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2.3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同步练习(B卷)
一、单选题
(2021高一上·南充期末)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综合图中信息,制约a地区发展交通运输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河流 C.地形 D.资源
2.为发展a城镇及附近地区的经济,计划修建由a城镇至c港口城市的公路。图中最合理的选线方案是( )
A.①线路 B.②线路 C.③线路 D.④线路
(2021高二上·吉林期末)过去,山区公路多为“之”字形盘山公路。现在,兴建高速公路则是逢山开道,遇沟建桥,尽量取最短距离(如下图)。据此完成问题。
3.早期山区公路选线多为“之”字形,主要是考虑( )
A.气候因素 B.居民点分布 C.地形因素 D.工业分布
4.现在山区兴建高速公路不呈“之”字形,主要原因有( )
①经济实力的增强 ②汽车性能的改善 ③科技水平的提高 ④节省投资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5.(2021高二上·浙江期中)读塔里木盆地部分人类活动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题。
影响图中人类活动主要分布于盆地边缘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植被 B.地形、水源 C.技术、资金 D.地形、河流
(2021高三上·祁东月考)M县在制定县域内精准扶贫方案时,规划将某个村实行生态搬迁。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考虑环境承载力等因素,该村最适宜选址在( )
A.甲 B.乙 C.丙 D.丁
7.搬迁后,该村适宜重点开展的生产经营活动是( )
A.开采矿山 B.放养牛羊 C.种植棉花 D.水上漂流
(2021高二上·南县月考)堌堆是黄河下游地区的古代先民在平原上修筑的土堆台地遗址,主要用于居住。先秦到汉朝均有较多的堌堆,汉朝以后的数量极少。下图示意黄河下游地区堌堆的空间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8.考古发现堌堆主要分布在当时黄河下游的河、湖沿岸地区。古代先民定居于此主要考虑该地区( )
A.水源充足 B.土壤肥沃 C.地形平坦 D.便于农耕
9.推测汉朝以后堌堆逐渐废弃主要原因是( )
A.治黄措施改进 B.水土流失严重
C.黄河决口改道 D.人口迁移流失
(2021高三上·安徽月考)江西省婺源县篁岭古村,地无三尺平,村民为顺应自然地形,家家户户在屋顶搭起晒架晾晒农作物。这种场景被称作“晒秋”。据此完成问题。
10.“篁岭晒秋”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气候 B.水文 C.市场 D.地形
11.该地传统民居屋顶多倾斜,其主要功能是有利于( )
A.节省建筑材料 B.冬季清扫积雪
C.多雨季节排水 D.室内通风散热
(2021高三上·湖北开学考)爨底下村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始建于明代,之后成为京西古道上商旅必经之地,商业繁荣一时。新中国成立后,逐渐转变为以农业生产为主。村内建筑高低错落,分布密集,是我国北方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山地四合院建筑群(如图)。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爨底下村的旅游业蓬勃发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影响村内建筑布局方式的主要因素是( )
A.坡地多平地少 B.夏季高温多雨
C.村民团结凝集 D.古道临村通过
13.新中国成立后该村转变为农业生产为主的原因是( )
A.缓解首都粮食短缺问题 B.古道衰落导致商旅减少
C.位置偏僻保证自给自足 D.农产品品质优市场广阔
14.在古村落旅游发展过程中,应当( )
A.挖掘文化内涵,适度兼顾现代审美需求
B.重新改造村落布局,提升游览的观赏性
C.迁出村内原住民,减少对古村落的破坏
D.以经济发展为主导,开发多元旅游产品
(2022高一下·广东月考)根据梯田田埂的建造材料,可将梯田分为石堰梯田(石堰即由石头垒起的梯田围埂)和土坡梯田。按照耕作方式,梯田则可分为水作梯田和旱作梯田。相对而言,石堰梯田的自然条件最差。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5.石堰梯田分布较为典型的地区是( )
A.青藏高原 B.黄土高原 C.太行山区 D.江南丘陵
16.石堰梯田的主要特点是( )
A.土多水少 B.土少水多 C.石多水多 D.土少水少
17.在大规模生态退耕的背景下,一些典型梯田面临着消失。有些专家呼吁保护,其原因是这些梯田具有( )
A.生态价值 B.经济价值 C.文化价值 D.社会价值
二、综合题
18.(2019高三上·通州期中)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河流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说出图中河流属于水循环中的哪个环节,并说明该环节的地理意义。
(2)图中P处是典型的地貌,描述该地貌的景观特征。
(3)农业社会时期,人们在M附近河段沿岸建设聚落,一般优先选择南岸还是北岸?请从地质作用角度说明理由。
19.(2018高二下·上饶期末)读“我国南方某区域等高线示意图”,回答相关问题。
(1)据图中等高线数值判断,该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为 ,图示区域的最大高差可能为 。
A.250m B.337m C.350m D.429m
(2)若在甲村和乙村之间铺设一段天然气管道,应该选择 (②、③)两条规划线路中的哪一条?请据图说出你的判断理由 。
(3)如果要在甲、乙、丙、丁四个村庄中,优先选择一个投资建设小城镇,最可能是哪一个?请简要说明理由。
(4)为综合利用该地区的水资源,当地政府计划在④处修建水电站,若计划库区蓄水位为80米,则四个村庄中,急需搬迁的是 ;若拟建水坝坝长为175米,则其在地图上的长度大约为 。请简要分析选择该处建坝的有利自然条件 。
三、图文分析题
20.(2022·全国乙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影响海岸线位置的因素,既有全球尺度因素,如海平面升降,又有区域尺度因素,如泥沙沉积、地壳运动、人类活动等导致的陆面升降。最新研究表明,冰盖消融形成的消融区内,冰盖重力导致的岩层形变缓慢恢复,持续影响着该范围的海岸线位置。距今约1.8万年,北美冰盖开始消融,形成广大消融区。如图显示甲(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岩海岸区)、乙(位于墨西哥湾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两站监测的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是陆面和海平面共同变化的结果。
(1)分别指出冰盖消融导致的海平面、消融区陆面的垂直变化,并说明两者共同导致的海岸线水平变化方向。
(2)根据地理位置,分析甲站陆面垂直变化的原因。
(3)说明导致乙站所在区域海岸线变化的主要人为影响方式。
(4)分析甲站区域与乙站区域海岸线水平变化的方向和幅度的差异。
21.(2022·盐城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里下河地区地势低洼,河网密集,因此素有“锅底洼”之称,易受洪涝侵袭。特殊的地貌给里下河人带来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当地人发明了“垛田”(洼地捞淤泥垒田,层层加高,四面环水),营造出“万亩荡滩万亩鱼塘,十里长荡十里荷香”的农业景观。昔日洪水灾荒肆虐之地,已经变成今天的水上画廊、平原“粮仓”。
材料二:里下河地区图(下左图阴影部分)和景观图。
(1)分析里下河地区由“洪水肆虐地”变为平原“粮仓”的原因。
(2)简述“垛田”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3)描述里下河地区农业生产布局特点。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A
【知识点】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与区位因素
【解析】【点评】评价某地交通运输发展因素一般从自然条件、资源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如下:
(1)自然条件(制约因素)
项目 评价内容
地形 平原 对交通线路的限制较小,工程造价较低,选线时要尽量少占好地,处理好交通建设和农田水利设施、城镇发展的关系
山地 山区地势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线路应尽量沿等高线修建,避开陡坡或修建成“之”字形弯道或开凿隧道
水文 线路应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以缩短桥涵的总长度
地质 地壳运动活跃地区,多断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交通建设难度大,安全性差,故应尽量避开;开凿隧道要避开断层和向斜,应从背斜部位穿越
气候 湿润地区应注意排水,干旱地区应注意防风固沙,高寒地区应注意克服冻土和缺氧带来的不利影响
(2)资源条件
(3)社会经济条件(决定性因素)
交通运输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基础,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必须先行一步,以适应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
(4)科学技术条件(保障因素)
科技水平比较低的时代或地区,自然因素的影响往往是最主要的;科技水平比较高的时代或地区,自然因素的影响程度逐渐下降,社会经济因素成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1.题中没有有关当地气候的信息,一般气候不是制约交通运输的主要因素,A不符合题意;河流有运输功能,不是当地交通运输的主要制约因素,B不符合题意;综合图中信息,a地区位于山地区,地形起伏较大,交通建设工程量大,技术要求,成本较高,因此制约a地区发展交通运输的主要因素是地形,C符合题意;资源一般不会是当地交通运输的主要制约因素,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2.读图可知,①线路大致沿山区河谷建设,地形平坦,且线速较短,投资省,建成后运输效率高,有利于促进a城镇及附近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①线路最合理,A符合题意;②线路、③线路虽然线路短,但穿过山区,地形起伏大,工程难度、工程量大,投资大,不是最合理的选线方案,排除BC;④线路联系的市镇多,地形平坦,但线路长, 投资大,建成后,对a地与c地之间的交通时效性较差,因此不是最合理的选线方案,排除D。故答案为:A。
【答案】3.C
4.A
【知识点】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与区位因素
【解析】【点评】山区交通建设的一般原则及原因
3.山区地形起伏大,道路的坡度较大,采用“之”字形分布可减小道路的坡度,降低施工难度,提高运行安全。 C正确,故答案为:C。
4.在山区兴建平直的高速公路需要挖隧建桥,工程难度大、投资大,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兴建平直的高速公路提供了条件。 A①③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5.【答案】B
【知识点】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解析】【分析】由图可知,图中信息显示,塔里木盆地的城市、交通线都分布在山麓地带,人类活动主要分布在这里,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农业生产条件优越,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点评】山区聚落多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或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发展),多呈带状。
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最为密集,或沿河发展,或沿海岸发展。河网较密的平原地区,聚落多沿河流呈带状分布,如我国南方聚落分布;河流较少的平原开阔地区,聚落多呈团块状分布,如我国北方聚落分布。
一般情况下,不同地形区,河流地貌类型不同,对聚落形态、密度、成因及分布的影响不同,具体表现如下。
地形 高原 山区 平原
分布 深切河谷两岸的
狭窄河漫滩平原 洪(冲)积扇、河漫滩平原 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
形态 多呈狭长的带状 条带状 团状、带状
聚落密度 小 较小 大
成因 地势低,气候温暖,
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
地表水丰富,土壤肥沃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农业发达;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运输和海上运输
举例 青藏高原地区
的雅鲁藏布江谷地 甘肃兰州市及人口的分布 四大文明古国发祥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答案】6.A
7.C
【知识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农业发展的方向与措施
【解析】【点评】自然环境指的是由水土、地域、气候等自然事物所形成的环境,自然环境对人的生活有重要意义,自然环境是社会文化环境的基础,而社会文化环境又是自然环境的发展。自然环境受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也会影响着自然环境,在自然环境中各个环境要素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
6.据图可知,在M县区域内,甲地附近有时令河,有水源,且绿洲面积大,数量多,环境承载力大,适合生态搬迁选址,故A正确;乙不在M县,丙绿洲面积小,丁附近是地质公园,且没有河流和绿洲,故BCD错。
7.根据图中信息,可推断该区域气候干旱,多荒漠景观,河流为时令河,没有矿产信息,所以不适合开矿和水上漂流,放养牛羊会对草场产生破坏,加剧荒漠化,故ABD错;适合在绿洲上适当开垦土地、种植棉花,故C正确。
【答案】8.D
9.A
【知识点】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解析】【点评】影响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河流、水源;
人文因素:政治、军事、宗教、交通、农业生产方式、文化传统、社会经济、旅游、科技等.
8.古代先民定居于黄河下游的河、湖沿岸地区,主要是当地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便于农耕,可以获得相对充足的食物,因此古代先民定居于此主要考虑的是便于农耕,D正确。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地形平坦均为影响因素的单个方面,不全面,ABC错误。故答案为:D。
9.随着人们治黄能力的提高,黄河洪水发生频率下降,加上堌堆居住的不方便性,使得堌堆逐渐废弃,A正确。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的是中游黄土高原地区,黄河下游地区水土流失不严重,B错误。黄河决口改道并没有改变堌堆分布区洪水频发的背景,因此不是堌堆废弃的原因,C错误。汉朝以后,黄河流域的人口总体上是上升的,人口迁移流失不符合实际情况,D错误。故答案为:A。
【答案】10.D
11.C
【知识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解析】【点评】农业区位因素
10.根据材料可知,篁岭古村,地无三尺平,可以看出篁岭古村,地无三尺平,篁岭地处江南丘陵,该地多山地,平地少,因此农民选择在“屋顶架晒”,从而形成层次分明,壮观美丽的篁岭晒秋的美景。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1.该地民居屋顶多倾斜,是因为地处我国南方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丰富,尤其夏季降水量大,为了排水方便,所以屋顶设计为倾斜。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答案】12.A
13.B
14.A
【知识点】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聚落的形成与发展;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解析】【点评】影响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河流、水源;
人文因素:政治、军事、宗教、交通、农业生产方式、文化传统、社会经济、旅游、科技等.
12.该村位于山区,地形起伏大,依山而建,高低错落,充分利用有限的山地以争取更多土地用于农业耕作,所以建筑分布密集,故A对;当地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建筑密集分布不利于散热和排水,故B错;村民团结凝聚无法解释高低错落的布局方式,故C错;临近京西古道,便于出行,主要影响的是村落的选址,并非内部建筑布局,故D错。故本题选A。
13.山区可种植面积少,粮食产量有限,不足以缓解首都粮食短缺的问题,故A错;新中国成立后公路、铁路快速发展,京西古道逐渐衰落,商旅减少后,当地商业发展的条件消失,在现有条件下逐渐转为以农业为主的山村,故B对;地理位置始终没变,农产品也一直都有,主要是商旅减少导致商业比重下降,农业生产成为主要发展方式,故C、D错。故本题选B。
14.古村落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村落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缺少文化内涵的古村落也不能产生更好的发展效果,适度兼顾现代审美需求,能够更加贴近游客的生活,增强吸引力,故A对;重新改造村落布局会破坏古村落的原始风貌,是对传统文化的损害,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故B错;原住民本身就是古村落的一部分,他们可以及时维护特色建筑,促进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村民通过乡俗表演等,可展示特色的人文内涵,从而促进旅游发展,故C错;古村落自身的历史文化价值决定了在开发过程中应以保护为主,适度开发可以增加古村落知名度,提高当地经济收入,能够更好的保护古村落,故D错。故本题选A。
【答案】15.C
16.D
17.C
【知识点】地表形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区域发展的异同;水土流失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点评】梯田是在在丘陵山坡地上沿等高线方向修筑的条状阶台式或波浪式断面的田地。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蓄水、保土、增产作用十分显著。梯田的通风透光条件较好,有利于作物生长和营养物质的积累。按田面坡度不同而有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复式梯田等。
15.由材料可知,石堰梯田由石头垒起梯田围埂,自然条件最差,则其分布较为典型的地区应是土层浅薄、石材丰富的山区,C正确。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江.南丘陵以土坡梯田较为典型,A、B、D错误。故答案为:C。
16.由上题分析可知,石堰梯田分布较为典型的地区是土层浅薄、石材丰富的山区,故其主要特点是土少水少,故答案为:D。
17.典型梯田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区域的地域文化,在大规模生态退耕的背景下,这些地域文化也会消亡,故而专家呼吁保护,C正确。梯田退耕有利于恢复生态,保留梯田不利于保护生态,A错误。梯田尤其是石堰梯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低下,没有必要为了低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而保留,B、D错误。故答案为:C。
18.【答案】(1)地表径流;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为陆地提供淡水资源,塑造地表形态
(2)位于山前地带,呈扇形结构,地势起伏和缓,组成物质疏松(从扇顶到边缘颗粒物依次减小)
(3)南岸。理由:南岸为河流的凸岸,地质作用以堆积(作用)为主,陆地面积不断扩大,河堤不易决口,相对不易发生水患;北岸为河流的凹岸,地质作用以侵蚀(作用)为主,河岸不断被侵蚀向后退缩,河堤易决口,受洪灾威胁更大。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河流地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解析】【分析】(1)河流属于地表径流;其地理意义为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为陆地提供淡水资源,促进陆地淡水的更新,水流过程中不断塑造地表形态。(2)P处是山前冲积扇,其景观特征主要从位置,形状,起伏,组成物质等方面进行分析。冲积扇的景观特征为:位于山前地带,呈扇形结构,地势起伏和缓,组成物质疏松(从扇顶到边缘颗粒物依次减小)。(3)河流的弯曲处,分为凹岸和凸岸,图中位置,南岸为河流的凸岸,地质作用以堆积作用为主,陆地面积会不断扩大,河堤也不容易决口,不易发生水患;北岸为河流的凹岸,地质作用以侵蚀作用为主,河岸不断被侵蚀向后退缩,河堤易决口,受洪灾威胁更大。所以优先选择南岸。
【点评】水循环有三种类型,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陆间水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是指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循环,其环节主要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等环节。目前人类施加影响最大的环节是径流。流水侵蚀作用常常形成沟谷(v型)、瀑布和峡谷;流水堆积作用常常在山前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在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一般在河流的上中游主要表现为侵蚀和搬运,在下游表现为堆积)。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河流变得越来越弯曲。
19.【答案】(1)丘陵(低山);B
(2)②;线路与等高线平行,坡度小,施工难度小(③线路经过处等高线向低值凸为山脊,坡度大,施工难度大)
(3)丁;地势平坦开阔、水陆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土壤肥沃。
(4)丙;0.35cm(厘米);口袋状盆地,蓄水量大、工程量小
【知识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解析】【分析】(1)从图中看该地海拔大多在500米以下,且等高线较为弯曲密集,为低山丘陵;根据图中河流可读出,该地海拔最低的地方位于丁地(50—100米),海拔最高在图的左上角,300米等高线内,海拔高度为350—400米,可算出相对高度为250—350,B正确。(2)图中②线路与等高线平行,坡度小,施工难度小,应选择②线路;③线路经过处等高线向低值凸为山脊,坡度大,施工难度大,不合适。(3)从图中看,丁处等高线最为稀疏,说明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临近公路和河流,水陆交通便利;位于两河交汇处,水源充足,最适宜建设小城镇。(4)图中甲村不在库区,乙村海拔100—150米,丙村海拔50—100米,库区蓄水位为80米,丙村可能被淹没,应先搬迁;图中比例尺为图上1cm代表实际距离500米,根据比例尺计算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可算出水坝坝长为175米时,图上距离为0.35cm;建坝的自然条件为口袋状盆地,蓄水量大、工程量小。
【点评】将海拔高度相同的点用平滑曲线连接而形成的图为等高线地形图,利用等高线地形图反映地势陡缓状况,单位空间内等高线越密集地势越陡,单位空间内等高线越稀疏地势越平缓,等高线的弯曲程度反映地貌特征,等高线凸高为谷,山谷地带易形成河流,等高线凸低为脊,山脊为河流的分水岭。利用等高线地形图可以设计水利工程修建条件,水利工程设计在山谷区域较为合理,因山谷地带水便于储存,地势落差大利用来开发水能。
20.【答案】(1)变化:冰盖消融,更多液态水汇入海洋,海平面上升;冰盖消融,岩层承压减轻,垂直方向反弹抬升。
水平变化方向:当海平面上升超过陆面抬升时,海岸线向陆地方向推移,当陆面上升超过海平面上升时,海岸线向海推移。
(2)甲地位于基岩海岸,下垫面物质组成坚硬。冰盖覆盖时,岩层受压下沉;冰盖消融后,岩层承压减轻,反弹抬升,海平面相对陆面下降;基岩海岸,且阿拉斯加海岸地处海岸山脉一侧,河流短小流急,输沙总量小,流水侵蚀、堆积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较弱;区域人口密度较小,人类活动对海岸线的影响有限。
(3)化石能源的燃烧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导致气候变暖,加速冰川消融和海水膨胀,海平面上升;密西西比河流域内水利设施拦截泥沙,三角洲流水堆积减弱,海水侵蚀加剧,海平面上升;地处冰盖消融区外围,(在地壳均衡作用下)地壳构造沉降,海平面上升。
(4)甲站区域西侧临海,海平面下降表现在水平方向为海岸线向西移动,由于基岩海岸陡峭,在水平方向上变化幅度较小;乙站区域南侧临海,海平面上升在水平方向表现为海岸线向北移动,由于三角洲地势平缓,在水平方向上变化幅度较大。
【知识点】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应对措施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的提示可知, 冰盖消融导致的海平面、消融区陆面的垂直变化,主要从泥沙沉积、地壳运动、人类活动等导致的陆面升降等方面进行分析,气候变暖冰盖消融,大量冰川融化,更多的液态水进入海洋,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同时冰盖的融化,原有冰盖下方岩层承压减轻,消融区陆地 岩层形变缓慢恢复,在垂直方向上会反弹抬升。海平面变化和陆地升降变化共同影响海岸线水平变化,当海平面上升超过陆面抬升时,海岸线向陆地方向推移,当陆面上升超过海平面上升时,海岸线向海推移。
(2)根据材料可知,甲站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属于基岩海岸区,其陆地垂直变化呈波动下降趋势,其变化的原因主要从冰盖消融及岩层承压减轻,反弹抬升及人类活动等方面进行分析,甲地位于基岩海岸,下垫面物质组成坚硬。冰盖覆盖时,岩层受压下沉;冰盖消融后,岩层承压减轻,反弹抬升,海平面相对陆面下降;基岩海岸,且阿拉斯加海岸地处海岸山脉一侧,河流短小流急,输沙总量小,流水侵蚀、堆积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较弱;区域人口密度较小,人类活动对海岸线的影响有限。
(3)根据材料可知,乙站位于墨西哥湾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该站所在区域海岸线变化的主要影响方式,主要从该地区的社会经济方面进行分析。主要从气候变暖、流域开发治理及其构造运动等方面具体分析,化石能源的燃烧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导致气候变暖,加速冰川消融和海水膨胀,海平面上升;密西西比河流域内水利设施拦截泥沙,三角洲流水堆积减弱,海水侵蚀加剧,海平面上升;地处冰盖消融区外围,(在地壳均衡作用下)地壳构造沉降,海平面上升。
(4)据图可知,甲站附近海平面呈下降趋势,海岸线项西移动,由于甲站附近海岸线为基岩海岸,海岸线附近地势较陡峭,因此在水平方向上海岸线变化幅度较小;而乙站海平面呈上升趋势,海岸线项北移动,该地位于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海岸为砂质海岸,地势较平缓,在水平方向上变化幅度较大。
【点评】(1)主要从泥沙沉积、地壳运动、人类活动等导致的陆面升降等方面分析海岸线的变化;从冰盖消融及岩层承压减轻,反弹抬升及人类活动等方面分析陆面垂直变化;主要从气候变暖、流域开发治理及其构造运动等方面分析人类影响方式;从海水水位和地势分析海岸线变化。
(2)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21.【答案】(1)加固堤坝;修建入海、入江水道;修建垛田,减轻洪灾危害。
(2)有利条件:灌溉水源方便充足;河底淤泥补充土壤有机质,土壤肥沃;水运交通便利。不利条件:垛田破碎、零散,不利于机械化耕作;陆路运输不便。
(3)垛田发展种植业,种植蔬菜为主;沤田种植莲藕、菱;浅水的湖荡养殖鱼、蟹。
【知识点】地表形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我国耕地资源概况;我国粮食安全现状与途径
【解析】【分析】(1)由材料可知,里下河地区地势低洼,河网密集,因此要防御洪水应加固堤坝,修建入海入江水道,保障洪水期排水通畅;由材料可知,当地人发明了垛田,把洼地的淤泥捞出后垒成田,层层加高,地块加高后受洪涝影响小,垛田可种植农作物,形成粮仓。
(2)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应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来回答;由材料可知,该地河网密集,因此灌溉水源充足、水运便利;垛田是把洼地的淤泥捞出后垒成的地块,因此土壤肥沃。不利条件为:从图中看,垛田面积较小,破碎零散,不利于机械化耕作,陆路运输不便。
(3)从图中看,该地区有垛田、湖荡和积水的沤田;垛田地势高,不易受洪涝影响,以种植蔬菜为主;沤田由于常年积水,可种水生的莲藕、菱等。湖泊水域可发展水产养殖业,如养殖鱼、蟹等。
【点评】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 / 1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2.3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同步练习(B卷)
一、单选题
(2021高一上·南充期末)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综合图中信息,制约a地区发展交通运输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河流 C.地形 D.资源
2.为发展a城镇及附近地区的经济,计划修建由a城镇至c港口城市的公路。图中最合理的选线方案是( )
A.①线路 B.②线路 C.③线路 D.④线路
【答案】1.C
2.A
【知识点】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与区位因素
【解析】【点评】评价某地交通运输发展因素一般从自然条件、资源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如下:
(1)自然条件(制约因素)
项目 评价内容
地形 平原 对交通线路的限制较小,工程造价较低,选线时要尽量少占好地,处理好交通建设和农田水利设施、城镇发展的关系
山地 山区地势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线路应尽量沿等高线修建,避开陡坡或修建成“之”字形弯道或开凿隧道
水文 线路应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以缩短桥涵的总长度
地质 地壳运动活跃地区,多断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交通建设难度大,安全性差,故应尽量避开;开凿隧道要避开断层和向斜,应从背斜部位穿越
气候 湿润地区应注意排水,干旱地区应注意防风固沙,高寒地区应注意克服冻土和缺氧带来的不利影响
(2)资源条件
(3)社会经济条件(决定性因素)
交通运输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基础,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必须先行一步,以适应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
(4)科学技术条件(保障因素)
科技水平比较低的时代或地区,自然因素的影响往往是最主要的;科技水平比较高的时代或地区,自然因素的影响程度逐渐下降,社会经济因素成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1.题中没有有关当地气候的信息,一般气候不是制约交通运输的主要因素,A不符合题意;河流有运输功能,不是当地交通运输的主要制约因素,B不符合题意;综合图中信息,a地区位于山地区,地形起伏较大,交通建设工程量大,技术要求,成本较高,因此制约a地区发展交通运输的主要因素是地形,C符合题意;资源一般不会是当地交通运输的主要制约因素,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2.读图可知,①线路大致沿山区河谷建设,地形平坦,且线速较短,投资省,建成后运输效率高,有利于促进a城镇及附近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①线路最合理,A符合题意;②线路、③线路虽然线路短,但穿过山区,地形起伏大,工程难度、工程量大,投资大,不是最合理的选线方案,排除BC;④线路联系的市镇多,地形平坦,但线路长, 投资大,建成后,对a地与c地之间的交通时效性较差,因此不是最合理的选线方案,排除D。故答案为:A。
(2021高二上·吉林期末)过去,山区公路多为“之”字形盘山公路。现在,兴建高速公路则是逢山开道,遇沟建桥,尽量取最短距离(如下图)。据此完成问题。
3.早期山区公路选线多为“之”字形,主要是考虑( )
A.气候因素 B.居民点分布 C.地形因素 D.工业分布
4.现在山区兴建高速公路不呈“之”字形,主要原因有( )
①经济实力的增强 ②汽车性能的改善 ③科技水平的提高 ④节省投资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3.C
4.A
【知识点】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与区位因素
【解析】【点评】山区交通建设的一般原则及原因
3.山区地形起伏大,道路的坡度较大,采用“之”字形分布可减小道路的坡度,降低施工难度,提高运行安全。 C正确,故答案为:C。
4.在山区兴建平直的高速公路需要挖隧建桥,工程难度大、投资大,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兴建平直的高速公路提供了条件。 A①③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5.(2021高二上·浙江期中)读塔里木盆地部分人类活动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题。
影响图中人类活动主要分布于盆地边缘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植被 B.地形、水源 C.技术、资金 D.地形、河流
【答案】B
【知识点】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解析】【分析】由图可知,图中信息显示,塔里木盆地的城市、交通线都分布在山麓地带,人类活动主要分布在这里,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农业生产条件优越,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点评】山区聚落多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或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发展),多呈带状。
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最为密集,或沿河发展,或沿海岸发展。河网较密的平原地区,聚落多沿河流呈带状分布,如我国南方聚落分布;河流较少的平原开阔地区,聚落多呈团块状分布,如我国北方聚落分布。
一般情况下,不同地形区,河流地貌类型不同,对聚落形态、密度、成因及分布的影响不同,具体表现如下。
地形 高原 山区 平原
分布 深切河谷两岸的
狭窄河漫滩平原 洪(冲)积扇、河漫滩平原 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
形态 多呈狭长的带状 条带状 团状、带状
聚落密度 小 较小 大
成因 地势低,气候温暖,
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
地表水丰富,土壤肥沃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农业发达;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运输和海上运输
举例 青藏高原地区
的雅鲁藏布江谷地 甘肃兰州市及人口的分布 四大文明古国发祥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2021高三上·祁东月考)M县在制定县域内精准扶贫方案时,规划将某个村实行生态搬迁。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考虑环境承载力等因素,该村最适宜选址在( )
A.甲 B.乙 C.丙 D.丁
7.搬迁后,该村适宜重点开展的生产经营活动是( )
A.开采矿山 B.放养牛羊 C.种植棉花 D.水上漂流
【答案】6.A
7.C
【知识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农业发展的方向与措施
【解析】【点评】自然环境指的是由水土、地域、气候等自然事物所形成的环境,自然环境对人的生活有重要意义,自然环境是社会文化环境的基础,而社会文化环境又是自然环境的发展。自然环境受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也会影响着自然环境,在自然环境中各个环境要素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
6.据图可知,在M县区域内,甲地附近有时令河,有水源,且绿洲面积大,数量多,环境承载力大,适合生态搬迁选址,故A正确;乙不在M县,丙绿洲面积小,丁附近是地质公园,且没有河流和绿洲,故BCD错。
7.根据图中信息,可推断该区域气候干旱,多荒漠景观,河流为时令河,没有矿产信息,所以不适合开矿和水上漂流,放养牛羊会对草场产生破坏,加剧荒漠化,故ABD错;适合在绿洲上适当开垦土地、种植棉花,故C正确。
(2021高二上·南县月考)堌堆是黄河下游地区的古代先民在平原上修筑的土堆台地遗址,主要用于居住。先秦到汉朝均有较多的堌堆,汉朝以后的数量极少。下图示意黄河下游地区堌堆的空间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8.考古发现堌堆主要分布在当时黄河下游的河、湖沿岸地区。古代先民定居于此主要考虑该地区( )
A.水源充足 B.土壤肥沃 C.地形平坦 D.便于农耕
9.推测汉朝以后堌堆逐渐废弃主要原因是( )
A.治黄措施改进 B.水土流失严重
C.黄河决口改道 D.人口迁移流失
【答案】8.D
9.A
【知识点】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解析】【点评】影响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河流、水源;
人文因素:政治、军事、宗教、交通、农业生产方式、文化传统、社会经济、旅游、科技等.
8.古代先民定居于黄河下游的河、湖沿岸地区,主要是当地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便于农耕,可以获得相对充足的食物,因此古代先民定居于此主要考虑的是便于农耕,D正确。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地形平坦均为影响因素的单个方面,不全面,ABC错误。故答案为:D。
9.随着人们治黄能力的提高,黄河洪水发生频率下降,加上堌堆居住的不方便性,使得堌堆逐渐废弃,A正确。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的是中游黄土高原地区,黄河下游地区水土流失不严重,B错误。黄河决口改道并没有改变堌堆分布区洪水频发的背景,因此不是堌堆废弃的原因,C错误。汉朝以后,黄河流域的人口总体上是上升的,人口迁移流失不符合实际情况,D错误。故答案为:A。
(2021高三上·安徽月考)江西省婺源县篁岭古村,地无三尺平,村民为顺应自然地形,家家户户在屋顶搭起晒架晾晒农作物。这种场景被称作“晒秋”。据此完成问题。
10.“篁岭晒秋”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气候 B.水文 C.市场 D.地形
11.该地传统民居屋顶多倾斜,其主要功能是有利于( )
A.节省建筑材料 B.冬季清扫积雪
C.多雨季节排水 D.室内通风散热
【答案】10.D
11.C
【知识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解析】【点评】农业区位因素
10.根据材料可知,篁岭古村,地无三尺平,可以看出篁岭古村,地无三尺平,篁岭地处江南丘陵,该地多山地,平地少,因此农民选择在“屋顶架晒”,从而形成层次分明,壮观美丽的篁岭晒秋的美景。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1.该地民居屋顶多倾斜,是因为地处我国南方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丰富,尤其夏季降水量大,为了排水方便,所以屋顶设计为倾斜。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021高三上·湖北开学考)爨底下村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始建于明代,之后成为京西古道上商旅必经之地,商业繁荣一时。新中国成立后,逐渐转变为以农业生产为主。村内建筑高低错落,分布密集,是我国北方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山地四合院建筑群(如图)。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爨底下村的旅游业蓬勃发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影响村内建筑布局方式的主要因素是( )
A.坡地多平地少 B.夏季高温多雨
C.村民团结凝集 D.古道临村通过
13.新中国成立后该村转变为农业生产为主的原因是( )
A.缓解首都粮食短缺问题 B.古道衰落导致商旅减少
C.位置偏僻保证自给自足 D.农产品品质优市场广阔
14.在古村落旅游发展过程中,应当( )
A.挖掘文化内涵,适度兼顾现代审美需求
B.重新改造村落布局,提升游览的观赏性
C.迁出村内原住民,减少对古村落的破坏
D.以经济发展为主导,开发多元旅游产品
【答案】12.A
13.B
14.A
【知识点】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聚落的形成与发展;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解析】【点评】影响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河流、水源;
人文因素:政治、军事、宗教、交通、农业生产方式、文化传统、社会经济、旅游、科技等.
12.该村位于山区,地形起伏大,依山而建,高低错落,充分利用有限的山地以争取更多土地用于农业耕作,所以建筑分布密集,故A对;当地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建筑密集分布不利于散热和排水,故B错;村民团结凝聚无法解释高低错落的布局方式,故C错;临近京西古道,便于出行,主要影响的是村落的选址,并非内部建筑布局,故D错。故本题选A。
13.山区可种植面积少,粮食产量有限,不足以缓解首都粮食短缺的问题,故A错;新中国成立后公路、铁路快速发展,京西古道逐渐衰落,商旅减少后,当地商业发展的条件消失,在现有条件下逐渐转为以农业为主的山村,故B对;地理位置始终没变,农产品也一直都有,主要是商旅减少导致商业比重下降,农业生产成为主要发展方式,故C、D错。故本题选B。
14.古村落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村落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缺少文化内涵的古村落也不能产生更好的发展效果,适度兼顾现代审美需求,能够更加贴近游客的生活,增强吸引力,故A对;重新改造村落布局会破坏古村落的原始风貌,是对传统文化的损害,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故B错;原住民本身就是古村落的一部分,他们可以及时维护特色建筑,促进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村民通过乡俗表演等,可展示特色的人文内涵,从而促进旅游发展,故C错;古村落自身的历史文化价值决定了在开发过程中应以保护为主,适度开发可以增加古村落知名度,提高当地经济收入,能够更好的保护古村落,故D错。故本题选A。
(2022高一下·广东月考)根据梯田田埂的建造材料,可将梯田分为石堰梯田(石堰即由石头垒起的梯田围埂)和土坡梯田。按照耕作方式,梯田则可分为水作梯田和旱作梯田。相对而言,石堰梯田的自然条件最差。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5.石堰梯田分布较为典型的地区是( )
A.青藏高原 B.黄土高原 C.太行山区 D.江南丘陵
16.石堰梯田的主要特点是( )
A.土多水少 B.土少水多 C.石多水多 D.土少水少
17.在大规模生态退耕的背景下,一些典型梯田面临着消失。有些专家呼吁保护,其原因是这些梯田具有( )
A.生态价值 B.经济价值 C.文化价值 D.社会价值
【答案】15.C
16.D
17.C
【知识点】地表形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区域发展的异同;水土流失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点评】梯田是在在丘陵山坡地上沿等高线方向修筑的条状阶台式或波浪式断面的田地。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蓄水、保土、增产作用十分显著。梯田的通风透光条件较好,有利于作物生长和营养物质的积累。按田面坡度不同而有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复式梯田等。
15.由材料可知,石堰梯田由石头垒起梯田围埂,自然条件最差,则其分布较为典型的地区应是土层浅薄、石材丰富的山区,C正确。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江.南丘陵以土坡梯田较为典型,A、B、D错误。故答案为:C。
16.由上题分析可知,石堰梯田分布较为典型的地区是土层浅薄、石材丰富的山区,故其主要特点是土少水少,故答案为:D。
17.典型梯田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区域的地域文化,在大规模生态退耕的背景下,这些地域文化也会消亡,故而专家呼吁保护,C正确。梯田退耕有利于恢复生态,保留梯田不利于保护生态,A错误。梯田尤其是石堰梯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低下,没有必要为了低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而保留,B、D错误。故答案为:C。
二、综合题
18.(2019高三上·通州期中)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河流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说出图中河流属于水循环中的哪个环节,并说明该环节的地理意义。
(2)图中P处是典型的地貌,描述该地貌的景观特征。
(3)农业社会时期,人们在M附近河段沿岸建设聚落,一般优先选择南岸还是北岸?请从地质作用角度说明理由。
【答案】(1)地表径流;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为陆地提供淡水资源,塑造地表形态
(2)位于山前地带,呈扇形结构,地势起伏和缓,组成物质疏松(从扇顶到边缘颗粒物依次减小)
(3)南岸。理由:南岸为河流的凸岸,地质作用以堆积(作用)为主,陆地面积不断扩大,河堤不易决口,相对不易发生水患;北岸为河流的凹岸,地质作用以侵蚀(作用)为主,河岸不断被侵蚀向后退缩,河堤易决口,受洪灾威胁更大。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河流地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解析】【分析】(1)河流属于地表径流;其地理意义为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为陆地提供淡水资源,促进陆地淡水的更新,水流过程中不断塑造地表形态。(2)P处是山前冲积扇,其景观特征主要从位置,形状,起伏,组成物质等方面进行分析。冲积扇的景观特征为:位于山前地带,呈扇形结构,地势起伏和缓,组成物质疏松(从扇顶到边缘颗粒物依次减小)。(3)河流的弯曲处,分为凹岸和凸岸,图中位置,南岸为河流的凸岸,地质作用以堆积作用为主,陆地面积会不断扩大,河堤也不容易决口,不易发生水患;北岸为河流的凹岸,地质作用以侵蚀作用为主,河岸不断被侵蚀向后退缩,河堤易决口,受洪灾威胁更大。所以优先选择南岸。
【点评】水循环有三种类型,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陆间水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是指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循环,其环节主要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等环节。目前人类施加影响最大的环节是径流。流水侵蚀作用常常形成沟谷(v型)、瀑布和峡谷;流水堆积作用常常在山前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在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一般在河流的上中游主要表现为侵蚀和搬运,在下游表现为堆积)。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河流变得越来越弯曲。
19.(2018高二下·上饶期末)读“我国南方某区域等高线示意图”,回答相关问题。
(1)据图中等高线数值判断,该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为 ,图示区域的最大高差可能为 。
A.250m B.337m C.350m D.429m
(2)若在甲村和乙村之间铺设一段天然气管道,应该选择 (②、③)两条规划线路中的哪一条?请据图说出你的判断理由 。
(3)如果要在甲、乙、丙、丁四个村庄中,优先选择一个投资建设小城镇,最可能是哪一个?请简要说明理由。
(4)为综合利用该地区的水资源,当地政府计划在④处修建水电站,若计划库区蓄水位为80米,则四个村庄中,急需搬迁的是 ;若拟建水坝坝长为175米,则其在地图上的长度大约为 。请简要分析选择该处建坝的有利自然条件 。
【答案】(1)丘陵(低山);B
(2)②;线路与等高线平行,坡度小,施工难度小(③线路经过处等高线向低值凸为山脊,坡度大,施工难度大)
(3)丁;地势平坦开阔、水陆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土壤肥沃。
(4)丙;0.35cm(厘米);口袋状盆地,蓄水量大、工程量小
【知识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解析】【分析】(1)从图中看该地海拔大多在500米以下,且等高线较为弯曲密集,为低山丘陵;根据图中河流可读出,该地海拔最低的地方位于丁地(50—100米),海拔最高在图的左上角,300米等高线内,海拔高度为350—400米,可算出相对高度为250—350,B正确。(2)图中②线路与等高线平行,坡度小,施工难度小,应选择②线路;③线路经过处等高线向低值凸为山脊,坡度大,施工难度大,不合适。(3)从图中看,丁处等高线最为稀疏,说明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临近公路和河流,水陆交通便利;位于两河交汇处,水源充足,最适宜建设小城镇。(4)图中甲村不在库区,乙村海拔100—150米,丙村海拔50—100米,库区蓄水位为80米,丙村可能被淹没,应先搬迁;图中比例尺为图上1cm代表实际距离500米,根据比例尺计算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可算出水坝坝长为175米时,图上距离为0.35cm;建坝的自然条件为口袋状盆地,蓄水量大、工程量小。
【点评】将海拔高度相同的点用平滑曲线连接而形成的图为等高线地形图,利用等高线地形图反映地势陡缓状况,单位空间内等高线越密集地势越陡,单位空间内等高线越稀疏地势越平缓,等高线的弯曲程度反映地貌特征,等高线凸高为谷,山谷地带易形成河流,等高线凸低为脊,山脊为河流的分水岭。利用等高线地形图可以设计水利工程修建条件,水利工程设计在山谷区域较为合理,因山谷地带水便于储存,地势落差大利用来开发水能。
三、图文分析题
20.(2022·全国乙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影响海岸线位置的因素,既有全球尺度因素,如海平面升降,又有区域尺度因素,如泥沙沉积、地壳运动、人类活动等导致的陆面升降。最新研究表明,冰盖消融形成的消融区内,冰盖重力导致的岩层形变缓慢恢复,持续影响着该范围的海岸线位置。距今约1.8万年,北美冰盖开始消融,形成广大消融区。如图显示甲(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岩海岸区)、乙(位于墨西哥湾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两站监测的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是陆面和海平面共同变化的结果。
(1)分别指出冰盖消融导致的海平面、消融区陆面的垂直变化,并说明两者共同导致的海岸线水平变化方向。
(2)根据地理位置,分析甲站陆面垂直变化的原因。
(3)说明导致乙站所在区域海岸线变化的主要人为影响方式。
(4)分析甲站区域与乙站区域海岸线水平变化的方向和幅度的差异。
【答案】(1)变化:冰盖消融,更多液态水汇入海洋,海平面上升;冰盖消融,岩层承压减轻,垂直方向反弹抬升。
水平变化方向:当海平面上升超过陆面抬升时,海岸线向陆地方向推移,当陆面上升超过海平面上升时,海岸线向海推移。
(2)甲地位于基岩海岸,下垫面物质组成坚硬。冰盖覆盖时,岩层受压下沉;冰盖消融后,岩层承压减轻,反弹抬升,海平面相对陆面下降;基岩海岸,且阿拉斯加海岸地处海岸山脉一侧,河流短小流急,输沙总量小,流水侵蚀、堆积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较弱;区域人口密度较小,人类活动对海岸线的影响有限。
(3)化石能源的燃烧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导致气候变暖,加速冰川消融和海水膨胀,海平面上升;密西西比河流域内水利设施拦截泥沙,三角洲流水堆积减弱,海水侵蚀加剧,海平面上升;地处冰盖消融区外围,(在地壳均衡作用下)地壳构造沉降,海平面上升。
(4)甲站区域西侧临海,海平面下降表现在水平方向为海岸线向西移动,由于基岩海岸陡峭,在水平方向上变化幅度较小;乙站区域南侧临海,海平面上升在水平方向表现为海岸线向北移动,由于三角洲地势平缓,在水平方向上变化幅度较大。
【知识点】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应对措施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的提示可知, 冰盖消融导致的海平面、消融区陆面的垂直变化,主要从泥沙沉积、地壳运动、人类活动等导致的陆面升降等方面进行分析,气候变暖冰盖消融,大量冰川融化,更多的液态水进入海洋,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同时冰盖的融化,原有冰盖下方岩层承压减轻,消融区陆地 岩层形变缓慢恢复,在垂直方向上会反弹抬升。海平面变化和陆地升降变化共同影响海岸线水平变化,当海平面上升超过陆面抬升时,海岸线向陆地方向推移,当陆面上升超过海平面上升时,海岸线向海推移。
(2)根据材料可知,甲站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属于基岩海岸区,其陆地垂直变化呈波动下降趋势,其变化的原因主要从冰盖消融及岩层承压减轻,反弹抬升及人类活动等方面进行分析,甲地位于基岩海岸,下垫面物质组成坚硬。冰盖覆盖时,岩层受压下沉;冰盖消融后,岩层承压减轻,反弹抬升,海平面相对陆面下降;基岩海岸,且阿拉斯加海岸地处海岸山脉一侧,河流短小流急,输沙总量小,流水侵蚀、堆积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较弱;区域人口密度较小,人类活动对海岸线的影响有限。
(3)根据材料可知,乙站位于墨西哥湾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该站所在区域海岸线变化的主要影响方式,主要从该地区的社会经济方面进行分析。主要从气候变暖、流域开发治理及其构造运动等方面具体分析,化石能源的燃烧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导致气候变暖,加速冰川消融和海水膨胀,海平面上升;密西西比河流域内水利设施拦截泥沙,三角洲流水堆积减弱,海水侵蚀加剧,海平面上升;地处冰盖消融区外围,(在地壳均衡作用下)地壳构造沉降,海平面上升。
(4)据图可知,甲站附近海平面呈下降趋势,海岸线项西移动,由于甲站附近海岸线为基岩海岸,海岸线附近地势较陡峭,因此在水平方向上海岸线变化幅度较小;而乙站海平面呈上升趋势,海岸线项北移动,该地位于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海岸为砂质海岸,地势较平缓,在水平方向上变化幅度较大。
【点评】(1)主要从泥沙沉积、地壳运动、人类活动等导致的陆面升降等方面分析海岸线的变化;从冰盖消融及岩层承压减轻,反弹抬升及人类活动等方面分析陆面垂直变化;主要从气候变暖、流域开发治理及其构造运动等方面分析人类影响方式;从海水水位和地势分析海岸线变化。
(2)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21.(2022·盐城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里下河地区地势低洼,河网密集,因此素有“锅底洼”之称,易受洪涝侵袭。特殊的地貌给里下河人带来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当地人发明了“垛田”(洼地捞淤泥垒田,层层加高,四面环水),营造出“万亩荡滩万亩鱼塘,十里长荡十里荷香”的农业景观。昔日洪水灾荒肆虐之地,已经变成今天的水上画廊、平原“粮仓”。
材料二:里下河地区图(下左图阴影部分)和景观图。
(1)分析里下河地区由“洪水肆虐地”变为平原“粮仓”的原因。
(2)简述“垛田”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3)描述里下河地区农业生产布局特点。
【答案】(1)加固堤坝;修建入海、入江水道;修建垛田,减轻洪灾危害。
(2)有利条件:灌溉水源方便充足;河底淤泥补充土壤有机质,土壤肥沃;水运交通便利。不利条件:垛田破碎、零散,不利于机械化耕作;陆路运输不便。
(3)垛田发展种植业,种植蔬菜为主;沤田种植莲藕、菱;浅水的湖荡养殖鱼、蟹。
【知识点】地表形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我国耕地资源概况;我国粮食安全现状与途径
【解析】【分析】(1)由材料可知,里下河地区地势低洼,河网密集,因此要防御洪水应加固堤坝,修建入海入江水道,保障洪水期排水通畅;由材料可知,当地人发明了垛田,把洼地的淤泥捞出后垒成田,层层加高,地块加高后受洪涝影响小,垛田可种植农作物,形成粮仓。
(2)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应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来回答;由材料可知,该地河网密集,因此灌溉水源充足、水运便利;垛田是把洼地的淤泥捞出后垒成的地块,因此土壤肥沃。不利条件为:从图中看,垛田面积较小,破碎零散,不利于机械化耕作,陆路运输不便。
(3)从图中看,该地区有垛田、湖荡和积水的沤田;垛田地势高,不易受洪涝影响,以种植蔬菜为主;沤田由于常年积水,可种水生的莲藕、菱等。湖泊水域可发展水产养殖业,如养殖鱼、蟹等。
【点评】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