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学年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1.5 物质的溶解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能比较出室温下白糖和食盐溶解能力大小的一组实验是( )
A.
B.
C.
D.
2.某同学在探究溶解能力的影响因素时,取两只相同的透明烧杯,分别倒入相同质量的冷水和热水,然后在冷水和热水中逐渐加入蔗糖,并使之充分溶解,直到不能继续溶解为止。其目的是探究溶解能力与( )
A.溶剂种类的关系 B.温度的关系
C.溶质种类的关系 D.搅拌的关系
3.小科同学的校服是用化纤面料做成的,不小心沾上了油漆,若要在不破坏衣服的前提下将衣服洗干净,你认为应选择的洗涤剂是( )
洗涤剂 油漆 化纤
A 能溶解 能溶解
B 能溶解 不能溶解
C 不能溶解 能溶解
D 不能溶解 不能溶解
A.A B.B C.C D.D
4.在进行硝酸钾与氯化钠溶解性比较的实验时,下列条件必须控制的是( )
①温度 ②溶质颗粒大小 ③溶质质量 ④溶剂质量 ⑤溶剂种类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①⑤
5.市场上有一种俗称“摇摇冰”的罐装饮料,在饮料罐的夹层中分别装着一种固体物质和水,饮用前摇动使它们混合,罐内饮料温度就会降低。这种固体物质可能是( )
A.蔗糖 B.氢氧化钠 C.硝酸铵 D.氯化钠
6.(2022八上·衢江期末)研究温度对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时,应选用下列哪两个装置进行对比实验( )
A.甲和乙 B.甲和丙 C.乙和丙 D.丙和丁
7.(2021八上·杭州期中)某物质在20℃时的溶解度为20克,在20℃时将该物质20克投入80克水中充分溶解,则该物质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A.25% B.20% C.16.7% D.无法计算
8.(2021八上·温州期中)实验室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时,下列操作会导致结果偏大的是( )
①称量氯化钠固体时用的砝码有磨损;②配制溶液的烧杯用少量的蒸馏水冲洗后有残留;③往烧杯中加水时有水洒出;④将配制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时有少量溅出;⑤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A.③⑤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2021八上·新昌期中)20℃时,10克水中最多可溶解5克A物质,50℃时,15克B物质溶于50克水中恰好饱和,A与B的溶解度( )
A. A=B B.A<B C.A>B D.无法比较
10.(2021八上·绍兴期中)如图所示是a、b、c(不含结晶水)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三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顺序是a>b>c
B.t2℃时,将a的溶液降温至t1℃,可能有晶体析出
C.t1℃时,a、b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D.采用升高温度的方法,可将饱和的c物质溶液变成不饱和
二、填空题
11.(2022八上·衢江期末)20℃时100g某硝酸钾溶液恒温经过如图所示的变化,请判断:最终丁烧杯中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等于3g,这句话对吗? (填 “对”或“不对”)。甲、乙、丙、丁四个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的是 。
12.(2021八上·拱墅期末)如图所示为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的操作过程示意图。回答问题:
(1)本实验中,要准确称取氯化钠 g。
(2)在量取水的操作中,当水面接近所需刻度时,应改用 滴加水至所需刻度。
(3)操作戊中用玻璃棒搅拌的作用是 。
(4)在配置溶液时,下列选项中的情况会使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的是__________。
A.甲图——氯化钠中含杂质 B.乙图——称量用的砝码有缺损
C.丙图——烧杯用水湿润过 D.丁图——量筒中的水没有倒尽
13.(2021八上·兰溪月考)在一定温度下,向100g水中依次加入一定质量的氯化钾固体,充分溶解,加入氯化钾的质量与得到相应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
(1)实验③的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 (填“是”“不是”或“无法判断”)。
(2)实验①②③的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分别为a、b、c,则它们的大小关系是 (用“>”“<”或“=”表示出来)。
14.(2021八上·萧山月考)A、B、C三只烧杯中分别装入等质量的水,在相同温度下,向三只烧杯中分别加入50g、25g、5g同种固体物质,充分溶解后,静置,现象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填烧杯编号):
(1)A、B、C三只烧杯中的溶液,其中A一定是 溶液
(2)A、B、C三只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 .
15.(2021八上·绍兴期中)下图是小明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16.5%的蔗糖溶液的实验操作示意图:
(1)配制上述溶液,小明要称取蔗糖 g;
(2)上图①、②、④中相同的仪器名称是 ;
(3)用上图所示的序号表示正确配制该溶液的操作顺序为 ;
(4)若上图③中砝码的质量为15 g,游码的读数为1.5
g,则小明称得的蔗糖质量实际为 g;若所量取的水的质量没有错误,实际配制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保留到0.1%)
(5)用托盘天平正确称量所需的氯化钠时,发现托盘天平的指针偏向右盘,应 。
A.增加适量氯化钠固体 B.减少适量氯化钠固体
C.调节平衡螺母 D.移动游码
三、实验探究题
16.(2021八上·嘉兴期末)某兴趣小组利用家中的材料研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实验方案如下:
I.称取一定质量的冰糖,研磨成粉末备用。
II.按照下表进行实验,其中溶剂都为20克。(实验所需仪器略)
试管 1号 2号 3号 4号
实验温度 20℃ 20℃ 20℃ 40℃
洛质种类 冰糖 冰糖 食盐 冰糖
洛剂种类 水 植物油 水 水
(1)在实验中,使用粉状冰糖而不用块状冰糖,好处是 。
(2)本实验中,所研究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有 。
(3)实验中是如何比较物质溶解性大小的 。
17.(2021八上·绍兴期中)某实验小组利用下图甲所示仪器进行“配制质量分数一定的氯化钠溶液”的实验:
(1)完成此实验正确的操作顺序是(填序号) ;
①溶解 ②把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 ③称量和量取 ④计算
(2)按实验要求,图 1 中还缺少的玻璃仪器是(填名称) ;
(3)小婧按图 2 的操作称取氯化钠,小民发现小婧的操作有错误.你认为小婧操作中的错误是 ;该操作会使配得的氯化钠溶液质量分数 (填“偏大”、“偏小”或“正确”);
(4)配制好的上述 10%的氯化钠溶液 50 克,欲将其溶质质量分数增加到 20%,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填序号)。
①将溶质质量增加一倍 ②将溶剂质量减少一半 ③将溶液质量蒸发到原来的一半
18.(2021八上·东阳期中)科学兴趣小组准备“探究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后液体的温度变化”。以下是小金同学的实验报告部分内容,请你回答问题。(已知氢氧化钠具有很强的腐蚀性 )
活动探究:氢氧化钠溶于水后液体的温度变化
探究目的:
⒈了解物质溶解前后液体的温度变化;⒉学习测量液体的温度变化的方法
实验用品:
药匙、烧杯、玻璃棒、温度计、氢氧化钠固体、水
操作过程
(1)氢氧化钠具有很强的腐蚀性,使用时必须注意安全。用托盘天平称取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时,应把氢氧化钠固体放在 (填“称量纸”或“烧杯”)中进行称量。
(2)图示③中的操作存在一处错误,请加以改正 。
(3)同组的小华认为,图示③中的操作错误改正后,上述 实验还不能得出液体温度的变化范围,还需要增加的操作步骤是 。
(4)请你再说出一种溶于 水会使溶液的温度变化的物质 。
19.(2021八上·绍兴月考)在20℃时,100克5%的食盐溶液温度升高到60℃(忽略水分蒸发),则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若将该溶液恒温蒸发水分,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会 (选填“增大”或“减小”) ;在20℃时,当溶液成为 时,该溶液的质量分数最大,其最大值为 。(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
20.(2021八上·诸暨月考)某实验小组利用图1所示仪器进行“配制质量分数一定的氯化钠溶液”的实验:
(1)图1中仪器a的名称是 ;按实验要求,图1中还缺少的玻璃仪器是 (填名称);
(2)小婧按图2的操作称取氯化钠,小明发现小婧的操作有错误。你认为小婧操作中的错误是 ;她称取的氯化钠的质量为 ;
(3)小明所取蒸馏水的体积如图3所示,则该实验小组原计划配制的氯化钠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水的密度为1g/cm3)。
(4)会导致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选项有 。
A.食盐中有杂质
B.称量时使用了生锈的砝码
C.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D.配制完成后移取液体时有部分溅出
四、解答题
21.(2021八上·淳安期末)农民伯伯在挑选种子时,要挑选颗粒饱满的当作种子,通常用 10%-20%的食盐溶 液选种。现需配制 200 千克质量分数为
16%的食盐溶液, 问:
(1)需要食盐 千克;
(2)你认为农民伯伯该挑选 (选填“浮在液面上”或“沉入盐水中”) 的用作 种子;
(3)取上述配制好的质量分数为 16%的食盐溶液 45 千克, 配制成质量分数变为 9%的食盐 水,则需加多少千克水?
22.(2021八上·天台期末)疫情时期广泛使用的二氧化氯是国际上公认的安全、高效消毒剂,它能够迅速、彻底杀灭各种细菌和病毒。现有一瓶二氧化氯消毒液,瓶上的标签如下表。
二氧化氯消毒液 1升
溶质的质量分数 60%
密度 1.2克/厘米3
强腐蚀性,阴冷,密封储藏
(1)二氧化氯消毒液的溶剂是 。
(2)请算出这瓶二氧化氯消毒液中溶质的质量。
(3)欲配制72千克质量分数为1 %的稀二氧化氯消毒液,需要这种浓二氧化氯消毒液多少毫升?
五、综合说理题
23.(2018八上·兰溪月考)一木块漂浮于3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当温度改变时(不考虑由此引起的木块和溶液体积的变化),请描述可能发生的现象并解释原因。
24.(2020八上·温州期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实验中,一同学发现:将氢氧化钠固体加入水中,并不断搅拌,颗粒快速消失,但一段时间后烧杯底部又出现固体。该同学利用温度传感器记录了溶解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并绘制成图。请结合图像利用所学知识,对实验中“固体快速消失,但一段时间后烧杯底部又出现固体”这一现象进行解释。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
【解析】【分析】根据影响溶解性大小的因素,以及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分析判断。
【解答】要比较水温下白糖和食盐溶解能力的大小,就必须控制温度为室温、且溶剂的种类和质量相同,然后比较溶质的质量即可。
A.两种物质都是全溶,即溶质的质量相同,无法比较溶解能力大小,故A错误;
B.6g白糖全部溶解,即溶质质量为6g;4g食盐还有剩余,即溶质质量小于4g,则室温下白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大于食盐,故B正确;
C.温度不同,且没有在室温下,故C错误;
D.溶剂的种类不同,故D错误。
故选B。
2.【答案】B
【知识点】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根据题目描述,分析哪个因素发生改变即可。
【解答】某同学在探究溶解能力的影响因素时,取两只相同的透明烧杯,分别倒入相同质量的冷水和热水,然后在冷水和热水中逐渐加入蔗糖,并使之充分溶解,直到不能继续溶解为止,其中溶剂的种类和质量相同,溶质的种类也相同,只有温度不同,因此目的是探究溶解能力与温度的关系。
故选B。
3.【答案】B
【知识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
【解析】【分析】根据要达到的目的确定油漆和化纤在洗涤剂中溶解性的大小即可。
【解答】校服为化纤材料,上面沾上油漆,目的是除去油漆保留化纤,因此油漆在洗涤剂中应该能溶解,而化纤在洗涤剂中不能溶解,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4.【答案】C
【知识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
【解析】【分析】根据营销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因素的知识判断。
【解答】溶剂的质量、溶剂的种类和溶剂的温度,都会影响物质的溶解性,因此在进行硝酸钾与氯化钠溶解性比较的实验时,下列条件必须控制的是温度、溶剂质量和种类,即①④⑤。
故选C。
5.【答案】C
【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时吸热或放热的知识判断。
【解答】根据题目描述可知,这种物质溶于水后会温度降低,即它溶解时吸热。
蔗糖和氯化钠溶于水时没有明显的温度变化,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放热,故A、B、D不合题意;
硝酸铵溶于水时吸热,故D符合题意。
故选C。
6.【答案】B
【知识点】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选择对照实验。
【解答】食盐的溶解速度只与食盐形状、水的温度、是否搅拌有关,与水量无关。则探究温度对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时,应该控制食盐的形状和是否搅拌相同,而改变温度,那么对照实验应该选甲和丙。
故选B。
7.【答案】C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 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解答】 20℃时的溶解度为20克 ,说明100g水中最多溶解20g该物质,而将20g该物质放入80g水中,该物质无法完全溶解,会有晶体析出,成为饱和溶液,对于同一个温度下的同种物质来说,饱和溶液质量分数=×100%=×100%=16.7%。
故答案为:C.
8.【答案】A
【知识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质质量分数偏大,要么是溶质质量偏大,要么是溶剂质量偏小,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①称量氯化钠固体时用的砝码有磨损,即放上5g的砝码其实称得的氯化钠的质量小于5g,那么溶质质量偏小,故①不合题意;
②配制溶液的烧杯用少量的蒸馏水冲洗后有残留,会导致溶剂质量偏大,故②不合题意;
③往烧杯中加水时有水洒出,会导致溶剂的质量偏小,故③符合题意;
④将配制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时有少量溅出,由于溶液具有均一性,因此不会影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故④不合题意;
⑤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会导致读出的示数偏大,而实际得到溶剂的体积偏小,故⑤符合题意。
则会导致结果偏大是是③⑤。
故选A。
9.【答案】D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解析】【分析】根据溶解度的定义和影响因素分析判断。
【解答】20℃时,10克水中最多可溶解5克A物质,则20℃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50g。50℃时,15克B物质溶于50克水中恰好饱和,那么B物质50℃的溶解度为30g。题目没有指明A与B的温度,因此无法比较溶解度的大小,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10.【答案】B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比较溶解度的大小,必须指明温度;
(2)根据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判断;
(3)同种物质,相同温度下溶解度相同,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4)根据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判断。
【解答】A.根据图像可知,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影响而不断改变,没有指明温度,则无法比较三者溶解度的大小,故A错误;
B.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则:t2℃时,将a的溶液降温至t1℃,如果溶液达到饱和,那么可能有晶体析出,故B正确;
C.根据图像可知,t1℃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即它们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如果溶液不饱和,那么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将无法比较,故C错误;
D.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则采用升高温度的方法,可将c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故D错误。
故选B。
11.【答案】不对;丙、丁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如果溶液中存在未溶的固体,那么溶液肯定饱和;否则,无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2)在相同温度下,同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即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20℃时100g某硝酸钾溶液甲恒温蒸发10g水成为乙,乙中没有晶体,可判断出甲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乙的溶液是否饱和不能 确定。乙的溶液恒温蒸发10g水析出了3g晶体,则丙的溶液一定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将丙的溶液过滤恒温蒸发10g析出晶体的质量不一定等于3g,若乙的溶液是饱和溶液,则丁烧杯中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等于3g,若乙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则丁烧杯中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大于3g.
(2)同温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则甲、乙、丙、丁四个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的是丙、丁。
12.【答案】(1)5
(2)滴管
(3)加快氯化钠的溶解
(4)D
【知识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1)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分析;;
(2)根据量取一定体积水时用量筒和滴管分析;
(3)根据溶解时玻璃棒的加速溶解的作用分析;
(4)根据配制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可能是溶质偏多或溶剂偏少分析。
【解答】(1) 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所需氯化钠质量为50g×10%=5g;
(2)在量取水的操作中,当水面接近所需刻度时,应改用胶头滴管滴加水至所需刻度;
(3) 操作戊为溶解,其中用玻璃棒搅拌的作用是加速氯化钠的溶解;
(4) 氯化钠中含杂质会使所配制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因溶质质量偏小而偏小,A错误; 称量用的砝码有缺损会使溶质质量偏小,所配制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B错误; 烧杯用水湿润过会使溶剂质量偏大,所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C错误; 量筒中的水没有倒尽会使水的质量偏小,所配制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D正确。
故答案为:(1)5;(2)滴管;(3) 加快氯化钠的溶解 ;(4)D。
13.【答案】(1)是
(2)a<b=c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把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答】 (1)实验②中烧杯总质量140g,再加入20g氯化钾,③烧杯中溶液质量不变化还是140g,故不能够继续溶解氯化钾,所以实验③为饱和溶液;
(2)烧杯①中的质量分数a===;烧杯②中b===;烧杯③和②总质量相等,由于②③都是饱和溶液,在温度相同情况下,烧杯③质量分数与烧杯②质量分数相同,b=c。
故答案为:(1)是;(2)a<b=c。
14.【答案】(1)饱和
(2)A≥B>C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如果溶液中存在未溶的固态颗粒,那么溶液肯定饱和;如果溶液中没有未溶的固体,那么无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2)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分析比较即可。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A中出现未溶的固态物质,那么A一定是饱和溶液。
(2)A肯定是饱和溶液,而B可能是饱和溶液,而C肯定是不饱和溶液。
当温度相同时,同种物质的溶解度不变,即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如果B是饱和溶液,那么溶质质量分数A=B;
如果B是不饱和溶液,那么溶质质量分数A>B;
无论B是否饱和,B和C的溶剂质量相同,而溶质质量B>C,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质质量分数B>C。
那么三者的溶质质量分数: A≥B>C 。
15.【答案】(1)16.5
(2)烧杯
(3)⑤③①④②
(4)13.5;13.9%
(5)A
【知识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1)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2)根据所指仪器的名称解答;
(3)根据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实验过程解答;
(4)当砝码和药品放反时,药品的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根据“溶质质量分数=”计算。
(5)根据天平的使用规范解答。
【解答】(1)小明要称取蔗糖的质量为:100g×16.5%=16.5g。
(2)根据图片可知,①、②、④中相同的仪器名称为烧杯。
(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实验过程如下:
⑤从试剂瓶中取出蔗糖;
③用天平称取16.5g蔗糖;
①将称取的蔗糖倒入烧杯备用;
④用量筒量取83.5mL的水倒入烧杯;
⑤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直到蔗糖全部溶解。
则正确的操作顺序为:⑤③①④②。
(4)根据图③可知,蔗糖和砝码的位置弄反了,则称得蔗糖的质量为:15g-1.5g=13.5g。
需要水的质量为:100g-16.5g=93.5g;
则实际配制的溶质质量分数:。
(5)用托盘天平正确称量所需的氯化钠时,发现托盘天平的指针偏向右盘,说明左盘氯化钠的质量偏小,则接下来应该:增加适量氯化钠固体,故选A。
16.【答案】(1)粉末状比块状的溶解速度快,节约实验时间
(2)温度、溶质种类、溶剂种类
(3)一定温度下,2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溶质的克数
【知识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物质溶解与否,溶解能力的大小,一方面决定于物质的本性;另一方面也与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强、溶剂种类等有关。
【解答】(1)粉末状比块状更加容易溶解,使用粉状冰糖而不用块状冰糖,好处是粉末状比块状的溶解速度快,节约实验时间。
(2)影响溶解度的因素为温度、溶质种类、溶剂种类。
(3)实验中是比较物质溶解性大小的方法是:控制温度,一定温度下,2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溶质的克数
17.【答案】(1)④③①②
(2)玻璃棒
(3)砝码和氯化钠位置放反了;偏小
(4)③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1)根据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实验过程解答;
(2)根据溶解操作的过程确定所缺的玻璃仪器;
(3)根据天平的使用方法确定错误操作,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分析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
(4)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分别计算出各个选项中的溶质质量分数即可。
【解答】(1)“配制质量分数一定的氯化钠溶液”的实验过程如下:
④根据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出需要氯化钠的质量,将溶液质量减去氯化钠质量得到水的质量,并计算出水的体积;
③用天平称量氯化钠,用量筒称量合适体积的水;
①将氯化钠和水都倒入烧杯,用玻璃棒搅拌,直到全部溶解;
②把配制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
则正确的操作顺序为④③①②。
(2)在溶解操作中,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因此缺少的玻璃仪器是玻璃棒。
(3)在称量物体的质量时,砝码应放在右盘,物体放在左盘,则错误操作为:砝码和氯化钠放错了位置。当物体和砝码放错位置时,根据“左盘=右盘+游码”可知,此时称出的氯化钠的质量偏小,从而导致配得的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4)50g10%的氯化钠溶液中溶质质量:50g×10%=5g,溶剂质量:50g-5g=45g。
①将溶质质量增加一倍时,溶质质量分数为:,故①错误;
②将溶剂质量减少一半,溶质质量分数为: ,故②错误;
③将溶液质量蒸发到原来的一半时,溶质质量分数为:,故③正确。
故选③。
18.【答案】(1)烧杯
(2)温度计改用玻璃棒搅拌
(3)测量加入氢氧化钠固体前水的温度
(4)浓硫酸(硝酸铵)
【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解析】【分析】(1)量取固体质量时,如果药品具有强烈的腐蚀性,那么要放到玻璃容器内进行称量。
(2)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专业仪器,受到撞击后很容易损坏,因此不能作为溶液的搅拌工具。
(3)要确定溶液的温度是否升高,必须将加入氢氧化钠后溶液温度与加入前的溶液温度进行对比才行;
(4)根据自己对常见化学药品性质的了解解答。
【解答】(1)氢氧化钠具有很强的腐蚀性,使用时必须注意安全。用托盘天平称取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时,应把氢氧化钠固体放在烧杯中进行称量。
(2)图示③中的操作存在一处错误,改正:温度计改用玻璃棒搅拌。
(3)同组的小华认为,图示③中的操作错误改正后,上述实验还不能得出液体温度的变化范围,还需要增加的操作步骤是:测量加入氢氧化钠固体前水的温度。
(4)溶于水后溶液温度会发生变化的物质是:浓硫酸(硝酸铵)。
19.【答案】5%;增大;饱和溶液;26.5%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食盐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确定温度升高时,是否会有食盐晶体析出,进而确定溶质质量分数是否改变;
(2)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分析;
(3)当溶液达到饱和时,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达到最大,此时溶质质量分数也最大;
(4)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解答】(1)在20℃时,100克5%的食盐溶液温度升高到60℃(忽略水分蒸发),食盐的溶解度增大,肯定不会有食盐晶体析出,则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还是5%。
(2)若将该溶液恒温蒸发水分,则溶质质量不变,而溶液质量减小,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3)在20℃时,当溶液成为饱和溶液时,该溶液的质量分数最大。
(4)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g,则该溶液的最大溶质质量分数为:。
20.【答案】(1)烧杯;玻璃棒
(2)称量时物体位置放反了;12g
(3)18%
(4)A;C
【知识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1)根据所指仪器的名称解答。根据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实验过程确定缺少的器材;
(2)根据“左物右码”的规则判断。当砝码和物质放错托盘时,可根据m=m砝码-m游码计算出物质的质量。
(3)溶质质量分数=;
(4)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质质量分数偏小,要么是溶质质量偏小,要么是溶剂质量偏大,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1)图1中仪器a的名称是烧杯。在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过程中,将氯化钠和水倒入烧杯后,需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从而加快溶解,因此缺少的玻璃仪器是玻璃棒;
(2)氯化钠应该放在左盘,实际上却放在右盘,则操作中的错误为:称量时物体位置放反了。根据图片可知,砝码质量为:10g+5g=15g,游码的质量为3g,则氯化钠的质量为:15g-3g=12g。
(3)根据图3可知,量筒内水的体积为82mL,则溶剂水的质量m=ρV=1g/cm3×82cm3=82g;
原计划称量氯化钠的质量:15g+3g=18g;
则溶质质量分数为:。
(4)A.食盐中有杂质,则溶质的质量偏小,故A正确;
B.称量时使用了生锈的砝码,那么砝码的质量会偏大,则称量出溶质的质量偏大,故B错误;
C.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可知,此时读出的示数偏小,而实际得到水的体积偏大,故C正确;
D.配制完成后移取液体时有部分溅出,由于溶液具有均一性,所以不会影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故D错误。
故选AC。
21.【答案】(1)32
(2)沉入盐水中
(3)解: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质量不变16%×45kg=9%×m
m=80kg
m水=80kg-45kg=35kg
【知识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2)根据浮沉条件分析;
(3)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保持不变,据此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列出方程,计算出16%的食盐溶液的质量,然后前后两种溶液的质量之差就是需要加水的质量。
【解答】(1)需要食盐的质量:200kg×16%=32kg;
(2)漂浮在水面上的种子,密度小于盐水;在水里下沉的种子,密度大于盐水,且种子的密度越大,说明种子越饱满,因此:农民伯伯应该挑选沉入盐水中的种子。
22.【答案】(1)水
(2)解:
(3)解: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溶液的组成及特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由液体和气体组成的溶液,液体为溶剂,气体为溶剂;
(2)首先根据 计算出消毒液的质量,然后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出溶质质量。
(3)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保持不变,据此根据“ ”列出方程计算出浓消毒液的质量,再根据密度公式 计算出它的体积。
23.【答案】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溶液密度越大。
当升高温度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变大,烧杯中硝酸钾固体继续溶解而变少,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溶液密度变大,木块上浮一些,即木块露出液面的体积变大;
当降低温度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变小,有硝酸钾固体析出,烧杯中固体变多;同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溶液密度变小,木块下沉一些(即木块露出液面的体积变小),甚至可能木块下沉至杯底。
【知识点】阿基米德原理;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温度变化包括两方面:温度升高和温度降低;
(1)当溶液温度变化时,根据溶质溶解度的变化分析溶液的溶质质量是否发生变化,然后根据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可判断质量分数的变化;分析溶液的质量和体积是否发生变化,根据判断溶液密度的变化;
(2)根据公式可知,当浮力不变时,液体的密度越大,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小,即物体上浮;否则,物体就下沉。
【解答】(1)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烧杯中的晶体会继续溶解,溶质增多,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溶液的体积不变而质量增大,根据公式可知,溶液密度越大。
(2)当升高温度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变大,烧杯中硝酸钾固体继续溶解而变少,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溶液密度变大,木块上浮一些,即木块露出液面的体积变大;
(3)当降低温度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变小,有硝酸钾固体析出,烧杯中固体变多;同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溶液密度变小,木块下沉一些(即木块露出液面的体积变小),甚至可能木块下沉至杯底。
24.【答案】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会放出的热大于溶液散热,使溶液温度升高加快溶解;搅拌也加快了氢氧化钠的溶解,所以固体快速消失。氢氧化钠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溶液中有较多的氢氧化钠。完全溶解后,溶液向外散热,温度缓慢下降,氢氧化钠溶解度降低,固体逐渐析出至室温后不再变化。
【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解析】【分析】(1)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时放热;
(2)氢氧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
(3)搅拌和升高温度都会加快物质的溶解,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会放出的热大于溶液散热,使溶液温度升高加快溶解;搅拌也加快了氢氧化钠的溶解,所以固体快速消失。氢氧化钠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溶液中有较多的氢氧化钠。完全溶解后,溶液向外散热,温度缓慢下降,氢氧化钠溶解度降低,固体逐渐析出至室温后不再变化。
1 / 12022-2023 学年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1.5 物质的溶解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能比较出室温下白糖和食盐溶解能力大小的一组实验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
【解析】【分析】根据影响溶解性大小的因素,以及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分析判断。
【解答】要比较水温下白糖和食盐溶解能力的大小,就必须控制温度为室温、且溶剂的种类和质量相同,然后比较溶质的质量即可。
A.两种物质都是全溶,即溶质的质量相同,无法比较溶解能力大小,故A错误;
B.6g白糖全部溶解,即溶质质量为6g;4g食盐还有剩余,即溶质质量小于4g,则室温下白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大于食盐,故B正确;
C.温度不同,且没有在室温下,故C错误;
D.溶剂的种类不同,故D错误。
故选B。
2.某同学在探究溶解能力的影响因素时,取两只相同的透明烧杯,分别倒入相同质量的冷水和热水,然后在冷水和热水中逐渐加入蔗糖,并使之充分溶解,直到不能继续溶解为止。其目的是探究溶解能力与( )
A.溶剂种类的关系 B.温度的关系
C.溶质种类的关系 D.搅拌的关系
【答案】B
【知识点】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根据题目描述,分析哪个因素发生改变即可。
【解答】某同学在探究溶解能力的影响因素时,取两只相同的透明烧杯,分别倒入相同质量的冷水和热水,然后在冷水和热水中逐渐加入蔗糖,并使之充分溶解,直到不能继续溶解为止,其中溶剂的种类和质量相同,溶质的种类也相同,只有温度不同,因此目的是探究溶解能力与温度的关系。
故选B。
3.小科同学的校服是用化纤面料做成的,不小心沾上了油漆,若要在不破坏衣服的前提下将衣服洗干净,你认为应选择的洗涤剂是( )
洗涤剂 油漆 化纤
A 能溶解 能溶解
B 能溶解 不能溶解
C 不能溶解 能溶解
D 不能溶解 不能溶解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
【解析】【分析】根据要达到的目的确定油漆和化纤在洗涤剂中溶解性的大小即可。
【解答】校服为化纤材料,上面沾上油漆,目的是除去油漆保留化纤,因此油漆在洗涤剂中应该能溶解,而化纤在洗涤剂中不能溶解,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4.在进行硝酸钾与氯化钠溶解性比较的实验时,下列条件必须控制的是( )
①温度 ②溶质颗粒大小 ③溶质质量 ④溶剂质量 ⑤溶剂种类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①⑤
【答案】C
【知识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
【解析】【分析】根据营销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因素的知识判断。
【解答】溶剂的质量、溶剂的种类和溶剂的温度,都会影响物质的溶解性,因此在进行硝酸钾与氯化钠溶解性比较的实验时,下列条件必须控制的是温度、溶剂质量和种类,即①④⑤。
故选C。
5.市场上有一种俗称“摇摇冰”的罐装饮料,在饮料罐的夹层中分别装着一种固体物质和水,饮用前摇动使它们混合,罐内饮料温度就会降低。这种固体物质可能是( )
A.蔗糖 B.氢氧化钠 C.硝酸铵 D.氯化钠
【答案】C
【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时吸热或放热的知识判断。
【解答】根据题目描述可知,这种物质溶于水后会温度降低,即它溶解时吸热。
蔗糖和氯化钠溶于水时没有明显的温度变化,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放热,故A、B、D不合题意;
硝酸铵溶于水时吸热,故D符合题意。
故选C。
6.(2022八上·衢江期末)研究温度对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时,应选用下列哪两个装置进行对比实验( )
A.甲和乙 B.甲和丙 C.乙和丙 D.丙和丁
【答案】B
【知识点】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选择对照实验。
【解答】食盐的溶解速度只与食盐形状、水的温度、是否搅拌有关,与水量无关。则探究温度对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时,应该控制食盐的形状和是否搅拌相同,而改变温度,那么对照实验应该选甲和丙。
故选B。
7.(2021八上·杭州期中)某物质在20℃时的溶解度为20克,在20℃时将该物质20克投入80克水中充分溶解,则该物质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A.25% B.20% C.16.7% D.无法计算
【答案】C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 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解答】 20℃时的溶解度为20克 ,说明100g水中最多溶解20g该物质,而将20g该物质放入80g水中,该物质无法完全溶解,会有晶体析出,成为饱和溶液,对于同一个温度下的同种物质来说,饱和溶液质量分数=×100%=×100%=16.7%。
故答案为:C.
8.(2021八上·温州期中)实验室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时,下列操作会导致结果偏大的是( )
①称量氯化钠固体时用的砝码有磨损;②配制溶液的烧杯用少量的蒸馏水冲洗后有残留;③往烧杯中加水时有水洒出;④将配制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时有少量溅出;⑤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A.③⑤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知识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质质量分数偏大,要么是溶质质量偏大,要么是溶剂质量偏小,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①称量氯化钠固体时用的砝码有磨损,即放上5g的砝码其实称得的氯化钠的质量小于5g,那么溶质质量偏小,故①不合题意;
②配制溶液的烧杯用少量的蒸馏水冲洗后有残留,会导致溶剂质量偏大,故②不合题意;
③往烧杯中加水时有水洒出,会导致溶剂的质量偏小,故③符合题意;
④将配制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时有少量溅出,由于溶液具有均一性,因此不会影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故④不合题意;
⑤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会导致读出的示数偏大,而实际得到溶剂的体积偏小,故⑤符合题意。
则会导致结果偏大是是③⑤。
故选A。
9.(2021八上·新昌期中)20℃时,10克水中最多可溶解5克A物质,50℃时,15克B物质溶于50克水中恰好饱和,A与B的溶解度( )
A. A=B B.A<B C.A>B D.无法比较
【答案】D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解析】【分析】根据溶解度的定义和影响因素分析判断。
【解答】20℃时,10克水中最多可溶解5克A物质,则20℃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50g。50℃时,15克B物质溶于50克水中恰好饱和,那么B物质50℃的溶解度为30g。题目没有指明A与B的温度,因此无法比较溶解度的大小,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10.(2021八上·绍兴期中)如图所示是a、b、c(不含结晶水)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三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顺序是a>b>c
B.t2℃时,将a的溶液降温至t1℃,可能有晶体析出
C.t1℃时,a、b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D.采用升高温度的方法,可将饱和的c物质溶液变成不饱和
【答案】B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比较溶解度的大小,必须指明温度;
(2)根据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判断;
(3)同种物质,相同温度下溶解度相同,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4)根据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判断。
【解答】A.根据图像可知,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影响而不断改变,没有指明温度,则无法比较三者溶解度的大小,故A错误;
B.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则:t2℃时,将a的溶液降温至t1℃,如果溶液达到饱和,那么可能有晶体析出,故B正确;
C.根据图像可知,t1℃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即它们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如果溶液不饱和,那么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将无法比较,故C错误;
D.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则采用升高温度的方法,可将c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故D错误。
故选B。
二、填空题
11.(2022八上·衢江期末)20℃时100g某硝酸钾溶液恒温经过如图所示的变化,请判断:最终丁烧杯中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等于3g,这句话对吗? (填 “对”或“不对”)。甲、乙、丙、丁四个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的是 。
【答案】不对;丙、丁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如果溶液中存在未溶的固体,那么溶液肯定饱和;否则,无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2)在相同温度下,同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即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20℃时100g某硝酸钾溶液甲恒温蒸发10g水成为乙,乙中没有晶体,可判断出甲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乙的溶液是否饱和不能 确定。乙的溶液恒温蒸发10g水析出了3g晶体,则丙的溶液一定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将丙的溶液过滤恒温蒸发10g析出晶体的质量不一定等于3g,若乙的溶液是饱和溶液,则丁烧杯中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等于3g,若乙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则丁烧杯中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大于3g.
(2)同温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则甲、乙、丙、丁四个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的是丙、丁。
12.(2021八上·拱墅期末)如图所示为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的操作过程示意图。回答问题:
(1)本实验中,要准确称取氯化钠 g。
(2)在量取水的操作中,当水面接近所需刻度时,应改用 滴加水至所需刻度。
(3)操作戊中用玻璃棒搅拌的作用是 。
(4)在配置溶液时,下列选项中的情况会使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的是__________。
A.甲图——氯化钠中含杂质 B.乙图——称量用的砝码有缺损
C.丙图——烧杯用水湿润过 D.丁图——量筒中的水没有倒尽
【答案】(1)5
(2)滴管
(3)加快氯化钠的溶解
(4)D
【知识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1)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分析;;
(2)根据量取一定体积水时用量筒和滴管分析;
(3)根据溶解时玻璃棒的加速溶解的作用分析;
(4)根据配制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可能是溶质偏多或溶剂偏少分析。
【解答】(1) 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所需氯化钠质量为50g×10%=5g;
(2)在量取水的操作中,当水面接近所需刻度时,应改用胶头滴管滴加水至所需刻度;
(3) 操作戊为溶解,其中用玻璃棒搅拌的作用是加速氯化钠的溶解;
(4) 氯化钠中含杂质会使所配制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因溶质质量偏小而偏小,A错误; 称量用的砝码有缺损会使溶质质量偏小,所配制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B错误; 烧杯用水湿润过会使溶剂质量偏大,所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C错误; 量筒中的水没有倒尽会使水的质量偏小,所配制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D正确。
故答案为:(1)5;(2)滴管;(3) 加快氯化钠的溶解 ;(4)D。
13.(2021八上·兰溪月考)在一定温度下,向100g水中依次加入一定质量的氯化钾固体,充分溶解,加入氯化钾的质量与得到相应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
(1)实验③的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 (填“是”“不是”或“无法判断”)。
(2)实验①②③的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分别为a、b、c,则它们的大小关系是 (用“>”“<”或“=”表示出来)。
【答案】(1)是
(2)a<b=c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把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答】 (1)实验②中烧杯总质量140g,再加入20g氯化钾,③烧杯中溶液质量不变化还是140g,故不能够继续溶解氯化钾,所以实验③为饱和溶液;
(2)烧杯①中的质量分数a===;烧杯②中b===;烧杯③和②总质量相等,由于②③都是饱和溶液,在温度相同情况下,烧杯③质量分数与烧杯②质量分数相同,b=c。
故答案为:(1)是;(2)a<b=c。
14.(2021八上·萧山月考)A、B、C三只烧杯中分别装入等质量的水,在相同温度下,向三只烧杯中分别加入50g、25g、5g同种固体物质,充分溶解后,静置,现象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填烧杯编号):
(1)A、B、C三只烧杯中的溶液,其中A一定是 溶液
(2)A、B、C三只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 .
【答案】(1)饱和
(2)A≥B>C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如果溶液中存在未溶的固态颗粒,那么溶液肯定饱和;如果溶液中没有未溶的固体,那么无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2)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分析比较即可。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A中出现未溶的固态物质,那么A一定是饱和溶液。
(2)A肯定是饱和溶液,而B可能是饱和溶液,而C肯定是不饱和溶液。
当温度相同时,同种物质的溶解度不变,即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如果B是饱和溶液,那么溶质质量分数A=B;
如果B是不饱和溶液,那么溶质质量分数A>B;
无论B是否饱和,B和C的溶剂质量相同,而溶质质量B>C,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质质量分数B>C。
那么三者的溶质质量分数: A≥B>C 。
15.(2021八上·绍兴期中)下图是小明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16.5%的蔗糖溶液的实验操作示意图:
(1)配制上述溶液,小明要称取蔗糖 g;
(2)上图①、②、④中相同的仪器名称是 ;
(3)用上图所示的序号表示正确配制该溶液的操作顺序为 ;
(4)若上图③中砝码的质量为15 g,游码的读数为1.5
g,则小明称得的蔗糖质量实际为 g;若所量取的水的质量没有错误,实际配制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保留到0.1%)
(5)用托盘天平正确称量所需的氯化钠时,发现托盘天平的指针偏向右盘,应 。
A.增加适量氯化钠固体 B.减少适量氯化钠固体
C.调节平衡螺母 D.移动游码
【答案】(1)16.5
(2)烧杯
(3)⑤③①④②
(4)13.5;13.9%
(5)A
【知识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1)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2)根据所指仪器的名称解答;
(3)根据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实验过程解答;
(4)当砝码和药品放反时,药品的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根据“溶质质量分数=”计算。
(5)根据天平的使用规范解答。
【解答】(1)小明要称取蔗糖的质量为:100g×16.5%=16.5g。
(2)根据图片可知,①、②、④中相同的仪器名称为烧杯。
(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实验过程如下:
⑤从试剂瓶中取出蔗糖;
③用天平称取16.5g蔗糖;
①将称取的蔗糖倒入烧杯备用;
④用量筒量取83.5mL的水倒入烧杯;
⑤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直到蔗糖全部溶解。
则正确的操作顺序为:⑤③①④②。
(4)根据图③可知,蔗糖和砝码的位置弄反了,则称得蔗糖的质量为:15g-1.5g=13.5g。
需要水的质量为:100g-16.5g=93.5g;
则实际配制的溶质质量分数:。
(5)用托盘天平正确称量所需的氯化钠时,发现托盘天平的指针偏向右盘,说明左盘氯化钠的质量偏小,则接下来应该:增加适量氯化钠固体,故选A。
三、实验探究题
16.(2021八上·嘉兴期末)某兴趣小组利用家中的材料研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实验方案如下:
I.称取一定质量的冰糖,研磨成粉末备用。
II.按照下表进行实验,其中溶剂都为20克。(实验所需仪器略)
试管 1号 2号 3号 4号
实验温度 20℃ 20℃ 20℃ 40℃
洛质种类 冰糖 冰糖 食盐 冰糖
洛剂种类 水 植物油 水 水
(1)在实验中,使用粉状冰糖而不用块状冰糖,好处是 。
(2)本实验中,所研究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有 。
(3)实验中是如何比较物质溶解性大小的 。
【答案】(1)粉末状比块状的溶解速度快,节约实验时间
(2)温度、溶质种类、溶剂种类
(3)一定温度下,2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溶质的克数
【知识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物质溶解与否,溶解能力的大小,一方面决定于物质的本性;另一方面也与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强、溶剂种类等有关。
【解答】(1)粉末状比块状更加容易溶解,使用粉状冰糖而不用块状冰糖,好处是粉末状比块状的溶解速度快,节约实验时间。
(2)影响溶解度的因素为温度、溶质种类、溶剂种类。
(3)实验中是比较物质溶解性大小的方法是:控制温度,一定温度下,2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溶质的克数
17.(2021八上·绍兴期中)某实验小组利用下图甲所示仪器进行“配制质量分数一定的氯化钠溶液”的实验:
(1)完成此实验正确的操作顺序是(填序号) ;
①溶解 ②把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 ③称量和量取 ④计算
(2)按实验要求,图 1 中还缺少的玻璃仪器是(填名称) ;
(3)小婧按图 2 的操作称取氯化钠,小民发现小婧的操作有错误.你认为小婧操作中的错误是 ;该操作会使配得的氯化钠溶液质量分数 (填“偏大”、“偏小”或“正确”);
(4)配制好的上述 10%的氯化钠溶液 50 克,欲将其溶质质量分数增加到 20%,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填序号)。
①将溶质质量增加一倍 ②将溶剂质量减少一半 ③将溶液质量蒸发到原来的一半
【答案】(1)④③①②
(2)玻璃棒
(3)砝码和氯化钠位置放反了;偏小
(4)③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1)根据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实验过程解答;
(2)根据溶解操作的过程确定所缺的玻璃仪器;
(3)根据天平的使用方法确定错误操作,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分析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
(4)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分别计算出各个选项中的溶质质量分数即可。
【解答】(1)“配制质量分数一定的氯化钠溶液”的实验过程如下:
④根据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出需要氯化钠的质量,将溶液质量减去氯化钠质量得到水的质量,并计算出水的体积;
③用天平称量氯化钠,用量筒称量合适体积的水;
①将氯化钠和水都倒入烧杯,用玻璃棒搅拌,直到全部溶解;
②把配制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
则正确的操作顺序为④③①②。
(2)在溶解操作中,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因此缺少的玻璃仪器是玻璃棒。
(3)在称量物体的质量时,砝码应放在右盘,物体放在左盘,则错误操作为:砝码和氯化钠放错了位置。当物体和砝码放错位置时,根据“左盘=右盘+游码”可知,此时称出的氯化钠的质量偏小,从而导致配得的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4)50g10%的氯化钠溶液中溶质质量:50g×10%=5g,溶剂质量:50g-5g=45g。
①将溶质质量增加一倍时,溶质质量分数为:,故①错误;
②将溶剂质量减少一半,溶质质量分数为: ,故②错误;
③将溶液质量蒸发到原来的一半时,溶质质量分数为:,故③正确。
故选③。
18.(2021八上·东阳期中)科学兴趣小组准备“探究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后液体的温度变化”。以下是小金同学的实验报告部分内容,请你回答问题。(已知氢氧化钠具有很强的腐蚀性 )
活动探究:氢氧化钠溶于水后液体的温度变化
探究目的:
⒈了解物质溶解前后液体的温度变化;⒉学习测量液体的温度变化的方法
实验用品:
药匙、烧杯、玻璃棒、温度计、氢氧化钠固体、水
操作过程
(1)氢氧化钠具有很强的腐蚀性,使用时必须注意安全。用托盘天平称取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时,应把氢氧化钠固体放在 (填“称量纸”或“烧杯”)中进行称量。
(2)图示③中的操作存在一处错误,请加以改正 。
(3)同组的小华认为,图示③中的操作错误改正后,上述 实验还不能得出液体温度的变化范围,还需要增加的操作步骤是 。
(4)请你再说出一种溶于 水会使溶液的温度变化的物质 。
【答案】(1)烧杯
(2)温度计改用玻璃棒搅拌
(3)测量加入氢氧化钠固体前水的温度
(4)浓硫酸(硝酸铵)
【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解析】【分析】(1)量取固体质量时,如果药品具有强烈的腐蚀性,那么要放到玻璃容器内进行称量。
(2)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专业仪器,受到撞击后很容易损坏,因此不能作为溶液的搅拌工具。
(3)要确定溶液的温度是否升高,必须将加入氢氧化钠后溶液温度与加入前的溶液温度进行对比才行;
(4)根据自己对常见化学药品性质的了解解答。
【解答】(1)氢氧化钠具有很强的腐蚀性,使用时必须注意安全。用托盘天平称取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时,应把氢氧化钠固体放在烧杯中进行称量。
(2)图示③中的操作存在一处错误,改正:温度计改用玻璃棒搅拌。
(3)同组的小华认为,图示③中的操作错误改正后,上述实验还不能得出液体温度的变化范围,还需要增加的操作步骤是:测量加入氢氧化钠固体前水的温度。
(4)溶于水后溶液温度会发生变化的物质是:浓硫酸(硝酸铵)。
19.(2021八上·绍兴月考)在20℃时,100克5%的食盐溶液温度升高到60℃(忽略水分蒸发),则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若将该溶液恒温蒸发水分,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会 (选填“增大”或“减小”) ;在20℃时,当溶液成为 时,该溶液的质量分数最大,其最大值为 。(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
【答案】5%;增大;饱和溶液;26.5%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食盐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确定温度升高时,是否会有食盐晶体析出,进而确定溶质质量分数是否改变;
(2)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分析;
(3)当溶液达到饱和时,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达到最大,此时溶质质量分数也最大;
(4)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解答】(1)在20℃时,100克5%的食盐溶液温度升高到60℃(忽略水分蒸发),食盐的溶解度增大,肯定不会有食盐晶体析出,则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还是5%。
(2)若将该溶液恒温蒸发水分,则溶质质量不变,而溶液质量减小,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3)在20℃时,当溶液成为饱和溶液时,该溶液的质量分数最大。
(4)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g,则该溶液的最大溶质质量分数为:。
20.(2021八上·诸暨月考)某实验小组利用图1所示仪器进行“配制质量分数一定的氯化钠溶液”的实验:
(1)图1中仪器a的名称是 ;按实验要求,图1中还缺少的玻璃仪器是 (填名称);
(2)小婧按图2的操作称取氯化钠,小明发现小婧的操作有错误。你认为小婧操作中的错误是 ;她称取的氯化钠的质量为 ;
(3)小明所取蒸馏水的体积如图3所示,则该实验小组原计划配制的氯化钠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水的密度为1g/cm3)。
(4)会导致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选项有 。
A.食盐中有杂质
B.称量时使用了生锈的砝码
C.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D.配制完成后移取液体时有部分溅出
【答案】(1)烧杯;玻璃棒
(2)称量时物体位置放反了;12g
(3)18%
(4)A;C
【知识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1)根据所指仪器的名称解答。根据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实验过程确定缺少的器材;
(2)根据“左物右码”的规则判断。当砝码和物质放错托盘时,可根据m=m砝码-m游码计算出物质的质量。
(3)溶质质量分数=;
(4)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质质量分数偏小,要么是溶质质量偏小,要么是溶剂质量偏大,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1)图1中仪器a的名称是烧杯。在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过程中,将氯化钠和水倒入烧杯后,需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从而加快溶解,因此缺少的玻璃仪器是玻璃棒;
(2)氯化钠应该放在左盘,实际上却放在右盘,则操作中的错误为:称量时物体位置放反了。根据图片可知,砝码质量为:10g+5g=15g,游码的质量为3g,则氯化钠的质量为:15g-3g=12g。
(3)根据图3可知,量筒内水的体积为82mL,则溶剂水的质量m=ρV=1g/cm3×82cm3=82g;
原计划称量氯化钠的质量:15g+3g=18g;
则溶质质量分数为:。
(4)A.食盐中有杂质,则溶质的质量偏小,故A正确;
B.称量时使用了生锈的砝码,那么砝码的质量会偏大,则称量出溶质的质量偏大,故B错误;
C.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可知,此时读出的示数偏小,而实际得到水的体积偏大,故C正确;
D.配制完成后移取液体时有部分溅出,由于溶液具有均一性,所以不会影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故D错误。
故选AC。
四、解答题
21.(2021八上·淳安期末)农民伯伯在挑选种子时,要挑选颗粒饱满的当作种子,通常用 10%-20%的食盐溶 液选种。现需配制 200 千克质量分数为
16%的食盐溶液, 问:
(1)需要食盐 千克;
(2)你认为农民伯伯该挑选 (选填“浮在液面上”或“沉入盐水中”) 的用作 种子;
(3)取上述配制好的质量分数为 16%的食盐溶液 45 千克, 配制成质量分数变为 9%的食盐 水,则需加多少千克水?
【答案】(1)32
(2)沉入盐水中
(3)解: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质量不变16%×45kg=9%×m
m=80kg
m水=80kg-45kg=35kg
【知识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2)根据浮沉条件分析;
(3)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保持不变,据此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列出方程,计算出16%的食盐溶液的质量,然后前后两种溶液的质量之差就是需要加水的质量。
【解答】(1)需要食盐的质量:200kg×16%=32kg;
(2)漂浮在水面上的种子,密度小于盐水;在水里下沉的种子,密度大于盐水,且种子的密度越大,说明种子越饱满,因此:农民伯伯应该挑选沉入盐水中的种子。
22.(2021八上·天台期末)疫情时期广泛使用的二氧化氯是国际上公认的安全、高效消毒剂,它能够迅速、彻底杀灭各种细菌和病毒。现有一瓶二氧化氯消毒液,瓶上的标签如下表。
二氧化氯消毒液 1升
溶质的质量分数 60%
密度 1.2克/厘米3
强腐蚀性,阴冷,密封储藏
(1)二氧化氯消毒液的溶剂是 。
(2)请算出这瓶二氧化氯消毒液中溶质的质量。
(3)欲配制72千克质量分数为1 %的稀二氧化氯消毒液,需要这种浓二氧化氯消毒液多少毫升?
【答案】(1)水
(2)解:
(3)解: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溶液的组成及特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由液体和气体组成的溶液,液体为溶剂,气体为溶剂;
(2)首先根据 计算出消毒液的质量,然后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出溶质质量。
(3)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保持不变,据此根据“ ”列出方程计算出浓消毒液的质量,再根据密度公式 计算出它的体积。
五、综合说理题
23.(2018八上·兰溪月考)一木块漂浮于3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当温度改变时(不考虑由此引起的木块和溶液体积的变化),请描述可能发生的现象并解释原因。
【答案】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溶液密度越大。
当升高温度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变大,烧杯中硝酸钾固体继续溶解而变少,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溶液密度变大,木块上浮一些,即木块露出液面的体积变大;
当降低温度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变小,有硝酸钾固体析出,烧杯中固体变多;同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溶液密度变小,木块下沉一些(即木块露出液面的体积变小),甚至可能木块下沉至杯底。
【知识点】阿基米德原理;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温度变化包括两方面:温度升高和温度降低;
(1)当溶液温度变化时,根据溶质溶解度的变化分析溶液的溶质质量是否发生变化,然后根据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可判断质量分数的变化;分析溶液的质量和体积是否发生变化,根据判断溶液密度的变化;
(2)根据公式可知,当浮力不变时,液体的密度越大,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小,即物体上浮;否则,物体就下沉。
【解答】(1)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烧杯中的晶体会继续溶解,溶质增多,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溶液的体积不变而质量增大,根据公式可知,溶液密度越大。
(2)当升高温度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变大,烧杯中硝酸钾固体继续溶解而变少,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溶液密度变大,木块上浮一些,即木块露出液面的体积变大;
(3)当降低温度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变小,有硝酸钾固体析出,烧杯中固体变多;同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溶液密度变小,木块下沉一些(即木块露出液面的体积变小),甚至可能木块下沉至杯底。
24.(2020八上·温州期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实验中,一同学发现:将氢氧化钠固体加入水中,并不断搅拌,颗粒快速消失,但一段时间后烧杯底部又出现固体。该同学利用温度传感器记录了溶解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并绘制成图。请结合图像利用所学知识,对实验中“固体快速消失,但一段时间后烧杯底部又出现固体”这一现象进行解释。
【答案】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会放出的热大于溶液散热,使溶液温度升高加快溶解;搅拌也加快了氢氧化钠的溶解,所以固体快速消失。氢氧化钠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溶液中有较多的氢氧化钠。完全溶解后,溶液向外散热,温度缓慢下降,氢氧化钠溶解度降低,固体逐渐析出至室温后不再变化。
【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解析】【分析】(1)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时放热;
(2)氢氧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
(3)搅拌和升高温度都会加快物质的溶解,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会放出的热大于溶液散热,使溶液温度升高加快溶解;搅拌也加快了氢氧化钠的溶解,所以固体快速消失。氢氧化钠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溶液中有较多的氢氧化钠。完全溶解后,溶液向外散热,温度缓慢下降,氢氧化钠溶解度降低,固体逐渐析出至室温后不再变化。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