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三国鼎立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 2021-2022学年上学期湖南省各地七年级历史(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三国鼎立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 2021-2022学年上学期湖南省各地七年级历史(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22 14:30: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16 三国鼎立
1.(2022·湖南娄底·七年级期末)三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及其都城搭配正确的是( )
A.曹操—洛阳 B.曹丕—洛阳 C.刘备—成都 D.孙权—建业
2.(2022·湖南永州·七年级期末)为汉末曹操统一北方奠定经济基础的是( )
A.挟天子以令诸侯 B.打败袁绍
C.三顾茅庐 D.实行屯田
3.(2022·湖南湘西·七年级期末)我国古代不乏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其中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是
A.赤壁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淝水之战
4.(2022·湖南娄底·七年级期末)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国时期台湾被称为
A.台湾 B.流求 C.夷洲 D.楼兰
5.(2022·湖南岳阳·七年级期末)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称帝,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于( )
A.公元2世纪前期 B.公元2世纪后期
C.公元3世纪前期 D.公元3世纪后期
6.(2022·湖南·衡阳市第十五中学七年级期末)曹操在诗歌《蒿里行》中写道:“白骨落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岗人肠。”他描写的这一凄惨景象出现在
A.东汉初年 B.东汉末年 C.三国时期 D.两晋时期
7.(2022·湖南娄底·七年级期末)下列事件发生的顺序是(  )
①赤壁之战
②曹丕废汉帝称帝建魏
③官渡之战
④孙权称王建立吴国。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①③④② D.②①③④
8.(2022·湖南怀化·七年级期末)三国时代,波澜壮阔,英雄辈出。下列史实不是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是(  )
A.孙权称王,国号吴
B.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
C.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
D.曹操率军南下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大战
9.(2022·湖南岳阳·七年级期末)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方法。下面哪幅图能直观的反映三国鼎立的形势( )
A. B.
C. D.
10.(2022·湖南湘西·七年级期末)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播出,使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等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那么你知道“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吗?
A.官渡之战,曹操大败袁绍 B.刘备称帝,建国号定都城
C.赤壁之战,孙刘大败曹操 D.孙权称帝,建国号定都城
11.(2022·湖南永州·七年级期末)“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这副对联是为了纪念
A.诸葛亮 B.周瑜 C.刘备 D.孙权
12.(2022·湖南衡阳·七年级期末)这是一次以“苦肉计”、 “草船借箭”而脍炙人口的战役,它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次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13.(2022·湖南邵阳·七年级期末)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到西晋统一前的125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3390多万,平均每年减少近28万。这一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政局动荡战乱频繁
B.人口南迁土地荒芜
C.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14.(2022·湖南·新化县东方文武学校七年级期末)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控制汉献帝,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的是( )
A.袁绍 B.刘备 C.孙权 D.曹操
15.(2022·湖南·新化县东方文武学校七年级期末)下列哪一次战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
A.巨鹿之战 B.牧野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16.(2022·湖南长沙·七年级期末)《三国志)关于曹操将汉献帝理到许县这一历史事件有不同记载,(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为“奉天子以令诸侯”,《三国志·魏书·毛阶传》载为“奉天子以令不臣”,而《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却载为“挟天子以令诸侯”。这表明
A.历史评价无法做到公正客观 B.历史人物具有多面性
C.立场不同影响对历史的叙述 D.历史真相具有模糊性
17.(2022·湖南长沙·七年级期末)第一手史料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以下用于研究三国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
A.诸葛亮《出师表》 B.李斯《泰山石刻》
C.司马迁《史记》 D.历史剧《三国》
18.(2022·湖南常德·七年级期末)建安元年(196),曹操在许下招揽民众屯田,当年“得谷百万斛”;随后向北方各地推广,“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此举目的是
A.促进北方的统一进程 B.满足农民的土地需求
C.推动农业技术的革新 D.解决北方的温饱问题
19.(2022·湖南永州·七年级期末)如下表是三国时期各国部分治理措施,据此可见,其统治者都重视( )
三国 措施
魏 发展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蜀 发展经济,调整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
吴 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派卫温及船队到达夷洲,加强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A.民族关系治理 B.注重地区开发
C.发展国家经济 D.发展海外贸易
20.(2022·湖南郴州·七年级期末)下图是《三国鼎立形势图》,根据三国地理位置,判断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分别是
A.蜀、吴、魏 B.魏、吴、蜀 C.魏、蜀、吴 D.吴、魏、蜀
21.(2022·湖南张家界·七年级期末)某班同学在为历史人物撰写《感动历史颁奖词》时写道“一颗忠心,两朝元老,三顾茅庐,六出祁山,七擒孟获”。这位人物应是:
A.刘备 B.曹操 C.孙权 D.诸葛亮
22.(2022·湖南长沙·七年级期末)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于分裂割据的局面,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格局。请判断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顺序正确的是
A.蜀、吴、魏
B.魏、蜀、吴
C.魏、吴、蜀
D.吴、魏、蜀
23.(2022·湖南长沙·七年级期末)曹操在《蒿里行》中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
①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②时局动荡不安
③王莽篡位
④军阀割据混战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4.(2022·湖南岳阳·七年级期末)在举行说故事的比赛中,李明犯了一个历史知识方面的错误,请你把它找出来
A.官渡之战后,曹操又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B.在赤壁之战中,周瑜利用火攻大败曹军
C.三国的统治者都注意发展生产,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D.作为三国鼎立时期的曹操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比较大
25.(2022·湖南邵阳·七年级期末)“坐着动车去台湾,就在那2035年……”,这首歌曲表达了人民对两岸统一的强烈期盼。 早在哪一时期,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联系的?
A.三国时期 B.秦朝时期 C.西晋时期 D.唐朝时期
26.(2022·湖南·长沙市长郡双语实验中学七年级期末)观察《三国鼎立形势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③分别为蜀、吴、魏
B.②代表国家建立的时间为220年
C.③境内的战争标志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D.①代表的国家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27.(2022·湖南永州·七年级期末)旌旗猎猎,曹军挥师南下,孙刘联盟,隔江对峙,诈降火攻,曹操败走华容道。材料描述的这场战役发生在( )
A.公元2世纪初 B.公元2世纪末
C.公元3世纪初 D.公元3世纪末
28.(2022·湖南常德·七年级期末)根据《三国志》等记载,220年,曹操卒于洛阳,灵柩葬在邺城(今河南安阳市北郊一带)。2009年,国家文物局最终认定,经考古发掘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的高陵墓,其墓主为曹操。以上材料说明了认定高陵墓主为曹操的依据是( )
A.家族族谱和历史学家的主观判断 B.实地考古发掘的成果
C.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的“二重证据” D.正史文献资料的记载
29.(2022·湖南永州·七年级期末)下列人物属于三国时期的是
①曹操 ②刘备 ③诸葛亮 ④曹丕 ⑤袁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④
30.(2022·湖南娄底·七年级期末)三顾茅庐的典故出自东汉末年的襄阳,这位曾在茅庐中居住的历史人物诸葛亮,其突出的贡献是( )
A.建立曹魏政权 B.巩固蜀汉政权
C.派卫温到达夷洲 D.在官渡之战中打败曹操
31.(2022·湖南衡阳·七年级期末)学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后,对这一时期基本特征进行概括,你认为最为准确的是:( )
A.群雄并起与国家分裂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民族交往与民族团结 D.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
32.(2022·湖南岳阳·七年级期末)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历史文学作品来了解史实。《三国演义》中“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的故事有助于我们了解( )
A.桂陵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33.(2022·湖南永州·七年级期末)“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下列选项中对该首词所反映的战争描述正确的是
A.曹操和袁绍在赤壁展开激战
B.为首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C.曹操大败孙刘联军
D.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4.(2022·湖南岳阳·七年级期末)唐朝诗人李白曾作诗描绘中国古代某次战役:“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这场战役的影响是( )
A.有利于曹操统一北方 B.推翻了秦朝残暴统治
C.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D.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35.(2022·湖南怀化·七年级期末)下列战争形势示意图属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并由此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的是
A. B.
C. D.
36.(2022·湖南株洲·七年级期末)李白有诗云“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诗中所指的战役是( )
A.淝水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桂陵之战
37.(2022·湖南湘西·七年级期末)某节历史课上同学们讲了许多关于三国鼎立的故事,下列与三国鼎立相关的成语典故是
A.退避三舍 B.纵横捭阖 C.卧薪尝胆 D.三顾茅庐
38.(2022·湖南娄底·七年级期末)运用表格归纳整理历史事件是历史学习常用的学习方法。阅读下表中的相关史实,你认为空缺处应该填写的是
战役名称 时间 交战双方 结果 意义
① 200年 曹操和袁绍 曹操以少胜多获胜 基本统一北方
赤壁之战 208年 曹操和孙刘联军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获胜 ②
A.①官波之战②全国趋向统一
B.①淝水之战②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C.①淝水之战②前秦统一北方
D.①官渡之战②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39.(2022·湖南岳阳·七年级期末)“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因事设奇,唯才是举,铁槊赋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这段材料称道的人物应是
A.刘备
B.孙权
C.诸葛亮
D.曹操
40.(2022·湖南衡阳·七年级期末)识《三国鼎立形势图》,回答问题:
(1)魏国的建立者是____________。
(2)蜀国的都城在____________。
(3)当时我们耒阳属__________国。
41.(2022·湖南益阳·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三国志》记载,毛玠曾劝说曹操“宜奉(利用)天子以令不臣(不驯服的大臣)”,并“修(发展)耕织,蓄军资”。这样,统一天下的大业就可以成功。
材料二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请回答:
(1)曹操是怎样采纳材料一中毛玠的建议的?效果如何?
(2)材料二中的“臣”是谁?请简要介绍他的事迹。
参考答案:
1.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20年曹丕废汉建立魏国,都城在河南洛阳。B项正确;曹操不曾称帝。排除A项;刘备是蜀汉的建立者。孙权是吴国建立者。与题不符。排除CD项。故选B项。
2.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汉末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是有: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得到更多人才;经济上:实行屯田制,奖励农耕;军事上:战略战术得当,官渡之战打败袁绍,D项符合题意;A项属于政治方面的措施,不合题意;B项属于军事方面措施,不合题意;C项与刘备有关,与曹操无关,不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3.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8年,曹操为乘胜消灭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发动赤壁之战。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在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A项符合题意;B项是楚汉之争时期战役,不符合题意;C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不符合题意;D项东晋时期的战役,不符合题意。故选A。
4.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三国时期,吴国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明清时称台湾,排除;B项隋朝称为流求,排除;D项是汉朝时期西域的一个国家,排除。故选C。
5.C
【解析】220年、221年和229年均属于公元3世纪前期,故C符合题意;A、B和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6.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曹操生活于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时期。东汉末年,地方割据势力不断争战,社会遭受严重破坏,到处一片荒凉, 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7.B
【解析】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曹丕废汉帝称帝建魏发生在220年,官渡之战发生在公元200年;孙权称王建立吴国发生在公元222年,因此顺序是③①②④,故选B。
8.D
【解析】根据题干的时间是三国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是发生在三国鼎立之前的战役,不是三国时代的事件,ABC都符合题意的时间,所以答案选择D。
9.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丕称帝,建立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汉,定都成都;229年孙权称帝,建立吴,定都建业,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根据题意可知D能正确反映三国鼎立局面,符合题意;ABC排列顺序错误,不符合题意,排除。
10.D
【解析】220年,曹操去世,其子曹丕称帝,定都洛阳,魏国建立,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蜀国建立,222年,孙权称王,定都建业(南京),吴国建立,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D项正确,排除B项;官渡之战中曹操大败袁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排除A项;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大败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排除C项。故选D项。
11.A
【解析】据题干“收二川,排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可知,题干说的是诸葛亮,“取西蜀”指的是赤壁之战后,诸葛亮协助刘备进入四川并占领四川;“东和北拒”是指确定了联和江东的孙权抗击北方的曹操的战略。“水面偏能用火攻”指的是赤壁之战。在赤壁之战中,周瑜指挥孙刘联军以火攻曹军战船,大败曹操,是历史上发生在长江流域的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副对联是为了纪念诸葛亮。故选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12.D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赤壁之战的相关史实。此题中的提示词: “草船借箭”、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根据这些结合课本所学可确定是赤壁之战。公元208年,孙权和刘备联合在赤壁一带与曹操军队对峙,最后用火攻的办法打败曹军,这就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赤壁之战。这场战役有“苦肉计”、 “草船借箭”“火烧连营”等典故。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
13.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从东汉桓帝到西晋统一前的历史主要处于三国分裂时期,三国时期的政局动荡不安,战乱频繁,所以导致了全国人口的大量减少。B项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之一;B项表述错误;D项在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A项符合题意,故选A。
14.D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可知,东汉末期,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为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并招揽各种人才。D正确;袁绍、刘备、孙权没有控制汉献帝,ABC排除;故选D。
15.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00年,曹操打败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之后曹操率军北渡黄河,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A项是秦军和项羽之间的战争;B项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击败商纣王的军队;D项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故选C。
16.C
【解析】根据材料“《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为‘奉天子以令诸侯’,《三国志·魏书·毛阶传》载为‘奉天子以令不臣’,而《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却载为‘挟天子以令诸侯’”可知,奉天子与挟天子反映了历史表述的不同,这是由立场不同导致的,立场不同对历史的叙述也不同,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对历史的评价,排除A项;材料不是对历史人物的评述是对历史事件的评述,排除B项;“历史真相具有模糊性”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17.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手资料指的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生产和记录的原始资料,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因此其所写的《出师表》可用于研究三国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所以A项符合题意;李斯 为秦朝丞相,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司马迁 为西汉史学家,其所著《史记》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历史剧是后人创作的文学艺术作品,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A。
18.A
【解析】根据材料“建安元年(196),曹操在许下招揽民众屯田,当年‘得谷百万斛’;随后向北方各地推广,‘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曹操实力增强,并且招揽民众屯田,说明一定程度上为了拉拢民心,这促进曹操北方的统一进程。故选项A符合题意;曹操的屯田主要目的是为ア解决军粮问题增强自己实,而不是为满足农民的土地需求,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农业技术的革新,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当时北方混乱,北方温饱问题不可能得到解决,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19.C
【解析】根据材料“发展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发展经济”“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等信息可知,三国时期的魏强调发展农业生产,蜀国重视发展经济,吴国强调造船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说明三国都发展本国经济,C项正确;民族关系治理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A项错误;注重地区开发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B项错误;发展海外贸易只符合吴国,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D项错误。故选C。
20.C
【解析】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曹操无力南下,刘备攻占四川,并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地区,有了立足之地,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进一步稳固,因此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220年,曹丕建立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定都成都;222年,孙权建立吴,定都建业。魏在北方,蜀在西南,吴在东南。所以C符合题意,ABD排除。故选择C。
21.D
【解析】根据题干中关键词“三顾茅庐”“七擒孟获” 判断是对诸葛亮的赞誉,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后请来了诸葛亮,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建立了萄汉政权,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又辅佐刘禅巩固了蜀汉政权;诸葛亮曾七擒孟获,平定南中,六出祁山,想灭魏兴汉,相传八卦阵是诸葛亮所创,D项正确;ABC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D项。
22.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位于北方。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史称蜀,位于四川地区。222年孙权在建业称王,国号“吴”,史称东吴,位于江南地区,至此三国正式鼎立,所以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顺序正确的是魏、蜀、吴,B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23.A
【解析】依据题干所给信息“曹操在《蒿里行》中写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时局混乱,一些豪强和地主不断扩充势力,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再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造成了曹操描述的《蒿里行》的现象,①②④项符合题意;曹操是东汉末年时期的人物,王莽篡位指的是西汉末年王莽篡夺汉朝政权建立新朝的历史事件,因此题干信息描述的内容与③王莽篡位无关,排除含有③的选项BCD三项,故选A。
24.D
【解析】.依据题干“错误”,结合课本所学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三国鼎立时期没有曹操。D符合题意;ABC排除,故选D。
25.A
【解析】根据材料“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曾到达夷洲”结合所学知识,夷洲是今天的台湾,这是大陆人民大规模到达台湾的记录,加强了内地与台湾的联系,孙权是三国时期的人物,A项正确;孙权不属于秦朝时期、西晋时期、唐朝时期的人物,排除BCD项。故选A项。
26.D
【解析】根据材料《三国鼎立形势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8年,曹军同孙权和刘备联军在赤壁对峙。针对曹军不习水战、船舰连接在一起的弱点,周瑜采纳部下黄盖的建议,向曹操诈降并用火攻,最终曹军大败。影响: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20年,曹不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吴王,后在229年于建业称帝,国号吴;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230年,孙权派大将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和内地的联系;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D项正确;①②③分别为魏、蜀、吴,排除A项;②代表国家是蜀,建立的时间为221年,排除B项;③229年,孙权于建业称帝标志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
27.C
【解析】由材料“曹军挥师南下,孙刘联盟,隔江对峙,诈降火攻,曹操败走华容道。”可知,这反映的是赤壁之战,208年孙权和刘备联合对抗曹操,战于赤壁,孙刘联军用火攻,以少胜多,大败曹军。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08年是公元3世纪初,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28.C
【解析】据材料“根据《三国志》等记载”说明以文献为依据,据材料“经考古发掘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的高陵墓,其墓主为曹操”说明以考古发掘为依据,可知认定高陵墓主为曹操的依据是文献记载与考古发掘相结合的方法,C项正确;家族族谱和历史学家的主观判断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B项只强调实地考古发掘的成果,忽视了文献,排除;D项只强调正史文献资料的记载,忽视了考古发掘,排除。故选C项。
29.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②③④符合题意;曹操、袁绍是东汉末年的军阀,他们没有生活在三国时期,①⑤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30.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刘备三顾茅庐后请来了诸葛亮,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建立了蜀汉政权,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又辅佐刘禅巩固了蜀汉政权,B符合题意;曹丕建立曹魏政权,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31.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各政权并立,同时各民族交流加强,民族融合增强,B项正确;A项是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并没有民族团结,排除C项;当时社会动荡,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并不明显,排除D项。故选B项。
32.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等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都和赤壁之战有关。208年曹操为乘胜消灭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发动赤壁之战。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相传在这次战役中诸葛亮““草船借箭”和施“连环计”。黄盖诈降、庞统献“连环计”的时候,程昱等人就劝曹操要谨慎小心、明察秋毫,但曹操不听劝告,一意孤行,从而导致上当中计,兵败赤壁。蒋干盗书,成语典故。这个故事出自《三国演义》,发生在赤壁大战前夕,曹操亲率百万大军,驻扎在长江北岸,意欲横渡长江,直下东吴。东吴都督周瑜也带兵与曹军隔江对峙,双方剑拔弩张。曹操手下的谋士蒋干,因自幼和周瑜同窗读书,便向曹操毛遂自荐,要过江到东吴去作说客,劝降周瑜。结果周瑜设下计策,令蒋干盗得假冒曹操水军都督蔡瑁、张允写给周瑜的降书。蒋干献书曹操,令斩了蔡瑁、张允。后来蒋干盗书用来比喻中别人的反间计。故C正确;桂陵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故排除A项;官渡之战发生在曹操和袁绍之间,故排除B项;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故排除D项。故选C。
33.D
【解析】依据题干关键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可知,题干内容反映的是赤壁之战。208年孙刘联军与曹操在赤壁决战,孙刘联军用火攻打败曹操,曹操败逃回北方,从此不敢南下。赤壁之战后魏蜀吴实力相对均势,谁都没有统一全国的实力,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故D符合题意;ABC表述错误,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34.C
【解析】根据题干“赤壁楼船、周瑜于此破曹公” 结合所学知识,诗句描述的战役是赤壁之战。公元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孙刘联合迎战曹军,双方在赤壁对峙,周瑜采用黄盖的建议,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这就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C正确;官渡之战的胜利为以后曹操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排除A;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中,项羽消灭秦军的主力,刘邦乘机攻占咸阳,秦朝投降,存在15年的秦朝灭亡了,排除B;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排除D。故选C。
35.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此战之后,孙权、刘备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故C正确;选项A表述的是巨鹿之战,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后期各诸侯义军也参战),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 秦军主力在巨鹿(现属邢台市平乡县地区 )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故A错误;选项B表述的是长平之战,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的军队发生的战争。故B错误;选项D表述的是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结果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先后建立了十余个小国。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故D错误;故选C。
36.C
【解析】依据诗中的“赤壁”“周瑜曾此破曹公”等信息可判断是赤壁之战。孙权、刘备联军于208年在长江沿岸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C项正确;淝水之战发生在东晋,排除A项正确;官渡之战发生在袁绍与曹操之间,与“赤壁”等不符,排除B项;桂陵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37.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刘备的身边有猛将关羽、张飞、但缺少辅佐的谋士,听说诸葛亮是旷世奇才,就三次登门求见,恳请他出山,这就是三顾茅庐的故事,最后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建立了三国中的蜀国,D项正确;退避三舍与春秋时期的晋文公争霸有关,排除A项;纵横捭阖出自战国时期,排除B项;卧薪尝胆与春秋时期吴越争霸有关,排除C项。故选D项。
38.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00年,袁绍10万大军与三四万曹军在官渡大战,曹操采纳谋士的计策,袭击袁军屯粮处,火烧全部粮草。袁军军心动摇,曹军趁机进攻,以少胜多大败袁军。官渡之战以后,曹操消灭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消灭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208年,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南北。南下的曹军在赤壁与孙刘展开激战。结果周瑜指挥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曹操带领少数人马仓皇逃回北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此表格中的①处应填写:官渡之战;②处应填写: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D项正确;赤壁之战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没有使全国趋向统一,排除A项;由所学知识可知,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是前秦和东晋,不是曹操和袁绍,排除B项、C项。故选D项。
39.D
【解析】依据材料“北平袁绍,南拒孙刘”,结合课本所学,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双方在官渡进行决战。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国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屯粮,烧掉其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的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208年曹操挥师南下,攻打南方的刘邦和孙权。D项符合题意。由“南拒孙刘”,可知AB两项不合题意;诸葛亮曾经辅佐刘备。C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40. 曹丕 成都 吴
【解析】根据所学,220年,曹丕称帝,定城洛阳,魏国建立;221年,刘备称帝,定城成都,蜀国建立;222年,孙权称王,定城建业(南京),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从地图上看,耒阳属于吴国。
41.(1)曹操把汉献帝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取得政治上的优势;采用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民从事农业生产,既解决了流民的生计,又筹集了军粮。曹操的势力逐渐壮大起来,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臣”即诸葛亮。他辅佐刘备,筹划军政大事,被任为丞相。他忠于职守,公正无私,治蜀有方。多次出师伐魏,终未成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解析】(1)
根据材料一,由“宜奉(利用)天子以令不臣(不驯服的大臣)”,可知,把汉献帝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由“修(发展)耕织,蓄军资”,可知采用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民从事农业生产,既解决了流民的生计,又筹集了军粮。因此曹操把汉献帝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取得政治上的优势;采用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民从事农业生产,既解决了流民的生计,又筹集了军粮。这样,曹操的势力逐渐壮大起来,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
根据材料二“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可知“臣”是诸葛亮。他辅佐刘备,筹划军政大事,被任为丞相。他忠于职守,公正无私,治蜀有方。多次出师伐魏,终未成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