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小石潭记》
主备:王英芝 辅备:八年级备课组
[教学目的]
1、了解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课文导入
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水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2、学生谈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对当时文风的改革、散文的发展起过重大的推动作用。
3、师生共解题
《永州八记》的八处名胜是:西山,钻潭、钻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竭、西渠、西涧、小石城山.这八篇游记各自成篇,但前后连贯,构成一个整体,展现出永州美丽的山光水色.《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二、课文阅读
1、初读:要求:1)学生默读课文
2)圈出生字,生词,借助工具书及课本下注释,自行注音.
2、范读:要求:1)教师范读或插放《小石潭记》的朗读磁带
2)让学生轻声跟读
3)同时补注课文中重要字音,如参差 寂寥 摇缀 隶等.
3、熟读:要求:1)学生参考注释,诵读课文
2)小组讨论疏通句子,注释重要实词,虚词,不明确的向教师提问.
3)学生口译,把握文章大意。
明确:除课下注解为还要掌握以下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心乐之:以—…为乐 以为:作为 皆若:都好象 下澈:向下 同乐:快乐 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斗折蛇形;名词作状语,像斗一样,像蛇那样
凄神寒骨:使功用法,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
以其境:因为 去:离开
4、理解:1)课堂讨论,学生逐字逐句地准确译出全文.
2)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译文回答下面问题,比一比谁的浯言既准确又优美,并说说自己读后有什么感受:
A、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B、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C、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D、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E、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明确:A、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
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山于好奇
B、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堪、岩各种不同的形状.——作者由潭写到水,由水写到石,由石写到树和蔓,小石潭的景致层次感强,错落有致,富有立体感.
C、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鱼水交融,写出大自然的和谐之美,使人心情豁然开朗
D、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借景写情,静坐深思,不觉感到分外凄苦。
E、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游者和鱼儿共同欢乐—>感到忧伤悲凉
三、课文作业:
l、完成课后练习和同步练习。
2、背诵课文。
3、写一则《小石潭记》的赏析
二度调整摘要:
1、 简介山水游记的大家“郦道元”。
2、 重点字词要落实。
3、 理解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思想。
教后反思:
个别难懂的字词仍需要强调落实,要狠抓背诵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