相对比较精密的仪器,需要用电池对其供电才能正常使用。所以计算器不能工作有其内部元件出现问题或对其供电的电池出现了问题。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提出可能的原因,根据提出的原因采取解决的办法。
【解答】由分析可知,提出两种可能的原因:没电了或计算器坏了。解决办法换电池或送去修理。
故答案为:没电了;计算器坏了;换电池;送去修理
12.【答案】②;③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科学探究的方法有很多,像观察、调查、实验、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等都属于科学探究常有的方法。
【解答】从题干的叙述中,可以看出,①是观察,②是提出的问题, ③ 是设计实验并实施实验,④是结论。
13.【答案】(1)B
(2)C
(3)D
(4)E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解答】(1)由于暑假在海滩上玩耍,白天觉得沙子很烫而海水较凉,傍晚,沙子却比海水凉,故甲对所观察的现象提出疑问:为什么中午海水比沙子凉,傍晚沙子却比海水凉?
(2)提出问题后乙提出了假设:可能是海水和沙子吸(放)热的本领不一样。
(3)提出假设后,进行实验操作:甲与乙分别取相同质量的海水和沙子,用相同的杯子、相同的加热器加热,分别记下相同时间内海水和沙子升高的温度;移去加热器,分别记下相同时间内它们降低的温度。(4)根据实验操作之后得出实验结论为:实验数据表明海水吸(放)热的本领比沙子强。
故答案为:(1)B(2)C(3)D(4)E
14.【答案】发现问题;做出猜想和假设;寻求证据;思考和评价;解释现象和结论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任何一个科学难题的攻克,往往都需要科学家经过不断地、反复地进行科学探究,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得出结论。
【解答】科学探究需要不断地发现问题、做出猜想和假设,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寻求证据,还需要不断地思考和评价,用科学原理解释现象和结论。
故答案为:发现问题;做出猜想和假设;寻求证据;思考和评价;解释现象和结论
15.【答案】发现并提出;科学知识;猜想和假设;计划;事实和证据;交流讨论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考查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科学探究是获得科学知识的一种基本方式。它是一个不断地发现问题,通过多种途径寻求证据,运用创造性思维来解决问题,并通过评价与交流达成共识的过程。
【解答】此题为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要求了然于心。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科学探究源自问题的发现,经历的过程是: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设计研究方案→实施方案(收集证据)→
检验假设→报告与交流。如果收集的证据不支持假设,则需要重新提出假设并重新验证。
在科学探究时,我们应当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依据已有的科学知识 ,通过思考,建立猜想和假设;再根据探究的目的和条件制订探究的计划 ,通过观察、实验等多种途径获取事实和证据;然后对假设进行检验;最后与大家一起_交流讨论,对探究的过程和结论进行评价。
16.【答案】(1)温度越高,蟑螂呼吸越快
(2)容器中氧气的含量
(3)温度越高,蟑螂呼吸越快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 探究温度对蟑螂呼吸快慢的影响 ,甲图中温度30℃,放入冰袋,温度逐渐降低,乙图中温度随时间降低而降低,氧气含量随着时间增加氧气含量下降,说明呼吸变慢。
【解答】(1)实验研究蟑螂呼吸与温度的关系,变量控制温度,提出的猜想为温度高,蟑螂呼吸越快
(2)实验中是通过测量密闭容器内氧气的含量,呼吸作用需要氧气,反映蟑螂呼吸的快慢;
(3)0-10分钟内氧气含量下降的比10分钟后要快,由于温度降低,氧气含量也下降的慢,说明温度越高,蟑螂的呼吸越快。
故答案为:(1)温度越高,蟑螂呼吸越快;(2)容器中氧气的含量;(3)温度越高,蟑螂呼吸越快。
17.【答案】(1)大象为什么北迁?
(2)乙、丙
(3)假设没有经过事实检验,不能判断正确或错误(假设不只有三种,还存在其他的可能性)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数权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提出问题:在问题的思考上,进行初始化的提问,力求问题得到最原始的提问。
猜想与假设:对于一个未知事物进行理论性上的猜想,以便于接下来进行情景的假设。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在符合一定科学依据的基础上,进行猜想与假设的实施,帮助这些猜想得到证明。
进行实验与搜集数据:严谨的进行实验,并且在过程中记录足够的数据,来完成最终论证的可靠性。
分析与论证: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科学性的讨论,帮助证明自己的假设。
评估:对自己实验中的不足,进行一定的误差分析,判断自己的数据是不是可以严谨的验证猜想。
交流与合作:把这份实验的结果进行大众交流,让更多人来分析自己的猜想与论证。科学探究是探索生命的重要方法,
根据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进行解答。
【解答】(1)根据材料分析,研究的问题是 大象为什么北迁?
(2)检验假设:根据小明收集到的证据,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护力度不断加大,森林郁闭度大幅度提高 ,同时投放象食近180吨,但这依然没有阻止大象继续向北的步伐。则说明 乙、丙两个人的假设是不成立的 。
(3)小明同学的做法是不对的,因为假设没有经过事实检验,不能判断正确或错误(假设不只有三种,还存在其他的可能性)
18.【答案】(1)蚂蚁可能喜欢甜食
(2)是否含有糖
(3)蚂蚁喜欢甜食
(4)蚂蚁数量太少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
【解答】(1)科学探究的三个要素是明确目标,实验的过程,结果,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开始,该实验探究蚂蚁可能喜欢甜食;(2)提出的假设是:蚂蚁可能喜欢甜食,所以实验的变量是是否含有糖 ;
(3) 若实验结果是蚂蚁爬向浓糖水一端取食 ,根据生物具有趋向有利刺激,逃避不利刺激的特性,说明 蚂蚁喜欢甜食 ;
(4)探究实验,如果实验的对象过少,会使实验结论具有偶然性,不能得出普遍的规律,所以 本实验设计的不足之处是。蚂蚁数量太少
故答案为:(1)蚂蚁可能喜欢甜食 (2) 是否含有糖 (3) 蚂蚁喜欢甜食 (4) 蚂蚁数量太少
19.【答案】(1)四
(2)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从资料中寻找解题线索,提取有利于解题的信息,与所学知识建立链接的能力.该题突出了对综合能力的考查,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解:该材料是一个针对恐龙到底是恒温动物,还是变温动物的争辩课题.在争辩中甲乙两方或者是反方对正方的论点要相互有针对性的反驳.(1)、分析材料中甲乙两方的论点可知,论点五反驳的是论点一,论点六反驳的是论点二,论点七反驳的是论点三,论点四说的是恐龙的体型很庞大,与甲学者所提的任一论点没有形成针对性反驳.(2)、论点五:到了冬天,恐龙就会从寒冷的地方迁移至阳光较多、气候较暖和的地方.据此可知,恐龙能随季节作迁移,使其有机会从寒冷的北极圈迁移至阳光较多、气候较暖和的地方. 故答案为:(1)四(2)B
20.【答案】(1)两栖
(2)光照
(3)栖息地遭到破坏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两栖动物经过抱对,分别把精子和卵细胞排放到水中,精子和卵细胞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体外受精,幼体生活在水中,由鳃呼吸,成体生活在水中或潮湿的陆地上,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生殖和发育都离不开水,这是两栖动物不能成为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的根本原因.蝶螈、蟾蜍、大鲵等其他两栖类动物和蛙一样,幼体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成体是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陆地上,主要用肺呼吸。镇海棘螈是两栖类。
【解答】(1)镇海棘螈在陆上产卵,卵孵化后,幼体再进入水中继续进行个体发育,成体则在陆上生活。它和大鲵同属于两栖类动物。
(2)②受精卵子啊水中的孵化率是否与光照有关?
(3)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是导致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乱砍滥伐,乱捕滥杀;环境污染;外来生物入侵。所以镇海棘螈数量稀少、濒临灭绝的原因有气候异常、栖息地遭到破坏等。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