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三年(2020-2022)小升初语文卷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
05现代文阅读(记叙文)
记叙文(共5小题)
1.(2021 闽侯县)阅读短文《闽南春卷》,完成(1)﹣(6)题。
寒冬还未走远,春已袅娜而至了。看着窗外抽绿的草芽,天空掠过的燕子,心也不再慵懒。挽起袖子,做一份家乡闽南独特的春卷,用春的气息驱走冬的阴霾。
春卷,又叫薄饼,在闽南,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祭祖时人们都要吃。所谓春卷,就是将各种蔬菜切丝炒好,用饼皮卷在一起。做饼皮要用筋道的面粉,还要搅个鸡蛋,这样饼皮才有嚼头。配菜原料可选的很多,有一样不可或缺——海蛎,清明前后海蛎是最肥美不腥的。闽南春卷的主要材料有豌豆、肥瘦猪肉、海蛎、胡萝卜、地瓜粉、豆腐皮、鱿鱼、花生、葱、海苔丝、油、盐、面粉、鸡蛋等。做法如下:第一步,把胡萝卜、豌豆分别处理成丝和丁后加盐炒熟。第二步,把海蛎、地瓜粉、鸡蛋、葱、盐等混合做成海蛎煎后,切成约1/4掌心大小的块状。第三步,将鱿鱼切成圈加盐炒熟,豆腐皮加盐炒熟,把肥瘦相间的猪肉切条炒熟。将炒熟后的猪肉、豆腐皮、鱿鱼、海蛎煎、胡萝卜丝充分炒混在一起(豌豆丁不用混入,豌豆经过多次翻炒易软掉,会失去清脆的口感)。第四步,将花生炒香后,放入搅拌机内搅成花生末后加入白砂糖。第五步,将面粉用温水和鸡蛋和好,小火烙熟成饼皮。第六步,在做好的饼皮上涂辣酱或芥末等,将海蛎煎、海苔丝、豌豆丁和炒好的菜丝按顺序放到饼皮上,卷好即可食用。吃时一般还要配上牛骨汤。若能忍着不吃,将春卷封口处涂上面糊,下油锅炸成金黄色,皮酥菜嫩,吃起来又别有一番风味。
相传在唐朝,就有在立春吃春卷的习俗。杜甫诗云:“春日春盘细生菜。”《四时宝镜》中也说:“立春日,食芦菔、春饼、生菜,号春盘。”春卷传至闽南,一变而成为清明节的应节食品,据说与郑成功有关。清初,郑成功与清廷对抗,围困漳州7个月。此间漳州死亡73万人,全城幸存者仅一二百,一时间城中尸体堆叠,一派惨相。守城清兵只得用草席裹尸,草草埋葬了。幸存百姓为了纪念这段惨痛的历史,以春卷拟作草席裹尸,在清明时节食用春卷,以示不忘。
但对我而言,吃春卷更是一种思乡情愫。小时候每到春天,我和弟弟的脸颊就会生皮癣,不但不好看,有时还痒得想用手抓。母亲认定是我们的身体里缺乏营养,便用不同的蔬菜为我们姐弟做春卷。说来也奇怪,平时最不爱吃的胡萝卜、豆芽,包装成春卷后,我俩竞毫不挑剔,有时一次能吃三四个,这时母亲在桌边慈祥地看着我们,眼里全是笑意。对于在外的游子而言,家乡的美食恐怕是无法抹掉的记忆。又是一年春来到,故乡却在千里之外,但愿从母亲那里学做的春卷可以解我的思乡之愁。
(选自《都市晨报》,有改动)
(1)制作春卷的饼皮得搅一个鸡蛋,这样做的作用是什么?
A.丰富春卷的营养成分。
B.增强春卷的香味。
C.使春卷的饼皮更有嚼劲。
D.使春卷的色泽更诱人。
(2)春卷的配菜都必须经过的一道工序是什么?
A.加盐和糖炒熟。
B.用盐、糖、料酒腌制几分钟。
C.切成丝或丁。
D.炒(煎)熟或炒香。
(3)哪一项是本文介绍的重点?
A.春卷的制作过程。
B.关于春卷的传说。
C.春卷名称的来历。
D.春卷的形、色、香、味等。
(4)把文中的地方风味小吃称为春卷,与下列哪一项有关?
A.食品流行的地域。
B.时令。
C.制作食品的材料。
D.历史人物。
(5)“相传在唐朝,就有在立春吃春卷的习俗”一句中,“相传”一词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6)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2.(2021 闽侯县)阅读短文《姥姥的剪纸》,完成(1)﹣(7)题。
大平原托着的小屯里,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
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在姥姥的手里翻来折去,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我从小就听人啧啧赞叹:“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这自然是夸张的说法,但反映了姥姥剪纸技艺的深入人心。慈祥的姥姥广结善缘,有求必应,任谁开口都行。姥姥撩起蓝布围裙擦擦手:“说吧,派啥用场?往哪儿帖?”看人乐颠颠地走了,她接着干活儿:洗衣服、纳鞋底、择菜、淘米、喂猪、薅草……
我看惯也记牢了姥姥剪纸时身心入境的神态,那剪刀行在纸上的刷刷声,悦耳至极。我是个出名的调皮蛋,经常变着花样刁难姥姥。一天,我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岂知工夫不大,一幅“喜鹊登枝”便完成了。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我服了,可还耍赖:“姥姥,你从我手指缝里偷着往外看了!”“你差点儿把姥姥的眼珠子按冒了!”姥姥用指头点了一下我的鼻子,“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是的,庄稼人都图个吉利,姥姥对“喜鹊登枝”最熟悉不过了。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
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她从旧作业本上撕下一页纸,刷刷几下,就剪出一幅图样。我抢过来看了,是一只顽皮的小兔子骑在一头温顺的老牛背上。我不解地问:“牛干啥驮着兔子?”
姥姥笑了:“谁让牛是兔子的姥姥呢?”
噢!姥姥生肖属牛,而我属兔。我嚷着还要。姥姥又剪出一幅:一头老牛和一只兔子在草地上啃食青草。姥姥问:“看明白了吗?”
我想了想说:“我知道了,是说我和姥姥在一个锅里吃饭呐!”
姥姥把我搂在怀里夸道:“机灵鬼!”
从那时候起,我总是缠着姥姥剪兔子和老牛——蹦跳的兔子,奔跑的兔子,睡觉的兔子;拉车的老牛,耕地的老牛……兔子总是在玩耍,老牛总是在干活儿。我摆弄着各式各样的窗花,对活泼的兔子与敦厚的老牛充满了好感。
我上学了,小学、中学、大学——越走越远了。但我还是不断收到姥姥寄来的剪纸,其中有一幅是这样的: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我知道,这是姥姥对我的期待。事实上,我不管走多远、走多久,梦中总不时映现家乡的窗花和村路两侧的四季田野。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
(1)这篇文章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A.对姥姥剪纸的喜爱之情
B.对姥姥剪纸技艺高超的佩服之情
C.对敦厚的老牛充满好奇
D.对姥姥剪纸技艺的敬佩和对姥姥的思念
(2)这篇文章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是下面哪一种?
A.借事抒情
B.借景抒情
C.借物抒情
D.借史抒情
(3)表现姥姥剪纸技艺高超,作者采用什么描写方法?
A.点的描写和面的描写结合
B.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结合
C.场面描写和环境描写集合
D.对话描写和动作描写结合
(4)对第四自然段中加点的词语“刁难”“耍赖”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我”是个胡搅蛮缠、不讲道理的孩子。
B.说明“我”是个淘气而又天真可爱的孩子。
C.体现了姥姥对“我“的疼爱。
D.说明“我”和姥姥之间感情深厚。
(5)“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到河里游泳,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句子中的“拴”字,你觉得下面哪个理解符合文意?
A.用绳子牢牢系住
B.用剪纸把我吸引住
C.用锁链给固定住
D.用作业把我捆绑住
(6)对“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姥姥剪纸技艺炉火纯青,一看就知道怎么剪成想要的花样。
B.姥姥非常喜爱剪纸,她有空时就会剪纸。
C.姥姥剪得多,剪的时间长,长年累月的练习使姥姥技艺娴熟。
D.姥姥经常剪纸,“我”也看惯了姥姥剪纸时身心入境的神态。
(7)“看人乐颠颠地走了,她接着干活儿:洗衣服、纳鞋底、择菜、淘米、喂猪、薅草……”这句话和“剪纸”没有关系,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3.(2021 福州)阅读短文。
天鹅守护神
①2017年10月我应邀参加乌镇戏剧节。在乌镇,听朋友贾安宜谈到老袁和天鹅的故事:“天鹅一次只睡45秒,45秒睁一次眼再睡45秒,这样连起来一天也可睡8个小时。为什么?它要随时保持警觉性,以防天敌,而人类是其最大的天敌。”这是天鹅卫士学顺说的。袁学顺住威海荣成,他20岁开始保护、照顾伤残的天鹅,42年来从不懈怠,我听后深受感动,决定去山东拜访他。
②老袁谈到最心爱的天鹅,眼睛都发光,他懂得天鹅的语言,如数家珍地说大天鹅有喇叭天鹅、咳声天鹅和啸声天鹅。每年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从西伯利亚飞到荣成,翌年3月左右返回,飞程一个月,在天上最久是6个多小时,一个月的飞行会瘦5公斤。经过42年亲密的接触和观窕,救助了上千只受伤的天鹅,相邻没有人比他更了解天鹅。听说他画了一张地图,是有关天鹅飞行、休息和觅食的湿地、这些知识特别珍贵,我鼓励他写出来,流传下去。
③他记述着,有时为救一只落在水中受伤的天鹅,他会两只脚泡在水里近两个小时,从离天鹅100米的距离一边和它说话,一边10米10米地接近,直到天鹅信任他,接受他的救助。他又叹息说,他每次抱着痊愈的天鹅放回大自然的时候,都会伤感地掉眼泪,因为他不知道天鹅这一飞走,路途中会不会再遇到险阻,还能不能再活着回来。说到那只名叫盲盲的瞎眼天鹅,他又笑着用四字成语“亭亭玉立”来形容。他把天鹅人性化了,他说:“天鹅生来高雅,绝不下跪,即使是死也得坐着死。”要跟老袁谟天鹅可能谟到天亮都谈不完,我们约好第二天去看天鹅。
④零下5摄氏度,虽然是午时,太阳的热度还是抵不住寒风的吹袭,我们一行人顶着凛冽的寒风,走入空旷的湿地。天鹅见到我们有的张开大翅膀飞起,有的游走了。远处湿地和水面上镶着一层高高低低的白边,老袁说那是三千多只大天鹅。上世纪90年代大约有六千只,后来开发建屋,现在自然的湿地只剩三分之一。他非常忧心将来土地开发到那儿,就会破坏这里的生态环境,那时天鹅就不来了。
⑤天鹅康复中心的小木屋里面放着一张单人床,没有暖气,天寒地冻的。老袁待在那儿照顾天鹅一点不以为苦,他说只要听到天鹅美妙的歌声他就满足了。屋旁一个木栏杆围成个小方块,瞎眼天鹅盲盲亭亭玉立的,单脚站在里面。脖子好长,我用手指轻轻滑过它的脖子,羽毛柔软而丰密,难怪天鹅在低温下还能长期待在户外。老袁心疼地揉搓着盲盲另外一只受伤的黑脚板。他把天鹅都当成自己的儿女看待,绝不私自占有它们,一旦它们可以自由飞翔,他就放手。
⑥老袁为他的梦想努力奋战着,保住那三分之一的自然湿地不受污染,说服政府和企业家不要征用那块净土。老袁守住的那块原始湿地,右边长着高高的芦苇草,湿地是海水和河水混合成的湖水,一眼望去,湖水和地面交错着延伸,看不见尽头。午后见到天鹅翱翔在大自然的空间里、自在地觅食玩耍、又不时站立着拍打翅膀,每一个镜头都是一幅美丽的画面,老袁用尽生命每一份力,希望将这些画面永远保留下去。他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天鹅将会陪着人类走完全程。”我望着他消瘦的面颊、闪烁着光芒的坚定的眼神,心里赞叹道,这真是天鹅的守护神,也是大自然的艺术家。
(选自《意林)2021年第7期,林青霞,有删改)
(1)以下对第②自然段“如数家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老袁在数家里的天鹅
B.老袁对天鹅十分熟悉
C.老袁在谈天鹅的价值
D.老袁听懂天鹅的语言
(2)“亭亭玉立”常常用来形容女人身材细长,文中用来形容
A.喇叭天鹅
B.咳声天鹅
C.受伤天鹅
D.瞎眼天鹅
(3)第⑥自然段中老袁的梦想指的是
A.接触和观察救助受伤的天鹅
B.画天鹅飞行、休息和觅食图
C.改善天鹅康复中心救助条件
D.保住那三分之一的自然湿地
(4)关于第⑥自然段中“天鹅将会陪着人类走完全程”这句话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受伤天鹅将会得到人们一直照顾
B.人类将会一直与天鹅和睦相处
C.受伤的天鹅将会和人类一起死亡
D.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天鹅的陪伴
(5)关于本文的中心思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篇文章具体地描写了天鹅的美丽可爱,表现了天鹅是一种很有灵性的鸟。
B.这篇文章讲述袁学顺创建天鹅康复中心,说明了天鹅一直受到人们的照顾。
C.这篇文章描写了袁学顺对天鹅无私的爱,赞美了人与动物之间真挚的情感。
D.这篇文章描写了人类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告诉了人类要精心保护生态环境。
(6)有读者认为,文中画“”的句子不厌其烦地罗列具体数字,语言显得啰嗦,应该删除,你认为呢?请你选择其中一处说明理由。
(7)文章第⑤自然段“天鹅康复中心的小木屋里面一张单人床,没有暖气,天寒地冻的,老袁待在那儿照顾天鹅一点不以为苦,他说只要听到天鹅美妙的歌声他就满足了”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4.(2020 鼓楼区)阅读。
小区有家便利店,顾客买重的东西,如桶装水啊,米啊,啤酒啊什么的,他们都送货上门。
那天,我去买了箱啤酒,还买了点别的零碎东西。本来想自己扛回去的,手里拎着其他东西,扛起来不方便。一个中年男人走过来对我说,我们店免费帮顾客送货的,你留个地址,我马上帮你送过去。
我看看他,黑,瘦,肩膀上搭条毛巾,身上的老头衫,映着未干的汗迹,已经看不出当初的颜色了。认出他是店里的送货工,经常能看到他骑着一辆三轮车,满载着各种各样的物品,在小区里像陀螺一样奔来跑去,忙个不停。
我告诉他几幢几号,他用签字笔,在啤酒箱上刷刷地记着。真没想到,那几个字,被他写得如此灵润飘逸,我惊讶地看着他。他不好意思地嘿嘿笑了笑,说,年轻时瞎练过几天字。我冲他竖竖大拇指,那字写得确实漂亮,如今能写出这手字的人,不多了。
刚走到楼下,他就骑着三轮车,也到了。三轮车上码着三箱啤酒,一袋米,还有一桶水,看样子,都是要送的货。我抢先一步,摁下了电梯,手挡住电梯门,等他。我们这幢楼,是小区里几幢小高层之一,装有电梯。他却冲我摆摆手,示意我先上,然后,扛起啤酒,径直朝楼梯走去。我喊他,有电梯啊?他扭回头说,一样,我走楼梯。说完,“噔噔噔”,向楼上走去。
我摁了四层。电梯呼呼直上。我纳闷了……
电梯到了四层。刚走出电梯,他也扛着啤酒,走上来了,嘴里微微地喘着粗气。他放下啤酒,问我,要不要帮我搬进屋?我摇摇头。看着他脸上细密的汗珠,我疑惑地问他,为什么不乘电梯?他摘下肩膀上的毛巾,擦着汗,低声说,咱身上汗味重,乘电梯不好。我怔住了,这叫什么理由?没等我开口,他和我告别,那我去送别人家的货了。说着,转身从楼梯往下走,“噔噔噔”的脚步声,在楼梯间回荡。
平时,在小区里散步的时候,也经常能看见送货工奔跑着的身影。
有一次,一帮人刚走进电梯,正在关着的电梯门,忽然又慢慢打开了,还有人要上电梯。原来是送货工,扛着一袋米,站在电梯门口。有人往里挪挪,给他腾出位置。他将米袋搬进电梯,对站在摁扭边的我说,麻烦帮我摁下12,谢谢啊。说完,转身向楼梯跑去。12层,最高层,看样子这袋米是要送到12层的,可他为什么自己不乘电梯,却让米乘电梯?电梯门慢慢关上了,身后有个女人忽然吸吸鼻子,嘀咕着:哼,连米袋上都留着一股汗馊味,难闻死了!很厌恶的语气。忽然隐约明白,那个送货工为什么不坐电梯了。
到了四层,我走出电梯的时候,听到楼道里急促的“噔噔噔”的爬楼梯声,心里担心着,送货工能赶上电梯的速度吗?
我知道,他们虽然来到了这座城市,却生活在另一条完全不同的轨道上。
(1)给文章加个题目,下列最合适的是
A.不坐电梯
B.真没想到
C.爬楼梯
D.送货工
(2)第3自然段第1句话描写送货工外貌,作者这样描写的意图是什么,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表现送货工善良老实
B.表现送货工勤劳朴实
C.表现送货工黑瘦执着
D.表现送货工执着坚毅
(3)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其表达作用是什么?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比喻,写出了送货工的忙碌与辛苦
B.比喻,写出了送货工朴实能干
C.夸张,写出了送货工的忙碌与辛苦
D.夸张,写出了送货工朴实能干
(4)第8自然段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什么,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承上启下
B.前后照应
C.总结上文
D.对比衬托
(5)“我摁了四层。电梯呼呼直上。我纳闷了……”,作者纳闷了什么呢?把纳闷的内容写下来,
(6)文章第9自然段,为什么要写有个女人的嘀咕着:“哼,连米袋上都留着一股汗馊味,难闻死了!”?说说你的理解。
(7)送货工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中的内容作说明。
5.(2020 福州)阅读:
母爱的馨香
①窗外又下起了小雨夹雪。
②我站在窗前望街景,看着雨水、雪水和着泥土,只一会儿的工夫,马路上就变得浑浑浊浊的,车开过溅起了一大片泥水。一个母亲带着孩子骑自行车正巧路过,好在母亲已将唯一的一件雨衣穿在了孩子身上。结果,泥水溅了母亲一身。母亲顾不得擦拭身上的泥水,继续前行。唉,可怜天下父母心!此情此景,让我想起了给予我生命,同时也给予我无私母爱的母亲。
③母亲是5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是位知识女性,也是建国前参加工作的老干部,与大多数母亲一样。要工作,又要带孩子,照顾家庭。
④母亲对我们三个孩子的感情是很难用一两句话表达清楚的。母亲在我们身上倾注了她无私的爱。在那非常岁月,正是因为割舍不下对我们的爱,母亲才顶着各种压力,坚强而又乐观地走过来。
⑤父亲被下放到县城之后,从没烧过火炕的母亲生不好火,做不熟饭,经常被呛得鼻涕一把,眼泪一把,大人孩子只好吃夹生饭。两间歪歪斜斜茅屋时而漏雨,时而漏风。面对如此的困境,母亲从没埋怨过什么,只是默默地想尽一切办法让我们过得好一些。“文革”期间,因为父亲的所谓“问题”以及外公的“历史问题”,批判母亲的大字报铺天盖地,一向积极努力的母亲在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也许母亲有过彷徨,也许母亲有过沮丧,但是母亲坚韧刚强的性格使得她有泪往肚子里流。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脚下的路沟沟坎坎,母亲咬咬牙,挺了过来。
⑥母亲从不把内心的痛苦表现出来,在人前,她的态度永远都是乐观的。记得那时,只要母亲在,家便有欢声笑语,歌声不断;只有母亲在,家才有家的感觉、家的温馨。我敢说与母亲只见一面的人,也记得她那爽朗的笑声。长大以后,我问母亲:“是什么力量支撑你走过那段艰难的岁月?”母亲说:“是你们三个孩子。你们就是我的精神支柱。”是的,面对困境,母亲没有扔下我们不管,而是一如既往地关爱我们。如果没有母亲,真不知道我们会怎样度过那二十年!
⑦由于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在生活上,母亲对我特别偏爱。记得考大学的时候,母亲总要在中午赶回家给我做饭,五十多岁的人要往返骑四十多分钟的自行车,而且风雨无阻,不曾间断。考大学的那三天,母亲天天很少休息,晚上怕我睡不好,给我扇扇子、驱蚊子,白天还要坚持上班。那时,我最爱吃西红柿,当时价格很贵,母亲每天都买两三个。我让母亲吃,她却说:“我不爱吃,你吃吧。”凡是好吃的,母亲就不爱吃,其实她是舍不得吃而已。在穿着上,母亲也从不讲究,一件衣服穿四五年,但她总是把我们打扮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说起来很惭愧,考上大学后,我的衣服仍然是妈妈洗,后来姐姐看不过去,姐姐洗。不懂事的我,还经常对母亲发脾气,一有不顺心的事就冲母亲发火,可母亲总呵护我、迁就我,我不以为然。有时甚至对母亲表示出来的亲昵还很反感,婚后才知道那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⑧如今,我已为人母,六年做母亲的经历磨炼了我,使我深知一个母亲的艰辛与不易,从而真正体会到世上最伟大的是母亲,世上最无私的爱是母爱。
⑨在母亲节即将到来之际,仅以这篇短文献给母亲。不擅言词的女儿用文字告诉您:“女儿感谢您养育之恩!女儿永远爱您!”
(1)你认为第②段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2)第⑥段中母亲说三个孩子“你们就是我的精神支柱”,你是如何理解的?
(3)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用三个词(或者词组)概括其性格特征。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记叙文(共5小题)
1.(2021 闽侯县)阅读短文《闽南春卷》,完成(1)﹣(6)题。
寒冬还未走远,春已袅娜而至了。看着窗外抽绿的草芽,天空掠过的燕子,心也不再慵懒。挽起袖子,做一份家乡闽南独特的春卷,用春的气息驱走冬的阴霾。
春卷,又叫薄饼,在闽南,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祭祖时人们都要吃。所谓春卷,就是将各种蔬菜切丝炒好,用饼皮卷在一起。做饼皮要用筋道的面粉,还要搅个鸡蛋,这样饼皮才有嚼头。配菜原料可选的很多,有一样不可或缺——海蛎,清明前后海蛎是最肥美不腥的。闽南春卷的主要材料有豌豆、肥瘦猪肉、海蛎、胡萝卜、地瓜粉、豆腐皮、鱿鱼、花生、葱、海苔丝、油、盐、面粉、鸡蛋等。做法如下:第一步,把胡萝卜、豌豆分别处理成丝和丁后加盐炒熟。第二步,把海蛎、地瓜粉、鸡蛋、葱、盐等混合做成海蛎煎后,切成约1/4掌心大小的块状。第三步,将鱿鱼切成圈加盐炒熟,豆腐皮加盐炒熟,把肥瘦相间的猪肉切条炒熟。将炒熟后的猪肉、豆腐皮、鱿鱼、海蛎煎、胡萝卜丝充分炒混在一起(豌豆丁不用混入,豌豆经过多次翻炒易软掉,会失去清脆的口感)。第四步,将花生炒香后,放入搅拌机内搅成花生末后加入白砂糖。第五步,将面粉用温水和鸡蛋和好,小火烙熟成饼皮。第六步,在做好的饼皮上涂辣酱或芥末等,将海蛎煎、海苔丝、豌豆丁和炒好的菜丝按顺序放到饼皮上,卷好即可食用。吃时一般还要配上牛骨汤。若能忍着不吃,将春卷封口处涂上面糊,下油锅炸成金黄色,皮酥菜嫩,吃起来又别有一番风味。
相传在唐朝,就有在立春吃春卷的习俗。杜甫诗云:“春日春盘细生菜。”《四时宝镜》中也说:“立春日,食芦菔、春饼、生菜,号春盘。”春卷传至闽南,一变而成为清明节的应节食品,据说与郑成功有关。清初,郑成功与清廷对抗,围困漳州7个月。此间漳州死亡73万人,全城幸存者仅一二百,一时间城中尸体堆叠,一派惨相。守城清兵只得用草席裹尸,草草埋葬了。幸存百姓为了纪念这段惨痛的历史,以春卷拟作草席裹尸,在清明时节食用春卷,以示不忘。
但对我而言,吃春卷更是一种思乡情愫。小时候每到春天,我和弟弟的脸颊就会生皮癣,不但不好看,有时还痒得想用手抓。母亲认定是我们的身体里缺乏营养,便用不同的蔬菜为我们姐弟做春卷。说来也奇怪,平时最不爱吃的胡萝卜、豆芽,包装成春卷后,我俩竞毫不挑剔,有时一次能吃三四个,这时母亲在桌边慈祥地看着我们,眼里全是笑意。对于在外的游子而言,家乡的美食恐怕是无法抹掉的记忆。又是一年春来到,故乡却在千里之外,但愿从母亲那里学做的春卷可以解我的思乡之愁。
(选自《都市晨报》,有改动)
(1)制作春卷的饼皮得搅一个鸡蛋,这样做的作用是什么? C
A.丰富春卷的营养成分。
B.增强春卷的香味。
C.使春卷的饼皮更有嚼劲。
D.使春卷的色泽更诱人。
(2)春卷的配菜都必须经过的一道工序是什么? D
A.加盐和糖炒熟。
B.用盐、糖、料酒腌制几分钟。
C.切成丝或丁。
D.炒(煎)熟或炒香。
(3)哪一项是本文介绍的重点? A
A.春卷的制作过程。
B.关于春卷的传说。
C.春卷名称的来历。
D.春卷的形、色、香、味等。
(4)把文中的地方风味小吃称为春卷,与下列哪一项有关? B
A.食品流行的地域。
B.时令。
C.制作食品的材料。
D.历史人物。
(5)“相传在唐朝,就有在立春吃春卷的习俗”一句中,“相传”一词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不可以删去。“相传”指的是只是民间口口相传,事实可能是这样,也可能不是这样,去掉会改变句子原意。这样写体现出文章用词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6)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目的是表达自己思乡思亲的思想感情。文章开头与结尾都流露了作者的这种浓烈的情感。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从“做饼皮要用筋道的面粉,还要搅个鸡蛋,这样饼皮才有嚼头。“可知,制作春卷的饼皮得搅一个鸡蛋,这样做的作用是使春卷的饼皮更有嚼劲。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从文中春卷的做法可知,春卷的配菜必须经过的一道工序是炒(煎)熟或炒香。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熟读文章可知,本文的重点是介绍春卷的制作过程。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从“相传在唐朝,就有在立春吃春卷的习俗。”可知,把文中的地方风味小吃称为春卷与立春这个时令有关。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在“相传在唐朝,就有在立春吃春卷的习俗”一句中,“相传”一词不可以删去。“相传”指的是只是民间口口相传,事实可能是这样,也可能不是这样,去掉会改变句子原意。这样写体现出文章用词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表达自己思乡思亲的思想感情。从文章开头与结尾都流露了作者的这种浓烈的情感。
故答案为:
(1)C;
(2)D;
(3)A;
(4)B
(5)不可以删去。“相传”指的是只是民间口口相传,事实可能是这样,也可能不是这样,去掉会改变句子原意。这样写体现出文章用词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6)目的是表达自己思乡思亲的思想感情。文章开头与结尾都流露了作者的这种浓烈的情感。
2.(2021 闽侯县)阅读短文《姥姥的剪纸》,完成(1)﹣(7)题。
大平原托着的小屯里,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
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在姥姥的手里翻来折去,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我从小就听人啧啧赞叹:“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这自然是夸张的说法,但反映了姥姥剪纸技艺的深入人心。慈祥的姥姥广结善缘,有求必应,任谁开口都行。姥姥撩起蓝布围裙擦擦手:“说吧,派啥用场?往哪儿帖?”看人乐颠颠地走了,她接着干活儿:洗衣服、纳鞋底、择菜、淘米、喂猪、薅草……
我看惯也记牢了姥姥剪纸时身心入境的神态,那剪刀行在纸上的刷刷声,悦耳至极。我是个出名的调皮蛋,经常变着花样刁难姥姥。一天,我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岂知工夫不大,一幅“喜鹊登枝”便完成了。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我服了,可还耍赖:“姥姥,你从我手指缝里偷着往外看了!”“你差点儿把姥姥的眼珠子按冒了!”姥姥用指头点了一下我的鼻子,“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是的,庄稼人都图个吉利,姥姥对“喜鹊登枝”最熟悉不过了。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
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她从旧作业本上撕下一页纸,刷刷几下,就剪出一幅图样。我抢过来看了,是一只顽皮的小兔子骑在一头温顺的老牛背上。我不解地问:“牛干啥驮着兔子?”
姥姥笑了:“谁让牛是兔子的姥姥呢?”
噢!姥姥生肖属牛,而我属兔。我嚷着还要。姥姥又剪出一幅:一头老牛和一只兔子在草地上啃食青草。姥姥问:“看明白了吗?”
我想了想说:“我知道了,是说我和姥姥在一个锅里吃饭呐!”
姥姥把我搂在怀里夸道:“机灵鬼!”
从那时候起,我总是缠着姥姥剪兔子和老牛——蹦跳的兔子,奔跑的兔子,睡觉的兔子;拉车的老牛,耕地的老牛……兔子总是在玩耍,老牛总是在干活儿。我摆弄着各式各样的窗花,对活泼的兔子与敦厚的老牛充满了好感。
我上学了,小学、中学、大学——越走越远了。但我还是不断收到姥姥寄来的剪纸,其中有一幅是这样的: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我知道,这是姥姥对我的期待。事实上,我不管走多远、走多久,梦中总不时映现家乡的窗花和村路两侧的四季田野。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
(1)这篇文章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D
A.对姥姥剪纸的喜爱之情
B.对姥姥剪纸技艺高超的佩服之情
C.对敦厚的老牛充满好奇
D.对姥姥剪纸技艺的敬佩和对姥姥的思念
(2)这篇文章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是下面哪一种? A
A.借事抒情
B.借景抒情
C.借物抒情
D.借史抒情
(3)表现姥姥剪纸技艺高超,作者采用什么描写方法? B
A.点的描写和面的描写结合
B.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结合
C.场面描写和环境描写集合
D.对话描写和动作描写结合
(4)对第四自然段中加点的词语“刁难”“耍赖”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说明“我”是个胡搅蛮缠、不讲道理的孩子。
B.说明“我”是个淘气而又天真可爱的孩子。
C.体现了姥姥对“我“的疼爱。
D.说明“我”和姥姥之间感情深厚。
(5)“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到河里游泳,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句子中的“拴”字,你觉得下面哪个理解符合文意? B
A.用绳子牢牢系住
B.用剪纸把我吸引住
C.用锁链给固定住
D.用作业把我捆绑住
(6)对“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A.姥姥剪纸技艺炉火纯青,一看就知道怎么剪成想要的花样。
B.姥姥非常喜爱剪纸,她有空时就会剪纸。
C.姥姥剪得多,剪的时间长,长年累月的练习使姥姥技艺娴熟。
D.姥姥经常剪纸,“我”也看惯了姥姥剪纸时身心入境的神态。
(7)“看人乐颠颠地走了,她接着干活儿:洗衣服、纳鞋底、择菜、淘米、喂猪、薅草……”这句话和“剪纸”没有关系,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这句话看上去和“剪纸”没有关系,但这是用侧面描写表现了姥姥不论多忙,都有求必应地为别人剪纸。同时告诉人们姥姥也是普通人,除了剪纸还是生活中的好手,既有勤劳善良的美德,又有高超的剪纸技艺。
【解答】(1)考查了对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理解。本文通过描写姥姥剪纸的技艺高超和通过剪纸拴住“我”的身,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的浓浓亲情,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姥姥的思念和依恋。故选D。
(2)考查文章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本文围绕“剪纸”表现了姥姥的高超剪纸技术,并围绕“喜鹊登枝”和“老牛兔子”的剪纸展开了“我”和姥姥之间动情有趣的故事,表现了“我”对姥姥的的深切怀念之情。这是借事抒情的写法。故选A。
(3)考查了文章的描写方法。本文在表现姥姥剪纸技艺高超时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正面描写是对姥姥剪纸的直接描写,侧面描写是通过姥姥不论多忙都有求必应体现了姥姥的剪纸艺术高超和姥姥的勤劳善良。故选A。
(4)考查了对词语的理解。“刁难”故意难为别人。“耍赖”赖皮,蛮横不讲理的意思。本文用这样的词语表现了“我”的淘气、天真可爱,“我”和姥姥之间的感情深厚。故A的说法理解不正确。
(5)考查了对句子的理解。“拴”原意是用绳子绑住,使之不能自由活动的意思。句子中的“拴”则是姥姥通过剪纸把我吸引住,从而让我远离危险境地。表达了姥姥对“我”的无比疼爱。
(6)考查了对句子的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是姥姥说的话,从中体会到姥姥的剪纸技艺娴熟,是因为姥姥剪得多,剪的时间长,长年累月的练习。故选C。
(7)考查了对句子的理解。“看人乐颠颠地走了,她接着干活儿:洗衣服、纳鞋底、择菜、淘米、喂猪、薅草……”这句话看上去和“剪纸”没有关系,但这是用侧面描写表现了姥姥不论多忙,都有求必应地为别人剪纸。同时告诉人们姥姥也是普通人,除了剪纸还是生活中的好手,既有勤劳善良的美德,又有高超的剪纸技艺。故答案为:
(1)D;
(2)A;
(3)A;
(4)A;
(5)B;
(6)C;
(7)这句话看上去和“剪纸”没有关系,但这是用侧面描写表现了姥姥不论多忙,都有求必应地为别人剪纸。同时告诉人们姥姥也是普通人,除了剪纸还是生活中的好手,既有勤劳善良的美德,又有高超的剪纸技艺。
3.(2021 福州)阅读短文。
天鹅守护神
①2017年10月我应邀参加乌镇戏剧节。在乌镇,听朋友贾安宜谈到老袁和天鹅的故事:“天鹅一次只睡45秒,45秒睁一次眼再睡45秒,这样连起来一天也可睡8个小时。为什么?它要随时保持警觉性,以防天敌,而人类是其最大的天敌。”这是天鹅卫士学顺说的。袁学顺住威海荣成,他20岁开始保护、照顾伤残的天鹅,42年来从不懈怠,我听后深受感动,决定去山东拜访他。
②老袁谈到最心爱的天鹅,眼睛都发光,他懂得天鹅的语言,如数家珍地说大天鹅有喇叭天鹅、咳声天鹅和啸声天鹅。每年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从西伯利亚飞到荣成,翌年3月左右返回,飞程一个月,在天上最久是6个多小时,一个月的飞行会瘦5公斤。经过42年亲密的接触和观窕,救助了上千只受伤的天鹅,相邻没有人比他更了解天鹅。听说他画了一张地图,是有关天鹅飞行、休息和觅食的湿地、这些知识特别珍贵,我鼓励他写出来,流传下去。
③他记述着,有时为救一只落在水中受伤的天鹅,他会两只脚泡在水里近两个小时,从离天鹅100米的距离一边和它说话,一边10米10米地接近,直到天鹅信任他,接受他的救助。他又叹息说,他每次抱着痊愈的天鹅放回大自然的时候,都会伤感地掉眼泪,因为他不知道天鹅这一飞走,路途中会不会再遇到险阻,还能不能再活着回来。说到那只名叫盲盲的瞎眼天鹅,他又笑着用四字成语“亭亭玉立”来形容。他把天鹅人性化了,他说:“天鹅生来高雅,绝不下跪,即使是死也得坐着死。”要跟老袁谟天鹅可能谟到天亮都谈不完,我们约好第二天去看天鹅。
④零下5摄氏度,虽然是午时,太阳的热度还是抵不住寒风的吹袭,我们一行人顶着凛冽的寒风,走入空旷的湿地。天鹅见到我们有的张开大翅膀飞起,有的游走了。远处湿地和水面上镶着一层高高低低的白边,老袁说那是三千多只大天鹅。上世纪90年代大约有六千只,后来开发建屋,现在自然的湿地只剩三分之一。他非常忧心将来土地开发到那儿,就会破坏这里的生态环境,那时天鹅就不来了。
⑤天鹅康复中心的小木屋里面放着一张单人床,没有暖气,天寒地冻的。老袁待在那儿照顾天鹅一点不以为苦,他说只要听到天鹅美妙的歌声他就满足了。屋旁一个木栏杆围成个小方块,瞎眼天鹅盲盲亭亭玉立的,单脚站在里面。脖子好长,我用手指轻轻滑过它的脖子,羽毛柔软而丰密,难怪天鹅在低温下还能长期待在户外。老袁心疼地揉搓着盲盲另外一只受伤的黑脚板。他把天鹅都当成自己的儿女看待,绝不私自占有它们,一旦它们可以自由飞翔,他就放手。
⑥老袁为他的梦想努力奋战着,保住那三分之一的自然湿地不受污染,说服政府和企业家不要征用那块净土。老袁守住的那块原始湿地,右边长着高高的芦苇草,湿地是海水和河水混合成的湖水,一眼望去,湖水和地面交错着延伸,看不见尽头。午后见到天鹅翱翔在大自然的空间里、自在地觅食玩耍、又不时站立着拍打翅膀,每一个镜头都是一幅美丽的画面,老袁用尽生命每一份力,希望将这些画面永远保留下去。他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天鹅将会陪着人类走完全程。”我望着他消瘦的面颊、闪烁着光芒的坚定的眼神,心里赞叹道,这真是天鹅的守护神,也是大自然的艺术家。
(选自《意林)2021年第7期,林青霞,有删改)
(1)以下对第②自然段“如数家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A.老袁在数家里的天鹅
B.老袁对天鹅十分熟悉
C.老袁在谈天鹅的价值
D.老袁听懂天鹅的语言
(2)“亭亭玉立”常常用来形容女人身材细长,文中用来形容 D
A.喇叭天鹅
B.咳声天鹅
C.受伤天鹅
D.瞎眼天鹅
(3)第⑥自然段中老袁的梦想指的是 D
A.接触和观察救助受伤的天鹅
B.画天鹅飞行、休息和觅食图
C.改善天鹅康复中心救助条件
D.保住那三分之一的自然湿地
(4)关于第⑥自然段中“天鹅将会陪着人类走完全程”这句话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B
A.受伤天鹅将会得到人们一直照顾
B.人类将会一直与天鹅和睦相处
C.受伤的天鹅将会和人类一起死亡
D.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天鹅的陪伴
(5)关于本文的中心思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这篇文章具体地描写了天鹅的美丽可爱,表现了天鹅是一种很有灵性的鸟。
B.这篇文章讲述袁学顺创建天鹅康复中心,说明了天鹅一直受到人们的照顾。
C.这篇文章描写了袁学顺对天鹅无私的爱,赞美了人与动物之间真挚的情感。
D.这篇文章描写了人类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告诉了人类要精心保护生态环境。
(6)有读者认为,文中画“”的句子不厌其烦地罗列具体数字,语言显得啰嗦,应该删除,你认为呢?请你选择其中一处说明理由。 不啰嗦。文中第一处划线,三个“45”秒和“8”个小时,说明老袁对天鹅很熟悉。
(7)文章第⑤自然段“天鹅康复中心的小木屋里面一张单人床,没有暖气,天寒地冻的,老袁待在那儿照顾天鹅一点不以为苦,他说只要听到天鹅美妙的歌声他就满足了”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此句运用环境描写,同时对人物进行了正面描写。表达作者对袁学顺的崇敬之情。
【解答】(1)考查对词语的解释。短文“老袁谈到最心爱的天鹅,眼睛都发光,他懂得天鹅的语言,如数家珍地说大天鹅有喇叭天鹅、咳声天鹅和啸声天鹅。”中的“如数家珍”指的是老袁对天鹅十分熟悉。故选B。
(2)考查对词语的解释。结合短文“说到那只名叫盲盲的瞎眼天鹅,他又笑着用四字成语‘亭亭王立'来形容。”中的“亭亭玉立”指瞎眼天鹅。故选D。
(3)考查了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语境:“老袁为他的梦想努力奋战着,保住那三分之一的自然湿地不受污染,说服政府和企业家不要征用那块净土。”可知老袁的梦想是什么。应选D。
(4)考查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老袁用尽生命每一份力,希望将这些画面永远保留下去。”联系上下文可知,人类将会一直与天鹅和睦相处。故选B。
(5)考查学生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文章描写了袁学顺対天鹅无私的愛,赞美了人与动物之同真摯的情感。赞美了小孩乐于助人的美好品德。故选C。
(6)考查了対语句的理解与赏析。赏析语句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从修辞的角度、从关键词的角度、从结构作用的角度赏析。答案不唯一。示例:不啰嗦。文中第一处划线,三个“45”秒和“8”个小时,说明老袁对天鹅很熟悉。
(7)考查了描写手法的运用。描写是指在文章中,対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结合语境可以看出:此句运用环境描写,同时对人物进行了正面描写。表达作者对袁学顺的崇敬之情。
故答案为:
(1)B;
(2)D;
(3)D;
(4)B;
(5)C;
(6)不啰嗦。文中第一处划线,三个“45”秒和“8”个小时,说明老袁对天鹅很熟悉;
(7)此句运用环境描写,同时对人物进行了正面描写。表达作者对袁学顺的崇敬之情。
4.(2020 鼓楼区)阅读。
送货工
小区有家便利店,顾客买重的东西,如桶装水啊,米啊,啤酒啊什么的,他们都送货上门。
那天,我去买了箱啤酒,还买了点别的零碎东西。本来想自己扛回去的,手里拎着其他东西,扛起来不方便。一个中年男人走过来对我说,我们店免费帮顾客送货的,你留个地址,我马上帮你送过去。
我看看他,黑,瘦,肩膀上搭条毛巾,身上的老头衫,映着未干的汗迹,已经看不出当初的颜色了。认出他是店里的送货工,经常能看到他骑着一辆三轮车,满载着各种各样的物品,在小区里像陀螺一样奔来跑去,忙个不停。
我告诉他几幢几号,他用签字笔,在啤酒箱上刷刷地记着。真没想到,那几个字,被他写得如此灵润飘逸,我惊讶地看着他。他不好意思地嘿嘿笑了笑,说,年轻时瞎练过几天字。我冲他竖竖大拇指,那字写得确实漂亮,如今能写出这手字的人,不多了。
刚走到楼下,他就骑着三轮车,也到了。三轮车上码着三箱啤酒,一袋米,还有一桶水,看样子,都是要送的货。我抢先一步,摁下了电梯,手挡住电梯门,等他。我们这幢楼,是小区里几幢小高层之一,装有电梯。他却冲我摆摆手,示意我先上,然后,扛起啤酒,径直朝楼梯走去。我喊他,有电梯啊?他扭回头说,一样,我走楼梯。说完,“噔噔噔”,向楼上走去。
我摁了四层。电梯呼呼直上。我纳闷了……
电梯到了四层。刚走出电梯,他也扛着啤酒,走上来了,嘴里微微地喘着粗气。他放下啤酒,问我,要不要帮我搬进屋?我摇摇头。看着他脸上细密的汗珠,我疑惑地问他,为什么不乘电梯?他摘下肩膀上的毛巾,擦着汗,低声说,咱身上汗味重,乘电梯不好。我怔住了,这叫什么理由?没等我开口,他和我告别,那我去送别人家的货了。说着,转身从楼梯往下走,“噔噔噔”的脚步声,在楼梯间回荡。
平时,在小区里散步的时候,也经常能看见送货工奔跑着的身影。
有一次,一帮人刚走进电梯,正在关着的电梯门,忽然又慢慢打开了,还有人要上电梯。原来是送货工,扛着一袋米,站在电梯门口。有人往里挪挪,给他腾出位置。他将米袋搬进电梯,对站在摁扭边的我说,麻烦帮我摁下12,谢谢啊。说完,转身向楼梯跑去。12层,最高层,看样子这袋米是要送到12层的,可他为什么自己不乘电梯,却让米乘电梯?电梯门慢慢关上了,身后有个女人忽然吸吸鼻子,嘀咕着:哼,连米袋上都留着一股汗馊味,难闻死了!很厌恶的语气。忽然隐约明白,那个送货工为什么不坐电梯了。
到了四层,我走出电梯的时候,听到楼道里急促的“噔噔噔”的爬楼梯声,心里担心着,送货工能赶上电梯的速度吗?
我知道,他们虽然来到了这座城市,却生活在另一条完全不同的轨道上。
(1)给文章加个题目,下列最合适的是 D
A.不坐电梯
B.真没想到
C.爬楼梯
D.送货工
(2)第3自然段第1句话描写送货工外貌,作者这样描写的意图是什么,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A.表现送货工善良老实
B.表现送货工勤劳朴实
C.表现送货工黑瘦执着
D.表现送货工执着坚毅
(3)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其表达作用是什么?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A.比喻,写出了送货工的忙碌与辛苦
B.比喻,写出了送货工朴实能干
C.夸张,写出了送货工的忙碌与辛苦
D.夸张,写出了送货工朴实能干
(4)第8自然段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什么,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A.承上启下
B.前后照应
C.总结上文
D.对比衬托
(5)“我摁了四层。电梯呼呼直上。我纳闷了……”,作者纳闷了什么呢?把纳闷的内容写下来,
他怎么不乘坐电梯啊?
(6)文章第9自然段,为什么要写有个女人的嘀咕着:“哼,连米袋上都留着一股汗馊味,难闻死了!”?说说你的理解。
交代送货工不乘坐电梯的原因,他怕身上的汗馊味招人讨厌。
(7)送货工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中的内容作说明。
一是自尊自爱,他怕汗馊味影响他人而不肯乘坐电梯;二是勤劳,他经常在小区里奔来跑去,忙个不停;三是朴实,从他的衣着打扮和宁可扛货物跑楼梯而不坐电梯可以看出来。
【解答】(1)考查了学生的拟题能力。结合内容理解,可以抓住主要事件或人物,也可以是反复出现的句子,本文通过记叙“我”认识一个生活简朴的农民工,送货时不让儿子坐电梯,表现了送货工的自尊自爱和处处为他人着想的好品质。故可以以“送货工”为题。
(2)考查了对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结合文章内容可知,第3自然段第1句话描写送货工外貌,作者这样描写是为了表现送货工勤劳朴实。
(3)考查了对修辞手法及作用的理解。阅读画线句子可知,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送货工”比作“陀螺”,表现出了送货工的忙碌与辛苦。
(4)考查了对段落作用的理解。阅读第8自然段可知,这是一个过渡段,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5)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句子“看着他脸上细密的汗珠,我疑惑地问他,为什么不乘电梯?”可知答案。
(6)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文章内容可知,作者这样写是为了交代送货工不乘坐电梯的原因,他怕身上的汗馊味招人讨厌。
(7)考查了学生作出评价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中具体的内容说。如:他不乘坐电梯送货,是怕居民嫌弃他身上的汗馊味,可见他自尊自爱;他经常在小区里奔来跑去,忙个不停,可见他勤劳;从他的衣着打扮和宁可扛货物跑楼梯而不坐电梯可以看出他的朴实。
故答案为:
(1)D;
(2)B;
(3)A;
(4)A;
(5)他怎么不乘坐电梯啊?
(6)交代送货工不乘坐电梯的原因,他怕身上的汗馊味招人讨厌。
(7)一是自尊自爱,他怕汗馊味影响他人而不肯乘坐电梯;二是勤劳,他经常在小区里奔来跑去,忙个不停;三是朴实,从他的衣着打扮和宁可扛货物跑楼梯而不坐电梯可以看出来。
5.(2020 福州)阅读:
母爱的馨香
①窗外又下起了小雨夹雪。
②我站在窗前望街景,看着雨水、雪水和着泥土,只一会儿的工夫,马路上就变得浑浑浊浊的,车开过溅起了一大片泥水。一个母亲带着孩子骑自行车正巧路过,好在母亲已将唯一的一件雨衣穿在了孩子身上。结果,泥水溅了母亲一身。母亲顾不得擦拭身上的泥水,继续前行。唉,可怜天下父母心!此情此景,让我想起了给予我生命,同时也给予我无私母爱的母亲。
③母亲是5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是位知识女性,也是建国前参加工作的老干部,与大多数母亲一样。要工作,又要带孩子,照顾家庭。
④母亲对我们三个孩子的感情是很难用一两句话表达清楚的。母亲在我们身上倾注了她无私的爱。在那非常岁月,正是因为割舍不下对我们的爱,母亲才顶着各种压力,坚强而又乐观地走过来。
⑤父亲被下放到县城之后,从没烧过火炕的母亲生不好火,做不熟饭,经常被呛得鼻涕一把,眼泪一把,大人孩子只好吃夹生饭。两间歪歪斜斜茅屋时而漏雨,时而漏风。面对如此的困境,母亲从没埋怨过什么,只是默默地想尽一切办法让我们过得好一些。“文革”期间,因为父亲的所谓“问题”以及外公的“历史问题”,批判母亲的大字报铺天盖地,一向积极努力的母亲在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也许母亲有过彷徨,也许母亲有过沮丧,但是母亲坚韧刚强的性格使得她有泪往肚子里流。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脚下的路沟沟坎坎,母亲咬咬牙,挺了过来。
⑥母亲从不把内心的痛苦表现出来,在人前,她的态度永远都是乐观的。记得那时,只要母亲在,家便有欢声笑语,歌声不断;只有母亲在,家才有家的感觉、家的温馨。我敢说与母亲只见一面的人,也记得她那爽朗的笑声。长大以后,我问母亲:“是什么力量支撑你走过那段艰难的岁月?”母亲说:“是你们三个孩子。你们就是我的精神支柱。”是的,面对困境,母亲没有扔下我们不管,而是一如既往地关爱我们。如果没有母亲,真不知道我们会怎样度过那二十年!
⑦由于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在生活上,母亲对我特别偏爱。记得考大学的时候,母亲总要在中午赶回家给我做饭,五十多岁的人要往返骑四十多分钟的自行车,而且风雨无阻,不曾间断。考大学的那三天,母亲天天很少休息,晚上怕我睡不好,给我扇扇子、驱蚊子,白天还要坚持上班。那时,我最爱吃西红柿,当时价格很贵,母亲每天都买两三个。我让母亲吃,她却说:“我不爱吃,你吃吧。”凡是好吃的,母亲就不爱吃,其实她是舍不得吃而已。在穿着上,母亲也从不讲究,一件衣服穿四五年,但她总是把我们打扮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说起来很惭愧,考上大学后,我的衣服仍然是妈妈洗,后来姐姐看不过去,姐姐洗。不懂事的我,还经常对母亲发脾气,一有不顺心的事就冲母亲发火,可母亲总呵护我、迁就我,我不以为然。有时甚至对母亲表示出来的亲昵还很反感,婚后才知道那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⑧如今,我已为人母,六年做母亲的经历磨炼了我,使我深知一个母亲的艰辛与不易,从而真正体会到世上最伟大的是母亲,世上最无私的爱是母爱。
⑨在母亲节即将到来之际,仅以这篇短文献给母亲。不擅言词的女儿用文字告诉您:“女儿感谢您养育之恩!女儿永远爱您!”
(1)你认为第②段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不能删除。第二段写“我”眼前看到的母亲呵护孩子的情形,引出本文写作的对象,即“我的母亲”。同时也为下文歌颂母爱作了铺垫。
(2)第⑥段中母亲说三个孩子“你们就是我的精神支柱”,你是如何理解的?
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是母亲最大的幸福,这种幸福能支持着母亲克服一切困难。
(3)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用三个词(或者词组)概括其性格特征。
坚强、乐观、无私。
【解答】(1)考查对写法的理解,文中第②段这一场景的描写不能删除。因为这一自然段写“我”眼前看到的母亲呵护孩子的情形,引出本文写作的对象,即“我的母亲”。同时也为下文歌颂母爱作了铺垫。
(2)本题考查关键句子的理解。读完我们不难发现母亲在对面种种困难的情况下,没有屈服,把全部的爱给了三个孩子,这种无私的爱支撑母亲克服一切困难。所以母亲说三个孩子“你们就是我的精神支柱”。
(3)考查对人物特点的把握,从文中第五自然段内容“‘文革’期间,因为父亲的所谓‘问题’以及外公的‘历史问题’,批判母亲的大字报铺天盖地,一向积极努力的母亲在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也许母亲有过彷徨,也许母亲有过沮丧,但是母亲坚韧刚强的性格使得她有泪往肚子里流。”读出母亲很坚强。从文中第六自然段内容“母亲从不把内心的痛苦表现出来,在人前,她的态度永远都是乐观的。记得那时,只要母亲在家便有欢声笑语,歌声不断”读出母亲很乐观。从全文看母亲对我们三个孩子的感情是很难用一两句话表达清楚的。母亲在我们身上倾注了她无私的爱,母亲很无私。若用三个词概括母亲的性格特征,那就是:坚强、乐观、无私。
故答案为:
(1)不能删除。第二段写“我”眼前看到的母亲呵护孩子的情形,引出本文写作的对象,即“我的母亲”。同时也为下文歌颂母爱作了铺垫。
(2)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是母亲最大的幸福,这种幸福能支持着母亲克服一切困难。
(3)坚强、乐观、无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