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港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阶段检测
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一、 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保留着各式各样的传统建筑。从庄严雄伟的宫殿坛庙,到粉墙黛瓦的江南园林;从多姿多彩的民居村落,到雪域高原的辉煌寺庙。这些传统建筑以其悠久的历史传承、高超的营建技术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早在《诗经》中就用“如鸟斯革,如晕斯飞”来形容栋宇飞檐的华美之姿;又有“作庙翼翼”描绘宗庙建筑的严正巍峨。在《诗经》记录的内容中,除周代的社会生活,还有如此大量的有关建筑艺术的描绘。中国传统建筑大多具有优美柔和的轮廓和丰富多彩的形式,仅屋顶就有平顶、坡顶、尖顶、圆拱顶等,还可以结合平面形状把几种样式组合成更加复杂、变化多端的屋顶形式。传统建筑的类型十分丰富,尤其在园林建筑中,如亭、台、楼、阁、堂、榭、轩、舫等,不一而足,可根据需要灵活布置。古人还非常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将建筑的形体和周围的地形地貌、山水植被等进行整体的组织安排,巧妙处理每一处组群建筑的体量、尺度、造型、肌理及光影色彩,使其产生大小高低、主从虚实、远近疏密、动静阴阳等空间变化,从而给人以完美的视觉体验和心理感受。
透过传统建筑丰富多彩的形式,我们还可以发现其中的传统技艺的特点。千百年来,经过一代代工匠的辛勤劳动和智慧积累,逐渐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建筑营造技艺。中国传统建筑主要以木结构为承重结构,根据地域分布分为井干式、抬梁式、穿斗式等。木结构采用柱、梁、檁、枋构成的构架作支撑,承载屋顶、楼面的重量,抵抗风力和地震,墙壁只起围蔽、隔断和稳定柱子的作用。木构架采用榫卯连接,加上木材本身的柔性,使木构架在抗震性能上表现突出,因此,许多著名的古建筑如天津薊州独乐寺观音阁、山西应县木塔等,历经多次大地震而完好保存至今。
古人还创造了“斗拱”结构部件和“材分”的模数单位,进而定型化加工和组装,从而简化了单体建筑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使中国传统建筑体系很早就迈进了标准化、模数化和预制装配化的阶段;同时,设计与营造有了明确的分工,设计师和工匠们可以更加专注于空间的总体布局和整体的艺术效果。从清代皇家御用建筑师“样式雷”世家,到蜚声江南的“香山帮”传人,再到至今依然活跃在西北地区的河州工匠。从人文传承角度来说,正是这些传统建筑哲匠使中国建筑一直延续、传承不辍。
建筑作为一种物质环境,其背后离不开人的思维活动和观念。正如《周易 系辞上》所言:“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建筑之美,既包含有形层面的营建创造,更兼有无形层面的观念意蕴,以意指导形,以形反映意。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体现的是中国人的字宙观、自然观、价值观和以“和”为美的审美理想。
古人通过仰观俯察而取象天地,用阴阳五行等学说解释宇宙的基本法则和相互作用,通过模拟宇宙(天)的秩序,使之与建筑、城市所体现的人间秩序相对应并求得永恒;古人又讲求通过顺应四时的变化、尊重自然的规律而与外部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相处。陵寝建筑因山就势,极为重视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园林建筑讲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追求诗情画意的境界和“步移景异”的景观变化,这些都是和谐之美的体现。
经过世代传承,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观念意蕴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如今,传统建筑以其丰富而直观的艺术形象,依然向世界传达着中国人对生活、对未来的美好愿望。
(摘编自刘彤彤《中国传统建筑之美》)
材料二:
当今的建筑学是在西方建筑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至今大约有一百年的历史。建筑美学就是从建筑学中引申出来的一个新兴学科,在中国刚刚起步,它是艺术美学和建筑学的重要分支,与建筑学不同的是,建筑美学的基础是建筑学,研究方向是美学。为何这些学科要从西方引进,不是本土产生?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人对建筑的认知与西方存在概念差异。中国人认为建筑的角色是“器”,它的价值是“用”,而非艺术品。由于中国建筑是把功能放在首位,建造房子是以技能为支撑,而不是以美学为支撑(虽有个别建筑秉承了“艺”的理念,但仅仅是个别,并无过多传承可言)。所以,严格来讲,几千年来,中国一直没有西方那样的艺术建筑师,而主要依靠工匠,凭技术来完成建筑的设计和建造。因此我们引进建筑美学,就是要用价值论美学的基本原理对中国传统建筑进行研究,在对各种类型建筑的具体的审美实践活动后,用美学原理阐释建筑审美的心理过程,揭示建筑美学的基本规律,进而提高建筑审美能力,达到指导建筑创作实践的目的。
实际上,中国传统建筑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充满智慧,是一笔十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值得我们认真探究、学习,更值得大力继承和弘扬。在弘扬过程中,文化自信不可或缺,要通过对传统建筑及文化和美学的深入研究,去加深对它的先进性的认识。如果不加以研究,就想当然地认为这种草创于原始社会,发展成熟于生产力低下的封建社会的传统建筑,较之于当代的、以钢筋混凝土或钢结构为代表的建筑,一定是落后的,不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如此就永远不会发现它的先进之处,更不可能将这古老而智慧的研究纳入到当代建筑学的专业课程中。
(摘编自马炳坚《继承弘扬中华传统建筑文化,关键在搞好传统建筑教育》)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西方建筑相比,我国的传统建筑历史更为悠久,技术更为高超,在形式上与西方建筑有着明显区别。
B.作者所引用的《诗经》中以拟人手法形容建筑物的语句,意在证明从周代开始我国建筑形式便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C.完美的视觉体验和心理感受,既源于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多样,又与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完美结合有关。
D.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人的作用,传统工匠的巧手匠心、精益求精,是中国传统建筑之美绵延至今的最重要因素。
2.根据材料一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我们今天想要了解西周时期的建筑特色,《诗经》可以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
B.日本木质建筑至今仍以榫卯结构为主,抗震性优越。由此可见,中国传统建筑工艺对世界的影响深远。
C.按《周易》所说,道家的“形而上”,即精神意识之所在,表现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就是“意先于形”。
D.中国传统建筑中“以和为美”的观念意蕴,与当前追求和谐的价值观,以及构建“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一致的。
3.根据材料二的相关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建筑传统文化传承方法的一项是(3分)
A.充分认识建筑传统文化的意义。
B.主动学习和传承工匠精神。
C.多方式培养民族的文化自信。
D.将传统建筑学和建筑美学纳入当代建筑专业课程。
4.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给建筑美学下定义。(4分)
5.根据材料一,请简要指出中国传统建筑之美的体现。(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茶馆(节选)
老舍
时间 与前幕相隔十余年,现在是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指使中国军阀进行割据,时时发动内战的时候。初夏,上午。
地点 同前幕。
[幕启:北京城内的大茶馆已先后相继关了门。“裕泰”是硕果仅存的一家了,可是为避免被淘汰,它已改变了样子与作风。现在,它的前部仍然卖茶,后部却改成了公寓。前部只卖茶和瓜子什么的;“烂肉面”等等已成为历史名词。厨房挪到后边去,专包公寓住客的伙食。茶座也大加改良:一律是小桌与藤椅,桌上盖着浅绿桌布。墙上的“醉八仙”大画,连财神龛,均已撤去,代以时装美人——外国香烟公司的广告画。“莫谈国事”的纸条可是保存了下来,而且字写的更大。王利发真像个“圣之时者也”,不但没使“裕泰”灭亡,而且使它有了新的发展。
[因为修理门面,茶馆停了几天营业,预备明天开张。王淑芬正和李三忙着布置,把桌椅移了又移,摆了又摆,以期尽善尽美。
[王淑芬梳时行的圆髻,而李三却还带着小辫儿。
[二三学生由后面来,与他们打招呼,出去。
王淑芬 (看李三的辫子碍事)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
李三 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王淑芬 也不能那么说!三爷你看,听说西直门的德泰,北新桥的广泰,鼓楼前的天秦,这些大茶馆全先后脚儿关了门!只有咱们裕泰还开着,为什么?不是因为拴子的爸爸懂得改良吗?
李三 哼!皇上没啦,总算大改良吧?可是改来改去,袁世凯还是要作皇上。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儿个打炮,明儿个关城,改良?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
王淑芬 别顽固啦,三爷!人家给咱们改了民国,咱们还能不随着走吗?你看,咱们这么一收拾,不比以前干净,好看?专招待文明人,不更体面?可是,你要还带着小辫儿,看着多么不顺眼哪!
李三 太太,您觉得不顺眼,我还不顺心呢!
王淑芬 哟,你不顺心?怎么?
李三 你还不明白?前面茶馆,后面公寓,全仗着掌柜的跟我两个人,无论怎么说,也忙不过来呀!
王淑芬 前面的事归他,后面的事,不是还有我帮助你吗?
李三 就算有你帮助,打扫二十来间屋子,伺候二十多人的伙食,还要沏茶灌水,买东西送信,问问你自己,受得了受不了!
王淑芬 三爷,你说的对!可是呀,这兵慌马乱的年月,能有个事儿作也就得念佛!咱们都得忍着点!
李三 我干不了!天天睡四五个钟头的觉,谁也不是铁打的!
王淑芬 唉!三爷,这年月谁也舒服不了!你等着,大拴子暑假就高小毕业,二拴子也快长起来,他们一有用处,咱们可就清闲点啦。从老王掌柜在世的时候,你就帮助我们,老朋友,老伙计啦!
[王利发老气横秋地从后面进来。
李三 老伙计?二十多年了,他们可给我长过工钱?什么都改良,为什么工钱不跟着改良呢?
王利发 哟!你这是什么话呀?咱们的买卖要是越作越好,我能不给你长工钱吗?得了,明天咱们开张,取个吉利,先别吵嘴,就这么办吧!all right?
李三 就这么办啦?不改我的良,我干不下去啦!
[后面叫 李三!李三!
王利发 崔先生叫,你快去!咱们的事,有工夫再细研究!
李三 哼!
王淑芬 我说,昨天就关了城门,今儿个还说不定关不关,三爷,这里的事交给掌柜的,你去买点菜吧!别的不说,咸菜总得买下点呀!
[后面又叫 李三!李三!
李三 对,后边叫,前边催,把我劈成两半儿好不好!(忿忿地往后走)
王利发 拴子的妈,他岁数大了点,你可得……
王淑芬 他抱怨了大半天了!可是抱怨的对!当着他,我不便直说;对你,我可得说实话:咱们得添人!
王利发 添人得给工钱,咱们赚得出来吗?我要是会干别的,可是还开茶馆,我是孙子!
[远处隐隐有炮声。
王利发 听听,又开炮了!你闹,闹!明天开得了张才怪!这是怎么说的!
王淑芬 明白人别说胡涂话,开炮是我闹的?
王利发 别再瞎扯,干活儿去!嘿!
王淑芬 早晚不是累死,就得叫炮轰死,我看透了!(慢慢地往后边走)
王利发 (温和了些)拴子的妈,甭害怕,开过多少回炮,一回也没打死咱们,北京城是宝地!
王淑芬 心哪,老跳到嗓子眼里,宝地!我给三爷拿菜钱去。(下)
6.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经过了停业改良的裕泰茶馆准备重新开张,老伙计李三却抱怨工资少而事务多,这一情节暗示出茶馆的前景暗淡。
B.文中说“王利发真像个‘圣之时者也”,这句话表明了王利发精明干练,善于经营,善于改良,能够顺应时代潮流。
C.“改良?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由此可见李三老于世故,也可见他对清王朝的愚忠。
D.“可是呀,这兵慌马乱的年月,能有个事儿作也就得念佛!”王淑芬的这句话道出了当时人们生存的艰难与无奈。
7.下列对选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的舞台说明属于社会环境描写。“莫谈国事”的纸条是剧中的重要道具,对它的交代属于细节描写,“字写的更大”影射社会更加黑暗。
B.“王淑芬正和李三忙着布置,把桌椅移了又移,摆了又摆,以期尽善尽美”,表现出他们对茶馆即将开业的期待和兴奋。
C.“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运用了谐音双关的手法,在无奈而悲凉的语气里折射出李三对社会改良的失望,这是一种含泪的幽默。
D.在影视片或戏剧中,有时会出现一种画外音。文中的“远处隐隐有炮声”,就是画外音,与开头的时间交代相照应,暗示了时代背景。
8.在《茶馆》中,王淑芬是一个不具有主角光环的次要人物,但在上述节选部分中,她形象丰满,性格鲜明,请简要分析其形象特点。(4分)
9.矛盾冲突是戏剧的灵魂,一部优秀剧作中的矛盾冲突往往是多层面、立体性的。上述《茶馆》节选部分主要揭示了哪些矛盾冲突?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2分)
文本一:
公讳光,字君实。年十五,书无所不通。年二十,举进士甲科。改奉礼郎。以天章公在杭,辞所迁官,求签书苏州判官事以便亲,许之。未上,丁太夫人忧。未除,丁天章公忧。执丧累年,毁瘠如礼。
故相庞籍,见公而奇之,及为枢密副使,荐公召试馆阁校勘。天圣中,禁田河西,虏乃得稍蚕食其地,为河东忧。籍请公按视。公为画策:“宜因州中旧兵,益禁兵三千,筑二堡河西,可使堡外三十里虏不敢田,则州西六十里无虏矣。募民有能耕闲田者,复其税役十五年,官虽无所得,而籴自贱,可以渐纾河东之民。”籍移麟州,如公言。而兵官郭恩勇且狂,夜开城门,引千余人渡河,载酒食,遇敌死之。议者归罪于籍,罢节度使知青州。公守阙,三上书,乞独坐其事,不报。
王安石始为政,行其法于天下,谓之新法。迩英进读,至萧、曹参事。公曰:“参不变何法,得守成之道。故孝惠、高后时,天下晏然,衣食滋殖。”后数日,吕惠卿进讲。因言:“先王之法,有五年一变者,巡狩考制度是也。有三十年一变者,‘刑法世轻世重’是也。有百年不变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也。前日光言非是,其意以讽朝廷,且讥臣为条例司官耳。”上问公:“惠卿言何如?”公曰:“诸侯有变礼易乐者,王巡狩则诛之,王之不自变也。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平国用中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大坏而更造,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无有,臣恐风雨之不庇也。”惠卿不能对。
则以书喻安石,三往反,开喻苦至,犹幸安石之听而改也。且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彼忠信之士,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谄谀之人,于今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必有卖公以自售者。”对宾客辄指言之曰覆王氏者必惠卿也其后六年而惠卿叛安石上书告其罪苟可以覆王氏靡不为也由是天下服公先知。
公历事四朝,皆为人主所敬。然神宗知公最深。公思有以报之,常摘孟子之言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谓吾君不能谓之贼。”故虽议论违忤,而神宗识其意,待之愈厚。
(选自苏轼《司马温公行状》,有删改)
文本二: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宾客/辄指言之曰/覆王氏者/必惠卿也/其后六年/而惠卿叛安石/上书告其罪/苟可以覆王氏者/靡不为也
B.对宾客辄指/言之曰/覆王氏者/必惠卿也/其后六年/而惠卿叛安石上书/告其罪/苟可以覆王氏者/靡不为也
C.对宾客/辄指言之曰/覆王氏者/必惠卿也/其后六年/而惠卿叛安石上书/告其罪/苟可以覆王氏者/靡不为也
D.对宾客辄指/言之曰/覆王氏者/必惠卿也/其后六年/而惠卿叛安石/上书告其罪/苟可以覆王氏者/靡不为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讳,即对尊长、贤者避免说写其名,表示尊敬的心意。文中表达苏轼对司马光的尊敬。
B.丁忧,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官员须停职守丧,此制度称为“丁忧”。
C.巡狩,专指天子出行田猎,娱乐游逸。其意义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盘游”相同。
D.会晤,是指双方相见,会面晤谈。“无由会晤”,是古代书信中的套语,指无缘见面。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光因父亲在杭州任职,为了就近侍奉,辞去所任的官职,请求调任苏州,终因双亲离世,连续守孝服丧,未能成行。
B.庞籍在麟州任职时,采纳了司马光的建议进行防卫。但因手下军官狂妄,夜晚外出遇敌战死,而受到牵连,被朝廷降职调离麟州。
C.给皇帝讲读时,王安石提出先王治国之法,有几年一变的,也有百年不变的,主张进行变法。司马光则认为现在国家不具备变法的条件。
D.司马光侍奉的四朝皇帝都很敬重他。神宗时,他的言论经常会违逆皇上的心意,但他认为这样做才是对皇上的恭敬和报答。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忠信之士,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
(2)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3)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14.司马光为何反对王安石变法?请依据文意简要概括。
(二)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登岳阳楼》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却寄予着许多感慨。
B.《登高》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个人的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C.《登高》颈联中“悲”是全诗的诗眼,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全诗中蕴蓄的复杂情感,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悱恻,动人心弦。
D.《登岳阳楼》尾联写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诗人眼望国家动荡不安,却只能倚窗北望,涕泗交流。“凭轩”一句与题目“登楼”遥相呼应,收束全诗,从而使全诗浑然一体。
16.结合作者的境况,谈谈你对“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两句诗的理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代诗词常以“月”烘托意境,比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姚鼐《登泰山记》中写山顶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5)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六国统治者经过“__________________”从百姓那里抢来的珍宝因国亡而“__________________”,就只能又被掳掠到阿房宫中。
(6)《谏太宗十思书》中,魏征告诚唐太宗如果担心耳目被蒙蔽,就要做到“___________”,如果担心邪恶之人说坏话陷害别人,就要做到“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阅读《祝福》里的一段文字,完成相应的题目。
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大约四十上下的人;脸上黄中带黑,瘦削不堪,而且先前消尽了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拜访 邂逅 间或 活人
B、访过 遇见 间或 活物
C、拜访 遇见 偶尔 活物
D、访过 邂逅 偶尔 活人
19、修改文中画横线的病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全不像大约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
B、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黄中带黑,瘦削不堪,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
C、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
D、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先前消尽了悲哀的神色。
20、下列选项中冒号作用与文中浪线的句子中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同学们:不流血的手指弹不出绝唱。
B、班主任说:“6月27日要期末考试。”
C、我的座右铭是:坚持不是胜利,坚持到底才是胜利。
D、能躺平吗?躺得了初一,能躺得了十五吗?再躺,就躺进坟墓了:在毕业典礼上,一位教授告诫大学生不能躺平。
21、文中画浪线的句子,有人修改为:“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空的破碗;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的竹竿: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的表达更好,为什么?(6分)
四、名著阅读(5分)
《红楼梦》第55回《辱亲女愚妾争闲气,欺幼主刁奴蓄险心》一回中有以下一段
话:
赵姨娘气的问道:“你不当家我也不来问你.你如今现在说一是一说二是二!如今你舅舅死了,你多给了二三十两银子,难道太太就不依你?”
请说说上段话中“你”指谁?并联系《乡土中国》中的相关内容,说一说她不肯多给赵
姨娘赏银的原因。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66年来蝉联冬奥男单花滑冠军第一人的羽生结弦,在北京冬奥会上选择挑战超出人类体能极限的4A超高难度动作,而这意味着有可能放弃冬奥三连冠。他说:“已看淡所有的荣耀,不在意比赛胜负,挑战不完美并不重要,突破自我、拼尽全力的人生才更厚重。”
材料二:
鲁迅曾在杂文《最先与最后》中写过这样一句话:“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材料三:
信仰比生存重要,品格比外貌重要,成长比成功重要,过程比结果重要,……而不知轻重者,则重者为轻,轻者为重;有时候影响结果的,又看似很轻,其实很重。所以我们唯有在不断自省中知轻重,才能知急缓进退。看清孰轻孰重,是一种大智慧。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与人生发展,写一篇演讲稿,参加学校组织的“人生中的轻与重”主题演讲活动。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石港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阶段检测
语文
参考答案
1.C
2.B
3.A
4.①建筑美学是由西方引进的以建筑学为基础来研究美学的新兴学科,②其研究旨在用价值论美学研究建筑的方法,③来阐释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揭示建筑美学的基本规律、提高建筑审美能力,进而指导建筑创作实践。
5.①形式美:屋顶形式多样、建筑类型多样,建筑与环境的安排形式给人以完美的视觉体验和心理感受。②技艺美:营造技艺富有中国特色,木结构建筑抗震性能突出,建筑体系标准化、模数化,工匠技艺高超且有明确分工。③意蕴美:中国传统建筑体现了中国人的宇宙观、自然观、价值观和以“和”为美的审美理想。
6.C
7.B
8.①能够顺应时代潮流。王淑芬是裕泰茶馆的老板娘,也许是平时见惯了三教九流的人,所以她的思想比较超前、活跃,在急剧变革的时代,没有因循守旧,抵制变革。她梳着时行的圆髻,看不顺眼李三的小辫儿,又劝李三不要顽固,既然改了民国,就应该随着走,表现出她的与时俱进。②勤劳。作为老板娘,她并没有把自己放在主子的位置上,吆三喝四,而是和伙计一起忙前忙后,里外操劳。③善良。从王淑芬对李三抱怨的理解中可以看出她比王利发更能体谅别人,内心更为善良;她还劝王利发添人,既是茶馆的实际需要,也是出于对李三忙不过来的关照。
9.①雇员(李三)与老板(王利发)之间的薪酬利益冲突。②新思潮(王淑芬时行的圆髻)与旧思想(李三的小辫儿)之间的冲突。③小人物(王利发一干人等)与大时代(军阀割据)之间的冲突。
10.A
11.C
12.C
13.(1)那些忠诚有信的士人,在您当权时,虽然与你意见不合,让人憎恶,以后一定会慢慢地得到他的帮助。
(2)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原谅我。
(3)士大夫们多把不忧虑国事,附和世俗,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美德。
14.(1)有得守成之道的先例,不用改革;(2)国家没到非改不可的程度,不需改革;(3)国家不具备改革的条件,不能改革。
15.C.
16.个人境况:举目无亲,年老多病,以孤舟为伴。
感情: 时值战争未平、国家多难,因而老泪纵横。作者不仅哀叹自己的身世孤苦,晚境凄凉,更为国家动荡不安、战乱不休而悲伤。
17(1)湖月照我影 送我至剡溪
(2)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3)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4)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5)几世几年 一旦不能有
(6)虚心以纳下正身以黜恶
18.B
19.C
20.C
21.①原句前一分句把定语“空的”独立出来,起到了强调作用,表明祥林嫂在挨饥受饿中度日,突出了她穷困潦倒的境遇。(3分)
②原句后一分句把定语“下端开了裂”独立出来,意在强调,祥林嫂过着乞讨的生活为时已久。(3分)
22.指贾探春(1分),她是贾政与其妾赵姨娘的女儿。在《乡土中国》《家族》一文中,费孝通指出中国的家是单系的,只包括父系这一方面,家可以扩大得很远,可以包括五代之内所有父系方面的亲属(1分)。贾府就是这样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族(1分)。探春理家时,她所做的每件事合理合法,才能保证贾府的正常运转(1分)。所以,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去世后,探春按照惯例(贾府旧例)赏银20两(1分)。
23.【参考例文】
那些关于轻与重的权衡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那些关于轻与重的权衡”。
我始终认为:挑战超出人类极限的4A,固然是蝉联冠军的羽生结弦“独孤求败”式的演出;但在冬奥男单花滑史上史无前例的三连冠的诱惑面前,仍能对热爱有最纯粹地追求,羽生结弦的选择闪耀的是人生的大智慧:重重地摔倒,是把荣耀“轻轻”地放下;轻轻地跳起,是“重重”地践行对梦想的承诺。
我始终认为:轻,是结果,是生存,是名利……重,是过程,是梦想,是信仰……轻与重的权衡,关乎的是人生的态度。
轻与重的权衡后是“碧云风月无多,莫被名缰利锁”的超然与热爱。
2008年,五千年文化绝美,那是属于北京的夏天,也是属于张艺谋的夏天。当奥运再次与北京相遇,是淡然旁观,还是继续挑战?轻与重的权衡后是张艺谋对名与利的超然,是张艺谋对导演事业的热爱。于是,我们才看到了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上中国的胸怀与浪漫。我不是张艺谋,但人生的旅程中,我必然有我的事业,也期待着属于我的成就,我一样可以把热爱“重重”举起,把名利“轻轻”放下。
轻与重的权衡后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然与胆魄。
2003年,非典,“把重症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是钟南山在病理、传染性尚不明确前就做出的承诺;2020年,新冠,那个疲惫的身影再次出现在了前往武汉的列车上。个人的生命和苍老的身躯很轻,可一个人的身份和肩上的责任很重!“在病毒中逆行,为所有人拼命”,轻与重的权衡后,是白衣执甲,是国士无双。我的生命本轻如鸿毛,但我的使命可以重如泰山。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一样可以把责任“重重”举起,把自己“轻轻”放下。
轻与重的权衡后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与执着。
一个女人和一座大山,一名校长和一群女孩。“自然击你以风雪,你报之以歌唱。命运置你于危崖,你馈人间以芬芳。”张桂梅的播种是“以怒放的生命,向世界表达倔强”,是播下一粒种子,是打开一扇门,是铺就一条路,是给未来以希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轻与重的权衡后,是眼前的病痛很轻,是孩子们的明天很重。我愿踏踏实实地开拓,不浮躁短视,不急功近利。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一样可以把未来“重重”举起,把“眼前”轻轻放下。
所以,我始终认为:梦想当然重于名利,信仰当然重于生命,轻与重,本无需权衡;那些关乎人生态度的选择,其实也从来就没有发生过。
谢谢大家!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三则材料中,第一则借羽生结弦力求突破自己,不再重视金牌的选择,彰显了羽生结弦心中的“轻与重”。材料二借鲁迅的话,指出了体育赛事上轻成绩,重在参赛者坚持完成比赛的体育精神和观众重其精神轻其成败的态度。材料三则在孰轻孰重的辨析中,指出了信仰、品格、成长等内在比外在要重要的事实,并由此得出能看清孰轻孰重,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由此可知,这里的“轻”与“重”是相对的,“轻”可以指不重要的、次要的,如名利、地位等;“重”可以指重要的、主要的,如责任、义务、亲情、民族大义等。有些事物对我们重若泰山,有些则风轻云淡。唯有把握好生活的轻重,理性面对。因此,在讨论“孰轻孰重”时,应该要指出哪些是值得我们“重”的事物,哪些是需要“轻”的东西。比如孟子的舍生取义,为了生命活出其应有的价值,我们必得轻视、舍去一些事物(如外在的浮华、名利),才有可能获得更珍贵的事物(如人格的独立、心灵的自由、他人的尊重等)。而其中的评判标准,就是我们的人生理想与追求。
立意:
1.把握人生关键,明辨孰轻孰重。
2.明辨轻与重,赢得无悔人生。
3.心系家国重担责,无愧本心轻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