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期中仿真模拟测试课件(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期中仿真模拟测试课件(共3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22 16:03: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期中仿真模拟测试
一、积累运用(24分)
1.默写古诗文。(共10分。答对一句得1分,满分不超过10分)
(1)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闻王昌
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分)
(2)乡书何处达?_____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随君直到夜郎西
归雁洛阳边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5)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曹操《观沧海》)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仁在其中矣。
(《论语·子张》)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1)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jiàn
shǎnɡ( )。
(2)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kuān chɑnɡ
( )。
(3)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xù xù dāo dāo( ) 地说着。
(4)井房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yóu rán’ér shēnɡ( )。
鉴赏
宽敞
絮絮叨叨
油然而生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穴居了十七年的蝉,只有两周的生命在阳光下______。茫茫黑
夜中,它们______地等待,从来不知清晨______的光芒,亦不知暮
色如约而至的守诺。它们不知春夏秋冬演绎颜色的变幻,不知风花
雪月诉说世间的传说。它们只是等候,而后______。
A.开放 静静 幽微 重生
B.绽放 静静 熹微 复生
C.绽放 寂寞 熹微 重生
D.开放 寂寞 幽微 复生
C
3.【解析】C第一空是和“生命”相搭配的,所以应是“绽放”而不是“开放”,锁定B、C两项。最后一个空,观察前文“穴居了十七年”,所以应该对应“重生”,即重新获得生机。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经过一段时间的整治,环境污染问题得到了改观。(将“改观”
改为“改善”)
B.为确保骑行安全,自行车专用路只允许自行车通行,不允许电
动车和机动车。(在句末加上“通行”)
C.5月24日,河南省郑州市一位市民首次在支付宝“未来药店”通
过刷脸支付药品。(删去“通过”)
D. 处于“鄙视链”的网剧能不能在口碑与流量上实现逆袭,关键
在于题材、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将“的创新”改为“能不能
创新”)
C
【解析】C搭配不当。应将“支付”改为“购买”,或改为“支付药费”。
5.右图内容是一首古诗,请把它完整地抄写在横线上,并加
上标点符号。(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6.下列诗句与右图古诗的主题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B.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C.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D.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C
【解析】C 右图古诗的主题是思乡,C项两句诗是指没有其他人能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
二、阅读(4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19分)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
·
·
·
·
·
·
【乙】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
(节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
·
·
·
【注释】:①虞(yú)人:掌管山林的官。
参考译文:
【乙】魏文侯同虞人(掌管山林的官)约定去打猎。这天,(魏文侯与百官)饮酒非常地高兴,天下起雨来。文侯要出去(赴约),随从的侍臣说:“今天饮酒这么快乐,天又下雨了,您要去哪里呢?”魏文侯说:“我与虞人约好了去打猎,虽然在这里(饮酒)很快乐,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约呢!”于是(自己)前往(约定地点),亲自取消了打猎。魏国从此开始变得强大。
7.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太丘舍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相委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车引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离开。
舍弃。
拉,牵拉。
·
回头看。
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陈太丘与友期行/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B. 则是无信/是日
C. 去后乃至/乃往
D. 身自罢之/吾日三省吾身
【解析】A.约定;B.判断动词/代词,这;C.才/于是;D.亲自/自己。
A
·
·
·
·
·
·
·
·
9.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左 右 曰 今 日 饮 酒 乐 天 又 雨 公 将 焉 之?
客人问元方:“令尊在不在?”
您和我父亲约定了正午时分。正午时分(您)没来,就是不讲信用。
/
/
/
11.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5分)
(1)下列对两则选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期行”是指陈太丘与他的朋友约好一起出行,交代了故事的
起因。
B.陈元方小小年纪却能驳倒父亲的朋友,“友人”致歉后,陈
元方喜不自禁,头也不回地走进屋内。
C. 战国初期,魏文侯能受到各国的普遍敬重,从“期猎”这件
事上,就可以看出他的为人之道了。
D. 魏文侯之所以下雨天出门,是为了遵守和虞人的约定。
B
【解析】B“喜不自禁”的说法是错误的。
(2)两则选文共同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则选文都表现了守信对于立身处世的重要性,劝告人们要做一个守信之人。
读懂伟大长城,读懂中华文明
董耀会
①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长城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读懂了长城的伟大,也就读懂了中华文明。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10分)
②长城之伟大在于它体量长。“万里长城万里长”,中国长城到底有多长?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局已公布长城准确的长度:明代长城,东起辽宁丹东的虎山,西至甘肃的嘉峪关,总长8 851.8千米。除此之外,中国历代长城遗址遗迹的长度是21 196千米,分布于北京、山西、内蒙古、山东、新疆等15个省、市、自治区。
③长城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文献记载,长城从公元前656年就已发挥作用,至今已有2 600多年历史。长城修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下令连接并增修了战国长城,此后的汉代、北朝时期直至明朝都修建了长城。
④古老的文明一般都是伴随着农业而发展的,古代中国、古埃及、古印度、古罗马均是如此。农业始终是立国之本,保护农耕就是保护国家命脉。从战国以来,长城一直肩负这一伟大使命。在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长城对农耕的保障作用,使中国具有人口众多和民族多元一体的特点。
⑤在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始终面临三大基本问题:生死存亡、文明发展秩序的构建、文明的发展和延续。长城存在的价值,还在于解决人类面临的这三大基本问题。
⑥生死存亡是人类第一大基本问题。长城这一伟大的防御工程,一直庇护着家和国。被建得固若金汤的长城,承载着中国人的独特情感和心理追求——渴望和平。长城的存在还有助于文明发展秩序的构建。有了长城,战争的数量大幅减少,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问题部分得以解决。长城也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和延续提供了保障。长城自修建之始就伴随着中国文明的发展,中华民族因此得以保持几千年绵延不断的历史记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脉络与体系。
··
⑦与长城的存在价值不同,埃及的金字塔很宏伟,但其仅是古埃及法老的陵墓;意大利古罗马斗兽场很辉煌,但也不过是罗马帝国时期贵族的娱乐场所。在世界文化遗产中,能解决人类三大基本问题的只有长城。
⑧读懂伟大长城,就能读懂中华文明。读懂长城的伟大,就能读懂我们的历史、现在和未来。
(有删改)
12.阅读全文,“长城的伟大”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长城体量长;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长城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
长城一直肩负保护农耕的伟大使命
长城存在的价值,在于解决人类面临的三大基本问题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写作结构,思路清晰,首尾呼应,
结构完整。
B. 文章第⑥段加点词语“部分”表示程度,说明长城解决了不
同文明之间一部分的冲突问题,而不是全部解决,体现了说
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 文章第②段主要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
长城体量长,突出长城伟大的特点。
D. 长城的存在还能解决生死存亡、文明发展秩序的构建、文明
的发展和延续这三大基本问题。
B
14. 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⑦段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解析】B“部分”,一部分、并非全部的意思。表示范围限制,并不是表示程度。
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长城的存在价值与埃及金字塔、古罗马斗兽场的存在价值进行比较,突出说明了在世界文化遗产中,能解决人类三大基本问题的只有长城,进而说明了长城的伟大。
母爱像棉花盛开
徐学平
①听说,每一位母亲都是大地上盛开的花朵,有人说母爱温馨如康乃馨,有人说母爱圣洁如鲁冰花……然而,我那与泥土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母亲却从来没见过这些娇贵的花儿。我也一直在寻找,寻找一朵属于母亲的花。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17分)
②母亲是个勤劳朴实的农民,她用天底下最无私的爱养育着自己的三个儿女。小时候,家里的经济并不宽裕,母亲却总能让我们成为小伙伴们羡慕的对象,或是一本有趣的小人书,或是一根美味的冰棍儿……而母亲,她对自己却节俭到了几乎苛刻的程度。
③我记得曾经在一篇小学作文里这样描述过母亲——“我从来没有看到妈妈穿过漂亮的衣服,她很普通,普通得就像田野里随处可见的狗尾巴花。”那是我第一次把母亲比作花儿,尽管那个懵懂的比喻一度成了村民的笑谈,但母亲那淳朴的形象却永远烙在了我心中。
④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母亲的了解也不断地增多。我曾经见到过母亲年轻时候的照片: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两根乌亮亮的麻花辫,原来母亲也是很美的。然而不幸的是,她婚后不久,父亲的身体就一直不好,母亲便不得不用柔弱的双肩挑起家庭的重担。
⑤母亲不分昼夜操劳着,家务、农活、牲口、孩子……母亲总有忙不完的事,再也无暇去照一下镜子,梳理一下自己秀美的长发了。在我心中,我觉得母亲有时好像命运多舛的苦菜花,有时却像挺拔坚强的向日葵。然而,我又总感到这些花儿还是代表不了母亲,总觉得还缺了些什么。
⑥直到我大学毕业的那一年,刚找到工作的我便迫不及待地赶回家,想早点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母亲。那天,见到母亲时,她正在棉花地里摘棉花。深秋的田野已是一片枯黄,只有星星点点的棉花还在竞相开放,洁白的棉絮漫天飞舞,和母亲的白发一起在风中飘扬。
⑦得知我即将参加工作,母亲的双眼顿时噙满了欣慰的泪水。她高兴地说:“快,帮妈把地里的棉花摘了,明天就送去收购站,说不定还能给你换套像样点儿的西装呢!”望着母亲因长年累月的辛劳而过早苍老的身影,蓦然间,我觉得她仿佛也成了一株随风摇曳的棉花。
⑧棉花的一生共有两次“花”开:花龄期的棉花开出的花朵很美,白的纯洁,粉的淡雅,但是为了孕育棉桃,她只能萎谢掉自己美丽的容颜;产棉期的棉花会把自己所有的养分毫不保留地提供给棉桃,于是叶蔫了,枝枯了,洁白的棉花终于盛开了,而这一次,她奉献的却是自己的全部啊!
⑨棉花,可谓是我再熟悉不过的乡间植物了,但那不正是我苦苦寻觅的母亲花吗?母爱像棉花盛开,她穷其毕生的精力只为换取最终无私的绽放,吐出棉,纺成纱,拧成慈母手中线,织成游子身上衣。
(选自《贺州日报》,有删改)
15. 简要分析文章以“母爱像棉花盛开”为标题的妙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深秋的田野已是一片枯黄,只有星星点点的棉花还在竞相开放,
洁白的棉絮漫天飞舞,和母亲的白发一起在风中飘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标题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母爱”比作“棉花盛开”,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揭示母爱无私的主旨,棉花为了孕育棉桃,给棉桃提供养分,枯槁了自己。
这句话是景物(环境)描写,层层烘托,营造了一种萧瑟悲凉的氛围,烘托了母亲坚忍的性格和苍老的形象,为下文盛赞母爱作铺垫。
(2)得知我即将参加工作,母亲的双眼顿时噙满了欣慰的泪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话运用了神态描写,传神地写出了母亲得知“我”找到工作后内心的激动和欣慰之情。
①吃苦耐劳,从“母亲不分昼夜操劳着……总有忙不完的事”可以看出;②节俭淳朴,从“我从来没有看到妈妈穿过漂亮的衣服”可以看出;③坚强,父亲身体不好,母亲用柔弱的双肩挑起家庭的重担;④关爱子女,母亲对自己节俭到了几乎苛刻的程度,把毕生的精力无私奉献给子女。
18. 文章开头说:“每一位母亲都是大地上盛开的花朵”,你觉得你
的母亲是一朵什么花?联系实际说明理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我觉得我的母亲像向日葵,向日葵总是向着太阳的方向转动,而我的母亲也总是围着我们这个家转。
三、作文(50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总有一些美好会触动我们的心灵,温暖我们的人
生。比如与家人共享的温馨、与朋友相处的愉悦、与美景融合
的惬意、与书籍为伴的充实……
以“美好”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
的地名、校名、人名等,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书写工整 ,
保持卷面整洁。
附加题(10分)
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20~22题。
大约十多年前罢,S城中曾经盛传过一个名医的故事:
他出诊原来是一元四角,特拔十元,深夜加倍,出城又加倍。有一夜,一家城外人家的闺女生急病,来请他了,因为他其时已经阔得不耐烦,便非一百元不去。他们只得都依他。待去时,却只是草草地一看,说道“不要紧的”,开一张方,拿了一百元就走。那病家似乎很有钱,第二天又来请了。他一到门,只见主人笑面承迎,道,“昨晚服了先生的药,好得多了,所以再请你来复诊一回。”
仍旧引到房里,老妈子便将病人的手拉出帐外来。他一按,冷冰冰的,也没有脉,于是点点头道,“唔,这病我明白了。”从从容容走到桌前,取了药方纸,提笔写道:
“凭票付英洋壹百元正。”下面是署名,画押。
“先生,这病看来很不轻了,用药怕还得重一点罢。”主人在背后说。
“可以,”他说。于是另开了一张方:
“凭票付英洋贰百元正。”下面仍是署名,画押。
这样,主人就收了药方,很客气地送他出来了。
20.“待去时,却只是草草地一看,说道‘不要紧的’”,体现了
“名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行医态度。(4分)
21. 从任一角度简要说说选段的艺术特色。(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反讽的手法,描述了“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马虎草率
草菅人命
22.文中为什么多次写“名医”的诊费?谈谈你的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反复、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名医”只会捞钱、不懂看病、不顾病人死活的丑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