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一第二章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单元测试(A卷)
一、单选题
(2021高一上·北海期末) 2021年九月底至十月中旬,全国多地开始实施限电政策,其目的之一是为了整治大气污染,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缓温室效应。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主要是( )
A.② B.⑤ C.③ D.⑥
2.限电政策的实施,对大气受热环节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
A.①增强 B.③减弱 C.④减弱 D.⑥不变
【答案】1.D
2.B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在判读大气受热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一是要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实质,地面先吸收太阳辐射,然后把热量传给大气,大气通过逆辐射把热量又还给地面;二是地表主要在白天接收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和地面辐射随时都存在,只不过不同时刻强弱不同,且大气辐射最强和地面辐射最强的时刻分别是大气温度最高和地面温度最高的时刻;三是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白天一般主要考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晚上一般考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读图,②是削弱后的太阳辐射;⑤是大气的散射作用; ③是大气逆辐射; ⑥是地面辐射。由于太阳辐射温度高波长短,低层大气不能直接吸收,只能吸收气温较低波长较长的地面辐射,从而使大气增温。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2.限电政策的实施,减少了燃烧煤炭的使用量,减少了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大气能见度变高,从而会使①大气的反射作用减弱,A错误。由于云层变薄,③大气逆辐射减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减弱,B正确。云层变薄,④逃逸到外太空的地面辐射增强,C错误。云层变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强,使⑥地面辐射增强,D错误。故答案为:B。
(2021高一上·长春月考) 2020年12月23日7点我国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上空划过一颗巨大“火球”,约20秒后,火球开始爆炸,高度约为35km,照亮了天空和地面。据美国宇航局公布的火球事件相关数据显示该“火球”是一颗近地小行星。下图为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该小行星空爆发生在( )
A.大气层外 B.高层大气 C.平流层 D.对流层
4.该小行星爆炸时所在大气层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
A.多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
B.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递减
C.该层大气有若干电离层
D.该层大气中的臭氧层,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答案】3.C
4.D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点评】大气的垂直分层
高层大气 :2000-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50-55千米, 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水平运动; 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
低纬厚: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薄:8-9千米;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3.读图可知,地球大气地面以上0千米至12千米,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应为对流层,地面以上12千米至50千米,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应为平流层,地面以上50千米以上为高层大气。材料信息表明,该小行星空爆发生在35千米的高空,应位于平流层,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答案为:C。
4.根据上一题分析可知,该小行星爆炸时所在大气层为平流层,平流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而且水汽和尘埃含量极少,因此不可能多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A错误;图中显示,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这是因为该层中臭氧吸收紫外线而增温,B错误;平流层中没有电离导,若干电离层主要位于高层大气,C错误;平流层大气中的臭氧层,可以强烈吸收紫外线,避免地面生物受到过多紫外线照射而受到伤害,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D正确。故答案为:D。
(2021高一上·淅川月考)拉萨河流域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拉萨位于宽阔的拉萨河谷地北侧。下图为拉萨7月降水量日平均变化图和大气受热过程图。完成下列小题。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受到天气影响较大。
B.拉萨②过程比四川盆地弱。
C.夜间拉萨的③过程比四川盆地强。
D.夜间拉萨的④过程比四川盆地强。
6.有关拉萨7月降水日变化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夜晚地面降温迅速,近地面水汽易凝结成雨。
B.夜晚近地面形成逆温层,水汽易凝结成雨。
C.白天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
D.白天升温迅速,盛行上升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
【答案】5.B
6.C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大气受热过程:
⑴太阳辐射能传播的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吸收。
⑵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⑶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向上的部分散失到宇宙空间,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把热量归还给地面。
5.①在大气上界之上,是没有进入大气层的太阳辐射,因此不受天气状况变化的影响,A错误;②过程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拉萨降水少于四川盆地,云的含量少于四川盆地,所以云层反射小于四川盆地,B正确;③为地面辐射,拉萨海拔高于四川盆地,近地表气温低于四川盆地,地面辐射的强度和温度高低有关,温度越高辐射越强,因此夜间拉萨的③过程比四川盆地弱,C错误;④为大气逆辐射,拉萨海拔高,空气稀薄,水汽和云层少,大气逆辐射较弱,D错误。故答案为:B。
6.读图可知,拉萨白天降水少,夜晚降水多。夜晚降水多,空气中水汽多,天空云量较多,大气逆辐射强,地面降温不会太快,A错误;逆温出现时,空气对流运动受阻,不易形成降水,B错误;拉萨位于拉萨河谷地,受山谷风的影响,白天吹谷风,河谷中部盛行下沉气流,不易凝结成雨;夜晚吹山风,河谷中部盛行上升气流,易降雨,C正确;气流上升,气温下降,水汽易凝结成雨,D错误。故答案为:C。
(2021高一上·长春月考) 2020年11月10日,中国第37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赴南极执行科学考察任务。图1示意“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途经的部分海域,图2示意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随纬度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图1中各海域表层海水温度比较正确的是( )
A.③>②>① B.①>②>③ C.③>①>② D.②>①>③
8.图1中各海域表层海水盐度比较正确的是( )
A.③>②>① B.①>②>③ C.③>①>② D.②>①>③
【答案】7.B
8.D
【知识点】海水的性质及作用
【解析】【点评】1、表层海水温度的水平分布规律:
①不同纬度海区:低纬水温高,高纬水温低。
②同一海区,不同季节:夏季水温高,冬季水温低
③同一纬度,不同海区:暖流流经海区水温高,寒流流经海区水温低
2、表层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由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
7.读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随纬度的变化图(图2)可知,表层海洋水水温大致由低纬向高纬递减。读图1可知,图中三海域的纬度从低到高的排列顺序是①、②、③,因此图1中各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应是①>②>③,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8.读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随纬度的变化图(图2)可知,表层海洋水盐度大致由副热带海区向南北两侧递减。读图1可知,图中②海域位于副热带海区,海水盐度最高,①海域位于赤道附近,海水盐度较低,③海域60°S附近,海水盐度最低,因此图1中各海域表层海水盐度应是②>①>③,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9.(2021高一上·宜春期末)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水循环⑤环节是( )
A.水汽蒸发 B.大气降水 C.水汽输送 D.地表径流
(2)有关图中①~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冬季的西北季风有助于①环节实现
B.亚马孙森林面积减少,当地⑤增多
C.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体现了对①环节的调控
D.从数量来看③等于④
(3)“一滴水借助水循环,可以汇入大海的波涛,可以化为天空的彩虹,可以变为地面的积雪,融化后渗入地下,可以被植物的根系吸收”这一段话说明水循环联系的圈层有( )
①水圈 ②岩石圈 ③生物圈 ④大气圈
A.①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1)D
(2)B
(3)D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
【解析】【分析】(1)据图可知,③为水汽蒸发,②④为大气降水,①为水汽输送,⑤环节为地表径流,故答案为:D。(2)我国冬季的西北季风由大陆吹向海洋,而图中①环节是海洋水汽输入陆地,因此冬季风不利于①环节实现,A错误;森林减少,其涵养水源功能减弱,地表径流增多,⑤环节为地表径流,B正确;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主要改变了径流的地区分布,图中显示,①环节为水汽输送,C错误;读图可知,图中③表示海洋蒸发,④表示陆地降水,由于海洋面积大,水体多,因此从数量来看,海水蒸发量巨大,但大部分在海洋上形成降水,陆地降水量远小于海洋蒸发量,D错误。故答案为:B。
(3)“一滴水借助水循环,可以汇入大海的波涛”,表明水循环联系了水圈;“可以化为天空的彩虹”,表明水循环联系了大气圈;“融化后渗入地下”,表明水循环联系了岩石圈,“可以被植物的根系吸收”,表明水循环联系了生物圈。因此这一段话说明水循环联系的圈层有水、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A、B、C不够全面,排除。故答案为:D。
【点评】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利用和影响:
(1)有利影响
①修建水库: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减少洪水期的径流量,增加枯水期的径流量;同时由于水体面积的扩大和下渗增多,蒸发量和降水量增加,地下水位提高。
②跨流域调水: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也可以使蒸发量增加,大气中水汽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
③植树造林:保护湿地资源,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使下渗增多,地表径流减少。
④城市铺设渗水砖:可减少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增大地下径流量。
⑤实施人工降雨:增加降水量。
(2)不利影响
①滥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平时会减少蒸腾,空气中水汽减少,使降水量减少;降水时,下渗减少,大量地表径流汇聚,容易产生洪涝现象。
②围湖造田:减少了湖泊的自然蓄水量,削弱了其防洪抗旱的能力,也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
③城市路面硬化: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地面蒸发量减少,易造成城市内涝。
④河流上游过度引水灌溉:下游水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使用,使地下水位下降,会使有泉水出露的地方出现断流,绿洲地区出现生态恶化和土地荒漠化。
(2021高一上·百色期末)下图为某生物学家拍摄到的植物景观照片和骆驼刺根系结构示意图,骆驼刺为亚洲某地区的典型植物。据此完成下列题。
10.造成图片中三种植物形态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热量 B.水分 C.地形 D.土壤
11.下列不是骆驼刺主要分布地区的植被特征是( )
A.植被稠密 B.根系发达
C.群落结构简单 D.叶面细小
【答案】10.B
11.A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点评】骆驼刺,豆科骆驼刺属半灌木。它分布于中国内蒙古、甘肃、青海和新疆。其高可达40厘米,茎直立,叶互生,叶片卵形、倒卵形或倒圆卵形,具短柄,总状花序,腋生,老茎的刺上无花,花萼钟状,花冠深紫红色,旗瓣倒长卵形,冀瓣长圆形,子房线形,荚果线形。它生长在荒漠地区的沙地、河岸、农田边。
10.从图示三种植物特征来看它们分别对应热带草原、温带荒漠、热带雨林,降水量差异大,所以其形态差异是水分差异造成的。B正确。
11.注意材料设问“下列不是骆驼刺主要分布地区的植被特征是”,骆驼刺是温带荒漠地区特殊植物,据图可以看出和其它两个区域相比,骆驼刺所在地区的植被特征是根系发达、群落结构简单、叶面细小。植被稠密不属于温带荒漠地区植被特征,故答案为:A。
12.(2021高一上·辽宁月考)福建省福州市别称“榕城”,“独木成林”而闻名的榕树在福州种植普遍,然而每年都有很多榕树被大风所吹倒。据此推测榕树树冠和树根的特点是( )
A.树冠广展,树根深 B.树冠广展、树根浅
C.树冠扁窄、树根浅 D.树冠扁窄、树根深
【答案】B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榕树“独木成林”,说明榕树的树冠广展;“每年都有很多榕树被大风所吹倒”,说明榕树树根比较浅,容易被大风吹倒,B正确,ACD错误。故本题选B。
【点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在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部,常绿阔叶林是指分布在亚热带大陆东岸湿润地区的,由常绿的双子叶植物所构成的森林群落。分布区气候四季分明,年均温在15℃以上,一般不超过22℃。冬季温暖,最冷月平均温度不低于0℃;夏季炎热潮湿,最热月平均温度为24-27℃。年降水量大于1000mm,主要集中在夏季。由于雨热同期,特别有利于植被的发育。
13.(2020高一上·西青期末)下图为福建武夷山某地土壤有机质与海拔高度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甲地典型自然植被类型是( )
A.落叶阔叶林 B.常绿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阔混交林
(2)图中土壤肥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甲地向乙地( )
A.成土母质粒度变大 B.有机质分解速度变慢
C.植被类型趋于丰富 D.物质迁移的速度加快
【答案】(1)B
(2)B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成土因素
【解析】【分析】(1)甲地海拔低,位于福建武夷山山麓地带,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典型自然植被类型是常绿阔叶林,B对。落叶阔叶林属于温带季风气候的植被,A错。常绿硬叶林是地中海气候的植被,C错。针阔混交林位于北方温带季风气候区,D错。(2)在高温多雨的环境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分解快,有机质含量低。图中土壤肥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甲地向乙地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有机质分解速度变慢,B对。成土母质粒度不影响有机质含量,A错。海拔升高,植被类型趋于简单,C错。热量条件减弱,物质迁移的速度减慢,D错。
【点评】自然带的分布和变化与气候类型密切相关,具体分析如下(以北半球为例):
提示:掌握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便可以准确认识世界主要陆地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分析自然带的成因可从分析气候的成因入手。同一自然带内部具有相似性,不同的自然带景观差异较大。
14.(2020高一上·青岛期末)符合图植物根部特征的植被是( )
A.热带雨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答案】A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分析】读图可以看出,图中的植物的根为板根,板根是一种热带木本植物所特有的板状不定根,可看成是一种气生根,也是热带气候下的一种特殊生态现象。A对,BCD错。故答案为:A。
【点评】热带雨林是地球上一种常见于赤道附近热带地区的森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于东南亚、澳大利亚北部、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中美洲和众多太平洋岛屿。热带雨林是地球上抵抗力稳定性最高的生态系统,常年气候炎热,雨量充沛,季节差异极不明显,生物群落演替速度极快,是世界上大于一半的动植物物种的栖息地。热带雨林无疑是地球赐予地球上所有生物最为宝贵的资源之一。由于现时有超过25%的现代药物是由热带雨林植物所提炼,所以热带雨林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药房"。同时由于众多雨林植物的光合作用净化地球空气的能力尤为强大,其中仅亚马孙热带雨林产生的氧气就占全球氧气总量的1/3,故有"地球之肺"的美誉。热带雨林主要的作用是调节气候,防止水土流失,净化空气,保证地球生物圈的物质循环有序进行。
二、综合题
15.(2020高一上·郎溪月考)读“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填出大气层的名称:A ,B ,C 。
(2)A层气温变化的规律是 ,原因是 。
(3)臭氧层位于图中大气的 (填字母)层,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4)空气对流显著的大气层是 (填字母),适合飞机飞行的大气层是 (填字母)。
(5)当太阳黑子和太阳耀斑增多时, (填字母)层中的电离层会被扰乱,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答案】(1)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2)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
(3)B
(4)A;B
(5)C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分析】(1)读图分析,ABC从地面向高空表示的大气层次依次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2)A为对流层,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因为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距地面越远,吸收的地面辐射越少,气温越低。(3)臭氧层位于平流层B,能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4)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空气对流最显著;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适合高空飞行。(5)当太阳黑子和太阳耀斑增多时,说明太阳活动活跃,会扰动高层大气中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点评】对流层是大气的最下层。它的高度因纬度和季节而异。就纬度而言,低纬度平均为17~18公里;中纬度平均为10~12公里;高纬度仅8~9公里。就季节而言,对流层上界的高度,夏季大于冬季。对流层的主要特征;①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平均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5℃。其原因是太阳辐射首先主要加热地面,再由地面把热量传给大气,因而愈近地面的空气受热愈多,气温愈高,远离地面则气温逐渐降低。②空气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地面性质不同,因而受热不均。暖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而上升,冷的地方空气冷缩而下降,从而产生空气对流运动。对流运动使高层和低层空气得以交换,促进热量和水分传输,对成云致雨有重要作用。③天气的复杂多变。对流层集中了75%大气质量和90%的水汽,因此伴随强烈的对流运动,产生水相变化,形成云、雨、雪等复杂的天气现象。
16.(2013高一上·宁强月考)读图并回答.
(1)一架飞机从A 水平飞行到B,则从大气的 层进入 层;
(2)在A、B两处飞行时较平稳的是在 处,原因是 .
(3)A、B两处天气复杂多变的应是 处,原因 .
(4)A、B两处中臭氧浓度较大的是 处.该处臭氧层的作用主要是: .
【答案】(1)对流;平流
(2)B;①该层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②该层天气晴朗
(3)A;①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都集中在该层;②该层大气以对流运动为主
(4)B;吸收太阳紫外线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分析】(1)对流层的厚度在变化.低纬厚度约17~18千米;中纬厚度约10~12千米;高纬厚度约8~9千米.故A为对流层B则为平流层.(2)平流层有大量吸收紫外线的臭氧层,高度为自对流层顶至50~55千米.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有利于高空飞行.B处为平流层,故适合在B处飞行.(3)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厚度随纬度变化而变化,大气以对流运动为主,故天气复杂多变.(4)A为对流层,B为平流层.平流层有大量吸收紫外线的臭氧层,故臭氧层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故答案为:(1)对流;平流(2)B;①该层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②该层天气晴朗(3)A;①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都集中在该层②该层大气以对流运动为主(4)B;吸收太阳紫外线
【点评】(1)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厚度随纬度变化而变化.低纬厚度约17~18千米;中纬厚度约10~12千米;高纬厚度约8~9千米.(2)平流层有大量吸收紫外线的臭氧层,高度为自对流层顶至50~55千米.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有利于高空飞行.(3)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厚度随纬度变化而变化.(4)平流层有大量吸收紫外线的臭氧层,故臭氧层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17.(2015高一上·濉溪期末)如图是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各箭头所表示的水循环环节的名称.
① ② ③ ⑥ ⑦
(2)根据水循环发生的领域而划分的三类水循环中,水循环总量最大的是 循环;能使陆地水资源不断得到补充的是 循环.
(3)我国修建三峡大坝影响的是 环节(填序号),最能代表夏季登陆我国台风的是 环节(填序号).
(4)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 、 、 、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答案】(1)水汽蒸发;水汽输送;大气降水;下渗;植物蒸腾
(2)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循环
(3)④;②
(4)大气圈;岩石圈;水圈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水循环的意义;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解析】【分析】(1)结合课文知识读图即可判断水循环环节的名称.
(2)水循环分为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三类,根据所学知识,降水量最大的是水循环总量最大的是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循环能将海洋水转化为陆上淡水,从而使陆地水资源不断得到补充和更新.
(3)我国修建三峡大坝是将长江上游的蓄积起来,因而改变的是地表径流;夏季登陆我国的台风是来自与太平洋,因而相符的是②.
(4)水循环是联系地球各圈和各种水体的“纽带”,是“调节器”,它调节了地球各圈层之间的能量,对冷暖气候变化起到了重要的因素.
故答案为:(1)水汽蒸发;水汽输送;大气降水;下渗;植物蒸腾.(2)海上内循环; 海陆间循环.(3)④;②.(4)大气圈;岩石圈; 水圈.
【点评】水循环是多环节的自然过程,海陆间水循环主要包括海水蒸发、水分输送、大气降水、地表和地下径流等四个环节.
18.(2021高一上·吉林期中)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各环节名称。
A ,B ,C ,D ,E 。
(2)水循环的三种类型中,水循环总量最大的是 循环,能使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得到补充和更新的是 循环,图中A、B、C、D、E之间的循环属于 循环。
(3)地球上的水体通过水循环的各环节把 圈、 圈、 圈、生物圈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庞大的水循环系统。
(4)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水循环类型主要是 ,黄河径流所属的水循环类型是 。
(5)最能代表我国夏季东南风的是 环节(用字母表示)
(6)对水循环重要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
①使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联系,在其间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
②使全球各地的降水量保持不变
③使陆地径流增多,海洋蒸发减少
④使水资源形成不断更新的统一系统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1)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2)海上内;海陆间;海陆间
(3)大气;水;岩石
(4)陆地内循环;海陆间
(5)B
(6)C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水循环的意义
【解析】【分析】(1)根据水循环的环节可知,图中A为海洋上的水汽蒸发,B为水汽输送,C为降水,D为地表径流,E为地下径流。
(2)水循环分为三种类型,海上内循环、海陆间水循环和陆地内循环。其中水循环总量最大的是海上内循环;能够使陆地上的水资源得到补充和更新的是海陆间水循环,图中A(蒸发)、B(水汽输送)、C(降水)、D(地表径流)、E(地下径流)之间的循环属于海陆间水循环。
(3)水循环的意义: 地球上的水体通过水循环的各环节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庞大的水循环系统。
(4)根据水循环的类型及其包括的环节可知,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水循环类型主要是陆地内循环,黄河径流所属的水循环类型是海陆间水循环。
(5)我国夏季东南风,风是由海洋吹向陆地的风,把海洋上的湿润的水汽带到陆地上来,故图中B水汽输送能代表我国夏季东南风。
(6)根据水循环的意义可知,水循环可以通过水循环各个环节使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联系,在其间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使水资源形成不断更新的统一系统,水循环使地球的水的总量保持不变,但不是使全球各地的降水量保持不变,从整体上看,海洋水、陆地水等保持动态的平衡,陆地径流不会增多,海洋蒸发业不会减少。故C①④正确,ABD错误。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点评】自然界的水循环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1)水循环是自然界最活跃的物质循环之一。它可以维护全球水量平衡,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2)促使自然界物质的运动,对地表太阳辐射能起着吸收、转化、传输和调节的作用;从而使地球表层各圈层之间,以及陆地和海洋之间实现物质的迁移和能量的交换;(3)水的循环运动还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并且使水成为自然界最富动力的因子之一,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水循环可以分为海陆间循环、海洋内循环和内陆循环。其中海陆间循环对陆地水资源的更新、补充意义最大。人类可以合理利用水循环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例如我国的南水北调,修水库等。
19.(2021高一上·沈阳期末)在地理位置、地形地势、大气环流和洋流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澳大利亚大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半环状自然带格局。读澳大利亚自然植被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A处为热带雨林气候,B处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分别写出A、B两地所属的植被类型是 ,导致这两种植被类型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2)图中B处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C处为热带草原气候,D处为热带沙漠气候。C与A、B之间有大分水岭山脉贯穿南北,且当地主导风向为东南风,试说出B、C、D三地水分差异是 ,分析B、C水分差异产生的原因。
(3)热带雨林常被称为“长着森林的绿色荒漠”,试从气候和生物循环的角度分析图中A地区土壤贫瘠的原因 。
【答案】(1)A:热带雨林;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所处的纬度不同,获得的热量不同
(2)B、C、D三地水分依次递减;B地处于迎风坡,可以获得较充沛的来自海洋的水汽,因此降水最多;C地虽然距海岸线不远,但由于受到地形影响,处于背风坡,因此降水量明显少于B地
(3)①气温高,枯枝落叶等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②降水多,土壤淋溶作用强烈,大量养分流失,地表径流也带走部分养分;③雨林植物高大茂密,养分循环旺盛,大部分养分储存在植物体内,土壤养分补充少。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分析】(1)图中A为热带雨林气候,B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对应的植被分别为热带雨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两种自然带呈东西延伸,南北更替,是以热量条件为基础的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导致植被类型差异的因素为热量。(2)影响降水的因素主要包括大气环流、地形等。读图结合材料可知,图中B与C之间有高等山脉(大分水岭)贯穿南北,东部地区的B处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而C位于背风坡,降水量少于B。而D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沿岸寒流(西澳大利亚寒流)影响,降水最少,所以三地降水量从B到C到D依次减少。(3)A处地处东南信风迎风坡,且沿岸有东澳大利亚暖流流经,形成热带雨林气候,降水多,淋溶作用强烈,导致表层土壤中的养分被地表径流带走和下渗,表层土壤贫瘠。同时,雨林植被群落结构复杂,生物量大,生长迅速,植被生长需要从土壤中吸收大量营养物质,使得土壤贫瘠。
【点评】掌握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特别提醒]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
(1)看更替方向:南北方向。
(2)看延伸方向:多东西方向(受地形影响,南、北美洲西海岸自然带南北延伸)。
(3)看自然带变化:雨林→常绿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
(4)看主导因素:热量。
(2)在分析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特别提醒]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
(1)看更替方向:东西方向。
(2)看延伸方向:多南北方向。
(3)看自然带变化:森林→草原→荒漠。
(4)看主导因素:水分。
1 / 1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一第二章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单元测试(A卷)
一、单选题
(2021高一上·北海期末) 2021年九月底至十月中旬,全国多地开始实施限电政策,其目的之一是为了整治大气污染,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缓温室效应。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主要是( )
A.② B.⑤ C.③ D.⑥
2.限电政策的实施,对大气受热环节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
A.①增强 B.③减弱 C.④减弱 D.⑥不变
(2021高一上·长春月考) 2020年12月23日7点我国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上空划过一颗巨大“火球”,约20秒后,火球开始爆炸,高度约为35km,照亮了天空和地面。据美国宇航局公布的火球事件相关数据显示该“火球”是一颗近地小行星。下图为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该小行星空爆发生在( )
A.大气层外 B.高层大气 C.平流层 D.对流层
4.该小行星爆炸时所在大气层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
A.多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
B.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递减
C.该层大气有若干电离层
D.该层大气中的臭氧层,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2021高一上·淅川月考)拉萨河流域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拉萨位于宽阔的拉萨河谷地北侧。下图为拉萨7月降水量日平均变化图和大气受热过程图。完成下列小题。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受到天气影响较大。
B.拉萨②过程比四川盆地弱。
C.夜间拉萨的③过程比四川盆地强。
D.夜间拉萨的④过程比四川盆地强。
6.有关拉萨7月降水日变化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夜晚地面降温迅速,近地面水汽易凝结成雨。
B.夜晚近地面形成逆温层,水汽易凝结成雨。
C.白天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
D.白天升温迅速,盛行上升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
(2021高一上·长春月考) 2020年11月10日,中国第37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赴南极执行科学考察任务。图1示意“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途经的部分海域,图2示意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随纬度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图1中各海域表层海水温度比较正确的是( )
A.③>②>① B.①>②>③ C.③>①>② D.②>①>③
8.图1中各海域表层海水盐度比较正确的是( )
A.③>②>① B.①>②>③ C.③>①>② D.②>①>③
9.(2021高一上·宜春期末)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水循环⑤环节是( )
A.水汽蒸发 B.大气降水 C.水汽输送 D.地表径流
(2)有关图中①~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冬季的西北季风有助于①环节实现
B.亚马孙森林面积减少,当地⑤增多
C.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体现了对①环节的调控
D.从数量来看③等于④
(3)“一滴水借助水循环,可以汇入大海的波涛,可以化为天空的彩虹,可以变为地面的积雪,融化后渗入地下,可以被植物的根系吸收”这一段话说明水循环联系的圈层有( )
①水圈 ②岩石圈 ③生物圈 ④大气圈
A.①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021高一上·百色期末)下图为某生物学家拍摄到的植物景观照片和骆驼刺根系结构示意图,骆驼刺为亚洲某地区的典型植物。据此完成下列题。
10.造成图片中三种植物形态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热量 B.水分 C.地形 D.土壤
11.下列不是骆驼刺主要分布地区的植被特征是( )
A.植被稠密 B.根系发达
C.群落结构简单 D.叶面细小
12.(2021高一上·辽宁月考)福建省福州市别称“榕城”,“独木成林”而闻名的榕树在福州种植普遍,然而每年都有很多榕树被大风所吹倒。据此推测榕树树冠和树根的特点是( )
A.树冠广展,树根深 B.树冠广展、树根浅
C.树冠扁窄、树根浅 D.树冠扁窄、树根深
13.(2020高一上·西青期末)下图为福建武夷山某地土壤有机质与海拔高度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甲地典型自然植被类型是( )
A.落叶阔叶林 B.常绿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阔混交林
(2)图中土壤肥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甲地向乙地( )
A.成土母质粒度变大 B.有机质分解速度变慢
C.植被类型趋于丰富 D.物质迁移的速度加快
14.(2020高一上·青岛期末)符合图植物根部特征的植被是( )
A.热带雨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二、综合题
15.(2020高一上·郎溪月考)读“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填出大气层的名称:A ,B ,C 。
(2)A层气温变化的规律是 ,原因是 。
(3)臭氧层位于图中大气的 (填字母)层,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4)空气对流显著的大气层是 (填字母),适合飞机飞行的大气层是 (填字母)。
(5)当太阳黑子和太阳耀斑增多时, (填字母)层中的电离层会被扰乱,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16.(2013高一上·宁强月考)读图并回答.
(1)一架飞机从A 水平飞行到B,则从大气的 层进入 层;
(2)在A、B两处飞行时较平稳的是在 处,原因是 .
(3)A、B两处天气复杂多变的应是 处,原因 .
(4)A、B两处中臭氧浓度较大的是 处.该处臭氧层的作用主要是: .
17.(2015高一上·濉溪期末)如图是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各箭头所表示的水循环环节的名称.
① ② ③ ⑥ ⑦
(2)根据水循环发生的领域而划分的三类水循环中,水循环总量最大的是 循环;能使陆地水资源不断得到补充的是 循环.
(3)我国修建三峡大坝影响的是 环节(填序号),最能代表夏季登陆我国台风的是 环节(填序号).
(4)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 、 、 、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18.(2021高一上·吉林期中)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各环节名称。
A ,B ,C ,D ,E 。
(2)水循环的三种类型中,水循环总量最大的是 循环,能使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得到补充和更新的是 循环,图中A、B、C、D、E之间的循环属于 循环。
(3)地球上的水体通过水循环的各环节把 圈、 圈、 圈、生物圈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庞大的水循环系统。
(4)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水循环类型主要是 ,黄河径流所属的水循环类型是 。
(5)最能代表我国夏季东南风的是 环节(用字母表示)
(6)对水循环重要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
①使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联系,在其间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
②使全球各地的降水量保持不变
③使陆地径流增多,海洋蒸发减少
④使水资源形成不断更新的统一系统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19.(2021高一上·沈阳期末)在地理位置、地形地势、大气环流和洋流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澳大利亚大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半环状自然带格局。读澳大利亚自然植被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A处为热带雨林气候,B处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分别写出A、B两地所属的植被类型是 ,导致这两种植被类型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2)图中B处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C处为热带草原气候,D处为热带沙漠气候。C与A、B之间有大分水岭山脉贯穿南北,且当地主导风向为东南风,试说出B、C、D三地水分差异是 ,分析B、C水分差异产生的原因。
(3)热带雨林常被称为“长着森林的绿色荒漠”,试从气候和生物循环的角度分析图中A地区土壤贫瘠的原因 。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
2.B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在判读大气受热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一是要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实质,地面先吸收太阳辐射,然后把热量传给大气,大气通过逆辐射把热量又还给地面;二是地表主要在白天接收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和地面辐射随时都存在,只不过不同时刻强弱不同,且大气辐射最强和地面辐射最强的时刻分别是大气温度最高和地面温度最高的时刻;三是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白天一般主要考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晚上一般考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读图,②是削弱后的太阳辐射;⑤是大气的散射作用; ③是大气逆辐射; ⑥是地面辐射。由于太阳辐射温度高波长短,低层大气不能直接吸收,只能吸收气温较低波长较长的地面辐射,从而使大气增温。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2.限电政策的实施,减少了燃烧煤炭的使用量,减少了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大气能见度变高,从而会使①大气的反射作用减弱,A错误。由于云层变薄,③大气逆辐射减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减弱,B正确。云层变薄,④逃逸到外太空的地面辐射增强,C错误。云层变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强,使⑥地面辐射增强,D错误。故答案为:B。
【答案】3.C
4.D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点评】大气的垂直分层
高层大气 :2000-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50-55千米, 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水平运动; 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
低纬厚: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薄:8-9千米;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3.读图可知,地球大气地面以上0千米至12千米,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应为对流层,地面以上12千米至50千米,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应为平流层,地面以上50千米以上为高层大气。材料信息表明,该小行星空爆发生在35千米的高空,应位于平流层,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答案为:C。
4.根据上一题分析可知,该小行星爆炸时所在大气层为平流层,平流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而且水汽和尘埃含量极少,因此不可能多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A错误;图中显示,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这是因为该层中臭氧吸收紫外线而增温,B错误;平流层中没有电离导,若干电离层主要位于高层大气,C错误;平流层大气中的臭氧层,可以强烈吸收紫外线,避免地面生物受到过多紫外线照射而受到伤害,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D正确。故答案为:D。
【答案】5.B
6.C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大气受热过程:
⑴太阳辐射能传播的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吸收。
⑵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⑶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向上的部分散失到宇宙空间,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把热量归还给地面。
5.①在大气上界之上,是没有进入大气层的太阳辐射,因此不受天气状况变化的影响,A错误;②过程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拉萨降水少于四川盆地,云的含量少于四川盆地,所以云层反射小于四川盆地,B正确;③为地面辐射,拉萨海拔高于四川盆地,近地表气温低于四川盆地,地面辐射的强度和温度高低有关,温度越高辐射越强,因此夜间拉萨的③过程比四川盆地弱,C错误;④为大气逆辐射,拉萨海拔高,空气稀薄,水汽和云层少,大气逆辐射较弱,D错误。故答案为:B。
6.读图可知,拉萨白天降水少,夜晚降水多。夜晚降水多,空气中水汽多,天空云量较多,大气逆辐射强,地面降温不会太快,A错误;逆温出现时,空气对流运动受阻,不易形成降水,B错误;拉萨位于拉萨河谷地,受山谷风的影响,白天吹谷风,河谷中部盛行下沉气流,不易凝结成雨;夜晚吹山风,河谷中部盛行上升气流,易降雨,C正确;气流上升,气温下降,水汽易凝结成雨,D错误。故答案为:C。
【答案】7.B
8.D
【知识点】海水的性质及作用
【解析】【点评】1、表层海水温度的水平分布规律:
①不同纬度海区:低纬水温高,高纬水温低。
②同一海区,不同季节:夏季水温高,冬季水温低
③同一纬度,不同海区:暖流流经海区水温高,寒流流经海区水温低
2、表层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由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
7.读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随纬度的变化图(图2)可知,表层海洋水水温大致由低纬向高纬递减。读图1可知,图中三海域的纬度从低到高的排列顺序是①、②、③,因此图1中各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应是①>②>③,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8.读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随纬度的变化图(图2)可知,表层海洋水盐度大致由副热带海区向南北两侧递减。读图1可知,图中②海域位于副热带海区,海水盐度最高,①海域位于赤道附近,海水盐度较低,③海域60°S附近,海水盐度最低,因此图1中各海域表层海水盐度应是②>①>③,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9.【答案】(1)D
(2)B
(3)D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
【解析】【分析】(1)据图可知,③为水汽蒸发,②④为大气降水,①为水汽输送,⑤环节为地表径流,故答案为:D。(2)我国冬季的西北季风由大陆吹向海洋,而图中①环节是海洋水汽输入陆地,因此冬季风不利于①环节实现,A错误;森林减少,其涵养水源功能减弱,地表径流增多,⑤环节为地表径流,B正确;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主要改变了径流的地区分布,图中显示,①环节为水汽输送,C错误;读图可知,图中③表示海洋蒸发,④表示陆地降水,由于海洋面积大,水体多,因此从数量来看,海水蒸发量巨大,但大部分在海洋上形成降水,陆地降水量远小于海洋蒸发量,D错误。故答案为:B。
(3)“一滴水借助水循环,可以汇入大海的波涛”,表明水循环联系了水圈;“可以化为天空的彩虹”,表明水循环联系了大气圈;“融化后渗入地下”,表明水循环联系了岩石圈,“可以被植物的根系吸收”,表明水循环联系了生物圈。因此这一段话说明水循环联系的圈层有水、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A、B、C不够全面,排除。故答案为:D。
【点评】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利用和影响:
(1)有利影响
①修建水库: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减少洪水期的径流量,增加枯水期的径流量;同时由于水体面积的扩大和下渗增多,蒸发量和降水量增加,地下水位提高。
②跨流域调水: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也可以使蒸发量增加,大气中水汽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
③植树造林:保护湿地资源,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使下渗增多,地表径流减少。
④城市铺设渗水砖:可减少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增大地下径流量。
⑤实施人工降雨:增加降水量。
(2)不利影响
①滥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平时会减少蒸腾,空气中水汽减少,使降水量减少;降水时,下渗减少,大量地表径流汇聚,容易产生洪涝现象。
②围湖造田:减少了湖泊的自然蓄水量,削弱了其防洪抗旱的能力,也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
③城市路面硬化: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地面蒸发量减少,易造成城市内涝。
④河流上游过度引水灌溉:下游水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使用,使地下水位下降,会使有泉水出露的地方出现断流,绿洲地区出现生态恶化和土地荒漠化。
【答案】10.B
11.A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点评】骆驼刺,豆科骆驼刺属半灌木。它分布于中国内蒙古、甘肃、青海和新疆。其高可达40厘米,茎直立,叶互生,叶片卵形、倒卵形或倒圆卵形,具短柄,总状花序,腋生,老茎的刺上无花,花萼钟状,花冠深紫红色,旗瓣倒长卵形,冀瓣长圆形,子房线形,荚果线形。它生长在荒漠地区的沙地、河岸、农田边。
10.从图示三种植物特征来看它们分别对应热带草原、温带荒漠、热带雨林,降水量差异大,所以其形态差异是水分差异造成的。B正确。
11.注意材料设问“下列不是骆驼刺主要分布地区的植被特征是”,骆驼刺是温带荒漠地区特殊植物,据图可以看出和其它两个区域相比,骆驼刺所在地区的植被特征是根系发达、群落结构简单、叶面细小。植被稠密不属于温带荒漠地区植被特征,故答案为:A。
12.【答案】B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榕树“独木成林”,说明榕树的树冠广展;“每年都有很多榕树被大风所吹倒”,说明榕树树根比较浅,容易被大风吹倒,B正确,ACD错误。故本题选B。
【点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在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部,常绿阔叶林是指分布在亚热带大陆东岸湿润地区的,由常绿的双子叶植物所构成的森林群落。分布区气候四季分明,年均温在15℃以上,一般不超过22℃。冬季温暖,最冷月平均温度不低于0℃;夏季炎热潮湿,最热月平均温度为24-27℃。年降水量大于1000mm,主要集中在夏季。由于雨热同期,特别有利于植被的发育。
13.【答案】(1)B
(2)B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成土因素
【解析】【分析】(1)甲地海拔低,位于福建武夷山山麓地带,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典型自然植被类型是常绿阔叶林,B对。落叶阔叶林属于温带季风气候的植被,A错。常绿硬叶林是地中海气候的植被,C错。针阔混交林位于北方温带季风气候区,D错。(2)在高温多雨的环境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分解快,有机质含量低。图中土壤肥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甲地向乙地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有机质分解速度变慢,B对。成土母质粒度不影响有机质含量,A错。海拔升高,植被类型趋于简单,C错。热量条件减弱,物质迁移的速度减慢,D错。
【点评】自然带的分布和变化与气候类型密切相关,具体分析如下(以北半球为例):
提示:掌握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便可以准确认识世界主要陆地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分析自然带的成因可从分析气候的成因入手。同一自然带内部具有相似性,不同的自然带景观差异较大。
14.【答案】A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分析】读图可以看出,图中的植物的根为板根,板根是一种热带木本植物所特有的板状不定根,可看成是一种气生根,也是热带气候下的一种特殊生态现象。A对,BCD错。故答案为:A。
【点评】热带雨林是地球上一种常见于赤道附近热带地区的森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于东南亚、澳大利亚北部、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中美洲和众多太平洋岛屿。热带雨林是地球上抵抗力稳定性最高的生态系统,常年气候炎热,雨量充沛,季节差异极不明显,生物群落演替速度极快,是世界上大于一半的动植物物种的栖息地。热带雨林无疑是地球赐予地球上所有生物最为宝贵的资源之一。由于现时有超过25%的现代药物是由热带雨林植物所提炼,所以热带雨林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药房"。同时由于众多雨林植物的光合作用净化地球空气的能力尤为强大,其中仅亚马孙热带雨林产生的氧气就占全球氧气总量的1/3,故有"地球之肺"的美誉。热带雨林主要的作用是调节气候,防止水土流失,净化空气,保证地球生物圈的物质循环有序进行。
15.【答案】(1)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2)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
(3)B
(4)A;B
(5)C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分析】(1)读图分析,ABC从地面向高空表示的大气层次依次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2)A为对流层,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因为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距地面越远,吸收的地面辐射越少,气温越低。(3)臭氧层位于平流层B,能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4)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空气对流最显著;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适合高空飞行。(5)当太阳黑子和太阳耀斑增多时,说明太阳活动活跃,会扰动高层大气中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点评】对流层是大气的最下层。它的高度因纬度和季节而异。就纬度而言,低纬度平均为17~18公里;中纬度平均为10~12公里;高纬度仅8~9公里。就季节而言,对流层上界的高度,夏季大于冬季。对流层的主要特征;①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平均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5℃。其原因是太阳辐射首先主要加热地面,再由地面把热量传给大气,因而愈近地面的空气受热愈多,气温愈高,远离地面则气温逐渐降低。②空气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地面性质不同,因而受热不均。暖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而上升,冷的地方空气冷缩而下降,从而产生空气对流运动。对流运动使高层和低层空气得以交换,促进热量和水分传输,对成云致雨有重要作用。③天气的复杂多变。对流层集中了75%大气质量和90%的水汽,因此伴随强烈的对流运动,产生水相变化,形成云、雨、雪等复杂的天气现象。
16.【答案】(1)对流;平流
(2)B;①该层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②该层天气晴朗
(3)A;①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都集中在该层;②该层大气以对流运动为主
(4)B;吸收太阳紫外线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分析】(1)对流层的厚度在变化.低纬厚度约17~18千米;中纬厚度约10~12千米;高纬厚度约8~9千米.故A为对流层B则为平流层.(2)平流层有大量吸收紫外线的臭氧层,高度为自对流层顶至50~55千米.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有利于高空飞行.B处为平流层,故适合在B处飞行.(3)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厚度随纬度变化而变化,大气以对流运动为主,故天气复杂多变.(4)A为对流层,B为平流层.平流层有大量吸收紫外线的臭氧层,故臭氧层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故答案为:(1)对流;平流(2)B;①该层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②该层天气晴朗(3)A;①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都集中在该层②该层大气以对流运动为主(4)B;吸收太阳紫外线
【点评】(1)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厚度随纬度变化而变化.低纬厚度约17~18千米;中纬厚度约10~12千米;高纬厚度约8~9千米.(2)平流层有大量吸收紫外线的臭氧层,高度为自对流层顶至50~55千米.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有利于高空飞行.(3)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厚度随纬度变化而变化.(4)平流层有大量吸收紫外线的臭氧层,故臭氧层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17.【答案】(1)水汽蒸发;水汽输送;大气降水;下渗;植物蒸腾
(2)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循环
(3)④;②
(4)大气圈;岩石圈;水圈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水循环的意义;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解析】【分析】(1)结合课文知识读图即可判断水循环环节的名称.
(2)水循环分为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三类,根据所学知识,降水量最大的是水循环总量最大的是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循环能将海洋水转化为陆上淡水,从而使陆地水资源不断得到补充和更新.
(3)我国修建三峡大坝是将长江上游的蓄积起来,因而改变的是地表径流;夏季登陆我国的台风是来自与太平洋,因而相符的是②.
(4)水循环是联系地球各圈和各种水体的“纽带”,是“调节器”,它调节了地球各圈层之间的能量,对冷暖气候变化起到了重要的因素.
故答案为:(1)水汽蒸发;水汽输送;大气降水;下渗;植物蒸腾.(2)海上内循环; 海陆间循环.(3)④;②.(4)大气圈;岩石圈; 水圈.
【点评】水循环是多环节的自然过程,海陆间水循环主要包括海水蒸发、水分输送、大气降水、地表和地下径流等四个环节.
18.【答案】(1)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2)海上内;海陆间;海陆间
(3)大气;水;岩石
(4)陆地内循环;海陆间
(5)B
(6)C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水循环的意义
【解析】【分析】(1)根据水循环的环节可知,图中A为海洋上的水汽蒸发,B为水汽输送,C为降水,D为地表径流,E为地下径流。
(2)水循环分为三种类型,海上内循环、海陆间水循环和陆地内循环。其中水循环总量最大的是海上内循环;能够使陆地上的水资源得到补充和更新的是海陆间水循环,图中A(蒸发)、B(水汽输送)、C(降水)、D(地表径流)、E(地下径流)之间的循环属于海陆间水循环。
(3)水循环的意义: 地球上的水体通过水循环的各环节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庞大的水循环系统。
(4)根据水循环的类型及其包括的环节可知,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水循环类型主要是陆地内循环,黄河径流所属的水循环类型是海陆间水循环。
(5)我国夏季东南风,风是由海洋吹向陆地的风,把海洋上的湿润的水汽带到陆地上来,故图中B水汽输送能代表我国夏季东南风。
(6)根据水循环的意义可知,水循环可以通过水循环各个环节使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联系,在其间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使水资源形成不断更新的统一系统,水循环使地球的水的总量保持不变,但不是使全球各地的降水量保持不变,从整体上看,海洋水、陆地水等保持动态的平衡,陆地径流不会增多,海洋蒸发业不会减少。故C①④正确,ABD错误。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点评】自然界的水循环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1)水循环是自然界最活跃的物质循环之一。它可以维护全球水量平衡,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2)促使自然界物质的运动,对地表太阳辐射能起着吸收、转化、传输和调节的作用;从而使地球表层各圈层之间,以及陆地和海洋之间实现物质的迁移和能量的交换;(3)水的循环运动还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并且使水成为自然界最富动力的因子之一,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水循环可以分为海陆间循环、海洋内循环和内陆循环。其中海陆间循环对陆地水资源的更新、补充意义最大。人类可以合理利用水循环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例如我国的南水北调,修水库等。
19.【答案】(1)A:热带雨林;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所处的纬度不同,获得的热量不同
(2)B、C、D三地水分依次递减;B地处于迎风坡,可以获得较充沛的来自海洋的水汽,因此降水最多;C地虽然距海岸线不远,但由于受到地形影响,处于背风坡,因此降水量明显少于B地
(3)①气温高,枯枝落叶等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②降水多,土壤淋溶作用强烈,大量养分流失,地表径流也带走部分养分;③雨林植物高大茂密,养分循环旺盛,大部分养分储存在植物体内,土壤养分补充少。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分析】(1)图中A为热带雨林气候,B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对应的植被分别为热带雨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两种自然带呈东西延伸,南北更替,是以热量条件为基础的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导致植被类型差异的因素为热量。(2)影响降水的因素主要包括大气环流、地形等。读图结合材料可知,图中B与C之间有高等山脉(大分水岭)贯穿南北,东部地区的B处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而C位于背风坡,降水量少于B。而D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沿岸寒流(西澳大利亚寒流)影响,降水最少,所以三地降水量从B到C到D依次减少。(3)A处地处东南信风迎风坡,且沿岸有东澳大利亚暖流流经,形成热带雨林气候,降水多,淋溶作用强烈,导致表层土壤中的养分被地表径流带走和下渗,表层土壤贫瘠。同时,雨林植被群落结构复杂,生物量大,生长迅速,植被生长需要从土壤中吸收大量营养物质,使得土壤贫瘠。
【点评】掌握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特别提醒]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
(1)看更替方向:南北方向。
(2)看延伸方向:多东西方向(受地形影响,南、北美洲西海岸自然带南北延伸)。
(3)看自然带变化:雨林→常绿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
(4)看主导因素:热量。
(2)在分析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特别提醒]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
(1)看更替方向:东西方向。
(2)看延伸方向:多南北方向。
(3)看自然带变化:森林→草原→荒漠。
(4)看主导因素:水分。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