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件 (共5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件 (共5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22 14:53: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4张PPT)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中华文明的继续发展:宋元时期(907-1368)
阶段特征
特征 史实
政治
经济
文化
①国家由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完善。
②民族政权并立,民族交融加强,少数民族先后完成封建化。
①宋朝:二府三司、转运使、通判、知州等
②元朝:一省二院(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 );行省制、宣慰司、澎湖巡检司等
①农耕经济达到新高度,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完成。
②商业环境宽松,商品经济空前繁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农:一年两、三熟;棉花
手:五大名窑;景德镇、青花瓷(元)
商:坊、市界限被打破;交子;开封、临安、
大都。草市普遍,设施完备。
海外贸易:外贸税、泉州港
①文化高度繁荣,科技世界领先。儒学形成新体系。
②文学艺术通俗化、市民化、多元化。
思想: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文学:宋词;话本;元曲(散曲、杂居)
书法绘画:风俗画、文人画(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科技:活字印刷术;宋代火药广泛应用于战争,指南针用于航海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时间轴:
916 960 1005 1038 1069 1115 1125 1127 1141 1206 1260 1271 1279
契丹建国
北宋建立
澶渊之盟
西夏建立
王安石变法
金朝建立
金灭辽
金灭北宋
绍兴和议
蒙古统一
忽必烈即位
蒙古改国号元
元朝统一
①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的新变化。
②了解北宋出现的社会危机,正确评价王安石变法。
③认识南宋的偏安的历史影响。
课标要求:
重点:北宋中央集权加强的措施和影响
难点:王安石变法
目录
二、南宋的偏安
一、北宋
(二)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三)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四)王安石变法
(一)北宋的建立与统一
1、建立:2、统一:
1、背景与目的 2、措施:3、特点 4、影响:
1、边防压力:积弱 2、财政危机:积贫
1、背景 2、时间:3、基本原则: 4、目的 5、领域
6、内容:7、结果:8、败因:9、影响或评价:10、启示:
1、南宋的建立
2、宋金之战
(1)岳飞抗金:
(2)偏安局面的形成(南北对峙):
宋代形势图
一、北宋
(一)北宋的建立与统一
1、建立:
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陈桥兵变与黄袍加身
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联合北汉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随后,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京城守将石守信、王审琦开城迎接赵匡胤入城,胁迫周恭帝禅位。
陈桥兵变实质:
五代以来军阀夺权斗争的继续。用和平手段,达到政权和平过渡。
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
宋太祖赵匡胤
一、北宋
(一)北宋的建立与统一
1、建立:
2、统一:
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979年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五代十国形势图
宋朝形势图
注意:北宋的统一只是消除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状态,不是全国的统一,北宋的统治区域,只是原来的五代十国的范围,那时,东北还有辽、西北有高昌、西南有吐番和大理等,呈现的是几个民族政权并存的局面。
北宋能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原因
①统一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需要。五代十国后期,统一的趋势已经不断加强
②长期战乱、北方少数民族的掠夺,人民渴望统一
③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④宋太祖采取正确的战略方针
⑤宋初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铲除藩镇割据的基础
建隆二年(961),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司马光《涞水记闻》
宋初面临的问题是什么?该如何解决?
方镇太重
君弱臣强
武将权重
集权中央
集权君主
崇文抑武
加强对地方控制
分散机构权力
“杯酒释兵权”+士大夫政治
稍夺其权
制其钱谷
收其精兵
《雪夜访普图》
明代画家刘俊
《雪夜访普图》明代画家刘俊
一、北宋
(一)北宋的建立与统一1、建立:2、统一:
(二)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背景与目的
2、措施:
(1)背景:
①北宋建立后,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②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2)目的:
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
如何加强中央集权?
第一原则:收权,即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第二原则:分权,即分散机构权力,使其相互牵制,避免专权。
第三原则:崇文抑武
一、北宋
(一)北宋的建立与统一1、建立:2、统一:
(二)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背景与目的
2、措施:
(1)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收权
中央派文官出任知州,设通判监督;
节度使渐成虚衔。
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各州赋税多数上缴朝廷
行政:
财政:
军事:
地方精锐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削实权
制钱谷
收精兵
重文轻武
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守内虚外,强干弱支!”
中央控制地方之军、政及财权,基本根除唐末以来藩镇割据之弊
2、措施:
(1)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收权
(2)分散机构权力,使其相互牵制,避免专权。分权
中央:
①由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同平章事)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行政)。(二府三司制)②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枢密院有调兵权但不统兵,“三衙”统兵但无权调兵。
皇帝
二府三司制
思考:(1)分析唐代三省六部制与宋代二府三司制分散相权的方式有什么区别?
(2)三省六部制与二府三司制度分别产生怎样的影响?
分散相权的方式:
唐:决策流程分权
宋:行政、经济、军事三大
专业领域分权
产生的影响:
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和决策的科学性,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二府三司制度:权力分割过细,机构众多,导致官员人数增加,逐渐形成了冗官的局面。行政效率低下;进一步削弱相权强化了皇权。
2、措施:
(1)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收权
(2)分散机构权力,使其相互牵制,避免专权。分权
中央:
①由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同平章事)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行政)。(二府三司制)②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枢密院有调兵权但不统兵,“三衙”统兵但无权调兵。
宋初中央官制有何特征?
分化事权、崇文抑武、强君弱臣
作用:皇权加强,有效的监察和牵制官员,以防权臣篡权。
削弱相权
加强皇权
中央:
①由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同平章事)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行政)。(二府三司制)
②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枢密院有调兵权但不统兵,“三衙”统兵但无权调兵。
地方:
①路设置四监司: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
②州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削弱相权
加强皇权
削弱地方权力 加强中央集权
安抚司(帅司)
转运司(漕司)
提点刑狱司(宪司)
提举常平司(仓司)
知州(或知府等)
通判
知县(或县令等)
中央

府州军监

四监司
2、措施:
(1)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收权
(2)分散机构权力,使其相互牵制,避免专权。分权
2、措施:
(1)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收权
(2)分散机构权力,使其相互牵制,避免专权。分权
(3)崇文抑武(重文轻武),提倡文治。
①崇文抑武方针,罢免宿将兵权,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A、杯酒释兵权——收回朝中大将的兵权
B、禁军——“三衙—枢密院”兵权相互牵制
C、充实中央禁军(抽调)——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D、更戍法:禁军定期更换驻地
E、实行养兵政策
《杯酒释兵权》典故:北宋乾德年间,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避免下属将领也被迫“黄袍加身”,起兵篡夺新生政权,通过酒宴方式,威胁利诱,要求高级将领交出兵权的历史事件。
“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
——《续资治通鉴长编》
更戍法
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2、措施:
(1)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收权
(2)分散机构权力,使其相互牵制,避免专权。分权
(3)崇文抑武(重文轻武),提倡文治。
①崇文抑武方针,罢免宿将兵权,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②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地位,形成文官政治。
《神童诗》
汪洙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
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
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据《宋史·宰辅表》统计,宋朝宰相133名,科举出身的123名。
①考试制度严密
②录取名额放宽
③优礼进士
锁院制度
弥封制度
誊录制度
别试制度
拓展:文官体制
背景:
宋朝初年,统治者鉴于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拥兵自重(地方武将)、禁军将领(中央武将)篡夺皇位的历史教训。
内容:
(1)军事制度改革:“杯酒释兵权”;确立枢密院主军政、三衙统兵和皇帝总揽兵权体制,枢密院长官枢密使一般由文官担任;实行内重外轻方针;采取更戍法。
(2)文官政府的建立: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通过科举制度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文官在朝廷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形成一个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
(3)实行官、职、差遣相分离的制度。
(4)儒家学者将儒学上升到理学并受到政府的重视。
评价:
(1)积极影响:北宋文官体制的建立是对历史教训加以总结的政治选择。有利于防止军人擅权和地方割据;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益于文化教育的繁荣和发展。
(2)消极影响:冗官、冗兵、冗费造成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农民的负担沉重,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军事力量薄弱,造成了严重的边防危机。
一、北宋
(一)北宋的建立与统一1、建立:2、统一:
(二)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背景与目的
2、措施:
(1)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收权
(2)分散机构权力,使其相互牵制,避免专权。分权
(3)崇文抑武(重文轻武),提倡文治。
3、特点:
4、影响:
①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②分化事权、相互牵制;
③重文抑武,文人治国。
材料1: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虎骑所过,莫不溃败。 ——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藩镇跋扈,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在客观上也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这些描施具有很大局限性,如实行兵将分离的政策,带来了将帅无权,指挥不灵,以致军队战斗力削弱的弊病,虽然北宋政府后来养了百余万军队,却阻挡不住辽、西夏的侵扰。由于各级政府权力的分,散形成了叠床架屋的僚机构,官更众多,行政效率低。总之,北宋实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在一定时期起到了巩固政权的作用,后来便逐渐走向反面。
——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利弊得失。
利:有效防止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抑制了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弊:①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②兵将分离,训练废弛,在边疆战争中频吃败仗。 ③形成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一、北宋
(一)北宋的建立与统一1、建立:2、统一:
(二)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背景与目的 2、措施: 3、特点:
4、影响:
②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也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③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钱穆:《国史大纲》
积极:
消极:
①强化了中央集权,有效预防内乱,巩固了国家统一和安定;
根据《宋史》等整理
北宋中前期,官员、士兵、国家支出等数据发生了什么变化?
①机构重叠,官僚队伍膨胀(冗官)
②军队扩编(冗兵)
③财政支出庞大(冗费)
三冗问题直接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皇祐元年(1049),宋政府财政已略有亏空,英宗治平二年(1065),宋政府财政亏空达到1572万余贯、石、两、匹。
——张劲《北宋熙丰变法运动缘起与简评》
财政积贫
五代十国图
燕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
936年,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更使得之后的北宋政权受之威胁持续长达160多年。
宋朝立国之初面临什么问题?
外部面临边患危机
一、北宋
(一)北宋的建立与统一1、建立:2、统一:
(二)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背景与目的 2、措施:3、特点 4、影响:
(三)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阅读教材p50-p51,
感受宋朝面临的外部军事危机,并思考这些危机诞生的原因
北宋、辽、西夏对峙图(1111年)
北宋实行兵将分离的政策,这一政策使得将帅无权,指挥不灵,军队战斗力被严重削弱,以至于后来北宋虽然豢养了百万军队,却抵挡不住辽、西夏的侵扰。
守内虚外
兵不识将
将不专兵
武将位低
收精兵,换防
军权三分
崇文抑武
军事积弱
(三)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1、边防压力
(1)原因:积弱
(2)表现:
①宋与辽
①制度因素:北宋推行重文轻武、将兵分离、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政策;
②北宋军队通过招募组建,多而不精,管理混乱,训练废弛,素质低下。
③外部因素:少数民族政权如辽、西夏的崛起
背景:辽朝占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
战:宋太宗时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
宋真宗时,1005年,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协议。
和:宋辽“澶渊之盟”(1005年)
①维持已有边界
②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
③北宋每年送给辽 “岁币”
内容:
影响: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
(三)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1、边防压力
(1)原因:积弱
(2)表现: ①宋与辽
②北宋与西夏
北宋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是屡战屡败。
双方最终达成和议:“庆历和议”(1044年)
内容:
①西夏保持帝号向北宋称臣;
②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思考:你觉得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
①北宋作为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签订和议,每年付出一大笔钱财,是一种屈辱的行为。反映了北宋政府贪图苟安、不知进取的思想。
②增加了财政负担 ③和平难以持久
可取。
①稳定边防,营造和平环境 ②有利于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与民族交融,和边境贸易发展③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不可取。
北宋虽在边疆战事中频吃败仗,却供养了一支空前庞大的军队。这支军队是通过招募组建的,多而不精,管理混乱,训练废弛,素质低下。军队不断扩编,导致军费直线上升,占到国家财政开支的一半以上。
军费开支庞大
“恩荫”:封建制度下,祖辈、父辈的地位高而使得子孙后辈在入学、入仕等方面享受特殊待遇。与之相近的说法有门荫、荫补等等。宋以后成为一种独特的制度,称之为“推恩荫补”,简称为“恩荫”。
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致使官僚队伍也不断膨胀。
冗兵
冗费
冗官
冗费
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三)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1、边防压力 (1)原因:积弱 (2)表现:①宋与辽 ②北宋与西夏
2、财政危机 积贫
(1)原因:
(2)结果:
(三冗问题)
①北宋实行募兵政策,供养了一支庞大的军队,军队不断扩编。
——冗兵
②政府机构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致使官僚队伍不断膨胀。 —冗官
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加上战争赔款,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冗费
思考:北宋中期所面临的问题
材料1:进入北宋中期以后,“三冗”更加严重,仁宗朝大臣宋祁以为,当时”州县之地不广于前,而陛下官五倍于旧”。官僚队伍大为膨胀,不仅办事效率更加低下,而且守选、待阙时间更长,众多中小官员“俸禄不继”,“鲜不穷窘”……(他们)不惜冒法受脏,与民争利,更使吏治大坏,贪官污吏比比皆是。与此同时,军队人数也不断增加,全国禁、厢军总数达到125.9万人,皇佑年间,又增加到140万人。庞大的军费开支,每年给辽和西夏的大量银、绢,加上官员俸禄、统治阶级的靡费和奢侈无度,造成国家财政的极端困难。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2:随着吏治的腐败和封建剥削的加重,到庆历年间,以农民和士兵为主体的防抗斗争时有发生,不但一年多如一年,一伙强如一伙,而且逐步从边远地区发展到统治力量较强大的腹心地区。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3:人之才不获尽,人之志不获伸,昏然俯首一听于法度,而事功日隳,风俗日坏,贫民愈无告,奸人愈得志。
——叶适《水心别集》
北宋危机局面的正式形成与加深
农民与士兵的反抗愈演愈烈
政治风气因循保守,效率低下
一、北宋
(一)北宋的建立与统一1、建立:2、统一:
(二)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背景与目的 2、措施:3、特点 4、影响:
(三)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1、边防压力:积弱 2、财政危机:积贫
(四)王安石变法
1、背景
①“三冗二积”的社会局面致使北宋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②政治风气因循守旧,行政效率低下。
③范仲淹“庆历新政”失败后,北宋朝廷的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
③王安石少有大志,意志坚定,具有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
庆历新政(范仲淹改革)
1、宗旨:整顿官僚队伍
2、支持者:宋仁宗
4、结果:失败。
3、内容:新政集中于吏治与财政: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戎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
明黜陟(严明官吏升降)-吏治
抑侥幸(限制官僚滥进)-吏治
精贡举(严密科举取士)-吏治
择官长(慎选地方长官)-吏治
均公田(官员等级职田)-吏治
厚农桑(重视农业生产)-经济
修武备(整治军事战备)-强兵
减徭役(减轻人民负担)-经济
推恩信(落实惠政信义)-法治
重命令(重视朝廷号令)-法治
因新政措施太猛,更张无渐,又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配套措施不到位,农民没有获得明显好处等。庆历五年初,范仲淹、富弼等人相继出朝,新政夭折。新政虽然失败了,但却揭开了北宋变法改革的序幕。
“然而仲淹的政策,到底引起了绝大的反动。宋朝百年以来的种种的优容士大夫,造成了好几许读书做官人的特有权利,范仲淹从头把他推翻,天下成千上万的官僚乃至秀才们,究竟能‘以天下为己任’的有多少?……暗潮明浪,层叠打来。……于是谤毁行,朋党之论寖闻于上。” ——钱穆《国史大纲》
5、失败原因:触犯官僚集团利益,引发抵制
(四)王安石变法
1、背景
2、时间: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3、基本原则:加强国家管理和控制
4、目的:富国强兵
5、领域:农业、商业、军事、科技、教育
6、内容:
范仲淹是从官僚队伍入手,王安石从解决国家财政问题入手,而解决财政问题是从农业、农村、农民入手。
内 容 措施
富国方面 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青苗法)、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市易法)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强兵方面 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保甲法)
“节流”
“开源”
领域 措施 内容 作用
富国 青苗法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出现强制贷款的做法
募役法 纳钱代役 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政府收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保证灌溉,防洪赈灾
均输法 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节省费用,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方田均税法 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
市易法 在东京设市易务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强兵 实行“省兵”措施,精简军队,缩减编制 节省军费开支,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
推行强兵措施如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
取士 改革科举制度,主要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 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批判“恩荫”制度,选拔人才贯彻择优录取的原则
王安石变法主要内容
减轻人民负担、抑制豪强兼并、促进生产发展、增加财政收入
节省政府开支、提高军队战斗力、增加武器装备
培养革新人才、宣传革新思想
(四)王安石变法 1、背景 2、时间:3、基本原则: 4、目的 5、领域 6、内容:
7、结果:
8、败因:
1085年,宋神宗去世,宋哲宗继位,司马光重新受到起用,新法逐渐被废除,变法派相继被排挤出朝廷,史称“元佑更化”。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
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闰十一月行农田水利法。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王安石拜相。四年二月改革科举。十月行募役法。行太学三舍法。
五年三月行市易法。五月行保马法。八月行方田均税法。六年六月置军器监。七年九月行将兵法。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罢相。元丰五年(1082)四月改官制。八年(1085)三月神宗卒。司马光拜相,新法相继废罢。
因范之政见,先重治人而后及于治法,王则似乎单重法不问人。只求法的推行,不论推行法的是何等样的人品……而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跡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
①涉及面过广,急功近利,操之过急;
②用人不当,内部分裂;
③损害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保守派强烈反对;
④新法的“敛财”实质损害各阶级利益,导致社会基础丧失。
材料一:仁宗嘉佑年间(1056-1063),政府岁入缗钱3680余万;至神宗熙丰年间(1068-1085),实行新法,政府岁入缗钱增加到6000余万;到哲宗元祐年间( 1086-1093),尽废新法,政府岁入缗钱尚有4800余万。
——【南宋】王应麟《玉海》
材料二:王安石变法的许多经济措施是具有创新性的,它直接地调整和理顺了商品经济生产关系,促进了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
——蔡玮钰《从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看王安石变法》
材料三:“王荆公为相,寝食不暇,尽变更祖宗法度,天下纷然。以致今日之祸(指北宋灭亡和南宋南迁)!” ——邵伯温《闻见录》
合作探究:阅读以下材料,分析王安石变法的影响。
(四)王安石变法 1、背景 2、时间:3、基本原则: 4、目的 5、领域 6、内容:
7、结果:8、败因:
9、影响或评价:
性质:
进步性:
局限性:
10、启示:
①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一定程度改善了积贫局面;
②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积弱局面稍显改观,北宋国力有所增强;
①强兵效果不明显,与西夏的战争以失败告终。
②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人民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
③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激烈反对,统治集团内部分裂日益严重,引发党争,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地主阶级对封建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的一次改革。
材料一:“取尧舜以来之弊政而一扫之,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也。” ——梁启超《王荆公》
材料二: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宋史·王安石列传》
敢于冲破旧俗,面对困难和挫折坚持不懈,百折不挠,勇于革新的精神影响后世。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王安石变法精神的认识。
(四)王安石变法 1、背景 2、时间:3、基本原则: 4、目的 5、领域 6、内容:
7、结果:8、败因:
9、影响或评价:性质: 进步性: 局限性:
10、启示:
①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②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
③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推行改革要用人得当。
④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变法余音(北宋后期政局)
宋神宗后期
宋哲宗时期
宋徽宗时期
1067-1085
1085-1100
1100-1125
哲宗初年,高太后垂帘听政,她启用司马光为相,彻底废止王安石变法的绝大部分措施。后哲宗亲政,又恢复新法,贬黜守旧派官僚,但此时这些斗争,都已变为了互相倾轧的党争,毫无积极意义。
宋徽宗上台后,以蔡京为首的高级官员大肆打击异已,把持朝政,朝局变得更加黑暗,人民生活愈发困苦,起义不断。
王安石隐退后,神宗继续实行变法,但改革重点已经偏向扩大税源和加强军事,企图取得对辽、西夏的胜利。但两战皆败后,神宗也郁郁而终。
公元1127年,东北地区兴起的女真族在覆灭辽朝两年之后,南下攻宋,宋朝无力抵挡,都城被破,徽宗、钦宗以及大批皇室成员、大臣、百姓,被俘虏北去,史称“靖康之变”。
金朝
1115年
1125年灭辽
1127年灭宋
北宋灭亡
宋高宗赵构
一、北宋
(一)北宋的建立与统一1、建立:2、统一:
(二)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背景与目的 2、措施:3、特点 4、影响:
(三)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1、边防压力:积弱 2、财政危机:积贫
(四)王安石变法
二、南宋的偏安
1、南宋的建立
2、宋金之战
(1)岳飞抗金:
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徽、钦二帝被俘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赵构即为宋高宗。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
一、北宋
二、南宋的偏安
1、南宋的建立
2、宋金之战
(1)岳飞抗金:
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几支较有战斗力的部队,尤以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赢得了 郾城大捷等著名的战役。然而,宋高宗和宰相秦桧却视岳飞等为心腹之患,主动向金朝求和。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岳飞也被南宋朝廷逮捕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岳飞
秦桧夫妇像
《满江红·怒发冲冠》
南宋·岳飞
满江红,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绍兴和议:
时间:1141年
内容: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
岳飞抗金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
(1)汉族人民的支持
(金兵残杀汉人,抗金是在保护汉族人民生命财产)
(2)岳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
(3)岳飞个人的才华与品质
……
岳飞为什么深受人民的爱戴
(1)坚决抗击金朝的进攻,屡建战功
(2)岳家军作战勇敢、纪律严明
(3)冤死使人民对他更加同情怀念
……
2、宋金之战
(1)岳飞抗金:
(2)偏安局面的形成(南北对峙):
此后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
宋金三大和议对比
和议 时间 内容
绍兴和议 1141年 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25万两、绢25万匹,称为“岁贡”
隆兴和议 1164年 仍维持《绍兴和议》后的疆界;南宋不再对金称臣,改为叔侄关系;宋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和绢各缩减至20万两、匹;宋割商、秦两州给金
嘉定和议 1208年 宋金改为伯侄之国;岁币绢、银各增至30万匹、两;犒军钱300万贯;维持原来边界
宋与辽、西夏、金地位之对比
澶渊之盟
(北宋——辽)
庆历和议
(北宋——西夏)
绍兴和议
(南宋——金)
钱物:
称呼:
“岁币”
“兄弟”
“岁贡”
“岁赐”
“君臣”
“君臣”
“侄叔”
唐宋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和方式的比较
(1)特点及方式:唐朝主要是挫败少数民族的进攻、设置管理机构、册封少数民族首领以及和亲等;宋朝在与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处于劣势,在议和中以送“岁币”等寻求妥协,两宋都被少数民族政权灭亡。
(2)原因:唐朝制度先进,国力强盛,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宋朝统治者采取“守内虚外”政策,造成求和派占优势,抵抗派受压制。
(3)影响:都加强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但宋朝的政策加重了财政负担,造成积贫积弱的局面。
(4)尽管唐宋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方式不同,但都使中原先进文化和生产方式传入边疆地区,促进了边疆的发展,这说明不论在统一政权下,还是在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民族融合和各民族的友好交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王安石变法
南宋的偏安
北宋的建立与统一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加强地方控制:削实权、制钱谷、收精兵
分散机构权力
抑制武将权力——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中央:二府三司、三衙、台谏
地方:四监司、通判
特点及影响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边防压力
财政危机——三冗二积
北宋与辽——澶渊之盟
北宋与西夏——庆历和议
背景
主要内容(富国强兵)
评价、败因、启示
南宋的建立
宋金之战
岳飞抗金
偏安局面的形成(三大和议)
课堂小结
解析:材料信息“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说明北宋将地方军政权力统一收归中央,这导致“州郡遂日就困弱”,进而“虏骑所过,莫不溃散”,即面对金军侵扰无力还击。因此作者认为,北宋这种特定的制度设计导致了地方贫弱而无力对抗边患,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北宋制度设计的弊端,故A项错误。材料和政府机构的行政效率无关,故B项错误。C项错在“根本”,说法过于绝对。
1、《朱子语类》记述道:“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作者认为北宋制度设计( )
A.达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
B.提高了政府机构的行政效率C.根本上杜绝割据存在的隐患
D.导致地方贫弱无力对抗边患
D
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根据“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可得出其强调开源,增加国家财政收入,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对地方财富的控制,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军费,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增加赋税,排除D。
2、王安石指出,“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这说明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
A.调控国家经济开辟政府财源
B.控制地方财富加强中央集权C.增加军费开支解决边患问题
D.扩大民间税负支撑财政运转
A
解析:“澶渊之盟”之后,辽宋之间实现了长久的和平,这种和平有助于促进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巩固和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D正确;A、B、C是从澶渊之盟对民族政权当时产生的影响角度分析,而非统一多民族国家角度,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
3、1004年,辽宋签订“澶渊之盟”,规定:“辽宋结为兄弟之国:宋方每年向辽提供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于边境开展互市贸易。”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角度看,其价值在于( )
A.宋勉强获得北部边防安定
B.导致北宋统治危机加重C.辽获得财富有利经济发展
D.促进双方经济文化交流
D
4、宋代设有封椿库,将每年的结余收入此库,以备急用。封椿库的财物数量十分庞大。据说宋太祖时设立此库的目的是为了向契丹赎回燕云十六州,或将其作为收回燕云十六州的军费。关于封椿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有利于宋朝彻底收复燕云十六州
B.其设立的主要目的是要藏富于民C.有助于支撑宋朝长期的对外作战
D.封樁库的财物只能用于军事作战
C
5、下表是关于西夏铸币的部分信息。从中可以看出( )
名称 年号 年代 文字和书体
人庆宝钱 人庆 1144—1148 西夏文
天盛元宝 天盛 1149—1169 汉文(楷书)
乾祐元宝 乾祐 1170—1193 汉文(楷书、篆书、隶书)
乾祐宝钱 乾祐 1170—1193 西夏文
解析:根据材料“人庆宝钱、人庆、1144-1148、西夏文”、“天盛元宝、天盛、1149-1169、汉文(楷书)”、“乾祐元宝、乾祐、1170-1193、汉文(楷书、篆书)”、“乾祐宝钱乾祐1170-1193西夏文”并所学知识可知,反映了西夏的文字和书体,也反映了西夏流通的钱币,说明既保存了西夏的民族文化,同时西夏与宋之间的交流与交融,这体现出民族文化的交融,故②④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西夏的文化,没有体现出契丹族的相应的文化,故①错误;材料反映了西夏与宋之间的交流与交融,而非西夏排斥宋朝钱币的流通使用,故③错误,故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
①是契丹族历史发展的反映 ②保存了西夏的民族文化
③排斥宋朝钱币的流通使用 ④是民族文化交融的产物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