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无言之美 同步练习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5.无言之美 同步练习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67.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23 09:08: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5.无言之美同步练习试题(全国通用)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逼真 摄影 丝豪 尽善尽美
B.姑且 笼统 谚语 瞬息万变
C.蛾眉 寂寥 附丽 心旷神贻
D.缥缈 沉默 琵琶 栩栩如声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漂渺无踪的。
B.和情绪意旨所附丽的语言,都要尽美尽善,才能引起美感。
C.假使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珠两悉称,丝毫不爽,这是不是文学上所应希求的一件事了?
D.在这种极形之下,未死之前当然有一种悲伤惨戚、目不忍堵的一顷刻。
3.下列加点字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意蕴(yùn) 譬如(bì) 一幅画(fú) 瞬息万变(shùn)
B.违背(wéi) 逝者(shì) 悲哀(āi) 信手拈来(zhān)
C.流露(lù) 含蓄(xù) 擒住(qín) 目不忍睹(dǔ)
D.怆然(chuàng) 深巷(xiàng) 散碎(sǎn) 惟妙惟肖(xiāo)
4.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经典咏流传》将诗词与音乐相融合,古典韵味和现代旋律相得益彰,让传统文化在古今观照中得到传承和发扬。
B.《流浪地球》将以人为本、和谐共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表现得栩栩如生。
C.清水绿岸,鸟语花香。枣城湿地公园的美景让人心旷神怡。
D.学校不断加强作业教学改革,对于体验式的作业,鼓励孩子们尽可能自己完成,避免家长越俎代庖。
5.下面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上山顶,放眼望去,山青水绿,树木葱葱,小小的房屋若隐若现,眼前的美景使我心旷神怡。
B.伫立海边,我不禁望洋兴叹:“多美的大海啊!浩渺阔大而又幽微蕴藉。”
C.鲁迅笔下的人物,一个个刻画得血肉丰满,栩栩如生。
D.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要严肃认真,不能轻描淡写地走过场。
二、基础知识综合
6.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先从事实下手研究。pì_______如有一个荒村或任何物体,shè_______影家把它照一幅( )相,美术家把它画一幅图。这种相片和图画可以从两个观点去比较□第一,相片或图画,哪一个较“和自然逼( )真□不消说得,在同一视yù_______心以内的东西,相片都可以包罗尽致,并且体积、比例和实物都两两相称( ),不会有丝毫错误。
(1)给加点字注音。
(2)根据拼音写汉字。
(3)解释加点词。
尽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处标注恰当的标点。
三、综合性学习
7.学完本文后,某校九(2)班举行了“丰富的无言之美”主题活动,各小组以“诗词之美”和“雕塑之美”为主题展开活动,请你参与并回答问题。
【诗词之美】
(1)根据诗歌内容,下面诗句空缺处应填入哪一词语?为什么?
春风知别苦,不遣 青。(A.松枝 B.柳条)
这是一句送别诗。古人离别时有折柳枝相赠的风俗。“柳”和“留”谐音,常用“柳”来表示“留下来”的意思,以示挽留之意。
(2)为配合此次活动,班级计划举办一次古诗文朗诵大赛。明明同学为配合大赛宣传写了一副对联,现已完成上联,请你补充下联。
上联:读诗文传承国学
下联:
【雕塑之美】
(3)下面是某小组搜集整理的资料,其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帮助修改。
众所周知,爱神维纳斯的雕塑是断臂的。[甲]从雕像被发现的第一天起,就被公认为是迄今为止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她端庄秀丽,体态丰腴,美丽的椭圆形面庞,希腊式挺直的鼻梁,平坦的前额和丰满的下巴,平静的面容,流露出希腊雕塑艺术鼎盛时期沿袭下来的理想化传统。[乙]她的嘴角上略带笑容,却含而不露,给人以矜持而富有智慧。人们似乎可以感到,女神的心情非常平静,没有半点的娇艳和羞怯,只有纯洁与典雅。
①[甲]处画线句中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应把“ ”与“ ”调换位置。
②[乙]处画线句中存在成分残缺的问题,应在“ ”后加“ ”。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谈读书
朱光潜
朋友:
中学课程很多,你自然没有许多时间去读课外书。但是你试抚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工夫吗?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何况你在假期中每天断不会只能读三四页呢!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世间有许多人比你忙得多。许多人的学问都在忙中做成的。美国有一位文学家、科学家和革命家富兰克林,幼时在印刷局里做小工,他的书都是在做工时抽暇读的。不必远说,你应该还记得孙中山先生,难道你比那一位奔走革命席不暇暖的老人家还要忙些吗?他生平无论忙到什么地步,没有一天不偷暇读几页书。你只要看他的《建国方略》和《孙文学说》,你便知道他不仅是一个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个学者。不读书讲革命,不知道“光”的所在,只是窜头乱撞,终难成功。这个道理,孙先生懂得最清楚的。所以他的学说特别重“知”。
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地跟着跑,便落伍退后,这固不消说。尤其要紧的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常时节,使会萎谢。比方打网球,你在中学时欢喜打,你到老都欢喜打。假如你在中学时代错过机会,后来要发奋去学,比登天还要难十倍。养成读书习惯也是这样。
你也许说,你在学校里终日念讲义看课本不就是读书吗?讲义课本着意在平均发展基本知识,固亦不可不读。但是你如果以为念讲义看课本,使尽读书之能事,就是大错特错。第一,学校功课门类虽多、而范围究极窄狭。你的天才也许与学校所有功课都不相适,自己去在课外研究,发现自己性之所近的学问。再比方你对于某种功课不感兴趣,这也许并非由于性不相近,只是规定课本不合你的口味。你如果能自己在课外发现好书籍,你对于那种功课也许就因而浓厚起来了。第二,念讲义看课本,免不掉若干拘束,想借此培养兴趣,颇是难事。比方有一本小说,平时自由拿来消遣,觉得多么有趣,一旦把它拿来当课本读,用预备考试的方法去读,使不免索然寡味了。兴趣要逍遥自在地不受拘束地发展,所以为培养读书兴趣起见,应该从读课外书入手。
你的朋友:光潜
(选自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人民教育出版社,有删改)
8.作者以书信形式、朋友身份与青年谈“读书”这一话题,有何好处?
9.作者列举富兰克林和孙中山事例的目的是什么?
10.在读书方面,作者给予青年哪些建议?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小题
①生活中,有人喜欢高谈阔论,有人习惯低声细语,有人说话绵里藏针……无论是日常攀谈还是正式发言,语言都可谓交流的工具、思维的载体。重视语言、善用语言,让语言释放智慧与力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②语言的力量,首在言之成理。“言贵于有物,无物,非言也。”就拿开会发言来说,一个人的讲话之所以能振奋人心、引起共鸣,关键在于相关语言都找到了恰当的支点,在事实和逻辑层面无懈可击,有说服力。
③语言的力量,贵在言之有德。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讲往往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纵观历史长河,誓言“舍身为国”、发出惊人之语者不在少数,他们终能流芳千古,为民族精神注入生动元素。反观那些“两面人”、投机者,纵然信誓旦旦、巧舌如簧,由于没有人格的光亮、缺少修养的支撑,说出来的话自然无法令人信服。
④语言的力量,亦在言之共情。《文心雕龙》有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这是行文的典范,又何尝不是语言的真义?话语真情充沛、逻辑严谨,自然能生发出直抵人心的力量。穆青采访焦裕禄事迹时情动于衷、挥洒热泪,多年后,其采访日记上仍依稀可见斑斑泪痕。有了真情的贯注,那么语言和作品就都有了永不枯竭的活力,可以抵御时光而历久弥新。
⑤反过来看,轻视语言的力量、忽视沟通的艺术,往往容易言不由衷、表意不明,甚至造成误解、触发矛盾。现实中,有的干部一讲话,群众便皱眉摇头,原因何在?问题就在于这些讲话内容干瘪、细咂无味,要么是脱离实践的空话套话,要么是违背情理的废话假话。譬如,有的乡村动员植树,长篇累牍都是绿化的道理,对大家最关心的树苗供应等现实议题只字不提。再如,发生安全事故,人们最关切的是伤亡情况和救援进展动态,个别地方的新闻发布却大篇幅着墨于“地方领导重视”,缺少事件本身的信息。凡此种种,消解的都是群众的信任。
⑥“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当然,强调善用语言,也并不是提倡夸夸其谈,更不是否定行动的力量、落实的价值。语言是行动的影子,行动是语言的土壤。挖掘语言的宝藏,品味言语的艺术,有助于更好传递信息、交流意见、沟通情感,也必将推动行之有恒、行之有格、行之有效。从这个角度来说,从真理中汲取营养,在信仰中涵养定力,于情感中激发共鸣,有利于激发语言的力量,最终做到知行合一、言行并举。
(选自《人民日报》 2019年04月17日 )
11.根据选文内容,为本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12.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了_____①和_____②的事例,从反面有力地论证了__________________③的观点,和前文形成了对比论证。
13.文章第⑥段能不能删去?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B
2.B
3.C
4.B
5.B
6.(1)fú bī chèn
(2)譬 摄 域
(3)详尽细致,达到极点。
(4): ”?
7.(1)B
(2)展想象感悟意境
(3)①从 雕像
②智慧 的感觉
8.亲切自然,易于让人接受,让青年在不自觉中接受自己的观点和建议,起到“谈读书”的目的,给读者以教益。
9.说明了很多人成功人士都是抽时间学习,最终在忙中成就了学问。
10.要抽时间挤时间去读书;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要多读些课外书。
11.善用语言的力量(或:让语言释放智慧和力量。能点明话题,表达明确的意思即可)
12. 乡村动员植树讲空话套话; 安全事故后的新闻发布讲废话假话(缺少关键信息); “轻视语言的力量、忽视沟通的艺术,往往容易言不由衷、表意不明,甚至造成误解、触发矛盾”。
13.不能删去。第⑥段补充论述了语言和行动要结合起来(要知行合一、言行并举),是对中心论点进行补充;使论述更严密、更全面。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