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2.2 地形变化的动力 同步练习(A卷)
一、单选题
(2022高二下·长治月考)河流袭夺指分水岭一侧的河流夺取了另一侧河流上游段的现象。下图示意某流域河流袭夺模式及地层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河流变迁模式中( )
A.纵向河袭夺横向河 B.纵向河流向与谷地走向垂直
C.横向河袭夺纵向河 D.横向河流向与山地走向一致
2.有利于图中河流袭夺的地质过程是( )
A.背斜山隆升 B.向斜谷凹陷 C.背斜山凹陷 D.向斜谷隆升
(2022高二下·临朐开学考)下图为板块边界模型示意图,其中阴影部分为陆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①处边界类型和②处地形类型组合正确的是( )
A.生长型边界,海沟 B.消亡型边界,海沟
C.生长型边界,岛弧 D.消亡型边界,岛弧
4.图中地点地壳最稳定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2021高二上·乾安期末)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碰撞形成了( )
A.喜马拉雅山脉 B.阿尔卑斯山脉
C.马里亚纳海沟 D.日本群岛
(2021高一上·长沙期末)读下列四幅地貌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
A.地貌① B.地貌② C.地貌③ D.地貌④
7.主要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是( )
A.地貌① B.地貌② C.地貌③ D.地貌④
(2021高一上·长春月考)一段时间发生地震较多,震级较大,称为地震活跃期;另一段时间发生地震较少,震级较小,称为地震活动平静期。读2018年世界7级以上地震分布图。
完成下面小题。
8.与图中7级以上地震分布相关性最强的是( )
A.大陆的边缘地带 B.板块的交界地带
C.地形破碎的岛屿 D.大洋的边缘地带
9.地震发生时,震区的人们往往会感到“先颠后晃”,原因是( )
①纵波传播速度快,先到达 ②纵波到达,左右摇晃
③横波传播速度快,先到达 ④横波后到达,左右摇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21高二上·东莞月考)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8年3月14日18时48分在台湾花莲县海域(北纬24.12度,东经122.07度)发生4.4级地震,震源深度6千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台湾地震频繁的原因是( )
A.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B.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
C.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D.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11.发生地震时,以下哪种行为是正确的( )
A.赶紧坐电梯下楼
B.跑到阳台大声呼救
C.在高楼层教室里,立即躲到课桌下或墙角处
D.保持镇定,继续上课
(2022高一下·焦作期末)摩拉维亚喀斯特是中欧著名的喀斯特地区之一,位于捷克共和国南摩拉维亚州,以浑然天成、令人叹为观止的钟乳石洞闻名,钟乳石区包括大小石灰岩洞约1100个,是捷克相当重要的天然资产。下图为摩拉维亚喀斯特一处石灰岩洞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形成摩拉维亚喀斯特钟乳石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风化作用 B.冰川侵蚀 C.风力侵蚀 D.化学沉积
13.在摩拉维亚喀斯特石灰岩洞中可以看到( )
A.风蚀蘑菇 B.冰斗 C.石笋 D.沙嘴
(2022高二下·汉中期中)纪念碑谷是美国科罗拉多高原的著名地标,以红色的砂岩地层、细高的孤峰和巨大的孤丘而闻名。图示意纪念碑谷的位置以及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纪念碑谷中的砂岩的岩石类型在成因上属于右图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15.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纪念碑谷附近的板块交界区域主要形成( )
①海岭 ②海沟 ③裂谷 ④海岸山脉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022高一下·巴中期末)某课堂演示实验(下图)如下:将书本打开、倾斜放于桌面上,沿书本中缝把沙子从高处向下缓缓倾倒,观察在桌面上形成的堆积体。完成下列各题。
16.该演示实验模拟的外力作用是( )
A.风蚀作用 B.水蚀作用 C.沉积作用 D.风化作用
17.类似该堆积体的地貌多位于( )
A.河流出山口 B.平原边缘处 C.狭长山谷底 D.河流入海口
18.(2022·宝山模拟)下图所示的甲、乙两地的地貌,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侵蚀 B.流水堆积 C.风力侵蚀 D.风力沉积
19.(2022·金山模拟)下列关于地貌类型形成与主要外力作用配对正确的是( )
A.风化作用——河谷、曲流 B.侵蚀作用——沙丘、戈壁
C.搬运作用——喀斯特溶洞 D.沉积作用——河口三角洲
(2022高二下·绥江月考)左图为四处景观图,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0.关于左图中四处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冰川侵蚀 B.②—海浪沉积
C.③—风力侵蚀 D.④—流水侵蚀
21.右图中的地质作用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
A.a、c、d B.b、c、d C.c、d、e D.a、b、e
22.左图中四处景观形成的主要地质过程与右图中相关内容对应正确的是( )
A.①:甲→a→乙→b B.②:d→丁→b→c
C.③:丙→c→d→丁 D.④:戊→b→c→d
二、综合题
23.(2022高一下·青铜峡开学考)如图为某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b处在地质构造上是 ,c处在地质构造上是 。
(2)a处在地质构造上是 ,在地形上是 ,形成原因是 。
(3)a、b、c三处,常成为良好储油构造的是 ,利于储存地下水的是 ,能找到泉水的是
(4)若建设地下隧道,从地下水运动状况、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考虑,应选择在 处为好,其中 处最不适合建设大型工程。
24.(2022高一下·乾安开学考)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甲、丙两处是因为地壳运动产生的 力,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写出图中甲、乙、丙处的地质构造类型:
甲 ;乙 ;丙 ;
(2)假设在该地区修建一条南北向的地下隧道,如果只从地质构造的角度考虑,应选择甲地还是丙地?
地。原因是 。
(3)写出序号所表示的水循环环节名称:① ;② ;③ 。它们构成一个完整的 循环。
(4)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25.(2021高二上·乾安期末)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简略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判断图中字母所代表的物质名称:A. ,B. ,C. 。
(2)图中箭头表示物质相互转化的条件,其含义分别是:① ,② ,③ ,④ 。
(3)具有层理构造并可能含有化石的岩石代号是 。
(4)下列关于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
A.图中箭头④表示外力作用
B.三大类岩石之间可直接相互转化
C.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之间可直接相互转化
D.岩浆岩只有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才能形成变质岩
(5)背斜从形态上一般成 ,(地形)当受到外力作用的条件下背斜成 ,(地形)我们寻找地下水一般在 (地质构造)中寻找, (地质构造)处可能会有泉水分布。
26.(2021高二下·沁源开学考)读甲乙丙三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a表示 作用、b表示 作用、c表示 作用。
(2)乙图是 ,其形成原因是 作用,分布于河流入海口。丙图是 ,其形成原因是 作用,多分布于 地区。
(3)乙图所示的地貌,以面积大小论,我国的 地区面积最大。丙图表示的地貌,以地区分布来看,我国的 地区较为典型。
三、图文分析题
27.(2021高二上·安徽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台湾岛北部海岸的野柳地质公园里有许多奇特的地质景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岩石“女王头”是台湾旅游业的一张名片。“女王头”的颈部修长,脸部线条优美,形象犹如昂首静坐的女王。下图显示“女王”的颈部明显变细,甚至面临“断颈”危机。对此现象,是通过人为手段保存,还是让她自然逝去,人们存在着争议。
(1)判断“女王头”的地貌类型,推测加速其“断颈”的主要外力。
(2)请针对“断颈危机”的争议,任选其一,谈谈你的看法。
28.(2022高二下·嫩江月考)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渭河的形成是区域地质、地势、岩性、洪流(降雨后沿沟谷及河道流动的暂时性线状流水)对沟谷的冲蚀和稳定的地下水补给共同作用的结果。
下图左示意渭河流域,下图右示意该区域地质构造。
西岳华山由一整块花岗岩构成,山体形态如刀削斧劈般绝壁陡立,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称。
(1)在右图中断层处用“→”标注岩体的运动方向。
(2)从内、外力作用的角度,简述渭河的形成过程。
(3)与渭河平原南侧相比,指出北侧沉积物颗粒的大小,并分析原因。
(4)简述华山形成的地质过程。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A
【知识点】河流地貌;褶皱
【解析】【点评】河流袭夺又称“河流抢水”。处于分水岭两侧的河流,由于侵蚀速度差异较大,其中侵蚀力强的河流能够切穿分水岭,抢夺侵蚀力较弱的河流上游河段,这种河系演变的现象,称为河流袭夺。发生河流袭夺后,河系重新组合成袭夺河、被夺河、断头河以及风口等地貌形态。研究河流袭夺,对划分不同时代的河流流向和位置,弄清河流的发育史,以及寻找冲积砂矿都很有意义。
1.读图可知,纵向河流流向与谷地走向一致,横向河流流向与山地走向垂直,BD错误;横向河流海拔较纵向海拔低,横向河流溯源侵蚀,切穿两河之间分水岭高地后,会将纵向河流袭夺过来,C正确,A错误。故答案为:C。
2.读图可知,图中的两河之间的分水岭是背斜顶部隆升形成的山地,背斜顶部受张力,岩性破碎,易被侵蚀,有利于发生河流溯源侵蚀,从而会引发河流袭压。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答案】3.A
4.D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
【解析】【点评】生长边界:海岭是新的大洋地壳的诞生处。地幔物质从海岭顶部的巨大开裂处涌出,到达顶部冷却凝固,形成新的大洋的地壳。以后继续上升的岩浆,又把早先形成的大洋地壳,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推向两边,使海底不断更新和扩张。生长边界除了形成海岭外还会形成新的大洋,比如大西洋;裂谷,比如东非大裂谷。消亡边界:当扩张着的大洋地壳遇到大陆地壳时,便俯冲到大陆地壳之下的地幔中,逐渐熔化而消亡,形成很深的海沟。消亡边界除了形成海沟外还会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比如喜马拉雅山脉;岛弧,比如亚洲东部;山脉,比如科迪勒拉山系。
3.根据图中信息,①处为洋中脊,为板块的生长边界,BD错误;②处为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的俯冲带,且位于海洋,最有可能是海沟,③位于大陆一侧,为岛弧,A正确,C错误。故答案为:A。
4.根据图中信息,④位于板块内部,地壳最稳定,D正确;①②③都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ABC错误。故答案为:D。
5.【答案】A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
【解析】【分析】由所学板块构造图可知喜马拉雅山脉为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所以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碰撞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
故答案为:A。
【点评】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
板块相对
移动方向 对地貌的影响 举例 形成边界
的类型
板块张裂 形成裂谷和海洋、海岭 东非大裂
谷、红海、大西洋等 生长边界
←|→
板块相撞
(相向移动)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 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 消亡边界
→|←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
相撞 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位置较低,便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这里往往形成海沟(它是海洋中最深的地方);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成岛屿和海岸山脉 太平洋西部岛弧、安第斯山脉、台湾山脉等 消亡边界
→|←
【答案】6.B
7.A
【知识点】河流地貌;褶皱
【解析】【点评】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冲积扇平面上呈扇形,扇顶伸向谷口;立体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锥形。多种气候条件下都可形成,在加拿大的北极地区、瑞典的拉普兰(Lappland)区、日本、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以及其他温暖至湿润的地区均可见到。
6.地貌①为冲积扇,为流水堆积地貌;地貌③为沙丘,为风力堆积地貌;地貌④为风蚀蘑菇,为风力侵蚀地貌。①②④均属于外力作用影响形成的地貌,ACD错。地貌②中,岩层发生褶皱和断层,属于内力作用影响形成的地貌,B正确,故答案为:B。
7.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地貌①为冲积扇,为流水堆积地貌,A正确。地貌②受内力作用影响形成,B错。地貌③为沙丘,为风力堆积地貌;地貌④为风蚀蘑菇,为风力侵蚀地貌,CD错。故答案为:A。
【答案】8.B
9.B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板块构造学说
【解析】【点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是由坚硬的岩石外壳组成,在陆地部分平均为33km,而海洋壳部分为7km,平均为17km厚。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的上部存在着一个软流层(60-250或400km),地核又分为内核和外核;岩石圈的范围是软流层的顶部以上的部分,包括地壳,也就是0-60km的范围。
二、板块相互碰撞挤压的区域称为“消亡边界”,对于地表形态的影响有以下几种情况,如果是陆地板块和陆地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则会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和高原;如果是海洋板块和陆地板块相互碰撞,则会形成海沟、岛弧和海岸山脉。
板块相互彼此分离的区域称为“生长边界”,对于地表形态的影响有以下几种情况,如果是陆地板块相互分离,则会形成巨大的裂谷,裂谷继续张裂,就会形成海洋,如果板块继续扩张,海洋将会继续扩大,比如“大西洋”的形成就和板块张裂很有关系。如果是海洋板块相互分离,由于海洋板块较薄,板块张裂分离后,下方的岩浆就会往上涌,形成海底的火山喷发,从而形成海底的“海岭”。
8.据图可知7级以上地震多分布板块交界地带,且集中分布于太平洋板块与其他板块交界的地区,因为该地地壳运动活跃,易发地震,B正确。大陆边缘地带并非都是7级以上地震分布的区域,如非洲边缘几乎无大地震分布,A错误。地形破碎的岛屿地区,如欧洲、加拿大北部等地也并非大地震集中分布区,C错误。大洋边缘地区如大西洋、印度洋边缘等均不是地震集中分布区,D错误。故答案为:B。
9.横波与纵波相比速度较快,因此先到达。纵波呈现上下颠簸,横波呈现左右摇晃的特征,①④正确。故答案为:B。
【答案】10.B
11.C
【知识点】地震的防避;板块构造学说
【解析】【点评】地震来临如何避震
1.如果正在上课时发生地震,要在教师指挥下抱头、闭眼,尽量蜷曲身体,迅速躲在各自的课桌下。
2.在行驶的电(汽)车内避震,应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地震过去后再下车。
3.在户外避震时,应就地选择开阔地蹲下或趴下,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
4.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避震,应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用随身携带的物品挡在头上。
10.台湾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11.AB、地震来时,千万不要惊慌,身处高楼层时,乘电梯或走楼梯危险性都较大,阳台等处也不安全,AB错误;
CD、若是在高楼层的教室上课,不能继续上课,要立即躲在课桌旁边,或小开间的墙角处,半蹲,并用书包等护住头部,切不可因为恐惧从窗户跳下,C正确,D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12.D
13.C
【知识点】喀斯特地貌;外力作用
【解析】【点评】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喀斯特地貌分地表和地下两大类,地表有石芽与溶沟,喀斯特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喀斯特盆地与喀斯特平原,峰丛、峰林与孤峰;地下有溶洞与地下河,暗湖。
12.含有丰富碳酸氢钙的地下水,由溶洞顶部渗漏下来时,(由于温度升高、压力减少,水中二氧化碳逸出,)水中的碳酸氢钙析出,生成碳酸钙沉积在溶洞顶部,形成钟乳石,D正确;风化作用是在大气条件下,岩石的物理性状和化学成分发生变化的作用,作用的营力有太阳辐射、水、气体和生物,钟乳石并不是风化作用的产物,A错误;由冰川运动对地表土石体造成机械破坏作用的一系列现象称为冰川侵蚀,钟乳石不是冰川侵蚀的产物,B错误;风力侵蚀是在气流冲击作用下土粒、沙粒脱离地表、被搬运和堆积的过程,简称风蚀,C错误。故答案为:D。
13.风蚀蘑菇是地表风力侵蚀的产物,A错误;冰斗是冰川侵蚀形成的,B错误;石笋为碳酸钙石灰岩,位于溶洞洞底的尖锥体,是喀斯特地形的一种自然现象,C正确;沙嘴指河水搬运泥沙至河口附近海中堆积而成的带状沙地,D错误。故答案为:C。
【答案】14.C
15.B
【知识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板块构造学说
【解析】【点评】沉积岩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一般下面的岩层较老,上面的较新,有的含有化石;岩浆岩有喷出岩和侵入岩,喷出岩有气孔和流纹构造。
14.根据材料可知,纪念碑谷中的孤峰岩石主要由红色砂岩组成,应属于沉积岩。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可知,岩浆侵入地壳形成侵入岩,乙代表侵入岩。岩浆喷出地表,形成喷出岩,甲代表喷出岩,甲、乙都是岩浆岩,A、B错;沉积物通过固结作用形成沉积岩,丙代表沉积岩,C对;甲、丙通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丁代表变质岩,D错。故答案为:C。
15.纪念碑谷位于美国西南部,地处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的消亡边界因板块挤压碰撞可形成海沟和造山带,②、④对;板块的生长边界可形成海岭和断层,①、③错。故答案为:B。
【答案】16.C
17.A
【知识点】河流地貌;外力作用
【解析】【点评】河流堆积地貌
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沉积地貌。
〖特别提示〗河流堆积地貌不仅存在于河流中下游地区,当河流冲出山口时,由于地势逐渐趋向平缓,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形成洪(冲)积扇,多个洪(冲)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16.该演示实验中,沙子沿书本中缝滑下,形成堆积体,模拟的外力作用是沉积作用,C对。风蚀作用形成风蚀蘑菇等地貌,A错。水蚀作用形成沟谷地貌,B错。 风化作用使岩石崩碎,碎屑堆积物颗粒大,D错。
17.类似该堆积体的地貌多位于河流出山口,从山谷中流出,地形变的开阔,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形成冲积扇地貌,A对。平原边缘处、狭长山谷底没有冲积扇分布,B、C错。河流入海口处形成三角洲地貌,D错。
18.【答案】B
【知识点】河流地貌;外力作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甲图地貌形成与河流出山口处,地貌呈扇形特征,应该当河流流出山口时,流速骤降,携带的颗粒物在出山口出沉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为冲积扇(洪积扇),因此甲地貌的成因是流水堆积作用。乙图形成于河流入海口处,是河流入海时因流速降低导致携带的泥沙逐渐沉积形成的一片向海延伸的河口三角洲,因此乙地貌的成因也是流水堆积作用。因此B选项正确,A、C、D选项错误。故答案为:B。
【点评】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流水侵蚀地貌:V形谷(峡谷)、瀑布、喀斯特地貌(石林、溶洞、石钟乳、石柱、石笋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丹霞地貌。
(2)流水沉积地貌:山前冲积扇、河口三角洲、冲积平原(如长江中下游平原)、河漫滩平原。
(3)风力侵蚀地貌: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雅丹地貌。
(4)风力沉积地貌:沙丘、黄土高原。
(5)冰川侵蚀地貌:U形谷、刃脊、冰斗、角峰、峡湾(挪威曲折的海岸线、北美五大湖——冰蚀湖)。
(6)冰川堆积地貌:冰碛地貌(冰碛丘陵、冰碛湖)
(7)海水侵蚀地貌:①海蚀崖、②海蚀柱、③海蚀穴(洞)、④海蚀拱桥
(8)海水堆积地貌:①海滩、②沙洲
19.【答案】D
【知识点】外力作用
【解析】【分析】A.河谷、曲流是由流水侵蚀形成的,A错误;
B.沙丘是风力堆积的结果,戈壁主要是风力侵蚀的结果,B错误;
C.喀斯特溶洞是流水溶蚀形成的,不是搬运作用形成的,C错误;
D.河口三角洲是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的,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河流堆积地貌
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沉积地貌。
〖特别提示〗河流堆积地貌不仅存在于河流中下游地区,当河流冲出山口时,由于地势逐渐趋向平缓,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形成洪(冲)积扇,多个洪(冲)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答案】20.D
21.D
22.B
【知识点】河流地貌;矿物与岩石;内力作用
【解析】【点评】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通常把各种外力(风化、流水、冰川、风、波浪等)对地表隆起部分逐渐蚀低的作用,统称为剥蚀作用;把流水对陆地的破坏作用,叫做侵蚀作用。外力作用总的来说是不断地起着破坏和夷平那些由内力作用而产生的隆起部分,同时把这些破坏了的碎屑物质搬运、堆积到低地和海洋中去。
20.①为玄武岩海岸,玄武岩的形成受岩浆喷出影响,而海岸的形成主要受海浪侵蚀影响,与冰川侵蚀无关,A错。②属于石灰岩海岸,为基岩海岸,其形成主要受海浪侵蚀,而非海浪沉积,B错。③为甘肃景泰黄河砂砾岩石林,地处黄河岸边,其形成是地壳抬升背景下河流下切所形成的,并非受风力侵蚀而形成,C错。④为张家界石英砂岩峰林,是石英砂岩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的,D正确,故答案为:D。
21.甲为岩浆,乙为侵入型岩浆岩,丙为喷出型岩浆岩,丁为沉积岩,戊为变质岩。a表示冷却凝固作用,b表示地壳抬升作用,c表示外力侵蚀作用,d表示固结成岩作用,e表示变质作用,f表示重熔再生作用。其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abef,D正确;属于外力作用的是cd,ABC错误。故答案为:D。
22.①为玄武岩,是岩浆喷发冷却凝固,之后受海浪侵蚀形成,应为甲→a→丙→c,A错。②为石灰岩海岸,石灰岩属于沉积岩,沉积物通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后,沉积岩受地壳抬升至地表之后,受外力侵蚀形成石灰岩海岸,过程为沉积物→d→丁→b→c,B正确。③为黄河沙砾岩石林,沙砾岩属于沉积岩,沉积物形成沉积岩后,沉积岩受地壳抬升,同时河流下切形成石林,过程为沉积物→d→丁→bc(抬升的同时受河流下切,两者同步进行),C错。④为石英砂岩,属于沉积岩,张家界峰林地貌是砂岩长期在流水侵蚀下形成,与变质岩(戊)无关,D错。故答案为:B。
23.【答案】(1)背斜;断层
(2)向斜;山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
(3)背斜;向斜;断层
(4)b;c
【知识点】褶皱;断层
【解析】【分析】(1)地质构造包括褶皱和断层。b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c处岩层断裂且同一岩层沿断裂面错开,为断层。
(2)a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a处高出周边地区,为山地;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
(3)背斜为储油构造,向斜为储水构造,断层处岩层破碎,地下水易出露,形成泉水。图中b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a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c处岩层断裂且同一岩层沿断裂面错开,为断层。
(4)背斜的天然拱形利于开凿隧道,b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断层处岩层破碎,地质条件不稳,不适合建设大型工程;c处岩层断裂且同一岩层沿断裂面错开,为断层。
【点评】地质构造(褶皱:背斜和向斜;断层:地垒和地堑)与地表形态(山地或谷地)
(1)背斜成山——岩层受水平挤压力作用,向上隆起为背斜,形成山地;(内力作用)
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被侵蚀,形成谷地。(外力作用)
(2)向斜成谷——岩层受水平挤压力作用,向下凹陷为向斜,形成谷地;(内力作用)
向斜成山——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地。(外力作用)
(3)背斜和向斜的2种判断方法:①岩层弯曲方向
②岩层新老关系(如背斜:岩层中间老,两翼新;向斜:岩层中间新,两翼老)
(4)地垒——两组断层间岩块相对上升,形成断块山,如泰山、庐山、华山。
(5)地堑——两组断层间岩块相对下陷,形成谷地,如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6)断层——岩层断裂、破碎,易被侵蚀成低地,发育成河流、河谷,有泉水、湖泊。
(7)意义:背斜储油气、向斜储水;背斜建隧道(原因: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漏水);
断层处不能建水库、隧道等(原因:断层处岩石破碎,容易诱发地震、滑坡、泥石流、渗漏等不良后果)。
24.【答案】(1)水平挤压;向斜;断层;背斜
(2)丙;安全,稳定,不易渗水。
(3)地表径流(径流输送);水汽输送;蒸发;海陆间
(4)背斜顶部受张力侵蚀成为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地。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褶皱;断层
【解析】【分析】(1)图中甲地为向斜,丙地为背斜,共同组成褶皱构造,受地壳运动所产生的水平挤压力导致的。乙地岩层出现断裂错位,为断层构造。
(2)隧道应修建在背斜处,因为背斜从构造方来看是一个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且不易积水。
(3)①沿地表运动为地表径流,②在空中运动为水汽输送,③从海洋运动到空中,为蒸发。综合来看为海陆间水循环。
(4)背斜顶部受张力导致岩层破碎,易被侵蚀形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当背斜被侵蚀后高度低于向斜是则形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地形。
【点评】地质构造(褶皱:背斜和向斜;断层:地垒和地堑)与地表形态(山地或谷地)
(1)背斜成山——岩层受水平挤压力作用,向上隆起为背斜,形成山地;(内力作用)
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被侵蚀,形成谷地。(外力作用)
(2)向斜成谷——岩层受水平挤压力作用,向下凹陷为向斜,形成谷地;(内力作用)
向斜成山——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地。(外力作用)
(3)背斜和向斜的2种判断方法:①岩层弯曲方向
②岩层新老关系(如背斜:岩层中间老,两翼新;向斜:岩层中间新,两翼老)
(4)地垒——两组断层间岩块相对上升,形成断块山,如泰山、庐山、华山。
(5)地堑——两组断层间岩块相对下陷,形成谷地,如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6)断层——岩层断裂、破碎,易被侵蚀成低地,发育成河流、河谷,有泉水、湖泊。
25.【答案】(1)岩浆;岩浆岩;沉积岩
(2)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3)C
(4)D
(5)山岭;谷地;向斜;断层
【知识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褶皱
【解析】【分析】(1)读图:变质岩、B、C三者都指向A,A只指向B,可以推断A为岩浆,B为岩浆岩,C为沉积岩。
(2)①是岩浆转化成岩浆岩的过程,为冷却凝固;②是变质岩和沉积岩形成沉积岩的作用,为外力作用;③岩浆岩、沉积岩形成变质岩的作用,为变质作用;④是变质岩、沉积岩、岩浆岩变成岩浆的过程,为重熔再生。
(3) 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并可能含有化石,对应图中C。
(4)A、图中箭头④表示重熔再生,A错误;
B、岩浆岩只能由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沉积岩和变质岩不能形成岩浆岩,B错误;
C、岩浆只能生成岩浆岩,岩浆不能生成沉积岩和变质岩,C错误;
D、岩浆岩只有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才能形成变质岩 ,D正确。
故答案为:D。
(5)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从形态上一般形成山岭,背斜顶部受到张力作用,容易被侵蚀形成谷地。水的密度大,顺岩层向下流,我们寻找地下水一般在向斜构造中寻找,断层处岩层有裂隙,容易有地下水出露,可能会有泉水分布 。
故答案为:(1)岩浆;岩浆岩;沉积岩。(2)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3) C (4) D (5)山岭;谷地;向斜;断层。
【点评】 岩石圈物质循环简判断
(1)岩浆是“岩石之本”,地壳物质循环起于岩浆,也是地壳物质循环中各类岩石的起点和归宿,因此找准岩浆是判断岩石圈物质的基础。岩浆只有一个箭头指向其他物质(该物质为岩浆岩),而多个箭头(一般为三个)指向岩浆。
(2)组成岩石圈的物质中,岩浆岩只能由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且岩浆只能生成岩浆岩,因此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是岩浆岩而多个箭头从岩浆岩指向其他物质。
(3)各类岩石要重熔再生形成岩浆,大多要经过变质作用,因此有两个箭头指向的可能为变质岩。
(4)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并且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据此可以判断出沉积岩。同时沉积岩可以经过外力作用形成新的沉积岩。
(5)变质岩和沉积岩都有2个箭头指向其他物质,2个箭头指向变质岩和沉积岩本身。
26.【答案】(1)风化;搬运;堆积
(2)三角洲;流水沉积;风蚀蘑菇;风力侵蚀;干旱
(3)东部沿海;西部内陆干旱
【知识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外力作用
【解析】【分析】(1)据图可知,岩石受外力的作用过程,一般经历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故a表示风化作用,b表示搬运 作用,c表示堆积作用。
(2)乙图是三角洲,是流水沉积形成的,多分布在河流入海口(如长江三角洲)。丙图是风蚀蘑菇,是风力侵蚀形成的,多分布在干旱地区。
(3)乙图所示的流水沉积地貌,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分布面积最大;丙图的风力侵蚀地貌,在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地区较为典型。
【点评】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岩石是沉积岩,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是变质岩。三大岩石都可以重熔再生转化为岩浆。岩浆转化为岩浆岩的过程是冷凝作用,形成沉积岩的过程是外力作用,形成变质岩的过程是变质作用,三大岩石转化为岩浆的过程是重熔再生作用。流水侵蚀作用常常形成沟谷(v型)、瀑布和峡谷;流水堆积作用常常在山前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在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一般在河流的上中游主要表现为侵蚀和搬运,在下游表现为堆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风蚀蘑菇和风蚀洼地;风力堆积形成沙丘和沙垅(风力作用一般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表现显著)。
27.【答案】(1)海蚀地貌。台风(强风)、地震和游客随意触摸等都可能加速断裂。
(2)人为手段保护:独特的地貌景观,科研价值大,在加固保护过程中会形成相关学科的学术研究;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对游客有较强吸引力;是当地的重要标志,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自然逝去:应遵循自然规律,减少人为干扰;自然风化、侵蚀后,还会有新的地貌景观形成;加固保护成本高,形象也不再自然,跟立雕像没什么区别。
【知识点】外力作用
【解析】【分析】(1)外力塑造地表形态始于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是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影响下原地发生破坏,易被侵蚀;“女王头”位于台湾岛北部海岸,当地降水量大,多风,女王头像长期受到海水、雨水、风的侵蚀,如遇强风、地震等自然灾害,面临“断颈”危机。
(2)先说出观点。若同意保护,则从对地质景观保护的必要性(地质景观独特,科研价值大;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对游客有较强的吸引力;是当地的重要标志,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与可行性(目前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对其加固)两方面说明。若同意自然逝去,则从人地协调,遵循自然规律及保护过程中的不利因素进行说明。例如应遵循自然规律,自然风化、侵蚀后会有新的地貌景观形成;加固保护成本高等。
【点评】风化作用
概念:在地表或近地表的环境中,由于温度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及生物作用等因素的影响下,使岩石在原地遭受破坏的过程。
※风化作用分类:
①物理风化:主要是温度变化和岩石裂隙中水分的冻结使岩石发生机械破碎的作用,主要发生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昼夜温差越大,物理风化作用越强。
②化学风化:指岩石在水和各种水溶液的化学作用和有机体的生物化学作用下所引起的破坏过程;主要发育在潮湿、温暖环境中,作用广泛而强烈,是自然界主要风化作用之一。
③生物风化:指岩石在动、植物及微生物影响下所起的破坏作用,多见于湿润半湿润地区。
28.【答案】(1)如下图所示:
(2)地壳运动形成断层,断层线处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搬运,形成沟谷;沟谷内雨水汇集形成洪流,洪流不断下蚀;当沟谷深及地下含水层时,地下水开始汇沟谷,获得了稳定的地下水补给,从而发育成河流。
(3)北侧颗粒物较小。北侧河流主要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颗粒小;河流流程长,落差小,流速慢,泥沙搬运能力弱,故沉积物颗粒小。
(4)岩浆侵入冷凝岩体断裂抬升外力风化侵蚀。
【知识点】河流地貌;内力作用;断层;外力作用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区域岩层断层,秦岭所在岩层断裂上升,渭河平原所在岩层断裂下沉。如图所示:
(2)从内力的角度来说,渭河所在地区受地壳运动的影响,形成断层,断层附近岩石破碎,为外力侵蚀搬运提供了前提条件;从外
力的角度来说,区域属季风气候,夏手降水集中,易形成洪流,而断层附近岩石破碎,易被流水等外力作用侵蚀、搬运,形成
较深的沟谷,加别流水下蚀,下蚀至地下含水层以后,可获得稳定的地下水补给,发育成为河流。所以渭河的形成是受内外力
共同作用的结果。
(3)从图中看,渭河平原北侧沉积物主要来自于黄土高原地区,本身的黄土颗粒较小,同时,北侧河流长,河床比降较小,河流的
搬运能力较弱,沉积物颗粒较小;而南侧沉积物主要来自秦岭北侧山区,河流短小,比降大,河流的搬运能力强,沉积物颗粒较粗。
(4)由材料可知,华山为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华山形成首先是岩浆侵入冷凝作用,构成华山的花岗岩岩体;地壳运动过程中,岩层断裂抬升,形成崖面陡峭的断块山;当地降水集中,地表径流侵蚀力强,流水侵蚀作用破坏并搬运上要岩层,使得花岗岩岩体出露地表,形成华山。
【点评】常见的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从形
态上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从岩层
的新老
关系上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
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图示
1 / 1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2.2 地形变化的动力 同步练习(A卷)
一、单选题
(2022高二下·长治月考)河流袭夺指分水岭一侧的河流夺取了另一侧河流上游段的现象。下图示意某流域河流袭夺模式及地层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河流变迁模式中( )
A.纵向河袭夺横向河 B.纵向河流向与谷地走向垂直
C.横向河袭夺纵向河 D.横向河流向与山地走向一致
2.有利于图中河流袭夺的地质过程是( )
A.背斜山隆升 B.向斜谷凹陷 C.背斜山凹陷 D.向斜谷隆升
【答案】1.C
2.A
【知识点】河流地貌;褶皱
【解析】【点评】河流袭夺又称“河流抢水”。处于分水岭两侧的河流,由于侵蚀速度差异较大,其中侵蚀力强的河流能够切穿分水岭,抢夺侵蚀力较弱的河流上游河段,这种河系演变的现象,称为河流袭夺。发生河流袭夺后,河系重新组合成袭夺河、被夺河、断头河以及风口等地貌形态。研究河流袭夺,对划分不同时代的河流流向和位置,弄清河流的发育史,以及寻找冲积砂矿都很有意义。
1.读图可知,纵向河流流向与谷地走向一致,横向河流流向与山地走向垂直,BD错误;横向河流海拔较纵向海拔低,横向河流溯源侵蚀,切穿两河之间分水岭高地后,会将纵向河流袭夺过来,C正确,A错误。故答案为:C。
2.读图可知,图中的两河之间的分水岭是背斜顶部隆升形成的山地,背斜顶部受张力,岩性破碎,易被侵蚀,有利于发生河流溯源侵蚀,从而会引发河流袭压。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2022高二下·临朐开学考)下图为板块边界模型示意图,其中阴影部分为陆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①处边界类型和②处地形类型组合正确的是( )
A.生长型边界,海沟 B.消亡型边界,海沟
C.生长型边界,岛弧 D.消亡型边界,岛弧
4.图中地点地壳最稳定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3.A
4.D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
【解析】【点评】生长边界:海岭是新的大洋地壳的诞生处。地幔物质从海岭顶部的巨大开裂处涌出,到达顶部冷却凝固,形成新的大洋的地壳。以后继续上升的岩浆,又把早先形成的大洋地壳,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推向两边,使海底不断更新和扩张。生长边界除了形成海岭外还会形成新的大洋,比如大西洋;裂谷,比如东非大裂谷。消亡边界:当扩张着的大洋地壳遇到大陆地壳时,便俯冲到大陆地壳之下的地幔中,逐渐熔化而消亡,形成很深的海沟。消亡边界除了形成海沟外还会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比如喜马拉雅山脉;岛弧,比如亚洲东部;山脉,比如科迪勒拉山系。
3.根据图中信息,①处为洋中脊,为板块的生长边界,BD错误;②处为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的俯冲带,且位于海洋,最有可能是海沟,③位于大陆一侧,为岛弧,A正确,C错误。故答案为:A。
4.根据图中信息,④位于板块内部,地壳最稳定,D正确;①②③都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ABC错误。故答案为:D。
5.(2021高二上·乾安期末)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碰撞形成了( )
A.喜马拉雅山脉 B.阿尔卑斯山脉
C.马里亚纳海沟 D.日本群岛
【答案】A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
【解析】【分析】由所学板块构造图可知喜马拉雅山脉为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所以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碰撞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
故答案为:A。
【点评】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
板块相对
移动方向 对地貌的影响 举例 形成边界
的类型
板块张裂 形成裂谷和海洋、海岭 东非大裂
谷、红海、大西洋等 生长边界
←|→
板块相撞
(相向移动)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 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 消亡边界
→|←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
相撞 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位置较低,便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这里往往形成海沟(它是海洋中最深的地方);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成岛屿和海岸山脉 太平洋西部岛弧、安第斯山脉、台湾山脉等 消亡边界
→|←
(2021高一上·长沙期末)读下列四幅地貌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
A.地貌① B.地貌② C.地貌③ D.地貌④
7.主要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是( )
A.地貌① B.地貌② C.地貌③ D.地貌④
【答案】6.B
7.A
【知识点】河流地貌;褶皱
【解析】【点评】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冲积扇平面上呈扇形,扇顶伸向谷口;立体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锥形。多种气候条件下都可形成,在加拿大的北极地区、瑞典的拉普兰(Lappland)区、日本、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以及其他温暖至湿润的地区均可见到。
6.地貌①为冲积扇,为流水堆积地貌;地貌③为沙丘,为风力堆积地貌;地貌④为风蚀蘑菇,为风力侵蚀地貌。①②④均属于外力作用影响形成的地貌,ACD错。地貌②中,岩层发生褶皱和断层,属于内力作用影响形成的地貌,B正确,故答案为:B。
7.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地貌①为冲积扇,为流水堆积地貌,A正确。地貌②受内力作用影响形成,B错。地貌③为沙丘,为风力堆积地貌;地貌④为风蚀蘑菇,为风力侵蚀地貌,CD错。故答案为:A。
(2021高一上·长春月考)一段时间发生地震较多,震级较大,称为地震活跃期;另一段时间发生地震较少,震级较小,称为地震活动平静期。读2018年世界7级以上地震分布图。
完成下面小题。
8.与图中7级以上地震分布相关性最强的是( )
A.大陆的边缘地带 B.板块的交界地带
C.地形破碎的岛屿 D.大洋的边缘地带
9.地震发生时,震区的人们往往会感到“先颠后晃”,原因是( )
①纵波传播速度快,先到达 ②纵波到达,左右摇晃
③横波传播速度快,先到达 ④横波后到达,左右摇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8.B
9.B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板块构造学说
【解析】【点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是由坚硬的岩石外壳组成,在陆地部分平均为33km,而海洋壳部分为7km,平均为17km厚。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的上部存在着一个软流层(60-250或400km),地核又分为内核和外核;岩石圈的范围是软流层的顶部以上的部分,包括地壳,也就是0-60km的范围。
二、板块相互碰撞挤压的区域称为“消亡边界”,对于地表形态的影响有以下几种情况,如果是陆地板块和陆地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则会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和高原;如果是海洋板块和陆地板块相互碰撞,则会形成海沟、岛弧和海岸山脉。
板块相互彼此分离的区域称为“生长边界”,对于地表形态的影响有以下几种情况,如果是陆地板块相互分离,则会形成巨大的裂谷,裂谷继续张裂,就会形成海洋,如果板块继续扩张,海洋将会继续扩大,比如“大西洋”的形成就和板块张裂很有关系。如果是海洋板块相互分离,由于海洋板块较薄,板块张裂分离后,下方的岩浆就会往上涌,形成海底的火山喷发,从而形成海底的“海岭”。
8.据图可知7级以上地震多分布板块交界地带,且集中分布于太平洋板块与其他板块交界的地区,因为该地地壳运动活跃,易发地震,B正确。大陆边缘地带并非都是7级以上地震分布的区域,如非洲边缘几乎无大地震分布,A错误。地形破碎的岛屿地区,如欧洲、加拿大北部等地也并非大地震集中分布区,C错误。大洋边缘地区如大西洋、印度洋边缘等均不是地震集中分布区,D错误。故答案为:B。
9.横波与纵波相比速度较快,因此先到达。纵波呈现上下颠簸,横波呈现左右摇晃的特征,①④正确。故答案为:B。
(2021高二上·东莞月考)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8年3月14日18时48分在台湾花莲县海域(北纬24.12度,东经122.07度)发生4.4级地震,震源深度6千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台湾地震频繁的原因是( )
A.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B.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
C.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D.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11.发生地震时,以下哪种行为是正确的( )
A.赶紧坐电梯下楼
B.跑到阳台大声呼救
C.在高楼层教室里,立即躲到课桌下或墙角处
D.保持镇定,继续上课
【答案】10.B
11.C
【知识点】地震的防避;板块构造学说
【解析】【点评】地震来临如何避震
1.如果正在上课时发生地震,要在教师指挥下抱头、闭眼,尽量蜷曲身体,迅速躲在各自的课桌下。
2.在行驶的电(汽)车内避震,应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地震过去后再下车。
3.在户外避震时,应就地选择开阔地蹲下或趴下,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
4.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避震,应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用随身携带的物品挡在头上。
10.台湾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11.AB、地震来时,千万不要惊慌,身处高楼层时,乘电梯或走楼梯危险性都较大,阳台等处也不安全,AB错误;
CD、若是在高楼层的教室上课,不能继续上课,要立即躲在课桌旁边,或小开间的墙角处,半蹲,并用书包等护住头部,切不可因为恐惧从窗户跳下,C正确,D错误;
故答案为:C。
(2022高一下·焦作期末)摩拉维亚喀斯特是中欧著名的喀斯特地区之一,位于捷克共和国南摩拉维亚州,以浑然天成、令人叹为观止的钟乳石洞闻名,钟乳石区包括大小石灰岩洞约1100个,是捷克相当重要的天然资产。下图为摩拉维亚喀斯特一处石灰岩洞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形成摩拉维亚喀斯特钟乳石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风化作用 B.冰川侵蚀 C.风力侵蚀 D.化学沉积
13.在摩拉维亚喀斯特石灰岩洞中可以看到( )
A.风蚀蘑菇 B.冰斗 C.石笋 D.沙嘴
【答案】12.D
13.C
【知识点】喀斯特地貌;外力作用
【解析】【点评】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喀斯特地貌分地表和地下两大类,地表有石芽与溶沟,喀斯特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喀斯特盆地与喀斯特平原,峰丛、峰林与孤峰;地下有溶洞与地下河,暗湖。
12.含有丰富碳酸氢钙的地下水,由溶洞顶部渗漏下来时,(由于温度升高、压力减少,水中二氧化碳逸出,)水中的碳酸氢钙析出,生成碳酸钙沉积在溶洞顶部,形成钟乳石,D正确;风化作用是在大气条件下,岩石的物理性状和化学成分发生变化的作用,作用的营力有太阳辐射、水、气体和生物,钟乳石并不是风化作用的产物,A错误;由冰川运动对地表土石体造成机械破坏作用的一系列现象称为冰川侵蚀,钟乳石不是冰川侵蚀的产物,B错误;风力侵蚀是在气流冲击作用下土粒、沙粒脱离地表、被搬运和堆积的过程,简称风蚀,C错误。故答案为:D。
13.风蚀蘑菇是地表风力侵蚀的产物,A错误;冰斗是冰川侵蚀形成的,B错误;石笋为碳酸钙石灰岩,位于溶洞洞底的尖锥体,是喀斯特地形的一种自然现象,C正确;沙嘴指河水搬运泥沙至河口附近海中堆积而成的带状沙地,D错误。故答案为:C。
(2022高二下·汉中期中)纪念碑谷是美国科罗拉多高原的著名地标,以红色的砂岩地层、细高的孤峰和巨大的孤丘而闻名。图示意纪念碑谷的位置以及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纪念碑谷中的砂岩的岩石类型在成因上属于右图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15.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纪念碑谷附近的板块交界区域主要形成( )
①海岭 ②海沟 ③裂谷 ④海岸山脉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14.C
15.B
【知识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板块构造学说
【解析】【点评】沉积岩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一般下面的岩层较老,上面的较新,有的含有化石;岩浆岩有喷出岩和侵入岩,喷出岩有气孔和流纹构造。
14.根据材料可知,纪念碑谷中的孤峰岩石主要由红色砂岩组成,应属于沉积岩。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可知,岩浆侵入地壳形成侵入岩,乙代表侵入岩。岩浆喷出地表,形成喷出岩,甲代表喷出岩,甲、乙都是岩浆岩,A、B错;沉积物通过固结作用形成沉积岩,丙代表沉积岩,C对;甲、丙通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丁代表变质岩,D错。故答案为:C。
15.纪念碑谷位于美国西南部,地处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的消亡边界因板块挤压碰撞可形成海沟和造山带,②、④对;板块的生长边界可形成海岭和断层,①、③错。故答案为:B。
(2022高一下·巴中期末)某课堂演示实验(下图)如下:将书本打开、倾斜放于桌面上,沿书本中缝把沙子从高处向下缓缓倾倒,观察在桌面上形成的堆积体。完成下列各题。
16.该演示实验模拟的外力作用是( )
A.风蚀作用 B.水蚀作用 C.沉积作用 D.风化作用
17.类似该堆积体的地貌多位于( )
A.河流出山口 B.平原边缘处 C.狭长山谷底 D.河流入海口
【答案】16.C
17.A
【知识点】河流地貌;外力作用
【解析】【点评】河流堆积地貌
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沉积地貌。
〖特别提示〗河流堆积地貌不仅存在于河流中下游地区,当河流冲出山口时,由于地势逐渐趋向平缓,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形成洪(冲)积扇,多个洪(冲)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16.该演示实验中,沙子沿书本中缝滑下,形成堆积体,模拟的外力作用是沉积作用,C对。风蚀作用形成风蚀蘑菇等地貌,A错。水蚀作用形成沟谷地貌,B错。 风化作用使岩石崩碎,碎屑堆积物颗粒大,D错。
17.类似该堆积体的地貌多位于河流出山口,从山谷中流出,地形变的开阔,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形成冲积扇地貌,A对。平原边缘处、狭长山谷底没有冲积扇分布,B、C错。河流入海口处形成三角洲地貌,D错。
18.(2022·宝山模拟)下图所示的甲、乙两地的地貌,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侵蚀 B.流水堆积 C.风力侵蚀 D.风力沉积
【答案】B
【知识点】河流地貌;外力作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甲图地貌形成与河流出山口处,地貌呈扇形特征,应该当河流流出山口时,流速骤降,携带的颗粒物在出山口出沉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为冲积扇(洪积扇),因此甲地貌的成因是流水堆积作用。乙图形成于河流入海口处,是河流入海时因流速降低导致携带的泥沙逐渐沉积形成的一片向海延伸的河口三角洲,因此乙地貌的成因也是流水堆积作用。因此B选项正确,A、C、D选项错误。故答案为:B。
【点评】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流水侵蚀地貌:V形谷(峡谷)、瀑布、喀斯特地貌(石林、溶洞、石钟乳、石柱、石笋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丹霞地貌。
(2)流水沉积地貌:山前冲积扇、河口三角洲、冲积平原(如长江中下游平原)、河漫滩平原。
(3)风力侵蚀地貌: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雅丹地貌。
(4)风力沉积地貌:沙丘、黄土高原。
(5)冰川侵蚀地貌:U形谷、刃脊、冰斗、角峰、峡湾(挪威曲折的海岸线、北美五大湖——冰蚀湖)。
(6)冰川堆积地貌:冰碛地貌(冰碛丘陵、冰碛湖)
(7)海水侵蚀地貌:①海蚀崖、②海蚀柱、③海蚀穴(洞)、④海蚀拱桥
(8)海水堆积地貌:①海滩、②沙洲
19.(2022·金山模拟)下列关于地貌类型形成与主要外力作用配对正确的是( )
A.风化作用——河谷、曲流 B.侵蚀作用——沙丘、戈壁
C.搬运作用——喀斯特溶洞 D.沉积作用——河口三角洲
【答案】D
【知识点】外力作用
【解析】【分析】A.河谷、曲流是由流水侵蚀形成的,A错误;
B.沙丘是风力堆积的结果,戈壁主要是风力侵蚀的结果,B错误;
C.喀斯特溶洞是流水溶蚀形成的,不是搬运作用形成的,C错误;
D.河口三角洲是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的,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河流堆积地貌
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沉积地貌。
〖特别提示〗河流堆积地貌不仅存在于河流中下游地区,当河流冲出山口时,由于地势逐渐趋向平缓,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形成洪(冲)积扇,多个洪(冲)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2022高二下·绥江月考)左图为四处景观图,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0.关于左图中四处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冰川侵蚀 B.②—海浪沉积
C.③—风力侵蚀 D.④—流水侵蚀
21.右图中的地质作用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
A.a、c、d B.b、c、d C.c、d、e D.a、b、e
22.左图中四处景观形成的主要地质过程与右图中相关内容对应正确的是( )
A.①:甲→a→乙→b B.②:d→丁→b→c
C.③:丙→c→d→丁 D.④:戊→b→c→d
【答案】20.D
21.D
22.B
【知识点】河流地貌;矿物与岩石;内力作用
【解析】【点评】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通常把各种外力(风化、流水、冰川、风、波浪等)对地表隆起部分逐渐蚀低的作用,统称为剥蚀作用;把流水对陆地的破坏作用,叫做侵蚀作用。外力作用总的来说是不断地起着破坏和夷平那些由内力作用而产生的隆起部分,同时把这些破坏了的碎屑物质搬运、堆积到低地和海洋中去。
20.①为玄武岩海岸,玄武岩的形成受岩浆喷出影响,而海岸的形成主要受海浪侵蚀影响,与冰川侵蚀无关,A错。②属于石灰岩海岸,为基岩海岸,其形成主要受海浪侵蚀,而非海浪沉积,B错。③为甘肃景泰黄河砂砾岩石林,地处黄河岸边,其形成是地壳抬升背景下河流下切所形成的,并非受风力侵蚀而形成,C错。④为张家界石英砂岩峰林,是石英砂岩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的,D正确,故答案为:D。
21.甲为岩浆,乙为侵入型岩浆岩,丙为喷出型岩浆岩,丁为沉积岩,戊为变质岩。a表示冷却凝固作用,b表示地壳抬升作用,c表示外力侵蚀作用,d表示固结成岩作用,e表示变质作用,f表示重熔再生作用。其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abef,D正确;属于外力作用的是cd,ABC错误。故答案为:D。
22.①为玄武岩,是岩浆喷发冷却凝固,之后受海浪侵蚀形成,应为甲→a→丙→c,A错。②为石灰岩海岸,石灰岩属于沉积岩,沉积物通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后,沉积岩受地壳抬升至地表之后,受外力侵蚀形成石灰岩海岸,过程为沉积物→d→丁→b→c,B正确。③为黄河沙砾岩石林,沙砾岩属于沉积岩,沉积物形成沉积岩后,沉积岩受地壳抬升,同时河流下切形成石林,过程为沉积物→d→丁→bc(抬升的同时受河流下切,两者同步进行),C错。④为石英砂岩,属于沉积岩,张家界峰林地貌是砂岩长期在流水侵蚀下形成,与变质岩(戊)无关,D错。故答案为:B。
二、综合题
23.(2022高一下·青铜峡开学考)如图为某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b处在地质构造上是 ,c处在地质构造上是 。
(2)a处在地质构造上是 ,在地形上是 ,形成原因是 。
(3)a、b、c三处,常成为良好储油构造的是 ,利于储存地下水的是 ,能找到泉水的是
(4)若建设地下隧道,从地下水运动状况、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考虑,应选择在 处为好,其中 处最不适合建设大型工程。
【答案】(1)背斜;断层
(2)向斜;山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
(3)背斜;向斜;断层
(4)b;c
【知识点】褶皱;断层
【解析】【分析】(1)地质构造包括褶皱和断层。b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c处岩层断裂且同一岩层沿断裂面错开,为断层。
(2)a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a处高出周边地区,为山地;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
(3)背斜为储油构造,向斜为储水构造,断层处岩层破碎,地下水易出露,形成泉水。图中b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a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c处岩层断裂且同一岩层沿断裂面错开,为断层。
(4)背斜的天然拱形利于开凿隧道,b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断层处岩层破碎,地质条件不稳,不适合建设大型工程;c处岩层断裂且同一岩层沿断裂面错开,为断层。
【点评】地质构造(褶皱:背斜和向斜;断层:地垒和地堑)与地表形态(山地或谷地)
(1)背斜成山——岩层受水平挤压力作用,向上隆起为背斜,形成山地;(内力作用)
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被侵蚀,形成谷地。(外力作用)
(2)向斜成谷——岩层受水平挤压力作用,向下凹陷为向斜,形成谷地;(内力作用)
向斜成山——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地。(外力作用)
(3)背斜和向斜的2种判断方法:①岩层弯曲方向
②岩层新老关系(如背斜:岩层中间老,两翼新;向斜:岩层中间新,两翼老)
(4)地垒——两组断层间岩块相对上升,形成断块山,如泰山、庐山、华山。
(5)地堑——两组断层间岩块相对下陷,形成谷地,如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6)断层——岩层断裂、破碎,易被侵蚀成低地,发育成河流、河谷,有泉水、湖泊。
(7)意义:背斜储油气、向斜储水;背斜建隧道(原因: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漏水);
断层处不能建水库、隧道等(原因:断层处岩石破碎,容易诱发地震、滑坡、泥石流、渗漏等不良后果)。
24.(2022高一下·乾安开学考)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甲、丙两处是因为地壳运动产生的 力,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写出图中甲、乙、丙处的地质构造类型:
甲 ;乙 ;丙 ;
(2)假设在该地区修建一条南北向的地下隧道,如果只从地质构造的角度考虑,应选择甲地还是丙地?
地。原因是 。
(3)写出序号所表示的水循环环节名称:① ;② ;③ 。它们构成一个完整的 循环。
(4)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答案】(1)水平挤压;向斜;断层;背斜
(2)丙;安全,稳定,不易渗水。
(3)地表径流(径流输送);水汽输送;蒸发;海陆间
(4)背斜顶部受张力侵蚀成为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地。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褶皱;断层
【解析】【分析】(1)图中甲地为向斜,丙地为背斜,共同组成褶皱构造,受地壳运动所产生的水平挤压力导致的。乙地岩层出现断裂错位,为断层构造。
(2)隧道应修建在背斜处,因为背斜从构造方来看是一个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且不易积水。
(3)①沿地表运动为地表径流,②在空中运动为水汽输送,③从海洋运动到空中,为蒸发。综合来看为海陆间水循环。
(4)背斜顶部受张力导致岩层破碎,易被侵蚀形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当背斜被侵蚀后高度低于向斜是则形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地形。
【点评】地质构造(褶皱:背斜和向斜;断层:地垒和地堑)与地表形态(山地或谷地)
(1)背斜成山——岩层受水平挤压力作用,向上隆起为背斜,形成山地;(内力作用)
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被侵蚀,形成谷地。(外力作用)
(2)向斜成谷——岩层受水平挤压力作用,向下凹陷为向斜,形成谷地;(内力作用)
向斜成山——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地。(外力作用)
(3)背斜和向斜的2种判断方法:①岩层弯曲方向
②岩层新老关系(如背斜:岩层中间老,两翼新;向斜:岩层中间新,两翼老)
(4)地垒——两组断层间岩块相对上升,形成断块山,如泰山、庐山、华山。
(5)地堑——两组断层间岩块相对下陷,形成谷地,如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6)断层——岩层断裂、破碎,易被侵蚀成低地,发育成河流、河谷,有泉水、湖泊。
25.(2021高二上·乾安期末)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简略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判断图中字母所代表的物质名称:A. ,B. ,C. 。
(2)图中箭头表示物质相互转化的条件,其含义分别是:① ,② ,③ ,④ 。
(3)具有层理构造并可能含有化石的岩石代号是 。
(4)下列关于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
A.图中箭头④表示外力作用
B.三大类岩石之间可直接相互转化
C.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之间可直接相互转化
D.岩浆岩只有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才能形成变质岩
(5)背斜从形态上一般成 ,(地形)当受到外力作用的条件下背斜成 ,(地形)我们寻找地下水一般在 (地质构造)中寻找, (地质构造)处可能会有泉水分布。
【答案】(1)岩浆;岩浆岩;沉积岩
(2)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3)C
(4)D
(5)山岭;谷地;向斜;断层
【知识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褶皱
【解析】【分析】(1)读图:变质岩、B、C三者都指向A,A只指向B,可以推断A为岩浆,B为岩浆岩,C为沉积岩。
(2)①是岩浆转化成岩浆岩的过程,为冷却凝固;②是变质岩和沉积岩形成沉积岩的作用,为外力作用;③岩浆岩、沉积岩形成变质岩的作用,为变质作用;④是变质岩、沉积岩、岩浆岩变成岩浆的过程,为重熔再生。
(3) 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并可能含有化石,对应图中C。
(4)A、图中箭头④表示重熔再生,A错误;
B、岩浆岩只能由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沉积岩和变质岩不能形成岩浆岩,B错误;
C、岩浆只能生成岩浆岩,岩浆不能生成沉积岩和变质岩,C错误;
D、岩浆岩只有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才能形成变质岩 ,D正确。
故答案为:D。
(5)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从形态上一般形成山岭,背斜顶部受到张力作用,容易被侵蚀形成谷地。水的密度大,顺岩层向下流,我们寻找地下水一般在向斜构造中寻找,断层处岩层有裂隙,容易有地下水出露,可能会有泉水分布 。
故答案为:(1)岩浆;岩浆岩;沉积岩。(2)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3) C (4) D (5)山岭;谷地;向斜;断层。
【点评】 岩石圈物质循环简判断
(1)岩浆是“岩石之本”,地壳物质循环起于岩浆,也是地壳物质循环中各类岩石的起点和归宿,因此找准岩浆是判断岩石圈物质的基础。岩浆只有一个箭头指向其他物质(该物质为岩浆岩),而多个箭头(一般为三个)指向岩浆。
(2)组成岩石圈的物质中,岩浆岩只能由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且岩浆只能生成岩浆岩,因此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是岩浆岩而多个箭头从岩浆岩指向其他物质。
(3)各类岩石要重熔再生形成岩浆,大多要经过变质作用,因此有两个箭头指向的可能为变质岩。
(4)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并且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据此可以判断出沉积岩。同时沉积岩可以经过外力作用形成新的沉积岩。
(5)变质岩和沉积岩都有2个箭头指向其他物质,2个箭头指向变质岩和沉积岩本身。
26.(2021高二下·沁源开学考)读甲乙丙三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a表示 作用、b表示 作用、c表示 作用。
(2)乙图是 ,其形成原因是 作用,分布于河流入海口。丙图是 ,其形成原因是 作用,多分布于 地区。
(3)乙图所示的地貌,以面积大小论,我国的 地区面积最大。丙图表示的地貌,以地区分布来看,我国的 地区较为典型。
【答案】(1)风化;搬运;堆积
(2)三角洲;流水沉积;风蚀蘑菇;风力侵蚀;干旱
(3)东部沿海;西部内陆干旱
【知识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外力作用
【解析】【分析】(1)据图可知,岩石受外力的作用过程,一般经历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故a表示风化作用,b表示搬运 作用,c表示堆积作用。
(2)乙图是三角洲,是流水沉积形成的,多分布在河流入海口(如长江三角洲)。丙图是风蚀蘑菇,是风力侵蚀形成的,多分布在干旱地区。
(3)乙图所示的流水沉积地貌,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分布面积最大;丙图的风力侵蚀地貌,在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地区较为典型。
【点评】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岩石是沉积岩,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是变质岩。三大岩石都可以重熔再生转化为岩浆。岩浆转化为岩浆岩的过程是冷凝作用,形成沉积岩的过程是外力作用,形成变质岩的过程是变质作用,三大岩石转化为岩浆的过程是重熔再生作用。流水侵蚀作用常常形成沟谷(v型)、瀑布和峡谷;流水堆积作用常常在山前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在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一般在河流的上中游主要表现为侵蚀和搬运,在下游表现为堆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风蚀蘑菇和风蚀洼地;风力堆积形成沙丘和沙垅(风力作用一般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表现显著)。
三、图文分析题
27.(2021高二上·安徽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台湾岛北部海岸的野柳地质公园里有许多奇特的地质景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岩石“女王头”是台湾旅游业的一张名片。“女王头”的颈部修长,脸部线条优美,形象犹如昂首静坐的女王。下图显示“女王”的颈部明显变细,甚至面临“断颈”危机。对此现象,是通过人为手段保存,还是让她自然逝去,人们存在着争议。
(1)判断“女王头”的地貌类型,推测加速其“断颈”的主要外力。
(2)请针对“断颈危机”的争议,任选其一,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海蚀地貌。台风(强风)、地震和游客随意触摸等都可能加速断裂。
(2)人为手段保护:独特的地貌景观,科研价值大,在加固保护过程中会形成相关学科的学术研究;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对游客有较强吸引力;是当地的重要标志,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自然逝去:应遵循自然规律,减少人为干扰;自然风化、侵蚀后,还会有新的地貌景观形成;加固保护成本高,形象也不再自然,跟立雕像没什么区别。
【知识点】外力作用
【解析】【分析】(1)外力塑造地表形态始于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是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影响下原地发生破坏,易被侵蚀;“女王头”位于台湾岛北部海岸,当地降水量大,多风,女王头像长期受到海水、雨水、风的侵蚀,如遇强风、地震等自然灾害,面临“断颈”危机。
(2)先说出观点。若同意保护,则从对地质景观保护的必要性(地质景观独特,科研价值大;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对游客有较强的吸引力;是当地的重要标志,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与可行性(目前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对其加固)两方面说明。若同意自然逝去,则从人地协调,遵循自然规律及保护过程中的不利因素进行说明。例如应遵循自然规律,自然风化、侵蚀后会有新的地貌景观形成;加固保护成本高等。
【点评】风化作用
概念:在地表或近地表的环境中,由于温度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及生物作用等因素的影响下,使岩石在原地遭受破坏的过程。
※风化作用分类:
①物理风化:主要是温度变化和岩石裂隙中水分的冻结使岩石发生机械破碎的作用,主要发生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昼夜温差越大,物理风化作用越强。
②化学风化:指岩石在水和各种水溶液的化学作用和有机体的生物化学作用下所引起的破坏过程;主要发育在潮湿、温暖环境中,作用广泛而强烈,是自然界主要风化作用之一。
③生物风化:指岩石在动、植物及微生物影响下所起的破坏作用,多见于湿润半湿润地区。
28.(2022高二下·嫩江月考)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渭河的形成是区域地质、地势、岩性、洪流(降雨后沿沟谷及河道流动的暂时性线状流水)对沟谷的冲蚀和稳定的地下水补给共同作用的结果。
下图左示意渭河流域,下图右示意该区域地质构造。
西岳华山由一整块花岗岩构成,山体形态如刀削斧劈般绝壁陡立,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称。
(1)在右图中断层处用“→”标注岩体的运动方向。
(2)从内、外力作用的角度,简述渭河的形成过程。
(3)与渭河平原南侧相比,指出北侧沉积物颗粒的大小,并分析原因。
(4)简述华山形成的地质过程。
【答案】(1)如下图所示:
(2)地壳运动形成断层,断层线处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搬运,形成沟谷;沟谷内雨水汇集形成洪流,洪流不断下蚀;当沟谷深及地下含水层时,地下水开始汇沟谷,获得了稳定的地下水补给,从而发育成河流。
(3)北侧颗粒物较小。北侧河流主要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颗粒小;河流流程长,落差小,流速慢,泥沙搬运能力弱,故沉积物颗粒小。
(4)岩浆侵入冷凝岩体断裂抬升外力风化侵蚀。
【知识点】河流地貌;内力作用;断层;外力作用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区域岩层断层,秦岭所在岩层断裂上升,渭河平原所在岩层断裂下沉。如图所示:
(2)从内力的角度来说,渭河所在地区受地壳运动的影响,形成断层,断层附近岩石破碎,为外力侵蚀搬运提供了前提条件;从外
力的角度来说,区域属季风气候,夏手降水集中,易形成洪流,而断层附近岩石破碎,易被流水等外力作用侵蚀、搬运,形成
较深的沟谷,加别流水下蚀,下蚀至地下含水层以后,可获得稳定的地下水补给,发育成为河流。所以渭河的形成是受内外力
共同作用的结果。
(3)从图中看,渭河平原北侧沉积物主要来自于黄土高原地区,本身的黄土颗粒较小,同时,北侧河流长,河床比降较小,河流的
搬运能力较弱,沉积物颗粒较小;而南侧沉积物主要来自秦岭北侧山区,河流短小,比降大,河流的搬运能力强,沉积物颗粒较粗。
(4)由材料可知,华山为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华山形成首先是岩浆侵入冷凝作用,构成华山的花岗岩岩体;地壳运动过程中,岩层断裂抬升,形成崖面陡峭的断块山;当地降水集中,地表径流侵蚀力强,流水侵蚀作用破坏并搬运上要岩层,使得花岗岩岩体出露地表,形成华山。
【点评】常见的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从形
态上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从岩层
的新老
关系上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
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图示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