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1.3 地球的演变过程 同步练习(B卷)
一、单选题
(2022高一下·广饶开学考)海伦大峡谷古生物群遗迹位于黑龙江海伦国家森林公园,2018年以来发现白垩纪蕨类植物茎干化石、裸子植物木化石以及恐龙化石和鳖化石等十几种,为研究我国东北地区恐龙时代古生态、古气候、古环境、古植被演变提供了重要证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通过化石可推知当时该地的气候特征是( )
A.炎热干燥 B.温暖湿润 C.寒冷干燥 D.寒冷湿润
2.该古生物群生存时期( )
A.被子植物兴盛 B.哺乳动物快速发展
C.联合古陆形成 D.鸟类开始出现
(2022高一下·临沂开学考) 2021年8月,《古脊稚动物杂志》在线发表中科院古脊稚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关于亦尔多斯盆地西缘古近纪豫鼠新种的研究成果。新发现的豫鼠化石是已知所有豫鼠种类中个休最大、齿冠最高、齿尖齿脊最壮的一个种,因此被命名为粗壮豫鼠。下图为粗壮豫鼠上领骨化石的CT三维重建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根据新发现的豫鼠化石,推测豫鼠属呈现的演化趋势是( )
A.颊齿逐渐变小 B.齿冠高度增加
C.个体重量减轻 D.齿尖齿脊变细
4.粗壮豫鼠所在的地质年代( )
A.铁、金、镍、铭等重要成矿期 B.蕨类植物繁盛,形成茂密森林
C.地质历史上唯一重要的成煤期 D.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形成
(2022高一下·泰州开学考) 2020年10月,英国古生物学家在蒙古戈壁沙漠中发现一组保存完好的新品种恐龙化石。该恐龙是杂食性动物,生活在6800万年前。下图为其复原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推断该恐龙生活的地质年代最可能是( )
A.古生代志留纪 B.中生代侏罗纪
C.中生代寒武纪 D.新生代第四纪
6.关于该地质年代发生的事件,叙述正确的是( )
A.被子植物繁荣 B.发生生物灭绝事件
C.形成铁矿的重要时代 D.喜马拉雅山形成
(2021高一上·宁波期末)在美国纽约州一处已废弃采石场中,科学家发现了距今3.85亿年前最古老的森林化石,它是迄今为止仅有的已知古生代泥盆纪森林化石。下图为该森林化石标本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与此化石同时期形成的是( )
A.始祖鸟化石 B.恐龙化石 C.猛犸象化石 D.珊瑚化石
8.对于此植被所生活的地质时期,说法正确的是( )
A.环太平洋地带地壳运动剧烈 B.欧亚和北美大陆的雏形形成
C.大量铁、镍等金属形成 D.喜马拉雅山脉基本形成
9.(2021高二上·丽江期末) 2020年8月有部分群众在邯郸市龙湖公园发现了“鱼化石”。经专程前往现场的市地质一队专家鉴定,该化石为奥陶纪“角石生物化石”。此化石广泛产于奥陶系马家沟组地层中,曾经在磁县、峰峰、武安、涉县等地的山区多有发现。该地层形成的地质年代是( )
A.中生代 B.新生代 C.古生代 D.侏罗纪
(2021高一上·辽宁月考)植物孢粉是植物在繁殖期间撤出的孢子和花粉的总称,当孢粉离开母体撒落在地面,就会被一层层地掩埋在土层或泥炭层中。孢粉数量巨大,在与空气隔绝的情况下,部分孢粉可以长期存留下来。在辽宁省南部地区距今10000~8000年的泥炭层中,以桦属花粉居多,而现在桦木林已经退缩至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桦树为喜冷耐旱植物。下图为我国大兴安岭的桦木林景观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0.近8000年来,辽宁省南部地区( )
A.气温降低,降水增多 B.气温升高,降水增多
C.气温降低,降水减少 D.气温升高,降水减少
11.辽宁省南部地区桦树大量生长于( )
A.新生代 B.古生代 C.中生代 D.石炭纪
(2021高一上·福田期中)读某地地层剖面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2.图中地层中动物化石经历的演化过程是( )
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
B.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
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
13.石炭—二叠纪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由此可推知当时的环境特点为( )
A.干燥,冷热多变 B.炎热,岩浆活跃
C.湿润,森林茂密 D.寒冷,冰雪广布
(2021高一上·肇庆期中)读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14.关于图中地层叙述正确的是( )
A.组成该地层的岩石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
B.从上往下地层的年龄越来越老
C.从上往下地层化石中的生物越来越复杂
D.该地层记录了地球46亿年来地壳运动的痕迹
15.图中化石形成的地质年代正确的是( )
A.恐龙化石—中生代 B.大型哺乳动物化石—古生代
C.甲化石--新生代 D.三叶虫化石--前寒武纪
16.图中甲化石的名称及其所处时代地球的演化特点是( )
A.藻类化石--重要的成矿时期
B.鱼类等脊椎动物化石--形成联合古陆
C.鸟类化石--联合古陆解体
D.小型哺乳动物化石--剧烈的地壳运动
二、综合题
17.(2021高一上·龙江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示地层中存在大量化石。
(1)地球历史划分的依据包括 、 、地壳运动和岩石年龄等。
(2)在图中数码①②③④⑤⑥所示地层中,有可能找到最早的生物化石的地层数码是 ,有可能找到大量三叶虫化石的地层数码是 ,有可能找到恐龙蛋化石的地层数码是 ,有可能找到早期人类遗迹的地层数码是 。
(3)在③地层末期发生了地球历史上最大的灭绝事件,其中全部灭绝的生物是 和
(4)简述⑤⑥地层所在的漫长时期被统称为前寒武纪的主要原因。
18.(2021高一上·吉林期中)读岩层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岩层年代可以根据岩石中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规律和 来确定。
正常情况下,图中①②③④岩层中距今最古老的是 (填数字)岩层。最年轻的是 (填数字)岩层。该地层中的岩层具有的突出特点是具有 和 。
(2)若①②岩层中有大量的三叶虫化石,则①②岩层所处的地质年代是 。晚古生代脊椎动物得到发展,先后出现了 和 、爬行类等脊椎动物;陆地上 植物繁盛,是重要的成煤期,若②岩层中含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则说明该区域当时的古地理环境为 。
(3)若③岩层有大量的恐龙化石,简要说明该岩层所处地质年代生物进化的表现。
19.(2020高一上·浙江期中)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某中学地理小组的同学对青藏高原地区实地考察后,绘制了一幅当地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示意图(下图)。
材料二:部分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图。
(1)考察结论1:按成因分类,所考察地区的地表岩层多属于 岩;按地质年代,该地区最古老的岩层,其形成不晚于 代。
(2)考察结论2:根据材料,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的地理环境经历了由 环境到 环境的演变。由不同化石垂直分布的位置可知,地壳经历了 (上升、下降、水平)运动。
(3)根据材料二中的气候变化分析:新生代第四纪进入地质历史上最新的一次 ;此时期,海平面较现代 。
(4)距今约1.5亿年时,全球气候特征为 、 ;植物进化处于 植物时代。
20.(2020高一上·长春期中)阅读世界物种灭绝趋势图和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目前正在积极实施国务院最近审议并通过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该计划的实施,必将对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1)最近400年里,地球上物种灭绝的速度呈 的趋势。
(2)试分析物种灭绝的原因。
自然原因: ;
人为原因: 。
(3)保护生物多样性有何意义?
21.(2020高一上·湘鄂冀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018年1月15日,英国《自然通讯》杂志在线发表了沈阳师范大学胡东宇教授、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研究员的研究团队的一项科研成果。他们发现了一个和鸟类亲缘关系很近的恐龙新属种——巨嵴彩虹龙。下图为巨嵴彩虹龙复原图。
(1)恐龙生活在 代,这一时期被称为“ 时代”。
(2)在白垩纪,发生了物种大灭绝事件,恐龙也从地球上消失,成为 的标志。
(3)恐龙是地球历史上体型最大的动物,在6600万年前,恐龙突然灭绝。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科学家提出了很多猜想,代表性的有“陨星撞击说”、“火山爆发说”、“气候变化说”等。请从以上几个猜想中任选一个分析恐龙灭绝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D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点评】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以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分子。化石是古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它为研究地质时期的动、植物生命史提供了证据。
1.该古生物遗迹,发现白垩纪蕨类植物茎干化石、裸子植物木化石等,说明当时植被繁茂,生物种类多,推知当时该地的气候特征是温暖湿润。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2.该古生物遗迹,发现白垩纪古化石,根据所学知识:中生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因此该古生物群生存时期属于中生代。中生代裸子植物繁盛,A错误;哺乳动物快速发展在新生代,B错误;联合古陆形成于古生代,C错误;中生代爬行动物进化出鸟类,D正确,故答案为:D。
【答案】3.B
4.D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点评】豫鼠属于哺乳动物,哺乳动物快速发展时代为新生代。前寒武纪是重要的成矿时期,大量的铁、金、镍、铬等矿藏出现在这一时期的地层中。
3.根据新发现的豫鼠化石特点,可推测豫鼠属呈现出颊齿逐渐增大、齿冠高度增加、体重增长、齿尖齿脊变粗的演化趋势,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4.豫鼠属于哺乳动物,哺乳动物快速发展时代为新生代。前寒武纪是重要的成矿时期,大量的铁、金、镍、铬等矿藏出现在这一时期的地层中,A错误;在晚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形成了茂密的森林,B错误;古生代、中生代是地质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成煤期,C错误;新生代,联合古陆最终解体,奠定了现代海陆分布格局,且这一时期地壳运动剧烈,形成了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D正确。故答案为:D。
【答案】5.B
6.B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点评】中生代是显生宙的三个地质时代之一,可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三个纪。中生代最早是由意大利地质学家Giovanni Arduino所建立,当时名为第二纪(Secondary),以相对于现代的第三纪。中生代也是板块、气候、生物演化改变极大的时代。在中生代开始时,各大陆连接为一块超大陆-盘古大陆。盘古大陆后来分裂成南北两片,北部大陆进一步分为北美和欧亚大陆,南部大陆分裂为南美、非洲、印度与马达加斯加、澳洲和南极洲,只有澳洲没有和南极洲完全分裂。中生代的气候非常温暖,对动物的演化产生影响。在中生代末期,已见现代类型生物群的雏形。
5.根据所学及题中恐龙是杂食性动物,生活在6800万年前可知,该地质时代为中生代,古生代志留纪主要是鱼形动物和蕨类植物时代,故A项错误;中生代侏罗纪是恐龙生活的主要时代,故B项正确;寒武纪属于古生代,故C项错误;新生代第四纪出现人类活动,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故答案为:B。
6.由题可知,该地质年代为中生代,被子植物繁荣是新生代时期,故A项错误;中生代末期发生生物灭绝事件,故B项正确;金属矿产成矿主要在前寒武纪,故C项错误;喜马拉雅山脉形成发生在新生代,故D项错误。故答案为:B。
【答案】7.D
8.B
【知识点】化石与地层;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点评】 古生代末期,联合古陆的形成,使全球陆地面积扩大,陆相沉积分布广泛。中生代中、晚期,联合古陆逐渐解体和新大洋形成,至中生代末 ,形成欧亚 、北美 、南美、非洲、澳大利亚、南极洲和印度等独立陆块。并在其间相隔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极海。
7.由材料可知,该森林化石形成于古生代;始祖鸟化石形成于距今1.5亿年前的中生代侏罗纪,A错误;恐龙化石形成于中生代,B错误;猛犸象化石形成于新生代第四纪,C错误;珊瑚化石形成于古生代,与该森林化石的形成时期相同,D正确。故选D。
8.该植物生活在古生代。中生代环太平洋地带地壳运动剧烈,A错误;古生代中后期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雏形基本形成,B正确;大量铁、镍等金属矿产主要形成于古生代之前,C错误;喜马拉雅山脉形成于新生代,D错误。故选B。
9.【答案】C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分析】奥陶纪是古生代的第二个纪,是低等鱼类出现的时期,气候温和,浅海广布,世界许多地区(包括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被浅海海水掩盖,海生生物空前发展,较寒武纪更为繁盛。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点评】奥陶纪在地质学上,是古生代中5.1亿年至4.38亿年前这段时间,可分为三个时期:奥陶纪早期 (5.1亿年——4.78亿年前),奥陶纪中期(4.78亿年——4.53亿年前)和奥陶纪晚期(4.53亿年—— 4.38亿年前)。奥陶纪是历史上海侵最广泛的时期之一,世界许多地区都广泛分布有海相地层。奥陶纪气候温和,浅海广布,世界许多地区(包括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被浅海海水掩盖,海生生物空前发展,较寒 武纪更为繁盛。化石以三叶虫、笔石、腕足类、棘皮动物中的海林檎类、软体动物中的鹦鹉螺类最 常见,苔藓虫、牙形石、腔肠动物中的珊瑚、棘皮动物中的海百合、节肢动物中的介形虫和苔藓动 物等也很多。节肢动物中的板足鲎类和脊椎动物中的无颌类(如甲胄鱼类)等均已出现。低等海生 植物继续发展,淡水植物据推测可能在奥陶纪也已经出现。
【答案】10.B
11.A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点评】温度对林线有决定性影响,温度过低是植物生长不好的首要原因,热量不足使植物生长的条件的不到满足,不能形成干物质。受温度因素影响,高山林线海拔高度大致由赤道向两极方向递减。降水减少会使植物叶和芽出现干化现象,从而限制树木在更高海拔高度生长。高山林线高度随着降水减少而降低。其他要素主要有地形、积雪、火及人为要素等。
10.由材料可知,桦树喜冷耐旱,现在桦木林已经退缩至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说明辽宁省南部地区近8000年来气候变得温暖湿润,即气温升高,降水增多,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11.由材料可知,辽宁省南部地区距今10000~8000年的泥炭层中,桦属花粉占优势,说明辽宁省南部地区大量生长桦树的时期在距今10000~8000年,为新生代,A正确。故答案为:A。
【答案】12.B
13.C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点评】地球的演化过程
12.含三叶虫化石的为古生代早期地层,含鱼类化石的为古生代中期地层,含恐龙化石的为中生代地层,含裸子植物化石、煤层的地层出现在古生代晚期或中生代地层。从动物进化来看,古生代早期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的时代;古生代中期,出现了脊椎动物一一鱼类;中生代,爬行动物盛行。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13.煤炭是地质时期的森林等植被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由此可推知,温暖湿润的环境,森林茂密,有利于煤炭的形成。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答案】14.B
15.A
16.B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点评】地壳演化史中,动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为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为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古生代泥盆纪为鱼类时代;古生代石炭纪和二叠纪为两栖动物时代;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为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第三纪为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第四纪为人类时代。植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至古生代奥陶纪为海生藻类时代;古生代志留纪至石炭纪为陆上孢子植物时代;古生代二叠纪至中生代侏罗纪为祼子植物时代;中生代白垩纪以来为被子植物时代。
14.图中地层含有化石为沉积岩,故A错误。图中地层从上往下地层年龄越来越老,故B正确。从上往下地层化石中的生物越来越简单,故C错误。该地层记录了地球的一部分运动痕迹。故D错误。故答案为:B。
15.恐龙化石出现在中生代,故A正确。大型哺乳动物化石出现在新生代,故B错误。甲化石介于古生代与中生代之间,故C错误。在前寒武纪生物稀少,化石缺少,三叶虫化石出现在古生代,故D错误。故答案为:A。
16.太古宙是形成铁矿的重要时代,元古宙出现了藻类,故A错误。古生代中期出现鱼类,陆地面积大大增加,联合古陆形成,故B正确。联合古陆解体在新生代,鸟类出现在中生代,故C错误。小型哺乳动物出现在中生代,剧烈的地壳运动在新生代,故D错误。故答案为:B.
17.【答案】(1)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
(2)⑥;④;②;①
(3)原始鱼类;古老的两栖类
(4)地球上生物稀少,生物进化长期停滞在很低级的阶段。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可知,地球历史划分的依据包括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地壳运动和岩石年龄等。
(2)原始生物出现的最早时期为太古宙,因此有可能找到最早的生物化石的地层数码是⑥,即太古宙地层;古生代早期,是海生物脊椎动物空前繁盛的时代,海水中出现了三叶虫等生物,因此有可能找到大量三叶虫化石的地层数码是④,即古生代早期地层;恐龙生活在中生代,中生代末期灭绝,因此有可能找到恐龙蛋化石的地层数码是②,即中生代地层;新生代的第四纪出现了人类,因此有可能找到早期人类遗迹的地层数码是①,即新生代地层。
(3)根据图例可知,③地层为古生代晚期地层,当时发生了地球历史上最大的灭绝事件,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了,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也全部灭绝。
(4)⑤⑥地层所在的漫长时期,即太古宙和元古宙时期,地球上生物稀少,生物进化长期停滞在很低级的阶段,因此太古宙和元古宙被统称为前寒武纪。
【点评】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
1生物演化史:
地球出现(46亿年前)→化学演化→生命出现(约30亿年前)→生物演化(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改变了大气性质(无氧环境→有氧环境)。
生物发展阶段:太古宙——地壳活动剧烈,地球上只有海洋。有类似蛋白质的有机质。
元古宙——出现陆地。有藻类等低等生物,原始生命开始。
古生代——无脊椎动物出现,如三叶虫。脊椎动物出现,如鱼类、两栖类。后期是重要的造煤时期。亚欧大陆、北美大陆基本形成我国东北、华北已抬升成陆地。
中生代——我国大陆轮廓基本形成。爬行类、鸟类出现,如:恐龙、始祖鸟等,也是重要造煤时期。
新生代——哺乳动物快速发展;被子植物繁盛;世界许多高山形成,如喜马拉雅山脉,第四纪人类出现,这是生物发展史上的重大飞跃。
2生物灭绝:
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
原因:环境变迁、灾变事件。
3人类演化与环境:
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同时又能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
18.【答案】(1)地层中化石的年代;①;④;层理构造;存在生物化石
(2)古生代;鱼类;两栖类;蕨类;暖湿的陆生环境
(3)裸子植物极度兴盛;爬行动物大量繁盛;爬行动物的一支开始向鸟类进化;出现小型哺乳动物。
【知识点】化石与地层;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分析】(1)化石可以确定岩层的年代和顺序。正常情况下,越靠下的岩层越老,越靠上的岩层越新,所以图中最老岩层是①层,最新岩层是④层。该地层中岩层呈层状分布,具有层理构造,层状岩石常含有化石。
( 2)三叶虫是寒武纪的生物,所以对应岩层①②是寒武纪时期的,寒武纪属于古生代,晚古生代,先后出现了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动物,陆地上蕨类植物繁盛;如果②岩层含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说明当时环境适合植被生长,植被茂密,温暖湿润。
(3)如果③地层中含有恐龙化石,说明该地层形成时期处于中生代,该时期以爬行动物为主, 爬行动物的一支开始向鸟类进化;出现小型哺乳动物,裸子植物盛行。
【点评】(1)古生代
角度 演化特点
地壳运动 ①地壳发生剧烈变动,中后期陆地面积大大增加,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雏形基本形成;②我国东北、华北抬升成陆地
生物演化 ①动物:早期,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中期,出现了脊椎动物——鱼类;后期,一部分鱼类逐渐演化成两栖类;②植物:中后期,蕨类植物繁生;末期,蕨类植物明显衰退;③生物灭绝: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脊椎动物中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也全部灭绝
地质矿产 古生代后期是重要的造煤时期
(2)中生代
角度 演化特点
地壳运动 ①陆地面积空前扩大;②环太平洋地带地壳运动剧烈,形成高大山系
生物演化 ①动物:爬行动物盛行,恐龙繁生;爬行动物的一支开始向鸟类发展;②植物:裸子植物迅速发展;③生物灭绝:末期,恐龙销声匿迹,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也灭绝了
地质矿产 ①环太平洋地带形成丰富的金属矿产;②重要的造煤时期
(3)新生代
角度 演化特点
地壳运动 发生了规模巨大的造山运动,形成了现代地貌格局及海陆分布
生物演化 ①动物:哺乳动物大发展,出现了灵长类;②植物:被子植物大发展;③人类:第四纪出现了人类,这是生物演化史上的重大飞跃
气候 出现第四纪大冰期,气候变冷
19.【答案】(1)沉积;古生
(2)海洋;陆地;上升
(3)大冰期(或冰期;低(或降低)
(4)温暖(暖);干燥(干);裸子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分析】(1)考察的地层中含有化石,可知为沉积岩,图中信息显示有三叶虫化石,说明地层的形成不晚于古生代。
(2)从图可知,三叶虫生存的环境是海洋环境,而恐龙生存是陆地环境,推断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经历是海洋环境到陆地环境的演变,由不同化石垂直分布的位置可知,地壳经历上升运动。
(3)从图可知,新生代第四纪进入地质历史上最新的一次大冰期(气温变冷),海平面较现代低。
(4)距今约1.5亿年时为中生代,从图上看,这时进入温暖期,气候特征为温暖、干燥。植物进化处于裸子植物时代。
【点评】中生代时,爬行动物(恐龙类、色龙类、翼龙类等)空前繁盛,故有爬行动物时代之称,或称恐龙时代。中生代时出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以菊石类繁盛为特征,故也称菊石时代。淡水无脊椎动物,随着陆地的不断扩大,河湖遍布的有利条件,双壳类、腹足类、叶肢介、介形虫等大量发展,这些门类对陆相地层的划分、对比非常重要。
20.【答案】(1)加快
(2)在生物竞争中自然淘汰;人类破坏森林、草地等生物生存环境
(3)一是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二是许多生物的利用价值还有待于人类研究和开发利用,要给后代留下广阔的生存选择空间。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分析】(1)根据图示曲线,最近300年里,地球上物种灭绝的速度呈加快变化的趋势。
(2)物种灭绝的自然原因是在生物竞争中自然淘汰。人为原因是人类破坏森林、草地等生物生存环境。
(3)保护物种的多样性,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许多生物人们了解的不够,利用价值还有待于人类研究和开发利用,保护生物多样性,能给今后留下广阔的生存选择空间。
故答案为:(1)加快。(2)在生物竞争中自然淘汰 人类破坏森林、草地等生物生存环境。(3)一是维护生态平衡,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二是许多生物的利用价值还有待于人类研究和开发利用,能给今后留下广阔的生存选择空间。
【点评】(1)本题需据图判断曲线走向,并能够准确描述。
(2) 物种灭绝的原因主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来解答。
(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主要从生态、人类研发、对后代的影响等方面来解答。
21.【答案】(1)中生;爬行动物
(2)中生代结束
(3)陨星撞击说:陨星是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小行星,如果陨星体积、质量较大,与地球撞击会在地球表面形成巨大的撞击力,产生强烈震动,引发森林大火,烟尘遮蔽阳光,植被难以生长,破坏恐龙的生存环境。
火山爆发说:大规模、大范围的火山爆发,大量火山熔岩喷出地表,大量火山灰进入大气,破坏了恐龙的生存环境,导致恐龙灭亡。
气候变化说:地球气候发生变化,由温暖湿润的气候逐渐转变为寒冷干燥的气候,导致恐龙灭绝。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恐龙生活在中生代,中生代是爬行动物时代。
(2)根据所学知识,恐龙在中生代末期的白垩纪灭绝,此时期的物种大灭绝事件标志着中生代的结束。
(3)根据所学知识可推知,地球自然环境的变化使恐龙食物匮乏,最终灭亡。因此,不论哪个猜想都离不开恐龙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言之有理即可。陨星撞击主要从小行星撞击地球产生的烟尘遮蔽阳光,导致植被大量死亡从而破坏恐龙的生存环境,导致恐龙的灭绝;火山爆发说与之类似,火山烟灰云进入大气,遮蔽阳光,改变和破坏了恐龙的生存环境,导致恐龙灭绝;气候变化说,也是从气候出现异常改变,导致恐龙的生存环境被破坏,从而导致恐龙灭亡。
【点评】中生代是 显生宙第二个代,晚于古生代,早于新生代。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中生界。中生代名称是由英国地质学家J.菲利普斯于1841年首先提出来的,是表示这个时代的生物具有古生代和新生代之间的中间性质。中生代从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开始,到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为止。自老至新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
1 / 1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1.3 地球的演变过程 同步练习(B卷)
一、单选题
(2022高一下·广饶开学考)海伦大峡谷古生物群遗迹位于黑龙江海伦国家森林公园,2018年以来发现白垩纪蕨类植物茎干化石、裸子植物木化石以及恐龙化石和鳖化石等十几种,为研究我国东北地区恐龙时代古生态、古气候、古环境、古植被演变提供了重要证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通过化石可推知当时该地的气候特征是( )
A.炎热干燥 B.温暖湿润 C.寒冷干燥 D.寒冷湿润
2.该古生物群生存时期( )
A.被子植物兴盛 B.哺乳动物快速发展
C.联合古陆形成 D.鸟类开始出现
【答案】1.B
2.D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点评】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以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分子。化石是古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它为研究地质时期的动、植物生命史提供了证据。
1.该古生物遗迹,发现白垩纪蕨类植物茎干化石、裸子植物木化石等,说明当时植被繁茂,生物种类多,推知当时该地的气候特征是温暖湿润。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2.该古生物遗迹,发现白垩纪古化石,根据所学知识:中生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因此该古生物群生存时期属于中生代。中生代裸子植物繁盛,A错误;哺乳动物快速发展在新生代,B错误;联合古陆形成于古生代,C错误;中生代爬行动物进化出鸟类,D正确,故答案为:D。
(2022高一下·临沂开学考) 2021年8月,《古脊稚动物杂志》在线发表中科院古脊稚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关于亦尔多斯盆地西缘古近纪豫鼠新种的研究成果。新发现的豫鼠化石是已知所有豫鼠种类中个休最大、齿冠最高、齿尖齿脊最壮的一个种,因此被命名为粗壮豫鼠。下图为粗壮豫鼠上领骨化石的CT三维重建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根据新发现的豫鼠化石,推测豫鼠属呈现的演化趋势是( )
A.颊齿逐渐变小 B.齿冠高度增加
C.个体重量减轻 D.齿尖齿脊变细
4.粗壮豫鼠所在的地质年代( )
A.铁、金、镍、铭等重要成矿期 B.蕨类植物繁盛,形成茂密森林
C.地质历史上唯一重要的成煤期 D.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形成
【答案】3.B
4.D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点评】豫鼠属于哺乳动物,哺乳动物快速发展时代为新生代。前寒武纪是重要的成矿时期,大量的铁、金、镍、铬等矿藏出现在这一时期的地层中。
3.根据新发现的豫鼠化石特点,可推测豫鼠属呈现出颊齿逐渐增大、齿冠高度增加、体重增长、齿尖齿脊变粗的演化趋势,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4.豫鼠属于哺乳动物,哺乳动物快速发展时代为新生代。前寒武纪是重要的成矿时期,大量的铁、金、镍、铬等矿藏出现在这一时期的地层中,A错误;在晚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形成了茂密的森林,B错误;古生代、中生代是地质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成煤期,C错误;新生代,联合古陆最终解体,奠定了现代海陆分布格局,且这一时期地壳运动剧烈,形成了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D正确。故答案为:D。
(2022高一下·泰州开学考) 2020年10月,英国古生物学家在蒙古戈壁沙漠中发现一组保存完好的新品种恐龙化石。该恐龙是杂食性动物,生活在6800万年前。下图为其复原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推断该恐龙生活的地质年代最可能是( )
A.古生代志留纪 B.中生代侏罗纪
C.中生代寒武纪 D.新生代第四纪
6.关于该地质年代发生的事件,叙述正确的是( )
A.被子植物繁荣 B.发生生物灭绝事件
C.形成铁矿的重要时代 D.喜马拉雅山形成
【答案】5.B
6.B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点评】中生代是显生宙的三个地质时代之一,可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三个纪。中生代最早是由意大利地质学家Giovanni Arduino所建立,当时名为第二纪(Secondary),以相对于现代的第三纪。中生代也是板块、气候、生物演化改变极大的时代。在中生代开始时,各大陆连接为一块超大陆-盘古大陆。盘古大陆后来分裂成南北两片,北部大陆进一步分为北美和欧亚大陆,南部大陆分裂为南美、非洲、印度与马达加斯加、澳洲和南极洲,只有澳洲没有和南极洲完全分裂。中生代的气候非常温暖,对动物的演化产生影响。在中生代末期,已见现代类型生物群的雏形。
5.根据所学及题中恐龙是杂食性动物,生活在6800万年前可知,该地质时代为中生代,古生代志留纪主要是鱼形动物和蕨类植物时代,故A项错误;中生代侏罗纪是恐龙生活的主要时代,故B项正确;寒武纪属于古生代,故C项错误;新生代第四纪出现人类活动,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故答案为:B。
6.由题可知,该地质年代为中生代,被子植物繁荣是新生代时期,故A项错误;中生代末期发生生物灭绝事件,故B项正确;金属矿产成矿主要在前寒武纪,故C项错误;喜马拉雅山脉形成发生在新生代,故D项错误。故答案为:B。
(2021高一上·宁波期末)在美国纽约州一处已废弃采石场中,科学家发现了距今3.85亿年前最古老的森林化石,它是迄今为止仅有的已知古生代泥盆纪森林化石。下图为该森林化石标本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与此化石同时期形成的是( )
A.始祖鸟化石 B.恐龙化石 C.猛犸象化石 D.珊瑚化石
8.对于此植被所生活的地质时期,说法正确的是( )
A.环太平洋地带地壳运动剧烈 B.欧亚和北美大陆的雏形形成
C.大量铁、镍等金属形成 D.喜马拉雅山脉基本形成
【答案】7.D
8.B
【知识点】化石与地层;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点评】 古生代末期,联合古陆的形成,使全球陆地面积扩大,陆相沉积分布广泛。中生代中、晚期,联合古陆逐渐解体和新大洋形成,至中生代末 ,形成欧亚 、北美 、南美、非洲、澳大利亚、南极洲和印度等独立陆块。并在其间相隔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极海。
7.由材料可知,该森林化石形成于古生代;始祖鸟化石形成于距今1.5亿年前的中生代侏罗纪,A错误;恐龙化石形成于中生代,B错误;猛犸象化石形成于新生代第四纪,C错误;珊瑚化石形成于古生代,与该森林化石的形成时期相同,D正确。故选D。
8.该植物生活在古生代。中生代环太平洋地带地壳运动剧烈,A错误;古生代中后期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雏形基本形成,B正确;大量铁、镍等金属矿产主要形成于古生代之前,C错误;喜马拉雅山脉形成于新生代,D错误。故选B。
9.(2021高二上·丽江期末) 2020年8月有部分群众在邯郸市龙湖公园发现了“鱼化石”。经专程前往现场的市地质一队专家鉴定,该化石为奥陶纪“角石生物化石”。此化石广泛产于奥陶系马家沟组地层中,曾经在磁县、峰峰、武安、涉县等地的山区多有发现。该地层形成的地质年代是( )
A.中生代 B.新生代 C.古生代 D.侏罗纪
【答案】C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分析】奥陶纪是古生代的第二个纪,是低等鱼类出现的时期,气候温和,浅海广布,世界许多地区(包括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被浅海海水掩盖,海生生物空前发展,较寒武纪更为繁盛。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点评】奥陶纪在地质学上,是古生代中5.1亿年至4.38亿年前这段时间,可分为三个时期:奥陶纪早期 (5.1亿年——4.78亿年前),奥陶纪中期(4.78亿年——4.53亿年前)和奥陶纪晚期(4.53亿年—— 4.38亿年前)。奥陶纪是历史上海侵最广泛的时期之一,世界许多地区都广泛分布有海相地层。奥陶纪气候温和,浅海广布,世界许多地区(包括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被浅海海水掩盖,海生生物空前发展,较寒 武纪更为繁盛。化石以三叶虫、笔石、腕足类、棘皮动物中的海林檎类、软体动物中的鹦鹉螺类最 常见,苔藓虫、牙形石、腔肠动物中的珊瑚、棘皮动物中的海百合、节肢动物中的介形虫和苔藓动 物等也很多。节肢动物中的板足鲎类和脊椎动物中的无颌类(如甲胄鱼类)等均已出现。低等海生 植物继续发展,淡水植物据推测可能在奥陶纪也已经出现。
(2021高一上·辽宁月考)植物孢粉是植物在繁殖期间撤出的孢子和花粉的总称,当孢粉离开母体撒落在地面,就会被一层层地掩埋在土层或泥炭层中。孢粉数量巨大,在与空气隔绝的情况下,部分孢粉可以长期存留下来。在辽宁省南部地区距今10000~8000年的泥炭层中,以桦属花粉居多,而现在桦木林已经退缩至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桦树为喜冷耐旱植物。下图为我国大兴安岭的桦木林景观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0.近8000年来,辽宁省南部地区( )
A.气温降低,降水增多 B.气温升高,降水增多
C.气温降低,降水减少 D.气温升高,降水减少
11.辽宁省南部地区桦树大量生长于( )
A.新生代 B.古生代 C.中生代 D.石炭纪
【答案】10.B
11.A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点评】温度对林线有决定性影响,温度过低是植物生长不好的首要原因,热量不足使植物生长的条件的不到满足,不能形成干物质。受温度因素影响,高山林线海拔高度大致由赤道向两极方向递减。降水减少会使植物叶和芽出现干化现象,从而限制树木在更高海拔高度生长。高山林线高度随着降水减少而降低。其他要素主要有地形、积雪、火及人为要素等。
10.由材料可知,桦树喜冷耐旱,现在桦木林已经退缩至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说明辽宁省南部地区近8000年来气候变得温暖湿润,即气温升高,降水增多,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11.由材料可知,辽宁省南部地区距今10000~8000年的泥炭层中,桦属花粉占优势,说明辽宁省南部地区大量生长桦树的时期在距今10000~8000年,为新生代,A正确。故答案为:A。
(2021高一上·福田期中)读某地地层剖面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2.图中地层中动物化石经历的演化过程是( )
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
B.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
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
13.石炭—二叠纪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由此可推知当时的环境特点为( )
A.干燥,冷热多变 B.炎热,岩浆活跃
C.湿润,森林茂密 D.寒冷,冰雪广布
【答案】12.B
13.C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点评】地球的演化过程
12.含三叶虫化石的为古生代早期地层,含鱼类化石的为古生代中期地层,含恐龙化石的为中生代地层,含裸子植物化石、煤层的地层出现在古生代晚期或中生代地层。从动物进化来看,古生代早期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的时代;古生代中期,出现了脊椎动物一一鱼类;中生代,爬行动物盛行。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13.煤炭是地质时期的森林等植被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由此可推知,温暖湿润的环境,森林茂密,有利于煤炭的形成。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2021高一上·肇庆期中)读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14.关于图中地层叙述正确的是( )
A.组成该地层的岩石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
B.从上往下地层的年龄越来越老
C.从上往下地层化石中的生物越来越复杂
D.该地层记录了地球46亿年来地壳运动的痕迹
15.图中化石形成的地质年代正确的是( )
A.恐龙化石—中生代 B.大型哺乳动物化石—古生代
C.甲化石--新生代 D.三叶虫化石--前寒武纪
16.图中甲化石的名称及其所处时代地球的演化特点是( )
A.藻类化石--重要的成矿时期
B.鱼类等脊椎动物化石--形成联合古陆
C.鸟类化石--联合古陆解体
D.小型哺乳动物化石--剧烈的地壳运动
【答案】14.B
15.A
16.B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点评】地壳演化史中,动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为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为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古生代泥盆纪为鱼类时代;古生代石炭纪和二叠纪为两栖动物时代;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为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第三纪为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第四纪为人类时代。植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至古生代奥陶纪为海生藻类时代;古生代志留纪至石炭纪为陆上孢子植物时代;古生代二叠纪至中生代侏罗纪为祼子植物时代;中生代白垩纪以来为被子植物时代。
14.图中地层含有化石为沉积岩,故A错误。图中地层从上往下地层年龄越来越老,故B正确。从上往下地层化石中的生物越来越简单,故C错误。该地层记录了地球的一部分运动痕迹。故D错误。故答案为:B。
15.恐龙化石出现在中生代,故A正确。大型哺乳动物化石出现在新生代,故B错误。甲化石介于古生代与中生代之间,故C错误。在前寒武纪生物稀少,化石缺少,三叶虫化石出现在古生代,故D错误。故答案为:A。
16.太古宙是形成铁矿的重要时代,元古宙出现了藻类,故A错误。古生代中期出现鱼类,陆地面积大大增加,联合古陆形成,故B正确。联合古陆解体在新生代,鸟类出现在中生代,故C错误。小型哺乳动物出现在中生代,剧烈的地壳运动在新生代,故D错误。故答案为:B.
二、综合题
17.(2021高一上·龙江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示地层中存在大量化石。
(1)地球历史划分的依据包括 、 、地壳运动和岩石年龄等。
(2)在图中数码①②③④⑤⑥所示地层中,有可能找到最早的生物化石的地层数码是 ,有可能找到大量三叶虫化石的地层数码是 ,有可能找到恐龙蛋化石的地层数码是 ,有可能找到早期人类遗迹的地层数码是 。
(3)在③地层末期发生了地球历史上最大的灭绝事件,其中全部灭绝的生物是 和
(4)简述⑤⑥地层所在的漫长时期被统称为前寒武纪的主要原因。
【答案】(1)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
(2)⑥;④;②;①
(3)原始鱼类;古老的两栖类
(4)地球上生物稀少,生物进化长期停滞在很低级的阶段。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可知,地球历史划分的依据包括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地壳运动和岩石年龄等。
(2)原始生物出现的最早时期为太古宙,因此有可能找到最早的生物化石的地层数码是⑥,即太古宙地层;古生代早期,是海生物脊椎动物空前繁盛的时代,海水中出现了三叶虫等生物,因此有可能找到大量三叶虫化石的地层数码是④,即古生代早期地层;恐龙生活在中生代,中生代末期灭绝,因此有可能找到恐龙蛋化石的地层数码是②,即中生代地层;新生代的第四纪出现了人类,因此有可能找到早期人类遗迹的地层数码是①,即新生代地层。
(3)根据图例可知,③地层为古生代晚期地层,当时发生了地球历史上最大的灭绝事件,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了,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也全部灭绝。
(4)⑤⑥地层所在的漫长时期,即太古宙和元古宙时期,地球上生物稀少,生物进化长期停滞在很低级的阶段,因此太古宙和元古宙被统称为前寒武纪。
【点评】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
1生物演化史:
地球出现(46亿年前)→化学演化→生命出现(约30亿年前)→生物演化(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改变了大气性质(无氧环境→有氧环境)。
生物发展阶段:太古宙——地壳活动剧烈,地球上只有海洋。有类似蛋白质的有机质。
元古宙——出现陆地。有藻类等低等生物,原始生命开始。
古生代——无脊椎动物出现,如三叶虫。脊椎动物出现,如鱼类、两栖类。后期是重要的造煤时期。亚欧大陆、北美大陆基本形成我国东北、华北已抬升成陆地。
中生代——我国大陆轮廓基本形成。爬行类、鸟类出现,如:恐龙、始祖鸟等,也是重要造煤时期。
新生代——哺乳动物快速发展;被子植物繁盛;世界许多高山形成,如喜马拉雅山脉,第四纪人类出现,这是生物发展史上的重大飞跃。
2生物灭绝:
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
原因:环境变迁、灾变事件。
3人类演化与环境:
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同时又能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
18.(2021高一上·吉林期中)读岩层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岩层年代可以根据岩石中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规律和 来确定。
正常情况下,图中①②③④岩层中距今最古老的是 (填数字)岩层。最年轻的是 (填数字)岩层。该地层中的岩层具有的突出特点是具有 和 。
(2)若①②岩层中有大量的三叶虫化石,则①②岩层所处的地质年代是 。晚古生代脊椎动物得到发展,先后出现了 和 、爬行类等脊椎动物;陆地上 植物繁盛,是重要的成煤期,若②岩层中含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则说明该区域当时的古地理环境为 。
(3)若③岩层有大量的恐龙化石,简要说明该岩层所处地质年代生物进化的表现。
【答案】(1)地层中化石的年代;①;④;层理构造;存在生物化石
(2)古生代;鱼类;两栖类;蕨类;暖湿的陆生环境
(3)裸子植物极度兴盛;爬行动物大量繁盛;爬行动物的一支开始向鸟类进化;出现小型哺乳动物。
【知识点】化石与地层;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分析】(1)化石可以确定岩层的年代和顺序。正常情况下,越靠下的岩层越老,越靠上的岩层越新,所以图中最老岩层是①层,最新岩层是④层。该地层中岩层呈层状分布,具有层理构造,层状岩石常含有化石。
( 2)三叶虫是寒武纪的生物,所以对应岩层①②是寒武纪时期的,寒武纪属于古生代,晚古生代,先后出现了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动物,陆地上蕨类植物繁盛;如果②岩层含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说明当时环境适合植被生长,植被茂密,温暖湿润。
(3)如果③地层中含有恐龙化石,说明该地层形成时期处于中生代,该时期以爬行动物为主, 爬行动物的一支开始向鸟类进化;出现小型哺乳动物,裸子植物盛行。
【点评】(1)古生代
角度 演化特点
地壳运动 ①地壳发生剧烈变动,中后期陆地面积大大增加,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雏形基本形成;②我国东北、华北抬升成陆地
生物演化 ①动物:早期,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中期,出现了脊椎动物——鱼类;后期,一部分鱼类逐渐演化成两栖类;②植物:中后期,蕨类植物繁生;末期,蕨类植物明显衰退;③生物灭绝: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脊椎动物中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也全部灭绝
地质矿产 古生代后期是重要的造煤时期
(2)中生代
角度 演化特点
地壳运动 ①陆地面积空前扩大;②环太平洋地带地壳运动剧烈,形成高大山系
生物演化 ①动物:爬行动物盛行,恐龙繁生;爬行动物的一支开始向鸟类发展;②植物:裸子植物迅速发展;③生物灭绝:末期,恐龙销声匿迹,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也灭绝了
地质矿产 ①环太平洋地带形成丰富的金属矿产;②重要的造煤时期
(3)新生代
角度 演化特点
地壳运动 发生了规模巨大的造山运动,形成了现代地貌格局及海陆分布
生物演化 ①动物:哺乳动物大发展,出现了灵长类;②植物:被子植物大发展;③人类:第四纪出现了人类,这是生物演化史上的重大飞跃
气候 出现第四纪大冰期,气候变冷
19.(2020高一上·浙江期中)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某中学地理小组的同学对青藏高原地区实地考察后,绘制了一幅当地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示意图(下图)。
材料二:部分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图。
(1)考察结论1:按成因分类,所考察地区的地表岩层多属于 岩;按地质年代,该地区最古老的岩层,其形成不晚于 代。
(2)考察结论2:根据材料,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的地理环境经历了由 环境到 环境的演变。由不同化石垂直分布的位置可知,地壳经历了 (上升、下降、水平)运动。
(3)根据材料二中的气候变化分析:新生代第四纪进入地质历史上最新的一次 ;此时期,海平面较现代 。
(4)距今约1.5亿年时,全球气候特征为 、 ;植物进化处于 植物时代。
【答案】(1)沉积;古生
(2)海洋;陆地;上升
(3)大冰期(或冰期;低(或降低)
(4)温暖(暖);干燥(干);裸子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分析】(1)考察的地层中含有化石,可知为沉积岩,图中信息显示有三叶虫化石,说明地层的形成不晚于古生代。
(2)从图可知,三叶虫生存的环境是海洋环境,而恐龙生存是陆地环境,推断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经历是海洋环境到陆地环境的演变,由不同化石垂直分布的位置可知,地壳经历上升运动。
(3)从图可知,新生代第四纪进入地质历史上最新的一次大冰期(气温变冷),海平面较现代低。
(4)距今约1.5亿年时为中生代,从图上看,这时进入温暖期,气候特征为温暖、干燥。植物进化处于裸子植物时代。
【点评】中生代时,爬行动物(恐龙类、色龙类、翼龙类等)空前繁盛,故有爬行动物时代之称,或称恐龙时代。中生代时出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以菊石类繁盛为特征,故也称菊石时代。淡水无脊椎动物,随着陆地的不断扩大,河湖遍布的有利条件,双壳类、腹足类、叶肢介、介形虫等大量发展,这些门类对陆相地层的划分、对比非常重要。
20.(2020高一上·长春期中)阅读世界物种灭绝趋势图和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目前正在积极实施国务院最近审议并通过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该计划的实施,必将对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1)最近400年里,地球上物种灭绝的速度呈 的趋势。
(2)试分析物种灭绝的原因。
自然原因: ;
人为原因: 。
(3)保护生物多样性有何意义?
【答案】(1)加快
(2)在生物竞争中自然淘汰;人类破坏森林、草地等生物生存环境
(3)一是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二是许多生物的利用价值还有待于人类研究和开发利用,要给后代留下广阔的生存选择空间。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分析】(1)根据图示曲线,最近300年里,地球上物种灭绝的速度呈加快变化的趋势。
(2)物种灭绝的自然原因是在生物竞争中自然淘汰。人为原因是人类破坏森林、草地等生物生存环境。
(3)保护物种的多样性,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许多生物人们了解的不够,利用价值还有待于人类研究和开发利用,保护生物多样性,能给今后留下广阔的生存选择空间。
故答案为:(1)加快。(2)在生物竞争中自然淘汰 人类破坏森林、草地等生物生存环境。(3)一是维护生态平衡,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二是许多生物的利用价值还有待于人类研究和开发利用,能给今后留下广阔的生存选择空间。
【点评】(1)本题需据图判断曲线走向,并能够准确描述。
(2) 物种灭绝的原因主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来解答。
(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主要从生态、人类研发、对后代的影响等方面来解答。
21.(2020高一上·湘鄂冀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018年1月15日,英国《自然通讯》杂志在线发表了沈阳师范大学胡东宇教授、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研究员的研究团队的一项科研成果。他们发现了一个和鸟类亲缘关系很近的恐龙新属种——巨嵴彩虹龙。下图为巨嵴彩虹龙复原图。
(1)恐龙生活在 代,这一时期被称为“ 时代”。
(2)在白垩纪,发生了物种大灭绝事件,恐龙也从地球上消失,成为 的标志。
(3)恐龙是地球历史上体型最大的动物,在6600万年前,恐龙突然灭绝。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科学家提出了很多猜想,代表性的有“陨星撞击说”、“火山爆发说”、“气候变化说”等。请从以上几个猜想中任选一个分析恐龙灭绝的原因。
【答案】(1)中生;爬行动物
(2)中生代结束
(3)陨星撞击说:陨星是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小行星,如果陨星体积、质量较大,与地球撞击会在地球表面形成巨大的撞击力,产生强烈震动,引发森林大火,烟尘遮蔽阳光,植被难以生长,破坏恐龙的生存环境。
火山爆发说:大规模、大范围的火山爆发,大量火山熔岩喷出地表,大量火山灰进入大气,破坏了恐龙的生存环境,导致恐龙灭亡。
气候变化说:地球气候发生变化,由温暖湿润的气候逐渐转变为寒冷干燥的气候,导致恐龙灭绝。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恐龙生活在中生代,中生代是爬行动物时代。
(2)根据所学知识,恐龙在中生代末期的白垩纪灭绝,此时期的物种大灭绝事件标志着中生代的结束。
(3)根据所学知识可推知,地球自然环境的变化使恐龙食物匮乏,最终灭亡。因此,不论哪个猜想都离不开恐龙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言之有理即可。陨星撞击主要从小行星撞击地球产生的烟尘遮蔽阳光,导致植被大量死亡从而破坏恐龙的生存环境,导致恐龙的灭绝;火山爆发说与之类似,火山烟灰云进入大气,遮蔽阳光,改变和破坏了恐龙的生存环境,导致恐龙灭绝;气候变化说,也是从气候出现异常改变,导致恐龙的生存环境被破坏,从而导致恐龙灭亡。
【点评】中生代是 显生宙第二个代,晚于古生代,早于新生代。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中生界。中生代名称是由英国地质学家J.菲利普斯于1841年首先提出来的,是表示这个时代的生物具有古生代和新生代之间的中间性质。中生代从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开始,到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为止。自老至新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