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梅岭三章同步练习试题(全国通用)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美国军舰擅自闯入中国海域,我方对其识别查证,并予以警告驱离。
B.钙质可从食物中摄取,只有人们注重食物的合理搭配,就能获得相应的钙质。
C.为了提高传统优秀文化特色,学校举办了“寻找家乡名人名画”的活动。
D.性格懦弱的李娟的母亲,面对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表现出了异常的坚韧。
2.《梅岭三章》的作者是现代革命家,这篇诗作的体裁是( )
A.现代诗 B.格律诗
C.自由诗 D.古体诗
3.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诗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怀言志
②诗与其他文体相比,能更为充分地显示作者的品格和情怀
③优秀的诗篇承担着丰富和美化人们精神生活的使命,它向我们展示世界,表达心灵,并启示真理
④情绪和感情是诗的基础
⑤但它一般不直接告诉读者应如何如何,而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净化人们的灵魂
A.①③④②⑤ B.③④①⑤② C.②①③⑤④ D.①④②③⑤
4.诗句“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与下面哪一句诗的意境相同?( )
A.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B.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C.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菲)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5.下边句子中朗读节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投身革命/即为家 B.血雨腥风/应有涯
C.取义/成仁/今日/事 D.人间遍种/自由/花
6.根据要求填空。
(1)《梅岭三章》作者是________,四川乐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这三首诗是诗人于__________年,在江西________被困于树丛密草间20多天时写的一组带有绝笔性质的诗篇。
(2)《梅岭三章》诗前小序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____”一句说明小序是补写的。
(3)李清照的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能让人感受到一种浩然正气、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梅岭三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同样有这种气势。
(3)《梅岭三章》中表现诗人死不瞑目、勉励幸存的同志们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舍生而取义”“杀身以成仁”是古代仁人志士推崇的一种生死观,这首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就是这种生死观的真情表白。
二、综合性学习
7.2019年是我国五四运动100周年纪念年,在这个有特殊意义的历史时刻,××中学九·一班决定开展一次主题班会活动,策划了三项征集活动,要求每位同学积极参加。
(1)征集主题标语:请你为本次主题班会活动拟一条主题标语。(不超过20字)
(2)征集邀请函:为缅怀那段风云岁月,班级打算向当地知名学者石教授写一份邀请函,邀请他来学校为同学们作专题讲座。有位同学写了一份邀请函,其中有三处用语不得体的地方,请你指出来并改正。
尊敬的石教授:
您好!我们是××中学九·一班的学生。在纪念五四运动爆发100周年之际,我们强烈地邀请您于5月4日下午2:00莅临贵校讲学厅,作专题讲座——《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请您务必参加。
祝工作愉快!
××中学九·一班全体学生
2019年4月30日
(3)征集结束语:请你为本次主题班会活动写一段优美的结束语。(不少于60字)
三、诗歌鉴赏
8.阅读下面诗歌,完成文后题目。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血雨腥( )风 应有涯( )
(2)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即( )为家 ②应有涯( ) ③取( )义成( )仁
(3)这首诗从体裁来看,属 ;从内容来看,是 。诗中押韵的字是 。
(4)下边句子中朗读节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投身革命/即为家 B.血雨腥风/应有涯
C.取义/成仁/今日/事 D.人间遍种/自由/花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9.“此头须向国门悬”一句在本诗中表现什么?
10.“南国烽烟正十年”指哪十年?这一章的主旨是什么?
四、现代文阅读
美丽墓园
刘月新
①在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我见到了有生以来所见过的最美的坟墓。
②最美的坟墓,不是一座,而是一个墓园。
③跃上47级台阶,跨过大门,镶嵌在纪念馆血红色外墙上似乎还带着声响的弹壳,加上大炮和坦克,以及征战的雕塑,构成了一部沉甸甸的史书封面,迫不及待地要帮你解读此次战役的惊心动魄。
④穿过纪念馆的大门向里走,是一片松树林。棵棵松树挺拔峭立,整齐排列,一丝不苟,像列队整装待发的士兵。树下静静地卧着一排排的坟墓。一个个刚离起地面的小土堆,用水泥抹了周边,上面覆盖一块小长方形大理石卧碑,碑面中央镶着一颗醒目的五星。没有墓志铭,甚至没有名字。
⑤这些数不清的大理石板下面,躺着孟良崮战役中为国捐躯的战士的躯体。他们远离尘嚣,静静地躺在林荫里。这些墓冢只是一个个小长方形的土堆而已。坟墓周围,开满了小小的叫不出名字的鲜花。放眼望去,空旷辽阔,庄严肃穆,青松翠柏掩映的五星点点,点点五星就像一颗颗天上的星辰,每一颗都是一个永垂不朽的英灵。
⑥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了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你禁不住要屏住呼吸,不敢大声,怕惊扰了这些栖息的灵魂。风抚摸着一座座无名者之墓,树林飒飒作响,几只蜂蝶在林中嬉戏。整个墓园透出一种大美、凄美和壮美,一种少有的朴素之美。
⑦60多年前发生在这里的那场血战,彻底扭转了华东战局,成为解放战争中振聋发聩的经典之战。然而扭转战局是要付出代价的。在孟良崮纪念馆的烈士墓园,在苍松翠柏间,就安葬着此次战役中牺牲的我军壮士的忠骨,共有2865名。
⑧“青松挺拔,可是我战友的身姿?”
⑨“烈士灵前我默默伫立。”
⑩这是参加过孟良崮战役的一位将军说的两句话。然而将军要伫立的陵墓其实不过是眼前的一个个土丘。他们原本是一个个热血男儿,他们的英雄壮举,成就了当年惊天动地的功绩,而战争的惨烈致使他们成为一个个无名烈士,据说安葬于此的2865名烈士中人与名对上号的只有138名。
⑾来这里拜谒的人很多,男女老幼都有。谁都可以踏进烈士最后的安息地,保护这些英灵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除了人们的敬仰,还有,就是人们鲜花一样的美好生活。不论是什么时候来到这儿,人们都会想象得到,这每一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里,都安眠着一个最可爱的人,尽管你不知道他们的姓名。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那些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无字碑式的朴素更能打动人心的东西。他们是为人民的安宁幸福而死,虽死犹生;他们虽然没有豪华坟墓和高大墓碑,可他们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诗人臧克家的著名诗句最能代表此刻的心声: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⑿从这个墓区向左跨出几步远,又有几座坟墓,给人的感觉同样是美丽宏伟,震撼人心。站在墓前,当地朋友问我,你可知中国最小的烈士有多大?有多大?出生10天。10天?啊!刚刚学会吃奶,刚刚睁开蒙眬的眼睛来看世界。当时的世界山河破碎,狼烟四起,抗战的硝烟正浓。在她来到这个世界第10天时,母亲行刑的时日到了。母亲抱过她说,儿啊,你生下来就没吃过妈一口奶,临走了,就喝妈一口血吧。她瞅定女儿,毅然咬破手指,刹那,仿佛给满腔热血找到了奔突的出口,鲜血一滴一滴滴到了小烈士口中……这是何等的壮举?又是何等的惨烈?人世间有多少豪华的坟墓能装得下这种悲壮与豪情?又有多大的石碑能述说得尽他们的英勇与伟大?
⒀又一阵风吹过,在苍松翠柏间留下一丝清凉,就像烈士的英灵在轻语。静静地站在这个墓园里,心,从未有过的平静,从未有过的澎湃。这些整齐排列的小土堆,是人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坟墓,构成了最宏伟、最感人的风景,成为被后代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庄严圣地,成为这本无字史书中最为辉煌耀眼的一页。见过很多陵墓,都不曾给过我如此至纯至美的感觉,都没有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这样能剧烈震撼人内心深藏的感情。
⒁走出烈士墓园,再次看到门前那棵合欢树,美美地静静地站立在那里。它撑起巨大的扇面形树冠,是想用绿荫和清凉来庇护装点这本沉甸甸的史书?还是想陪伴抚慰长眠在这里的先烈们的英魂?
(选自(人民日报2011--07- 09,有删改)
11.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
12.文章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试举例分析。
13.第⑿段为什么要交代抗战时期烈士母女临刑前的场景
14.赏析第⒁段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1.A
2.B
3.D
4.A
5.D
6. 陈毅 1936 梅岭 交代写作背景及缘由 旋围解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取义成仁今日事
7.(1)缅怀五四先驱,奏响青春之歌
(2)①“强烈”改为“诚挚”;②将“贵校”改为“我校”;③“务必”改为“依时”。
(3)亲爱的同学们,本次主题班会在缅怀五四先驱、崇尚爱国情怀的活动中圆满结束。但永不褪色的青春之歌犹在耳畔回响,“青春如初春,如朝阳,如百卉之萌动”,让我们沿着先辈们的光辉足迹,昂扬前行,谱写壮丽的青春篇章!
8.(1)xīng yá
(2)①就,便 ②边际、止境 ③选取 成全、实现
(3)绝句 抒情诗 家、涯、花
(4)D
9.死不瞑目,要亲眼看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表现革命必胜的信心。
10.1927~1936,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
11.明线:我瞻仰烈士墓园的过程。暗线:孟良崮战役的血与火的历史。
12.第十一段“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那些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通过对比突出烈士为国捐躯虽为无名,但长留世人心中,永远流传;而有些刻意想要让人注意的人,却更易被人淡忘。
13.细写这个场景,更能触发人类的共同情感:哺乳的母亲,刚出来的婴儿都没有被放过,可见敌人是何等的残忍和没有人性。这更能激起人们对和平的珍爱,对战争惨酷的痛恨!
14.一方面借物喻人,借合欢树表达了作者对那段英雄历史的铭记,对烈士的崇敬和不舍;另一方面连用两个设问,使作者想要表达和情感和文章主旨更突出,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