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2.3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同步练习(A卷)
一、单选题
(2022高一下·郑州期末)下图为某区域地形剖面和人口分布相对数变化曲线图(人口分布相对数越大,人口数量越多)。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图能够体现出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是( )
A.地形、土壤 B.地形、河流 C.土壤、河流 D.地形、气候
2.该区域人口分布最密集的地区最可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022高一下·浙江期中)浙江省丽水市云和梯田,被誉为“中国最美的梯田”,位于“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浙西南山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当地人民因地制宜修筑梯田发展种植业,主要改造的自然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水源 D.土壤
4.此处在缓坡上修筑梯田最主要的目的是( )
A.保水保土效果好 B.修筑难度小
C.利于机械化耕作 D.增加耕地面积
(2022高二下·本溪开学考)下图为我国某农业文化遗产地景观结构图,该地的石堰梯田具有“叠石相次,包土成田”的特点。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5.该石堰梯田最可能位于( )
A.山西省 B.江西省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D.云南省
6.推测石堰梯田所在地的环境特点( )
A.气候雨热同期,农作物一年两熟
B.降水相对较少,以旱作农业为主
C.荒漠分布广,畜牧业分布在山麓
D.河网纵横密布,航运价值高
(2021高二上·榆树月考)过去,我国山区公路多为“之”字形盘山公路。现在修建高速公路则是逢山开道、遇沟建桥,尽量取用最短距离的路线(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过去,我国山区公路多为“之”字形,原因是( )
A.经过更多山村,方便居民出行
B.增加线路长度,发展生态旅游
C.降低线路坡度,提高通行安全系数
D.增加山区线路密度,发展交通
8.现在在山区修建的高速公路不再呈“之”字形,其主要原因是( )
①经济实力增强②汽车性能改善③科技水平提高④投资减少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9.(2020高二上·亳州月考)我国山西省有一种民居,其建筑风格为屋顶内侧呈单面漏斗状,当地人称之为“肥水不流外人田”;而我国南方各地尤其是城市近年来把平顶多层住宅楼改造成斜坡顶,当地人称之为“戴帽子”。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影响山西的屋顶内侧呈单面漏斗状建筑风格的自然因素是( )
A.气候较干旱,降水少
B.地处西风带控制区,降水较均匀
C.地处高气压控制区,水资源缺乏
D.亚洲高压距离近,冬季风强烈,温度低
(2)南方各地对平顶多层住宅楼进行“戴帽子”改造工程的目的是使住宅( )
A.保暖、采光、防潮防沙 B.防漏、美观、隔热节能
C.通风、美观、便于绿化 D.防漏、通风、增加空间
10.(2019高二上·磐安竞赛)山区公路常建造成“之”字形的原因是( )
A.降低线路坡度 B.增加线路密度
C.通过更多山村 D.增加线路长度
11.(2020高二下·浙江期中)位于浙江金华兰溪市西部的诸葛八卦村,是诸葛亮后裔的聚居地。该村以村池为中心,有八条小巷直通村外八座土岗,其平面酷似八卦图。完成问题。
影响诸葛八卦村布局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地形 B.河流 C.土壤 D.气候
12.(2020高一上·遂宁期末)早期,在山区修建公路多为“之”字形的盘山路(如左下图)。现在,在山区修建高速公路则是逢山开道,遇沟建桥,尽量取最短距离(如右下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在山区,公路常修建成“之”字形,是为了( )
A.增加线路长度,发展旅游 B.通过更多的居民点
C.增加山区线路的密度 D.减小线路的坡度
(2)现在山区兴建高速公路尽可能取最短距离,不呈“之”字形的主要原因是( )
A.汽车性能的改善 B.少占耕地的要求
C.科技水平的提高 D.节省投资的需要
(2019高二上·遵义期中)下图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图示传统民居特点形成与当地环境特征对应正确的是( )
A.①下沉式窑院—黄土直立性强 B.②房屋高架一台风海啸多发
C.③墙厚窗小一冬季温和多雨 D.④顶尖坡陡—特大暴雨频繁
14.图示传统民居建筑体现( )
A.环境制约人类生活 B.人类活动改变环境
C.人类对环境的适应 D.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15.(2019高二上·沭阳月考)读图“湖南张家界某山区的公路景观图”。该公路号称“九十九道弯”,似玉带环绕,弯弯紧连。据此完成下题。
该公路“弯弯紧连”的目的是( )
A.减低线路坡度,保障行路安全 B.增加线路长度,发展观光旅游
C.通往更多村落,促进经济发展 D.增加线路密度,构建交通网络
16.(2019高一下·赣州期末)某山区气候宜人,风景优美,下图为该山区某村落布局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村落选址考虑的首要因素是( )
A.地形 B.降水 C.光照 D.河流
(2)联系当地各村落公路线的形态主要呈( )
A.棋盘式 B.网络状 C.条带状 D.“之”字形
17.(2019高一下·宁波期末)下图为“我国某史前文明遗址原始村落分布示意图”,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完成下列小题。
(1)图中居民点分布在( )
A.河流三角洲平原 B.山地半山腰
C.河谷阶地 D.河流冲积平原
(2)先民选择居住地时,聚落布局充分考虑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水文 D.生物
(3)随着人口的增加,图中区域②有可能发展成为聚落,其聚落的形状可能是( )
A.团聚型 B.带状 C.网状 D.棋盘状
二、综合题
18.根据材料及图,回答相关问题。
通常人们把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从表面上看,城乡聚落都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是人们的居住场所,但实际上还包括与居住直接相关的其他生活、生产设施。聚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下图A、B为城乡聚落景观对比图。
(1)结合上图及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类型 (填序号) 生产 活动方式 建筑等 人文景观 基础设施 完善度 人口 主体 规模 大小 形成 时间
农业活动 分散
农业 人口 为主 较小 较早
相对完善
(2)结合上图,联系你身边的城市或乡村,推测聚落是怎样形成的。
19.(2020高三上·朝阳期中)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黄河沿岸的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窑洞有靠山窑和坑窑(地坑院)之分,居住在里面冬暖夏凉。下图为山西芮城西侯度村窑洞和河南三门峡陕州窑洞景观及位置图。地坑院是在平整的黄土地上,挖一个边长为10至12米、深6至7米的矩形深坑,窑院一角挖出一个斜道通向地面,作为居民出入院子的门洞。
(1)比较西侯度与陕州民居的差异并说出其主要影响因素。
(2)简析窑洞被称为“绿色建筑”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D
【知识点】地表形态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解析】【点评】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矿产等;②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历史文化、政策等。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读图可知,当地海拔高的地区,人口分布相对数较低,人口数量少,海拔低的地区,人口分布相对数较高,人口数量多,因此该图反映了地形是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当地距河远的地区,人口分布相对数较低,人口数量少,距河近的地区,人口分布相对数较高,人口数量多,因此该图还反映了河流也是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B正确;图中信息不能反映土壤、气候是影响当地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ACD错误;故答案为:B。
2.读图可知:图中①区域人口分布相对数低于1,②区域人口分布相对数大致为1,③区域人口分布相对数变化大,大约平均为3,④区域人口分布相对数大于4,该区域地势低平,临近河流,水源丰富,因此该区域人口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最可能是④,D符合题意,ABC错误;故答案为:D。
【答案】3.B
4.D
【知识点】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造
【解析】【点评】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影响
类型 生产优势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 夏季(全年)光照、热量充足,昼夜温差大 利于光合作用和养分积累,农产品产量高、品质优 夏季(全年)降水少,干旱,水源是农业生产的限制性条件
温带海洋性气候 终年温和湿润(冬温夏凉,降水比较均匀) 利于牧草生长,对发展畜牧业有利 雨天多,日照不足,
不利于农作物成熟
季风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
雨热同期 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多种气象灾害(寒潮、台风、干旱、暴雨洪涝等)影响农业生产
热带雨林气候 终年高温多雨 光热水充足,
利于生产 ——
地形 (位于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古老的高原)土层深厚,易于耕作
土壤 肥沃(黑土、紫色土、水稻土等)
水源 充足,灌溉便利(有丰富的地下水、河湖水、冰雪融水等)
3.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区域位于浙西南山区,地形坡度较大,不适宜直接发展种植业,把山地的缓坡改造成梯田发展种植业。因此,梯田主要改造的自然因素是地形,B对;修筑的梯田对当地的气候、水源、土壤影响很小。因此,修筑梯田并不是为了改造气候、水源、土壤,A、C、D错。故答案为:B。
4.根据材料信息“位于“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浙西南山区”可知该区域山地、丘陵面积广,平地少,人均耕地少,修建梯田可以增加耕地面积,减缓人地矛盾,D对;修筑梯田可以减轻水土流失,保持水土,但不是该区域修梯田的主要目的所在,A错;梯田是在丘陵山地的坡地上沿等高线方向修筑的条状阶台式或波浪式断面的田地,修筑难度大,B错;山区丘陵梯田,面积非常小,无法采用机械化作,C错。故答案为:D。
【答案】5.A
6.B
【知识点】地表形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区域发展的异同
【解析】【点评】我国以秦岭—淮河为界,秦岭—淮河以北地区为我国北方,属温带季风气候区,多旱作农业和灌溉农业。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为我国南方,属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多水田农业。
5.由图可知,该地的自然植被为落叶阔叶林,属温带地区,江西省、云南省属于亚热带、热带地区,为常绿阔叶林为主,排除B、D选项。该地主要农作物是谷子和玉米,属于旱作农业,应位于降水相对较少地区,山西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少,降水变率大,A项正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处干旱地区,河流较少,植被以荒漠植被为主,C错误。故答案为:A。
6.根据上题可知,山西省属于暖温带,农作物两年三熟,A项错误。山西省降水相对较少,图中农作物为旱作农业,B项正确。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并不是荒漠广布,也主要不是发展畜牧业,C项错误。河网纵横密布是南方地区的特点,D项错误。故答案为:B。
【答案】7.C
8.A
【知识点】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解析】【点评】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
(1)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文等。
(2)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等。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对线路密度的影响:我国交通线路东部稠密、西部稀疏。
(2)对线路形态的影响:平原地区限制较少,交通线路一般呈“网”状分布;山区公路多呈“之”字形分布。
(3)对线路走向的影响:山区交通线路一般沿山谷或河流延伸。
7.山区地势起伏大,坡度大,修建公路难度大,过去受经济和科技水平的限制,山区公路多为“之”字形,能够降低线路坡度,提高通行安全系数;
故答案为:C
8.现在在山区修建的高速公路不再呈“之”字形,需要挖隧道建桥梁,工程难度大,投资多,技术水平高,①经济实力增强和③科技水平提高正确,②汽车性能改善和④投资减少错误;
故答案为:A
9.【答案】(1)A
(2)B
【知识点】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解析】【分析】(1)山西省因气候较干旱,降水量较小,建筑风格为屋顶内侧呈单面漏斗状,可以将雨水收集到自家院内,所以呈单面漏斗状,A正确。山西省处于季风气候区,受西北季风、和东南季风影响较大,BC错误。“肥水不流外人田”说明单面漏斗状建筑风格主要和降水有关,和冬季气温低关系不大,D错误。故答案为:A。(2)我国南方地区降水丰富,降水强度大,夏季温度较高,平顶房房顶易积水,容易造成渗漏,改成斜坡,有利于排水,也有利于夏季的隔热。B正确。南方温度较高,保温不是主要目的,A错误。通风可以增加窗户面积等措施,“戴帽子”改造工程的目的不是为了通风,CD错误。平顶多层住宅楼改造成斜坡顶对增加住宅空间效果不大,增加空间可以在平顶房增加平顶建筑,D错误。故答案为:B。
【点评】山西省地势呈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是典型的为黄土覆盖的山地高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高原内部起伏不平,河谷纵横,地貌有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80.1%。山西省地跨黄河、海河两大水系,河流属于自产外流型水系。山西省地处中纬度地带的内陆,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10.【答案】A
【知识点】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解析】【分析】山区地势比较陡峭,公路常建造成“之”字形的原因是降低线路坡度。
【点评】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
(1)经济因素——决定性因素。
(2)社会因素——主要因素。
(3)技术因素——保障性因素。
(4)自然因素——限制性因素。
按照布局的原则,综合分析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指标和适用范围,在合理确定交通运输需求量的基础上。
结合具体地区的交通运输方式的构成和运输网层次、密度的现状和历史状况,确定合理的交通运输结构,制定合理的布局。
11.【答案】A
【知识点】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解析】【分析】图中显示,诸葛八卦村位于太公山、擂鼓山、经堂后山、祖宅山、老鼠山、寺下山、大园山和果合山等八座土岗之间,该村以村池为中心,有八条小巷直通村外八座土岗,其平面酷似八卦图,村内地形平坦,因此影响诸葛八卦村布局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地形,A符合题意;图中显示,诸葛八卦村布局与河流关系不大,排除B;当地土壤和气候并没有明显差异,因此对村落布局几乎没有影响,排除C、D。故答案为:A。
【点评】聚落的概念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 聚居的场所,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聚落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
1.地形对聚落规模的影响
聚落的规模与地形的关系十分密切。在我国北方的平原地区,地形平坦, 村落集中布局,且规模较大,华北平原千人以上的大村到处可见,呈团聚型和棋盘式的格局;在我国南方丘陵地区,地形复杂,村落的规模受到很大限制;在山区,建筑物依山而建,村落分散且规模较小。
2.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形平坦、地势较高、灌溉方便、对外交通方便的地方容易形成城市,如西安等。
地形有利于防御的地方,也容易形成城市,如南京、重庆、巴黎等。
在山区,由于气候、地形的千差万别,一般河谷地带条件较好:有灌溉水源、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等,在这里容易形成城市,如拉萨、西宁等。在气候比较干旱的地区,水源成为重要因素,洪冲—冲积平原成为城市位置的首选。
12.【答案】(1)D
(2)C
【知识点】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解析】【分析】(1)山区,坡度较陡,为减少线路坡度,公路常修成之字形,D正确。(2)现在山区不呈之字形的主要原因是科技水平的提高,D正确;修隧道和架桥投资更大。
【点评】地表对交通线路影响:原地区对交通线路的限制较小,选线时要尽量少占耕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城镇发展的关系;山区线路尽量沿等高线修筑,尽量避开地形复杂的地区;水域交通线路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以减少桥涵总长度;交通线路的工程设计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社会经济因素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线路,促进沿线经济发展,使运输网伸展到更广阔的范围,克服自然条件对线路建设的障碍,并减少其对车平辆运行安全的威胁。
【答案】13.A
14.C
【知识点】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解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对聚落的影响。黄土高原的黄土直立性较强,土质疏松,便于开挖成窑洞。东南气候湿热,便于通风散热,形成高脚屋。北非气候炎热干燥,房屋墙厚,便于隔热;北欧冬季多雨、雪,斜坡式的楼顶便于雪的滑落。这是都是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的体现。
13.①沉式窑院 是因黄土直立性强,适宜开凿窑洞,A对;②房屋高架是因气候炎热潮湿,高处风大凉快,B错; ③墙厚窗小是因该地气候炎热干燥,光照强 ,墙厚窗小,有利于隔热,减少水分散失,C错。 ④木屋顶尖坡陡是因北欧降雪量大,为防止积雪压坏房屋面设计的,D错。故答案为:A。
14.图示传统民居建筑体现人类对环境的利用和适应,C对。环境没有制约人类生活,A错误。人类活动没有改变环境,B错。不能体现地域文化创新与发展,D错。故答案为:C。
15.【答案】A
【知识点】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解析】【分析】解:山区公路为了降低坡度,一般修建成之字形,故该公路“弯弯紧连”的目的是减小线路坡度,保障行路安全,A正确;公路“弯弯紧连”旅游价值不高,B错误;公路“弯弯紧连”并没有通往更多村落,C错误;公路“弯弯紧连”是依据地势的走向决定的,不是为了增加线路密度,构建交通网络,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
(1)经济因素——决定性因素。
(2)社会因素——主要因素。
(3)技术因素——保障性因素。
(4)自然因素——限制性因素。
按照布局的原则,综合分析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指标和适用范围,在合理确定交通运输需求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地区的交通运输方式的构成和运输网层次、密度的现状和历史状况,确定合理的交通运输结构,制定合理的布局。
16.【答案】(1)A
(2)D
【知识点】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解析】【分析】(1)从图中看,该村落选择在半山腰位置,且地形相对平坦处,且自然风光优美,即首先考虑了地形因素,A对;降水、光照、河流也是影响村落选址的重要因素,但从图中看,该地最突出的特点是地形起伏较大,因此,地形是首要因素,BCD排除。故答案为A。(2)注意题设要求公路联系当地各村落。当地各村落大部分分布在半山腰的不同海拔处,因此连接各村落的公路会呈现之字形弯曲,D对;棋盘式、网格状公路多分布在地形平坦处,条带状公路一般分布在河流谷地地带,ABC不对。
故答案选D。
【点评】1.聚落的概念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 聚居的场所,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聚落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
(1)地形对聚落规模的影响
聚落的规模与地形的关系十分密切。在我国北方的平原地区,地形平坦, 村落集中布局,且规模较大,华北平原千人以上的大村到处可见,呈团聚型和棋盘式的格局;在我国南方丘陵地区,地形复杂,村落的规模受到很大限制;在山区,建筑物依山而建,村落分散且规模较小。
(2)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形平坦、地势较高、灌溉方便、对外交通方便的地方容易形成城市,如西安等。
地形有利于防御的地方,也容易形成城市,如南京、重庆、巴黎等。
在山区,由于气候、地形的千差万别,一般河谷地带条件较好:有灌溉水源、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等,在这里容易形成城市,如拉萨、西宁等。在气候比较干旱的地区,水源成为重要因素,洪冲—冲积平原成为城市位置的首选。
2.选“线”设计。如公路、铁路线的设计、其基本要求是:
①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考虑路线短、坡度平缓、少过河建桥,以降低施工难度和建设成本。
②避免通过高寒区、沙漠区、沼泽地、永久冻土区、地下溶洞区等。
17.【答案】(1)C
(2)A
(3)B
【知识点】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解析】【分析】(1)阶地是指河流下切侵蚀,使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故C正确。河流三角洲平原与河流冲积平原无阶梯状形态;居民点未分布于山地中。故A、B、D错误。(2)先民在接近水源、又不会被洪水淹没的河谷阶地上营建相对集中的居住场所。因此主要考虑的是地形。故A正确。(3)右图可知,②位于两山之间的河谷地带,聚落应沿河流发育,形状可能是条带状,B正确。团聚型、网状、棋盘状主要是平原地区,A、C、D错误。
【点评】聚落的概念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 聚居的场所,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聚落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
1.地形对聚落规模的影响
聚落的规模与地形的关系十分密切。在我国北方的平原地区,地形平坦, 村落集中布局,且规模较大,华北平原千人以上的大村到处可见,呈团聚型和棋盘式的格局;在我国南方丘陵地区,地形复杂,村落的规模受到很大限制;在山区,建筑物依山而建,村落分散且规模较小。
2.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形平坦、地势较高、灌溉方便、对外交通方便的地方容易形成城市,如西安等。
地形有利于防御的地方,也容易形成城市,如南京、重庆、巴黎等。
在山区,由于气候、地形的千差万别,一般河谷地带条件较好:有灌溉水源、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等,在这里容易形成城市,如拉萨、西宁等。在气候比较干旱的地区,水源成为重要因素,洪冲—冲积平原成为城市位置的首选。
18.【答案】(1)
类型 (填序号) 生产 活动方式 建筑等 人文景观 基础设施 完善度 人口 主体 规模 大小 形成 时间
A 农业活动 分散 相对落后 农业 人口 为主 较小 较早
B 非农业活动 密集 相对完善 非农业 人口 为主 较大 较晚
(2)聚落的形成是人类适应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也是人类文化的结晶,乡村聚落是人类社会经过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后形成的,即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人们开始定居后形成的;城市则是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后,手工业和农业分离,由于剩余产品出现,商人出现,出现了固定的交易场所—集市,由集市慢慢演化而来的
【知识点】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解析】【分析】(1)比较城市与乡村的主要区别,进行对比分析即可得到答案。(2)结合日常生活实际与聚落的概念,总结归纳聚落的形成过程。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聚落的形成过程;城市与乡村都是聚落的形态,但发育程度不同,在生产活动方式、建筑、基础设施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异。
19.【答案】(1)差异:西侯度民居是依山体断崖水平掘进修建而成的靠山窑;陕州民居是在平坦的黄土塬面向下挖掘矩形深坑,然后在四边土壁挖窑洞而形成的坑窑(地坑院)。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
(2)黄土高原地区土层深厚,垂直节理发育,适合建窑洞,窑洞建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施工简便,节省建筑材料;洞穴式建筑,节省土地;窑洞“冬暖夏凉”,具有保温、隔热、蓄能、调节洞室小气候的功能,是天然节能的建筑。
【知识点】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中国的北方地区
【解析】【分析】(1)西侯度与陕州民居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两地的地形特征不同而导致窑洞的修建方式和外观不同。西侯度地区地形崎岖,沟壑崖壁较多,当地居民依山体断崖水平掘进,修建成靠山窑;陕州地区地形相对平坦,缺少崖壁,当地居民在平坦的黄土塬面向下挖掘出矩形深坑,然后在四边土壁挖窑洞而形成坑窑(地坑院)。(2)窑洞被称为“绿色建筑”的原因主要从节省土地、节省建筑材料和节约能源方面分析。节省土地:窑洞建筑为洞穴式建筑,节省土地。节省建筑材料:就地取材,节省建筑材料。节约能源:保温、隔热、蓄能、“冬暖夏凉”,节省能源。
【点评】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是独特的民居形式,具有浓厚的民俗风情和乡土气息。因黄土层深厚,土质密实,极适宜于挖洞建窑,数百年至千年不易倒塌。窑洞分为两种:一种是崖庄窑,它是在山畔、沟边利用崖势,先将崖面削齐,然后修庄挖窑洞,有一庄三窑和五窑的,也有五窑以上的;另一种是下沉式地坑院窑洞。这种窑洞都在平塬大坳上修建。先将平地挖一个长方形的大坑,一般深5至8米,将坑内四面削成崖面,然后在四面崖上挖窑洞。并在一边修一个长坡道或斜洞子,直通塬面,作为人行道。这种窑洞实际是地下室,冬暖夏凉的特点更为明显。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2.3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同步练习(A卷)
一、单选题
(2022高一下·郑州期末)下图为某区域地形剖面和人口分布相对数变化曲线图(人口分布相对数越大,人口数量越多)。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图能够体现出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是( )
A.地形、土壤 B.地形、河流 C.土壤、河流 D.地形、气候
2.该区域人口分布最密集的地区最可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1.B
2.D
【知识点】地表形态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解析】【点评】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矿产等;②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历史文化、政策等。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读图可知,当地海拔高的地区,人口分布相对数较低,人口数量少,海拔低的地区,人口分布相对数较高,人口数量多,因此该图反映了地形是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当地距河远的地区,人口分布相对数较低,人口数量少,距河近的地区,人口分布相对数较高,人口数量多,因此该图还反映了河流也是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B正确;图中信息不能反映土壤、气候是影响当地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ACD错误;故答案为:B。
2.读图可知:图中①区域人口分布相对数低于1,②区域人口分布相对数大致为1,③区域人口分布相对数变化大,大约平均为3,④区域人口分布相对数大于4,该区域地势低平,临近河流,水源丰富,因此该区域人口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最可能是④,D符合题意,ABC错误;故答案为:D。
(2022高一下·浙江期中)浙江省丽水市云和梯田,被誉为“中国最美的梯田”,位于“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浙西南山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当地人民因地制宜修筑梯田发展种植业,主要改造的自然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水源 D.土壤
4.此处在缓坡上修筑梯田最主要的目的是( )
A.保水保土效果好 B.修筑难度小
C.利于机械化耕作 D.增加耕地面积
【答案】3.B
4.D
【知识点】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造
【解析】【点评】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影响
类型 生产优势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 夏季(全年)光照、热量充足,昼夜温差大 利于光合作用和养分积累,农产品产量高、品质优 夏季(全年)降水少,干旱,水源是农业生产的限制性条件
温带海洋性气候 终年温和湿润(冬温夏凉,降水比较均匀) 利于牧草生长,对发展畜牧业有利 雨天多,日照不足,
不利于农作物成熟
季风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
雨热同期 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多种气象灾害(寒潮、台风、干旱、暴雨洪涝等)影响农业生产
热带雨林气候 终年高温多雨 光热水充足,
利于生产 ——
地形 (位于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古老的高原)土层深厚,易于耕作
土壤 肥沃(黑土、紫色土、水稻土等)
水源 充足,灌溉便利(有丰富的地下水、河湖水、冰雪融水等)
3.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区域位于浙西南山区,地形坡度较大,不适宜直接发展种植业,把山地的缓坡改造成梯田发展种植业。因此,梯田主要改造的自然因素是地形,B对;修筑的梯田对当地的气候、水源、土壤影响很小。因此,修筑梯田并不是为了改造气候、水源、土壤,A、C、D错。故答案为:B。
4.根据材料信息“位于“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浙西南山区”可知该区域山地、丘陵面积广,平地少,人均耕地少,修建梯田可以增加耕地面积,减缓人地矛盾,D对;修筑梯田可以减轻水土流失,保持水土,但不是该区域修梯田的主要目的所在,A错;梯田是在丘陵山地的坡地上沿等高线方向修筑的条状阶台式或波浪式断面的田地,修筑难度大,B错;山区丘陵梯田,面积非常小,无法采用机械化作,C错。故答案为:D。
(2022高二下·本溪开学考)下图为我国某农业文化遗产地景观结构图,该地的石堰梯田具有“叠石相次,包土成田”的特点。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5.该石堰梯田最可能位于( )
A.山西省 B.江西省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D.云南省
6.推测石堰梯田所在地的环境特点( )
A.气候雨热同期,农作物一年两熟
B.降水相对较少,以旱作农业为主
C.荒漠分布广,畜牧业分布在山麓
D.河网纵横密布,航运价值高
【答案】5.A
6.B
【知识点】地表形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区域发展的异同
【解析】【点评】我国以秦岭—淮河为界,秦岭—淮河以北地区为我国北方,属温带季风气候区,多旱作农业和灌溉农业。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为我国南方,属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多水田农业。
5.由图可知,该地的自然植被为落叶阔叶林,属温带地区,江西省、云南省属于亚热带、热带地区,为常绿阔叶林为主,排除B、D选项。该地主要农作物是谷子和玉米,属于旱作农业,应位于降水相对较少地区,山西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少,降水变率大,A项正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处干旱地区,河流较少,植被以荒漠植被为主,C错误。故答案为:A。
6.根据上题可知,山西省属于暖温带,农作物两年三熟,A项错误。山西省降水相对较少,图中农作物为旱作农业,B项正确。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并不是荒漠广布,也主要不是发展畜牧业,C项错误。河网纵横密布是南方地区的特点,D项错误。故答案为:B。
(2021高二上·榆树月考)过去,我国山区公路多为“之”字形盘山公路。现在修建高速公路则是逢山开道、遇沟建桥,尽量取用最短距离的路线(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过去,我国山区公路多为“之”字形,原因是( )
A.经过更多山村,方便居民出行
B.增加线路长度,发展生态旅游
C.降低线路坡度,提高通行安全系数
D.增加山区线路密度,发展交通
8.现在在山区修建的高速公路不再呈“之”字形,其主要原因是( )
①经济实力增强②汽车性能改善③科技水平提高④投资减少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7.C
8.A
【知识点】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解析】【点评】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
(1)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文等。
(2)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等。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对线路密度的影响:我国交通线路东部稠密、西部稀疏。
(2)对线路形态的影响:平原地区限制较少,交通线路一般呈“网”状分布;山区公路多呈“之”字形分布。
(3)对线路走向的影响:山区交通线路一般沿山谷或河流延伸。
7.山区地势起伏大,坡度大,修建公路难度大,过去受经济和科技水平的限制,山区公路多为“之”字形,能够降低线路坡度,提高通行安全系数;
故答案为:C
8.现在在山区修建的高速公路不再呈“之”字形,需要挖隧道建桥梁,工程难度大,投资多,技术水平高,①经济实力增强和③科技水平提高正确,②汽车性能改善和④投资减少错误;
故答案为:A
9.(2020高二上·亳州月考)我国山西省有一种民居,其建筑风格为屋顶内侧呈单面漏斗状,当地人称之为“肥水不流外人田”;而我国南方各地尤其是城市近年来把平顶多层住宅楼改造成斜坡顶,当地人称之为“戴帽子”。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影响山西的屋顶内侧呈单面漏斗状建筑风格的自然因素是( )
A.气候较干旱,降水少
B.地处西风带控制区,降水较均匀
C.地处高气压控制区,水资源缺乏
D.亚洲高压距离近,冬季风强烈,温度低
(2)南方各地对平顶多层住宅楼进行“戴帽子”改造工程的目的是使住宅( )
A.保暖、采光、防潮防沙 B.防漏、美观、隔热节能
C.通风、美观、便于绿化 D.防漏、通风、增加空间
【答案】(1)A
(2)B
【知识点】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解析】【分析】(1)山西省因气候较干旱,降水量较小,建筑风格为屋顶内侧呈单面漏斗状,可以将雨水收集到自家院内,所以呈单面漏斗状,A正确。山西省处于季风气候区,受西北季风、和东南季风影响较大,BC错误。“肥水不流外人田”说明单面漏斗状建筑风格主要和降水有关,和冬季气温低关系不大,D错误。故答案为:A。(2)我国南方地区降水丰富,降水强度大,夏季温度较高,平顶房房顶易积水,容易造成渗漏,改成斜坡,有利于排水,也有利于夏季的隔热。B正确。南方温度较高,保温不是主要目的,A错误。通风可以增加窗户面积等措施,“戴帽子”改造工程的目的不是为了通风,CD错误。平顶多层住宅楼改造成斜坡顶对增加住宅空间效果不大,增加空间可以在平顶房增加平顶建筑,D错误。故答案为:B。
【点评】山西省地势呈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是典型的为黄土覆盖的山地高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高原内部起伏不平,河谷纵横,地貌有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80.1%。山西省地跨黄河、海河两大水系,河流属于自产外流型水系。山西省地处中纬度地带的内陆,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10.(2019高二上·磐安竞赛)山区公路常建造成“之”字形的原因是( )
A.降低线路坡度 B.增加线路密度
C.通过更多山村 D.增加线路长度
【答案】A
【知识点】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解析】【分析】山区地势比较陡峭,公路常建造成“之”字形的原因是降低线路坡度。
【点评】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
(1)经济因素——决定性因素。
(2)社会因素——主要因素。
(3)技术因素——保障性因素。
(4)自然因素——限制性因素。
按照布局的原则,综合分析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指标和适用范围,在合理确定交通运输需求量的基础上。
结合具体地区的交通运输方式的构成和运输网层次、密度的现状和历史状况,确定合理的交通运输结构,制定合理的布局。
11.(2020高二下·浙江期中)位于浙江金华兰溪市西部的诸葛八卦村,是诸葛亮后裔的聚居地。该村以村池为中心,有八条小巷直通村外八座土岗,其平面酷似八卦图。完成问题。
影响诸葛八卦村布局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地形 B.河流 C.土壤 D.气候
【答案】A
【知识点】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解析】【分析】图中显示,诸葛八卦村位于太公山、擂鼓山、经堂后山、祖宅山、老鼠山、寺下山、大园山和果合山等八座土岗之间,该村以村池为中心,有八条小巷直通村外八座土岗,其平面酷似八卦图,村内地形平坦,因此影响诸葛八卦村布局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地形,A符合题意;图中显示,诸葛八卦村布局与河流关系不大,排除B;当地土壤和气候并没有明显差异,因此对村落布局几乎没有影响,排除C、D。故答案为:A。
【点评】聚落的概念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 聚居的场所,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聚落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
1.地形对聚落规模的影响
聚落的规模与地形的关系十分密切。在我国北方的平原地区,地形平坦, 村落集中布局,且规模较大,华北平原千人以上的大村到处可见,呈团聚型和棋盘式的格局;在我国南方丘陵地区,地形复杂,村落的规模受到很大限制;在山区,建筑物依山而建,村落分散且规模较小。
2.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形平坦、地势较高、灌溉方便、对外交通方便的地方容易形成城市,如西安等。
地形有利于防御的地方,也容易形成城市,如南京、重庆、巴黎等。
在山区,由于气候、地形的千差万别,一般河谷地带条件较好:有灌溉水源、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等,在这里容易形成城市,如拉萨、西宁等。在气候比较干旱的地区,水源成为重要因素,洪冲—冲积平原成为城市位置的首选。
12.(2020高一上·遂宁期末)早期,在山区修建公路多为“之”字形的盘山路(如左下图)。现在,在山区修建高速公路则是逢山开道,遇沟建桥,尽量取最短距离(如右下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在山区,公路常修建成“之”字形,是为了( )
A.增加线路长度,发展旅游 B.通过更多的居民点
C.增加山区线路的密度 D.减小线路的坡度
(2)现在山区兴建高速公路尽可能取最短距离,不呈“之”字形的主要原因是( )
A.汽车性能的改善 B.少占耕地的要求
C.科技水平的提高 D.节省投资的需要
【答案】(1)D
(2)C
【知识点】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解析】【分析】(1)山区,坡度较陡,为减少线路坡度,公路常修成之字形,D正确。(2)现在山区不呈之字形的主要原因是科技水平的提高,D正确;修隧道和架桥投资更大。
【点评】地表对交通线路影响:原地区对交通线路的限制较小,选线时要尽量少占耕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城镇发展的关系;山区线路尽量沿等高线修筑,尽量避开地形复杂的地区;水域交通线路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以减少桥涵总长度;交通线路的工程设计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社会经济因素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线路,促进沿线经济发展,使运输网伸展到更广阔的范围,克服自然条件对线路建设的障碍,并减少其对车平辆运行安全的威胁。
(2019高二上·遵义期中)下图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图示传统民居特点形成与当地环境特征对应正确的是( )
A.①下沉式窑院—黄土直立性强 B.②房屋高架一台风海啸多发
C.③墙厚窗小一冬季温和多雨 D.④顶尖坡陡—特大暴雨频繁
14.图示传统民居建筑体现( )
A.环境制约人类生活 B.人类活动改变环境
C.人类对环境的适应 D.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答案】13.A
14.C
【知识点】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解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对聚落的影响。黄土高原的黄土直立性较强,土质疏松,便于开挖成窑洞。东南气候湿热,便于通风散热,形成高脚屋。北非气候炎热干燥,房屋墙厚,便于隔热;北欧冬季多雨、雪,斜坡式的楼顶便于雪的滑落。这是都是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的体现。
13.①沉式窑院 是因黄土直立性强,适宜开凿窑洞,A对;②房屋高架是因气候炎热潮湿,高处风大凉快,B错; ③墙厚窗小是因该地气候炎热干燥,光照强 ,墙厚窗小,有利于隔热,减少水分散失,C错。 ④木屋顶尖坡陡是因北欧降雪量大,为防止积雪压坏房屋面设计的,D错。故答案为:A。
14.图示传统民居建筑体现人类对环境的利用和适应,C对。环境没有制约人类生活,A错误。人类活动没有改变环境,B错。不能体现地域文化创新与发展,D错。故答案为:C。
15.(2019高二上·沭阳月考)读图“湖南张家界某山区的公路景观图”。该公路号称“九十九道弯”,似玉带环绕,弯弯紧连。据此完成下题。
该公路“弯弯紧连”的目的是( )
A.减低线路坡度,保障行路安全 B.增加线路长度,发展观光旅游
C.通往更多村落,促进经济发展 D.增加线路密度,构建交通网络
【答案】A
【知识点】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解析】【分析】解:山区公路为了降低坡度,一般修建成之字形,故该公路“弯弯紧连”的目的是减小线路坡度,保障行路安全,A正确;公路“弯弯紧连”旅游价值不高,B错误;公路“弯弯紧连”并没有通往更多村落,C错误;公路“弯弯紧连”是依据地势的走向决定的,不是为了增加线路密度,构建交通网络,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
(1)经济因素——决定性因素。
(2)社会因素——主要因素。
(3)技术因素——保障性因素。
(4)自然因素——限制性因素。
按照布局的原则,综合分析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指标和适用范围,在合理确定交通运输需求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地区的交通运输方式的构成和运输网层次、密度的现状和历史状况,确定合理的交通运输结构,制定合理的布局。
16.(2019高一下·赣州期末)某山区气候宜人,风景优美,下图为该山区某村落布局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村落选址考虑的首要因素是( )
A.地形 B.降水 C.光照 D.河流
(2)联系当地各村落公路线的形态主要呈( )
A.棋盘式 B.网络状 C.条带状 D.“之”字形
【答案】(1)A
(2)D
【知识点】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解析】【分析】(1)从图中看,该村落选择在半山腰位置,且地形相对平坦处,且自然风光优美,即首先考虑了地形因素,A对;降水、光照、河流也是影响村落选址的重要因素,但从图中看,该地最突出的特点是地形起伏较大,因此,地形是首要因素,BCD排除。故答案为A。(2)注意题设要求公路联系当地各村落。当地各村落大部分分布在半山腰的不同海拔处,因此连接各村落的公路会呈现之字形弯曲,D对;棋盘式、网格状公路多分布在地形平坦处,条带状公路一般分布在河流谷地地带,ABC不对。
故答案选D。
【点评】1.聚落的概念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 聚居的场所,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聚落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
(1)地形对聚落规模的影响
聚落的规模与地形的关系十分密切。在我国北方的平原地区,地形平坦, 村落集中布局,且规模较大,华北平原千人以上的大村到处可见,呈团聚型和棋盘式的格局;在我国南方丘陵地区,地形复杂,村落的规模受到很大限制;在山区,建筑物依山而建,村落分散且规模较小。
(2)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形平坦、地势较高、灌溉方便、对外交通方便的地方容易形成城市,如西安等。
地形有利于防御的地方,也容易形成城市,如南京、重庆、巴黎等。
在山区,由于气候、地形的千差万别,一般河谷地带条件较好:有灌溉水源、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等,在这里容易形成城市,如拉萨、西宁等。在气候比较干旱的地区,水源成为重要因素,洪冲—冲积平原成为城市位置的首选。
2.选“线”设计。如公路、铁路线的设计、其基本要求是:
①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考虑路线短、坡度平缓、少过河建桥,以降低施工难度和建设成本。
②避免通过高寒区、沙漠区、沼泽地、永久冻土区、地下溶洞区等。
17.(2019高一下·宁波期末)下图为“我国某史前文明遗址原始村落分布示意图”,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完成下列小题。
(1)图中居民点分布在( )
A.河流三角洲平原 B.山地半山腰
C.河谷阶地 D.河流冲积平原
(2)先民选择居住地时,聚落布局充分考虑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水文 D.生物
(3)随着人口的增加,图中区域②有可能发展成为聚落,其聚落的形状可能是( )
A.团聚型 B.带状 C.网状 D.棋盘状
【答案】(1)C
(2)A
(3)B
【知识点】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解析】【分析】(1)阶地是指河流下切侵蚀,使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故C正确。河流三角洲平原与河流冲积平原无阶梯状形态;居民点未分布于山地中。故A、B、D错误。(2)先民在接近水源、又不会被洪水淹没的河谷阶地上营建相对集中的居住场所。因此主要考虑的是地形。故A正确。(3)右图可知,②位于两山之间的河谷地带,聚落应沿河流发育,形状可能是条带状,B正确。团聚型、网状、棋盘状主要是平原地区,A、C、D错误。
【点评】聚落的概念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 聚居的场所,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聚落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
1.地形对聚落规模的影响
聚落的规模与地形的关系十分密切。在我国北方的平原地区,地形平坦, 村落集中布局,且规模较大,华北平原千人以上的大村到处可见,呈团聚型和棋盘式的格局;在我国南方丘陵地区,地形复杂,村落的规模受到很大限制;在山区,建筑物依山而建,村落分散且规模较小。
2.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形平坦、地势较高、灌溉方便、对外交通方便的地方容易形成城市,如西安等。
地形有利于防御的地方,也容易形成城市,如南京、重庆、巴黎等。
在山区,由于气候、地形的千差万别,一般河谷地带条件较好:有灌溉水源、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等,在这里容易形成城市,如拉萨、西宁等。在气候比较干旱的地区,水源成为重要因素,洪冲—冲积平原成为城市位置的首选。
二、综合题
18.根据材料及图,回答相关问题。
通常人们把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从表面上看,城乡聚落都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是人们的居住场所,但实际上还包括与居住直接相关的其他生活、生产设施。聚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下图A、B为城乡聚落景观对比图。
(1)结合上图及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类型 (填序号) 生产 活动方式 建筑等 人文景观 基础设施 完善度 人口 主体 规模 大小 形成 时间
农业活动 分散
农业 人口 为主 较小 较早
相对完善
(2)结合上图,联系你身边的城市或乡村,推测聚落是怎样形成的。
【答案】(1)
类型 (填序号) 生产 活动方式 建筑等 人文景观 基础设施 完善度 人口 主体 规模 大小 形成 时间
A 农业活动 分散 相对落后 农业 人口 为主 较小 较早
B 非农业活动 密集 相对完善 非农业 人口 为主 较大 较晚
(2)聚落的形成是人类适应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也是人类文化的结晶,乡村聚落是人类社会经过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后形成的,即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人们开始定居后形成的;城市则是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后,手工业和农业分离,由于剩余产品出现,商人出现,出现了固定的交易场所—集市,由集市慢慢演化而来的
【知识点】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解析】【分析】(1)比较城市与乡村的主要区别,进行对比分析即可得到答案。(2)结合日常生活实际与聚落的概念,总结归纳聚落的形成过程。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聚落的形成过程;城市与乡村都是聚落的形态,但发育程度不同,在生产活动方式、建筑、基础设施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异。
19.(2020高三上·朝阳期中)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黄河沿岸的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窑洞有靠山窑和坑窑(地坑院)之分,居住在里面冬暖夏凉。下图为山西芮城西侯度村窑洞和河南三门峡陕州窑洞景观及位置图。地坑院是在平整的黄土地上,挖一个边长为10至12米、深6至7米的矩形深坑,窑院一角挖出一个斜道通向地面,作为居民出入院子的门洞。
(1)比较西侯度与陕州民居的差异并说出其主要影响因素。
(2)简析窑洞被称为“绿色建筑”原因。
【答案】(1)差异:西侯度民居是依山体断崖水平掘进修建而成的靠山窑;陕州民居是在平坦的黄土塬面向下挖掘矩形深坑,然后在四边土壁挖窑洞而形成的坑窑(地坑院)。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
(2)黄土高原地区土层深厚,垂直节理发育,适合建窑洞,窑洞建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施工简便,节省建筑材料;洞穴式建筑,节省土地;窑洞“冬暖夏凉”,具有保温、隔热、蓄能、调节洞室小气候的功能,是天然节能的建筑。
【知识点】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中国的北方地区
【解析】【分析】(1)西侯度与陕州民居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两地的地形特征不同而导致窑洞的修建方式和外观不同。西侯度地区地形崎岖,沟壑崖壁较多,当地居民依山体断崖水平掘进,修建成靠山窑;陕州地区地形相对平坦,缺少崖壁,当地居民在平坦的黄土塬面向下挖掘出矩形深坑,然后在四边土壁挖窑洞而形成坑窑(地坑院)。(2)窑洞被称为“绿色建筑”的原因主要从节省土地、节省建筑材料和节约能源方面分析。节省土地:窑洞建筑为洞穴式建筑,节省土地。节省建筑材料:就地取材,节省建筑材料。节约能源:保温、隔热、蓄能、“冬暖夏凉”,节省能源。
【点评】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是独特的民居形式,具有浓厚的民俗风情和乡土气息。因黄土层深厚,土质密实,极适宜于挖洞建窑,数百年至千年不易倒塌。窑洞分为两种:一种是崖庄窑,它是在山畔、沟边利用崖势,先将崖面削齐,然后修庄挖窑洞,有一庄三窑和五窑的,也有五窑以上的;另一种是下沉式地坑院窑洞。这种窑洞都在平塬大坳上修建。先将平地挖一个长方形的大坑,一般深5至8米,将坑内四面削成崖面,然后在四面崖上挖窑洞。并在一边修一个长坡道或斜洞子,直通塬面,作为人行道。这种窑洞实际是地下室,冬暖夏凉的特点更为明显。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