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2地球的运动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1七上·鲁甸期末)下列关于地球的运动,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方向相反
B.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中心都是地轴
C.公转时,地轴的倾斜方向保持不变
D.地球自转的周期是一年,公转的周期是一天
【答案】C
【知识点】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A叙述错误;地球自转中心是地轴,公转中心是太阳,B叙述错误;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始终指向北极星的方向,C叙述正确;地球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公转的周期是一年,D叙述错误。故选C。
【点评】(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和时间的差异。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因此在任何时候太阳都只能照亮其中的一半,另外一半就处于黑夜状态,由此产生了昼夜更替。由于地球不停的自西向东转,同纬度位置偏东的地点比位置偏西的地点早看见太阳,这样就产生了时间的差异。
(2)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产生的现象是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变化,同时随着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获得的热量也不同。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春分,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此时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为北半球夏至,此时北极圈以北有极昼现象,南极圈以南有极夜现象。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秋分,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为冬至,此时北极圈以北有极夜现象,南极圈以南有极昼现象。
(2021七上·鲁甸期末)读地球局部地区经纬网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图中小花所在地的经纬度位置是( )
A.30°N,40°W B.30°N,40°E
C.30°S,40°E D.30°S,40°W
3.关于图中四个小朋友所在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小花比小容先看到日出
B.小容所在地气候四季变化明显
C.小茂所在地有极昼极夜现象
D.小月所在地正午的太阳总是照在头顶上
【答案】2.A
3.B
【知识点】经纬网判断方向、定位;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
【解析】【点评】(1)判断一个地方的经纬度时首先要读图,纬度向上增加即为北纬,纬度向下增加即为南纬,而根据图中所给出的两条经线即可判定0°经线和180°经线的位置,在图中将两条经线画出,即可轻松判断出东西经。
(2)温度带是以全球各地区活动积温的多少为标准,按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热量指标划分的地带。通常根据≥10℃的积温的多少可划分为五个温度带: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地球上昼、夜两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圈。这是地球的一个大圆。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晨昏圈便在南、北极两侧摆动,摆动的幅度也是23°26′。在这个纬度范围内,有极地区域特有的天文现象——极昼和极夜,故南、北纬66°34′的两条纬线,被称为南、北极圈。
2.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用符号“W”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用符号“S”表示。读图可知,小花所在地的经纬度位置是30°N,40°W,故选A。
3.小容比小花的位置更靠东,小容先看到日出,A错误;小容所在的纬度是60°N,位于北温带,气候四季变化明显,B正确;小茂位于赤道上,没有极昼极夜现象,C错误;小月所在的纬度是30°S,位于南温带,此地没有太阳直射现象,正午太阳没有在小月头顶上的机会,D错误,故选B。
4.(2021七上·鲁甸期末)我国大部分学校学生作息表中的起床时间在夏季会提前,冬季会推迟,导致这一现象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地球的自转 B.地球的公转 C.地球不透明 D.地球的大小
【答案】B
【知识点】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分析】我国位于北半球,受地球公转影响,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我国昼长夜短;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我国昼短夜长,所以我国大部分学校学生作息表中的起床时间在夏季会提前,冬季会推迟,B正确;地球的自转、地球不透明、地球的大小不会影响夏季和冬季昼夜长短的变化,因此不会造成学校学生作息时间的改变,ACD错误。故选B。
【点评】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产生的现象是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变化,同时随着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获得的热量也不同。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春分,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此时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为北半球夏至,此时北极圈以北有极昼现象,南极圈以南有极夜现象。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秋分,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为冬至,此时北极圈以北有极夜现象,南极圈以南有极昼现象。
5.(2021七上·鲁甸期末)太阳直射点到达的最南界线是( )
A.南回归线 B.南极圈 C.赤道 D.北回归线
【答案】A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分析】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每年的12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这一天称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南回归线是太阳直射的最南界线。根据题意。故选A。
【点评】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产生的现象是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变化,同时随着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获得的热量也不同。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春分,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此时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为北半球夏至,此时北极圈以北有极昼现象,南极圈以南有极夜现象。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秋分,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为冬至,此时北极圈以北有极夜现象,南极圈以南有极昼现象。
6.(2021七上·陇县期末)12月21日出现冬至,冬至日时太阳直射位置在( )
A.赤道 B.北回归线 C.南回归线 D.本初子午线
【答案】C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分析】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地球是保持倾斜的状态公转,这样就导致了太阳直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每年12月21日前后的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这一天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白昼时间最长,直射赤道上是春分日或秋分日,直射北回归线是夏至日,本初子午线是经线,故选C。
【点评】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产生的现象是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变化,同时随着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获得的热量也不同。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春分,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此时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为北半球夏至,此时北极圈以北有极昼现象,南极圈以南有极夜现象。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秋分,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为冬至,此时北极圈以北有极夜现象,南极圈以南有极昼现象。
7.(2021七上·陇县期末)地球一如往常在不停地运动着。下列关于地球运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为24小时
B.地球公转与自转的方向一致
C.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
D.昼夜更替现象是由地球公转产生的
【答案】D
【知识点】地球的自转产生的现象;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为24小时,故A正确。地球公转与自转的方向一致,都是自西向东,故B正确。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故C正确。昼夜更替现象是由地球自转产生的,公转会产生昼夜长短变化等现象,故D错误。故选D。
【点评】(1)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产生的现象是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变化,同时随着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获得的热量也不同。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春分,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此时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为北半球夏至,此时北极圈以北有极昼现象,南极圈以南有极夜现象。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秋分,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为冬至,此时北极圈以北有极夜现象,南极圈以南有极昼现象。
(2)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和时间的差异。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因此在任何时候太阳都只能照亮其中的一半,另外一半就处于黑夜状态,由此产生了昼夜更替。由于地球不停的自西向东转,同纬度位置偏东的地点比位置偏西的地点早看见太阳,这样就产生了时间的差异。
(2021七上·济宁期末)第24届冬奥会将于北京时间2022年2月4日-22日在我国北京举行,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冬奥会举办期间,地球运行在图1中哪个位置( )
A.① B.② C.③ D.④
9.此时关于北京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正值冬季,昼长夜短
B.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太阳高度一年中最高
C.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并逐渐向北移动
D.正午影子长度为一年最短
10.为方便外国运动员在我国的起居生活,特意在运动员的宿舍安装图2中四个城市的钟表,下列造成不同城市时间差异的原因是( )
A.地球公转 B.地球自转 C.地壳运动 D.生活习惯
【答案】8.D
9.C
10.B
【知识点】地球的自转产生的现象;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点评】(1)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产生的现象是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变化,同时随着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获得的热量也不同。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春分,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此时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为北半球夏至,此时北极圈以北有极昼现象,南极圈以南有极夜现象。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秋分,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为冬至,此时北极圈以北有极夜现象,南极圈以南有极昼现象。
(2)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和时间的差异。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因此在任何时候太阳都只能照亮其中的一半,另外一半就处于黑夜状态,由此产生了昼夜更替。由于地球不停的自西向东转,同纬度位置偏东的地点比位置偏西的地点早看见太阳,这样就产生了时间的差异。
8.冬奥会举办期间是在2月4日-22日,在12月22日前后的冬至日到3月21日前后的春分日之间,D正确,ABC错误,故选D。
9.冬奥会期间太阳直射南半球,且不断向北移动,北京正值冬季,昼短夜长,A错误、C正确。太阳直射南半球,但不是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一年中较低,不是最低,BD错误。故选C。
10.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地方时,较东的地方时间较早,造成不同城市时间差异,B正确。时间差跟地球的公转、地壳运动和生活习惯无关,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1.(2021七上·顺城期末)读下图,当地球运动到④位置时,这一天为北半球的( )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
【答案】B
【知识点】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分析】由图可知,当地球位于图中④处时,是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位于①处时是秋分日,位于②处时是冬至日,位于③处时是春分日。
故答案为:B
【点评】地球公转是地球绕着太阳的转动,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年,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的变化以及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北半球的二分二至分别是3月21是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6月22日为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9月23是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12月22日为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昼长夜短。
12.(2021七上·顺城期末)北温带和北寒带的分界线是( )
A.赤道 B.北回归线
C.北极圈 D.北纬30°纬线
【答案】C
【知识点】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
【解析】【分析】地球上各地根据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将地球划分为五个热量带,自北向南分别是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和南寒带,其中北温带和北寒带的分界线是北极圈,赤道不是五带的分界线,北回归线是北温带与热带的分界线,北纬30°纬线是北半球中低纬度的分界线,不是五带分界线。
故答案为:C
【点评】考查五带的划分,地球上划分五带的主要依据主要是根据地球表面获取太阳热量的多少来划分的,分别是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热带为南北回归线之间,温带为回归线到极圈之间,寒带为极圈以内。热带有太阳直射现象,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2021七上·朝阳期末)地球仪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工具,观察地球仪,完成下面小题。
13.地球仪上最大的纬线圈是( )
A.赤道 B.北回归线 C.南回归线 D.北极圈
14.我们在进行地理学习时,借助图中的地球仪可以( )
A.看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B.测量出地球的平均半径和表面积
C.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
D.读出各种地形类型的海拔
【答案】13.A
14.C
【知识点】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经纬线的特点及划分;地球的自转产生的现象;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解析】【点评】地球仪是为了便于认识地球,人们仿造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为了研究地球,在地球仪上有经纬网,以及假想的地轴。
13.纬线圈的大小不等,赤道为最大的纬线圈。纬线圈的长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故答案为:A。
14.地球形状是赤道略鼓,两极稍扁,近似椭圆形不规则球体,而地球仪为球体,A说法错误,地球仪是根据地球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成,故无法测量出地球的平均半径和表面积,B说法错误,转动地球仪可以演示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C说法正确,在地球仪上无法读出各种地形类型的海拔,D说法错误,故答案为:C。
15.(2021七上·伊通期末)小红在北京火车站看见大厅四个城市的时钟(如图),在同一时刻时间不同的原因是( )
A.地球自转,各地纬度位置不同 B.地球自转,各地经度位置不同
C.地球公转,各地纬度位置不同 D.地球公转,各地经度位置不同
【答案】B
【知识点】地球的自转产生的现象;时差计算
【解析】【分析】由图可知,图中所示的四个城市同一时刻时间不同,这是由于地球的自转运动导致的,排除CD。由于地球的自转,位置偏东的地区比位置偏西的先看到日出,所以不同经度位置的地方时不同,B正确,A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转动称为地球自转,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 ,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周期:1个太阳日,即24小时。产生原因是地球不发光也不透明。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和地方时,即东边时间总是早于西边。
(2021七上·吉林期末)小明和父母将于2022年5月1日到北京看爷爷奶奶。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这一天,地球运行到图中位置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7.这一天,北京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
A.昼短夜长 B.昼长夜短 C.昼夜等长 D.极昼现象
18.当地球运行到图中丙位置时,北半球的节气是( )
A.夏至日 B.冬至日 C.春分日 D.秋分日
【答案】16.A
17.B
18.D
【知识点】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点评】地球公转是地球绕着太阳的转动,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年,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的变化以及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北半球的二分二至分别是3月21是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6月22日为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9月23是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12月22日为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昼长夜短。
16.根据所学可知,乙表示夏至,日期在6月22日前后;丙表示秋分,日期在9月23日前后;丁表示冬至,日期在12月22日前后;甲表示春分,日期在3月21日前后。5月1日这一天,地球运行到春分和夏至之间,即图中的①位置。故答案为:A。
17.5月1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所以这一天,北京的昼夜长短情况是昼长夜短,B正确,AC错误。北京位于中纬度地区,没有极昼现象,D错误。故答案为:B。
18.丙位置位于夏至和冬至之间因此表示北半球的秋分日,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19.(2021七上·依安期末)地球自转会产生的现象是( )
A.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B.昼夜交替
C.四季的变化 D.南北回归线变化
【答案】B
【知识点】地球的自转产生的现象
【解析】【分析】由于地球是不透明球体,本身又不发光,在自转过程中,会产生昼半球与夜半球不断更替的现象,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四季的变化是地球公转产生的,南北回归线的位置不会变化,故答案为:B。
【点评】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和时间的差异。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因此在任何时候太阳都只能照亮其中的一半,另外一半就处于黑夜状态,由此产生了昼夜更替。由于地球不停的自西向东转,同纬度位置偏东的地点比位置偏西的地点早看见太阳,这样就产生了时间的差异。
20.(2021七上·铁锋期末)下列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无关的是( )
A.昼夜更替 B.太阳高度变化
C.季节变化 D.昼夜长短的变化
【答案】A
【知识点】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分析】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北极始终指北极星,地球是保持倾斜的状态运动,这样就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就产生了正午太阳高度角、昼夜长短和季节的变化,以及五带的划分,昼夜更替是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故答案为:A。
【点评】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产生的现象是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变化,同时随着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获得的热量也不同。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春分,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此时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为北半球夏至,此时北极圈以北有极昼现象,南极圈以南有极夜现象。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秋分,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为冬至,此时北极圈以北有极夜现象,南极圈以南有极昼现象。
21.(2021七上·牡丹江期末)下列地理现象,不是由地球自转产生的是( )
A.昼夜交替 B.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C.时差 D.季节的变化
【答案】D
【知识点】地球的自转产生的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地球的自转运动是地球绕着地轴不断地运动,因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球体,地球本身不发光,会产生昼夜更替、时间差异和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排除ABC;四季的变化是地球公转产生的,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点评】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和时间的差异。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因此在任何时候太阳都只能照亮其中的一半,另外一半就处于黑夜状态,由此产生了昼夜更替。由于地球不停的自西向东转,同纬度位置偏东的地点比位置偏西的地点早看见太阳,这样就产生了时间的差异。
二、填空题
22.(2021七上·汽开区期末)读“地球上的昼夜示意图”,回答问题。
(1)在地球的自转过程中,某点会沿纬线从A到B再到C运动。在从A运动到B的过程中,处于 (填“白天”或“夜晚”);在从B运动到C的过程中,处于 (填“白天”或“夜晚”)。此刻,长春的夜晚比白天 。
(2)B点所处的时刻是 (填“清晨”或“黄昏”)。
(3)在M、N、P三条纬线中,最长的一条是 。
(4)在M、N、P三点中,昼长夜短的是 。
【答案】(1)夜晚;白天;短
(2)清晨
(3)N
(4)M
【知识点】经纬线的特点及划分;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分析】(1)从图中看出地球从A运动到B的过程中是处于夜半球,处于夜晚,从B运动到C的过程中,是处于昼半球,是白天,从图中的弧线长度可以看出,夜晚比白天短,昼长夜短。
(2)从图中看出,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B点位于黑夜进入白天的晨线上,所处的时刻应是清晨。
(3)赤道是地球最长的纬线,长度达到4万千米,N位于赤道上,所以是最长的纬线。
(4)从图中看出,M点位于北半球,所以此时白天比夜晚长,P点位于南半球,此时白天比夜晚短,N点位于赤道上,白天和夜晚一样长。在M、N、P点中,昼长夜短是M。
【点评】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太阳直射到最北端是北回归线,最南端是南回归线,在南北回归线线上一年有一次太阳直射现象,在他们之间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北半球的二分二至分别是3月21是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6月22日为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适合科学考察。9月23是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12月22日为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昼长夜短,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现象适合科学考察。
23.(2020七上·重庆月考)地球自转的周期是 ;公转的周期是 。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 (选填“自转”或“公转”)产生的,季节变化是由于地球 (选填“自转”或“公转”)产生的。
【答案】一天(或约24小时);一年;自转;公转
【知识点】地球的自转产生的现象;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天,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年,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的,季节变化是由于地球的公转产生的。
【点评】地球围绕地轴不停的旋转叫做地球自转,自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天。地球不停地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地方时、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等现象;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绕着太阳转动叫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地球五带等现象。
24.(2020七上·丹徒期中)读二分二至日图,完成下列表格。
节气 A 日 B 日 C 日 D 日
日期 9月23日前后 ① 前后 3月21日前后 ② 前后
太阳直射点 赤道 ③ 赤道 ④
句容昼夜长短 ⑤ 昼短夜长 昼夜等长 ⑥
【答案】秋分;冬至;春分;夏至;12月22日;6月22日;南回归线;北回归线;昼夜等长;昼长夜短
【知识点】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分析】由图可知,图中A是北半球的秋分日,时间在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在赤道上,全球昼夜平分(句容位于北半球),B是北半球冬至日,时间在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北半球昼短夜长,C是北半球春分日,时间在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在赤道上,全球昼夜平分,D是北半球夏至日,时间在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昼长夜短。
【点评】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春分,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此时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为北半球夏至,此时北极圈以北有极昼现象,南极圈以南有极夜现象。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秋分,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为冬至,此时北极圈以北有极夜现象,南极圈以南有极昼现象。
25.(2020七上·射洪期中)我国统一使用的“北京时间”,实际上是北京所在的 区的区时。
【答案】东八
【知识点】时差计算
【解析】【分析】北京所在的经度约120°E,属于东八区,我国统一使用的“北京时间”,实际上是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
【点评】为了克服时间上的混乱,规定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东、西各12个时区)。规定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为中时区(零时区)、东1-12区,西1-12区。每个时区横跨经度15度,时间正好是1小时。最后的东、西第12区各跨经度7.5度,以东、西经180度为界。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上的时间就是这个时区内统一采用的时间,称为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相差1小时。
26.(2020七上·射洪期中)太阳直射的最北界线是 。
【答案】北回归线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每年的6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这一天称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北回归线是太阳直射的最北界线。
【点评】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太阳直射到最北端是北回归线,最南端是南回归线,在南北回归线线上一年有一次太阳直射现象,在他们之间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北半球的二分二至分别是3月21是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6月22日为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适合科学考察。9月23是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12月22日为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昼长夜短,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现象适合科学考察。
27.(2020七上·苍溪期中)根据纬度写出相应的五带名称:(图中横线表示纬线,度数为纬度)
【答案】A北寒带;B北温带;C热带;D南温带;E南寒带。
【知识点】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
【解析】【分析】北寒带的纬度范围是66.5°N﹣90°N,A为北寒带。北温带的纬度范围是23.5°N﹣66.5°N,B为北温带。热带的纬度范围是23.5°N﹣23.5°S,C为热带。南温带的纬度范围是23.5°S﹣66.5°S,D为南温带。南寒带的纬度范围是66.5°S﹣90°S,E为南寒带。
【点评】温度带是以全球各地区活动积温的多少为标准,按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热量指标划分的地带。通常根据≥10℃的积温的多少可划分为五个温度带: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地球上昼、夜两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圈。这是地球的一个大圆。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晨昏圈便在南、北极两侧摆动,摆动的幅度也是23°26′。在这个纬度范围内,有极地区域特有的天文现象——极昼和极夜,故南、北纬66°34′的两条纬线,被称为南、北极圈。
28.(2020七上·南丹月考)看下图根据地球公转的特点填写下表:
地球运动 绕什么转 运动方向 运动周期 地理现象
公转
【答案】太阳;自西向东;一年;四季变化
【知识点】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也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这样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表面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就不完全相同,便产生了四季的变化。
【点评】地球围绕地轴不停的旋转叫做地球自转,自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天。地球不停地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地方时、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等现象;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绕着太阳转动叫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地球五带等现象。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的平面约成66.5°的固定夹角。
29.(2020七上·南丹月考)当进入7月份的时候我国处于 季节,而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处于 季节。
【答案】夏;冬
【知识点】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
【解析】【分析】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和位于北半球的我们季节正好是相反,当进入7月份的时候我国处于夏季时,而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处于冬季。
【点评】通常把接受太阳辐射最多,即最炎热的时段称为夏季,接受太阳辐射最少,即最寒冷的时段称为冬季,它们之间的过渡时段称为春季和秋季。在北半球的温带地区,一般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至次年2月为冬季。南半球温带地区,则9~11月为春季,12月至次年2月为夏季,3~5月为秋季,6~8月为冬季。
30.(2020七上·镇平月考)按我国二十四节气划分,每年的3月21日前后叫 ,6月22日前后叫 。
【答案】春分日;夏至日
【知识点】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
【解析】【分析】我国古代人们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将一年中划分为二十四节气,每年的3月21日前后是春分日,6月22日前后是夏至日。
【点评】地球公转是地球绕着太阳的转动,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年,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的变化以及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北半球的二分二至分别是3月21是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6月22日为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9月23是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12月22日为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昼长夜短。
31.(2020七上·镇平月考)太阳每天东升西落,昼夜也随着交替,这种自然现象是 造成的。
【答案】地球自转
【知识点】地球的自转产生的现象
【解析】【分析】地球时刻都在不停地运动,包括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因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地球的自转运动导致太阳每天东升西落,昼夜不停地交替。
【点评】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转动称为地球自转,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 ,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周期:1个太阳日,即24小时。产生原因是地球不发光也不透明。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和地方时,即东边时间总是早于西边。
三、综合题
32.(2021七上·鲁甸期末)读地球经纬网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所示的0°经线又叫 。
(2)A点位于B点的 方向,两点所在纬线长度较长的是 点。
(3)图中所示各点,位于东西半球分界线上的是 点。
(4)D点位于地球五带中的 带,该温度带 (有或无)太阳直射现象。
【答案】(1)本初子午线
(2)西北;B
(3)D
(4)北温;无
【知识点】重要经纬线;东西半球的划分;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
【解析】【分析】(1)0°经线是经度的起始线,由此向东和向西,各分180°,称为东经和西经,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
(2)有经纬网的地图要根据经纬网辨别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据此可知,A点位于B点的西北方向。B点位于0°纬线,即赤道上,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所以A点和B点所在纬线长度较长的是B点。
(3)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20°W东侧是东半球,西侧是西半球;160°E东侧是西半球,西侧是东半球。图中A点的经度是40°W,B点的经度是20°E,C点的经度是40°E,D点的经度是20°W,所以,图中各点中位于东西半球分界线上的是D点。
(4)23.5°N—23.5°S为热带,23.5°N—66.5°N为北温带,66.5°N—90°N为北寒带,23.5°S—66.5°S为南温带,66.5°S—90°S为南寒带,D点的纬度是60°N,根据五带的划分标准,D点位于北温带。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所以D点无太阳直射现象。
【点评】(1)经线和纬线是人们为了在地球上确定位置和方向的,在地球仪和地图上画出来的,地面上并线。和经线相垂直的线,叫做纬线。纬线是一条条长度不等的圆圈。最长的纬线,就是赤道。 因为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所以,经线又叫子午线。 国际上规定,把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叫做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在地球上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东西半球分界线:东经160° 西经20°,南北半球分界线:赤道。其中0°-30°被称为低纬,30°-60°被称为中纬,60°-90°被称为高纬。
(2)温度带是以全球各地区活动积温的多少为标准,按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热量指标划分的地带。通常根据≥10℃的积温的多少可划分为五个温度带: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地球上昼、夜两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圈。这是地球的一个大圆。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晨昏圈便在南、北极两侧摆动,摆动的幅度也是23°26′。在这个纬度范围内,有极地区域特有的天文现象——极昼和极夜,故南、北纬66°34′的两条纬线,被称为南、北极圈。
33.(2021七上·鲁甸期末)读地球太阳光照图和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所示这一天,太阳直射点位于 (纬线名称)上,此时地球公转至图2中的 位置。
(2)图1中所示各城市,正值黑夜的是 。
(3)2021年冬至日是12月21日,这天之后直至夏至日,北京(40°N,116°E)的白昼时间都是在逐渐 (变长或变短)。
(4)当地球公转至图2中D位置时,北京的季节为 ,此季节北京市获得的热量为一年中 (最多或最少)。
(5)我们每天所经历的昼夜更替现象与地球的 运动有关。
【答案】(1)北回归线;B
(2)开罗
(3)变长
(4)冬季;最少
(5)自转
【知识点】地球的自转产生的现象;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分析】(1)据图1可知,此时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可推知这一天为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地球公转至图2中的B位置。
(2)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据图1中可知,图中正值黑夜的是开罗。
(3)2021年12月21日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这是太阳直射点能够到达的最南位置,北半球白天达到一年中最短,此后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白天逐渐变长,直至第二年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天达到一年中最长。
(4)当地球公转至图2中D位置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为我国的冬至日,此时北京的季节为冬季,正午太阳高度最低,北京市获得的热量为一年中最少。
(5)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昼夜也就不断更替,而且总是自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由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由此可见,我们每天所经历的昼夜更替现象与地球的自转运动有关。
【点评】(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和时间的差异。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因此在任何时候太阳都只能照亮其中的一半,另外一半就处于黑夜状态,由此产生了昼夜更替。由于地球不停的自西向东转,同纬度位置偏东的地点比位置偏西的地点早看见太阳,这样就产生了时间的差异。
(2)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产生的现象是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变化,同时随着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获得的热量也不同。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春分,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此时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为北半球夏至,此时北极圈以北有极昼现象,南极圈以南有极夜现象。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秋分,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为冬至,此时北极圈以北有极夜现象,南极圈以南有极昼现象。
34.(2021七上·岚皋期末)202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纪念日。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共有24个节气,每15天为1个节气。7月1日,我国处在 和 两个节气之间。
(2)悉尼的经纬度是(34°S,151°E),位于北京(40°N,116°E)的 方向。
(3)地球公转到丁位置时,我国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 值。该日,西安的白昼时间达到一年中最 (填“长”或“短”),我们当地的学校准备放 (填“寒”或“暑”)假了。
【答案】(1)夏至;小暑
(2)东南
(3)小;短;寒
【知识点】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分析】(1)当地球运行在图中的甲处时,为3月21日前后;运行在乙处时,为6月22日前后;运行在丙处时,为9月23日前后;运行在丁处时,为12月22日前后。每15天为1个节气,7月1日,地球正好运行在夏至和小暑之间。
(2)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在经纬网上标出悉尼和北京的地理坐标可以看出,悉尼位于北京的东南方向。
(3)当地球公转到丁位置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位于北半球的我国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此时我国各地(包括西安)昼最长,夜最短,气温达到一年中最低,我们当地的学校准备放寒假了。
【点评】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产生的现象是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变化,同时随着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获得的热量也不同。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春分,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此时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为北半球夏至,此时北极圈以北有极昼现象,南极圈以南有极夜现象。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秋分,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为冬至,此时北极圈以北有极夜现象,南极圈以南有极昼现象。
35.(2021七上·济宁期末)人地关系是地理研究的核心和本质,地球运动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诸多影响。左图为“地球公转示意图”,右图为扬州某学校的王琳同学在不同时间身影长短变化的情况示意图。
(1)在左图公转轨道上画出地球公转方向,并画出四个位置地球的自转方向
(2)由于地球倾斜着身体围绕太阳进行公转运动,太阳直射位置在 (纬线)和 (纬线)之间来回移动,从而引起了季节的变化。
(3)当地球运行到D位置时,北半球的节气是 ,此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 (填“极昼”或“极夜”)现象。
(4)读右图,假如王琳的身高不变,请比较判断如果是在同一天,影长更接近正午的是 图;如果是在不同季节的正午时刻,影长更接近冬季的是 图。
【答案】(1)如图所示:
(2)北回归线(23.5°N);南回归线(23.5°S)
(3)夏至;极昼
(4)乙;甲
【知识点】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分析】本题以地球公转轨道图和影子长短为材料,涉及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太阳直射点移动、昼夜长短变化等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1)地球公转和自转方向相同,均是自西向东,从北极点俯视表现为逆时针方向。如下图所示:
(2)地球总是倾斜着身体围绕太阳进行公转运动,公转轨道面(黄道面)和赤道面之间存在一个夹角,被称为黄赤交角,目前黄赤交角的度数为23.5°,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23.5°N和23.5°S之间来回移动(23.5°N被称为北回归线,23.5°S被称为南回归线)。
(3)读图可知,当地球运行到D位置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为北半球夏至日。此时北半球白昼达全年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4)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天中最大,影子达一天中最短,故选乙。冬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较小,影子较长,故选甲。
【点评】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产生的现象是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变化,同时随着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获得的热量也不同。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春分,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此时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为北半球夏至,此时北极圈以北有极昼现象,南极圈以南有极夜现象。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秋分,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为冬至,此时北极圈以北有极夜现象,南极圈以南有极昼现象。
36.(2021七上·丹东期末)某班级地理课上,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做地球公转运动的实验,图中灯泡代表太阳,地球仪代表地球。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一所示,A,B,C,D四个地球仪,表示的是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的光照情况,请你把它们放在①②③④的对应位置上,依次排列的顺序是 (填字母)。
(2)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回归运动,从而产生了什么地理现象? 。假如地轴不倾斜(如地球仪E所示),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
(3)2021年12月28日考试这一天,此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大致位置是____。
A.①②之间 B.②③之间 C.③④之间 D.①④之间
(4)读图二,甲、乙、丙、丁四点中, 点有太阳直射现象, 点有极昼现象。
(5)读图三所示,为了取得更好的采光效果,北方地区在设计建设居民楼南北间距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 (冬至或夏至)时的光照情况,因为这时的太阳的高度是一年中最低的,因此能看出前楼房是否能挡住后排楼房的阳光。
【答案】(1)DCBA
(2)季节变化或昼夜长短变化等(意思相近,一点即可)。;太阳直射点不会南北回归运动,同一地点不会有季节变化;不会有昼夜长短变化;不会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意思相近,一点即可)
(3)D
(4)丙;甲
(5)冬至
【知识点】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分析】(1)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当地球运行在图一中的①处时,全球昼夜平分;运行在②处时,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地区出现极昼;运行在③处时,全球昼夜平分;运行在④处时,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地区出现极夜。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同一时间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是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是黑夜。结合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的昼夜长短情况以及图中A、B、C、D四个地球仪的光照情况可知,①处为D,②处为C,③处为B,④处为A。
(2)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这样,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表面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就不完全相同,便产生了季节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假如地轴不倾斜,太阳直射点始终指向赤道,地球上任何地点始终是昼夜平分,不会产生昼夜长短的变化,也不会产生季节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当地球运行在图一中的①处时,为3月21日前后;运行在②处时,为6月22日前后;运行在③处时,为9月23日前后;运行在④处时,为12月22日前后。由此可知,2021年12月28日,地球正好运行在图一中④和①之间,D正确,ABC错误。故选D。
(4)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所以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丙点处有太阳直射现象。南北纬66.5°是产生极昼极夜现象的最低纬度,所以甲点处有极昼极夜现象。
(5)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为一年中最低,光照弱;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为一年中最高,光照强,所以,为了取得更好的采光效果,北方地区在设计建设居民楼南北间距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冬至时的光照情况。
【点评】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产生的现象是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变化,同时随着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获得的热量也不同。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春分,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此时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为北半球夏至,此时北极圈以北有极昼现象,南极圈以南有极夜现象。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秋分,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为冬至,此时北极圈以北有极夜现象,南极圈以南有极昼现象。
1 / 1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2地球的运动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1七上·鲁甸期末)下列关于地球的运动,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方向相反
B.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中心都是地轴
C.公转时,地轴的倾斜方向保持不变
D.地球自转的周期是一年,公转的周期是一天
(2021七上·鲁甸期末)读地球局部地区经纬网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图中小花所在地的经纬度位置是( )
A.30°N,40°W B.30°N,40°E
C.30°S,40°E D.30°S,40°W
3.关于图中四个小朋友所在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小花比小容先看到日出
B.小容所在地气候四季变化明显
C.小茂所在地有极昼极夜现象
D.小月所在地正午的太阳总是照在头顶上
4.(2021七上·鲁甸期末)我国大部分学校学生作息表中的起床时间在夏季会提前,冬季会推迟,导致这一现象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地球的自转 B.地球的公转 C.地球不透明 D.地球的大小
5.(2021七上·鲁甸期末)太阳直射点到达的最南界线是( )
A.南回归线 B.南极圈 C.赤道 D.北回归线
6.(2021七上·陇县期末)12月21日出现冬至,冬至日时太阳直射位置在( )
A.赤道 B.北回归线 C.南回归线 D.本初子午线
7.(2021七上·陇县期末)地球一如往常在不停地运动着。下列关于地球运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为24小时
B.地球公转与自转的方向一致
C.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
D.昼夜更替现象是由地球公转产生的
(2021七上·济宁期末)第24届冬奥会将于北京时间2022年2月4日-22日在我国北京举行,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冬奥会举办期间,地球运行在图1中哪个位置( )
A.① B.② C.③ D.④
9.此时关于北京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正值冬季,昼长夜短
B.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太阳高度一年中最高
C.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并逐渐向北移动
D.正午影子长度为一年最短
10.为方便外国运动员在我国的起居生活,特意在运动员的宿舍安装图2中四个城市的钟表,下列造成不同城市时间差异的原因是( )
A.地球公转 B.地球自转 C.地壳运动 D.生活习惯
11.(2021七上·顺城期末)读下图,当地球运动到④位置时,这一天为北半球的( )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
12.(2021七上·顺城期末)北温带和北寒带的分界线是( )
A.赤道 B.北回归线
C.北极圈 D.北纬30°纬线
(2021七上·朝阳期末)地球仪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工具,观察地球仪,完成下面小题。
13.地球仪上最大的纬线圈是( )
A.赤道 B.北回归线 C.南回归线 D.北极圈
14.我们在进行地理学习时,借助图中的地球仪可以( )
A.看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B.测量出地球的平均半径和表面积
C.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
D.读出各种地形类型的海拔
15.(2021七上·伊通期末)小红在北京火车站看见大厅四个城市的时钟(如图),在同一时刻时间不同的原因是( )
A.地球自转,各地纬度位置不同 B.地球自转,各地经度位置不同
C.地球公转,各地纬度位置不同 D.地球公转,各地经度位置不同
(2021七上·吉林期末)小明和父母将于2022年5月1日到北京看爷爷奶奶。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这一天,地球运行到图中位置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7.这一天,北京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
A.昼短夜长 B.昼长夜短 C.昼夜等长 D.极昼现象
18.当地球运行到图中丙位置时,北半球的节气是( )
A.夏至日 B.冬至日 C.春分日 D.秋分日
19.(2021七上·依安期末)地球自转会产生的现象是( )
A.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B.昼夜交替
C.四季的变化 D.南北回归线变化
20.(2021七上·铁锋期末)下列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无关的是( )
A.昼夜更替 B.太阳高度变化
C.季节变化 D.昼夜长短的变化
21.(2021七上·牡丹江期末)下列地理现象,不是由地球自转产生的是( )
A.昼夜交替 B.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C.时差 D.季节的变化
二、填空题
22.(2021七上·汽开区期末)读“地球上的昼夜示意图”,回答问题。
(1)在地球的自转过程中,某点会沿纬线从A到B再到C运动。在从A运动到B的过程中,处于 (填“白天”或“夜晚”);在从B运动到C的过程中,处于 (填“白天”或“夜晚”)。此刻,长春的夜晚比白天 。
(2)B点所处的时刻是 (填“清晨”或“黄昏”)。
(3)在M、N、P三条纬线中,最长的一条是 。
(4)在M、N、P三点中,昼长夜短的是 。
23.(2020七上·重庆月考)地球自转的周期是 ;公转的周期是 。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 (选填“自转”或“公转”)产生的,季节变化是由于地球 (选填“自转”或“公转”)产生的。
24.(2020七上·丹徒期中)读二分二至日图,完成下列表格。
节气 A 日 B 日 C 日 D 日
日期 9月23日前后 ① 前后 3月21日前后 ② 前后
太阳直射点 赤道 ③ 赤道 ④
句容昼夜长短 ⑤ 昼短夜长 昼夜等长 ⑥
25.(2020七上·射洪期中)我国统一使用的“北京时间”,实际上是北京所在的 区的区时。
26.(2020七上·射洪期中)太阳直射的最北界线是 。
27.(2020七上·苍溪期中)根据纬度写出相应的五带名称:(图中横线表示纬线,度数为纬度)
28.(2020七上·南丹月考)看下图根据地球公转的特点填写下表:
地球运动 绕什么转 运动方向 运动周期 地理现象
公转
29.(2020七上·南丹月考)当进入7月份的时候我国处于 季节,而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处于 季节。
30.(2020七上·镇平月考)按我国二十四节气划分,每年的3月21日前后叫 ,6月22日前后叫 。
31.(2020七上·镇平月考)太阳每天东升西落,昼夜也随着交替,这种自然现象是 造成的。
三、综合题
32.(2021七上·鲁甸期末)读地球经纬网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所示的0°经线又叫 。
(2)A点位于B点的 方向,两点所在纬线长度较长的是 点。
(3)图中所示各点,位于东西半球分界线上的是 点。
(4)D点位于地球五带中的 带,该温度带 (有或无)太阳直射现象。
33.(2021七上·鲁甸期末)读地球太阳光照图和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所示这一天,太阳直射点位于 (纬线名称)上,此时地球公转至图2中的 位置。
(2)图1中所示各城市,正值黑夜的是 。
(3)2021年冬至日是12月21日,这天之后直至夏至日,北京(40°N,116°E)的白昼时间都是在逐渐 (变长或变短)。
(4)当地球公转至图2中D位置时,北京的季节为 ,此季节北京市获得的热量为一年中 (最多或最少)。
(5)我们每天所经历的昼夜更替现象与地球的 运动有关。
34.(2021七上·岚皋期末)202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纪念日。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共有24个节气,每15天为1个节气。7月1日,我国处在 和 两个节气之间。
(2)悉尼的经纬度是(34°S,151°E),位于北京(40°N,116°E)的 方向。
(3)地球公转到丁位置时,我国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 值。该日,西安的白昼时间达到一年中最 (填“长”或“短”),我们当地的学校准备放 (填“寒”或“暑”)假了。
35.(2021七上·济宁期末)人地关系是地理研究的核心和本质,地球运动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诸多影响。左图为“地球公转示意图”,右图为扬州某学校的王琳同学在不同时间身影长短变化的情况示意图。
(1)在左图公转轨道上画出地球公转方向,并画出四个位置地球的自转方向
(2)由于地球倾斜着身体围绕太阳进行公转运动,太阳直射位置在 (纬线)和 (纬线)之间来回移动,从而引起了季节的变化。
(3)当地球运行到D位置时,北半球的节气是 ,此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 (填“极昼”或“极夜”)现象。
(4)读右图,假如王琳的身高不变,请比较判断如果是在同一天,影长更接近正午的是 图;如果是在不同季节的正午时刻,影长更接近冬季的是 图。
36.(2021七上·丹东期末)某班级地理课上,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做地球公转运动的实验,图中灯泡代表太阳,地球仪代表地球。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一所示,A,B,C,D四个地球仪,表示的是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的光照情况,请你把它们放在①②③④的对应位置上,依次排列的顺序是 (填字母)。
(2)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回归运动,从而产生了什么地理现象? 。假如地轴不倾斜(如地球仪E所示),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
(3)2021年12月28日考试这一天,此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大致位置是____。
A.①②之间 B.②③之间 C.③④之间 D.①④之间
(4)读图二,甲、乙、丙、丁四点中, 点有太阳直射现象, 点有极昼现象。
(5)读图三所示,为了取得更好的采光效果,北方地区在设计建设居民楼南北间距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 (冬至或夏至)时的光照情况,因为这时的太阳的高度是一年中最低的,因此能看出前楼房是否能挡住后排楼房的阳光。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A叙述错误;地球自转中心是地轴,公转中心是太阳,B叙述错误;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始终指向北极星的方向,C叙述正确;地球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公转的周期是一年,D叙述错误。故选C。
【点评】(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和时间的差异。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因此在任何时候太阳都只能照亮其中的一半,另外一半就处于黑夜状态,由此产生了昼夜更替。由于地球不停的自西向东转,同纬度位置偏东的地点比位置偏西的地点早看见太阳,这样就产生了时间的差异。
(2)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产生的现象是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变化,同时随着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获得的热量也不同。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春分,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此时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为北半球夏至,此时北极圈以北有极昼现象,南极圈以南有极夜现象。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秋分,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为冬至,此时北极圈以北有极夜现象,南极圈以南有极昼现象。
【答案】2.A
3.B
【知识点】经纬网判断方向、定位;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
【解析】【点评】(1)判断一个地方的经纬度时首先要读图,纬度向上增加即为北纬,纬度向下增加即为南纬,而根据图中所给出的两条经线即可判定0°经线和180°经线的位置,在图中将两条经线画出,即可轻松判断出东西经。
(2)温度带是以全球各地区活动积温的多少为标准,按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热量指标划分的地带。通常根据≥10℃的积温的多少可划分为五个温度带: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地球上昼、夜两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圈。这是地球的一个大圆。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晨昏圈便在南、北极两侧摆动,摆动的幅度也是23°26′。在这个纬度范围内,有极地区域特有的天文现象——极昼和极夜,故南、北纬66°34′的两条纬线,被称为南、北极圈。
2.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用符号“W”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用符号“S”表示。读图可知,小花所在地的经纬度位置是30°N,40°W,故选A。
3.小容比小花的位置更靠东,小容先看到日出,A错误;小容所在的纬度是60°N,位于北温带,气候四季变化明显,B正确;小茂位于赤道上,没有极昼极夜现象,C错误;小月所在的纬度是30°S,位于南温带,此地没有太阳直射现象,正午太阳没有在小月头顶上的机会,D错误,故选B。
4.【答案】B
【知识点】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分析】我国位于北半球,受地球公转影响,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我国昼长夜短;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我国昼短夜长,所以我国大部分学校学生作息表中的起床时间在夏季会提前,冬季会推迟,B正确;地球的自转、地球不透明、地球的大小不会影响夏季和冬季昼夜长短的变化,因此不会造成学校学生作息时间的改变,ACD错误。故选B。
【点评】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产生的现象是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变化,同时随着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获得的热量也不同。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春分,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此时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为北半球夏至,此时北极圈以北有极昼现象,南极圈以南有极夜现象。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秋分,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为冬至,此时北极圈以北有极夜现象,南极圈以南有极昼现象。
5.【答案】A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分析】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每年的12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这一天称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南回归线是太阳直射的最南界线。根据题意。故选A。
【点评】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产生的现象是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变化,同时随着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获得的热量也不同。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春分,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此时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为北半球夏至,此时北极圈以北有极昼现象,南极圈以南有极夜现象。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秋分,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为冬至,此时北极圈以北有极夜现象,南极圈以南有极昼现象。
6.【答案】C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分析】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地球是保持倾斜的状态公转,这样就导致了太阳直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每年12月21日前后的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这一天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白昼时间最长,直射赤道上是春分日或秋分日,直射北回归线是夏至日,本初子午线是经线,故选C。
【点评】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产生的现象是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变化,同时随着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获得的热量也不同。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春分,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此时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为北半球夏至,此时北极圈以北有极昼现象,南极圈以南有极夜现象。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秋分,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为冬至,此时北极圈以北有极夜现象,南极圈以南有极昼现象。
7.【答案】D
【知识点】地球的自转产生的现象;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为24小时,故A正确。地球公转与自转的方向一致,都是自西向东,故B正确。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故C正确。昼夜更替现象是由地球自转产生的,公转会产生昼夜长短变化等现象,故D错误。故选D。
【点评】(1)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产生的现象是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变化,同时随着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获得的热量也不同。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春分,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此时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为北半球夏至,此时北极圈以北有极昼现象,南极圈以南有极夜现象。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秋分,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为冬至,此时北极圈以北有极夜现象,南极圈以南有极昼现象。
(2)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和时间的差异。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因此在任何时候太阳都只能照亮其中的一半,另外一半就处于黑夜状态,由此产生了昼夜更替。由于地球不停的自西向东转,同纬度位置偏东的地点比位置偏西的地点早看见太阳,这样就产生了时间的差异。
【答案】8.D
9.C
10.B
【知识点】地球的自转产生的现象;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点评】(1)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产生的现象是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变化,同时随着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获得的热量也不同。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春分,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此时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为北半球夏至,此时北极圈以北有极昼现象,南极圈以南有极夜现象。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秋分,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为冬至,此时北极圈以北有极夜现象,南极圈以南有极昼现象。
(2)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和时间的差异。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因此在任何时候太阳都只能照亮其中的一半,另外一半就处于黑夜状态,由此产生了昼夜更替。由于地球不停的自西向东转,同纬度位置偏东的地点比位置偏西的地点早看见太阳,这样就产生了时间的差异。
8.冬奥会举办期间是在2月4日-22日,在12月22日前后的冬至日到3月21日前后的春分日之间,D正确,ABC错误,故选D。
9.冬奥会期间太阳直射南半球,且不断向北移动,北京正值冬季,昼短夜长,A错误、C正确。太阳直射南半球,但不是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一年中较低,不是最低,BD错误。故选C。
10.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地方时,较东的地方时间较早,造成不同城市时间差异,B正确。时间差跟地球的公转、地壳运动和生活习惯无关,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1.【答案】B
【知识点】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分析】由图可知,当地球位于图中④处时,是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位于①处时是秋分日,位于②处时是冬至日,位于③处时是春分日。
故答案为:B
【点评】地球公转是地球绕着太阳的转动,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年,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的变化以及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北半球的二分二至分别是3月21是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6月22日为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9月23是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12月22日为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昼长夜短。
12.【答案】C
【知识点】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
【解析】【分析】地球上各地根据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将地球划分为五个热量带,自北向南分别是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和南寒带,其中北温带和北寒带的分界线是北极圈,赤道不是五带的分界线,北回归线是北温带与热带的分界线,北纬30°纬线是北半球中低纬度的分界线,不是五带分界线。
故答案为:C
【点评】考查五带的划分,地球上划分五带的主要依据主要是根据地球表面获取太阳热量的多少来划分的,分别是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热带为南北回归线之间,温带为回归线到极圈之间,寒带为极圈以内。热带有太阳直射现象,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答案】13.A
14.C
【知识点】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经纬线的特点及划分;地球的自转产生的现象;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解析】【点评】地球仪是为了便于认识地球,人们仿造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为了研究地球,在地球仪上有经纬网,以及假想的地轴。
13.纬线圈的大小不等,赤道为最大的纬线圈。纬线圈的长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故答案为:A。
14.地球形状是赤道略鼓,两极稍扁,近似椭圆形不规则球体,而地球仪为球体,A说法错误,地球仪是根据地球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成,故无法测量出地球的平均半径和表面积,B说法错误,转动地球仪可以演示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C说法正确,在地球仪上无法读出各种地形类型的海拔,D说法错误,故答案为:C。
15.【答案】B
【知识点】地球的自转产生的现象;时差计算
【解析】【分析】由图可知,图中所示的四个城市同一时刻时间不同,这是由于地球的自转运动导致的,排除CD。由于地球的自转,位置偏东的地区比位置偏西的先看到日出,所以不同经度位置的地方时不同,B正确,A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转动称为地球自转,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 ,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周期:1个太阳日,即24小时。产生原因是地球不发光也不透明。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和地方时,即东边时间总是早于西边。
【答案】16.A
17.B
18.D
【知识点】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点评】地球公转是地球绕着太阳的转动,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年,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的变化以及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北半球的二分二至分别是3月21是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6月22日为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9月23是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12月22日为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昼长夜短。
16.根据所学可知,乙表示夏至,日期在6月22日前后;丙表示秋分,日期在9月23日前后;丁表示冬至,日期在12月22日前后;甲表示春分,日期在3月21日前后。5月1日这一天,地球运行到春分和夏至之间,即图中的①位置。故答案为:A。
17.5月1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所以这一天,北京的昼夜长短情况是昼长夜短,B正确,AC错误。北京位于中纬度地区,没有极昼现象,D错误。故答案为:B。
18.丙位置位于夏至和冬至之间因此表示北半球的秋分日,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19.【答案】B
【知识点】地球的自转产生的现象
【解析】【分析】由于地球是不透明球体,本身又不发光,在自转过程中,会产生昼半球与夜半球不断更替的现象,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四季的变化是地球公转产生的,南北回归线的位置不会变化,故答案为:B。
【点评】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和时间的差异。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因此在任何时候太阳都只能照亮其中的一半,另外一半就处于黑夜状态,由此产生了昼夜更替。由于地球不停的自西向东转,同纬度位置偏东的地点比位置偏西的地点早看见太阳,这样就产生了时间的差异。
20.【答案】A
【知识点】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分析】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北极始终指北极星,地球是保持倾斜的状态运动,这样就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就产生了正午太阳高度角、昼夜长短和季节的变化,以及五带的划分,昼夜更替是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故答案为:A。
【点评】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产生的现象是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变化,同时随着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获得的热量也不同。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春分,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此时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为北半球夏至,此时北极圈以北有极昼现象,南极圈以南有极夜现象。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秋分,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为冬至,此时北极圈以北有极夜现象,南极圈以南有极昼现象。
21.【答案】D
【知识点】地球的自转产生的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地球的自转运动是地球绕着地轴不断地运动,因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球体,地球本身不发光,会产生昼夜更替、时间差异和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排除ABC;四季的变化是地球公转产生的,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点评】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和时间的差异。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因此在任何时候太阳都只能照亮其中的一半,另外一半就处于黑夜状态,由此产生了昼夜更替。由于地球不停的自西向东转,同纬度位置偏东的地点比位置偏西的地点早看见太阳,这样就产生了时间的差异。
22.【答案】(1)夜晚;白天;短
(2)清晨
(3)N
(4)M
【知识点】经纬线的特点及划分;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分析】(1)从图中看出地球从A运动到B的过程中是处于夜半球,处于夜晚,从B运动到C的过程中,是处于昼半球,是白天,从图中的弧线长度可以看出,夜晚比白天短,昼长夜短。
(2)从图中看出,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B点位于黑夜进入白天的晨线上,所处的时刻应是清晨。
(3)赤道是地球最长的纬线,长度达到4万千米,N位于赤道上,所以是最长的纬线。
(4)从图中看出,M点位于北半球,所以此时白天比夜晚长,P点位于南半球,此时白天比夜晚短,N点位于赤道上,白天和夜晚一样长。在M、N、P点中,昼长夜短是M。
【点评】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太阳直射到最北端是北回归线,最南端是南回归线,在南北回归线线上一年有一次太阳直射现象,在他们之间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北半球的二分二至分别是3月21是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6月22日为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适合科学考察。9月23是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12月22日为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昼长夜短,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现象适合科学考察。
23.【答案】一天(或约24小时);一年;自转;公转
【知识点】地球的自转产生的现象;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天,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年,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的,季节变化是由于地球的公转产生的。
【点评】地球围绕地轴不停的旋转叫做地球自转,自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天。地球不停地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地方时、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等现象;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绕着太阳转动叫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地球五带等现象。
24.【答案】秋分;冬至;春分;夏至;12月22日;6月22日;南回归线;北回归线;昼夜等长;昼长夜短
【知识点】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分析】由图可知,图中A是北半球的秋分日,时间在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在赤道上,全球昼夜平分(句容位于北半球),B是北半球冬至日,时间在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北半球昼短夜长,C是北半球春分日,时间在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在赤道上,全球昼夜平分,D是北半球夏至日,时间在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昼长夜短。
【点评】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春分,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此时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为北半球夏至,此时北极圈以北有极昼现象,南极圈以南有极夜现象。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秋分,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为冬至,此时北极圈以北有极夜现象,南极圈以南有极昼现象。
25.【答案】东八
【知识点】时差计算
【解析】【分析】北京所在的经度约120°E,属于东八区,我国统一使用的“北京时间”,实际上是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
【点评】为了克服时间上的混乱,规定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东、西各12个时区)。规定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为中时区(零时区)、东1-12区,西1-12区。每个时区横跨经度15度,时间正好是1小时。最后的东、西第12区各跨经度7.5度,以东、西经180度为界。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上的时间就是这个时区内统一采用的时间,称为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相差1小时。
26.【答案】北回归线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每年的6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这一天称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北回归线是太阳直射的最北界线。
【点评】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太阳直射到最北端是北回归线,最南端是南回归线,在南北回归线线上一年有一次太阳直射现象,在他们之间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北半球的二分二至分别是3月21是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6月22日为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适合科学考察。9月23是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12月22日为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昼长夜短,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现象适合科学考察。
27.【答案】A北寒带;B北温带;C热带;D南温带;E南寒带。
【知识点】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
【解析】【分析】北寒带的纬度范围是66.5°N﹣90°N,A为北寒带。北温带的纬度范围是23.5°N﹣66.5°N,B为北温带。热带的纬度范围是23.5°N﹣23.5°S,C为热带。南温带的纬度范围是23.5°S﹣66.5°S,D为南温带。南寒带的纬度范围是66.5°S﹣90°S,E为南寒带。
【点评】温度带是以全球各地区活动积温的多少为标准,按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热量指标划分的地带。通常根据≥10℃的积温的多少可划分为五个温度带: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地球上昼、夜两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圈。这是地球的一个大圆。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晨昏圈便在南、北极两侧摆动,摆动的幅度也是23°26′。在这个纬度范围内,有极地区域特有的天文现象——极昼和极夜,故南、北纬66°34′的两条纬线,被称为南、北极圈。
28.【答案】太阳;自西向东;一年;四季变化
【知识点】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也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这样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表面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就不完全相同,便产生了四季的变化。
【点评】地球围绕地轴不停的旋转叫做地球自转,自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天。地球不停地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地方时、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等现象;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绕着太阳转动叫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地球五带等现象。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的平面约成66.5°的固定夹角。
29.【答案】夏;冬
【知识点】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
【解析】【分析】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和位于北半球的我们季节正好是相反,当进入7月份的时候我国处于夏季时,而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处于冬季。
【点评】通常把接受太阳辐射最多,即最炎热的时段称为夏季,接受太阳辐射最少,即最寒冷的时段称为冬季,它们之间的过渡时段称为春季和秋季。在北半球的温带地区,一般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至次年2月为冬季。南半球温带地区,则9~11月为春季,12月至次年2月为夏季,3~5月为秋季,6~8月为冬季。
30.【答案】春分日;夏至日
【知识点】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
【解析】【分析】我国古代人们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将一年中划分为二十四节气,每年的3月21日前后是春分日,6月22日前后是夏至日。
【点评】地球公转是地球绕着太阳的转动,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年,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的变化以及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北半球的二分二至分别是3月21是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6月22日为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9月23是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12月22日为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昼长夜短。
31.【答案】地球自转
【知识点】地球的自转产生的现象
【解析】【分析】地球时刻都在不停地运动,包括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因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地球的自转运动导致太阳每天东升西落,昼夜不停地交替。
【点评】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转动称为地球自转,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 ,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周期:1个太阳日,即24小时。产生原因是地球不发光也不透明。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和地方时,即东边时间总是早于西边。
32.【答案】(1)本初子午线
(2)西北;B
(3)D
(4)北温;无
【知识点】重要经纬线;东西半球的划分;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
【解析】【分析】(1)0°经线是经度的起始线,由此向东和向西,各分180°,称为东经和西经,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
(2)有经纬网的地图要根据经纬网辨别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据此可知,A点位于B点的西北方向。B点位于0°纬线,即赤道上,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所以A点和B点所在纬线长度较长的是B点。
(3)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20°W东侧是东半球,西侧是西半球;160°E东侧是西半球,西侧是东半球。图中A点的经度是40°W,B点的经度是20°E,C点的经度是40°E,D点的经度是20°W,所以,图中各点中位于东西半球分界线上的是D点。
(4)23.5°N—23.5°S为热带,23.5°N—66.5°N为北温带,66.5°N—90°N为北寒带,23.5°S—66.5°S为南温带,66.5°S—90°S为南寒带,D点的纬度是60°N,根据五带的划分标准,D点位于北温带。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所以D点无太阳直射现象。
【点评】(1)经线和纬线是人们为了在地球上确定位置和方向的,在地球仪和地图上画出来的,地面上并线。和经线相垂直的线,叫做纬线。纬线是一条条长度不等的圆圈。最长的纬线,就是赤道。 因为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所以,经线又叫子午线。 国际上规定,把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叫做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在地球上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东西半球分界线:东经160° 西经20°,南北半球分界线:赤道。其中0°-30°被称为低纬,30°-60°被称为中纬,60°-90°被称为高纬。
(2)温度带是以全球各地区活动积温的多少为标准,按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热量指标划分的地带。通常根据≥10℃的积温的多少可划分为五个温度带: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地球上昼、夜两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圈。这是地球的一个大圆。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晨昏圈便在南、北极两侧摆动,摆动的幅度也是23°26′。在这个纬度范围内,有极地区域特有的天文现象——极昼和极夜,故南、北纬66°34′的两条纬线,被称为南、北极圈。
33.【答案】(1)北回归线;B
(2)开罗
(3)变长
(4)冬季;最少
(5)自转
【知识点】地球的自转产生的现象;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分析】(1)据图1可知,此时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可推知这一天为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地球公转至图2中的B位置。
(2)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据图1中可知,图中正值黑夜的是开罗。
(3)2021年12月21日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这是太阳直射点能够到达的最南位置,北半球白天达到一年中最短,此后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白天逐渐变长,直至第二年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天达到一年中最长。
(4)当地球公转至图2中D位置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为我国的冬至日,此时北京的季节为冬季,正午太阳高度最低,北京市获得的热量为一年中最少。
(5)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昼夜也就不断更替,而且总是自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由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由此可见,我们每天所经历的昼夜更替现象与地球的自转运动有关。
【点评】(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和时间的差异。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因此在任何时候太阳都只能照亮其中的一半,另外一半就处于黑夜状态,由此产生了昼夜更替。由于地球不停的自西向东转,同纬度位置偏东的地点比位置偏西的地点早看见太阳,这样就产生了时间的差异。
(2)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产生的现象是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变化,同时随着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获得的热量也不同。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春分,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此时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为北半球夏至,此时北极圈以北有极昼现象,南极圈以南有极夜现象。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秋分,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为冬至,此时北极圈以北有极夜现象,南极圈以南有极昼现象。
34.【答案】(1)夏至;小暑
(2)东南
(3)小;短;寒
【知识点】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分析】(1)当地球运行在图中的甲处时,为3月21日前后;运行在乙处时,为6月22日前后;运行在丙处时,为9月23日前后;运行在丁处时,为12月22日前后。每15天为1个节气,7月1日,地球正好运行在夏至和小暑之间。
(2)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在经纬网上标出悉尼和北京的地理坐标可以看出,悉尼位于北京的东南方向。
(3)当地球公转到丁位置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位于北半球的我国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此时我国各地(包括西安)昼最长,夜最短,气温达到一年中最低,我们当地的学校准备放寒假了。
【点评】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产生的现象是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变化,同时随着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获得的热量也不同。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春分,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此时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为北半球夏至,此时北极圈以北有极昼现象,南极圈以南有极夜现象。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秋分,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为冬至,此时北极圈以北有极夜现象,南极圈以南有极昼现象。
35.【答案】(1)如图所示:
(2)北回归线(23.5°N);南回归线(23.5°S)
(3)夏至;极昼
(4)乙;甲
【知识点】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分析】本题以地球公转轨道图和影子长短为材料,涉及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太阳直射点移动、昼夜长短变化等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1)地球公转和自转方向相同,均是自西向东,从北极点俯视表现为逆时针方向。如下图所示:
(2)地球总是倾斜着身体围绕太阳进行公转运动,公转轨道面(黄道面)和赤道面之间存在一个夹角,被称为黄赤交角,目前黄赤交角的度数为23.5°,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23.5°N和23.5°S之间来回移动(23.5°N被称为北回归线,23.5°S被称为南回归线)。
(3)读图可知,当地球运行到D位置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为北半球夏至日。此时北半球白昼达全年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4)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天中最大,影子达一天中最短,故选乙。冬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较小,影子较长,故选甲。
【点评】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产生的现象是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变化,同时随着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获得的热量也不同。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春分,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此时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为北半球夏至,此时北极圈以北有极昼现象,南极圈以南有极夜现象。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秋分,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为冬至,此时北极圈以北有极夜现象,南极圈以南有极昼现象。
36.【答案】(1)DCBA
(2)季节变化或昼夜长短变化等(意思相近,一点即可)。;太阳直射点不会南北回归运动,同一地点不会有季节变化;不会有昼夜长短变化;不会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意思相近,一点即可)
(3)D
(4)丙;甲
(5)冬至
【知识点】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分析】(1)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当地球运行在图一中的①处时,全球昼夜平分;运行在②处时,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地区出现极昼;运行在③处时,全球昼夜平分;运行在④处时,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地区出现极夜。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同一时间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是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是黑夜。结合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的昼夜长短情况以及图中A、B、C、D四个地球仪的光照情况可知,①处为D,②处为C,③处为B,④处为A。
(2)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这样,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表面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就不完全相同,便产生了季节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假如地轴不倾斜,太阳直射点始终指向赤道,地球上任何地点始终是昼夜平分,不会产生昼夜长短的变化,也不会产生季节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当地球运行在图一中的①处时,为3月21日前后;运行在②处时,为6月22日前后;运行在③处时,为9月23日前后;运行在④处时,为12月22日前后。由此可知,2021年12月28日,地球正好运行在图一中④和①之间,D正确,ABC错误。故选D。
(4)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所以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丙点处有太阳直射现象。南北纬66.5°是产生极昼极夜现象的最低纬度,所以甲点处有极昼极夜现象。
(5)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为一年中最低,光照弱;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为一年中最高,光照强,所以,为了取得更好的采光效果,北方地区在设计建设居民楼南北间距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冬至时的光照情况。
【点评】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产生的现象是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变化,同时随着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获得的热量也不同。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春分,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此时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为北半球夏至,此时北极圈以北有极昼现象,南极圈以南有极夜现象。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秋分,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为冬至,此时北极圈以北有极夜现象,南极圈以南有极昼现象。
1 / 1